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1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定情歌》词曲作者李依若系列报道〈之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5 19: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四川达州人寻找“李家溜溜的大哥”
) e+ Q( O. @; l                                ———关于《康定情歌》作者的新证  
2 U) W. d5 O; F% g! R' R) ]+ X7 j+ z! i8 m1 T
                                      □冯尧 于蛟 李伟铭 王万礼
5 m) _8 M9 M& S( ^  1996年夏天,本刊曾披露《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其中自贡熊仲文、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认为《情歌》作者是达州宣汉人李天禄。此说引起当地几位有心记者的关注,他们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不少鲜为人知的情况。
0 |2 g& ^0 w3 j3 t5 }  木屋·菜畦  6 ?2 P& |0 P) }3 Y
  1998年7月19日,记者一行4人赴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李依若故居所在地调查采访。宣汉县马渡乡是达州市与巴中市接壤处的一个偏远小场镇。51岁的乡文化站站长鲁仕伯恰好是百丈村人,而且对李依若的情况知道不少。 ; R/ u% i' D! a! \9 K) |
  鲁站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讲起了自己对李依若的零星记忆———我十三、四岁时见过他。那时他已是中年人,我喜欢吹拉弹唱。我和他同在一个社,我的二胡老是拉不好,便去找他指点。他在家养病,非常耐心地教我拉二胡。他个子很高,约一点七五米的个头。五官端庄,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显得很儒雅。十指修长,拉起二胡,让人听得如痴似醉。李依若本名李天禄,后自取名李依若。其父李冰章,清末是本地一大豪富。 ' P4 p  ?* m% N: X, S( n2 l  _+ g$ T
  李依若生于1911年,1959年在家中因患痔疮病死,死时48岁,现在能记得他的人很少了。我们执意要去看看李依若的旧居和坟地。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四合院,青瓦板墙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剥蚀,已显得暮气沉沉,陈腐不堪。谁也不会相信,三十年代,这个四合院是当地富贵的象征,它住着一位占地百亩的豪绅。从一条窄窄的青石小巷穿过,我们走进院子里,院子里住着五六户人家。阳光从屋顶照进院坝里,半边晒着半边阴凉。院子里到处堆放着柴禾,几根木柱上残留着字迹模糊的对联。细看木窗,雕刻的窗花很精致。一位热情的中年大婶得知我们来采访李依若生前的事,便邀我们进屋去坐。 ' H: R. B9 L$ j# Z. W
  大婶说,她住这屋子正是李依若生前的卧室,李依若死得早,没有一个后人,所以房子充公,大家分了住。我们仔细地打量这陈旧的木屋,找不出李依若留下的一点痕迹。便提议到李依若坟地去看看。大婶把我们带出院子,走过几根田埂,在临河边山坡上的一块菜地里停下来。“在这儿!”这是一片刚播种的菜地。大婶见我们不解,便说:“坟地没了!听说就葬在这里。这么多年了,早变成菜地了。”大婶见我们失望的样子,说:“院子里鲁中力老人知道李依若的情况。现在走亲戚家去了,明天再来找他吧!”
