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燮集序/ L9 V8 t9 q$ X, s, B# {
清殿百代之末,故能吐茹醇駁,揚扢利病,藝林之盛班班多可述焉。考據之學姑弗論,即以文學言之,詩、古文具一代氣象,詞、駢文號稱中興,小說、戲曲綽有可觀,未可以晚近忽之也。三百年間,懷鉛操觚、振奇發秀者後先相隨,代有聞人。求其冥心獨詣、破舊生新,可抗行前修者,吾得鎮海 姚復莊先生也。. i( |& N4 \& V2 Y" \
, r6 `) G, W$ [/ W) Y 先生幼即穎悟邁倫,博極群書,胸中所儲淵深浩涆,莫可方物,然豐於才而嗇於命,累上公車不第,鬻書畫以自給,以一孝廉終其身,浮湛江湖,牢落無偶,故一寄其意於詩古文辭,以能文鳴於當時。今觀其所作,其詩則不主一格,唯變所適,其沉鬱頓挫、蒼涼激楚處逼近少陵;其駢體則使事求活,琢字避熟,其沈博絕麗、奧衍閎深處突過六朝;其詞則巧而近雅,華而不靡,其婉約蘊藉、清空醇凈處人以為白石再生。不特此也,先生又以其餘力攻治經史之學,考訂纂輯,丹黃弗輟,著作滿案,然為文名所掩,多伏而不彰。戲曲、小說,時人多視為小道,先生亦力為表彰之,實導俗文學研究之先路。以上得其一端,即足名家,況兼而有之乎?7 T* f d# k( Z; Q8 O
& t: h" I6 @" l, Y# q$ J4 ^
姚燮集之輯創議於庚寅,越三年而始蕆功,凡得文若干篇,詩若干首,詞若干闋,殘本傳奇半部,復莊之文學畢見於此矣。若夫全集之編集,體大事艱,不可猝成,俟諸異日可也。
- O# d, c \7 U9 |7 C: h" m4 @9 F
/ H1 A" m& y: n- b& K4 D凡例
$ V7 ]6 T2 ~6 p- x6 i3 I& W( O一、本書收錄姚燮所撰詩、文、詞、曲四類。0 Z$ P5 U% L3 A s3 _
二、本書收錄各集及其版本如下:
4 r- K v: R7 A/ L! R! X 詩集三種:
) i5 X0 B" y4 |2 S& @4 L 復莊詩問三十四卷,以浙江圖書館所藏道光原刻本為底本。# Z* V% X; x4 k
紅橋舫歌不分卷, 以江益明先生藏紫荊花館抄本為底本。
. G1 ?4 x) ]8 n& F+ q6 P) R 西滬棹歌不分卷,以天一閣藏稿本為底本。# F* e$ n3 x2 M$ v
文集三種:. I% c* F4 |7 ?# t" c7 b
復莊駢儷文榷初編八卷,以浙江圖書館道光原刻本為底本,
+ Z* F2 b0 s2 v9 o. S, c3 q* \3 R9 Z6 @2 J 復莊駢儷文榷二編八卷,以浙江圖書館藏道光原刻本為底本,, s5 ^$ b! ^6 l: J A
復莊文酌初編,以上海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
6 r1 \" M2 _0 X9 h' `2 u 詞集四種:% ~* D+ ?$ ?. _; z+ `, c$ e+ ~
疏影樓詞四種五卷,以浙江圖書館藏道光上湖草堂本為底本。! ~9 y# u7 v* R7 C2 T$ s
續疏影樓詞不分卷,以國家圖書館藏稿本為底本。
. m7 z% {- }7 k6 l 玉篴樓詞不分卷, 以國家圖書館藏稿本為底本。
/ M+ B6 j) W6 U# a 苦海航不分卷,以國家圖書館藏稿本為底本。# R: P( p& |: [. p; Z
曲二種:/ b( `! R; q. m3 i
紅雪吟不分卷, 以江益明先生藏紫荊花館抄本為底本。4 z! d' j" K& F1 K7 w) [0 j
某心雪傳奇(存十一出),以天一閣藏張宗祥謄清本為底本,校以浙江圖書館藏稿本。( b0 m9 E8 J$ }" w7 L
三、姚氏單篇詩文詞未編入以上各集散見他書者,輯為補遺,列於各類之末, 注明出處,珍稀文獻注明館藏地,間附按語,若見於姚燮集部外著作者則不復羼入。
: m# o+ K" `7 A8 l. c6 |) e. i四、姚燮各集序跋題辭甚夥,或冠卷首,或置卷末,今除姚燮自序外,彙為一編,移置各類之後,自他書輯錄序跋亦以類相附,並注明出處。
" O z! s. i8 g+ W( `- |五、姚燮手稿多有校語評批,今擇要收錄,或鈎入正文,或附入篇後。
- u7 F/ u: ]7 P六 、全書正文施以專名線。
; L E+ C$ m+ w: {4 k6 K5 Z9 t七、姚燮各集用字極為紛雜,奇文怪字俯拾皆是,極難劃一。為存風貌,古今字、通假字、避諱字一般不作改動,異體字及俗字則酌情處理,稀見者改為通行字,常見者依據底本並存,其駢儷文榷兩編多隸古定字,亦多改為通行字。
, R4 Q# K6 v& B4 y- p U# ]八、本書遇底本訛誤之處,凡刪字以方括號[ ]括起,凡補字,以尖括號< >括起。
1 Y% X' t# w u九、本書於底本漫漶不清及字跡難以辨認處以□識之。
8 P2 V/ ?9 m$ a7 V1 X& }一〇、補遺所錄有校錄自姚燮草稿而篇題不具者,亦試為擬定,以©識之。' S: Q7 I+ G) v% s" M Z
. X$ k% u7 K1 ] R/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