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G1 J! d7 D4 i& i$ ~+ G3 k
) Z( @2 v' D* r0 }+ w 银耳大王古田姚淑先,应当是棨公派姚氏。/ W/ r) ~6 p6 z3 K' `% `5 A
! D0 @0 K7 k; F8 V; O+ }) ~(转帖)
5 k6 K. B( \( N 在古田食用菌技术发展上作出杰出贡献的首屈一指人物,当属姚淑先。5 y' w: O/ N& }' a( F9 K4 L# _
( _( S7 B9 t* i8 e4 _8 V! a 姚淑先是古田大桥镇苍岩村人。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生于一个中医世家。1953年中学肆业,回乡先后担任扫肓民师,财政局助手,鹦厦铁路区民工队会计.古田溪水电站财计科统计,古田县永安农场秘书等职。1968年起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主要攻银耳代料栽培研究。
2 n" P0 g5 P6 a9 Z1 d6 a. r7 @' q: T9 u1 |5 r( l! X* _
; \0 B' t9 M& Q/ F, p 文化大革命时期,姚淑先委身在一个破庙里,开始了为期9年的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探索。终于在1977年春获得成功。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被誉为“银耳大王”。1977春,银耳瓶栽成功,1978年创办古田县食用菌厂厂。2 N) ?& z! w& v, `( V1 S
; V4 E2 l9 e2 p* Z' q 姚淑先历任古田县食用菌厂厂长和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福建山湖集团总栽等职。兼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食用菌》杂志副主编。他在60年代就潜心于食用菌研究。置身于一破庙搞草菇栽培。同时经过900多次实验,终于在1977年首试成功耳木分离法瓶栽银耳,继后又率先引进棉籽壳试种银耳获得成功,促进银耳在全县大批量生产。1978年,古田县银耳仅1吨多,到83年达到978吨;5年间竟翻了近千倍。7 ?/ J8 J$ y, T: N
7 d* `9 N# [4 u: w# ^" `6 e
姚淑先不仅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上有一套,销售上也是个成功者。1984年他到深圳创办金明食用菌厂,经过数年奋斗,如今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食用菌大王。1994年他的公司出口干、鲜食用菌产品3200吨,创汇1560万元,使中国的香菇贸易处于全球主宰地位。" F; `, L h& d) {+ v& c) l
8 s w: y( x) Q% }6 U8 Q
在古田,姚淑先是个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许多人以与他相识或有过交往为荣,更多的人羡慕他的成功与财富。如今的姚淑先,拥有数千万资产。据说他在香港、深圳,福州等地都购置了房地产,著名的福州国贸大厦就有整整一层属于他名下。' o, N0 `+ H$ d( v {1 H, G+ V) i
' z) _/ q/ X; H5 R7 Q2 U 但在古田,他除了一座祖传旧居,并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也没有企业,只是有时来收购食用菌,将家乡生产的食用菌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国外去。
1 h8 _6 P+ I) T5 z# N% a( V
+ ]" q! \/ d0 y 我无缘认识他,但也和古田人一样,非常敬佩这位山沟里走出去的食用菌大王。他今年65岁了,我想这一定是个具有惊人意志和高度智慧的老人。但我最感谢他的是由于他试引成功并推广了棉籽壳栽培银耳技术,这项技术的意义,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耳生产成本,使这种本来只供少数有钱人享受的珍稀食用菌,走上了千家万户寻常百姓的餐桌。更重要的是,取代了以阔叶树为原料的传统银耳生产方法,因此救下无数树木,对保护森林起着重大的作用。
4 [# t3 y" e0 e1 @# Y. l0 o
- v3 C$ Z2 k6 E6 x1 l# f
# s9 @! Q! c' B7 D/ l: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