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乔进礼《文德昭彰一鸿儒——曾得乾隆赞誉的文士姚培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9 11:4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w  s  Q4 n' U. H( s
7 f. p) x% e) j% ?7 n. F% n$ q7 c
乔进礼,文德昭彰一鸿儒——曾得乾隆赞誉的文士姚培谦,金山报 2019年03月08日。
* P5 n( b" E7 O3 p" s4 p1 a  @/ {5 s" X; V/ f+ s: y5 i
4 k; T8 W; W8 w6 D) Z
   姚培谦,字平山,清代松江府娄县人(今上海金山廊下人),一生著作等身。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自刻出版了《春帆集》,校刊了宋代刘克庄的《后村居士后集》二十卷。次年,与松江文士徐是效同作《茸城蹋歌》,记载了松江府一带的风俗习惯。康熙六十一年(1722),出版了所注《古文斫》十六卷。雍正二年(1724),又出版所著《自知集》。姚培谦为人清高,淡泊名利,尚书沈德潜荐于朝,力辞不赴。: u# ~9 P' V4 j! x7 a
   其所著《经史臆见》、《松桂读书堂集》入《四库全书》存目,另著有《楚辞节注》、《类腋》五十五卷,《春秋左传杜注补辑》三十卷,《朱子年谱》、《李义山诗笺注》、《乐善堂赋注》等,编有《唐宋八家诗钞》、《陶谢诗集》等,与人合编有《文心雕龙辑注》、《通鉴揽要》二十七卷、《明史揽要》八卷、《宋诗百一钞》八卷,深受方苞、沈德潜、焦袁熹、纪昀等名流的推重。乾隆八年(1743),学使刘藻将其与徐乾学、汪士禛等名宿并论。乾隆皇帝曾亲览其书并赞誉。3 [& ?% V1 G/ I+ @6 \6 c2 }6 A

! i1 k  q) w6 g9 d上海金山姚氏
1 \& i8 ]$ C: B1 H- w9 d! H第三世 姚宗显,思敬长子,字汝明,号东桥。生于元泰定三年 (公元1325) 六月初一日,卒于明永乐二年( 1404 ) 二月十一日。 娶宋氏,生二子: 琛 、 㻐 。
+ J6 q4 ]8 x$ l% F! H$ |7 \* x. m  k
% ]: G! I3 L" I* |
文德昭彰一鸿儒——曾得乾隆赞誉的文士姚培谦
5 V7 Y: }+ x; T7 I& }; o) |4 \# X0 m
乔进礼

) I' }. }3 s* l* ]) I" }6 _8 ^& p" Y
8 J0 ^# N0 x7 s# ]1 S* m# \
1 ^/ U( o8 M5 p  N. A
" f: ^' C9 G5 u4 N9 W4 P( `
姚培谦,字平山,清代松江府娄县人(今上海金山廊下人),一生著作等身。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自刻出版了《春帆集》,校刊了宋代刘克庄的《后村居士后集》二十卷。次年,与松江文士徐是效同作《茸城蹋歌》,记载了松江府一带的风俗习惯。康熙六十一年(1722),出版了所注《古文斫》十六卷。雍正二年(1724),又出版所著《自知集》。姚培谦为人清高,淡泊名利,尚书沈德潜荐于朝,力辞不赴。/ B) U$ I# T0 c. Q$ F6 c  V; W4 Z
/ {8 R4 K3 [& }0 p5 Q  ~# l

/ T1 Z7 Z6 u3 F1 V9 {, m其所著《经史臆见》、《松桂读书堂集》入《四库全书》存目,另著有《楚辞节注》、《类腋》五十五卷,《春秋左传杜注补辑》三十卷,《朱子年谱》、《李义山诗笺注》、《乐善堂赋注》等,编有《唐宋八家诗钞》、《陶谢诗集》等,与人合编有《文心雕龙辑注》、《通鉴揽要》二十七卷、《明史揽要》八卷、《宋诗百一钞》八卷,深受方苞、沈德潜、焦袁熹、纪昀等名流的推重。乾隆八年(1743),学使刘藻将其与徐乾学、汪士禛等名宿并论。乾隆皇帝曾亲览其书并赞誉。
! j% y' J9 T3 ]' d; {$ ?$ V) n8 P3 S0 P" @3 k4 Q( u

