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8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和祖陵源考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 18: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武康姚 于 2014-12-1 18:35 编辑
6 t, Q' B1 l' n$ p: x" X; R$ a* N4 W- w( W: M9 P

三、姚氏祖先田渊第一次避祸吴兴,和姚恢第二次避祸吴兴,确实在同一个地方--武康定居。当然,第二次可能在吴兴的那里地方暂时避难居住过。

姚思廉《直说》有几个特点:1是目前能够见到的、也最早的,有关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的文字记录。2姚思廉是撰写史书高手,对于涉及自己姚姓祖先的《直说》,肯定是严谨负责的,也肯定用最精准的词来描述的。所以也是可信的。

姚思廉《直说》虽然只给我们圈定了一个大致范围:就是姚氏祖先第一避难的地址吴兴归安,第二次避难是吴郡。但是给我们提供了第二次特别重要的避难地址的特征“居霅溪之崖”。

    林宝修撰成书的《元和姓纂》给我们的范围已经缩小:姚氏祖先第一次避难的地址吴兴,第二次避难用“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丰子恢,改妫氏。恢五代孙敷,又立为姚氏,居武康。”描述。按照文字“复回”完全可以理解成:姚氏祖先第一、第二次避难都在吴兴,而且也载明了姚敷的定居地在武康。

姚勖在自撰的墓志中,明确记载“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这一家族迁徙史实。就是姚丰和儿子姚邕是在吴兴武康成山定居的。至于姚恢、姚邕是同一人,还是两兄弟,是另一码事了。

《北周书 》僧垣传、《南史》姚察傳、《唐書》姚思廉傳、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和姚氏、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郡守題名、唐《姚无陂墓志》、唐《姚懿墓志铭》中所载人物,皆相互印证,姚氏祖先定居在武康。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都定居同一个地方--武康。


+ e* d- b3 Z+ [  p

四、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自此发源,繁衍昌盛

1、有关吴兴姚氏墓地的史志记载

   《谈志》载:汉青州刺史姚恢,尚书左仆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三墓俱在石城山。景徳中碑碣尚存。

' H* i1 \2 ^& B9 d; t
   明嘉靖《武康志》人物表载:姚恢青州刺史,三国吴姚信太常卿、姚陶寧浦太守、姚奋太傅、姚宪乌程令,梁姚察太子舍人,唐姚思廉弘文馆学士,皆为里人。
* N, _; _" Z# p# P4 D$ H0 U: L: @( o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9 m6 T, s2 b, @1 M9 \7 C

  宋談鑰撰《吳興志》卷十四“佚題原缺”载:吳九江太守姚渠墓【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按推算,也在武康城山境内。

5 W* {. A. p/ @5 {

6 o% A# H7 ~# o5 X; S1 n+ ?

    观上,漢青州刺史姚恢、荆州刺史姚彦、尚書左僕射姚皓,吴太常卿姚信,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陳吏部尚書姚察,隋蜀王司馬姚最,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皆集中在在武康縣西南、南的二三里石城山范围。现武康县南、西南只有石城山(今名城山)。自后汉,历汉、三国吴、南朝宋齐梁陈、隋、唐八姓国朝,【按《姚无陂墓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公元697年)年卒,祖思聪概算】凡延续300余年

2如何理解姚思廉《直说》中的“霅溪之崖”的“崖”

   崖,乃高地的边,或陡立的山边之意。应有一定高度、陡度。姚思廉《直说》描述的肯定是一个明显特征。不过是居住在崖边、还是崖上,笔者认为两者皆有可能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3城山的特征与“居霅溪之崖”吻合

(1)、外形特征:城山,主峰高406米,有雄鸡岭、棋盘顶等。其形突兀,有高度,也有陡度。在武康县城往西南方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城山,挺立势拔 。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城山,又名石城山。有雄鸡岭、棋盘顶等,赤眉起义时,地方武装在此垒石筑城御守,故名。城山现仍有棋盘顶,虽历经2000年风雨,仍有长、宽数丈。所以,城山,崖边、崖上确皆可居住。

