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28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义考》载宋人姚隆籍贯考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25 12: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7-12 20:51 编辑

       为了回报恩健老的大作,为了响应恩健老和诗殷老修订《八闽姚氏源流》的号召,我写和发表《零碎说姚恩健<八闽姚氏源流>》一文(在潮阳及广东姚氏专栏中)。闽南姚斌跟帖转发的信息:

            代姚闻闻转发,请锺尧教授和诗殷宗亲阅读:《经义考》载宋人姚隆籍贯考误http://www.docin.com/p-371777053.html下列“《经义考》载宋人姚隆籍贯考误”。




                       《经义考》载宋人姚隆籍贯考误
                                      ◆傅建忠
         朱彝尊《经义考》三百卷,于历代经学文献考订最为详备,著录了自先秦迄至清初八千四百多种的经学著述,并且旁及著者生平里籍、著作流传等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经义考提要》评价该书:“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亦可以云详赡矣。”实际上,该书 对我们今天研究经学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过,《经义考》系朱彝尊晚年撰辑之作,虽其博学洽闻,但圃于个人见闻,书中讹误和纰漏亦为不少。兹举《诗》类中一处涉及著者籍贯问题详加考辨,敬请方家指教。
     《经义考》①卷一百十载:“姚隆《诗解》,佚。”  从该书体例看,此姚隆乃宋人,但相关文献却罕有记载其生平事迹的。而朱氏仅引黄渊②所撰 《姚野庵(诗解)序》称:“野庵,姚姓隆名,赠朝散大夫,萧之韶溪人。”此处介绍姚隆生平里籍过于简要,而且《经义考》所引资料例不注明出处,难详其实。所幸此《序》又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如集》卷三、四部丛刊三编本《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二。经仔细比勘后,我们发现《经义考》所录与黄仲元本集所载似出于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但除了个别文字外,两者语句表达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两个版本系统当不会有太大
【①《经义考》全书历经两次刊刻完成:朱彝尊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去世时只刊刻前半部的《易》、《书》、 《诗》、《礼》、《乐》五类,共计一百六十七卷,此即朱氏自刻的初刻本。后半部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才由德州卢见曾捐资委托祁门马日珀、马日璐兄弟主事补刻了一百三十卷,合前后两次所刻,实为二百九十七卷,《经义考》至此方成完书。其中三卷即卷二百八十六《宣讲》《立学》、卷二百九十九《家学》和卷三百《自序》,因朱氏草属未具而阙。 此本即是乾隆二十年(1755)卢见曾补刻本或称扬州马氏刻本,为《经义考》全书的最早版本。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有此本。本文考证即据这个版本。
        ②即黄仲元,字善甫,号四如,宋代兴化军莆田县人。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赴。宋亡,更名为渊, 字天叟,号韵乡老人。】
差异。然而关于姚隆里籍问题却存在严重分歧, 四部丛刊本所载黄《序》日:“野庵,姚姓,某名某 字,玉融之韶溪人。一那么,一称“萧之韶溪”,一为 “玉融之韶溪”,究竟何者为是?
        首先,从《经义考》的版本上看,上文所录材 料出自卷一百十,即在朱彝尊生前初刻的前一百 六十七卷之内。而乾隆二十年(1755)卢见曾仅 仅是补刻了后一百三十卷使其成完书,前半部刊 印所用刻板依然是朱彝尊的原刻板。因此,我们 现在所依据的卢氏刻本即为《经义考》最早的版 本①,所录出的材料也就是朱彝尊的原始表述。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即朱彝尊是在其晚年 时,以一人之力完成此洋洋三百卷巨著。而且据 《经义考》卷首所载其孙朱稻孙所撰的《题识》称, 朱彝尊是“草稿粗定,即以次授梓”,属于边撰写 边缮刻的情况,此似较为仓促。由此便引起了两 个问题:一是校刊难以做到精细,二是朱氏最终 没能全部撰完三百卷,阙了三卷。此外,朱氏在 《经义考》中所引述的材料往往凭己意增减,又不 注明出处。这点也最为学者诟病。基此几点,可 以认为:《经义考》所谓“萧之韶溪”就是朱彝尊当 初原始的表述,且其所记颇为可疑。
那么,黄仲元本集所称的“玉融之韶溪”又是 否可靠呢?
