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确切证据显示灵源姚是姚思廉后裔。
/ J, ?: n% f# j; z0 O0 A" N, p如果只读舍人集,而不参考其它资料,也许,的确会认为,灵源姚是姚思廉的后人,但是如果参考更多的资料,你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肯定。一、姚勉在伯武墓志铭中“家灵源者,出自丰城,盖弘文馆学士思廉之后也”。为什么要加“盖”,我认为,这是大概而不确定的意思,但有的人认为是语气词,无论你怎么解释,这个“盖”在文言文中都是对肯定语气的减弱,姚勉身为一个状元,不可能不知这个语言功能。二、姚勉在其父的墓志铭中,个字未提父亲是思廉公后裔,不合墓志铭常规,除非确实不是或不能肯定。写诗歌的时候说自己是姚思廉后裔,但正规文本提都不提父亲有姚思廉的血统,可见他也是严谨的。三,胡仲云(与姚勉同时代进士,其家相隔灵源不到十公里的高安县华林山)在姚勉祭文中,也没提姚勉是思廉公后裔,如果姚勉是姚思廉后裔,这该是个提升逝者身份的好时机,但胡仲云没提,仍不合常规,可见时人对灵源姚是不是思廉公后裔,是持慎重态度的。四,姚勉的曾祖姚锡的墓志铭是公元1983年才出土的,里面讲“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徒焉”。用“或曰”二字,猜想始迁祖迁丰城可能与姚思廉封丰城县公“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关系”才让始迁祖从北方迁到丰城?墓志铭中没有交待,如墓志铭中想说明锡公是思廉公后裔,则完全可省去“或曰”二字,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是经过死者家人或族人的审核的。五,宋未的五十年内,是灵源姚氏大放异彩的年代,除姚勉外,还有姚云,姚龙起、姚文龙和名僧圆至,这几个都 是名人,网上能百度,但没有一个地方说到这些人是姚思廉后裔。六,灵源老谱可以看出,该谱系起码在姚勉中状元的1253年至宋代灭亡的1271年期间就存在,这是一个合修谱,高安丰城上高宜丰等地,都以灵源支为正统而合修的,既是以灵源为正统,却不认名人姚思廉作为正宗直远祖,也没认名人姚崇作正宗直远祖,而是宁愿认定一个儒学山长的姚彦国公作直远祖,灵源姚族不附名人,当时族人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7 h- t5 U8 O$ U% `8 ~2 L,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