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宜丰县城北姚立了条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个交待(不用“交代”)。为什么?请待见楼下2#。
宜丰县城北姚([宋]姚铉公裔,今新昌镇桂花村姚家人) 先祖[宋]姚铉。宜丰县志《盐乘》(民国版宜丰县志)载:“姚铉,字梦元,北海潍州人,初来为丞,与县令范洁极相得。洁去未久,遂以铉代之,任满调知新凎,久之不乐,仍解职还新昌,与范氏结邻通婚。” 《宜丰禅史》载:(宋咸淳年间)“慧度院由城北耆宿姚德卿施地鼎建”。姚铉死后葬于城北山上。后来山改名姚家山,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时为城北姚家人所有。 宋状元灵源人姚勉在其文《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见附录1)说新昌的姚有二支:一支是灵源姚,出自丰城;另一支是城边的姚,出自潍州。——潍州姚铉在城北边立籍,至姚勉撰文时已有110多年。 今宜丰县新昌镇桂花村只有一大户姚姓人家,兄弟三人(五、六十岁之间)分三户,世居城北。该人家说姚家山就是祖山,周边还有其族人。问其源头,说是来自灵源,与芳里同谱,百字辈,即方里谱的第九字(芳里姚氏派字:道启三千士,宗绍五百传,……)。也就是说,姚铉的后裔(宋代城边姚),在本地只有这一家,已入芳里谱,余外迁。芳里谱的处理方法是:尚忠公六世孙姚铉迁城北。 ——依据:1、姚勉撰《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2、姚网,姚卿芳,转姚太平<关于新昌的两支姚>[姚太平即是南垣姚克保] 附录1 姚勉撰《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姚勉文集 卷四十九墓誌銘》)全文 姚之宗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濰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後也;家靈源者出自豐城,蓋文館學士思亷之後也。族雖異,然得姓自有虞氏則一。凡詢新昌姚氏者,鹹以為一族。而二氏子孫亦知柯分同根,派別共源,等百世而上,由耳孫而溯鼻祖,不可以異視,相與講同姓之好甚密,真若出一族者。非若周、秦之劉,宋、衛之孔,為碏為尚之石,為宋為燕之樂,其始既異,其終卒不可合者也。 運屬公諱公烈,字伯武。其先濰州北海人,中散在國初仕至上柱國,傳至銅鍉縣令某者,君之髙伯祖也。初以太學上舍生及進士第,後以忠歿王事。廬州教授某者,銅鍉府君之弟,君之髙祖也。曾大父某,以伯父任得仕,再轉而丞新昌,因家焉。自濰州而為新昌人,蓋自此始。大父某,父某,皆韜英含章,不願仕進。君生而穎悟,弱不好弄。既長,溫而文,簡而有禮。母龔氏,龍圖端之孫。君在褓中已失母,十有二又失父,事繼母栁夫人以孝聞。克自力學,師雕友琢,寒暑靡懈。楊侯大異、晏君大烈,皆所嘗與同幾席者也。習毛氏《詩》,究三百五篇之旨,為舉子,名燁燁震場屋。既命弗偶,則翩然舍去,以詩書燕娯其身心,稼雲于田,花組於圃,詩歌棋酒,日與賓客樂之,蓋不羨名韁之縶,宦轍之騖也。家饒財,累貲至钜萬,然不有其富,輙分以恵貧。 嵗每祲,鄉大姓操為富不仁之心,挾災射利,閉糴以翔粟直,一唱百和,無毫髮恵利心,色人於菜,殣人于塗,而不之顧,蓋相望皆是。公獨不為此,遇歉必盡發其廩,減價糴以賑饑,賴全活者不可勝計。童顛兒齒,歡呼擕扶,揭彩為幟,誇誦盛徳,拜其門以謝者,日以百數。荊溪呉侯某將漕江西,邑令趙侯某上其事於台,乞旌以勸。荊溪嘉之,召補寮屬,日與燕接,訪一道利病。時朝家方行和糴。荊溪詢以敷糴事宜,公力言非便,宜聽民自與官為市。荊溪是其說,將請於朝而官之,會去弗果。人為公惜,公曰:吾但欲為當世賢者所知,不計己之官與不官也。既歸,為善益篤。邑計闕,即預輸賦以助。在官在民,皆恃公為命脈。 喜教子,延名儒以為之師,自講習外,一不以事累。