3 j) i, ~( K  T1 G; \* c: p3 _- ]  碑碣·《苏二姐》 0 ~% S: F0 n; u! C7 R* \) |: n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再去百丈村。开摩托车送我们去的又是昨天的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叫小苟。小苟在路上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他说有一个叫刘树仁的老人是李依若的好朋友,现已89岁高龄,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可能很了解李依若的情况,不过,要先去打听一下他是不是在家,等一有消息就联络我们前去。我们走到鲁中力老人家,刚好鲁中力吃过饭准备下地。鲁中力76岁了。 : d: F$ [' X, Y" w3 v3 b: c8 J
  从他嘴里,我们对李依若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是8岁时随父母来到这儿的,一直租李家的地种。那时候我很小,不知道太多李天禄的事,只知道他在成都念过书,回来后很爱唱歌。他经常把我们这些放牛娃喊到一起唱山歌,并教我们唱他编的山歌。我们最爱唱的是《苏二姐》。现在我都还记得。解放前李依若教过书,从事过革命活动,解放后,搜集整理民歌,创作山歌。
* Q, M" I4 f7 S' }/ V' e# u4 _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到牵连,到宣汉炉坪劳改。因改造较好,提前释放,回到这院里居住。后因生活困难,又患痔疮,不久便病死了。我们向鲁中力老人问及《康定情歌》的事。鲁中力回忆说,听大人们讲过,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还编了一首“跑马歌”。回来受到家里人反对,反对他与同姓人恋爱,所以婚姻没成功。他坚信《康定情歌》是李依若编的,他说他现在还会唱几句,说罢便对我们唱起来。我们问鲁中力老人,李依若是否留下书稿。鲁中力老人略带遗憾地说:“在‘三反’、‘五反’的时候,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李依若一个人在家里焚烧书稿。他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把书稿撕成一张一张的丢进火堆中,烧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烧完!”“不过,李依若还是留下了一块碑文在鲁家坟山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9:17:23 | 只看该作者
从院子里出来,沿公路没多远,在村民王大用家大院背后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他留在坟上的碑文———上面的落款是这样的: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宣汉县文联主委宣汉县宣传队队长李依若拜题一九三一年字刻在墓碑上,虽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剥雨蚀,仍清晰醒目。看来,这李依若既是民歌研究会委员,编山歌的事实是铁证如山了。听说我们是来了解李依若的事,附近的几位老人都赶来了,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们的说法都与鲁中力老人一致。不过,最熟悉的山歌是《苏二姐》。
5 ~9 Y! v/ m7 [0 ^) ]# [  但几个老人唱起《苏二姐》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李依若编写的《苏二姐》已编在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材中,绝不是他们所唱的歌词。听完山歌,我便问为什么与李依若编写的不一样。王大用老人说,其实《苏二姐》是从通江传唱过来的,有一个长工帮李家栽秧,唱起《苏二姐》,被李依若听见了,便记录下来,重新改编,成了新的《苏二姐》。有人说《康定情歌》的曲调源于湘西的“溜溜调”,我们也希望这几位老人能唱出与“溜溜调”近似的山歌调,于是请老人们搜肠刮肚把装了几十年的山歌全翻出来唱一遍。唱了半天,结果无一吻合。康定情·跑马歌开摩托车的小苟带来好消息: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刘树仁在家没走亲戚,我们可以去了解更多情况。我们找到了刘树仁老人。