: d* H' P7 u( r+ q2 U2 T" Y% W5 J! `0 w7 D* t

; e6 ?0 S: A3 n# b; }5 Q: e; N

- e" F' M; r4 i7 \# U出身文学世家. h& {1 X: J5 t( N9 |2 v

6 o2 T8 y( A/ r  n- L

! U/ x' H  o; d! [" I姚培谦祖父廷聘,是个秀才,获赠文林郎州贡公。姚培谦之父宏度,字宗裴,号息园,工诗画,扶危济困,力行善事,为乡人所推戴,著有《一隅山房吟稿》。姚培谦祖、父二人事迹,王嘉曾《姚平山先生传》有记载:“(姚氏)世居云间,今之金山县五保……父讳宏度,内阁中书。中书公始迁居于郡城之北。姚氏由前明入国朝,子姓多以科第起家,遂蔚为我乡之望族。”由此可见,在姚培谦之父姚宏度这一辈,已经在松江郡城之北居住。姚培谦《周佳录》也有类似记载。
# @+ o0 x" a5 E5 ^+ M3 a) k2 f9 m/ z; B/ }

/ o1 b) S2 r; K- _% S& \( e姚培谦从祖名叫姚廷瓒,字述缃、号懒迂,有《懒迂诗稿》《髦学集》《铁樵词》等作品传世,姚培谦与姚廷瓒时相过从。雍正十年(1732),姚廷瓒撰《寿平山侄孙四十》贺诗,就是贺姚培谦四十生辰而作,其诗集《鼠穴余》有录。姚培谦则在《题从祖懒迂先生<吟艳编>后》则赞道:“懒迂先生未全懒,栽花觅句花生管。一花一诗艳且香,春浓秋淡费平章……功名富贵总等闲,诗卷长留天地间。”从这首诗看,姚廷瓒著作也很丰富,而且姚培谦十分羡慕从祖姚廷瓒的为人。9 q% {) ^7 ~, A; }6 \2 w- |9 O6 k- J

+ g. m0 @4 k1 J4 b5 g; B
. p, {# t0 A% {! u/ E% Q. B3 X
姚培谦的伯父,名叫姚宏绪,字起陶,号听岩,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选庶常。康熙四十九年(1710)参修《渊鉴类函》。雍正元年(1723)充明史馆纂修官,后乞假归里,不复出,有《招隐庐诗》《宝善堂词》《迟就草》《胥浦类稿》《十如塾杂钞》《姚氏世谱》等,辑有《姚氏家集》一百四十卷。康熙四十八年(1709),宏绪编有《松风余韵》,录松江六朝以迄明代诗文,雍正二年(1724)完成,以后多有增改。
7 e0 x; v  d+ V3 L" _$ f' a  I. u# H/ \
  D6 q# K* k2 b5 G; `9 W; t# m0 F7 u
这本《松风余韵》,对松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贡献极大。初次出版于乾隆八年(1743),嘉庆十年(1805)宏绪曾孙姚湘重印,凡五十一卷,卷十九为姚氏族人诗选。! r+ n4 b5 i, T2 E' e9 P) u
7 O4 s  M; k1 Y  _: H
/ n' S" j' L3 K' e1 [5 G
《松风余韵》的印刷发行,姚培谦也有功劳,乾隆九年(1744)五月,姚培谦说:“先伯父手辑是书,未及开雕,旋捐馆舍。一亭兄从汉兴解组回,感念遗编,恐年久散失,命培谦与宅安、坳堂、巽斋兄校订付梓。”由此可见,姚培谦在刊行此书时所作的贡献,乾隆三十九年(1774),汪启淑以此书进献朝廷,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v2 I1 Y& K! A. I
; I! j4 _8 j' `8 S/ w! e& n% v' ?
( I, t- t' S; @
姚培谦的二伯父名叫姚宏启、号药岩,是个贡生,《嘉庆松江府志》有其传。姚宏启有梅园为松江之胜景,姚培谦常至梅园与伯父交流,对其中的飞鸿堂很有感情,其曾作《飞鸿堂梅花歌》。姚宏启死后,姚培谦又专门作《哭家药岩先生》诗以纪念其事。《松江府志·名迹志》大篇幅记载梅园胜迹,收录松江名士黄之隽所作的《飞鸿堂记》,黄达所作的《梅园记》。1 {# C" ^1 ?/ U
* S& {7 n" m. v
6 T- ^6 T! P/ N
早年家庭和美2 n: w5 _+ J. Q. b$ v, H' q3 D

