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靖难之役定天下 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鼓动下,决意夺取皇位,与侄子建文帝决一雌雄。
: T( ^7 f) R) f }9 Q0 E l 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使燕王最后下了决心,而且要作各方面细致的准备,其中的练兵和铸造兵器尤为重要。8 U) `# c7 R/ O8 B$ T" t
在朝廷严加监视和防范的情况下,大规模地练兵和铸造兵器,肯定会暴露目标。军士们整天提心吊胆,燕王也是忧心忡忡。姚广孝立刻命人买来大批鹅鸭,养在燕王府邸,并且派专人设法让这些鹅鸭整天不停地叫唤。这样,练兵和铸造兵器发出的声音,完全淹没在鹅鸭的鸣叫声中了。燕王和军士们对姚广孝的机智更加佩服了。& I- e1 M r9 k" F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建文帝着了慌,急忙以曹国公李景隆取代了耿柄文。十月,燕王率兵袭大宁,李景隆乘机包围了北平,筑垒于九门。/ A$ ]: n9 X& ]! c3 q! c
0 L2 ?$ {6 n8 Y+ L( W0 N
. p1 h x2 j, s% {
; ]; w5 e. \8 B9 j7 Q# `& V$ Y+ l1 Z- m" [: |
此时,燕王领兵在外,北平只有少量兵力,由姚广孝负责守城。面对强敌,姚广孝临危不惧,多次打退李景隆的进攻。他知道苦守孤城,势不能久,必须以攻为守,才能保住北平。于是,他乘李景隆久围松懈之际,夜间突然命军士杀出城门,出其不意,杀得明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燕王攻拔大宁后,回师北平,内外夹击,将包围北平的李景隆军打得大败而逃。姚广孝对保卫北平,保全燕王的创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军事实力。
2 l6 Q/ g* l7 n
1 s5 a, ~9 U( Y* C' P( ~* d% K 燕王起兵三年,与朝廷各有胜负,但没有突破性进展,仅仅保住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燕王和姚广孝敏锐地意识到,长此下去,别说夺取朝廷政权,就是生死存亡都很难预料。在这危急的关头,姚广孝不愧为一个出色的谋略家和军事家,他在总结了三年的作战得失后,提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谋,这就是:“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8 B' ~1 X* B1 b
# ?* D# s% _) ?# U 这一奇谋的提出,燕王没有想到,建文帝更没有想到。谁敢出这样的计谋啊?谁能想出这样的神机妙算啊?燕王高兴地说:“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 h- ?8 L! K. J) g& B K2 e# R1 k; ?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率兵南下,远袭京师。第二年五月,一路征战,到达长江北岸。姚广孝的这一谋略给了建文帝致命的一击,建文帝把主力派往北方讨灭燕军,没有部署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更没有想到朱棣会以弱小的兵力远来突袭。而燕王按照姚广孝的谋略,甩掉了朝廷部署在北方的重兵,在其兵力薄弱的地带穿插突进,竟然在短短四五个月中攻到长江北岸,与京师仅有一江之隔。至此,建文帝惊恐失措,无计可施,只得请求割地求和。燕王已稳操胜券,攻取京师只在旦夕,因而对建文帝的求和置之不理。六月,朱棣挥师自瓜州渡长江,建文帝派兵迎战,均告失败。燕军兵临城下,建文帝政权岌岌可危,谷王朱橞、大将李景隆等开城投降,京师遂告陷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终于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 h$ m% o7 _7 Q" O$ A3 K5 U0 I/ n
3 z. c$ r7 w8 D; U; O, m8 H" y( ~1 I6 j9 s
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姚广孝的记载不多,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朱棣“靖难”夺位中的重要作用。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这是对姚广孝的最好肯定。
. R9 X' F* K6 }# k
@8 c$ n8 f6 ~4 G0 w2 b( @1 o 不脱袈裟的政治家
2 d+ D/ S/ h1 M$ k/ Q/ e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宠信,马上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了他的姓,赐名为广孝。太子少师是当时文臣的最高秩(正二品),是一个实职,由此可见朱棣对他是极为重用的。6 n) W6 h6 U! x: F+ Q5 ?4 W; R
% L# d, ?: `6 B" o, t ] 明成祖和姚广孝谈话,从来不叫他的名字,而称他为少师,可见成祖对他是极为尊重的。为了报答姚广孝的功劳,成祖让姚广孝蓄发,姚广孝不肯;成祖又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在朝堂上,他的衣着和身份,不仅在当时独一无二,而且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7 [! s* F/ Q' W N
( M0 i7 y5 |" T% b) d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但是,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功成名就,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姚广孝带着复杂的感情,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k( I2 T: w9 @$ t8 B( A
* N( c% w/ h3 u7 r9 d' t$ H 姚广孝回京后,养了一只雄鸡。每天听到鸡叫,他就起床,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这样,他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十几个年头。! {, Y( m- s! F( J
4 k6 a. J3 h$ }$ ` @; j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来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上呈皇帝审阅。成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 I7 X" G5 {8 r/ h
# T- d/ k8 O2 F4 h' n9 ]" R 《永乐大典》是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了这一浩大的工程,总共用了六年时间,共有22937卷,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然而,这部珍贵的文献巨著后来大部遗失,现存的仅有714卷。# N' m; B/ f7 o+ z: {- C* B1 Q3 M
' h* N. |- ]: @9 o3 s' S" W/ G' Q" D1 L
姚广孝在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因而受到儒者的鄙视。他回家乡长洲看望同母姊妹时,不但不纳,反而将他大骂一通。去访问老友王宾时,王宾不见,只远远地对他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在儒家思想统治和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明代,像姚广孝这样敢于诋毁批判儒家的人是不多见的。+ X1 i3 v: z) h; u% ~0 t4 R
2 x* I) z8 O5 G) i* j& Q" b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他不是挂名的监修官,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成书,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经在两月以前与世长辞了。
2 d4 T8 {+ e9 l& }& l/ D1 J% c5 j9 ]4 r$ e) O9 b7 `1 F) X; j
姚广孝一生不脱袈裟,自有他的奥妙所在。他从十四岁起穿上袈裟,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他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做了最有效的保护。朱棣在当了皇帝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广孝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恶果,他不能不有所防备,这就是他不愿意脱去袈裟的真正原因。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表明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对姚广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广孝的权势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终。这不能不让后人佩服他超人的智谋。
1 W; p7 P8 |; A+ {* K' N b$ I# k- P
姚广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在成为达官贵人之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肆敛财。相反地,他保持了一个和尚的本色,视金钱如粪土,永远不蓄钱财。他曾因公干到家乡长洲,把朝廷所赐的金帛和财物都分给了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搜刮民财的封建官僚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C4 {5 p3 f0 ?$ a8 O
9 M* h) x" B4 q$ _6 ~% A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请求。姚广孝没有请求别的,却请求成祖赦免久在狱中的溥洽。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成祖进入南京城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溥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成祖虽然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但还是把溥洽囚禁了十余年。成祖听了姚广孝这唯一的请求后,立即下令释放了溥洽。这不仅因为姚广孝与溥洽同是出家人的缘故,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给成祖在处理与建文帝及其诸臣的关系上作一个暗示,不让成祖滥杀无辜。姚广孝至死都没有脱离政治家的本色,实在令人钦佩。
! n& \* U' j0 C! K9 R: R8 r L, J+ _/ O6 D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
J1 u6 u1 O9 o2 O* o
) c5 ~# r% o6 x; @ 来源:《文史天地》! |. p0 E/ T4 R% w, E: I
+ Z, B) Z( y. }3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