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92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三公后裔民族成分问题请阅读此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1#
发表于 2013-1-26 09: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这是我见到最系统的民族论文.好贴.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2#
发表于 2013-1-26 0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请版主加精。

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3#
发表于 2013-4-8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8 ~0 q. P; i- Y0 D8 p
俗语说:亲戚无三代,家门世世生。这里的家门指的是同一姓氏家族的人。千百年来,人民或聚族而居,或千万里寻根问祖,为的是缱绻缠绵着那份特有的家族之情。而把这种赤子情怀串连起来的,就是族谱。
9 M# Q4 r3 _% @9 D. p) F% V自古至今,关于姓氏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姓氏,就有了族谱。族谱不仅是理清姓氏发展脉落的重要资料,还是研究民族史、人口迁移史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 j6 ~. C# {! A, n9 {娄底,这个有千年江西老表情结的湖南几何中心,它境内的新化和冷江的全境以及涟源部分地区曾为古梅山腹地,居住在这里的苗瑶先民在汉时称长沙蛮,在隋时称莫瑶,后称梅山蛮。到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章惇从常德、益阳攻打梅山,在宁乡狮子山被梅山蛮击溃。官兵退到密印寺粮草全由密印寺提供,并苦求寺中主持颖诠长老下山说佛法劝降梅山,说法七七四十九天,梅王苏甘才具土献册,梅山土著政权结束。朝廷将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可如今,为何不见苗瑶的踪影呢?他们真的“死徙殆尽”了吗?
. m/ m& |8 I( l' ~, n6 {3 x翻开族谱就会发现,千年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上演着战争、杀戮与人口大迁徙,我们的各姓始祖或奉命平蛮,或经商,或奉诏移民,来梅山立草为标、生根落担。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吉安。7 _9 Q: X% n4 u# P2 c
如唐庄字同光二年,任湖广招讨宣抚防御史的陈伯万奉命南征,驻军横阳寨(新化西河镇),与儿子陈元和、谋士董保兹商量,决定恩扶“蛮獠”,酋长马殷拜迎境上,与陈伯万订立分守州郡合同,互不侵犯。陈伯万也就留在了梅山,建基横阳鹅塘,为陈姓始迁祖6 a  G: \- T- g" X6 \/ t: E0 t
宋绍熙四年(1193年),77岁的奉朝瑞奉命扫荡蛮獠,驻军溆浦、江东、锡溪、坪下等,历大小60余战,降伏36峒,斩贼首赖三,苗瑶十不剩二,几无人烟,而他自己落业在瑶民聚居的奉家山坪下,并劝后代在此安居乐业,“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奉朝瑞成为奉性始迁祖。
- T& u( |7 x1 Y! E8 J9 A# @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蔡太伯为统制参军,奉诏征讨苗蛮,编军宝庆卫,其子蔡均和留驻梅山车田。) j5 B2 m3 D, S, H! I) m+ W
宋熙宁五年,身为大理寺丞的戴千胜奉诏巡察南楚,整饬边防,拨旗兵500,带领家眷来到梅山,掌管湖广粮饷军政一切大权。一到梅山,见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个安家的好地方,奉请补梅山民藉,落业梅山。
# M2 l& \8 o8 S4 K! N元明鼎革时(1364年),任宝庆路总管守将的唐隆道,在明大将军徐达攻打宝庆时,汉主陈理投降,唐隆道孤军奋战,粮断援绝,以身殉难,死于邵东黑田铺,葬新化梅城福星山,后代安居于此。
) P- z3 w  M# Z! \* k* T( t6 u……
3 b0 J8 o6 b. h5 e7 o' Q; E( ~0 k如果上述这些是自愿移民的话,那还有一些人是强迫来梅山的。新化田氏源流载:“宋太祖诏召湖南邵州路大牧蒋琼问:‘卿守邵州路,黎民何如?风俗何如?’奏曰:‘臣守邵州之地,因唐时黄巢作乱,杀戮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太祖诏:‘朕都城内外,或者将江西太和圳上一坊,不拘张姓李姓,五丁抽二、三丁抽一,不分老少,不分宦民,不分贫富,请定夺。’蒋琼领旨,回江西太和将圳上田家二百七十余户移往湖南各府州县,自择基地……”于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开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庐陵填湖广”。
' f) G+ t# R7 k+ H宋元丰八年(1084),李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实新化”,迫迁者十户中有八户。连99岁时任浙江钱塘令的周监卿都没能逃过此劫。
. v: `$ s9 r6 v! e《黄氏家谱》载,五代时,因战乱,黄姓先祖80岁的黄峭令三妻位下21位子孙离开家乡,不许恋此一方故土,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家谱也分为21套,临行前,作离别诗,内外各八句,作为他日子孙相认的凭据。有一支来到新化。# V6 k1 r9 ?' @* g8 O
这些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来到梅山的客户,人生地不熟,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1 P: ?$ v. c7 ?