2 T) B$ Q2 n, u6 e  A; H+ D
1 S- q4 f% _' a9 C0 x! l! t
姚培谦初名廷谦,字述斋,号鲈香先生、鲍香老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一月十八日生,乾隆三十一年(1755)卒,享寿七十四。姚培谦被誉为汉宋兼采经学家、史学家、诗人、诗论家。
3 h( u. m& @8 P! o% W  s' L9 f- W; p2 E: y% s' k

) K' S1 @( V0 M据史料记载,姚培谦在儿童时,体弱多病,到弱冠之时才开始强健起来,并攻读科举。姚培谦从六岁入私塾,先后受业于张友仙、陆端士、庄安汝等先生,二十二岁时冒周姓入青浦县学。原来,当时任松江府学使的胡公润,是湖广京蒙人,与姚培谦的伯父姚宏绪是同榜进士,且关系非常友好。舆论怀疑胡公润因为姚宏绪的关系,可能会对姚氏子弟有所照顾,到时候府试、县试时,姚氏子弟肯定都能入学。# _5 a+ I5 B7 \
* q( v3 a9 y* v: b' p+ G

8 f: v) _: u# f% ]. f# S$ t胡公润听闻后,心里面不是很痛快,娄县县试的时候,姚培谦参加了考试,可是胡公润竟然因为避嫌而不阅他的试卷,所以姚培谦落榜。后来,姚培谦的同学陈慕南,劝说姚培谦改姓参加青浦县试,姚培谦同意,所以改名为“周廷谦”,最终得以入学,从童生升为了秀才。这一年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姚培谦双喜临门,因为他又娶了平湖陆氏女为妻,两个人夫唱妇随极为和美。9 @, I# D; U1 w; c% P# a
7 o9 _1 f* R! a0 R  ?. M$ b
/ [+ d1 |, s. h) g; j, o% `
据史料记载,陆氏的祖父即是官至陕西布政使的陆之祺,父亲名叫陆燫昌,也是个学问家。姚培谦的夫人陆氏,性格很是温良谨慎,而且喜欢文墨,平常与姚培谦一起灯窗伴读,颇有琴瑟之乐。姚培谦为纪念新婚之乐,曾作诗纪念说:“旭日鸣雝雁,当湖刺画船。绿油春涨滑,雕玉霁云鲜。琴韵中闺叶,蟾辉天上圆。”可惜的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初六,仅仅三年的时间,陆氏就不幸亡故。具体怎么死的,史料没有记载,但按时间推算,有可能是难产而死。3 z3 u* w$ l* v0 D( |; h. i
: X; {+ ?6 A, O% A- z, A- N: J! `0 l
( A  ~, }; V; H( ], h3 d; P
康熙五十八年(1719),姚培谦的妾吕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姚钟鸣。第二年,姚培谦自刻所著《春帆集》,雍正二年(1724),刻所著《自知集》。自康熙六十年起,陆续刊印《唐宋八家诗》,直到雍正六年(1728)才完成,总共五十二卷。
( @% n# T, ~1 ]+ j" p" J/ u- C  a  }/ y0 s$ l5 M8 @
' }( o1 n1 |$ f9 t
雍正丁未、雍正戊申两年间,姚培谦曾两次被荐举,但是由于姚培谦在居丧守制期间,所以均予以拒绝。此段史料乃出自姚培谦所作《述怀一百韵》自注,丁未、戊申分别是雍正五年、六年。而乾隆《娄县志》《华亭县志》均作:“(雍正)四年保举人材,以居丧不赴。”《松江府志》作:“雍正七年保举,以居丧不赴”,时间上均有误。% z& s7 C- R( u) d7 ?
+ I& P# t3 g" `. G) T" l

