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广填四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9:59:3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四川
% N& y9 n2 h4 s2 k0 L0 ?4 w! _8 I我要发帖
' k/ {& V7 ~2 ^4 n2 s* u( {% F; Z 您可能有部分功能无法使用,点此尝试恢复% A4 w& b9 J4 Q( n8 y1 J
5 g" G( G! g+ E- D. b! D
『四川』湖广填川?(转载)访问数:589   回复数:18.楼主回复作者:hgyswg2011  发表日期:2011-6-15 12:36:50  关于四川人的来源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也是我的一个心结。曾几何时我也相信那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湖广填四川,我那时常天真的想,我的祖先真是湖南人或者广东人?(请原谅我,那时年龄尚幼,想当然的认为湖广就是湖南湖北加广东。)他们当年真是不容易。也常替他们愤愤不平,为什么要逼迫他们从发达的广东来到落后的四川呢?。。。后来我又陆续知道这个传说的更具体或者更加精确的说法,原来湖广是指以江汉地区和洞庭湖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并不包括广东。我们现在的四川人都是在张献忠屠四川后,从湖广的麻城县孝感乡迁过来的。那时我心灵深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去祖先的故乡看一看。9 C8 Y: Y! D$ ?6 K; o# T5 m6 g9 W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四川,对眉山越来越了解。我知道了四川自古以来物华天宝,尤其是在中古时期,在那个中国最了不起的时代,四川是何等的富庶,蜀人是何等的风流。同时也有了失落,为什么有元蒙的入侵?为什么有张献忠的屠杀?为什么我继承的不是蜀人的血脉?同时我也没有忘记那个传说的地方——麻城孝感。
% h/ q$ C* C% c; A. d& y    上大学了,我终于走出了盆地,我可以横跨祖国的东西南北,我可以上网,我的视野也前所未有的宽广了。我心中却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果真是湖广移民的后代么?看得越来越多,听得越来越多,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大。1 n1 ^! z. ^6 e, [/ l7 X9 I
    在上大学期间,我对两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建筑和语言。然而就是这两门学科解开了我心中的心结——我的祖先并非来自湖广,我的祖先就是中古蜀人。8 Q; v( B. m/ P
    在北方上学的时候,常常怀念四川的东西。尤其是看到北方灰头土脸、样式呆板的民居,就常想起四川半掩于竹林的古朴典雅的瓦房- m) H- r, Z3 s9 v  b  t9 g; f
    。因为我长时间痴迷于四川的民居,就找了不少关于中国古建筑和四川民居的材料来看。知道四川民居主要有以下特点:
6 K; c' t7 N; T' v: V2 [# K    一是屋体结构多采用穿斗式结构,这种结构其实就是宋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中的“粱柱造”,这种结构不使用斗拱,而是直接将梁插入柱子之中,优点是建造简单,房屋的整体性好。穿斗式建筑曾经普遍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在宋代从东南沿海传入日本,即所谓的“天竺样”(也称“大佛样”)。& O* N# k  V3 [9 x% |
    二是四川民居的屋顶多是大挑山(悬山),房顶铺小青瓦,出5 `& X: |$ Q: L
    檐深远,多数达到1.5---2米,这是因为四川地区多雨,而墙体多为土木材料,大出檐实为避免风雨而造。/ Y+ t3 ~5 c( Q
    三是四川民居的墙体多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为木板墙,上半部分多是竹编夹泥白灰粉墙。这种做法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竹遍造”,是唐宋民居的典型做法。不过,到现在除了四川外鲜有分布,据我了解,只有浙南闽北还有分布。