《杨氏家谱》载:杨姓始祖杨惟圣(1109年)四涉后到洋溪上游,想在那里定居,遭先居在此的陈朱二姓阻挠。杨不与争执,致力搞好邻里关系。他见山洪暴发常毁良田和房屋,干旱时又无收,于是一月内筑堤数百丈,保护了各姓利益,陈、朱深受感动,共同参与。成一段佳话,遂定居下来。& U  S3 j1 Q7 M
至今在新化白溪的胡姓,大年三十不过年,改在重阳节过。原来,胡姓先祖胡汉位初来白溪时,建了一栋二丈二尺高的堂屋,触犯了王法,除夕夜,官府来捉,举家逃离白溪富溪村。后来改过年为九月九,取九九还原之意。至今流传下来。# A) {  i2 g/ ~
明永乐10年,雷姓始迁祖雷升落担新化沙江,孙雷尚震参加白衣武试,因身体阔大,气魄过人,得罪主考官 ,连夜携二妻四子出逃到新化河东座石长冲(大山中),才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s( g6 l8 p* b# R' ^3 C$ z
为铭记和感念先祖落担时的艰辛,童姓有落担诗:“建隆落担一常公,岱岳岩山立屋场。童鼎子孙从圳上,吉州请社至湘乡。”! \6 p  T& q7 ]7 f
……
6 R. [' E6 O$ V. B* D7 B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江西来梅山的,有80%的是被迫“实楚”的,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有以背族谱班语作为相认依据,有清明相约祭祀祖茔的,有一辈子不再见面的。
* u) u; `/ X1 w) S在遍布娄底各地的这场大迁徙,唯独有一个地方没有人去立草为标,这就是曾经的“九岭十八坡”。据《苏氏一修族谱》载:蛮王“田土左至木杉坳、黄柏界、枫神殿,右至石仓岭、龙婆山,周围九岭十八坡”,含三县市八乡镇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什么没人敢来落担呢?因为九岭十八坡是峒主苏甘的大本营。《苏氏族谱》载,明末清初,武岗苗酋杨清保、粟贤宇号召“五峒连天地,苗瑶共生存”率众起义,梅山苏氏纷纷响应,其中苏廷义部140余人藏于花山峒中,被官兵用硫磺和辣椒粉熏毙于峒中,后裹葬于观音寺后。但令人疑惑的是,苏氏历经540年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才创修谱谍,称始祖为“太极”,为汉人,并反复告诫子孙不要追寻祖源。为甚么呢?原来,在开梅后的300多年中,苗瑶反对朝廷的战争一直没停止过,有张虎(苏氏的外甥)抗元、清起义,道光时李再万起义,这些战争的后果就是在梅山地区,朝廷一度禁苗俗、设苗防。战马耕牛被宰光,兵器被收缴,10户共用一把菜刀,巫猎不能公开化。同时加大了移民入梅力度。对迁入的汉人从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政策,排挤土著人。一些土著人被迫迁移,没迁移的苗瑶为了自保,自行汉化,在族谱上标榜始迁祖从江西来的,这就是我们再也从族谱上找不到苗瑶的原因了!! L7 X& R# ~8 o: q# g
据许多族谱记载,来到这人多地少、时有瘟疫的地方,许多始迁祖都曾习过巫术。《吴氏族谱》记载:先祖落担之地(邵州排子山)曾为魑魅之地,妖气重,瘟疫流行,人口减少。只好往新化、涟源等地迁移。《黎姓族谱》上记载黎先祖晚三郎,于明成化年间(1465-1587)来楚南习巫教;吴姓族谱记载了(一修)第一世祖兴绍公之子道良公延裕坪(1320年)因土瘟之难,去邵阳而居安化丰乐(桥头河镇桂花)迁徙学法;《张氏续修族谱》中记载,安化丰乐大范始祖张昆瑛儿子鹏程,因元末土瘟,往江西抚州拜法,法号道清;张姓始迁祖之儿子、张家一世祖张季瑛,于元末时除瘟疫(1333年6月30日生)去茅山拜法,现在石马山镇马头村还保留着还鸡愿的习俗,在他生日的那天,家家户户团聚到祠堂杀鸡还愿,回家后团聚就餐,比过年还热闹。唱词是:“36岁去茅山拜法,41岁转回程,左手提起飞毛剑,右手提鸡祭五猖,右脚上头顶碗小,右脚上头一炉香……”,和民间流传的关于张五郎拜法的唱词一样。新化白旗峰罗姓族谱记载,先祖罗甫通曾去武当山学道,《李氏七甲族谱》上记载,先祖李发震、李发兴叔侄俩曾去峨眉山学法,等等。
