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5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国墓地有铭铜器》一文中关于姚氏的记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6:3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五、邓公簋与古代诸侯国的婚姻外交
  g% B" a1 M& f3 r4 z; ^+ r 8 L" I  l" E- X* m
  邓公簋为四件一组,其中两件失盖。形制、纹样、铭文及大小皆相同,均出于M6,上部器盖为子口,中部上隆,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为母口内敛,鼓腹下垂,双龙首耳各衔一圆环,圈足下附三支足。 5 K/ ~! Q, p7 b1 x. P
4 q, p5 }) f! o9 r: ~" w* W
  盖缘与口缘均饰有目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饰瓦垅纹,圈足饰斜角云纹,支足根部饰兽面纹。盖内与器底同铭,铭文皆为3行12字,自右至左排列,内容为:
$ ~, a' y% p  ~7 k. {; E
& g6 G, Z; ]3 I) I0 N, A( ~" t  邓公乍(作)(注:上“丶”下“雁”)(应)
9 ~: ]8 \% s% A0 C0 Z! B2 L. Z   嫚(注:上"比"下"西")媵(簋),* d$ M# g& T; g5 s
   其永宝用。# m0 d% z+ F( u* A$ h, J/ e/ O
    通高20、口径20、腹径24.5厘米。重4.1千克(图9)。# c8 m  R, C2 W3 G4 k

; O) a7 z# g( a  b% b( k( C1 }
: @: V: N2 Z& c" n/ a: W' t(图9 邓公簋及器盖铭文 ), K: G8 I  _5 g1 m2 R- D6 X7 X
! U' J9 {& |3 t
  邓公为邓国国君,嫚(注:上"比"下"西")是其女儿。嫚是邓国的姓,媵有陪嫁之意。这组邓公簋是邓公为其女儿嫚(注:上"比"下"西")嫁往应国时所作的陪嫁礼器。时代为西周晚期早段。据考证,邓国都城--邓城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伙牌乡陆寨村一带。该村蔡坡土岗上前些年不断有青铜器出土,故有学者推测,这里可能是邓国墓地所在地。在这批青铜器中有一件侯氏簋。其铭文为:"侯氏作孟姞(注:左阝右尊)簋,其万年永宝"。
- ^4 ^9 T! h5 k, Y8 T. {" R. Q; ^7 S$ p
2 C* @3 o' h& `# i1 y  无独有偶,应国墓地M95出上了四件侯氏鬲,其铭文为:"侯氏作姚氏(注:左阝右尊),其万年永宝。"其中侯氏是应侯的简称,姚氏是其妻子,器物年代为厉王时期。若将前引侯氏簋与侯氏鬲铭相比较,二者的制作年代、作器者、姓氏(应国为姬姓)、文例和用语都弥合无间。因此,我们认为,二铭中的侯氏是同一个人,即应侯,而簋铭中的孟姬是侯氏的女儿,也就是说侯氏簋是应侯为其女儿孟姬适嫁邓国所作的陪嫁器物。
, u2 s: c  z0 D9 ~6 W9 |1 S9 H , h5 X+ Q) ^+ S  Y4 ~
  从邓公簋与侯氏簋的铭文来看,应、邓两国公室世代为婚。在两周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以相互联姻作为外交手段,从而结成政治同盟,所以应、邓两国的世婚也不排除这种政治婚姻的可能性。
+ g: @+ d2 O  }& h  `+ g4 M: v
; v) |! m& M! A  六、公作敔簋与传世的十月敔簋
, p, K* b& B8 a  A
/ J$ s: Y/ }. @' q5 Y1 J: C  簋出土于M95中,是一座带长方形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是四件簋中的一件。器上有浅子口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母口内敛,腹部下垂,龙首耳下附一垂珥,圈足下附三支足。盖面与器腹各饰一周波曲纹,支足上端各饰一兽面纹。盖器同铭,皆自右至左竖款排列,计5行27字:! x7 A4 @3 e4 b( ^" o2 Z

