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 G% O+ K. Y# p: V) Z正果镇到蔚村姚氏大宗祠位于增城县城东面,距离县城14公里。S119省道在村前经过,设有到蔚村站。到蔚既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辖到蔚、鸦岗和霞角岭3个自然村。3个村都姓姚,一世祖名叫姚宗卿,开村祖宗为卿公四世孙姚含。
& S1 |7 g8 X( Y+ p9 H- C
- d+ E$ D3 M5 b; N姚宗卿,字希德,号印岩,福建莆田人,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进士,授广东提刑而入粤。生七子:达显、达仁、达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增城姚氏以此划分为七房。今增城和珠三角的姚姓村,大多数是宗卿公派下七房后人,已传至代到三十九代,人口超过十万。
5 G3 H9 O/ C4 s% r$ H7 _) U增城姚氏大宗祠享保堂在到蔚村内,由长房六世姚智柔创建于南宋光宗绍熙初年(公元1190),最后一次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因为奉祀始祖宗卿公,所以“宗祠”之前冠一个“大”字。
# x! p: T& }5 ^* L8 o- ^2 R6 d! X- O/ l7 ^; O5 X
祠堂坐西北向东南。外墙用麻石或红石垫脚、青砖到顶,对称的锅耳状墙体高耸。五开间门面22.8米,三进(前堂,大堂,内堂)二天井,套以厢房廊廓,纵深53.6米,面积1220多平方米。 & v8 `& h5 k( f, p% Z; l
祠堂大门口上方悬挂“姚氏大宗祠”匾额。大堂前门出1.66米蟹口的前端横梁,挂着“享保堂”堂号匾。两边挂有木雕长联:系谱瀛州,溯浙阴闽莆而增江,祖德宗功源流久远;派传笏绣,由箕里圆岗而曲水,子繁孙衍泽世绵长。
; z a, v. q ?1 I& P3 Y6 k& [祠堂前面是对开的210平方米广场,紧接广场配以风水池塘,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典型的岭南祠堂格局。 9 S, |* Z% U, U' S) K1 V$ e6 X
; `1 I3 T+ H: a1 R. L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这样品评大宗祠:一条地伏,两樘四扇,三度蟹口,五间相连,六条石柱,七米纵深,八面玲珑,九行长石,十夹围杆。“十夹围杆”是指祠堂外广场竖立着十对用花岗岩打造的旗杆夹,是对古代10位姚氏先贤所立的功名标志。
; `. H" D1 Z# { e* b; E. A大宗祠不单是族人祭祀祖先和族中议事的场所,也兼有多方面的用途,诸如到蔚驿铺、习武、基层(地保,乡长)行政办公、私塾、学校等等。 8 {7 i: n& y# d& |5 R2 b" q
大宗祠自古以来是办学之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清用祖业收益聘请西宾管教龙山、南溪、松庵、万禄4房子弟,全村儿童皆免费入学。1919年秋,私塾改为新式的享保学校,在村民中推选校长,到广州高薪聘请教师,本村人士免费入读。姚松年是第一任校长。抗战时期到蔚村属增城县梅岗乡,享保学校也易名增城县梅岗乡第二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易名为到蔚小学。 - X7 L# w6 Q, j. c
大宗祠的这些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到蔚人,走出了众多人才,诸如:姚虎臣(黄埔军校生,民国中央情报处处长,台湾“中央”警备司令)、姚子谋(留日生,创办增城清华学校、正果中学等,民国增城县参议长)、姚泰鑫和姚名灏兄弟(都是民国中央高官)、姚柏贞(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生,台湾少将)、姚锦池(淮化军区某部主任,金桥干部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姚化育(广东河源市武警分队队长,河源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国土厅任职),等等。 $ g, s: h0 A& J) A: B8 Q& P
然而,岁月沧桑,往昔的大宗祠已不复存在。1938年日军飞机炸塌内堂。“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拆毁了广场上祖先的功名标志和整个大堂。今天的大宗祠几乎一片废墟,只剩下残破不全的大门厅(前堂)默默地暗示昔日的不凡。
& U6 \8 n& w1 c0 R5 T& V1 a供稿人:姚佛胜 * F# i2 q8 x1 e$ }4 G: X8 @& C
20、广东省河源市紫金中埔村荷树坪姚氏宗祠祠堂 + m) e3 d" p8 z9 t+ p, h |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姚氏宗祠,位于县城西部十二公里的紫城镇中埔村荷树坪。为广东平远景清公十一世孙,紫金姚氏始祖仰云公创建,距今约350年。 9 E9 h) ~8 I* S* o5 x+ M0 O5 i
. s; G! p* u* U0 h5 C
祖祠坐西向东,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房前为田园小溪。靠山为象形,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 ~0 C3 x- |# l3 X6 W0 x O: c1 @4 g$ z祖祠原系土木结构客家民居。由于年代久远,风雨锈蚀,外貌已显苍老破旧。经族人商定:2012年按原风貌重修。堂号“虹瑞堂”。
8 d6 C) P3 T2 k! `0 O. K3 H) b7 o0 @0 F8 H! M
