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公元 2023 年 9 月 6 日“成务堂”安徽太湖姚一行四人 在理事会金根、周明二位会长带领下由万华、万林亲自驾车 开启了千里寻亲访祖之行。( X/ Z" q, }% r$ I9 X& n; U
A" ~7 w/ J/ |, x- X6 Y# X: T1 E根据老谱上记载的老地址从湖北省的十堰、隨县、竹山、 竹溪再经陕西安康市,旬阳市、平利、白河二县、商洛市的商南、镇安,郧西县,最后一站直达延安市的宜川县五里沟。一路走来,我们寻尽了老谱上有据可 查的老地名、访遍了周边各分支的姚氏宗亲。
7 c; S, R" s9 q8 N! k0 O
& h w k0 _, L F% ^' l. M
“ 在竹山县的华 家湾村我们走访了仅 有的一户 已退休的姚 家老村干部正在忙着 清理水沟,他见到我们 的到来,连忙放下手中 的农活,热情地帮我们 招呼到家后,看了我们的老谱。无不感慨万千地讲起了他们是属于移民搬迁到此地 定居的辛酸历程 ,多么渴望在此地有一支庞大的姚姓家 人…… 。老人的真情叙述让我们同行的周明老会长顿时热泪 盈眶……。
3 Z4 J! x/ F: ^/ n7 f
0 u7 m) E% c; v' p
在竹山相邻的竹溪县我们往返跑了十几遍,寻访了五六个村民委员会。巧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姚家老村干部女儿也叫姚巧枝,为人天资聪慧,当得知我们此行的来意后,把我拉进陕西姚家群,并和我们谈起了家谱,可算是口惹悬河,特别是对自家的派系那是自上而下倒背如流。万林兄弟听后竖起了大母指说:这才是我们姚家的巾帼不让须眉!% v$ z2 Z: S7 e9 {. ?$ I- n X
- I2 g# P! `: \; Y" M+ ]
在陕西宗亲群里,通过了巧枝妹的互动,我发出了此次 我们一行来陕 西寻亲访祖的 所有真实地址 和寻访信息。得 到了群里姚家 人的信任和认可。特别是群里一位叫姚康林的宗亲看到我们的寻亲信息后 立即电话给我,并邀请我们去他家一叙。金根会长在我旁边 听说康林宗亲家保存有老谱,顿时心明眼亮,决定前往。真 是不见不知道,一见心都跳。看到双手捧着二大箱的老谱又 慢慢一本一本找翻开的康林宗亲,让我们一行四人对他们父 子二人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j: v' e% l0 X
/ r. Y6 B; G1 P5 N8 G. o. J& g
金根会长当时激动地握着康林的手说:康林宗亲,你父子是我们姚家的功臣啊!当晚在明知我们不是一支派系的时候 ,康林全家百般盛情挽留。说天下只有一个“姚”家。
" \' j4 ~7 T) S2 I2 Z7 a
U8 O- R2 _6 v. k
9 月 9 日,来到平利县的白果坪村的珠玉河、两面高山 险而陡峭,沿河一条 长长的公路直通山顶。 盘旋几道湾后周明会 长明显感觉有点昏晕。
& ~, E; f# e0 x. G. \& H
# z. L1 [. c6 W
我们翻过了崎岖的山 峰,下行到了隔壁竹溪县汇湾镇的共升村和团结村访问了村 里大龄干部和老人,一致都说这珠玉河全长几十公里都没有 姚姓人在此定居。随后我们又匆匆原路返回到平利县,住下 已是晚上九点多,抓紧吃完晚饭后,冲了个热水澡,再把一 天穿下来的脏衣服洗完,此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了。
% C4 g1 e! k; [9 U2 x( O+ Y6 u
5 n9 B. x( ~1 `1 a) m/ [7 L* {1 |6 e第二天的清晨接着还要早起,因按老谱上记载白河县的黄龙洞和大枇杷沟、还有顺水寺、红石河及猴儿岩等这些有据可查的地方我们都要一一证实,上午来到了又是一条很长的历史名河红石河,现属白河县中厂镇共和村,停下车来金根会长又耐心地向老人们打听起这些老地址地名,都一致说确有这些老地方。但并无姚家人在此居住,最后在一位老人的介绍引导下,带我们 来到了一关帝庙前,终于在这块光绪年间的古碑文上查看到 了姚家祖先辈们的捐款记载,这才使我们确信我们的祖先乾隆年间的确迁居此地,但后来又迁往何处无法考证。# H; g% Y" q" g7 f, B