: `, Y; d- m9 c   唯八月初吉% o' }  H! q/ ^) F2 {
  丁丑,公乍(作)敔1 e- A6 _8 \' }
  (阝尊)殷(簋)。敔用易(赐)/ M, y9 O5 W' Y: V& P' c# v
  眉寿永命,子子
$ m$ K) W. ]' y+ J& ]  孙孙永宝用亯(享)。
# N5 t' l* \. }: c1 k    口径22、通高26厘米(图10)。
. }. r3 T* d' Q$ Y) p2 L9 y3 F2 H
) Z8 [0 `7 y9 w7 K; Z
(图10 敔簋及器盖铭文拓本 )
( `/ u- e  p. N3 Q9 w' E
( g2 O! p" t# O  除簋外,该墓还出土有3件公作敔鼎(图11)和二件伯盨。其中鼎的铭文与簋相同,形制与散伯车父鼎、禹鼎相似,纹样也相同或大致相同。盨的形制、纹样酷似于(注:“蓼”去“艹”)生盨与伯窥父盨。以上对比之器皆属夷、厉时期,因此M95的年代也应大抵与之同时,最晚当不晚于厉王时期。
/ e" C- z+ x+ s
6 `! k$ R+ h2 y" t& z5 w3 Q
2 }% z  G7 z, n6 `(图11 公作敔鼎 )
6 t) X/ Y% ]3 K/ Q2 h& [
# {% Z) g: B1 Z! f3 d- z  a  值得注意的是,在厉王时期的十一月敔簋铭文(《大系》)中也有一位名叫敔的人,他曾在一次追击讨伐来犯成周之敌--南淮夷的战役中荣立战功而受到过周王的重赏。鉴于他与公作敔簋的敔所处时代相同,并且同为当时名流,一位是著名军事将领,一位是应国国君继承者,再者应国位于成周洛阳之南,地近江淮一带的南淮夷故地,因而我们有理由判断,二者的敔应同为一个人。周王命敔追伐南淮夷,显然是将南征之命授于应国,正如将东征之命命于鲁(明公簋《三代》)、北伐之命于燕(大保簋《三代》)的情形一样,皆因其受命国与周边敌人相距较近之故。
# o# l6 `; C" B9 ]) \5 E * ]4 }/ p. q. @8 S1 r$ M. ?
  铭文中的公当为应公,是应国君主应侯的尊称。敔可能是应公的后代,所以对先君用尊称,敔还是M95的墓主人,其活动年代从簋的形制、纹样、铭文推断,当在西周厉王时期。http://xszy.pdsu.edu.cn/fns/article.asp?NewsID=47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6: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姚绍明 : z6 r6 Q; }( d0 M+ P" ~

- E4 ]3 ^' J4 T, R7 y$ b由百度知:应国
+ y! D5 [/ H! S* u- C! O
' c$ R5 _! ^' m# B 2 o0 v! ]0 Z9 D$ }& ?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以上文中可知,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即有关于姚姓之记载,并且还未改为其他姓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发表于 2013-2-16 17: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姚绍明 - x- ^7 {+ }. z+ P, r

' T6 y: P$ W& k- l: }
8 T1 ~4 _) ~6 \: f* g: e+ N    无独有偶,应国墓地M95出上了四件侯氏鬲,其铭文为:"侯氏作姚氏(注:左阝右尊),其万年永宝。"其中侯氏是应侯的简称,姚氏是其妻子,器物年代为厉王时期。若将前引侯氏簋与侯氏鬲铭相比较,9 Q7 G8 q0 [0 P& j; ^, x* g

) w" K) y1 u6 B  X8 N1 j: Q 2 _- `* A: N! K7 ?+ O
    绍明兄:
1 [- b0 o. j/ Y6 a4 B1 N& C3 ?% U          能弄到含有铭文为"侯氏作姚氏(注:左阝右尊),其万年永宝。"侯氏鬲的图片吗?想办法。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8:3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pszyyao
6 y' |: ]( h+ J0 G& M8 ?/ `! _; d+ r6 _

# X3 O9 h1 c5 G$ `   
应国墓地有铭铜器

2010-6-10 8:39:56  来自:中国收藏网 作者:佚名  阅读364次


7 h! z5 E( _7 Y/ X; b2 ^. m8 c    1986--199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办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平顶山应国墓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连续性发掘。迄今为止,共发现并发掘两周时期的应国及楚国贵族墓近60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贵遗物,尤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因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 h1 x8 R  K3 l! `% e2 S  W