仰云后裔,目前有联络的在3500人左右,出于经济,战乱原因,本祠支派以外迁居多。仍在本县安居者只有近千人。迁往广西贵港,广西贺州有2500余人。深圳、惠州约为200人。从紫金始祖算起,目前繁衍了有14代之多。
# u5 m8 f9 A/ J8 `/ F. ~联系人:姚其中
6 P, g: L" q3 \& ?! f21、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横河西群姚坑村姚氏宗祠 ; i1 @0 g9 J; m* U6 A
横河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脚下的横河西群姚坑村,村约人口260人,祠堂坐向位于(乾山兼亥),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水泥钢筋结构。始祖:虓孟公(舜第115世,宗卿9世)堂号为“吴兴堂”。祠堂初建于1897年间,汉族普通祠庙建筑。
' f2 D9 g2 s- U6 q
: J1 V) d5 h+ X" u" L1 m4 e5 ~此祠“文革”时期被毁,后得后人修理过两次,但由于泥砖结构经不起风吹雨打,在2000年已残损。经本村多次商仪发起重修,并得到众叔兄弟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于2016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正式动工。八月廿八日完工及祖先进座入伙。 ) r. S) \) {8 o2 e0 u( ^' x; ]9 j
宗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为我们今人提供了一个聚族仪事、宗论叙亲、交流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更是我们姚氏共同精神家园。
. O% E: H- F/ t& X本祠理事成员:姚运强、姚锦添、姚五汉、姚伟金、姚爱平。 1 H" b5 q5 t6 m A) ] ^, X5 d
22、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
, R+ C9 Q/ F7 [! x石湾镇姚屋村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姚屋村,堂号:永锡堂。据本村祖传的旧谱记录:(舜107世)宗卿公于北宋年间从广州迁博罗鸾岗,再迁往增城山吓定居。直到(舜111世)宗卿五世逊公,字大化,号居谦,始迁石湾。逊公生于北宋宣和庚子年(公元1120年)八月初一,卒于南宋淳熙丁未年(公元1187年)五月初一。由此推算:逊公应于1140年至1160年到本村开基,繁衍生息,距今已达八百多年。按2014年本村重修的《石湾姚屋姚氏族谱》统计,这支姚姓族人已繁衍到第三十代,现本地常住族人约1500人。 $ T+ g7 q8 o/ w9 J* M' N
- f. I# m6 g- U! m! x& L% g# F' B石湾姚屋历史悠久,而本村祠堂建于何年?由于找不到相关记录又没有人能说出具体可信的时间而难以考究。据民国版《博罗县志》记载:石湾早在宋朝已建立“清湾书院”,因石湾姚屋姚氏宗祠建于“清湾书院”旁,建筑风格又相似,由此推算本村祠堂应始建于宋末或元初;而据本村一年长的村民透露:该祠堂在1997年重修时,发现大门门楣上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的铜钱,所以又有说祠堂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Q# ?/ w) }2 D ~石湾姚屋人才辈出,名人众多,诸如: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姚朝英、举人姚轼、光绪年间武进士姚洪階;现代名人有前东莞市副市长姚锦柏等。 * Q: a( {" \5 K$ A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祠堂曾被政府征用作粮仓。直到1986年,本村和海外同胞及社会热心人士,几经努力,终于收回祠堂产权。由于年代久远,日久失修,当时的祠堂已相当残旧。于是在1997年,本村对祠堂进行了简单的重修。2009年,本村得到本地族人、海外赤子和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资,在原祠堂旧址第二次重修姚氏宗祠。二次重修后的姚氏宗祠仍然是坐西北向东南,砖木和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578平方米,为三进二天井格局;整座祠堂有正大门、仪门、天井、走廊、正厅和神龛。
5 M" Q9 R( Q/ I" B( W9 Q2 [2 ^祠堂大门的楹联是:陶渔耕稼,礼乐冠裳。正厅上方悬“永锡堂”匾额。宗祠二次重修选择了岭南特色的古建筑风格进行建设,选料上乘,木雕、石刻手艺精湛。
: D( T: Y9 o/ O' e1 y; D+ C2 V祠堂是我们缅怀祖先,族人寻根问祖的凝聚点,也是吾族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遗产。
2 x! l& S* k4 S# h$ W. G+ e! S联系人:姚美锦 5 [: F" a+ c# }* s
2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车村姚娘庙 ! e1 Y. L7 J6 D, j8 {
广东姚氏第一庙堂姚娘庙坐落于博罗县泰美镇车村东江古河道岸边,占地1000多平方米。庙前门额上书“姚夫人庙”,门联:英灵光宇宙,节烈播乾坤。神像上方两侧有“汉朝古庙”和“明代精存”两个牌匾。
2 S$ ~% b8 T0 ?! Q5 F
+ n4 `/ u: V' U/ n, m" W姚娘是史书中记载最早的广东姚姓人。姚家世代为平民。姚娘奉侍父母逊顺孝敬,贞淑为乡里称道。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前25年)卒于家。乡人于盘陀乡居所立庙祀之,称夫人庙。以上是《广东历史人物辞典》(管林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P587)根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卷13和民国《博罗县志》卷1对汉代博罗姚娘的简要记载。
