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
2#

楼主 |
发表于 2020-1-3 12:28: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 A* A# P+ b% f9 q4 {: v
5 S s, J5 J' Z& j; Q0 c7 M 6 o. B, Z8 w/ H; `
- ^4 G5 H9 F# S
第一艘以毛泽东命名的客货轮
& F3 j" c7 ?5 u& A4 ~
5 V& x$ S! N W0 D
( a$ \/ U) X, ? ~3 r5 X0 Q: @$ A) r, D/ @
: [0 |% a$ n# D( O* g1 b' @
- S; s9 y( ?* U8 w6 G( i7 u 9 M8 h& P1 n; O6 Z, P: Y! @
. H4 }# q& N! Y1 D& r }9 b2 E e# r
“1947年6月,黑河人民自力更生建造的第一艘客货轮——‘毛泽东号’竣工,试航成功”
/ O1 S$ e" {6 W- q
8 z i% _2 I) G, ^——中共黑河党史大事记) F- j+ r. R! T* Q+ B" R
. X& A k! S; d0 b& P# H
, X7 C6 w( T, Y4 ]2 J
0 _; Z- R3 P% |6 k* @
“60多年前,一群来自不同行业,身怀不同技能的青壮年汉子,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的时候,于1946年隆冬,在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黑河的黑龙江边,顶着凛冽的北风,踏着没膝的皑皑白雪,热火朝天地拉开了黑河造船的序幕”。
" q. ~3 W) b) P5 n3 w7 C r
. U3 c& |3 G4 ]) s——黄金堂《黑河船舶建造回忆录》后记
4 W# X2 q0 L0 V* u2 c
8 k/ t v- E: R" L. R& }
1 K! g+ w+ S- L4 `3 l6 l
( e9 B! o2 I% b n; c! T 3 S2 Z( ]. z$ @. ]- R3 E
' d9 g9 D3 U: f6 y) N 8 x; o& x% o0 f, \5 H
1 @/ n B; l( w+ M W; a& R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这是黑龙江航运史上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C: Y2 S. }2 T) k3 {, w! Y
6 b. O- [' [' F$ ?4 Q0 K! s
1947年7月16日这一天,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天空格外晴朗,解放了的边陲小城黑河,全城人潮涌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传递着一个特大喜讯,我们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客船首航漠河。黑龙江边上,彩旗飘舞,锣鼓铿锵,鞭炮齐鸣,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汽笛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组织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客货轮,缓缓驶离码头,驶向了波涛滚滚的黑龙江。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人们,把这艘船命名为“毛泽东号”。; e3 _0 I/ O6 `, s' h9 V1 A
1 m, n/ J0 q j5 U7 K* H. r 1946年初,中共黑河工委领导的红色政权,从苏联红军手中接管了黑河地方政府。此时的黑河,满目疮痍,匪患猖獗,国民党的维持会,日伪的残余势力,霸据一方的土匪,勾结起来,夺城抢地,围剿新生的红色政权。更为严重的是,苏联红军撤退时炸毁了北(安)黑(河)铁路沿线的所有桥梁,扒掉了的钢轨,连同火车机车一起运回了国内;掠走了黑龙江沿岸所有船舶,就连一艘小汽艇也没有留下;粮库里的粮食也被当作战利品一扫而光。铁路不通了,船被掠走了,大雪封山,黑河变成了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孤城,黑龙江沿线上至漠河,下到佛山(今嘉荫)粮食告急,食盐、棉布、豆油等生活必需品奇缺,情况紧急时,政府只能把酒精厂用来做酒精的发了霉的苞米拿出来,磨成大碴子,赈济困难群众,红色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解决交通问题成了巩固红色政权的当务之急,面对着浩浩荡荡的黑龙江,眼望着江上漂浮的几只木帆船,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水运。
# i* x/ _. f8 G. ?/ k9 O
$ M8 O9 l$ o5 v7 v
. r Z6 y, n6 \: N) i6 z& G2 E @) E4 ~" ^' k4 N
; i- P1 t7 s1 p& E% E4 }& o9 M% X4 Y3 u1 f! |7 N
(首任黑河航务处处长姚国金同志)7 L& l% l7 [% p4 Y. x% W
( i l/ c3 j+ S6 v$ ~ f! D
当年的5月,延安派往东北干部团中的一位年轻的老红军,风尘仆仆地从齐齐哈尔赶赴黑河军分区报到,任职令是黑河军分区参谋长。他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航运管理机构,黑河航务处的首任处长姚国金同志。姚国金,江西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1977年3月在黑河港务局建局50周年前夕,时任黑河港务局局长的孙好义同志,专程到大连拜访了已经80多岁高龄的姚国金同志。姚国金同志回忆说,当年来到黑河之后,怎么也没有想到,组织上会让他去组建航务处,他是临危受命,带着黑河人民对开通航路的热盼和期望走马上任的。