9 l6 f$ b4 y" M! U4 G* x" R+ ]  ]% ]  在应国墓地出土物中,青铜器最具特色,制作精细,造型新颖,其中不少铜礼器还铸有铭文。目前,可以确定墓主人的墓葬有应侯墓(3座)、应史墓、惠公墓、匍墓、葬父墓、应姚墓、应申姜墓、应嫚(注:上“比”下“而”)斋墓、(注:上“宀”中“日”下“易”)宫姒墓、罗子戊墓等。另外,还有一些墓葬中出有应公、应伯、侯氏,柞伯、青公、叔浩父等人的铜器。这些铭文对研究古代的礼制,应国的世系及外交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下面试举几例:
: n) ^3 V+ {) R+ y' V5 X: F 8 V- o+ b  }# i- t
  一、柞伯簋与古代射礼
) u# _6 Q/ U- b2 {2 [0 E7 W1 W8 p* f 8 d2 @- d9 |) e5 H9 p. i' E: P, i
  柞伯簋出土于M242(中型墓葬)。与之共出的铜礼器还有鼎、簋、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有铜车马器、铜兵器、王器和陶器等。柞伯簋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浅圈足下设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八个以细雷纹作地纹的凸目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对称地分列两侧;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的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个耳部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部饰一周侧视的三角形凸目蝉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通高16.5、口径17、底座直径13.4厘米(图1)。; N! Q( i) @2 e& l
( ^' S8 o5 T9 I/ f5 I, V! G. F
/ i" w' u/ T" X5 S. t& |: y
' e4 ~5 J. J( K
(图1 柞伯簋及铭文拓本) ( j2 Q2 a. ?, c

- L* O  V8 a) _1 C& a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王在首都镐京举行大射礼,即举行射箭技艺的比赛。当时将参加比赛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周王命令南宫负责"王多士"(也称小子)组的比赛事宜,又命令师免父负责"小臣"这一小组的有关事宜。此后,周王拿出十块红铜板材作为奖品,说道:"小子,小臣,你们要按长幼次序,谦敬恭和地进行比赛,射中靶子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这十块红铜板。"结果,柞(胙)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给了他,并且又赏赐给他射礼仪式上的某种乐器。柞(胙)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拜周公的铜簋。
& P9 v9 b$ m& b3 a$ `
- k  J& O. j7 R& Z. z* ~  W! |  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短短70余字,阐明了射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和结尾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从铜簋的形制、纹样、铭文字体与内容均显示出周初铜器的特征。铭文中"王"应指周康王,南宫与《尚书·顾命》中的南宫毛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 f& r. c0 x: c: W7 N- c- D+ r 2 t& Z' ?  V! Q+ |0 M
  这件铜官是胙国铜器,但为什么会被埋在应国墓地呢?我们认为柞伯簋,应是通过馈赠等手段辗转于应国的。据文献记载,胙国为周公之子的封国,簋铭末尾"作周公宝尊彝"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胙国地望在令河南延津县境。而应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两国同为姬姓国,共同承担着藩屏周王室的任务,关系理应十分密切。故柞伯簋流落到应国应排除通过战争和掠夺等手段取得的可能性。
* b6 d& F5 Y, X0 w3 N
: \5 p% B* Y) Y$ K  柞伯簋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特用支座垫高器体,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主体为纤细的凸线,又用细如发丝的雷纹衬地,线条流畅自然,轻盈飘逸。铭文字体很漂亮,为早期书法珍品之一。这件铜簋,既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实在难得。 ' H+ x0 ?6 {& A) z2 c7 y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8: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姚绍明 + w" {, t% b, O- a/ F

8 w1 K1 I3 P! h. f8 b, z  K% G1 c4 c' X. z0 k; `% G
      二、应吏簋与诸侯国史官  c- e* j1 U+ D3 K1 W8 O3 d& S

5 b2 }* _  o! R  G. y5 s  应吏簋出土于M230中,伴出的铜礼器还有应吏鼎、应吏爵、应吏解各一件。该簋子口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敛口,日缘一对兽首衔环耳,垂腹,圈足。盖缘与口缘均饰由变形夔纹构成的凸目窍曲纹,并以细雷纹作地纹。圈足饰一周凸弦纹与二周细云雷纹。盖内与器内铭文相同,皆为单行5字,自上而下为:"应吏作旅簋"。通高17.1,口径14、腹径20厘米(图2)。
+ R" H# m: }' D3 C! |) G' L6 G, O8 B1 t$ h2 h2 F* ~

