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9-14 18:03 编辑
; ?- M. x+ \4 g. m% n/ |2 S7 O! k2 U8 h6 o' D7 p1 c& E
转帖:世姚网,姚波,姓氏书与姓氏学
; j* B3 q5 D5 J9 C0 h: q 姓氏书与姓氏学
$ ] v% f9 V* F$ c: L+ y9 N 2014-02-20 16:18:24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z( y5 d8 a8 R \; a7 u1 T( o7 _
4 ~1 F, z% G# o; k/ D- i+ D; M 随着姓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一些文献中开始出现谈论姓氏的内容,姓氏之学逐渐兴起。先秦时的《左传》、《国语》及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等书,都涉及到一些 姓氏起源问题,但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当首推由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世本》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 等内容,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马迁的名著《史记》,曾采摭它的资料,两汉学者如班固、刘向、王充、郑玄、赵岐诸人,亦多所称引。此书在唐代因避李世民名 讳曾改称《系本》,且已有残缺,至宋末散佚,但犹有传者。清代中叶以后,辑佚之风大盛,从事《世本》纂集工作的,不下十余家,留存下来的共有八种,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合印成《世本八种》。这八种大体按时间先后排列为:王谟辑本,孙冯翼辑本,陈其荣补订孙本,秦嘉谟辑补本,张澍萃集补注本,雷学淇辑本,茆泮林辑本,王梓材撰本(《世本集览》)。 其中,王梓材撰本意在创作,不欲恢复《世本》之旧观,而且正文未刊,属于另外一个类型。其余七种,篇目大致相同,以秦本最为赅备;引书之谨严,以茆本为 最,雷本次之;成书最早的是王谟本,孙本成书亦早;陈本只对孙之芜杂稍加整理,增补无多;各本中较为逊色的是张澍本。《世本》中的《氏姓篇》,是后世研究 姓氏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 @0 |/ J+ X. B" i% [0 V! B' N9 d+ ?$ s5 t6 c
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已基本上确立,姓氏被列入学者的议题,并有专着问世。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急就篇》,也称《急就章》,为蒙童识字课本,共2016字,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开头六句是:“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熹。请道其章。”接着是叙述姓名的正文,为三言诗形式:+ N9 a- b) Y) S% ]/ j
6 ^/ V! x9 c2 \$ h- k
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7 j+ f" d* D0 C: X1 Y3 \
$ k2 w z6 @( i2 K0 }8 R8 m 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戴护郡,景君明。董奉德,桓贤良。' F: y7 l* Q$ l4 V6 C
, c2 v: S) V3 X- u8 l
任逢时,侯仲郎。由广国,荣惠常。乌承禄,令狐横。朱交便,孔何伤。! r$ F. b \+ ~" ]& K
9 `% X t2 q; W$ v/ m9 m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伊婴齐,翟回庆。毕稚季,昭小兄。
; K" a# C% [' ^- R; ]+ \
/ [3 G+ \& }6 M 柳尧舜,乐禹汤。淳于登,费通光。柘温舒,路政阳。霍圣宫,颜文章。% w% u# ~6 }5 M% N8 j7 i) u/ f
4 W% e* I5 J6 ], u+ M* }# X) D, D
管财历,偏吕张。鲁贺喜,观宜王。程忠信,吴仲皇。许终古,贾友仓。
% T' f$ }* Y" b# R
9 p* F" n( @: Z Y- n9 H 陈元始,韩魏唐。液容调,柏杜杨。曹富贵,尹李桑。萧彭祖,屈宗谈。
/ J3 a- Q: ]9 A! T
3 }3 ?' P8 p6 G% ?$ c 樊爱君,崔孝让。姚得赐,燕楚庄。薛胜客,聂干将。求男弟,过说长。
0 t4 p1 w0 _( ^" [$ n" F1 W
, r. y& v" \9 \# E' e 祝恭敬,审母妨。庞赏赣,来士梁。成博好,范建羌。阎欢欣,宁可忘。7 p6 H7 L4 R4 z" {) \. h8 S
$ f5 E4 r; w+ f 苟贞夫,苗涉臧。田细儿,谢内黄。柴桂林,温直衡。奚骄叔,邴胜箱。
$ A k) o1 X) {8 k/ f8 ?0 x6 [% x2 X9 ]& e
雍宏敞,刘若芳。毛遗羽,马牛羊。尚次倩,丘则刚。阴宾上,翠鸳鸯。
7 p. W3 u+ P4 x, K2 x9 {+ c7 U2 Q; ~# X8 h, G/ q9 R
庶霸遂,万段卿。冷幼功,武初昌。褚回池,兰伟房。减罢军,桥窦阳。& h" K S/ B+ V# X4 l
& y& K2 ?, u/ B6 m$ X% Y 原辅辐,宣弃奴。殷满息,充申屠。夏修侠,公孙都。慈仁他,郭破胡。( U! O" {9 q8 _3 i- `4 M
0 a7 s& B! A4 [6 |3 D
虞尊偃,宪义渠。蔡游威,左地余。谭平定,孟伯徐。葛轗轲,敦倚苏。
+ F7 x* J3 O& t; j6 i9 k: F% F7 _! G9 _# t/ w' a& t7 v
耿潘扈,焦灭胡。晏奇能,邢丽奢。邵守实,宰安期。侠却敌,代焉于。
# L4 O! T* ?9 [5 v( y Y1 h) e: ^8 P' W! J% i+ y
司马褒,尚自于。陶熊罴,解莫如。乐欣谐,童扶疏。痛无忌,向夷吾。! d3 z) f! j! r5 X- y! l6 w& _: m4 G
% \ @3 u, |: [% G- I. X 闳并欣,竺谏朝。续曾纪,遗失余。姓名讫,请言物。: Y& c; X$ z% {- B4 q
5 _5 b; J; K8 Z* t7 ^# r o9 f
在这134句 三言诗中,除最后两句是告诉读者写姓名的内容已经完结、下面要转入“言物”外,其余都是写人的姓、名或字的。每句三字中,有的首字为姓,二三字为名字;有 的前二字为复姓,后一字为名;有的三字都是姓;有的含糊不清,难以辨别是名还是姓。粗略计算,大约列举有二百多个姓。虽未叙述这些姓氏的来源,但却为我们 提供了汉代常用姓氏的资料。东汉初年,班固等人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 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其中专门讨论了姓氏问题,但没有列举当时的姓氏数。东汉末年,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都收录了 当时的数百个姓氏,并简要地叙述了其来源;同时,对姓氏起源理论有所发展,而且两书的提法基本一致。在此之前,春秋时的《左传》记述姓氏来源有五种,即郑 樵《通志·氏族略序》所云:“左氏所明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王符、应劭将姓氏来源扩大为九种,即:或氏于号,或氏 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1 { @$ p: H$ e! ?; j5 e7 O
- s5 K, k, B" b2 M. q
(1)
0 z- \& Q; I9 c' w
4 u6 b7 m, m# H: R9 R" h( ?4 \0 S" H# B* n: y# a+ P
% o5 @7 A0 H% o! U) d/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