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
+ ^2 E' q2 ~; I) X l 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一个骂道:“你没有天理!”一个反驳道:“你没有良心!”
8 b3 M, z4 Q( ]1 a) n0 F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你们听,他们在讲道。”
. l2 ^! `4 T$ N/ w! ]) o& w" V8 S0 L 学生说:“老师,他们是在吵架。”
$ Q$ a6 e; b1 _- Y" E( W 用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用来要求自己,则是在讲道。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因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 c3 K" Q: M0 y7 { 二
- M- B/ Q" e0 C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声音,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也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 Q& p; _2 z# b: m, |2 T" o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请他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9 @1 n# |* C* g; O; ]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0 C# f# ?, p8 @# ~4 J
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
- C# p. T; [2 L7 u6 j/ k/ b 三: U4 {- ]! x# s6 X# u! }
“言语之于我们,乃在使我们互相做悦耳之辞。”无意间听到徒众的谈话,措辞实在值得商榷,如:
* n4 M" ?3 q% `! v5 P “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是我请他来的”?
& y# s W$ `- B “这是我管的。”为什么不说“这是我负责的”?
7 @" J7 {0 D, L% b W* F“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我们来沟通一下”?
# B/ z r Z: } }+ O “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你不再考虑吗?”9 N- \3 T+ ^- [1 H" [$ Z. h
“你要给我小心!”为什么不说“你还是谨慎点好”?
) ~: ?3 C5 H$ ^3 z1 } ……
+ v K* P' q' {( l- \ 同样是中国字,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不然,不仅听起来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辜负了中国文字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