' A) Q! B5 f4 Z, ?: v8 p ; q/ o, A2 j9 i/ {' l

% l# k2 B5 D! r, I& S3 p. ?(图2 庆吏簋及铭文拓本 )& f8 e* R5 M$ j2 [

5 H; I$ Q6 }, n5 ~/ _. K  O  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史、吏,事三字古本相通,因此铭文的"应吏"也就是应史,即应国的史官。其实各地诸侯国都有史官,这在两周金 文中十分常见,如(注:上“宀”中“日”下“易”)史、彭史、羕史、齐史、宁史等。他们的职位较高,专门记录发生于本国或本国以外的大事以及本国诸侯等贵族的重要言行。据传,史官必须具备公正无私的品行,对一切事实都要秉笔直书,即便是对国君,也不能为之掩盖过失,避讳缺点。各诸侯国的史书名称不一,但其实质是相同的。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晋国的史书名《乘》,楚国的称《梼杌》,鲁国的则叫《春秋》。唯《春秋》一名行用最广,后来成为史书的代名词,《墨子·明鬼》所云"吾见百国《春秋》"一句即用此义。这也说明在两周时期各地诸侯国都编有本国国史的书,而史官正是史书的完成者。' |' s  p& Q# R, w
" L0 x% {. \* o4 _8 r( _7 ?7 {
  关于应吏簋的年代,我们同意刘启益先生的意见,断之于昭王。这表明在西周早期应国已有了自己的专职史官。
/ q# Z4 f* e. U) l7 ^ 0 w5 T% ?" ^" f
  三、鸭形匍盉与頫聘礼
2 e2 B. |# Z( m# X# A8 Y* p, V! I. `
* {- o5 L/ O% z8 B/ m* |8 p  鸭形匍盉出于M50(小型墓)中,与之共出的器物有铜鼎,陶鬲各1件,另有铜车马器、兵器和玉石器等。铜盔器身仿鸭形。圆形器口开于鸭背中部,口外敞,斜方唇,腹腔呈圆角长方形扁体状。鸭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双目圆睁,扁嘴微张,为盉流。鸭尾部有一个作卷身上扬的龙首形鋬手。盖略向上隆起,中部设一上粗下细的瓶塞状握手。盖边缘有一环形钮、与站在鸭尾上的一圆雕铜人相连。此人双手抱住器盖上的环形钮,双脚之间有横梁,与鸭尾上浮雕牛头饰顶端的环钮相衔接。人面消瘦,五官清秀,发丝细密且梳理整齐。头顶高绾发髻。上身裸露,下穿十褶裙。腰间横束一条饰有连续菱形纹样的革带,脚穿浅筒靴。. G& h* S! n% O* ?( S3 }5 U

1 V+ \; n7 i( y% w6 \  O5 i9 H. M  盉高领外与盖缘各饰两组以细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每组的一对凤鸟均相向而立,并间以变形兽首或竖向隔栏。盖上握手的顶部饰一盘旋状鸟纹。鸭尾上阴刻三条平行细线纹。器腹素面,一侧粘有席纹印痕。整器呈光洁明亮的青绿色。盖内有铭文5行43字,行距整齐,字体美观,笔画粗细匀称。通高26、长31.8、体宽17.2、口径14.2厘米(图3)。( W& d7 U% r# o% N

/ y; A% u6 Q5 p9 a% A* @
. K8 r8 h" q# B(图3 鸭形匍盉及铭文拓本 )* V; Y$ B% r7 R2 K2 e! P* V
" y) _' w( O( q  d5 {6 X9 G9 t
  铭文大意是说,在四月戍申这天,应国大夫匍到了氐这个地方。青公派司史艮(从李学勒先生释)赠送给匍一束鹿皮做的服饰,两件围裙,一钧(或说三十斤)红铜。匍谢青公的恩赐,井用这些铜铸成这件铜盉,祈求能长久地使用下去。$ \, W7 @6 p$ b/ N" r

7 F0 |- h1 G5 r5 f& M" E: j/ V. k  关于这段铭文的解释,关键在于氐地的地理位置。以前我们曾依据氐在河北元氏县境这一说法,认为铭文记载的是应国派大夫匍到邢国(今河北省邢台一带)例行頫聘礼的情况(《文物》1998年第4期)。后来李学勤先生撰文认为氐为水名有两处:一在河北,一在河南。在河南者即是流经平顶山市南边的滍水,也就是现今应国墓地南侧的沙河。从而进一步认为铭文记载的是应国派遣军事将领匍率军驻扎于氐,并与准备参加某一次战事有关(《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如果铭文里的氐地确实是指流经古应国的滍水,那么我们就不必舍近求远,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了。但我们仍然认为这一事件与頫聘礼有关。因为首先匍初到氐地,青公即派人送去种种礼品予以慰劳,自然也要说些感谢之类的客套活。这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礼仪制度,叫做頫或聘,即问侯对方的意思。据记载,授受双方依据级别的高低,所送礼物的品种和数量也各不相同,在制度上无不有着严格的规定,从铭文可以看出,青公是派属下将礼品送达的,并未亲自前往,说明青公级别高于匍,从"匍敢对扬公休"这句话也看出这一点。其次,在金文和文献中,上级给予下级物品时,动词一般都用赏、赐,休等字,用赠字则极为罕见。而《礼仪·聘礼》有"公使卿赠如觌市"的记载,文中恰也使用了赠字,与本铭文相同。由此可见赠字大概惯用于聘礼的场合。其三,古代送礼多用"皮币",即毛皮和缯帛。金文习见"束帛","帛束"之称,而盉铭以"束麀(注上“十”下“苯”)奔"为礼品,正是毛皮。所以,我们认为这篇铭文所反映的是古代的頫聘礼。至于该器的年代,我们从多方面考察,认为应属西周穆王时期。+ ?6 x# N* m! c' b- `7 V