         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福州府郡名” 所附县名称:福清县别名“玉融”,因“县有玉融 山,故名”。又明何乔远《闽书》卷六“福清县方域 志”载:“玉融山,县前山也。以山有石,莹然如玉 名。左有双旌,以其两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马, 以五峰腾踊,有五骖之象。其麓日覆釜。宋令郎 简,访洞然师,寝于延庆寺,梦神僧授梵书,题云 《玉融峰志》,有‘孤峰万仞,形势奇绝’之旬。”福 清县志书纂辑甚早,且多名为《玉融志》,比如宋 代福清人林亦之和黄锷均撰有《玉融志》。另外, 宋、元、明三朝福建学人的文集中也多有“玉融” 之称,有时亦简称为“融”。据上可知,福清县别 称“玉融”,故所谓“玉融之韶溪”,即是福清县之 韶溪。又经查明:今莆田与福清交界、处在兴化 湾沿岸的新厝镇江兜村前的小溪即名为“韶溪”。 据传,朱熹为拜访在此附近隐居授徒的方伯谷, 路过此溪,忽闻溪流之声如奏韶乐,便名以“韶 溪”。该地现仍有“韶溪亭”、“韶溪书院”、“韶溪 图书馆”等以“韶溪”命名的场所,犹见宋代遗风。 此又可证韶溪之地即在福清县。
        然《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四又载《韶溪姚君墓铭》②一文。文中称“先生讳淇,字景瞻,世居莆之韶溪,因号韶溪。曰朝嗣者,晦德不仕,曾大夫也;曰野庵先生隆、赠朝散大夫者,大父也;曰龙川府君直夫、阶至朝奉大夫者,父也”。 由此我们可以列出姚氏五代人的关系,由先到后当如下:姚朝嗣一姚隆一姚直夫一姚淇一姚勉。 同卷另有一文《书故龙川史君姚公墓志后》,此墓志也是黄仲元受姚勉所托,以志姚直夫之更葬事 宜,文后题款为“岁辛巳后中秋,里后学韵乡老人 黄渊志”。既然黄氏自称“里后学”,那么,姚直夫即为黄仲元同里前辈。而黄仲元的里籍为莆田, 又称“莆阳”,简称“莆”,其文集名为《莆阳黄仲元 四如先生文稿》就是明证。此又与《墓铭》所称姚氏“世居莆之韶溪”之说相一致,即姚直夫之父姚隆的籍贯似应为莆田县。台湾昌彼得等人所编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盖据此而录姚隆为莆田人。但张琴所纂《民国莆田县志》卷七又云:“唐 学士姚思廉之后姚天明进士,由太常典礼知侯官县,居福清县韶溪。”⑧这里又很明确指出,姚氏
      【① 据台湾吴政上先生《(经义考)版本介绍》一文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朱彝尊的初稿本,但仅残十册。其册一卷末有冯登府跋日:“竹姹《经义考》十册,《易》四五、《春秋》三、《礼》二,为手缮本。”故此稿本不在本文所要考证的《诗》类范围内。吴文见《<经义考)索引》附录,汉学研究中心1992年版。 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如集》卷四亦载此《墓铭》,但有缺文。墓主姚淇为姚勉之父。姚勉,号平山,黄仲元好友。宋代另有一姚勉,字述之,一字成之,江西高安人。宝祐元年,以词赋擢等,廷对方言策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曾受业于乐雷发。有《雪坡集》五十卷。此两者同名同姓而非为一人也。 ③姚勉另一好友熊禾,其《熊勿轩先生文集》卷--(跋(姚氏族谱>》云:平山姚氏示余《族谱引》,知姚氏乃唐瀛州学士思廉之后,而其自出则本于姚虞……闻之先世,谓龙川史君之传以功,野庵先生之传以言,六代祖宗之传 以德。野庵《经解》,仆幸及见之。”此条亦可以印证姚氏世居福清韶溪。】所居之韶溪隶属福清县。
         综合以上考察,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一是朱彝尊所谓“萧”应当作“莆”,为形近致误;二是韶溪处莆田、福清两县交界,因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而导致归属变化,其曾属莆田管辖,后归隶于福清。像韶溪姚氏家族成员姚直夫等人的科第情况,两邑志书向来通修①,此亦犹见韶溪姚氏与莆田的渊源关系。故此,黄仲元所称“莆之韶溪” 与“玉融之韶溪”之说均能成立,姚隆的籍贯应为 “玉融之韶溪”,即福清县韶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21:09:39 | 只看该作者
莆田[宋]姚隆里籍问题——“莆之韶溪人”和“玉融之韶溪人”
        《经义考》①卷一百十载:“姚隆《诗解》,佚。”此姚隆乃宋人。
         黄渊②所撰 《姚野庵(诗解)序》称:“野庵,姚姓隆名,赠朝散大夫,萧(莆)之韶溪人。”
         四部丛刊本所载黄《序》曰:“野庵,姚姓,某名某字,玉融之韶溪人”
         傅建忠的结论:黄仲元所称“莆之韶溪” 与“玉融之韶溪”之说均能成立,姚隆的籍贯应为 “玉融之韶溪”,即福清县韶溪。
         尧曰:姚隆的籍贯,与其用 “玉融之韶溪(福清县韶溪),不如用“莆之韶溪”。因为韶溪派姚氏集中在莆田,古时韶溪是莆田辖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21:2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7-12 21:35 编辑

