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孔子,一个叫孟子。
V. a6 g5 j, m+ q/ ^8 V( T8 i; U, `. y% P+ x+ W6 E
/ H) l: S' e$ I( t( P1 C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479年的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部宰升任司寇(掌管刑狱和纠察)。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曾删修过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过《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起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了二千余年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7 l. G- S+ Q# S
, e; u L U" |0 B4 P/ }
0 c* k0 v3 m5 G) F* l- N
% L V# ~* y$ ?$ E0 j- n
孟子名轲,生于公元前372—289年的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孟子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实行仁政。
. m* m6 \; O7 T* g$ R! G3 d$ G3 c) _! e' C+ [' b8 ~4 z/ f
" f# Y# U! V; P! x
( E$ B/ U) K$ x& `% E孔子、孟子对舜帝推崇至极,“言必称尧舜”,仅《孟子》一书,篇幅并不长,提及舜帝却达五十多处。仅赞赏或提到舜帝禅让的,孔子的《论语》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
5 T" X5 z& w) f0 K& W
4 u/ a! L9 j+ N y% U2 s+ o2 C9 Y* v0 d2 _) h! p
$ ^1 O# b9 J" G9 E% y5 ]
孔、孟在《论语》和《孟子》二书中,赞赏尧舜之处比比皆是。
7 V: L) m" C; G6 X1 W6 b: |
3 e- D8 ]' B# r( ^& |! i, u% N( {5 D8 S( J) D
0 C4 A- X% M. Q! @0 Z+ q' H3 W% Y2 q《论语·泰伯》说:“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也,而不与焉!”孔子夸赞说:多么崇高呀!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拥四海,却半点都不为自己。
" @0 H" Z5 } n0 n4 K! r$ K5 Z1 n# Y* N# l; `
& b# w: w( I: ~7 ~! b9 F
6 O. R3 C' |3 ^% [$ E9 ~$ g孔子赞赏舜帝的大聪大慧:# r, X: `; Q) |: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四书·中庸》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人了。舜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常人浅近的话语,他隐讳别人不好的地方,宣言好的地方,抓住人们议论的两个极端,折中决策,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孔子赞赏舜帝处理问题善于集思广益,虚心听取意见,慎重决策实施的办事风格。, F6 V" o" y/ ]; |& O6 C
! [) n& X5 N! C9 i/ ]2 ?1 U, v8 c$ }( Y' I
& Q$ d1 q8 ~' n# ]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大德大孝的极尽褒扬。
2 t+ w) ^$ }$ M+ A
" t$ O+ X0 ^' F$ U& m7 V9 b% @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k# y6 M0 N* m" H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告子章句下》)。4 h8 X. e) I# W" Q" d, u
《论语·泰伯篇》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则记述了孔子和孟子对舜帝重视人才的评价:
& L7 j b; l6 _3 x& b7 y* J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 U+ j8 H& g, ?0 [ C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3 u+ a" L! w9 P3 U/ j# Q
: ?% P0 h' s7 V6 c( ]8 U
v0 a- v3 Y- V- e* ^7 T8 y6 A2 _" `1 f8 P( v1 o, n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与人为善的社会道德,忠君敬主、行仁取义、从善如流的政治道德等品质,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 v$ f4 |* z3 H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一听人家说他有错误,便表示高兴;禹听了人家有益的话,便向人致敬。大舜比他们两个更伟大,他愿意跟别人一道行仁,舍弃自己不对的,接受人家正确的,乐意接受别人好的东西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过来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
H2 ` F4 `% N" ?7 n4 G! g, }/ O; y1 O4 q/ @( R. V
: W) P( G' x; u' H* x
$ _& Y# [1 U& C* j, b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也。”意思是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圆和方的最高准则,古代圣人也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君主和臣子二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奉事尧的忠诚来奉事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人;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自己的百姓,那便是残害百姓的人。 `, n( T1 r6 E8 h: Q* E
6 v/ p' s# ^* Y/ s' e! M
+ n/ C5 T7 I. I0 b- P, z7 q4 A# W& }; g" {/ v
$ c7 B$ a" g+ L3 E4 g. U
孔子、孟子都认为舜的政治主张就是实行仁政,对于舜的“无为而治”更是做了充分肯定。3 @6 b+ ^6 [' t) \
5 R; o" M% a( P( q3 Z7 B- ~" |8 I/ z0 {; a
* L& C5 {: e- R1 {( Q z* S/ m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人就只有舜帝了,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自己的德行端坐在王位上罢了。
+ J6 ^! w1 Q% K& y @( L( M0 X5 f* y! v6 d$ O1 l3 ]: \. `
: W, G, W8 @6 [6 [
) @$ t2 l* s. B$ T; I! H) F, a! d. X 在肯定舜帝是中国贤明圣君、道德典范、智慧化身的前提下,孟子要人们向舜帝学习,并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还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 b% k1 D; l: \5 o, M
6 u, y6 C( ?' q# y" g) x- r
- @9 Q2 j5 m1 ^' W1 |% v+ T7 ^7 M9 h2 T1 j1 f% W1 u- Y
孔子、孟子的儒文化之源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来的原生态道德文化。换言之,孔孟思想和文化是舜帝思想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孔、孟治学严谨,信而好古。孔子曾经整编过《尚书》,对上古时代帝王治世的史籍了如指掌,因此,孔、孟对舜帝的说法和看法具有至高无限的权威性。他们对于舜帝的敬仰和推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孔、孟确立自身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说开山鼻祖地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泉源,和充要前提。
z; V4 Y- ^4 w9 {# _. h0 a @
% \0 l# ?# ?# F& ?" S |
-
舜像.jpg
(104.98 KB, 下载次数: 209)
孔子、孟子论舜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