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0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舜裔胡姓起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4 13:4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v8 Z- C3 z3 m

8 m7 |; R% Z8 W, O* ?0 L

# H' {: t. c$ K# M2 v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 N6 X8 c( o$ c- H: o% B. \4 O2 T2 l( U* D0 a, s
始    祖胡公满(妫满、陈胡公)姓氏排行第十三位
+ s+ P! s0 r7 u9 A0 ]分    布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 i# S9 ~' A2 o# x9 \+ r

. l/ f& {3 U% r$ Q& Y姓氏源流妫姓姬姓归姓、改姓姓氏名人胡公满胡耀邦胡锦涛胡适郡    望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洛阳郡堂号安定堂、新蔡堂、淮阳堂等望    族安定胡氏+ x& j3 s  A6 O% `9 C5 w9 Z# S9 J
5 |; e, f7 s  h: ~+ o5 p* c* f7 |
/ C- `8 E3 l5 f' D5 i

* a; g1 {4 T& u" c
$ V1 v% M6 U  r; E' t. `3 N; G/ i- A6 p, a" U4 ^" _6 `
起源始祖
; |5 k) T* G5 q: J; r6 k9 V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有陈国,候爵,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王族后裔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1-2]# p% B4 u8 n, M8 L# n3 @
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2 z0 }& \  j9 W7 h' q( s& v3 p9 d

+ K" w. q0 Y' h; n! t

1 l- f7 Q. D+ Z源于姬姓:《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早在周朝末的公元前745年,郑国便恃强攻入胡国。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3 _* k  x2 e% Y1 K1 C% @
0 P) _* K( q3 I
3 g% Z* U8 S, d. a
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4 X+ B+ ?6 G) a) Q, @# d
3 r! H* [: e& k9 N
2 }* ]4 ^" W" i0 B+ T; Z6 w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3]
7 ]) f0 T3 U2 R( n! j
$ m! |/ Q4 [5 b# o) B9 d8 ]8 e
3 `4 k3 R9 a$ Z; r+ A' J3 s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9 m+ ]" @' Y0 N( N$ s: q4 x9 e! ?+ v* t3 c& k

9 Z& P/ d9 S8 E源于改姓,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3 x0 U4 T/ }$ E% g( T8 N
7 k! y+ O: W9 w- J" f: _

0 i  q4 F2 l3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
  z8 u% U, E6 }7 X$ l3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
$ ^# v! ]" u; W! F. @$ {7 t0 \7 o5 s4 r9 V
迁徙传播
  z2 }7 q. _5 p1 v/ y胡氏的起源地,是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氏望族。2 R( a- M6 u- n" Z( B1 C  _# \- }
* T' @4 @* e& L  e; _

6 G5 b8 N. K9 k% |& i% D汉朝时期,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 Z$ [: a$ r: L: E5 p- ^
! [9 p: A9 m4 H& c/ x
) h1 w) x  j) U# m5 q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氏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氏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3 }0 J" G2 Y1 Z6 Y: {
8 V9 u8 b! W/ U: |' [" k, M  }8 j
+ i% k8 y& V6 z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35 天

连续签到: 1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5-7-7 13:50:38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胡姓人口还真不少,排名第十三位,和我们姚姓是同宗,支持!!# ]9 W1 q+ u: a7 a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2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