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财经时报》记者刘腾
- U) n/ e" z" U: x, h( P: V v
$ H6 f" F! ]7 q 姚原破例接受了《财经时报》专访,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内地媒体的专访,条件是,不能拍照 。5 ]2 w5 j$ ?5 ^1 W* `7 A
3 L7 o3 R H Q0 m# {) J
“你问10个上海人,9个不知道铭源集团。但提起‘香特莉’则10个上海人9个会知道”。“香特莉”是一家西饼店的名称,在上海有着20多家连锁店,一年的利润不过1000多万元,但它的背后却潜藏了一家在资本市场和实业领域野心勃勃的企业——上海铭源集团。掌控这家民营企业的是上海的姚原、姚涌兄弟。
2 p4 l& d1 p1 m! i, @- w5 U M) ?7 E" ]) S7 M' n; ~% `5 F
根据《新财富》去年对内地400位富豪的排名,姚原姚涌兄弟以3.4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列第276位。主营房地产和生物技术。此间又有消息传出,姚氏兄弟将以大手笔在北京收购一家拥有500张病床的医院。
" |6 p( P* g8 {( Z0 J0 Q* f) N2 b
多年来,姚氏兄弟一直刻意躲避着新闻界的追逐,但显然,已经在证券市场显身的姚氏兄弟很难回避公众的关注,此番,铭源集团董事长,兄长姚原破例接受了《财经时报》专访,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内地媒体的专访,条件是,不能拍照。 : V5 @0 D3 v6 [# V1 \& C* |1 h; s
) v. i6 F% L. x# U! w! ^( w" h" B5 ?8 N9 @ 商战如棋局
' }6 @; u% F; E% `0 k$ G' \: G, r5 |% x
姚氏兄弟自1995年创业,1998年1月8日组成铭源集团。2002年,铭源集团在上海百强私企中只名列第14,而今年已跃升至第6位。仅仅8年的时间,铭源集团达到了销售收入逾1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2 h! R" q6 x3 D7 I2 j
* y& z- E1 W; }0 {' C7 E 目前铭源集团旗下公司在15家以上,涉猎多个行业,除了占销售半壁江山的房地产业务以外,还涉猎食品、IT业,包括生命科技在内的医疗服务行业,农业生物技术和汽车制造。铭源集团控股收购了原来的国有企业——上海万象汽车制造公司,生产中高档客车,计划年产量4000台。此外,铭源集团还参股民生银行(600016),以持股3181万股,占总股本2.30%的比例,列民生银行股东第14位。
5 o1 g# p& f' O% \: M; ]& `
: q# X! v# J8 h* e6 E 俗话说“商战如棋局”,做企业也需要走一步看三步的眼光。这句话在姚原身上可以寻得最好的注解。姚原喜下围棋,且棋力过人,得到过业余围棋6段段位。姚原回忆,其对围棋的挚爱始于大学期间,几近是痴迷。现在姚原每天都要下围棋,如果周围没有对手,实在难熬,就在网上下,姚原管这叫“过过棋瘾”。“网上5分钟一盘棋,我在网上段位是4段。”他说。
, E5 V+ `* e! t* c
' J' h4 b" I9 ~* x 接近姚原的人士说,姚原和原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九段是好朋友,经常和陈祖德、聂卫平在一起下棋打牌。“与陈、聂这样的9段高手下,对方让我3子、4子、5子的情况都有。”姚原坦陈无论在修养还是在棋力上,他最佩服的棋手是陈祖德。最令姚原得意的是,两年前去台湾访问,与台湾四大公子兼台岛围棋高手之一的沈君山有过一次对弈,姚获胜。
6 H4 B$ I1 \# ~
2 n) {- y0 M' P3 R4 J; Z* j; c0 D 据1998年起即跟随姚原的集团副总余惕君介绍,在公司里姚原要求中高层干部座位都要面朝东方。余来自上海市计委,刚来铭源时习惯面南背北坐,姚原见了说:“你肯定习惯了政府机关的坐法,我们这是办企业,最好面对朝阳,可以每天吸取新的力量。”
% k2 B8 n4 }$ @( X
1 x* n1 j" T0 s4 N% Y 今年47岁的姚原,毕业于上海华东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年轻时,姚原曾在农场工作过5年时间。毕业后在上海市的一家企业当了两年工人。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恢复律师制度,姚原参加律师考试,在上海市司法局下属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
6 r; t1 U1 r4 W% a9 W+ ?! S# b8 K& |4 v( C) {* e