3 Q% [3 B6 T, S2 x0 ?& E这些曾拜师学过法的始迁祖或先祖,他们有阴教功夫,能保佑本境人畜平安。他们继承发展了梅山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到今天,在他们生日那天,本族子孙会“唱太公”,表示纪念和感恩。" Z/ T' e- J, p
多元文化的融合、外来人口的融入,使古老梅山迎来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蛮荒之地开出了文明之花。一大批标志性公益建筑如雨后春笋涌现,名垂千古。如新化北塔为周建中阖邑所建(1834年),祈求风平水静,人杰地灵。经百年风雨冲蚀,仍完好无损。油溪石桥为鄢姓元哲兄弟所建,此桥初修而倾圮,两代继修,历经10年,最大的料石为7.2立方米,重达7吨,在桥中间榨石上雕有22脚的蜈蚣镇妖。近三百年来,固若金汤。楼下沧溪千年古樟为罗姓始迁祖种植,现被奉为树神,庇佑一方。文田杨氏宗祠正中最大的塑像为杨斗雷,杨氏人才辈出,世代保护着宗祠。大熊山十里坪茶亭为陈姓始迁祖所建(现剩原址)。洪姓先祖洪传政得意外之财后,全家大小连年大便泻血,于是发心大建公益事业。百年里,建了三庵九桥十八渡。在杨家滩,明末清初所修桥53座,大都是族人所修,最大最好的石拱桥为胜梅桥,为姚氏族人所建,因处于两水交汇之处,30多年里两圮于水。姚氏后裔纠族修补,折其旧而新之,桥石上雕乌龟镇邪。从此,桥墩坚固,再无水患。300年岿然屹立。现在杨家滩常林的龙塘桥为刘氏族人所修,有500多年的历史。新禾的里仁桥是杨家滩现存较好的花屋桥,长22米,宽3.4米,通高9.9米,桥顶盖青瓦,过道两侧傍栏杆设座板,供人歇息。1 Q0 y9 q5 G4 t% G' w4 [8 h8 i' c
一些村落因先祖们繁衍生息而得名的比比皆是。如,杨家滩是因洪武年间一位姓杨的大户在此建房定居,才叫开来的。新化毕家港就是因毕姓始祖毕庭钊安居在此而得名。新化横阳、温塘、车田、圳上,涟源桥头河、蓝田、伏口、七星等地名,都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9 s6 L+ B  N) G6 Z  p5 z( P6 y! F6 r1 z与创办公益事业相得益彰的是族规礼仪。以中华传统道德礼、义、廉、耻、忠、孝为主要内容的族规贯穿人的一生,维系着家族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农村社会自治的规范。随便翻开一套族谱,小学幼学启蒙、乡规族约赫然纸上,神圣不可侵犯。如,杨家滩桥头李氏《家规十二款》(仅录标题):乡约当遵;祠墓当展(祠堂祖茔修补);名分当正(明人伦)宗族当睦;谱牒当重(清明节祭祖要默读一遍族谱,不得损毁族谱);闺门当肃(守妇道,教妇在初来,择妇必世德);豢养当豫(学识道德同时教);妯娌当厚;职业当勤;服役当供;争讼当止;四礼当行(冠、礼、丧、祭)。另有杨家滩大冲彭氏《读律诀》:一、谋反大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二、倡立邪教诱愚人,清水白莲反叛论。三、游手好闲弄拳棒,教师学徒并杖枷。四、受聘立约悔婚者,笞仗女断归前夫。五、妻女烧香入寺观,罪其本妇与夫儿。六、强盗得财皆斩决,窝主分别斩与流。七、子孙奴婢欧上人,死者凌迟欧斩决。八、争坟冢者凭印契,远年山地字号区。九、发冢见官与见尸,应绞应流罪分治。十、盗卖田宅问仗徙,官田加等追所得。十一、宰牛计只从重论,宰马从流罪亦宜,开场窝赌仗徙流,开宝押宝亦如斯。十二、官假印假文书假,茶私盐私铸钱私,分别首从定轻重,告捕给赏出首宜。这些条款,对谋反、邪教、习武、悔婚、强盗、赌博、制假、争坟、以下犯上、奸淫等影响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处分。到今天,大部分还有教育意义。新化《邹姓五修族谱》载:赞祖迁新一千余年,风俗淳美,间有不肖子孙行为不端,族人以家法治之。“开祠门”罩斛桶、打板子,甚或处死;族人谨遵,无敢违犯。