0 Y9 f& o, j2 u1 q0 n  该盉造型新奇,极富想象力。整体酷似水鸭,或可名之为凫,为水鸟,善飞翔。器物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器体上的龙、牛,鸭、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巧妙和谐地分布于器物的适当位置上。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艺术氛围,的确是一件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善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7 l; y1 n; }  ?5 A* ~5 o; N' m& k! R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8: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姚绍明 : f6 i& ^6 ~% W! g6 l. C) x
6 s% W# a+ F+ c
% p/ x# S& a$ r+ [( l( A. j% e( e
    四、应侯爯盨与保利博物馆新藏爯簋3 q. F+ a. M" K  _1 @+ ?
  应侯爯盨出土于M84(中型墓)中。该盨上有子口器盖,隆顶近平。沿盖顶周边分布四个底部相连的曲尺形支足。器口呈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较直,两侧有一对龙首形耳,耳下附有垂珥。底部近下,圆角长方形圈足上有一周镂孔,形制较为独特。" m5 }# x! z$ d. T6 i
2 _, z. H/ i! W) z+ H
  盨该的口缘与盖缘各饰两组以细线雷纹衬地的长尾垂冠凤鸟纹。每组四只凤鸟,各以一变形兽首为中心,分列两侧。盖部曲尺形支足上饰相背而立且尾羽相连的凤鸟纹。盨耳上部饰一龙首,下部及垂珥部饰细线卷云纹。圈足的镂孔间饰连续的简易波曲纹。外底部饰凸细线菱形网格纹。器底内与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均4行28字,为:
: c* z3 a- i3 \1 G. E* O % Q+ x, D5 V+ y/ u2 [4 a
  应侯爯肈(肇)乍(作)氒(厥)不(丕)文考(注:上“木”下“厘”)(釐)公蹲彝,用妥(绥)朋友,用宁多福,爯其万年永宝。通高22.4、通宽39.3 、口径28.8×19.8厘米(图4)。% y6 {  P) k! W0 Y2 y5 i* f

" D  f1 w* U8 N) m  g) s. y3 d ) Z% i: H! x% E; v5 {. U
(图4 应侯爯盨及铭文拓本 )* a5 r/ S) m$ Y' a. ]; p: G9 J7 ]
$ Y8 x+ P7 U  A) |0 _9 W4 F
  应国墓地多年前被盗严重,有不少珍贵文物流散他处。最近,保利博物馆从国外购回的应国爯簋与应侯盘就是其中的两件。其中爯簋上有折壁上隆的母口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器身子口,腹壁斜直,下腹略显倾垂外鼓。兽首形双耳下附有垂珥。圈足下附四个兽首形支足。盖缘与器口缘饰回首长尾凤鸟纹,间饰两个对称的高浮雕兽首,圈足饰斜三角形云纹。整体造型新颖,甚为奇特,似乎继承了盛大酒器铜卣的某些特征,正如李家浩先生所说,很象是战国与奏汉时期的奁形尊。盖内与器内底铭文相同,均6行57字,为:
) g$ s# w2 F5 [$ B+ s4 a* \ . u' y1 K; W3 w& K/ B! O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注:上“丶”下“雁”)(应)公室,
8 a# N6 B- K$ y# q0 w7 A; M. B  (注:左“氵”右“戌”)宁爯身,易(赐)贝卅朋,马四匹。
' D" r8 }  ^5 X- g% p0 ^' R  爯对扬王不(丕)显休宁,用
$ B* W9 Q8 ?5 [6 q1 L/ z" X3 {  乍(作)文考釐公尊彝,其万# Z8 x4 Z0 U' a9 e9 R
  年用夙夜明(盟)享,其永用。1 F4 E3 i  D$ t' g
   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千克(图5)。
5 t( s2 x7 [$ O$ I( `* u& r$ e4 ^$ ]2 h