正是律师的工作让姚原得到了机会。因为当律师期间的朋友关系,姚原开始以管理者身份为朋友打理企业,涉足领域包括工厂、饮食及娱乐,据海外媒体报道,经手企业的资产由30万至400万元不等。 * E; k, [6 B6 v- @9 Z
1 i0 k; T4 i% D* x, Z$ b6 B/ S- Z
姚原回忆说,最开始的一家企业是管理一家艺术沙龙。此后,姚原代朋友管理的4家企业后来都发展不错,为此,姚原开始持有这些企业的股份。 ; M& J+ X3 | @6 U& U5 p3 x
x; J* }0 o( m, D) q+ o- t: W! C 经营的成功使姚原产生了信心,他觉得,与其“玩票”,不如当成主业。1995年,姚原接手了上海黄河路一家新加坡商人经营亏损的食品企业——香特莉食品有限公司,它成为铭源的前身。
! c, W& m+ x6 h% i( o) h) Y* |/ [' W- w% v( g- a/ M
1995到1998年这段时间,铭源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餐饮、贸易和广告等第三产业上,到1998年年底,铭源集团销售收入不过亿元左右,而总资产也才3亿多元。1998年后集团开始了第二次飞跃,进入了汽车制造、房地产和医疗领域,企业高速增长。 - b' F4 h; C2 h0 B- k
3 Z7 s, j6 Y) t' i) O
2000年前后,铭源集团曾在北京得到了一块不错的地,准备做房地产业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姚氏兄弟决定出让此地。出让土地不仅使集团获得了上千万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北京做业务的机缘,铭源得到了参股民生银行的机会。 % S" e$ s; Y. m% z7 p; K; j
5 j( y* h0 Z: D b" L# x$ a8 B' r
铭源并不是民生银行的原始股东,因为受让了其他公司的股份,铭源成为民生银行上市前的第14大股东。据介绍,当初铭源以2元多的价格收购的民生股票,现在至少可以卖到6元多,回报可观。现今铭源不但不想抛售股票,还有意再买进更多股份。 8 Q% ^% X; g9 X# H8 {* F
% I" Z! J& ~+ q4 \ 姚原现任集团董事长,弟弟姚涌任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
: H" \' d8 j9 U1 Z$ q7 ~1 f8 N) y# @" q5 P$ C; u3 v
购壳星岛
; p4 a ?+ v& q& {' Y; @) M' Y1 C/ I. |3 g" i' ~' ?, b3 z
2002年7月12日,铭源集团宣布,以1.638亿港元收购星岛集团(0233,HK)74.5%的股权,星岛集团以拥有“世界第一华文报纸”——《星岛日报》而闻名,同时以每股0.524港元的价格,向余下25.5%的小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请求。两者相加,姚氏兄弟以2.199亿港元的代价掌控了星岛集团,并在去年9月将其改名为铭源控股。此举使迅速崛起的铭源集团走上资本市场的前台。 / v+ z ~+ X" t0 A( q- h
& O% M8 Z# b$ {6 ~0 c! Y
“收购星岛集团这个壳并不是我们特意挑的,而是对方有意出让。”铭源集团人士透露。 0 z2 W, B+ `6 N0 v5 \
; J p1 P D, w6 g/ C3 f/ {0 w 《星岛日报》原来的东家胡仙已经早在2001年年初将星岛集团主要资产卖给了泛华科技(1105,HK)的所有者——有“香港烟草大王“之称的何氏家族,这样,何氏家族手中就有了星岛集团和泛华科技两家上市公司。何氏有意将其中的一个出让给急欲在港上市的铭源集团。 / o' D6 D4 v% x2 w' t
8 g% A* S o4 [1 o# [: k0 o 铭源集团得到星岛集团的壳是分两步来进行的。首先铭源集团从泛华科技手中买下整个星岛集团,包括商业印刷业务和出版业务,以及少量的物业。之后,泛华科技再从铭源手中回购《星岛日报》。回购再分两步进行,先于2002年4月回购商业印刷业务,再于同年8月回购出版业务,交易总值1.459亿港元。最终,传媒业务被剥离出星岛集团这个壳,而原来装在星岛集团内的物业则留给了铭源集团。
( b$ u3 h, X/ c9 U! Z, _/ c. ^5 a2 l1 D( q: T3 k
何氏家族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原《星岛日报》的媒体和印刷业务直接剥离到泛华科技,而是等待铭源集团收购了星岛集团后再行回购,投行界人士指出,原因其实很简单。何氏家族这样做可以避免在自己的两家上市公司间有“左手倒右手”的嫌疑,以免引起港交所的调查。
6 h" ^6 z+ ~5 r( f+ p! N; f4 A% s5 C5 d$ F, U, x: W4 s9 v! \