( y7 c/ j8 ]( r2 N2 L开祠堂门是议大事,“浸拜桶”惩处的是乱伦、不守妇道、忤逆、盗贼等恶劣行为。这些族规,虽然有点残酷,但是,使人们“自幼即知所警,阴消其桀骜之心,而共成为风俗之美,有厚望矣。”这些族规乡约,和散落在山间田野的禁碑一起,构成了农村社会的道德体系,把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从人一出生,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长进了我们的骨髓。特别是能说到做到,从不徇私枉法,使它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这是今天法律众多所无法企及的。1 S5 k- u  d! x& |" m6 I
正是这苛刻的族规,使各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先人,彪炳史册。《李氏六甲四修族谱》记载了房祖近松公不远千里到江西寻父的动人故事。成姓先祖华甫公,任河南总督时与元兵战于湘乡,头被元将砍下,落于池水中,赴池抢其头,众人见其英烈,建祠纪念,取池为“摸头塘”。《唐姓族谱》载:唐末,章姓章大傅,妻练氏,素有贤德。一次大傅军中有二校犯了军法,理当斩首,练氏苦劝,免了二校死罪。后二校俱投奔南唐,攻打建州。大傅已死,只剩练氏,二校送厚礼、白旗给练氏,要其立于门前举白旗免遭屠杀。练氏对使者说:练氏不受金帛、白旗而苟活,倘思旧德,保全一城居民,只杀始乱者;如屠城,先杀我。二校听了练氏的话,罢屠城,只处治了乱军数十人。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 K  Q% N4 N3 m0 g
族谱还是一本本地方史。如《苏氏族谱》、《扶姓族谱》等对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派章惇等来梅山招安的具体经过都有记载。……密印寺颖诠大师带领两个化了装的营官去见峒主苏甘,被苏甘识破,说:“此官人也”。颖诠说:“主眼高,识之不差,此官人之子。”“乃使供茶失手,因而故掌之,二官作惶惧状,主乃不疑。”……0 c$ L+ f! {. `; h& S. q
《谢姓族谱》载:谢氏先祖汉臣公,于至正25年(1365),兵取宝庆路,大将徐达遣将军胡大海帅师攻城,谢汉臣以先锋入宝庆,封万户侯。洪武五年(1372),因湖广辰澧诸蛮作乱,全省煽动,郡北(邵阳北、新化)蛮裔亦隐相啸聚。遂于郡北沙子田沉山底,建立福神寨,出榜招安,蛮裔卒服。
) w) L. z" I. X  G/ T; H) f. f9 u蓝玉冤案:蓝玉为明朱元璋手下一员大将,常遇春妻弟。曾升任大将军。因战功卓著,封凉国公。后恃公骄横,多蓄庄奴假子,夺占民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叛罪被诛杀九族,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谱称“蓝玉冤案”。
; U! Z* m) F! z3 B5 {3 f2 V伍开卫,铁骨亲。《全民族谱》、《秦氏族谱》、《陶氏族谱》等都有记载:“伍开卫,古诸岗苗寨也。宋命前将军周曦讨平之,遂置黎平府,掌管十四土司焉。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年),洪舟司蓝洞妖苗吴面儿(亦称胡妙儿),负勇力邪术,称王作叛,苗民胁从,大肆猖獗寇靖扰边境,靖州申文报警,楚抚上疏,上命楚王及信国公汤和,率师十万剿平,擒吴面儿戮之。黎平十四土司相继投诚,其时王师屯扎于五脑寨,前曰之卫城是也。洪武十八年,奏请建卫,名曰伍开卫随调南京各省官军筑成镇守。……盖以一所辖一司,一屯压一寨,防苗为祸。稍有变乱,协力剿除。……明洪武二十三年,屯军无粮。…奉旨不必储粮,即将剿绝苗民田地,分领耕种,以籽粒养膳官军,无征、无解。后因各所人稠土狭,于永乐二年甲申(1404)奉诏:只留官戍守舍,余领军本着伍余丁下屯。”于是,在明永乐二年,由贵州黎平府伍开卫,分拨来新化的军户赵、孟、何、崔、段、贾、余、钱、夏、陶、秦、谢、李、许、邵、鲁、金、方、张等七十二户结成了“铁骨亲”,每年清明集合吃“相亲”饭。
