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 O1 }4 I& F7 o& n, u9 Y& u
共收集二三十张胶木唱片
2 h+ [% C- s& e3 u; ] 胶木唱片风行世界近百年,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音,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已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可靠资料。$ @3 j& E& y* ?
姚腊远身边好友都知道,他家中有一些“藏货”,那就是文革时期的胶木唱片。如今,胶木唱片的存世量并不多,尤其是文革时期的一些唱片,数量越来越少,而且损毁很严重。, Q8 j+ K$ Y1 \, D
姚腊远说,从1968年到现在,他已经收集了二三十张胶木唱片了;随后,姚腊远从他的创作间拿出了一部分展示给记者看,一张张都充满了历史感。& o8 t a1 ^1 M: e, v9 v
本以为胶木唱片这么稀有,收集的花费肯定很高,未料,姚腊远却说:“其实这些唱片我没花多少钱,在文革期间,都是别人扔了的,而那时候我跟几个好友又特别喜欢去‘拾废当宝’,这其中就有一项是唱片。最开始到杂货铺里淘,后来还去废品站、废品仓库里淘,因为市场上没得卖,我们只能到处‘淘宝’。”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姚腊远手中的唱片数量不断增加,在好友圈里也逐渐有了“名气”。
+ {2 ~2 ]+ ~8 I! }: q “现在再想去收集就比以前困难多了,一是量少,二是价高,最近几年我收集到的也很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姚腊远有些无奈地说。- d+ w" L( W, z; ~7 m) }0 S
不过,最让姚腊远难过的并不是难以收集胶木唱片,而是已找不到机器来播放了。“我本来有一台好的,只是后来搬家的过程中,由于体积太大,我没带,现在想想很后悔啊!”姚腊远一边说一边用手拍了下膝盖以表惋惜,言辞之中亦有些懊恼。
3 C5 @( W- \7 s
文革期间$ c* z- N6 `" u1 J0 h
躲在阁楼里听音乐7 s, I- y9 C2 p0 a" s
姚腊远说,现在是没办法听到原版胶木唱片的歌声了,不过,在以前,想要听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候为了听音乐,也是费尽周折。最开始,姚腊远老师家中有一台手摇式的留声机,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要听也是偷偷地听,从最初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到《星星索》。自那时候开始,音乐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因为音乐并没有语言界限,好的音乐即使听不懂歌词,其中的情感也是可以细细品味的……”
. A) Z) {$ I# I/ G( N) \: t 说得尽兴时,姚腊远拿出了一张老报纸,找到一篇名为《寻访书院街》的文章,并向记者念道:“在姚腊远家阁楼上,偷偷听手摇唱机转动着世界名曲,爬在阁楼顶上用望远镜观看变幻莫测的星星,以及欣赏那些从废纸队里寻来的残存的精美艺术画册,成了那群少年的最爱。这群少年中有一位后来这样形容第一次欣赏《天鹅》舞曲时的震动:我好像看见洁白的天鹅缓慢地拍动着翅膀,优雅地升入空中,天空中有一道道蓝色的光芒刺疼了我的眼……”这是讲述文革时期,姚腊远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听音乐的场景。; K8 e6 H# e. E+ W; F3 n8 ~
姚腊远开玩笑地说:“可能当时也有点‘崇洋’的感觉,主要就听俄罗斯的曲子,觉得自己很时尚。”后来,被下放到农场时,姚腊远有一次在别人家做客,当听到播放《几内亚舞曲》时,“真有一种‘超然’的感觉,那一刻,感觉自己仿佛到了天上。也是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听音乐,开始收集胶木唱片了”。
# ~( `1 g' S9 F2 ^2 _! F$ A
更多的是- x" h \; B1 U" m$ C+ Z
寻找以往的回忆
7 Z5 Z$ I# [) {5 e% y. j: i9 ?0 ]8 m 如今,姚腊远的好几位“发小”也在南昌,隔三差五,他们就会相聚一起,谈谈心,说说以往的故事。“就前几个月,我们还一同在自己家里喝着小酒,听着当年的《天鹅》,共同追忆着那逝去的美好年华。”9 V' n A# O% Q0 l1 z9 M6 N
“到后来,我有时候想想,其实对于唱片,我并不是喜欢它本身,更多的是追念其中的情感,寻找那份回忆罢了。”姚腊远说,他其实并不想把这些老旧玩意当做收藏品来看待,因为那只是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而且他也从没打算将这些卖出去,“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原文来自http://www.jxcb.net/wenhua/lishi/20130319/18144.html
& s1 }5 Z E+ i4 s ~
* `- U( J q# K4 O$ r+ H7 T. h, I; I8 k! h- {! d
编辑 :姚慧禅
+ A: X, a. n2 r( }7 N' @- v n( V! N- U7 ^; g) K& m" [; M% P
2 i% Z7 m: T0 A5 }& H9 z/ ]8 R# ]0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