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湖姚氏与上海金山张堰姚氏【南社姚石子(又名姚光),姚光之子姚昆田)】
●浙江平湖姚氏世谱(姚龙观之族)
世姚会网,姚波,(260-0058)平湖姚氏世谱清雍正3年(1725)。近500页,多谱页。 (清)姚弘图,木活字本2册,清雍正3年(1725),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3年9月馆藏 谱序中说"平湖之有姚氏则自南山公始",南山公是浙江平湖龙观家族和上海金山姚光家族的始迁祖,龙观曾把家谱发到我QQ上,可我无法打开阅览。 金山主持家谱编修的姚积勷对我说过,南山公是从浙江海宁盐官镇迁到平湖广陈的。祖辈是北宗未年从汴京南渡到浙江的。 平湖《姚氏世谱》的姚大司寇,是谱中所述的岱芝公姚士慎是也。【姚良官说 “明代刑部尚书(姚士慎)”,与“大司寇”颇相称。为什么人名辞典(包括浙江人名辞典)不见“姚岱芝或姚士慎”?】
●张堰镇名门望族姚氏
乾隆《金山县志》、《重辑张堰志》载,张堰镇的吴姓,王姓,姚姓等是名门望族。
张堰的姚家分南姚,北姚,东姚,不是从一个地方迁徙而来。
张堰姚家,世代官宦,书香门第。其祖上原籍北方,曾是宋代官吏,南宋时,姚家祖上随皇帝一起南下。后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姚家祖训其子孙不得在元朝为官。
张堰姚家南宋随皇帝南下,其中一支搬到平湖广陈(距廊下不远),后又迁到廊下和张堰,因此廊下又称姚家廊。
张堰姚家。姚述尧字进道,南宋咸淳进士,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
清乾隆《金山县志 》:姚家廊市在五保,吕巷镇之南,姚氏世居于此;李廊下在六保。
《重辑张堰志》:李家廊下,在钱家圩西,李氏姚氏居此,姚称北姚。今廊下地,姚家廊下与李家廊下并存。李廊下的姚家是明嘉靖十年由南陆迁徙而来。张堰姚家是由平湖广陈迁徙而来。这两处的姚家其实都是由平湖迁来。
明弘治十四年,姚奎(五保人,原籍平湖)中举,正德五年,姚参(奎弟)中举,嘉靖十年(1531),姚篚(参子)中举,以后篚之弟及子侄孙子陆续中举,姚家声望鹊起。明嘉靖三十五年,姚体信进士,任河南参政;万历三十二年(1604),姚士慎进士,官拜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于是在廊下兴土木,建府第,就有了由南陆迁至廊下之举。士慎弟士恒,天启二年进士,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 姚士慎的曾孙姚宏緖,康熙三十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据《重辑张堰志》载,姚家宗祠旧在平湖广陈,是明嘉靖年姚篚建,清雍正初姚宏緖重建。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燹,宗祠一时未能营,先就镇设立支祠尽奉先之礼。张堰支祠原址张堰新街王氏宅基,后姚氏宗亲议决移祀张堰,于是张堰支祠遂为宗祠。光绪十二年,姚氏宗祠由姚裕廉(姚石子的伯父)经建。自此以后,平湖,松江,廊下等地姚氏后代祭祀祖先都来张堰宗祠。张堰镇诸姚,除姚怀桥一支是姚士慎兄弟的后代,其余皆姚士慎后代。平湖,广陈,廊下,松江,张堰等地诸姚皆为宗亲。
清初,张堰王家与张堰姚家中表亲戚。王家未发迹时,王广心曾馆姚家。
●上海市金山张堰姚氏【姚昆田】
有谱有辈字。
根据上海金山、浙江平湖姚氏始祖南山公后裔十三世祖姚弘绪雍正乙巳(1725年)所著《姚氏世谱》之十三世祖姚弘图所记述:康熙癸酉(1693)中秋前一日,余侍先大人与封翁匏(páo)园伯于后乐台,商酌汇辑族谱遺稿,并虑后世字辈错乱次序难查,从十五世以后共拟一十六字,云“光大前业,垂裕后昆;积善馀庆,百叶長新”。
姚尚明,姚氏家族字派收集45#,wei-er(姚龙观),谱页1,版心题姚氏世谱;445#,含辈字的谱页1,版心题姚氏世谱 姚网会员“wei-er”姚龙观 姚积镶编制有七米多长的上海金山姚氏世系图(江南世家 上海金山,浙江平湖 姚氏家族 家谱世系图)。 张堰、廊下都是镇,张堰、廊下,还有浙江平湖的姚氏,都是廊下镇南陆村南山公的后裔。廊下镇是因南山公后裔姚士慎造房有廊而得名。 金山张堰姚昆田 会议特邀的姚昆田宗亲以88岁高龄、养病之躯携3位已60多岁的姚姓侄子从金山赶来亲临现场,姚昆田宗亲是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干部,市外宣办主任。其父姚光(又名姚石子)是1909年在金山成立的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首批成员和第二任主任,很早就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前身的活动,在辛亥革命直到抗日战争给家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姚昆田宗亲激动地向与会家人表示其一直想成立类似的姚亲会,认为宗亲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很多好处,并对联谊会如何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扩大影响提出了宝贵建议,提议把金山张堰的姚光故居纪念馆作为联谊会的活动点之一。昆田老的一番话,使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会议决定聘请姚昆田先生,和姓氏文化专家羊国荣先生为顾问,新增姚宗君宗亲为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