1 j+ U. p* ]+ y( D& C \宋代以来方志记载的多是姚娘灵应的传说。
0 k* A- ^4 O! K宋人刘斧所撰《青琐高议姚娘记》记述:大丞相文惠陈公,向授潮州通判税漕,权刺惠州。率潮州之秀民许申偕行,中道舣舟古岸,江风颇净,新月初出水面,舟人方去未久。俄有介胄百辈,乘骑数人,指呼甚明云:“今丞相、漕使宿此,其或疏虞,毫厘不赦”公与申指对惊喜,固不知孰相也、孰漕也。明日行,询其地只有娘娘庙存焉。公自东复还朝,亲为文祭之。后公果居钧轴,申亦作本路漕,皆如向所言。公尝自京遣人就其地祭享,以神其事。
5 f- e# {3 m& c6 }4 V4 I/ m清代光绪年潮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宋咸平间(998-1003),陈尧佐以潮倅守惠州,携潮士许申偕行,晚舣舟于岸。舟子方击柝,俄有骑数辈、卒百余,指呼甚严云:“今夕丞相、漕使会宿于此,慎勿疏虞”。公与申相对惊喜,不知孰相孰漕。明日,行访其地,有姚娘庙。姚娘者,汉河平间居民姚氏女也,贞淑为乡族所称,卒后立庙于博罗县盘陀湾,及登相位,遣人祭告。申亦任本路转运使。 ' t0 y/ j" |" c+ D
大丞相文惠陈公是指宋代的陈尧佐,咸平间是潮州府通判兼权刺惠州,后来离潮到京晋升为宰相。当时他与参幕潮阳人许申同行,从水路到惠州(许后为转运使)。陈许二人停舟夜宿于庙附近,其身世一一如神灵姚娘所预言。其后政和年间(1111-1117),唐庚谪居惠州,在诗中就有“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姚娘”及“何时返栖息,谁为问姚娘”之句来感怀自己的身世。
5 P7 H7 a/ M$ A至今,车氏村民中传诵着“姚夫人托梦御史公,车邦佑忠诚救天子”的传说。车村人监察御史车邦佑,大约于明嘉靖年中(1536)重修姚娘庙。
) m6 u& {7 a3 Y2 m姚娘庙“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摧毁,里面的东西荡然无存。今之姚夫人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原来的废墟重新修建的。车村人同心协力,自筹资金,历时15年。庙里,只有“康熙元年碑记”石碑和两个红石岩柱础,是唯一原物。
& X; s3 R( R d, y4 m3 Y9 O二千多年来,姚娘依然活在车氏村民心里,备受尊崇,姚夫人庙长年香火不断。每年姚夫人诞农历十二月十五和四月四、正月初六这3个日子,是祭祀姚娘的特别日期。尤其是年初六,会举行盛大的巡游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信众和港澳台的车氏宗亲都赶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6 k) @( K/ E) o- }9 ?0 K9 t撰稿人:广州姚钟尧 . c1 J: k4 K' x2 W- d
24、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姚氏 0 A8 }1 @1 [# A1 y. Q2 ?( c3 |+ ~
平远姚氏始祖念一公,字景清,福建莆田人,生于1205年。南宋末为梅州驿,后辞官落籍程乡(今梅县)均田村。娶邹氏,生四子:祖德、祖隆、祖盛、祖章。祖德迁海阳,祖隆迁平远大柘,祖盛迁平远石正,祖章迁江西安远。
: F; e, Q" o" U' R$ C s2 b8 o9 V% H4 V
平远县地处粤东山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因人多地少,历来有向外迁移之风气。明清时期已有平远族人向外拓展,只是当时路遥闭塞,知之甚少。今日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各地景清公后裔纷纷联系寻找和上门寻根问祖。已知有外迁族居地方:在广东地区,有梅县、梅江、紫金、博罗、花都、清远、阳山、连南、连州、韶关和阳西;在外省区市,有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重庆和四川。在外地族人约30万人。平远姚四房皆盛,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6 @! h. G/ G H) G- Q) j2 X* }: w9 j
经有识之士组织,2015年11月29日,全国各地400宗亲汇集于平远,成立了景清公后裔联谊总会,姚若南任会长,姚江南任永远名誉会长和监事会主席。
, S8 N5 j' Y, y, H平远姚氏兴盛发达,历代人才辈出。单以平远本土来说,入载地方志人物多不胜数,如清康熙年间徽州、杭州知府(两郡太守)汇川公姚尴,进士姚璋,历任福建各地知县的举人人臣(廷格)、个臣兄弟,台湾知县姚阳叔等。近代,清末南洋开矿巨富姚德胜,国民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抗日英烈姚中英中将、姚子青少将,民国平远县县长姚海珊等。近代,文化部副部长姚琬卿(后改名吕志先),二炮姚史燃少将,爱国华侨姚美良、姚森良兄弟,广州欧派集团董事长姚良松,均是平远姚氏族人骄傲的杰出人物。 . c3 c! ^4 h1 c( T$ `
' ~. Q0 Z* j- y( y
平远景清公祠虹名号“瑞堂”,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建成学校,房屋已拆除。现景清公后裔在姚若南会长的领导下,正在筹集资金,计划重建景清公祠堂和续修平远姚氏五修族谱。
, y: Y V# B2 D/ ?' o供稿人:姚仕忠 , Q A4 |% @! A- w5 ^
25、广东省连南寨岗福常姚公祠