                          福清县别名“玉融”
       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福州府郡名” 所附县名称:福清县别名“玉融”,因“县有玉融山,故名”  
       又明何乔远《闽书》卷六“福清县方域志”载:“玉融山,县前山也。以山有石,莹然如玉名。左有双旌,以其两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马,以五峰腾踊,有五骖之象。其麓日覆釜。宋令郎 简,访洞然师,寝于延庆寺,梦神僧授梵书,题云 《玉融峰志》,有‘孤峰万仞,形势奇绝’之旬。”
       福清县志书纂辑甚早,且多名为《玉融志》,比如宋代福清人林亦之和黄锷均撰有《玉融志》。另外, 宋、元、明三朝福建学人的文集中也多有“玉融”之称,有时亦简称为“融”。
       据上可知,福清县别称“玉融”,故所谓“玉融之韶溪”,即是福清县之韶溪。


                            玉融之韶溪
        福清县别称“玉融”,故所谓“玉融之韶溪”,即是福清县之韶溪。
       又经查明:今莆田与福清交界、处在兴化湾沿岸的新厝镇江兜村前的小溪即名为“韶溪”。 据传,朱熹为拜访在此附近隐居授徒的方伯谷, 路过此溪,忽闻溪流之声如奏韶乐,便名以“韶溪”。该地现仍有“韶溪亭”、“韶溪书院”、“韶溪图书馆”等以“韶溪”命名的场所,犹见宋代遗风。 此又可证韶溪之地即在福清县。
        尧曰:今莆田与福清交界(兴化湾沿岸的新厝镇江兜村)处有“韶溪山”。唐末奉礼郎侯官令姚天明归隐于韶溪山 ,蕃衍为韶溪派姚氏 ;天明公为始祖也。
       张琴所纂《民国莆田县志》卷七又云:“唐 学士姚思廉之后姚天明进士,由太常典礼知侯官县,居福清县韶溪”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21:35:17 | 只看该作者
           《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四又载《韶溪姚君墓铭》一文。
         文中称“先生讳淇,字景瞻,世居莆之韶溪,因号韶溪。曰朝嗣者,晦德不仕,曾大夫也;曰野庵先生隆、赠朝散大夫者,大父也;曰龙川府君直夫、阶至朝奉大夫者,父也”。
         由此我们可以列出姚氏五代人的关系,依次当如下:姚朝嗣一姚隆一姚直夫一姚淇一姚勉
         同卷另有一文《书故龙川史君姚公墓志后》,此墓志也是黄仲元受姚勉所托,以志姚直夫之更葬事 宜,文后题款为“岁辛巳后中秋,里后学韵乡老人 黄渊志”。既然黄氏自称“里后学”,那么,姚直夫即为黄仲元同里前辈。而黄仲元的里籍为莆田, 又称“莆阳”,简称“莆”,其文集名为《莆阳黄仲元 四如先生文稿》就是明证。此又与《墓铭》所称姚氏“世居莆之韶溪”之说相一致,即姚直夫之父姚隆的籍贯似应为莆田县。台湾昌彼得等人所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盖据此而录姚隆为莆田人。
       张琴所纂《民国莆田县志》卷七又云:“唐 学士姚思廉之后姚天明进士,由太常典礼知侯官县,居福清县韶溪”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21:42:20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5-7-12 21:09
莆田[宋]姚隆里籍问题——“莆之韶溪人”和“玉融之韶溪人”
        《经义考》①卷一百十载:“姚隆《诗 ...

                     宋朝的两名姚勉——莆田姚勉和状元高安姚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如集》卷四亦载此《墓铭》,但有缺文。墓主姚淇为姚勉之父。姚勉,号平山,黄仲元好友。
        黄仲元,字善甫,号四如,宋代兴化军莆田县人。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主簿,不赴。宋亡,更名为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

        宋代另有一姚勉,字述之,一字成之,江西高安人。宝祐元年,以词赋擢等,廷对方言策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曾受业于乐雷发。有《雪坡集》五十卷。

        此两者同名同姓而非为一人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5-15 01: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