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定情歌》词曲作者李依若系列报道〈之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5 18: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考证《康定情歌》作者的前前后后' k" V6 L/ M7 s! s/ G
                                      欧阳鹤龄
/ n& n( j: A/ G- q+ m: K, m* {   上世纪七十年代,《康定情歌》(以下简称“情歌”)入选美国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十首歌曲”,随着“旅行者二号”太空船升空播放。九十年代后期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十首民歌之一。这全中国唯一的一首旋律优美、人人爱唱的民歌就这样唱红了康定,唱遍了全国,唱响了宇宙,被外国朋友自豪地称为“《康定情歌》是我们的情歌!”, X3 s  F0 ]- G
                     “情歌”作者到底是谁?$ s3 @( Z4 L  q: q3 [
    全国、全川、特别是康定人民感到了无比的骄傲、自豪、震撼,是谁创作了如此优美的情歌?康定人一直感到是个谜。于是一九九六年五月的《甘孜日报》在月末版悬赏万元寻找作者。一时《四川日报》和全国数十家媒体争相转载,寻找“情歌”作者的信息被传得沸沸扬扬。关于作者的几种观点,数百份稿件像雪片似的飞向康定这个“情歌”的故乡。+ o. {! U+ {' W) {9 u% c
     其中有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大学)的宋方信教授和自贡市的知名文化人熊仲文先生。他们经考据认为《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宣汉的李依若。我非常激动和震撼,于是向宣汉县作协和文联的朋友们建议应该深入李依若的故乡马渡乡和县内外进行调查、取证,给宋、熊的论证予以配合响应。
. X9 Y' f; d" ^( ?* v     然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甘孜日报》悬赏寻找作者以来,《达州日报》也发表了于蛟等记者的专访文章,说是李依若家乡的人们都说《康定情歌》原叫《跑马歌》,是李依若30年代初在成都岷江大学读书时与康定李家大姐同学相爱所创作的歌曲。但是,关于李依若的论证却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其中有人说《康定情歌》是康定本土自然产生的,根本就没有具体的作者,更不是什么文人才子创作的。并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如果是文人写的,怎么会始终出现一个错别字‘照’,因为云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应该是笼罩的‘罩’字才对头,文人是不会发生这种常识性错误的。(恰恰相反,文人不会把自己比喻成乌云去笼罩美女化身的康定城,具有太阳反射光的彩云却可以用‘照’字,这正是文人的点睛之笔。)而且还说到康定雅拉沟一带有人是这样唱的:“跑马溜溜的山上嘛,一朵溜溜的云嘛,端端溜溜的照在嘛,朵洛大姐的门嘛……”他们说这就是《康定情歌》的原始唱法。因为他们康定有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是一位卖松光的,当地人称‘松光西施’。康定人还通过中国广播电视总局这个对口扶贫单位的优势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打造品牌,希图“情歌”通过中央台肯定作者“本土说”的观点。但不管什么级别的单位或权威媒体、个人都只能是一家之言。只有胜于雄辩的事实论证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Q- F' y" j7 O  n- |& {                          初 访 马 渡 关+ R% p' i9 \( {
    《康定情歌》的作者究竟是谁?李依若是个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我对那万把块钱的悬赏并不感兴趣,重要的是要争个理。如果作者真是宣汉的李依若,我们就绝对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我们宣汉的品牌,是宣汉人的骄傲(但并不影响康定是“情歌之乡”的事实)。鉴于作者李依若早于一九五六年逝世,又无子女,我认为《康定情歌》的版权应属于中国的音乐事业,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任何地方所谓有作者后人的说法都是瞎编乱造、荒唐、滑稽。3 e, Y  f7 n& P0 V4 u; Y0 S

