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四川达州人寻找“李家溜溜的大哥”
) e+ Q( O. @; l ———关于《康定情歌》作者的新证
2 U) W. d5 O; F% g! R' R) ]+ X7 j+ z! i8 m1 T
□冯尧 于蛟 李伟铭 王万礼
5 m) _8 M9 M& S( ^ 1996年夏天,本刊曾披露《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其中自贡熊仲文、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认为《情歌》作者是达州宣汉人李天禄。此说引起当地几位有心记者的关注,他们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不少鲜为人知的情况。
0 |2 g& ^0 w3 j3 t5 } 木屋·菜畦 6 ?2 P& |0 P) }3 Y
1998年7月19日,记者一行4人赴宣汉县马渡乡百丈村李依若故居所在地调查采访。宣汉县马渡乡是达州市与巴中市接壤处的一个偏远小场镇。51岁的乡文化站站长鲁仕伯恰好是百丈村人,而且对李依若的情况知道不少。 ; R/ u% i' D! a! \9 K) |
鲁站长热情接待了我们,讲起了自己对李依若的零星记忆———我十三、四岁时见过他。那时他已是中年人,我喜欢吹拉弹唱。我和他同在一个社,我的二胡老是拉不好,便去找他指点。他在家养病,非常耐心地教我拉二胡。他个子很高,约一点七五米的个头。五官端庄,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显得很儒雅。十指修长,拉起二胡,让人听得如痴似醉。李依若本名李天禄,后自取名李依若。其父李冰章,清末是本地一大豪富。 ' P4 p ?* m% N: X, S( n2 l _+ g$ T
李依若生于1911年,1959年在家中因患痔疮病死,死时48岁,现在能记得他的人很少了。我们执意要去看看李依若的旧居和坟地。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四合院,青瓦板墙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剥蚀,已显得暮气沉沉,陈腐不堪。谁也不会相信,三十年代,这个四合院是当地富贵的象征,它住着一位占地百亩的豪绅。从一条窄窄的青石小巷穿过,我们走进院子里,院子里住着五六户人家。阳光从屋顶照进院坝里,半边晒着半边阴凉。院子里到处堆放着柴禾,几根木柱上残留着字迹模糊的对联。细看木窗,雕刻的窗花很精致。一位热情的中年大婶得知我们来采访李依若生前的事,便邀我们进屋去坐。 ' H: R. B9 L$ j# Z. W
大婶说,她住这屋子正是李依若生前的卧室,李依若死得早,没有一个后人,所以房子充公,大家分了住。我们仔细地打量这陈旧的木屋,找不出李依若留下的一点痕迹。便提议到李依若坟地去看看。大婶把我们带出院子,走过几根田埂,在临河边山坡上的一块菜地里停下来。“在这儿!”这是一片刚播种的菜地。大婶见我们不解,便说:“坟地没了!听说就葬在这里。这么多年了,早变成菜地了。”大婶见我们失望的样子,说:“院子里鲁中力老人知道李依若的情况。现在走亲戚家去了,明天再来找他吧!”
3 j) i, ~( K T1 G; \* c: p3 _- ] 碑碣·《苏二姐》 0 ~% S: F0 n; u! C7 R* \) |: n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再去百丈村。开摩托车送我们去的又是昨天的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叫小苟。小苟在路上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消息,他说有一个叫刘树仁的老人是李依若的好朋友,现已89岁高龄,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可能很了解李依若的情况,不过,要先去打听一下他是不是在家,等一有消息就联络我们前去。我们走到鲁中力老人家,刚好鲁中力吃过饭准备下地。鲁中力76岁了。 : d: F$ [' X, Y" w3 v3 b: c8 J
从他嘴里,我们对李依若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是8岁时随父母来到这儿的,一直租李家的地种。那时候我很小,不知道太多李天禄的事,只知道他在成都念过书,回来后很爱唱歌。他经常把我们这些放牛娃喊到一起唱山歌,并教我们唱他编的山歌。我们最爱唱的是《苏二姐》。现在我都还记得。解放前李依若教过书,从事过革命活动,解放后,搜集整理民歌,创作山歌。
* Q, M" I4 f7 S' }/ V' e# u4 _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到牵连,到宣汉炉坪劳改。因改造较好,提前释放,回到这院里居住。后因生活困难,又患痔疮,不久便病死了。我们向鲁中力老人问及《康定情歌》的事。鲁中力回忆说,听大人们讲过,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是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还编了一首“跑马歌”。回来受到家里人反对,反对他与同姓人恋爱,所以婚姻没成功。他坚信《康定情歌》是李依若编的,他说他现在还会唱几句,说罢便对我们唱起来。我们问鲁中力老人,李依若是否留下书稿。鲁中力老人略带遗憾地说:“在‘三反’、‘五反’的时候,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李依若一个人在家里焚烧书稿。他一边唱,一边流泪,一边把书稿撕成一张一张的丢进火堆中,烧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烧完!”“不过,李依若还是留下了一块碑文在鲁家坟山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