, \! h) T! _/ b6 B. Q( ?! o* i(图5 应国爯簋及铭文拓本 )0 j' [+ O0 z1 x* U
' |$ L5 e0 T& K
  铭文记述了周王在姑(地名)赏赐给爯货贝与马匹的事情,反映了周王室与应公室的亲密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爯簋与应侯爯簋都是爯为祭祀其亡父文考釐公所做的器物,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件器物的作器者爯是同一个人。两器年代大体在西周中期。在盨铭中已冠以应侯称谓,而簋铭则仅称其名而已,因而推测爯在做簋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正式即应侯之位。此前,我们已将应侯爯盨断为恭王时器物,故簋的年代应略早于盨,约当于穆共之际或穆王末年。
/ d+ e. a6 M$ L  I# n( ?* g7 ? # Y. H8 [0 m; f% X5 m+ b! T
  除上述两件器物之外,爯所做的器物还有铜卣和铜尊各一件,都是应国墓地M84出土,只是在卣、尊的铭文中,爯字的写法有所变异罢了。(注:上“任”下“爯”)(爯)卣上有器盖,侧有提梁。兽周边有折壁,顶部上隆,中心有握手。器口呈圆角长方形,子口较直,与器盖的母口严密扣合。粗颈,腹部下垂,矮圈足。盖缘与口缘饰细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并各间以两个高浮雕式兽首。提梁两端饰圆雕式羊首,表面饰蝉纹。器底与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均3行12字,为:"爯肈(肇)諆乍(作)宝(注:左“阝”右“尊”)彝,用夙夕享考(孝)"通高(含提梁)20.6、器高(带盖)17.8、口径为12.3x87厘米(图6)。) K5 S5 y2 h. T: Z9 {4 p7 N- D" `

0 _6 Z. s9 m5 r4 T( C* d, _& \$ [, }9 F) \
% o' I* d2 t9 A2 j$ D  Z- l(图6 冉卣及铭文拓本)
& T) L) \; ^# @5 T' G1 [9 O; h% E& J . F6 d) C# [3 l+ I- r/ b
  (注:上“任”下“爯”)尊喇叭形口外敞,长颈微束,垂腹外鼓,浅圈足。颈部饰一周以细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并间以两个高浮雕式兽首。器底铭文与(注:上“任”下“爯”)卣相同。通高16.7厘米、口径18厘米(图7)。7 g$ h  O$ U8 c' b) u3 r1 ]

8 o/ J8 \) e$ ^8 ^
% L# W( ^$ i: D0 R) G7 _8 L0 y(图7 冉尊及铭文拓本 )/ N* U9 ?. K* r( b' W

1 K4 Q* A5 ]! G- k5 R( G1 K  此外,同墓所出的应侯甗(图8)、应侯鼎以及上面提到的保利博物馆新藏应侯盘也有可能是应侯甗所作,只是无甗的名字而已。因为M84被认为是庆侯甗的墓葬。' f0 Z' n6 q$ |  ~8 G1 m$ W9 G8 {

% H9 {$ Y9 @8 P+ G2 b" w# f) c; Q& P / r2 ]- f. o$ ^" s9 z" b
(图8 应侯甗及铭文拓本 )
2 G- ]  w* J( F- o, i. l1 A
' w7 E8 a+ D* M5 T- L1 y# Q  u/ G  应国墓地M84未见被盗迹象,虽然该墓曾被一空心砖墓所打破,但根据打破的位置及范围看,断无被取走青铜礼器的可能。也就是说甗簋被盗于其他墓葬,估计应是器主人在生前通过赏赐等手段送给其妻子或其他应国贵族的礼物。在当初发掘M84的时候,我们就曾怀疑象应侯这种等级的贵族墓葬中,食器的基本组合为什么这样少,仅有两鼎一盨簋而没有簋呢?今甗簋的出现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一般来说,簋或盨往往都是以偶数的形式陈列使用的,所以在考古发掘中的数量常以二、四、六、八为级差。现在仅发现一盨一簋。仍然有缺。再者,众所周知,盘与盉是相配套使用的,往往是同时铸造的。也就是说,铸造盘时必然要有匜(或匜)与之相配,保利博物馆所藏应侯盘的铭文("应侯作宝盘盉")中就明确记载,当时应侯一次铸造的是盘与盉两种器物,而今只发现了一件应侯盘。因此,今后此类器物的再出现还是有可能的。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姚绍明
/ O, P4 Z0 ~: A; s$ h% s% e9 q* [$ t3 `: o
! o0 d' }3 e6 V7 L& m  T& y
    回教授,好像没有侯氏鬲的图片。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明 于 2013-2-16 21:45 编辑
  h7 z" [6 [7 l. Q/ P/ r5 K1 O
2 p9 N4 k& y0 g) f+ D回复 7# 姚绍明
9 x$ p, f/ ?1 K
% @* Z7 [; T/ h: s7 K6 r  d" @% ^/ ?* p) x4 I3 ]3 J% o
    姬姓应侯与其嫔妃们
' [5 J* f: k' o' h- \
# o) A+ n% W! O+ d* l) c8 f  y
——解读古应国墓地墓室人物名、字、谥等称谓
* c1 \) _  ]$ g0 {