5 D0 S( s' ~- g! w9 m g1 m5 M: b福常姚公祠坐落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社墩村。丁山癸向,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2)动工兴建,清道光十三年落成喜庆。至今186年。因风销雨蚀、栋梁摧颓、墙体剥落,祠堂庄严顿减。经本门宗亲多次商议,于2001年4月按原结构重修,同年8月完工。
, E6 G+ e6 d9 m" K2 A
福常姚公祠的开基祖姚福常,讳垂阳,号对廷,是平远姚氏始祖景清公的十八世裔孙。清嘉庆元年丙辰岁(公元1796)从梅州平远只身来阳山鞘豪坑称 架村(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南称架村),经营生业、颇有余资,置田园,立家室,奠定基业。清道光十一年在寨岗井塘寻得宝地创建新宅定居(即现今的福常姚公祠)。从此人丁兴旺,繁衍至今9代裔孙,有1000多人。 福常公后裔辈字,一直沿用平远姚氏班行名字双表——名派:一人垂拱御,方宇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供稿人:姚国培 26、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老围村福公祠 1 h; n# N! V) \5 M9 J9 h
福公祠坐落于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公祠坐乙向辛兼辰戌吉度分金,祠堂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山环水抱,地势窝圆。绿山稻果,长势欣欣。前趋旗鼓,左右送护。案上楼台,照应祖堂。门匾书刻:姚氏宗祠。四点金式。前面砖瓦门楼。砖墙灰瓦,行梁穿斗,硬山屋顶。楼阁简室,历居贤祖。朴实无华,流溢祖上知俭养德风格。外廊绘画,山水明秀。门厅简朴,墩石擎柱,贯梁文匾:祖德流芳。中池宏盛,阵矩樵石。行廊斗托,明厅厢房,简陋脱俗,供案香龛,祖讳谨列,崇宗敬祖。蓬荜增丁,世衍繁荣。 ; g7 r; Q& [/ R; t. F# F
5 P8 e! u/ F; T' t/ }
福公生于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约公元1488年前后。是新溪村的我房入粤始祖宗卿公十五世孙,宗卿公。英德市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村始祖令达公长子。福公生二子,长子为文珍,次子文瓒。文瓒生五子,长子仕聪,次子仕宁,三子仕成,四子仕任,五子仕满。仕宁公生亮公,亮公生庆显公、庆昌公、庆昂公,庆显公生春公,春公生见龙公、云龙公、泮龙公。胄裔润育繁衍至今,令公廿一代,福公廿代人。
H* M/ w; p% D5 |4 D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异。
$ @( x B/ B" G% x9 G9 B6 n w/ s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四会字辈:悦启兆於文,道成仁......余下与下水江村的相同。
1 d X X# u# I见龙公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黄茅咀村、南山新村、大尖村、高要区牛围村委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镇南山新村。仕任公裔居上姚新楼村。悦龙公裔有四会市上观乡坑尾大竹园村、迳口岗北莨、迳口旧石莨、新石莨、凤山村等分支。福公之裔有联系的分支共计人口2500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 r( O3 T, W8 o: e7 x- L
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末年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朝末年监生。大尖村成兴公,清朝时期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定安公。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 }" k5 `* U/ J2 p8 J; ?供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3 H0 W0 p4 f' O* b8 k27、广东潮阳姚氏大宗祠 潮阳姚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山中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距今已四百余年。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
3 ?5 Q6 m+ {/ F% {9 ]8 }' ?- E( O3 j# [- e$ a6 R% B$ I7 t9 V
姚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堂屋顶装饰着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联四十对,雕梁画栋、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镂空的青石雕花篮4个和青石雕雌雄狮一对,工艺精细,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 [ d; v _0 }* Z0 m7 u, @
1995年,新加坡爱国侨领姚志腾先生号召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不要忘记祖国及家乡,鼓励海外赤子回乡寻根问祖,联络乡谊,为家乡建设事业作贡献。他带头捐资568万元,并亲力亲为,不辞艰辛,促动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祠堂修葺一新。重修工程从1995年开始,历经十年,于2005年全面竣工。 # p, |& {7 H6 b5 V8 E