得到《星岛日报》这个壳以后,铭源集团将上市公司改名,并为上市公司置入两项房地产业务。香港铭源控股公司副总裁王斌介绍,由于星岛集团原来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物业零零散散,铭源控股拟将其剥离,现在已大部完成。
, K m/ _+ ~- {# v+ k p7 M. F
0 @1 Q, M, C M: c; l$ s 移师北京 5 j7 O" A9 ~4 \1 s$ x# `& ~
3 L7 [0 z S2 \( G4 |! w 铭源目前则是紧紧盯上了在内地刚刚兴起的生命科技产业。今年7月,铭源集团以增发4500万港元股票的形式收购了内地最大的生物芯片企业之一——上海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数康)。由于上海数康的生物芯片产品在国内同类研发机构中第一个获得了生物制品一类证书,他们的产品可以快速检测多种疾病,铭源控股即成为可以生产和销售这类产品的第一个开发商。
$ p$ W8 `% J" M8 ^ ~
6 k/ C' ~/ y, r5 y 上海数康及其下属湖州数康拥有的投资包括4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和60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虽然贷款是否完全到位尚有疑问,但铭源控股以增发新股的形式用价值4500万港元的股票收购了上海数康,应当算作一笔不错的买卖。
0 W# i" k5 b/ ^3 k6 _- W# A
2 \ m2 m3 l0 J. v) B) k 虽然上海数康自建立以来一直亏损,但王斌显得非常乐观。他表示上海数康去年全年营业额已经做到4000万元,毛利2000万元,已经运转良好。 ) D7 J3 x7 A r) S' Z L
! `8 M$ t/ A1 s9 M2 N6 j
现在上海数康已经和中国人保下属的中国太平人寿达成合作意向书,此协议可销售芯片20万片。生物芯片产品最终的售价是300多元/片,虽然考虑到出厂价会低一些,但20万片销售量也可给上海数康带来数千万元的销售额。而据铭源人士透露,上海数康即将和泰康人寿签订协议,也可带来几万的销量。有这二三十万销量保底,铭源对生物芯片业务寄予厚望。 : m9 w1 m% ?1 e" O
+ G7 z0 M D3 ]7 G% n1 x
现时,兄弟俩的第二项更大的投资行动已经半遮半掩,即将亮相。据《财经时报》得到的消息,此次姚氏兄弟欲以数亿元人民币的重金,在北京投资民营医院。 ' o& N) ]2 P) h3 I7 v0 i! a
0 l9 {1 Y9 ~8 s- n$ P
“其实,早在3年前我的一位顾问就向我建议投资医院。”姚原承认。但因为对这一领域不熟悉,姚氏兄弟并没有想投资。后来,姚原在与一些大公司如中信、上实集团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对医院感兴趣,遂开始仔细考虑这一领域。拿下星岛集团的壳资源后,因为需要往上市公司中装入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姚原圈定了经营医院这一方向。
7 M! m. ?. ]5 M2 K1 W0 n; [4 V; f
香港铭源控股副总裁王斌表示,未来上市公司将收购若干专科医院,主要地点是北京和上海。收购的医院将被定位成较高档的医疗服务企业,目标顾客是大约年收入六七万元人民币的白领。“在医疗领域我们本身并没有力量和经验,目前,我们正和外国的一家医疗管理集团进行紧张的谈判,双方极可能签订合作计划。”但王斌不愿透露这家集团的名字。
6 Q- e/ z9 y1 P) _0 b. V/ D/ p2 ]* z5 K/ I N8 U9 ?5 h
消息人士透露,铭源集团还计划在上海收购一家拥有15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而在北京收购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中型医院,最晚明年见分晓。
, v; G' U3 E. u- `
, y" y% Q& @" H, _ “如果收购一家拥有150张床位的医院,将至少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以此算来,如果收购有500张病床的医院,铭源控股至少要出资数亿元人民币。”一位知情者这样说。业内人士估计,这样规模的医院投入至少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 ) O- e) G/ F* X7 s5 J ]
! |: L- j) w5 Z$ ?4 \9 L0 i 据香港媒体的报道,铭源控股希望收购的是一家眼科医院和一家心脏专科医院,铭源控股执行董事钱禹铭表示,收购医院的目的是为了和现有的上海数康的业务相配合,由于资金需求较高,不排除会以发售新股方式来收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