; S* ?0 O! S- n8 n  他虽年近90岁,可依然身板硬朗,声音宏亮,思维清晰。提到李依若,刘树仁老人如数家珍———我和李依若年龄差不多,我是庚戌的,他是辛亥的,他小我一岁。对于他和他家里的情况我清楚得很。李依若的父亲叫李冰章,李依若的爷爷年轻时在县府里当差,和知事(县老爷)的母亲有暧昧关系,后来弄了一笔钱在马渡百丈村买了300石谷子的田。李依若共四兄弟,分别是天福、天禄、天寿、天贵,天禄就是李依若。天福、天寿、天贵是抱养的,唯有天禄是李冰章同其弟媳于氏所生。所以李依若最受宠爱,书读得最多。李家不但在马渡有钱有势,在宣汉县城也有庄园。那庄园在宣汉西门上靠近中学那里,是当时省府一位叫石梯元的厅长卖给李家的,后来李依若便寄拜给了石厅长。 9 i' M/ a0 U  T$ h4 b; E  X
  李依若从小就读书,到十多岁后石厅长把他推荐到成都读大学。李依若读大学后便到重庆当科员,当科员时他回来过,还带着两个兵。不久又有人推荐他到上海一所军官学校读书,他不愿意去,他推荐自己一位姓刘的同学去读。后来他到达县任青年团主任,干一段时间后又改行在西圣寺教书。他在达县时我去找过他,他还请我到当时最大的牛肉馆子里吃牛肉。再后来他到宣汉民教馆工作。他在宣汉时我曾去找过他,我买了十几亩田需要盖印,我让他帮我印一下约。去时雷雨昌(作者注:系当时当地一霸。)也在,我听雷雨昌在说他,你在重庆搞臭了,在宣汉又搞臭了,看你到了马渡后又啷咯搞?当时有人劝他,富不与官争,文不与武斗,莫跟雷雨昌两个翘起。再后来,李依若回到本地办学,做了庆云乡、马渡乡、隘口乡联立高小校校长,所以有人称呼他李校长。
9 G+ T# b; `) M# f0 w/ l  d3 t  李依若曾经还在宣汉文工团做过事,当过宣传队长,任过宣汉文联主委等职。李依若年轻时很风流。在十多岁时同宣汉南门上一女子结婚,他后来到成都读书,那女人在家不贞,李依若回家后将其赶走了。后来又和佃户之女赵氏结了婚。李依若在隘口当乡长时,喜欢上了花池乡一名国大代表的女儿彭氏,并娶到家中,后来彭氏与赵氏产生纠纷服鸦片而死。回到马渡后,李依若欲与马渡乡一乡长之妹于氏再续,受到阻力未能成功。李依若与赵氏未生育子女,抱养了招弟和拥弟。后来招弟夭折了。拥弟家人担心李家成分不好被牵连,也将拥弟领走了。李依若喜好民歌创作,年轻时作了很多歌。他在成都读大学时和一位姓李的姑娘相好,因家人和族人的反对未能成功,以致于后来读书全靠石厅长及姓李的姑娘相助。他还作过一首跑马歌,啥子跑马溜溜的山上…… 0 ?1 w  V: S, i1 L1 e" W! \
  歌词我记不太清楚了。解放后,李依若因解放前的各种经历而受到限制。1956年秋天里的一天,李依若在我家里耍时被胡家的郭区长带走了,并在宣汉判劳改两年。1958年回到家中,生活处境非常艰难,1959年得痔疮因无钱医治而死。妻子后来改嫁到双河镇南桥村,听说现在还健在。告别刘树仁老人,我们决定去双河镇南桥村采访李依若的遗孀———赵氏。 6 T9 T/ l- p  V* K  v
  1998年7月23日,我们走进赵氏家。赵氏已78岁高龄,耳朵有些听不清楚了,我们大声讲话,好半天,她才听明白是怎么回事。赵氏神情黯然,慢慢地讲起往事———我本是开县人,五岁随舅父逃荒到马渡百丈村住下,成为李依若家的佃户。李家很有钱,有十几户人租他家的田种。李依若在外读书时我还很小,记不清,他在十几岁时由父母作主同宣汉东乡南门一个姓邓的结婚。他不喜欢那位姑娘,便在外读书不回家,后来回来就把邓氏赶走了。在成都读书期间曾回来过,同他妈妈吵了一架便走了。从那以后她妈妈就限制他的盘缠。他用的钱,多是他父亲悄悄给他的。
2 T# X1 J, M8 y( [  f1 a  听别人说他不是她妈妈生的,也有人说他在成都读书时同一个家门(同姓)相好,以致于家里不给他钱。我嫁给他时只有十六岁。他人长得很高,很活跃,同那些年轻人很合得来。他经常教年轻人唱歌,他也写了很多歌,《二嫂》(《苏二姐》)很多人都会唱。
& n# {: T3 a! R  年轻时我们经常骑着牲口(马)在村里走,尤其爱在鲁班河边走。他不要马夫拉马,他自己拉,我骑在马上,他拉着马在前面又唱又跳。后来做事变得有些神秘,很多事他不让我晓得,家里曾住进几个陌生人,听其他人说那几个人是地下分子。解放后,他在堂屋里烧了很多书、纸。他烧书、纸时,一副很难受的样子。他在宣汉做过事。1956年时他被弄到宣汉去劳改了两年(因为别人贪污,他受到牵连),劳改时长了痔疮,后来被释放了,因无钱治病在1959年便死了。他临死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感到惋惜的是自己证件丢失了。有一回他和刘树仁一起喝酒时唱了首跑马歌,那首歌我记不全,说啥子李家溜溜的大姐张家溜溜的大哥哟……
* F0 I# P/ {& M  B9 y3 q  赵氏老人讲到此处,不再往下讲,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我们静静地坐了一会儿,不再打搅她,轻轻地从屋里走出来,向她家人告辞。我们就此结束了对《康定情歌》作者的考证。李依若,李依若的恋人李家姑娘,以及康定城外跑马山上二人深情和唱的歌声,随着半个世纪风雨岁月的湮埋,一切皆随风去了。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3#
发表于 2012-5-15 20:00:2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8:50:2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6 10: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