& G2 K8 ^$ t/ b0 u9 C5 p/ z2010-12-22 00:00:00      进入论坛      来源:平顶山日报  X2 f& v& Z! W9 u& `" G
2 J& [( ^2 a, `, W) d* y
: [2 D2 ^$ I- b! ]9 N2 u, ^

1 f0 c* e4 l  E; i    名、字、谥、号古人的称谓很复杂
! b, {% o, q) K" a' n) ~    商代后期,周部落已经十分强大。周灭商之前命名取字已很盛行。周初称谓还是沿袭借鉴商时的礼俗,命名取字不尚文饰,多古朴之风,名字多取习见事物和常语。应国第一代应侯是周武王的第四子,是经历了商周朝代更替的。传世铭文和应国墓地铭文对他有“应叔”“应公”两种称谓,而《应氏大同宗谱》有“(第一代应侯)名姬达,字仁寿,讳儒林”的记载。单其一人就出现了五种称谓。《姬姓史话》上讲:“武王姬发育有九子,八位庶子,分封建国的分别是晋、韩、邘、应、毛五位庶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也说:“邘、晋、应、韩,武子穆也。”晋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按照周代礼制习俗,在位国君可为自己制作铜器,以记载重大事件,或祭祀礼仪之用,也可为晚辈和前辈制作,用以祭祀和存世。为自己和晚辈制作的,铭文可称名。为已故长辈制作的却要使用谥,即《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谓“以讳事神”。因此,结合铭文和家谱中的称谓,铭文称第一世应侯为“公”的,应该是他在位时制作的传世铜器,公和侯是他的爵位封号。西周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别,“五等之封”产生“五等之侯”,即国侯、邑侯、关侯、乡侯、亭侯。也就是说,公侯即国侯,是上等侯爵,享有封地方百里的荣耀和特权。应国是侯国,而铭文中却称“公”,足以说明第一代应侯当时显赫的地位。应叔的“叔”是字,不是名,意为庶子,是表行第的。其铜器应为早期所作。姬“达”是名,“仁寿”可视作另取的字,是表德的。而“儒林”则是他的谥。谥号在王公贵族中习见,是后人对死去前辈的称谓,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都是谥号。据第五代应侯墓室出土铜器铭文记载,他父亲第四代应侯的谥号为嫠公。而第六代应侯见工为其父应侯制作的铜器称其谥号为“武侯”。在古代,平民的墓叫坟,身份高一些的叫冢,帝王的墓是陵。低于帝王的圣贤之墓叫林。如春秋时期孔子、汉朝关羽墓分别被称作孔林和关林。林字前面加个儒字,“儒林”二字为谥号,作为后代对先祖的敬仰。这样理解第一代应侯作为应氏第一世祖,其名、字、谥的称谓就显得文从理顺了。需要说明的是,在周代,公、侯贵族是不称号的。而文人雅士的号大多是为了隐居而隐藏真实姓名,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与秦末汉初时在商洛山中隐居修道的四位老人即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公、侯乃至皇帝自称号在宋代以后则是常见的事情。自宋高宗自号“损斋”以后,皇帝自号者日渐增多,明武宗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自号“天池钓臾”“尧斋”,清乾隆自号“十全老人”,又号“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北宋名相张商英自号“无尽居士”等等。$ {7 n9 O6 n2 O) Z4 \# ^" b- R
    据此,从应国铜器铭文我们可以得知:“嫠公”是第四代应侯的谥号;“墺”是第五代应侯的名,“武侯”则是他的谥号;“见工”是第六代应侯的名;“敔”是第九代应侯的名。“敔”,又称“应伯”,这里,“伯”应该是“敔”在没有继承王位时的爵位或表行第的字,意为长子,“闭”是战国中期应侯的名。而“叔诰父”则是第十一代应侯的字。这个称谓略显复杂,应该是行第+字+美称的格式,构成完整的字。《礼仪·士冠礼》说到字的格式的时候说:“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注曰:“父是丈夫之美称。孔子为尼父,周大夫有嘉父,宋大夫有孔父。”《说文》把“父”解释为“男子美称也。”《礼记·檀弓上》:“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父。”《疏》曰:“某,是天子之字,父,是男子美称也。”像“叔诰父”这种行第、字、美称连用的例子有许多,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伯某父”这一古老格式,后世嫌“父”太刺目,改用“甫”(父与甫通假)。也正是因为汉代把字的装饰字眼“父”改为“甫”,所以后世在交际场合,朋友初次见面都互问对方“台甫”,这等于问“您的字?”根据墓葬间的排列关系和尸骨检验可以推知,叔诰父应该是其母应姚的庶子,由于其长兄早逝而继位执政。8 H1 s  C. z) M: m
    古时,人的名也有单名和双名,总的来说,单名多,双名少。如第一代应侯“达”,五代应侯“墺”、九代应侯“敔”和战国中期应侯“闭”都是单名。第六代应侯“见工”用了双名,说明西周中期,人名由单名向双名转化,是命名取字复杂化的一种表现,更能表达其思想、愿望、抱负和志向,这是社会礼制习俗文明进步的反映。
' Y' H! j4 M0 h    有名有字的女人身份很高贵" Y3 A9 l, C/ G& r/ ]" r: y& w( J
    应侯墓地妃嫔墓室人物称谓,也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在滍阳岭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分别出现有第八
4 ~$ |! ]; C, Q: X) f6 Q, ~    代应侯夫人“嫚毗”、第九代应侯夫人“姚氏”和“应姚”、第十三代应侯夫人“应申姜”四个不同的称谓。邓公簋铭文解为“邓国国君邓公为他的女儿嫚毗出嫁应国国君时制作陪嫁礼器,并希望他女儿能长久地使用”。邓国在现在湖北省的襄阳一带。周朝时,一般女子也都只有一个名,就是小名,这个名是不轻易对外说的,等到出嫁之后,这个名在婆家就“保密”了。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女子一般称谓是从父氏。前面冠以丈夫姓,这就是她在婆家的名了。“嫚毗”是邓国国君的女儿,是她未出嫁时的小名,邓公簋作为礼器是从娘家带来的,她的名应为“应邓氏”。同样,“姚氏”系姚氏之女,嫁给了应侯敔,她的名应为“应姚氏”。至于铜鬲铭文中“姚氏”“应姚”这种省字的现象,在青铜器物上并不鲜见。第十三代应侯鼎铭文曰:“应申姜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是应侯夫人为自己制作的铜器,“姜”是她的字,说明了她身份的显贵。姜是从南阳一带的申国嫁到应国的。这位来自申国的应侯夫人,也有自己的字,表明她的权势和地位都是很高的。《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笄是女子在头顶盘发用的簪子,说明当时身份、地位较高的贵族女子也是命名取字的。只是由于妇女地位低于男人,这种礼制到后代没有行开,只留下了几个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没有婆家叫“未字”,或叫“待字闺中”。(姬书敏文/图)http://www.pdsxww.com/news/2010-12/22/content_1481140_2.htm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4:0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6-18 14:03 编辑 : X2 c9 O4 W! y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2-16 21:44& Y; a4 o8 f7 A6 {5 t- U6 s, J7 w
回复 7# 姚绍明
5 a; _& Y! r1 T; N3 a