* O: J  i1 V( c+ Y9 Q    四川民居用色极为传统,多用青、黑、白等冷色调,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清爽、古朴、典雅。而四川民居的大出檐、白粉墙、玄色或者本色梁柱也极具唐风宋韵。不知道大家可曾注意过日本的传统民居,四川民居与日本民居甚似,与中古建筑风格是一脉相承啊。“北国雄浑、江南绮丽、蜀中朴雅”这句话对四川民居的评价很是贴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0:27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湖广的民居。我曾数次穿越湖广地区,很遗憾,我从没有发现湖广的民居有与蜀地同者。湖广建筑多为砖土墙体,虽然也见木板墙,但多是西部的掉角楼或者部分杆栏式建筑,而且从未见过竹编夹泥白灰粉墙。湖广民居山墙多是硬山式加封火墙,这和徽派民居、南方岭南民居相似,而蜀地的多为悬山式。湖广民居屋顶的出檐也比四川民居小一些,不如四川民居大方飘逸。  q, [7 H* ^3 Y, C* U) @" {. w
    由此可见,湖广民居和四川民居完全就是两种风格。既然有人说湖广移民基本取代了四川的土著居民,为何湖广的民居没能取代四川的民居?难道他们来时忘记了盖房子的技术,抑或是四川民居住着更舒服,他们存优去劣抛弃了原来的营造技术?我认为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湖广移民要远少于土著居民,处于弱势地位,所以逐渐被四川本土文化所同化,包括建筑风格。8 h7 E$ G7 l& B4 u, i+ G% P% f" q
    说完建筑再来看语言。四川方言大致被分为四个片区,分别是成渝片、雅棉片、仁富片、岷江片。四川地区的核心在成都平原,恰好成都平原(德阳以南地区)的方言属于岷江片。我这里要比较的四川与湖广的方言。为了增强说服力,我只论我家乡的方言---成都平原中南部广泛使用的岷江片方言。使用该片方言的地区有成都市的除了金堂县外的所有郊县,南面的眉山市和乐山市,其中以乐山方言为代表。岷江片方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所谓入声就是这些地区方言中读短促调的字,比如:吃、值、十、杂、黑、格、哭、急等字都念得比较用力、比较短促的。也许成都近郊县受成都市区话影响太大,不太明显了。不过远郊县,比如大邑、崇州、邛崃等县以及乐山市各县的朋友一定很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些字的发音就是老四川话(中古蜀语)的发音,湖广话没有这种发音,从整个湖南和湖北地区你都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发音。如果有湖南或湖北的朋友看到本贴可以证实一下,
. A( X: @4 K) v* k& g    以下这几个字的岷江片方言发音分别是: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1:15 | 只看该作者
吃---ceq 、值---zeq、十---seq、杂---zaeq、黑---haeq、格---gaeq、哭---koq、急---jieq, 注音后面的q表示喉头收缩,不发音。其实这些字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等地方言里也有基本相同的发音,不过,他们和老四川话应该没有直接联系,老四川话和这些方言都直接继承自唐宋古音,有地方相同也不足为怪。
  A0 s/ I) E8 b/ e2 h5 B    岷江片方言保留了中古的入声,而湖广地区的方言没有入声(特指短促的入声韵,湖南湖北有些地方有入声,不过都是念长调的假入声)。如果说湖广人在成都平原取代了四川土著居民,那么岷江片方言的入声为何还在?所以说,当年湖广移民根本没有占据成都平原的人口的大多数,只可能是少数,否则我们的语言早就被同化了,我们这古雅的入声也早就玩完了。8 @, w/ z0 `/ Q: D! ~& n3 d
    我根据建筑和语言这两方面的证据证明,当今的四川人,至少在成都平原中南部的四川人,仍然保留了大部分中古蜀人的血统。所以我们可以堂堂正正的说我是创造过辉煌唐宋文明的中古蜀人的后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6:24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7:38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8:29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09:22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10:46 | 只看该作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13:08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图片来自成都龙泉洛带[湖广会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0:15:37 | 只看该作者
“湖广填川”340周年 川人根确定在麻城孝感 0 @2 J  y- Q( P6 s
   
