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英明睿智漸漸消磨。在他在位的後期,任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終於釀成天寶安史之亂。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地方的胡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原來與楊國忠相互勾結,後因為屢立奇功受皇帝賞識,被楊國忠嫉妒。楊國忠常加以詆毀,但楊玉環想到自己與玄宗年齡懸殊,萬一玄宗死去,太子早對楊家不滿,那時有實力的安祿山就是一個依靠。因此楊玉環極力保持與安祿山的關係。安祿山也極盡所能討好楊玉環。洗完澡後讓人裹進襁褓裡,拜楊玉環為母。安祿山時時進宮朝見楊玉環,楊玉環賜安祿山在華清池洗浴,浴罷用色錦結成一個小兒搖籃,令安祿山裝作嬰孩兒模樣,臥在搖籃中。數十個宮女,抬著搖籃來到楊玉環跟前,安祿山口中喚著媽媽。嬉鬧中慢慢產生了私情,畢竟安祿山強壯有力,動作野蠻,刺激了楊玉環的情慾。 玄宗不在時兩人偷偷幽會,一次安祿山用力過猛,竟然在她的酥胸上抓出一道道傷痕。楊玉環無法向玄宗交代,只好以錦鍛遮在胸前,稱為「訶子」,這便是後世「乳罩」的起源,「祿山之爪」成了典故。事後安祿山私下對人說:「貴妃人乳,滑膩如塞上酥!」安祿山肚腹肥大,但跳起胡旋舞卻靈巧無比,一次玄宗問:「吾兒腹中何物,卻如此龐大?」安祿山應聲道:「臣腹中更無他物,唯赤心耳!」玄宗無比高興,賞賜無數。 安祿山進助情花,此花大小如粳米而色紅。每當玄宗與楊玉環同床時,含一粒助情花,可以助情發興,筋力不倦。玄宗高興地說:「此花可比漢之慎恤膠。」(慎恤膠是漢代的春藥) 楊國忠時時在玄宗面前講安祿山的壞話,安祿山輾轉不安,漸起反意。天寶十四年在范陽起兵,以誅楊國忠的名義兵鋒直指長安。楊國忠擾亂朝政,將士指揮無方,二十萬大軍頃刻崩潰。潼關很快失陷,長安震動。在一個細雨迷濛的清晨,唐玄宗、太子、丞相韋見素、楊國忠、楊玉環姐妹及大將陳玄禮率領的少數衛軍,奔出延秋門西逃。 傍晚至馬嵬坡,軍士持戟鼓噪,亂兵誅殺了楊國忠。圍住驛站,鼓噪久久不止。陳玄禮奏稱:「國忠既誅,貴妃不宜再侍候陛下,請賜其死以塞天下怨。」玄宗不忍,高力士勸玄宗:「貴妃原是無罪,但將士已殺國忠,貴妃尚侍左右,終未能安眾心。願陛下俯從所請,將士安,陛下亦安了。」玄宗還在遲疑,外面嘩聲更烈,亂兵幾乎要擁進門來。楊玉環聽到情狀,含淚辭別玄宗:「願陛下保重!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惟乞容禮佛而死。」玄宗已是泣不能語:「願妃子投生在一個好地方。」楊玉環以白綾一束掛在驛館院中的梨樹枝上,北向拜道:「今與聖上永訣了。」接著自縊而亡,一道幽魂渺渺無跡。 然而,對於楊貴妃的最後歸宿,卻有許多疑團。流傳最廣的是楊玉環自縊。陳鴻《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她難免一死,但不忍見,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 第二種說法是楊玉環死於亂軍之中。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李益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詩句,說明楊玉環死於亂刃。杜甫《哀江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血污」二字暗示非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有血的。張佑《華清宮和杜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也都說明了這一問題。以詩證史,也是研究歷史的一個可靠方法。 然而劉禹錫《馬嵬行》一詩卻有如下詩句:「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捨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說是吞金而死的。 第三種看法是楊玉環流落於民間。白居易《長恨歌》的「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是說唐玄宗找楊玉環的屍骨,結果什麼都找不到,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陳鴻的《長恨歌傳》有句「使人牽之而去」,又特為指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 第四種說法來自日本民間和學術界,認為楊玉環逃亡日本,且說在馬嵬驛被縊死的,僅是一個侍女。楊玉環被安排護送南逃,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至今日本還保存著許多楊貴妃的廟宇、墳墓、傳說、器物。傳說她在日本的政壇上又活躍了三十年,到六十八歲才死去。 另據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這種說法更加離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