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5 18:24:3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第二天到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找到了粟文明。粟文明向我讲起他向熊仲文和宋教授提供作者李依若的情况,他说:“一九九五年6月15日,熊仲文先生夫妇来学校找两位同学,因他儿子落水,这两位同学舍命救人,虽未能救活儿子的生命,但他们仍想找救命恩人表示谢意。但我在学校未找到这二位同学。我请他们到家作客。通过摆谈得知熊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他是个文化人,爱好广泛,文学、艺术、吹拉弹唱样样能来一手。熊谈到音乐和民歌时说《康定情歌》被收入世界十大民歌之列,谈到这里,好象突然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冲口而出地说:‘《康定情歌》是我的家乡马渡乡百丈岩李依若创作的。’这事大概是八十年代初,我爷爷经常给我讲李依若与康定李家大姐的爱情故事编的这首歌,爷爷还经常教育我以后把书读出来有了出息,要像李依若那样不欺穷,要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k* ?, E; K/ X/ ~; d
九六年的秋天,宋方信教授听熊仲文先生讲了以上故事,专程来晨光化工研究院找到我说现在康定人悬重赏寻找作者,他来找我证实此事的来龙去脉,当下我又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宋教授说有两个问题感到困惑。一是成都距康定那么远,李依若当年到康定是乘坐的什么交通工具?第二,溜溜调似乎只有湖南才有,川东北似乎没有这种用法。(宋教授有所不知,溜溜调在宣汉民歌、山歌里的运用多得很,事实上江南各地用衬词“溜溜”都很普遍)
, l' a/ s# c y. s 第二天我们又赶到绵阳,因为李依若从小养大的侄女儿李开秀和女婿张乃中在绵阳教书,我想从他们口里了解一些李依若的情况。
! N, C! C' \( j" T. j' f$ s 我先到绵阳市教育局向局长提出查阅教师档案,看他们在哪个学校?住什么地方?这位教育局长亲自查了档案没找到,他建议我们到《绵阳日报》登寻人启事,于是我们又到了《绵阳日报》社,向接待人员咨询登寻人启事的事,一位女同志说要六百元一天,我嫌费用太高就在与她磋商时,旁边一位30多岁的记者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宣汉人,他问我是否认识刘梓权?我说刘梓权是我的好友,他才说他是刘的姨侄儿,于是这位老乡非常高兴的出点子说,你有没有关于李依若的文稿?我说有。我当即给他一份,他说我推荐到《绵阳日报》发表,在文章结尾加一句寻找李开秀和张乃忠的信息即可,这样用不着花寻人启事的费用。报社还要给你稿酬。我想这个办法很好,当下就委托他代办,我回家再等他的佳音。
0 I9 i# I; K. O3 x& B& { 第二天从成都乘火车回宣汉,不几天又上马渡去调查时得知,李开秀夫妇解放后在简阳(我错记为绵阳)教书,并早已退休。现在在成都林业厅他后人家里,我才明白空跑了一趟绵阳。
( A w! Q! k- u: N( b 2003年初夏,我又一次到马渡,在退休教师于升骥和雷洪远的陪同下饱览了马渡的石林,欧家寨及马渡的山水风光,并制成碟片向马渡乡政府和一些朋友发送,还向地方党委建议挖掘整理民歌,开展比赛,打造民歌之乡品牌得到党委书记廖达宇的重视,04年组织了全乡人民掀起民歌比赛热潮,扩大了民歌之乡马渡关的知名度。(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