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1-7-2 06:46 编辑
抗元英雄:潮阳姚三世祖姚鼎 --从《潮州志》“宋 潮阳 职官表”有错漏说起 潮阳姚廿七世 pszyyao
2011.6.28. 近日读饶宗颐总纂《潮州志》1,发现其中“分纂吴钰辑”的“职官一 宋 潮阳职官表”末列(见参考文献1P2045)有错漏,原文如下所示(竖排改为横写),表(或下文)中□表示缺1个字,连续6个□则表示未明残缺多少。 表1 《潮州志》 宋 潮阳职官表(末尾列) 宋 | | 年代未详 | 县令 | | 姚鼎 号宗工 字宪民(据潮阳周志茔墓 潮阳姚氏族谱补) | 县丞 | | 汪天锡 长汀人 淳祐元年进士(据长汀志补○志注云 旧志作江天锡) | 主簿 | | | 县尉 | | 姚粢 字□夫(据潮阳姚氏族谱补) |
表中县令姚鼎和县尉姚粢,都是“据潮阳姚氏族谱补”的。我是潮阳姚廿七世,也持有和读过潮阳姚氏族谱2、潮阳县志3,4和其他有关潮阳姚氏的书籍及资料5,6。因此,发现表1有错漏;简明地说,有下列3处错误: 1 “县尉 姚粢”是错写,是姚楶而不是姚粢。宋潮阳县尉姚楶是我潮阳姚氏始祖姚孚(字绵光,号宣教)的祖父,是上始祖姚琳的父亲2,5,6;而姚鼎是潮阳姚三世(孟房)祖。这样的世系关系就是族谱所说的:“今仍旧例,以楶公、琳公、孚公为脉络,断自宣教公为始祖焉。由二祖分而三宗” 始祖姚孚,字绵光,号宣教,子一:建中,字卫伯,号致政。二世祖建中,子三:长鼎,孟房之祖;次文规,仲房之祖;三洪道,季房之祖。这就是“由二祖分而三宗”的涵义。 2 依据《[光绪]潮阳县志》等,姚鼎任县令的时间是(南宋端宗)景炎间(1276~1278)3~5,而不应该“年代未详”。 3 姚楶是姚鼎的高祖,或者说,姚鼎是潮阳姚三世祖,是姚楶的玄孙。两者在不同时期在潮阳分别当县尉和县令,因此,必须分期而列,不应该列于同一列。 4 根据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所言:“入闽姚氏始祖姚天明第10代孙 宋 姚粢(著者注:应是姚楶),以乡贡授潮阳县尉,任满时因淳熙八年(1181)沈师起事,攻打汀、漳等地,‘路途有惊’,暂居县城城西,至事后才回故里;其子姚琳携孙姚孚,卜居江南古埕(今属井都镇),晚年姚琳亦回故里就养于长子,留姚孚于古埕,故古埕(姚)奉姚孚为一世祖”5(见参考文献5P101)也就是说,族谱所云 “(姚楶)秩满言归,时漳南沟变,路途有惊,因就居于邑之西焉”的时间,参考文献3认定:“路途有惊”是因“沈师起事”,时间为宋淳熙八年(1181)。我从其说,因此,姚楶任潮阳县尉应是在宋淳熙八年(1181)之前几年。 5 表1将县丞汪天锡与县令姚鼎列在同一列,可理解为宋同一时期的潮阳职官。汪是淳祐元年(1241)进士,即使一中进士便当县丞也不见得是我主格外隆恩,我想汪不会三十几年后(1276~1278)还来潮阳任县丞吧?只是疑惑,没有史证,不敢妄加否定。然而,县令姚鼎与县丞汪天锡在潮阳同期为官是值得怀疑的。表1末列栏头原是“年代未详”,于是分纂者便将姚鼎、汪天锡、姚楶置于同一列,却未加任何说明,是可能导致误会的。 基于上列的原因,将表1改变成表2,这样便与族谱2和县志3记载符合,也尊重了原著。 表2 表1纠错后应有的表述 宋 | |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前几年 | 年代未详 | (南宋)端宗景炎间(1276~1278) | 县令 | | | | 姚鼎 号宗工 字宪民(据潮阳周志茔墓 潮阳姚氏族谱补) | 县丞 | | | 汪天锡 长汀人 淳祐元年进士(据长汀志补○志注云 旧志作江天锡) | | 主簿 | | | | | 县尉 | | 姚楶 字□夫(pszyyao据潮阳姚氏族谱和[光绪]潮阳县志等) | |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