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極度自尊、剛愎自用的朱元璋,對於"至聖文宣王"孔子這麼一個高高在上靈魂的存在,是一百個不情願。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曾下詔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詔令一下,朝野大嘩。如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就"伏闕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也上疏勸諫說:"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聖人也;然發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於經,儀範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見《明史·錢唐傳》)經過大臣們這麼一鬧,朱元璋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只得極不情願地收回了命令。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於是幾年之後,便把這一腔的無名之火發在了孟子老先生的頭上了。 其次,要從孟子的思想中找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裡表現得最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的"三寶",誰能保護人民,那他就一定能稱王。因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如果殘害百姓,就是孤家寡人的"一夫",這種人是不配得天下的,即使得到天下,也應該被打倒。推翻這樣的天子,不是犯上作亂的弒君行為,正如周武王"誅一夫紂"推翻殷紂王的統治一樣,是為民除害。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離婁上》)得到天下的人,如果失去了人民,那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反之,沒有天下的人,只要得到人民的擁護,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就是說,丘民即人民比天子更重要。所以,漢代的趙岐在注"民為貴"一章時所說的"言得民為君,得君為臣,論君民社稷之輕重也"(《孟子註疏·盡心下》),深得孟子的旨趣。 - z; I6 \7 \7 m"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