: w) d+ M; J3 C& G+ J! c3 l! \4 t因科场案入狱) Y. t6 a2 P$ [# t, z3 i; S6 W0 S
5 k7 a! h8 V3 A  L+ E

- P' P8 X2 G7 ]2 W. S& R雍正八年(1730),姚培谦从青浦县学改归华亭县学,复学名为姚。雍正十年(1732),“改名培谦,避祖讳也。”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将姚培谦、姚廷谦误作两人,系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康熙三十年和三十四年”两处。8 t/ }7 f8 e7 {  R& {' B3 _. _

% C6 m/ y$ r  c( V/ E0 g4 P

. G: L! X. O7 y+ O* J5 X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姚培谦因科场案牵连入狱。原来,这一年八月,江苏巡抚山东人乔世臣,列款上疏弹劾松江知府吴节民,其中有一款“府试童生”,称姚培谦在署阅卷,合署领案共九名通同得贿,八月十四,姚培谦被逮入狱,许多松江文士均作诗相慰。不久,对簿公堂,发现纳贿之事无据,主审此案的按察使徐士林又面试此次府试中榜的童生,发现都有文采。后来,清廷派下来的督学使者,又举行了院试,受考童生均合格。( R: A3 f- B  L+ X0 ?

9 @% s/ m5 |+ P+ V0 r
. i8 ]: i# E& V) ^& A
于是,两江总督赵宏恩认定姚培谦无辜,于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十九日放归。姚培谦在牢狱之中一年有余,作诗文四十余篇,取名《负暄草》,另有乐府百章,古今体诗数十首。此次牢狱之灾,对姚培谦影响很大,他在《狱中杂诗序》云:“余材同社树,学类酰鸡,抚十笏而多惭,守一径以自好。丹铅不辍,门户常扃,何期毁誉之忽来,几致身名之俱败。彷徨棘木,踞躇园扉,投匦有心,叫阍无路,虽盛孝章难免讥评,江文通犹遭窘辱,吾何人欤?辄敢拟议谁无情也,聊写衷怀。”
2 D* P; ?/ ~% p3 `% C3 V' I
' E. k: r% V0 J1 [7 `) ^$ @

& x$ |0 S9 {+ T) q: A+ M获释之后,姚培谦的性情大变,早期积极用世之志淡冷,从此闭门谢客,潜心著述。雍正十三年(1735),方苞、黄叔临、冯景夏等人举荐姚培谦入都做官,姚培谦再次力辞。姚培谦一生曾四遭荐举,荐举理由或孝友端方,或博学鸿儒,足见其文德昭彰。- G; f) U3 P/ P

$ J' A+ W: z0 ]/ k! Z9 {$ ]  Q

) }" f/ t8 R: `$ E* V, V' S% e曾得乾隆皇帝赞誉2 l  }: Q% \! W" t
  C6 S  {7 u+ W3 Y' H' N- k7 E- H

