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57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枢与彭了凡:文化发展的殊途同归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1 14:3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枢与彭了凡:文化发展的殊途同归9 I- Y% {/ r! H9 t) `+ L/ |' E
(转摘自河南新乡网,标题为转发时变改)$ q% g7 i* L) O  E

     百泉被称为北国小西湖,中州颐和园,不仅是因为秀美的湖光山色,更是因为百泉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像杭州西湖一样,百泉的周围也散落着许多历史文物,掩埋了许多名人忠魂。元代的姚枢和明末的彭了凡就是其中的两位。
$ x8 b) J  J7 V4 [* O1 F
2 {: b/ V' K0 W% E  d9 q    八百年前的南宋金元时期,有一个政治家、理学家叫姚枢,他自幼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以勤奋好学著称于世。他本是宋朝人,但中原被金人占领后,他便归依了金朝,但在金朝中,他的才华不为所用,就又投靠了蒙古人,得到了蒙古窝阔台汗的重用。期间,他作为一名文弱书生跟随蒙古大军南征北战,纵横驰骋,立下赫赫战功。但当他结识了拥有大量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又称程朱学派,是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体。)经卷的一代名儒赵复之后,立刻停止了战场上的撕杀,转而在元代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下,弃官从教,来到了河南辉县的百泉太极书院,与赵复一起,开始了系统讲解儒家讲义。正因为他,程朱理学才在战乱频繁的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后来,他的谋才大略被元世祖忽必烈所发现,便应召慨然出山为元廷服务,之后,他利用儒家理学的治国经典帮助忽必烈完成了救世治国的宏图大志,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称雄天下的高级幕僚,官至中书左丞。再后来,他告老还乡,没有回到他的祖籍与出生地,却仍旧选择了辉县百泉,在百泉太极书院著书立说,直至终了一生,在忽必烈赐谥号“文献”之后,掩埋在百泉湖的东岸。


3 a0 F: g0 s1 d7 r$ {) k
) U- J2 c3 }! \'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4:37:40 | 只看该作者

1 f1 m, @* x) h. s

    历史如过眼云烟……, x7 X* r3 P4 ^0 m* E4 z
, l" ~8 ]8 ^  g
    转眼到了明末清初,姚枢为之倾尽心血的百泉太极书院在名儒孙奇逢的努力下,仍蓬勃生辉。满清入关后,这里又接纳了另外一个文化名士彭了凡。
; \1 Z  Q! z# ]8 h, b7 P# Z* I# z  J
   

   彭了凡本是河北人,清兵入关后,他惋惜明朝的灭亡,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携带妻儿举家南迁,四处倡导反清复明。途中妻儿相继死于战乱,况且当时大局已定,一介书生如何能够扭转乾坤呢?绝望了的彭了凡带着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来到了百泉,他找到了河北同乡孙奇逢,在和孙奇逢讲学著书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和孙奇逢一起谋划反清大计,但孙奇逢颇识时务,规劝他说,大清已势不可挡,不如归顺了清朝,然而刚直的彭了凡宁死也不屈从。他坐在苏门山巅,坐在曾经隐居以示与统治者势不两立的晋代名士孙登啸台前,独坐七天七夜,然后仿效古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例子,绝食而死。还表示能够与孙登为邻,此生足已!彭了凡死后,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大学者孙奇逢按照他的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彭了凡的尸体立于其中,将其立身而葬,并在其坟前写下“饿夫墓”3字。后来,冯玉祥驻军百泉,为彭了凡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奋笔疾书了“民族精神”4个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以纪念这位有骨气的明末文人。

" l, c: }' p4 W5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4:43:50 | 只看该作者

    综观姚枢与彭了凡,两个人都选择了百泉作为他们的文化传播之地,一个葬身于百泉湖东,一个立身于苏门山麓,他们都为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两人在外来民族、外来文化面前却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
+ N- f) a1 E* o. @$ `9 w' x$ y8 }' G) L
   姚枢先是宋人,后来为金人服务,最后又效命于元朝。在他身上,表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g/ G6 U) T, O3 ]

6 `) ?0 F/ M9 N) f$ x$ _' a* K# g: Y   而彭了凡呢!更多地继承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宁可饿死,也不向别人屈服。
+ ^4 P4 g( T6 ]1 [# z! M
/ |+ B) X% F/ ]% j7 i4 u$ o4 x    两人孰是孰非,我们后人中很多人推崇彭了凡,你看他在侵略者(当时的满清在许多人看来的确是入侵者)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以绝食来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而姚枢则不然,他好象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一会归附金人,一会又被元朝所利用,并帮元军打下南宋,一个汉族人帮助蒙古人打自己的同胞,说他是汉奸好象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彭了凡的骨气在巨大的历史车论面前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历史并不因为他的绝食而停滞不前,满清王朝更不会因为死了一个彭了凡而收敛对汉文化的影响。而其后的清朝统治者则不计前嫌,广泛地学习汉民族文化,许多最初有抵触情绪的明代学者又纷纷愿意为清朝服务并效劳,这里彭了凡的尸骨还未僵硬,那里满汉全席已经开张了。所以,彭了凡的以死抗争只不过像螳臂挡车一样变得毫无现实意义。! D9 c5 f  |* D9 p0 {7 X
1 P+ T) z. v4 n+ O9 X
   仔细想来,倒是姚枢在历史巨变关头颇为冷静,他左右逢源,巧妙借用各种政治势力为自己的文化传播而服务,他将快要失传的宋代理学著作悉心保护,实际也是在保护程朱理学,保护中原儒家传统,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一旦天下太平了,他便重整旗鼓,把将要废弃的百泉太极书院重新振兴起来,并借此使汉民族文化迅速地发扬光大。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姚枢丢失了人格,丢失了尊严,在侵略者面前不但卑躬屈膝,还为其卖命。但是,不要忘了,在姚枢失去人格和尊严的同时,他却挺身保护了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他借统治者之手去影响统治者,并利用元朝统治者的权力发扬了儒道尤其是光大了程朱理学,不这样做,儒道很难推行,中原文明就有可能断送在这些游牧贵族统治者手中。程颐的“圣贤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的思想,正是姚枢在忽必烈一召即起的驱动力,也是他 “慨然以道为己任”的体现。姚枢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推动了儒道的流行,感化、影响并转变了元朝统治者的旧俗。所以,姚枢是当之无愧的宋元理学的先驱者和传播者,他的历史功绩要比彭了凡大出许多许多。9 Y, ~& Y" R" s( h+ l( Y4 f
4 `, P" C+ W: A* p
   只能这么解释,姚枢和彭了凡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一直到今天共同掩埋在百泉的青山绿水边,共同彰显着灿烂的河南文化。


3 W/ }: n2 f' m+ b0 Y% V0 q
$ D( P/ b. Y5 J& h: U! i) V
7 B- j& W- |; h8 V  S
7 U- }# \' X& L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发表于 2013-8-21 17:1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3-8-21 17:17 编辑 * q; J- ^, _& l' I5 J! F
4 D" Q, V  \/ b# {3 U6 M% w
回复 3# 姚立行
& E  e& ^7 a) e* E7 F7 v# ~. D$ t2 ^9 U( {$ S  y
4 h8 g" g- I0 p+ h1 j1 N
   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所演的角色不同,就像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枢公当时的情绪、思考和行为化作了行动“然以道为己任”恰恰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5#
姚网宗亲  发表于 2019-3-15 08:03:26
转发别人的文章,最好把作者写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23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