/ s) }+ x7 A2 O" ^' C6 d1 \当天深夜从十一点半谈到一点多钟,我和金根会长毫无睡意,苦思细想从 6 号出发一直过来,所寻访的地名都有, 都为何不见我们祖上搬迁过来的姚 氏后人呢,是否是我们的寻亲方式 不对吗,总之是百思不得其解。本 来按原计划路线是第二天去附近的 镇安县。最终商议决定改道去商南 县。其原因有二点:其一是在《商 南县志》中记载:乾隆十七年 (1752 年) 全县仅有 1500 余户、5900 余 口人。清王朝在巩固了统治地位以后,开始着手恢复社会经济。为避免土地撂荒,保证财政收 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顺治专此制定了《垦荒令》,招 来各处流民姓族。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气候环境,还有阔野旷土丰富资源所吸引。信息传开,带动了家族、亲友、朋 邻成群结队,前后蜂涌迁徒而来。以致商南人口猛增,到光 绪三十年 (1904 年) 人口增长到 102299 人。鉴于以上历史 考证依据,我们还是认为祖先必然通过了不断搬迁移居,所 以形成今天的物实人非现象。二是那里有我们安徽宿松县木 一公的后辈姚名华宗亲在商南已有一支自成体系的 400 多人 的宗亲和新建起了祖祠堂并有家谱可查。另也多次深得名华 宗亲邀请。& b k! `' O0 ^! c' G
* c& V" K) z8 e% u11 日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又整装出发,直奔商南县,途 经旬阳市的郧西县夹河 镇,顺道拜望了在镇政 府工作退休的现年九十 一岁的姚家老干部姚世 仲宗亲。在当地问起了姚世仲宗亲名字,那真是家喻户晓,街道边这些生意人都说 他是为姚家为地方做出很多公益事业的人。当我们见到他老人家后,真能感受到他的正气浩存、善良可亲,他主动地拿出了他前些年带头编修的家谱给我们看,并轻言细语地谈起了姚家附近的历史家常。出于对姚家长辈和世仲老人的崇拜及敬仰,我们这次诚恳地邀请了他们夫妇二位老长辈在 夹河镇上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
% i5 j1 m7 @! t! j0 S" r
% t$ Z- |+ u/ u9 e; O1 \& l. p" C
赶到商南县已时傍晚时分,这里早有在教育局工作的姚丛斌宗亲和姚世平书记,得知我们的到来,明华宗亲也急匆匆从外地赶回来,热情地接待我们!当晚我们和丛斌宗亲一直谈到深夜,并商定第二天的行程安排。
. F' b2 ?2 A) C( w5 k& g
) W! f! p' d' F! V- J1 A! z一大早,从斌、世平、明华等好几位姚家人和我们一道前往几十里外的姚家楼村庄,在那里有二百多姚家人。姚家 楼之拓荒者,姚辅也,距今五百 年。始祖惟中, 原居河南南阳, 明 初 避 红 巾 之 乱。入商南,时兄弟三人,一人过山西,一人进潼关,惟中入商州。一口铁 锅碎为三片,各执一片,以为信物。于是乎,此一支姚氏, 以锅片为徽,号锅片姚。退休教师姚鑫荣老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姚家楼”村庄祖先来历。下午在明华 的邀请下,我们一行十余人前往木一公在陕西的分支姚氏宗 祠堂、该祠堂竣工后正好赶上世界摄影大师姚延明拍摄第二 部姚氏宗祠堂画册。延明摄影师代表世姚会并向该祠堂赠送 了二块实木堂匾。
& e8 z. ? Z: M! {* P
: b! l% x1 K3 |. w, h$ S晚上年青的世平书记摆出了他们祖先传下来的宗谱,谱的封面是《紫荆堂》吴兴郡,翻看第一面上写原籍系江南安庆府,怀宁县姚家冲甘泉坂。于清乾隆二十八年迁至陕西入境商南县。这是自入陕西以来第一次看见有祖谱记载从安庆 怀宁搬迁商南的后辈亲人,欣慰之情更不言表。
3 ?$ a" T$ w8 i0 d' _$ }& g% e- ?" U4 d& d
在商南我 们住的地方离姚从斌家很近, 我们自然接洽 谈心更多,从祖上传下来有 那些习俗和方言,还有一些老传统时节的安排,如座席,吃 年饭时间,接、送祖人,农事农活如烧火粪等等,从斌宗亲是越谈我们越相似相近 。 当晚直谈到凌晨 1 点都意欲未尽……