+ C8 Z- }5 {3 S3 n5 T! n% h乾隆十二年(1747)夏,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沈德潜,假期结束从老家长洲回到京城,六月十七日朝见乾隆皇帝。皇帝问及江南文风士习,沈德潜奏称姚培谦闭门著书不求闻达。乾隆皇帝说:“不求闻达就难得了!”' V) |  C4 r1 G: Z6 m. p
9 w" t' z& \! k3 d' Z8 u9 y
7 H' X7 h8 N& b; h* I
六月十九日,乾隆传旨进姚培谦所著书籍。沈德潜呈上姚培谦所著《乐善堂赋注》四卷、《增辑左传杜注》三十卷、《读经史》二册,乾隆皇帝阅览后说:“《左传》《经史》甚好,《赋注》尚有未详处。”从此,姚培谦更是名噪一时,远近文士争相结纳。
" C1 J% {: G. B& B  i5 G: _" \
# k) b- [3 j/ M" T7 C" N( |
, n+ A" |% z4 X. l) F
因此,姚培谦一生虽无功名,却以名节砥砺,之前心灰意冷闭门谢客的消极心态,也得到了扭转。《姚鲈香传》记载:“(姚培谦)以世家子,翩翩自好,远近皆爱慕之。继赴省门,亦无不争相投契,以是文名遂大噪于江表……又素好客,每当春花秋月设筵肆席,征歌选伎,以相娱乐。非惟文章气谊可以联结天下英隽,而声色之移人亦云盛矣!”张照、王嘉曾、焦袁熹、曹一士、顾大申、顾成天等松江府各县的名士,都与其成为至交好友。除结交名士之外,姚培谦居乡还行赈济灾民、焚烧契券免征佃租等义举。
* x6 K& ?4 `9 H- j8 X2 u! s
6 ?9 O+ b& Q$ y, ^2 O1 X2 _

* Q' h$ K* H0 f1 }( D总之,姚培谦的一生以科场案入狱为界,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汲汲世功,刚健有为,希望能够光振家业。变故以后,则以老庄思想为主,精光内敛,委顺随缘,“不逃名亦不求名”,“视富贵若等闲”,“栽松种竹,诵诗读书,陶然有以自乐”。姚培谦成就的取得主要缘自刻苦读书,著作非常之多,其中《宋诗别裁集》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这本宋诗选重北宋轻南宋,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与理学派有暗合。
! n* X" {8 w7 z: h. W, n( G; X3 w0 J& w7 L0 e' H3 c
" {( s6 N8 w6 b4 {. K  R( E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那就是唐诗抒情、宋诗说理,姚培谦的《宋诗别裁集》在编选时,就是崇尚理学而多选理学家之诗。有学者统计了《宋诗别裁集》目录,发现理学家中仅朱熹就入选二十首,程颢二首,周敦颐一首,占总数六百四十五首诗作的近百分之四。而入选的一百三十七位诗人中,朱熹收诗数仅次于苏轼、陆游、王安石、欧阳修、杨万里、陈与义,而高于范成大、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著名诗人。而且还尊称朱熹、程颢、周敦颐为朱子、程伯子、周子,表现了姚培谦对理学家的推重。0 N( V/ s8 C, j* ^0 k8 H' o9 d" P
6 w& F! a* t8 a( _3 j- O: E

9 [$ t8 n6 b& g' P7 \0 G7 G尽管姚培谦提出了宋诗说理的说法,但是姚培谦整体的诗学观,还是在宗唐的前提下,形成唐宋兼采的诗学倾向。可以这样说,姚培谦是在宗唐的前提下来推崇宋诗的,并提出主唐正宋说,正如《宋诗别裁集序》中,姚培谦说:“以予观之,则一代源流,正变已具,其诸美善之会归,鉴裁之至当者欤。夫论诗必宗唐,是也,然云霞傅天,异彩同烂;花萼发树,殊色互妍……”
5 n( v' b) F( m) m6 Y

/ n  l& V2 f+ o- Y6 U5 i6 }1 f) W; |
; x) X3 c( m# j) q; H) R' S6 {

4 t* s! ~$ K" D$ ^  l
# G3 M- W; J0 \
9 C4 t/ p$ e6 N3 U; ?
, M6 y6 r4 J; p7 L# `
: q/ \9 @' @* d6 K% ^2 g
- Z! {3 q' a$ o1 ^3 N, 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5 17: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