(2)、水系:城山南麓离上柏湘溪仅2-3里,北麓距武康县城前谿2里。南麓之水,归于湘溪,湘溪又入餘不谿。北麓之水入前谿。均属霅谿水系。

所以,武康城山(也叫石城山)的特征,与姚思廉《直说》中的“居霅溪之崖”是完全吻合的。

4选择避难场所的基本常识

2 c; h% R; s! H; R2 `" Q/ c
1、要求相对偏辟、安宁。所以,基本不会选择郡、县治所在地及附近的位置。

; k' y9 J' g* W1 n% f0 [
   而城山所在位置,就在杭州与湖州之间,汉时是钱塘县与乌程县的中间,交界部位。相待比较偏辟,也安宁。
# _0 x( H' x& d2 B3 |
(2)、便于逃生。水路、陆路要求特别方便。

$ x  p" D  T8 J8 o7 u. m- F, c! ]/ S8 i9 R
   城山的水路:往南麓不过3里达上柏湘溪,坐船可沿湘溪又入餘不谿。往北2里到武康前谿。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上船,沿前溪而下,则四通八达。往东不过3里,则到处是港汊,也可驾小舟逃亡。船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

3 Z4 D. `, w( p+ y  S7 a
  城山的陆路:往南可至钱塘,往北则可达乌程,往东可去余杭、由拳(嘉兴)。
! ], I( S3 k8 Q' V0 C
  城山还有一个特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就是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可以逃遁于山中。山高、山麓范围大。只要进入城山山麓,顺天目山余脉,往西可至安吉,远达安徽;往南可去临安、富阳、新安江,可达江西;往北可去长兴,又至皖地。这也是最保险的线路。

; K7 @- \/ v4 ]6 ~8 ?# @8 v
(3)、适合生存和繁衍。

  t! X  a. S- \) E/ r
   汉时城山附近已经有人居住,汉舞阳侯樊哙,就出生于武康水桥,即属城山之麓,故汉时城山既有人居住。是适合先人生存的。
4 `& a5 H5 |1 n8 I
      城山周边,山麓腹地,山地可种、山货可采、有兽可狩;东、南、北农田广袤,可耕可稼;东面水网交叉,也可渔焉。是非常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

* g, F/ n, \& Y! C
   居于以上常识, 特别是结合“霅溪之崖”的描述,只要是在武康范围内,本地人都会想到武康西南不远处的、高高耸立的城山。
2 \" w' O$ q/ g9 z! m/ h+ [. \( x

* V3 B0 V5 c3 q+ P0 {

5、《姚勖墓志》中,明确记载姚丰和儿子姚邕是在吴兴武康成山定居的。再一次印证,吴兴姚氏祖先第一次、第二次避祸吴兴,最后都定居于武康城山山麓,这一历史事实。


8 o% S0 {9 Q5 g
6现今武康城山周边集聚一大批姚姓后裔。

+ C; t) ^( H2 D% t- C
         在城山附近方圆20里之内,集聚了大批姚氏后裔及以姚姓命名的村落。城山山脚有姚家坞,附近太平村有姚家墩、姚家陡,五四村姚家圩,长春村有姚家,郭肇村有姚里,对河口西岑坞有姚家,狮山村有姚家庄。而且,以城山为腹地,向南、东、北成扇面状辐射。
: \7 B8 N1 G& X# X. m0 z9 ?4 R3 B  R" [

7、也有武康的其他村庄,传说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经电话问询,和本人对当地的了解,概不可能。大多与“霅溪之崖”这一特征不符。

   但也有一个地方,现名名曰“五龙”的丁莫村、【九勾里加重】(读“崇”)华村,确实聚居了上百人的姚氏后裔,背后也有山崖,原为“武康石”采石场,应有一定高度、陡度。疑问一是:这里的山不大,遇到抓捕难于脱身,不符合常理;疑问二是:与《姚勖墓志》所载明确地址相矛盾;疑问三是:与上述以城山为中心,成扇面状辐射的特征有一定不符。

五、明确了吴兴姚氏祖先的发源地在武康城山山麓,再加上相关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志记载、和吴兴姚氏祖先墓地数量和延续性、特别是姚恢墓地的记录,我们也可以确定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祖陵

1、关于吴兴姚氏祖先墓地的史书记载

     据南宋谈钥纂修的《(嘉泰)吳興志》卷十六著姓之姚姓记载:
' X* z( {3 O; h/ l$ t6 Y後漢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太常卿信墓,並在武康縣西南三里石城山,碑碣並存。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僧坦、陳吏部尚書察、隋蜀王司馬最、唐祕書少監思聰墓亦在焉。
% K6 G9 r& x0 i+ C5 a(《統記》姚恢、皓、信墓,云碑碣見存。而《餘英志》云:皆丘壟,不存見。統表識者《統記》作於景德(1004-1007),歷二百餘年,存者亦復湮沒,可勝歎哉)