6 H" X- K' Q4 U+ o- j( \5 I/ I2 v8 i3 {3 u, g
0 f; t- O, }& O+ g+ i" v' M$ |
3 Z& P- o7 S4 `8 s1 G3 `/ Y" I; v
! A( b) G' W' K% q1 c 5月的黑龙江,冰雪消融,流淌了一个星期的冰排,渐渐远去,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一身戎装的姚国金同志,在几位老航运的陪同下,踏着泥泞的小路,来到了黑龙江边。在一位名叫王秀芝的中俄混血儿家的一栋小木屋安营扎寨,正式成立了黑河航务处,开始着手准备建造大型客货轮。3 Q, x b% X6 N: L
9 p, [- U$ U* N( ?2 H$ `; b / b5 @- A p- P7 W& G0 p
6 ]. D6 ^* ~/ R% i- \
# V; g/ T( }% t! w# E" u5 w' `
* t+ M1 C9 o. v/ e- b; ?! _(黑河航务处合影,第三排左一为“毛泽东号”建造技术负责人黄成礼)
% `3 T( ^, l: A, ` x0 x. q" n9 K& g+ n/ H. z( l4 K4 y. Q
$ M: T- J2 K( q
' K+ U7 ^- n5 S8 m5 i+ F 为了收集这一段史实资料,我看了孙好义同志提供的1977年拜 访姚国金同志时的实况录像,查阅了《黑河党史大事记》等部分地方史料,近日又专程去了一次黑河,原本想走访当年曾经参加过建造第姚国金同志一艘大型客货轮的, 原黑河航运局造船厂厂长黄金堂同志,遗憾的是已经86岁高龄的黄金堂同志,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接受访问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黄金堂的儿子,现任黑河港务局副局长的黄风泉同志向我介绍了一些情况。黄风泉的爷爷黄成礼闯关东来到黑河后,就到了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船厂做工,学会了造船技术。得知黑河要建造大型客货轮的消息,立即回到了国内,投入到了建造新船之中,是当时的造船技术总负责人。年仅17岁的黄金堂跟着父亲参加了建造新船的全过程。黄风泉还送给我一本他父亲几年前写的《黑河船舶建造回忆录》,书中记载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航运机构,带领航运职工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造第一艘艘以毛主席名字命名的大型客货轮——“毛泽东号”的艰苦岁月。, l6 ^. I0 E( @) E/ T; {- G" b
- y5 q5 y& `% j7 _9 M6 _& {
- } U' d0 C9 x' r- }, R+ Y. a
4 h9 y! s' a1 O" b$ h9 N9 c3 Q2 I/ x
5 G+ B! l' b& b/ {" @5 R+ m
# g3 U/ @! l Z) S# K" B
(时任黑河航务局局长的孙好义同志拜访姚国金夫妇)" C3 ` E) N# n/ `
{) r- M* X8 Z5 O* Q9 U
2 O9 P) x7 g, J% D9 b; ?. i) T: Q) c. j) _& F2 `7 C- S
; O* H# b g5 ~- ]5 z1 x
- B N0 y2 N- G2 z3 ? (姚国金同志和夫人杨华讲述当年造船时的情景,杨华时任航务处党支部书记。)
: p3 F; u2 T9 ~& B8 U
: x0 |3 O" h; n" O3 ~ 1 C0 K& e& [- K- {1 I# ?0 u+ K
" h- ] @! q- Y% r0 d' \
根据黄金堂的回忆,当时的黑河没有工业,只有几家小的铁件厂和铁匠炉,要造大型船舶,没有船台,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造一艘大型客货轮最少需要500多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其中还需要许多大径的特种木材。为了解决船用主机副机问题,他们组织人员到黑河上游4公里的“五道豁咯”打捞日伪留下的沉船,打捞上来的主副机全都报废了,根本不能用。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建造大型客货轮谈何容易。姚国金站在黑龙江边上,眼前是空空荡荡的江水,身后是饥荒难挨的老百姓,汹涌澎湃的黑龙江坚定了他造新船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尽快把船造起来。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一位曾经在船上工作过的吕宝清报告,他们在黑河上游300多公里的怀柔打捞起了一艘日伪时期留下的沉船“富江号”,船上的主机、辅机都可以用,愿意把全套的主辅机交给政府,用于造新船。主辅机有了着落,造新船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施工现场选在了日伪时期煤炭码头前沿的一块滩地上,工人们稍加平整之后,顺着斜坡架上几十颗圆木,作为简易船台。没有技术人员,负责船体设计的黄成礼,从哈尔滨、黑河等地找来了一些老船长、老轮机长,成立了造船工程处。他们凭借着在苏联造船时的记忆勾画施工图纸,在露天地上划线放样。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特别是用于做龙骨、边梁的大径超长弯曲度适当的圆木更是很难找到,集中了仅有的两个黑河木材厂所有的木材,还是远远不够,于是就到周边老百姓家里收购能用的木材,为了支援造船,有的老百姓把留做寿材的木头都捐献了出来。采购钢材、沥青、麻线等原材料的工作更加困难,他们派出人马四处寻找,千里迢迢,用马车运回黑河。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准备,11月下旬,建造新船的工程正式开工了。
