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s. M' j: J$ u
祠堂是一个家族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祠堂还常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有的宗祠附设有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因此可以说,祠堂在过去是一个族人或者村民的精神领地。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
, k L1 V9 U1 u& d6 |' Z9 d
姚若时,是鲁庄姚家历史上的另一位名人。姚若时字揆夫,号海虚。举人,任凤阳通判。分镇颍州时,曾经剿除邻盗陶浪,子民赖以宁,官声很好(《巩县志》载)。在登封李际遇攻打鲁庄时,他正因为丁母忧,在家守孝。听到李际遇义军驻扎在轘辕关,离鲁庄不过二十来里,随时都有可能来犯。他就找到族人姚麟徵商议抵抗。姚麟徵,字瑞乙,廪生,听到姚若时的建议,慨然允诺。姚若时、姚麟徵偕姚涵召集姚氏族人,讲明利害关系,申明忠君拒贼的大义,使族人知道,土寇攻寨,烧杀抢掠,守寨是死,不守寨也是死,其徒手被杀,不若拒贼死节。姚氏族人同仇敌忾,决心抗敌。这年八月,李际遇大军果然攻寨。姚若时、姚麟徵率众坚守,双方相持月余。有一天,忽降大雨,李际遇大军加紧攻寨,姚若时同姚麟徵率众御之,亲冒矢石,拼命死守。由于援兵不至,寡不敌众,寨子被攻破。姚若时犹力战不屈。据民国《巩县志》载,姚若时被俘以后,李际遇因他颇有名望,要他投降。姚若时嗔目曰:“我朝廷命官岂屈贼耶?”大骂不停而被杀,死年七十三岁……民国《巩县志》载:寨破之时,姚麟徵力战受重伤,犹率众血战。李际遇俘虏其弟姚凤徵,碎刀锉割至死。姚凤徵,字羽白,至死不降,大骂至死。麟徵的母亲看到寨破,上吊而死,妻杨氏及妾三人俱投井死。其余家口,麟徵持刀先驱入井,亦投井。死时年五十一。计同时死难者一百四十三口。有司闻于朝,赠麟徵教授,立祠奉祀,荫其子。 4 x' r5 w: x* A( |7 `2 ]7 A" z1 |# y# O4 S6 N# ]7 E
6 E' S( m$ d7 y/ g
+ p( l9 E, _" e9 W+ F6 Y. t8 s
' D9 |* ?6 Z8 T. G1 [4 M姚若时的事迹,《明史》上曾有记载:“时中州缙绅先后死难者甚众。(崇祯)十三年,登封土寇李际遇因岁饥昌乱,旬日间众数万。前风阳通判姚若时居鲁庄,被执,诱之降,大骂死。族诸生不显亦死之。若时子诸生城,思报父仇,数请兵讨贼。贼执之于路,亦抗骂死。”《巩县志》中还记载了姚家烈女:“生员姚麟征母郭氏,居鲁庄寨。郭谕子死守,事近,先自缢死。麟征妻杨氏,见征被难亦死,三妾俱投井殉。”“生员姚城妻王氏闻夫死,泣曰:‘子不负父母,妻可负夫乎!’遂投井死。”可谓死得十分惨烈。1 _* y @7 b1 }1 x
. o, G! o( i6 _" j M3 x. h
祠堂大殿共五间,三个门,12子门。正中门上悬匾,书“远宗虞帝”。大殿前有石柱四根,上刻对联。4 A# i! K. W/ A% y& S- g m
中间联文为:理学光史册经明行修千秋重,忠烈耀邑乘仁成义取万古尊。 8 Z. ]# T) g6 Z, ^) Y6 P两侧联为:系出虞后封于陈昌于齐流长源远,代当明初叔之功侄之德业创垂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