6 {0 L& D' ^* L

, r# p' ^+ o; B! g2 ]+ m/ Y) 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8:23:3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上世纪末即开始关注、收集关于《康定情歌》作者的媒体文章,找曾经和“情歌”作者李依若共过事和相识的很多人了解李依若的情况。* ~0 h! }' T$ R2 ^- M  c6 l
二00一年,我邀请本县原县志办主任何平和刘梓权、向XX、粟登鳌等老同志一道乘车前往马渡乡。0 g. E) \4 D$ _  }! ?) K' H  |+ d' A
     在当地退休教师雷洪远、于升骥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到了李依若的旧居—马渡乡百丈岩李家大院采访了原李依若家长工李仕达(流落红军)、鲁中立等人。他们又一次证实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女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他们最爱唱,说是李依若亲自教他们唱的。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如《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与《情歌》风格特相近。! p9 W( }; q9 n- H: V( U/ z
                                  调阅李依若档案6 m" f7 M2 Z8 u& \7 |5 V  f+ p
      二00二年,我单独上马渡去采访,又了解到李依若在成都读书时思想激进,与地下党有联系并在以后的时间多次掩护地下党脱险。他本人也是地下党员,从事秘密工作。当地乡民都说他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富家少爷,对人和蔼,从不欺穷而且爱帮穷人,和施舍救助叫花子冯XX等情节。这次从马渡回城在县政协的协助下我到公安局去查李依若的档案。因他在五0年任县文联主委和县宣传队队长时因经济问题(即当年八月,以音乐工作者代表身份参加川北区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即席唱了一首自己收集改编的放牛调民歌《苏二姐》,获奖八十万元私自挪用了二十多万的事)被收监。. ?9 B; k: @# `8 c5 n8 s8 Y
在公安局退休老档案员X和女档案员向X的大力协助下我将李依若的自述材料进行了复印。这本厚厚的历史档案,已是虫蛀鼠咬,破损严重,但李依若秀丽的毛笔小楷依然清晰可辨。李依若在自述里记载了自己青年时代在成都岷江大学读书时风流浪漫,与谁浪漫没说明。同时还积极投身革命,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曾写了《反法西斯蒂》、《杨杏佛之死》、《恐怖线下》等文学作品。他在重庆任市府秘书科员,作《新蜀报》,及成、渝、达、沪等多家报刊画刊任文艺副刊编辑,以及后回达县专署任秘书,女子中学教书,回乡任乡长,庆、马、隘三乡联小校长和一个女子相爱受挫及解放后从事文艺工作……等情况。李依若的形象在我头脑更加清晰了。我后来又多次去了马渡、庆云、隘口等地了解调查。二00二年开始撰写“《康定情歌》的真正作者是李依若”一文,相继在《四川政协报》、《西部潮》、《湖北科技报》和《四川党政网》、《知识产权网》、《英特网》等多家媒体发表。# C( H9 q5 ]! i* o3 s7 X
                           自贡、富顺、绵阳
; y2 G& I* o# X/ t7 v4 q6 T/ X& {     二00四年四月,我在重庆买了摄像器材,在女儿欧阳瑷和女婿段锦珑陪同下到向自贡市去采访四川轻化工学院宋方信教授和熊仲文先生。& s# |, d) W5 h% f! w  m6 W) S' N
本以为宋教授与李依若是同学或同事关系,没想到一见面,宋教授当年才六十七岁,与李依若相差了十多岁(李是一九一一年出生),宋教授谈到他是从一位轻化工学院的学生粟文明那里获取的信息。他从昔日同学熊仲文那里了解到,早在一九九五年熊即听粟向他谈起《康定情歌》在他的家乡宣汉马渡乡百丈岩的一位李依若当年的好友(刘树仁),在八十年代给他爷爷摆过的……在自贡没有了解到熊仲文先生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临别,宋方信教授将他著文指证李依若的原稿和他收集的相关资料无私地提供给了我。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8:24:3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第二天到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找到了粟文明。粟文明向我讲起他向熊仲文和宋教授提供作者李依若的情况,他说:“一九九五年6月15日,熊仲文先生夫妇来学校找两位同学,因他儿子落水,这两位同学舍命救人,虽未能救活儿子的生命,但他们仍想找救命恩人表示谢意。但我在学校未找到这二位同学。我请他们到家作客。通过摆谈得知熊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是个文化人,爱好广泛,文学、艺术、吹拉弹唱样样能来一手。熊谈到音乐和民歌时说《康定情歌》被收入世界十大民歌之列,谈到这里,好象突然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冲口而出地说:‘《康定情歌》是我的家乡马渡乡百丈岩李依若创作的。’这事大概是八十年代初,我爷爷经常给我讲李依若与康定李家大姐的爱情故事编的这首歌,爷爷还经常教育我以后把书读出来有了出息,要像李依若那样不欺穷,要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k* ?, E; K/ X/ ~; d
      九六年的秋天,宋方信教授听熊仲文先生讲了以上故事,专程来晨光化工研究院找到我说现在康定人悬重赏寻找作者,他来找我证实此事的来龙去脉,当下我又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宋教授说有两个问题感到困惑。一是成都距康定那么远,李依若当年到康定是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第二,溜溜调似乎只有湖南才有,川东北似乎没有这种用法。(宋教授有所不知,溜溜调在宣汉民歌、山歌里的运用多得很,事实上江南各地用衬词“溜溜”都很普遍)
, l' a/ s# c  y. s     第二天我们又赶到绵阳,因为李依若从小养大的侄女儿李开秀和女婿张乃中在绵阳教书,我想从他们口里了解一些李依若的情况。
! N, C! C' \( j" T. j' f$ s     我先到绵阳市教育局向局长提出查阅教师档案,看他们在哪个学校?住什么地方?这位教育局长亲自查了档案没找到,他建议我们到《绵阳日报》登寻人启事,于是我们又到了《绵阳日报》社,向接待人员咨询登寻人启事的事,一位女同志说要六百元一天,我嫌费用太高就在与她磋商时,旁边一位30多岁的记者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宣汉人,他问我是否认识刘梓权?我说刘梓权是我的好友,他才说他是刘的姨侄儿,于是这位老乡非常高兴的出点子说,你有没有关于李依若的文稿?我说有。我当即给他一份,他说我推荐到《绵阳日报》发表,在文章结尾加一句寻找李开秀和张乃忠的信息即可,这样用不着花寻人启事的费用。报社还要给你稿酬。我想这个办法很好,当下就委托他代办,我回家再等他的佳音。
0 I9 i# I; K. O3 x& B& {     第二天从成都乘火车回宣汉,不几天又上马渡去调查时得知,李开秀夫妇解放后在简阳(我错记为绵阳)教书,并早已退休。现在在成都林业厅他后人家里,我才明白空跑了一趟绵阳。
( A  w! Q! k- u: N( b    2003年初夏,我又一次到马渡,在退休教师于升骥和雷洪远的陪同下饱览了马渡的石林,欧家寨及马渡的山水风光,并制成碟片向马渡乡政府和一些朋友发送,还向地方党委建议挖掘整理民歌,开展比赛,打造民歌之乡品牌得到党委书记廖达宇的重视,04年组织了全乡人民掀起民歌比赛热潮,扩大了民歌之乡马渡关的知名度。(待续)

签到天数: 5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4#
发表于 2012-5-15 18:31:05 | 只看该作者
执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9:49: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双全宗亲的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5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