" V9 i7 W' |9 d) v, P$ r& ]# R+ h# I$ r' V
11月末的黑龙江边,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刀割一样。然而,施工现场却干得热火朝天。没有吊装设备,上千块的木料,多达500多立方米,硬是靠工人们的一双肩膀,扛上了船台,安装到了船体的各个部位。在为船舶加工铁部件的铁工厂和铁匠炉,炉火昼夜燃烧,铆钉、拉筋、螺丝和推进明轮的轮翅合起来有一吨半重,都是在这里加工出来的。因为没有氧气,无法切割钢板,工人们就用大锤和剁子,一锤一锤地把10多厘米厚的钢板剁开。从370多公里以外往黑河运送主辅机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陆路不通,只能从江上走,大的部件有一吨多重,马拉着爬犁,边打冰道,边往前走,一路上大雪弥漫,北风呼啸。37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就这样,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新中国成了前夕,1947年4月,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组织建造的第一艘大型竣工了,6月试航,7月16日首航漠河。紧接着他们又建造了第二艘客货轮,命名为“海兰号”。1948年6月“海兰号”下水投入运行时,姚国金同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按捺不住喜悦心情的姚国金给这个孩子也起名叫海兰。9 A3 v5 I$ ], p* d) u6 O5 h* ]8 W
' ?4 q9 Z& M' N5 E3 y7 @/ M1 t
新建造的“毛泽东号”是一艘蒸汽机明轮,总长59.70米,总宽10.68米,150马力,设计载客量310人、载货量230吨。首航漠河以后又往返哈尔滨一个航次,到达哈尔滨时,当时的东北内河航运管理机构的一位负责人看了这艘船说,这艘船叫“毛泽东号”,船还是小了一点,名字起的太大了。根据这个意见,这艘船回到黑河以后,改名为“黑河号”。
1 X* P1 A6 E) J" h, w" @/ ~# c. C- C4 `
3 l0 k0 ^; x0 i3 S8 O
+ j6 F& b0 b3 e/ C( B" q7 b( X
. \, \' s' G) P8 N7 Z* W" y! O4 R; i3 b8 g5 A6 _* S
(“毛泽东号”(后改为“黑河号”)下水试航)
, z3 I- f1 X4 \! ?
5 P! k( I8 n- Y f
, z9 ? V8 ]* D( @) M- R; w, ~- Z
; G0 Q* ]$ J3 L2 F% Y% z/ h “毛泽东号”和“海兰号”的相继投入使用,打开了黑河与外界的联系,开辟了黑龙江连接松花江的航路。据姚国金和许多黑河的老航运回忆,航行在中苏界河上的“毛泽东号”,象征着中国红色政权的红旗,在桅杆上迎风飘扬,船的首部和前甲板一层客舱的前面护上了装甲钢板,船上派了一个排的战士护航,格外威武雄壮。为了方便沿岸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两艘船几乎逢村必站,就像是一个流动的货栈,卖粮、卖盐、卖布,卖生产工具,卖日常生活用品。每当船到时,当地的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倾巢而出,涌到江边,或是搭船出行,或是买粮、买布。“毛泽东号”就像是一个宣传队,把毛泽东的名字,把中国共产党的温暖,传遍了遥远的边疆。许许多多从来也没有走出过大山的人,通过这艘船,知道了共产党,知道了解放军,知道了毛主席。解放战争中,这两艘船和以后又新造的“漠河号”还承担了支前运输任务,大批的粮食、被服,缴获日伪的枪炮、弹药,沿着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哈尔滨,转陆路一直运到了前线。
% Z7 g: O7 i9 e5 ?+ f7 o/ D. @& f. ~- w3 S2 t4 p' W
在大连纪念建城一百周年的雕塑群中,有一幅铜制的脚印浮雕,浮雕上印有1000个人的足迹,其中第一列,第四排,有一双我们熟悉的足迹。 u- V- e& f9 ?* [ Y& [- G
! e5 [) O+ j3 e( S8 _# a
4 }! H+ D. _3 o5 o* R) @, Q1 m( }# f
这是一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足迹;是一双转战抗日烽火前线的足迹;是一双来自延安,跋山涉水开赴祖国遥远的边陲的足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循着姚国金同志的这双足迹,又回到了新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一个起点,回到了那艘曾经以毛主席名字命名的“毛泽东号”上。抚今追昔,当年造船的号子声、铁锤声,起航的汽笛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历史将永远铭记黑龙江航运人的这一伟大壮举,“毛泽东号”的船名虽然用的时间短暂,却永远载入了黑龙江航运的历史史册。/ `: ]7 z: y: l4 K
1 n; P- [4 O* z8 V+ ~& B" X
2 `0 K* q/ B# w" F+ m1 X8 ~( j; \7 R, R) A* w5 K0 s. ?! B, v, R( h
黄金堂同志历时10年手工制作的60:1的“毛泽东号”木质模型& s' _% {2 \" W4 F5 L5 T
. U* ]- `$ m. |6 X; b2 G
(曾经参加过“毛泽东号”建造的黄金堂同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