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河南省姚六宝 于 2013-6-2 11:53 编辑
3 a: r4 L# \' D! ]" D# ^* A7 q
3 v# g: P* m+ v0 c# l我的童年时代就听老辈人说起姚县长,姚五爷(名讳献之,姚光虞的父亲)虽是地主对穷人非常和善,常帮助穷人,帮助大家,到现在在世的老人提起姚五爷,姚县长都仍然非常尊敬。我今发上来是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们,曾经为他人为国家做出过贡献。 5 y* e1 g7 c k$ a) @
( ]6 b& e b, R& ?/ u. V" A& @, }以下是姚光虞的二儿子姚保森2011年6月12日写给我的,当时保森已经79岁了,(保森精通俄文、捷克语,太原重工机械高级工程师)
0 _% F( H+ J' u7 A* V& \
0 L4 H( C4 ?* n 我的父亲
# ]8 h. j6 b, r7 ~& k我的父亲生于1900年农11月28日,他原名叫姚光虞.别号姚晓亭。卒于1990年阳历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的晚上七点左右,我和我大姐两人守护在旁边。父亲是在病后十来天去世的,故前已经昏迷了两天,因此他临终前没有说什么。
+ q9 @2 P% G; P, V3 {9 ^" `7 a- M按照家乡的风速,人死后要在家里停放三天,放在堂屋里,门要大开,夜晚也不能闭门,白天子女要坐在遗体旁边守灵,夜晚要睡在遗体旁边守护。两个老人去世时我都赶了回去,大哥没回去,印弟也未能回去,我是男孩,当然夜晚我得陪伴过世的父母亲。自己的亲生父母亲,即使死了,我躺在死人的旁边也不觉害怕。 5 h% W/ Q8 Y; H* _* {* q7 `
我的母亲生于1900年农历8月18日.卒于阳历1980年农历三月八日(3月7日)。她是在河南省唐河县医院的病榻上去世的。我是看着她走的,那是上午八点多钟。妈妈死前是很平静的,她最后又问了我们弟兄姊妹一遍,母爱是多么伟大呀!她从养育我们开始直到她临终都在牵挂着她的儿女。河南省唐河县东七里井人。 H# v$ }0 J2 F+ S
母亲死后我和我大姐和大姐夫,在外甥们的帮助下把她埋藏了。父亲死后我和我大姐在外甥们的帮助下,请人把我妈的坟扒开,把我父亲与母亲合葬在一起。 8 V) [: C0 W$ c% a% {) A
2005年阳历8月10日,我和保敏一起带上我的两个闺女小平和小伟两口回到老家,和我大姐一起,在外甥们的帮助下为父母亲
: u( U0 {: Y: {( T0 G* Z立了一快石碑。大姐起草的碑文:父母一生忠厚正直,勤俭持家,临里合睦,教育晚辈有方,儿女永志不忘。 ; f! _/ s& j. X' O: n6 l) [+ E
至此我完成了我对父母亲应尽的孝心,父母亲应该含笑于九泉了。人都是父母生的,是父母养育成人的。对父母的恩情应该是永志不忘的。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恐怕就是智慧的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吧。
9 |, |" E$ ?6 Q) l2 n" g2 Q, h* H4 U: [我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对父母是了解的,但对父母的身世了解的并不多,由于我们几个孩子主要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对母亲了解的更多,更亲一些,父亲解放前长期一人在外工作,解放后又蹲了十年监狱,出来后又到乡下和我大姐一起生活,所以对父亲一生的坎坷了解的很少。好歹他留下了一本回忆录,我只能从中了解他们的身世啦。 5 b6 b: B( I, [' I# V/ O
我的父亲小时候在村里读私塾,14岁到唐河县天爷庙上高小。高小毕业后考入开封第二中学。1920年赴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林业。1924年毕业,学成回国。
* s B! Y ?; a6 f) E1925年到1927年在开封河南省林业专修科当教师。
% j. ]8 m a: T" ^+ K- G& L' l) R1927年到1928年在郑州任河南省第一营林局局长。
% ]5 g3 E+ j9 y( e1928年到1936年冬任河南省建设厅任技正,专管林业。 ! I! H4 x: [; b3 s7 e; O- `, M
1936年任河南省汤阴县县长,1938年因病辞去县长职务。在唐河县养病期间,当时唐河县县长叫范效纯,他是我父亲的老朋友, R0 Q, L y2 N6 T! d: [
范县长邀请我父亲任县政府秘书兼第三科科长。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在次期间我父亲创办了唐河日报,任社长,徐浩然任总编辑,郝兰甫任经理,张从周主管发行。每天几百份,分送到县城各机关和区乡保各基层单位。
+ Y8 v0 |) R/ @( \. w1939年到1942年任建设厅科长。
' \% ]% O9 J+ c/ D2 i) P1942秋中央政府农林厅李师卿司长邀我父亲到重庆,在农林厅任科员。 1 c9 ^2 a& |3 f/ ~6 P6 X
1943年任桐梁四川东西山垦务局任局长。 ' e# _) i' `; s. C4 l$ J' ]4 @
1945年任柳州水土保持区主任。日本投降后,任海南岛农林部华南林业试验场场长。
+ [* d Q) R* O1946年返回河南省,任河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所长。
+ _ c# E6 H4 A% V& k. P1 M9 d1948年任中央政府经济部专员。重庆解放后,西南军区把我父亲送到北京,人民政府林业部排我父亲到哈尔滨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工作,1951年调到东北农学院教书。因历史上在国民当政府任职, 1952年被送回河南省唐河县。经唐河县法院无罪名判决劳动改造。 1962年政府宽大回乡管制劳动。1975年政府释放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时,恢复公民权,发给证书。 " J6 ~- D: Q9 P- ^1 P5 [# r6 l
1980年被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为文史馆撰写文史稿件数十篇。
9 \2 _6 [5 v5 p% n' A我的父亲的一生处在历史的变革之中,早年他还能将其所学发
1 m( r' q1 T) N: ?- e挥作用。解放后在监狱待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幸亏在乡下,虽然受到管制,但未遭到大碍。 % _9 }/ Y4 x$ B0 M: h8 a! y
我的父亲应该说是中国老一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说学有所成,是中国当时不多的林业专家。可惜呀,他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不是他的过错,这是时代所造成的,这种现象历史上也不乏见闻。 $ }' ]- w; d" q" Q) S
我们子女都在外作事,挣线养家护口。现在虽然不珠连九族,但是我的父亲的历史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小的。我们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勤奋,个个都是优秀的工作人员。我们为姚家争了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