     明嘉靖《武康志》丘墓载:漢青州刺史姚恢墓在縣西南二里石城山山麓、荆州刺史姚彦墓在縣西南三里、尚書左僕射姚皓墓在石城山、吴太常卿姚信墓在石城山、吏部尚書姚察墓在縣南三里、王司馬姚最在石城山、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坦在縣南三里、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在縣南三里。

2、吴兴姚氏祖先陵墓数量和延续性

汉:姚恢、姚彦、姚皓

三国:姚信、

南朝:姚僧坦、姚察

隋:姚最

唐:姚思聰

官阶至高、数量之多、延续凡三百余年,实属罕见。另,史书未名着,尚未知有几多者焉!有待进一步勘查。

# L5 z: q/ |; ^* R! `
六、对于吴兴姚氏祖先历史疑问的解读

. s9 m2 i1 W/ C3 n/ M
1、那么,姚敷为什么要迁徙到武康?到了武康,在哪里定居呢?
) s: T" y1 s! Q" j5 T0 P
    有两种可能性最大
# ^6 V+ d) c3 T! J( H, c
    第一种:因武康城山是姚氏祖先第一次避难的居住地,迁徙返回祖居。这是很合理的。
; P8 X9 l, x1 Q: x
    第二种:因城山埋葬有第一次避难的祖墓,为其守墓。古人崇尚孝悌,也是正常的。
. P8 y( d  Y1 u/ l, f! b
    也回答了林宝修撰的《元和姓纂》中:“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为什么用“复回”一词的原委。
  Q* Y; k* Y" U. A

2、可以解答嘉泰《武康志》留下的疑问。

    嘉泰《武康志》载:出自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漢有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有太常卿信、晉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有碑碣存。姚姓其來也遠,居吳興亦久矣,《姓氏書》謂:王莽封田豐奉舜祀,豐子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其姓姚,始居吳興武康,未必然也。”这里产生两个疑问:一是、姚敷是不是确居武康?二是、是不是从姚敷开始复姓姚?

  可以解答第一个问题

  第一、是撰写者没有看到《姚勖墓志》,在撰写者的那个年代,墓志碑还在地下。

  第二、是撰写者可能没有注意姚思廉撰写的《直说》,因为那是家谱。也不可能做那么详细研究。

9 C  a& g; F9 f
3、也很容易解开史志中记载,武康城山为什么有那么多姚氏祖先的墓葬所在;也很好理解城山附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以“姚”姓命名的村落地名。等等一些疑问。
% I  ?* u7 Y+ I) p
七、留下的一些疑问,不过那只是家族的世系问题

. d. G& D* U& U; ]* w
1、恢和邕是兄弟俩,还是同一人,有待更多资料嵇考。

7 N! n5 C5 y2 ~4 V
姚思廉撰写的《直说》吴兴要是祖先第二次避难是:“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避乱过江居吴郡”。主要任务是姚恢。而《姚勖墓志》)中“齊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漢執金吾代睦侯諱豐,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主人公是姚邕。恢和邕是兄弟俩,还是同一人,有待更多的家族资料嵇考。

# E7 _  i$ i' T) a( ~' r* T
2、姚思廉撰写的《直说》“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写的是“僧坦”,《北周书 》卷四七、《北 史》卷九 ○都载: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的八世孙。僧垣和僧坦,是否因笔误为一同人,还是另有其人。另查姚思廉的《直说》中未有姚信,而有“姚和”。

, I7 q5 b% ~" P3 C5 P  p" t; F
- @; G9 F; F/ l! A4 y1 q2 k& M
4 b/ C# B) `# P/ _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由于水平有限,知晓不多,期待方家赐教、斧正。

' E" H$ v0 {# a. H0 b  S
     

# {. u- q0 _# l; n, Q, L. q(希望宗亲们提供更多的家谱、墓志等详细资料,特别是陕西硖石的宗亲,能提供陕西硖石姚氏的家谱,以便作进一步研究)
" q) {  N# M. V2 ?* }, O- |+ v联系:QQ517615548,电话15805820388姚武康
0 [- c! b3 M4 v0 c$ ^6 O7 V, U  K
3 t& O* @) l% f3 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31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