- q7 J1 E" x" @0 C, O' {2011年3月,在汕头市潮阳区文广新局、区人民政府及汕头市文广新局和汕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姚氏大宗祠和明代“潮中三凤”的姚琛墓、姚瑷墓、姚绍墓获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汕头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和文物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5 M( b1 C2 |% \( x, g8 t: [: `姚氏大宗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集潮汕古建筑艺术精华于一堂的“博览馆”。祠堂既可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同时又对潮汕祠堂古建筑艺术的研究和结构形制的探讨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还是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团结纽带,创建和谐社会的金桥。
6 n: ^& N# ~# O0 t7 \6 ~0 ?供稿人:姚能宏(搜集整理)
- h; A, C. B( X. ~" z) e2 u28、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上街姚氏宗祠
7 k4 p1 Z. t* J3 ~9 I5 ~
1 ^' ~1 x6 G/ `! t- U! j. y7 b7 K广东封开南丰姚氏宗祠坐落在南丰上街。建祠是乾隆五年,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始迁祖是演智公(字享田)。据记载是因避难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到广东德庆,后到广东封开县南丰镇经商(原旧广东开建县)纳妾生有一子广海,晚年回返德庆。演智公(字享田)的后裔分布在广东德庆、封开、郁南,广西苍梧、岑溪、贺州等地。人口近两万人。
$ V- k2 l. O7 N4 P# E+ A# y( D$ u! V宗祠管理人员:姚炳秋,姚炳洋,姚培文 4 Q/ T, U. X; W% `+ L* r
29、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姚氏祠堂 0 ?. A& g1 M; ^. a
上洋姚氏宗祠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上洋村龙山之南。明天启二年(1622年),我阖族会议决定,择址龙山南麓,取坐壬向丙兼子午之吉位,建两座三间一天井之宗祠。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闰六月十八日,扩建为两座五间带左右廊屋、东西厢房和前栏杆、后围墙之宏伟规模。由于历史原因,古祠被弃之多年,终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公元2009年春,阖族会议决定修复古祠,组织“姚氏宗祠理事会”,统筹修缮工作。蒙族亲大力支持,集得善款八十余万元。仲秋,重修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历时一载于2009年秋告竣,适九九秋祭吉日,举行盛大庆典。 & ]$ y u2 m- A
A7 C/ v2 v& q: t我上洋姚氏乃舜帝之胄。始祖伯周公,号肇成,福建莆田人氏,大宋进士,琼州知府。宋末解绶荣归,途经洋石,遍察山川,认定此地乃龙局风水,富贵之源。遂卜居于此,开房衍族,繁衍播迁。丕承虞舜家风,孕育代代英贤。簪缨之盛,闻名百里;官宦显赫,富足一方。今枝布五洲,裔逾三万,薪火相传廿六世,沧海桑田八百年。 6 t7 {2 b. Y; ?0 ~
1 p( j; @0 N- x
字派二十字: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1 }4 B% P8 j7 ?2 i: q: p
联系人:姚宗明(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2 t: Y" O" X4 M
30、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新楼村仕宁公祠简 ( q. y& e: f R; B: h" @5 J
自荣翁公居福建福清县金印村迁江西吉水上兰溪立籍,子寿昌广东老祖。寿昌老祖子宗卿公。我房入粤立籍始祖,晚年居新溪山吓村。宗卿公五世孙志公,迁增城元岗岗尾立籍。志公六世孙沧公,迁增城初溪村立籍。沧公子桂英公,迁初溪下坊村立籍。桂英公子元善公。元善公子秉全公,迁英德英红镇姚屋村立籍。秉全公子令公迁上姚村立籍。令公子福公,福公子文瓒公、文珍。文瓒公子仕宁公。仕宁公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40年前后。生一子亮公。仕宁公是宗卿公十六世孙。 $ I3 E# O. i2 w7 ~
2 W9 n- M. b4 J仕宁公子亮公,亮公子庆显公、庆昌、庆昂,庆显公子春公,春公子见龙公、云龙公、泮龙公。见龙公子启达胄裔居白沙镇太平街道上姚新楼村、老围村、方塘村、墩头村和阳山等分支。云龙公五世孙文简公胄裔居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文简公子道芳、道昌裔留居黄茅咀村,裔迁南山新村。文简公子道连迁大尖村,裔迁高要区活道镇文塱村。云龙公五世孙文兰公迁高要区双马乡皮山村,支裔分迁镇南乡洪塘村、都杨镇南山新村。有联系的支裔共计人口2000人。待寻觅分支人数不详!
