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375 天 连续签到: 287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 21:29:44
|
只看该作者
“六月六”是瑶族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5 |9 ^6 J6 T# D/ P/ t1 ]" ?
8 c. ]6 w# Q& B
+ f% e w& C+ V5 K6 O' E- B9 }7 D* O x
, h3 e1 Q# i# t' P- v[url=][/url]
6 Y$ j5 \ N$ b+ J& z: r& d& w 1汉族的六月六洗晒节热在三伏。 : \: E1 o: R' n; U' Q8 D# f, j
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N7 M6 d# a+ N4 K8 ^
洗象日 1 P: x3 u1 l. R
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的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4 |. B; [2 n8 S( O, D晾经节每当
( K+ s) J1 o2 `" D! ^+ r! k' C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3 B1 v, g5 ?3 q) L. h& v k1 P
虫王节同其他
' t( k* N {7 j, [' D: o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o7 n2 Y, {1 F, `0 T( t六月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 g, W+ ? v: o Q. t回娘家节六月 ( |; R# f/ f" [$ l( H1 @
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请姑姑”,人称“姑姑节”,看来与这个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 @8 [0 Q( q# c1 i! S% \! ~天贶节六
: n6 q& R; D. @5 T1 R1 M- [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kuàng,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1 t0 o$ C- X) P- ? Y/ B5 ^禾苗节“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1 U& x/ J5 `' ~- C
“六
% ]! h: ~# @ U8 M& `, e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 “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 b% r' t/ q k; A7 N《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 M3 t' r1 b, w M/ C笔者来到号称十万亩林区的桂东东洛采风。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 E' j2 `( n8 z- \+ M) [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 N! [( x: t6 x* K7 b“ ' G( n, ]7 p. C; X4 `$ M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好收成。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3 Q- N0 t, e2 L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桂东县志》中有记载。' q) W% Z. P$ U& \' x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6 S5 ~* \1 {0 m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11年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东洛民间中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8 m9 [0 j. o7 s7 V4 b半年节鄂东黄冈地区部分县市的一个传统节日,当地称为“半年”,与小年差不多的一个节日。
6 Y3 x$ {0 T" B1 }1 ~鬼挑瓜节在潮汕地区,相传泾河龙王因名相士袁守诚指点渔民选地下网,每网皆尽,一怒之下前往长安与之赌赛。为了赌赛取胜,龙王不惜改变降雨时量,终因违犯天条,遭人曹官魏征于梦中绑赴斩首。又因唐皇李世民曾答应龙王拖住魏征不让其赴斩龙台,不料魏征能梦游出行,罪龙终难免一死。只是泾河龙王死不服罪,一口怨气难以下咽,夜夜于唐皇寝宫外呼号喊冤。龙王向玉皇大帝告状:唐王原答应救他,言而无信。玉皇大帝令将李世民拘入地府,他阳寿已终,求地府阎王给添寿,阎王不许。地府中管“魂簿”的判官崔旭(他是魏征的表兄)见皇上遇难,用“掉包计”顶替同姓名的人,为李世民添了十年阳寿。李世民为报此恩,许下愿:“进瓜入幽冥”。
: k) X5 n; a S) X9 ~在潮汕,传说六月初六这一天,地府的鬼魂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回去消暑。但小鬼懒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潮汕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不到亲朋家串门,否则将会给亲朋带来不祥;晚上不能出门,更不能在野外露宿。7 p) ?0 l! {. s4 V$ l) b& t* i
这一天,潮汕人还有个习俗:如果恰逢亲人死去的第二年头,家属就应该在这一天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灵魂。这称为“过桥”。举行仪式时,必须备办西瓜、三牲等,然后用米粉蒸制七块两三寸宽、七八寸长的“桥板”和几个“桥墩”,以及一端宽一端窄的“狗舌”,将这些东西在逝者灵前搭起一座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桥━━奈何桥了。桥头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后才焚香点烛诵经。. W0 K0 e7 u* c( ]6 M
如果为老人准备寿衣,也要在这一天将衣物拿出来晒。! D5 F1 x- Q6 A' r& {1 g1 `$ A) Q) [
[1]
3 B; B( U8 @) z! S
/ S: q; Q/ Z! j. q/ a3 q2少数民族的六月六布依族的六月节布 , j/ ]# v7 [- x; N' R9 s# [/ [3 a
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 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 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 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 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 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 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 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
6 u5 {5 h9 j% b( P布依族节日传说:
- P- D* A4 p0 \ k1 i; ^/ f“六
: p! X+ o! Z- g+ }$ q( Z1 {/ X# c; H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 《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 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M; @8 @2 g* W
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 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 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 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0 q) \6 q, z& E7 m& W p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个叫抵师的布依族后生,聪明能干,开朗乐观,而且有动人的歌喉。他常在农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声和人品感动了玉帝的一个女儿,她下到人间与抵师结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让玉帝知道,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与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离别时,仙女含泪送给抵师一只宝葫芦,告诉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将在南天门与他遥见一面。抵师遵嘱不再续娶,并于每年六月六到河边与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尽天年为止。后来,布依族人民为歌颂他们坚贞的爱情和表达对仙女赠送宝葫芦的谢意,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节日里,家家户户采购节日用品,包煮各式各色粽子。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选择意中人。据说这天选中对象的人将会很幸福,因为他(她)将得到抵师和仙女的保佑。' w0 S* K% H/ L' }
在安龙一带,这一节日则是有纪念人民反抗斗争胜利的意义。相传,清同治九年六月初,兴义县大土豪刘三,勾结龙广大地主刘四,屠杀安龙布依族群众。人民不畏强暴,当即起来反抗,于六月六日这天击败敌人。于是人们在这一节日中加进了纪念人民起义胜利的内容。
6 P0 l7 z1 j9 c* m. c& x
' I1 j9 c n+ J# `0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