治家肅而有恩,下孝上慈。繼母卒,追慕號痛,有促織飛集幾筵,七日夜不動,人以為孝感。邑令刻之碑,紀其事。繼母先適醴陵劉氏,有子,公待之等同,嵗時餽問不絶。睦宗族以和,接婣戚以禮,處鄉黨以恭,濟閭裏以恵,蓋一鄉善士也。荊溪使長沙,公欲往,則疾已革矣。生於壬戌之三月,歿於寳佑癸醜之十有一月,僅五十有二。未歿前一日,夢神人召至一官府,告之曰:“此公治所也”。既寤,為家人言之,翌日而歿。 某嘗歎世降俗末,仁義之道微,貪饕之習熾,知欲而不知有理,知己而不知有人。近年以來,有豐嵗無豐民。年穀不登,閉糴之害,如前所雲矣。間稔,民宜有自養,富多貲者平價糴而盡之,無圭撮藏於野,深扄固鐍,幸水旱以牟其利。民不問豐歉,皆艱食。舊時民以凶年病,今樂嵗亦病矣。造物者憗遺一二如君之人,以蘇吾民,亦可以少厲薄俗,乃不畀之夀而早奪奪焉。冥冥之中,其無天耶?然生則不官之明,死則必神之幽,又不可謂之無天矣。世之嗜利無饜,惟欲自肥者,聞君之風,其亦少勸乎。 公娶栁氏,其母之兄子,先一月卒。四子:應興、德潤,皆嘗貢成均;有聲、有俊,亦皆通經能文。孫之英、之秀,女孫一人,皆幼。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也,其在斯乎。君歿之明年甲寅,諸孤將以十有二月葬公於邑之大和鄉金印阡。先期來請銘曰:“吾宗也,不可辭”。某遭閔凶,不能文,且先君同以是嵗月歿,僅五日隔。言及公歿之月又惕焉,重先君之痛,其何能銘。然新昌二姚氏,其子孫相好也久,銘固非禮,辭亦非義,禮有可以義起。斯銘也,不得與他文辭比。雖不文,姑以不文之辭。 銘之曰:伯武之賢,邑人之天。胡不夀旃,以為民年。施者益遐,報者必厚。金阡峩峩,尚福厥後。 姚克保说明: 从文中可看出,姚伯武是姚铉的曾孙。我记得前些年,曾有“三公”后裔在网上转录了一篇《宜丰县志》收录的姚铉的孙子姚宋卿的铭石简介,这篇文章我在清代编印的《宜丰县志》中也看过,但当时没能复印。大概意思是:清乾隆年间,县城北一工地,挖出一巨石板,上面写有姚宋卿家世介绍,然后便是铭文内容,铭文记录了姚宋卿是姚铉的孙子,世系介绍与姚勉所写一致;结合《宜丰禅史》记录的“咸淳年间城北耆宿姚德卿”,可以肯定姚宋卿和姚德卿是兄弟或堂兄弟,而伯武是他俩的下一辈。 附录2 南垣姚太平(又名姚克保)撰《关于新昌的两支姚》 在姚勉的一篇文章中说,新昌的姚有二支,一支是灵源姚,出自丰城,另一支是城边的姚,出自潍州。而后,钟尧老问,城边的姚哪去了?现在我在这里作答。 宜丰县志《盐乘》记,“姚铉,字梦元,北海潍州人,初来为丞,与县令范洁极相得”“洁去未久,遂以铉代之,任满调知新凎,久之不乐,仍解职还新昌,与范氏结邻通婚。”居住地在城北,这是绍兴初年的事。又查离我现居住小区不到一公里地,此山现为新昌镇桂花村(已成城中村)所有。证明潍州姚铉确实在城北边上立了籍。至姚勉写文章的时候只有一百一十多年。 桂花村现只有一大户姚姓人家,兄弟三人分三户,五十至六十岁之间,自称世居,姚家山为其祖山,该家人说,周边还有其族人,问其源头,说是来自灵源,与芳里同谱,“百”字辈,即芳里谱的第九字;且还说,姚家山上葬有姚勉。本人以为:首先,说姚勉葬该处肯定是错误的,但是姚家山上葬了姚铉县令,这是确切的;可能是墓制有一定规模而产生的误解。其二,该支姚自称是姚家山的拥有者,且该村的老年人也证实,解放前该山确为他们所有,他们又世居在该地,为姚铉后裔的可能性几乎无法怀疑。其三,他们入了芳里谱这也是确切的。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支姚为姚铉后人,本地只剩一大家,余外迁,谱已入方里系。 在芳里尚忠公谱系的《存疑》中,有一段话,说的是城北姚铉的后人叫姚经纬的拿了一个汴梁系的谱,因为其中很多错,所以没有用它,……。说明姚铉后裔是入了灵源谱的,但当时入的是大灵源谱,汴梁派的彦国公谱系;后来芳里系不用这个谱系,而重新立了尚忠公的谱派;于是姚铉后裔也就随了尚忠公谱系。芳里谱的处理方法是,尚忠公六世孙姚铉迁城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