5 C' T$ g1 `0 T' w6 O0 k/ w0 I/ ~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年​代​_​墓​主​及​相​关​问​题
(4人评价)|121人阅读|5次下载|举报文档
高​句​丽

1 k: u/ s: k  `" N/ v" \* o# m' f( hhttp://wenku.baidu.com/view/1741411d59eef8c75fbfb321.html  
9 C' i) ^5 T5 d0 u+ w. B8 D6 I请钟尧教授关注,此网页有“姚氏身份之认定”.
1 n7 o2 W* Q; x" U7 X. q" `

$ w; h! Y$ u( }) E! m3 P. g- v1 R3 g
& N) X2 A0 b5 r
. r6 I! p# f# @( ~: y( a- n. V

& [8 F: f& s6 B8 T5 J& @

2 k6 `$ U1 I1 u8 N& t; ~) ?* d' J% {8 Y, y7 Q4 A/ |& U" s
: [/ O% t5 w1 Q  |0 W

& Y) n* N2 F4 Z: a7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4-6-18 16:23:26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6-18 14:00( f* N  x( |" j- W  d1 t& t8 I
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82 ...

+ l" r9 t# ^2 r      谢谢。
8 `4 L/ s- a. y; Y. w( B+ J) h      王龙正,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年​代​ 墓​主​及​相​关​问​题 ,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 J% ~3 C$ a7 G3 u; d% x& F" k' d  Y; m3 U" k5 ^( y
文中述及西周时期在(山西和河南平顶山)应​国周围有姚姓人,(平顶山)应​国君的妻子就是姚姓人。! J# }& s# K: F%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9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