  t: W" V* X) h$ V: T  y
% q7 u' I+ G9 x- M8 ]% c华夏经纬网 2008-12-15  + m" I2 q% n( Q8 W0 \
  2 F3 h8 `1 r( e, B0 a
: z5 X0 C1 b' N6 ^* L4 a
8 F0 C/ j, t1 M3 ~% R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纠错】      
0 M7 y9 `, W4 m( `. n  - C: V# D6 B2 r! e
  四川人都知道"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也知道大多数川人是几百年前从外省迁入,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根"呢?是"麻城孝感"还是其他地方?当年祖先真的是被捆绑入川吗?昨(13)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内首个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以"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位代表,除研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及相关的移民文化、客家文化等问题外,还针对川、渝地区民众普遍关心的"麻城孝感乡"现象进行了讨论。 2 f6 j9 I3 w; ^1 T% ^7 q

: ]9 F" t* u  N/ _* k9 ?: Y3 _0 }  M  报仇只是传说 战争才是原因
. f5 [; B9 l* R! I' x
( r3 {1 a+ A! I6 a2 r+ Q: X& G  四川一直流传着"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真的是八大王剿川才导致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吗?来自重庆的蒋志鸿否定了这一民间传说:"不是八大王恨四川人,而是连年战争导致了四川人口凋零。" ( @5 I0 w- b/ a% }7 a; h

3 H! d) `. U* S+ Y  "八大王"指的就是张献忠,在民间传说中,张献忠对四川人恨意颇深。传张献忠曾贩运枣子到四川做生意,赶着马队到内江桂湖街时,一路留下许多马粪,被当地人拦住,令其清理干净才能离开,张献忠只得当场扫街。走出城外,又觉得腹内绞痛,在草丛中"方便"时,顺手扯了一把野草清洁,却抓到了藿麻,弄得叫苦不迭。张献忠恨恨地说:"四川好恶,连草草都咬人。"并 当即立誓,得势后要杀得四川鸡犬不留。
1 u) y( }4 D5 h) s4 E. j; a( _# z" d# {; s
  蒋志鸿认为,张献忠在四川混战20多年是不争的史实,但并非真如传说中的"进川为报当年之仇"。蒋志鸿查证,20多年的血腥战乱中,还发生过清顺治五年大旱引起的大饥荒。康熙十三年时,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并派遣大将王屏藩分道攻取四川,再度战乱7年。至康熙二十年,清廷才平定吴三桂判乱。"经过前后37年战乱,四川人口大量减少。《重庆市志》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川中百里无烟,人民所存有数。蜀省有可耕之田,无耕田之民。"蒋志鸿说,为了补充兵员和收取税赋来维持清朝的统治,清廷开始计划向四川大规模移民,而这场移动运动竟在百年以上。 / V& H- j) G* |: W2 G7 R

3 O2 ?$ ~5 _* d& |; i& V  "解手"不忘当年被绑入川? ! [! x7 b+ B* ]2 u
5 L/ I; Q7 ?7 M, Q8 i4 M2 K9 r
  四川方言将"方便"称为"解手",传说这是因为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祖先们均被捆绑入川。路途上需要"方便"时,便叫押解人员"解手"。逐渐,移民们便把"方便"叫做"解手",并流传至今。事实真是如此吗? . Y% p# b( n) i& L& [

4 e% l$ }5 U5 p  四川省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任德清认为,在历史上有两次"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始于元末明初,第二次则是明末清初。有专家认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是因为"天灾人祸,灾民进川"。据此推论,元末明初时的移民应该不是被捆绑入川。对于第二次移民入川的途径,蒋志鸿归纳为三种:"从外省举家迁移到四川;先移民到贵州等地安置几代人后再转到四川;还有便是由强劳力到四川打探情况并置业后,再举家搬迁入川。"
! K0 v' h. p& ?6 G& y4 z1 g$ `6 w
- g& L/ d  ]! b: ]; S; S  蒋志鸿说,在初始阶段,清廷为吸引外省人入川,陆续制定七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如移民不受户籍限制;官府无偿给耕牛,发给路费和种子,提供农具,鼓励农民开垦;开垦的土地拥有所有权等。在蒋志鸿看来,"优惠政策的制定使许多外省人举家入川,在移民中有自愿的,也有被迫押解而来的"。
9 |$ l- U# E9 N
( `6 a' i8 v9 N0 Q  考证 大多川人来自麻城孝感
+ g' Q! s1 p5 b2 D
, Y* |; V5 P* ]3 m* m' }/ P; P. e1 Y  大多四川人会说自己的祖宗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但在现今的湖北地图上,根本找不到"麻城孝感乡",所以有学者提出"孝感乡"乃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地名。"今年年初在湖北麻城市发现的《都碑记》一文,可以为孝感乡的历史真实性之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湖北省麻城市政协主席、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凌礼潮带来了麻城市的最新研究发现。 - H6 w* r" S5 Z! _' b

4 S! x/ ~: t4 t! n3 K* X; P  凌礼潮表示,《都碑记》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孝感乡的存在是真实的历史,解释了孝感乡的得名时间和原因,而且从其文字可以看出,自数万麻城将士入川以后,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判断也是完全正确的。 (信息来源:人民网四川视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7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