* B+ z7 \. U* W7 Y8 U仕宁公祠宏踞于英德市白沙镇上姚村。近五百年历史的。祖祠年久失修,史物损坏致永远缺漏。于公元2000年,众裔共识,由科善任组长,开河任副组长,成员:开济、开曾、开梦、开锐、科务、科铭、科和、科爱。在于公元2000年开始动土兴建,在公元2002年竣工。
7 t# W" K7 m3 x- ` c) F. c" ?地圣局正,九鳅腾跃上姚池,四周群峰展将旗。龙虎驯服呈印信,官署排牙案朝迎。前田碧水田埂绿,后主帐明峰拥伏。新祠坐辰向戌兼乙辛吉度分金。总面积500平方米,门口广场面积800平方米。三间三进,硬山屋顶。外门廊,冲天柱,穿斗梁,短檐灰瓦,庄重典雅。门匾精刻:姚氏宗祠。门厅枋额,擎柱斗梁,横匾书文“祖德流芳”。初池揫敛,四矩樵石。左右廊廓,抬头梁托,层叠稳泰。中厅明泽,石墩圆柱,存精辟文匾“燕翼怡谋”,以警后人。中池石阶,匠石运金。廊房考究,抬梁檐托,步步高升。厢房优雅,正厅宽敞,壁墙雕嵌,绘画刻词,彰表风华。案台香龛,鎏金入致,列宗升座。文运亨达,弘耕读从武齐家爱国。 & ^! t; ^8 B) H/ C- N
因时隔久远,各房字辈有异。
# }: ^1 i- [5 b J2 l% c3 G下水江字辈: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上姚字辈:令福文仕亮庆春,龙启兆予闻,道诚定德立,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奕必世其昌!云浮字辈:龙启兆予文,道成定德立,宏开科元明,盛世必其昌!
# \, x, s5 ^. r2 W$ g+ M) y% i& i3 L上姚村姚希州公清朝秀才。黄茅咀村成能公、成杰公为清末监生。大尖村成兴公,清朝铁打名医。清末民初贤医定安公,烹灭群匪、震慑四极的保乡卫族名宿。至今人才辈出,祁泰不否! 撰稿人:姚新华、姚开河、姚元械(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 ]/ q0 F. w% p- C" O' j
31、广东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姚氏宗祠 % a/ ~7 U- B5 d( g3 }
本祠堂位于广东省英德市白沙镇太平新屋家村,是泰清两房兄弟合建的祠堂。始祖是姚泰公和姚清公,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4世孙,系令达公二子和三子,父亲令达公约公元1500年前后,从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迁居英德白沙镇上姚村,生四子为福公、泰公、清公、政公。泰公繁衍至今19代人,清公繁衍至今18代人,两房共人口约为1600人,后裔如今已分迁到广东从化、广宁、怀集、等地立籍。 ' ?) D* z3 O0 }$ j, q2 g9 I% C. N
* `9 _. T0 T1 Y o) x9 ]! n本祠建在龙山。龙山始于新丰县境内,绵延起伏百里行到太平,在汶罗、白沙两河环抱交会入河口的高岗中,形如伏虎,丙山壬兼午向。由门楼、神道、中堂、主殿组成的砖木结构三进式建筑,占地170平方米。始建何年无据可考,在1999年进行比较大规模的重修,当时拆换了年久的旧墙、部分横桁、格子、瓦片,调高了门楼地基,减低了主殿地面,使整座建筑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最近于2016年年底重修祠堂东门楼,修建了祠堂前面泮池。祠堂门楼横眉镶嵌上“姚氏宗祠”四个大字,左联:泰交天地,右联:清彻乾坤。祖牌正中刻有令达祖、清公和泰公神位。 6 l- {1 R: h5 r6 W8 Z9 p1 [
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每年大年卅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准备祭祀礼品,到下午时分,泰公和清公全族子孙,敲锣打鼓,舞着醒狮,高举历山堂姚氏族旗,喜庆洋洋来到祠堂拜祭先祖。传说在开年祭祀活动中,两房人同时到祠堂祭拜先祖,届时人众拥挤,于是老祖宗就定下,泰公过初一,清公过初二,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 V% F: H6 i8 g8 s& i; c祠堂所辖字辈: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 奕必世其昌。
8 O3 C) g; }, s; }( {0 ~, E撰稿人:姚宏快、姚胜观(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 ]. K( R/ k1 x, ]
32、广东英德英红姚氏宗祠