& I, G6 |' p0 W; c! H听说我们 13 号要出发镇安,从斌大哥送完孙子上学后, 急匆匆赶到为我们送行,握手道别,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直是 难以言表……
- f9 @% |* U) T. E( k. S4 G9 A
* g4 N9 _9 F. s, }四个多小时的奔行,下午终于到了镇安县城,我们首先 找到了社区居委会,了解 到附近县城内有一支几百 人的姚姓家族。知道我们 的来意后,社区主任很快 就和姚社教族长联系上了, 按照社教族长讲明的地址 我们很快找到了他家里,一听说是姚家人到了,族 长爱人为我们泡上了香茶、族长急忙一通电话召来了几位主 事并懂谱的姚家人。定军、定雄等几位宗亲通过几翻交流, 很快就查阅了我们老谱上记载的镇安县紫金岭和棘木平确 有此处。但并无姚家人在此定居。定军当即开车带我和金根 会长到他们的始迁祖老坟山上查阅了自清乾隆十九年天章 公为始迁祖,由江南安徽省卢安州霍山县迁徒陕西省镇安县。 特别是 2015 年为寻根问祖和续修家谱在社教族长鼓励下, 他们组团由姚华、万军、定雄、定明等十几位宗亲驾车千里奔程来到了安徽六安霍山,访遍了所有姚姓家人,都未曾寻找到天章公的始迁出生地信息。听完定军和定雄的讲述,我 对他们的这种敬祖追宗的精神肃然起敬。我立即想起了我们 祖谱上乾隆年间有几位祖先也迁往了霍邑青天河,还有葬霍 山县落儿岭的等好几处古坟址信息。但于由年限和时间之差, 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1 H* k/ e7 g* Q! m7 w1 i; H. r2 }& U, H
当晚在镇安县社教族长及姚家一众主事人的热情招待 下,我们共叙异地家 乡亲人之情。十四日 我们一行告别了镇安 姚家人,继续向延安 宜川进发,当晚赶到 延安已是傍晚时分, 周明会长说:“延安是 革命历史圣地,金根是书记,万华和万林是做企业和慈善事业的,我是老党员,党国、家族两者历史都要回顾和传承,我们离延安这么近,明天一定要去瞻仰圣地广场前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和在窑洞里奋斗指挥过 8 年抗日战争和四年解放战争的这些老一辈革命家。”
* B4 i4 y) h( K) w% ^0 c$ Y; Z3 `
% K1 b1 h6 w3 e3 `3 C匆匆告别了延安,我们一行继续向宜川开进,因老谱上记载了“五里沟”的地方是我们老祖宗的搬迁地,离白家庄子村委会 500 多米的地方。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长长深沟,近处细看是深不见底。来到村委会,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年过中旬的妇女主任,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五里沟周边居民户的姓氏和人口分布状况,并没有姚家在此定居的人口 … …: o2 @- p7 f- D2 F) y6 e; X. m
# a1 L0 d* m) H/ H7 ~0 o. n随着最后一站的寻访落实。我们于 9 月 17 日平安返回 到太湖县已是深夜 11 点多。整个行程 5796 公里,跨越五市九县、跑遍三十多个大小村庄,虽然寻到的信息还有待进一 步考证,但我们的敬宗收族、寻亲访祖之心会永志不移。通 过此次陕西之行,让我们深深感到天下“姚”姓一家亲。无 论时代如何演变,姚姓都是历史姓氏当中伟大的母姓,舜帝 孝贤道德文化是每一位姚氏后人永远学习和传承的天职重 责!!!
% q' a, J: m! j/ E X% n% W
' f9 |( o- c) P& G2 y$ j) H编写记述人:姚万华 2023 年 9 月 21 日
6 T# e4 G B& y6 o
' x6 @4 J0 P6 t0 H) I$ t寻访陕西姚氏及延安革命历史图片
, ]3 P8 K9 e9 b陕西老谱叙议
3 j9 K0 j3 P+ w/ O, @
/ P y/ E3 ]0 h, {# w
. ~) e: @5 l p" b" M4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