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四品道员
|
4#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4 19:01:18
|
只看该作者
浠水县境在夏商时属扬州地域。 : J' K, i. W" [
周为弦子国,后灭于楚,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0 b; u3 L; {' N* f
秦仍属九江郡。秦末到楚汉并立之际(约公元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本县属衡山郡。 1 ^+ `7 }* ^& v: m* f# L6 z
两汉到西晋为豫州蕲春县地。
" o2 G4 \* K1 j- v, N" Q8 j% G4 [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析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本县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为“浠水”,隶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 q- S) T6 W6 y0 Y6 K: g 隋开皇初,州、郡并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立蕲春郡并领浠水县、蕲水县、蕲春县等。
0 D" Y% d% J) a6 @ 唐朝武德四年(621),东部蕲水县并入蕲春县,西部浠水县改为兰溪县,将罗田县并入兰溪县。天宝元年(742),改兰溪县为蕲水县,与蕲春县同隶淮南道蕲州。 : d/ j9 O( w, e. Q
五代十国,蕲水县、蕲春县曾相继属杨吴。南唐、后周,所隶道、州如唐。 * S/ ^8 v# T l9 x0 l% v
宋代,蕲水县、蕲春县开始隶淮南路蕲州;至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淮南西路蕲州(防御州)。宋元祜八年(1093年),将罗田县从蕲水县中分出。 ( a$ a* O. l+ j2 q
元朝,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籍)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于蕲水县治设莲台省(其职能相当于元中书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谋杀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至正二十四年,朱无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府治蕲春,隶湖广行省,蕲水县为其所辖。浠河以东(今本县境东部)从蕲春县析出,并入蕲水县。 : B" e( t& Q7 P/ g8 K+ A0 I9 h
明洪武十一年(1378),蕲水县改隶黄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本县仍被抗清军占领。
/ B+ A. ]. i8 E! K, G' K9 F 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县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雍正七年(1729),改汉黄德道为武汉黄德道。 $ s; F' @3 `4 N, b3 d
民国3年,撤观察使,于省下设道领县,蕲水县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15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21年,于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蕲水县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6月,改县名为"浠水"。民国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将原第三、第四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次年由蕲州迁往黄州。浠水县为其辖一。 / S% W* B) Z$ Y; m) s
民国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因省政府迁恩施)。鄂东行署设于今罗田县三里畈。浠水县为其领县之一。
5 {; z" E( I+ I& H, |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行署,恢复行政督察区,区治黄州,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8 \0 S4 Q' t, {% e
1949年4月8日,浠水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0月,将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68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本县仍为其所辖。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本县仍为其所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