8 V3 Y! {2 X3 \本祠堂位于广东省英德市英红镇姚屋村。始祖姚秉全,系来粤始祖宗卿公12世孙,广州增城三江镇初溪村元善公三子。约公元1450年迁来英红姚屋村居住繁衍至今二十二代人,已知人口约五千人。秉全公生二子,长子金两公留守父业。次子令达公约公元1500年前后,迁居英德市白沙镇太平上姚村。秉全公后裔如今已分迁到广东曲江、新丰、阳山、从化、四会、广宁、怀集、云浮等地立籍。 : g% F( @1 @3 D/ S0 T9 B
祠堂重建于公元2002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坐丁向癸。祠宇简洁,四点金格,设计采用抬头梁、穿斗结构, 硬山屋顶,红墙绿瓦。外门廊,左有竹“海螺旋池映日月,门揽五峰万里 报平安,威震山河。右有松鹤延年相应。正中匾刻:姚氏宗祠。门联,左书:祖宗天长地久,右写:乾坤日新月异。门厅,牌匾正立,兴旺发达。天井靖池,族运长兴。红墙壁嵌,雕文刻赋。正堂香案,整洁谨立,神龛奉设,纪祖明宗,德传后世。 祠堂前广场面积1000平方米,前方球场及绿化面积3600平方米。左边门楼雄伟,坐巽向乾兼巳亥。门楼前面绿水池,池壁英石固根基。右边护随大柞铺,六角亭沿担水圳。球场平起为案卓,六樟斗桂卫公祠。 程。白石山峦来护照,一江碧水润龙神”。这是秉全公后裔姚宏中于公元2002年9月撰写的诗句,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姚屋村人杰地灵的秀美山水,表达对家乡深厚情怀。 祠堂刻记辈分: 龙启兆余文,道成定德立, 宏开科元名,朝廷高厚禄, 奕必世其昌。
& M- m# C$ |0 j* n
撰稿人:姚新华、姚胜观(本祠堂图片有当地宗亲提供)
! U: r, N! ?- @6 @# s! y) U4 Q 33、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成和公(法通)姚宗祠 % R1 O# d D0 v
成和公(法通)姚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姚塘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二进汉族祠堂,宗祠始建年代(不祥)。后记载为1931年岁次辛末年冬吉旦重建姚氏宗祠,在1960年因大破迷信时,宗祠被拆。在1992年幸本族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得到本族叔伯兄弟(一呼百应)及各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在当年岁次癸酉年孟秋曰吉诞落成。后在2011年又一次大翻新并举行崇陛典礼。 姚成和公(法通)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同其弟姚法政公南迁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马宁礼姚塘村,是肇庆市怀集县礼姚之始祖。在马宁礼姚祥开三桂,长子万高,次子万赋, 三子万成。长子万高裔孙分布周边桥头村,高岗居,酒铺村等,三子万成裔孙分布周边旱塘村,格江村,高良村等。次子万赋迁冷坑镇裔孙分布龙岗村,乌瑞村及连麦镇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县到2017年发展到27世人口约12000人。字派(不详) 联系人:姚光县 供稿人:姚天奋(搜集整理)
( u) Z9 l, D5 X5 R9 f. h34、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古今村边水坊姚氏宗祠
/ x; h- s5 V f( I1 I7 K
0 z: _! B( Q+ D( s: L# L
% g/ Y& M0 \& z$ _1 T; u5 B古今村约公元1600年间礼姚七世祖宗亮公开基创业。边水坊宗祠在清代年间兴建座向艮坤兼演申分针,始祖宗亮公(即怀集礼姚成和公后裔七世祖),(南丰遍族谱为八世祖)。大约有200余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1961年,世事多变,岁月沧桑被拆除,致使祭祀俎豆难馨敬祖无门。幸逢盛世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百年风光、应宜继逑。
& T% P+ g% N+ I6 }8 v+ G; `9 {* W" {8 t+ P x! [) A! z' l
在1998年,众嗣孙齐心协力寻着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福祉,重建边水姚氏宗祠,立戌辰兼辛乙吉度。在2004年,隆重举行落城陞龛庆典,光前裕后、兴旺宏发。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两座巍峨肃穆、后奇雄峰巷翠、左右逐三怀抱、堂前广阔、八架山秀水丽供照,开枝发族,人口繁增、宗亮公支系至2017年发展到二十三世,人口近5000人。