2 J! g6 B. c' T; Z; {湘军崛起:双峰荷叶和涟源杨家滩为湘军兵勇源地。曾国藩曾氏家族的家教、人物的繁衍发展以及湘军的起始和发展等,都可以在族谱上找到。杨家滩李姓和刘姓为四代书香世家,族谱上都记载了本地乡勇团练如何发展成为湘军的历史过程。有《挨户团练章程》、《谕团练》等,还有各族大批在各战役中阵亡的湘军将领和兵士等不为人知的事迹,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 \3 S! m. z% ]还可以找到新化第一任县令江西人欧阳勋,是王化后60年才出现的,表明了梅山置县后有60年还处于自治状态。他奉诏来新后,致力于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勤王过程中不幸病亡。人们纪念他,在白溪资水河边建了杨勋墓。$ }# X# D$ K6 p, E8 w& A
族谱还是地方资料库。许多族谱里记载了本地山川图、墓图、街巷图以及挽救保护族谱的故事。是一幅幅珍贵的世俗图。如新化县有清道光庠生曾彰瑞绘制的风貌图11副,对研究新化历史、城建、风俗有重要的作用。杨家滩有清代杨家滩街巷图,对了解该镇的城区布局、生活习俗有参考作用。每套族谱上的坟山图上,对周边的古树、古墓、古茶亭、古桥、古道都有记载。是重要的文化资料。  H5 n7 \2 `. W6 Q' t: P! |2 Y
在解放前,族谱是很神圣的祖物。保护族谱是各姓各族的重要任务。清康熙61年(1722-1736)胡氏修了湖南第一届《胡氏族谱》。到1994年,在陕西安康胡姓人家,这套族谱仍保存完好,8本,1尺宽、1尺4寸长,四十多斤重。是胡姓先祖逃荒求丐、爬山涉水数千里,用全族力量保护的结果,为的是能记起家族的来源。* w9 p* @$ j9 g) O: T% ~+ {
经过几次大的运动,族谱成了乡村社会唯一的记录本地文化、经济、人口发展的资料。可惜,解放后修的族谱,许多内容被删掉,变得简单。
1 X# q( ?, K* c( q" Q* u有人说,娄底地方特别是新化、冷江、涟源等地的族谱不可信。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如此。如苏姓、扶姓的始迁祖都说成是江西人,这与历史不符。又如涟源桥头河李姓的始迁祖李纲,族谱上记载为宋朝宰相,且葬在桥头河。但是,真正的宰相李纲死、葬都在福建,且建有墓、祠。两个李纲的子孙都不同。涟源李纲后代有一支去了贵州的白水,在那里,他们恢复了自己的民族——喇叭苗。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们都出于某种无法抗拒的压力。了解了这种压力,就还原了本族乃至娄底历史的真实面貌。8 G1 ?: J' a* h( ]& O2 P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加入到修族谱的队伍中来,本着修谱即修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增设了人物篇、文墨篇、文物篇、重大历史事件篇,这是对家族文化的大普查,也对地方文化的整理做出了贡献。
2 _# P2 X8 c6 L( V8 B+ S都说人生如梦。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成为族谱上的一个符号。我们有没有忘本?为家族乃至当地的发展做了些什么贡献?以我为荣还是为耻?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 i* p; L5 K  B$ T4 K7 E*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5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