6 l/ L- M; H7 O2 C+ J字派(不详)
6 B& R( ~6 H/ O8 d联系人:姚多茂、姚庆试
9 M* y- U j$ b7 n: p' _35、广东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今宝村罗坎(智邦)姚氏宗祠 , y5 ~2 f. K* g
古今村罗坎姚氏宗祠坐落于本村东部,坤艮分针,坐西南向东北。宗祠后面民居遍布,群山抱拥,更有龙母娘山寨、尖峰顶高峰、梳崚山坳及岗头园顶峰所连成栩栩如生的龙脉相拥;左右两旁楼房林立;门前场地宽阔,池塘莲花飘香,良田数千亩,可欣赏日出景观,远看群山层峦叠嶂,细水长流,交椅石山相烘。风景优美,蔚为壮观!
6 O w; Q( Z) Q+ S* J2 [1 K1 O3 \4 [
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立先祖龙德(字志邦)公牌位。香烟鼎盛,后代深受福荫,至今300多年。然而在公元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政治运动期间,宗祠被夷为平地。 5 |" N( l B0 F; U( b4 `, U
直至公元1997年,根据长者描述,确认原状,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筹集资金,宗祠得到重建,列祖安座。但场景还需完善......
4 Y9 N% p. G: { U& v! D宗祠后裔世代繁衍,至今人口已超三千人,其中本村的司地、罗坎、新屋、上屋和下巷五个自然村总人口1200多人,分枝广西苍梧沙头镇约1200多人,广西信都及灵峰等地800余人。向往美好未来,发扬光大!
8 i) z+ F1 K4 z5 \7 v联系人:姚立聪供稿人:姚立枨(收集整理) ; n0 |& h3 u" G/ p, b6 M H7 L
36、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万赋姚宗祠
) J0 z+ W# w7 t% T: p& ~9 m万赋姚宗祠(又名庆龙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冷坑镇姚屋上姚(飞凤山)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宗祠始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的汉族祠堂建筑,距今已逾约385年,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作为游击武装队联络站,为解放怀集作出巨大贡献。 ! a3 B+ Y3 }7 f; U$ I$ s8 U& S' {6 ~
8 F5 @8 L9 M) h
1966年风云突变,宗祠一朝之间被夷为平地,于1981年嗣孙在原址搭起一个小亭暂时安放太祖神牌和香火。于1996年幸其子孙后裔为继成先辈遗产,缅怀先祖,弘扬姚氏文化,在族老怀信,楷年,扬德,世清,月菊等人发起下,得到本族叔伯兄弟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历时二年多施工,于庚辰年三月十三日落成。
7 P9 b5 K* I; s3 A姚万赋公属怀集马宁礼姚村姚成和(又名法通)的第二世,成和(法通)公一世,祥开三桂,长子万高和三子万成分别在马宁礼姚村附近创业,次子万赋迁冷坑龙岗创业,现有人口5千多,人口分布在姚屋,乌瑞,三坑玉楼,中洲泰南和连麦等,成和(法通)公支系在怀集2017年发展到27世,人口接近12000人。字派(不详)
$ g; y& `; N1 p) i; \+ ]3 R# K联系人:姚桥扬 供稿人:姚兵彪(搜集整理)
& c4 R+ }7 e) l Q9 J0 w公益姚网,亲情共建 (您的捐助将全部用于姚网平台建设) ' i! |3 ~$ \# D/ F
请告诉我们您的宗族家事: 请将您的寻根线索、姚氏源流、家谱及故事、宗族活动等形成文字,连同图片一起发到66464065@QQ.COM或姚网上,将有机会通过姚网微信号推送给全球的宗亲。 : `$ ^4 Y2 ~0 a, H1 Y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yaogens.cn)
/ c! k! o# S* |5 ]/ ~1 C 中华姚网,创办于2007年,为全球姚姓宗亲寻根交流公益平台,是凝聚538万全球姚姓宗亲的网络桥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或分享姚网给您身边的亲人
' c8 E- d5 C9 c"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