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安乐寺姚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5: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家谱起源
& n) e  k% X  i4 C+ c% l0 M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5: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5-31 20:43 编辑 / }4 C& ]8 w( \: [4 g! l2 @
8 {% m- ], U% x4 k
关于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 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7 p; C3 u: a+ l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5: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5-31 20:42 编辑 ' o5 U" l. |' ]/ q

0 e8 B1 o# r1 y) q3 S 家谱的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z) b0 Z1 _: N+ u- {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 Y# w1 b, }  e! o1 C; q. l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7 y+ K  m2 d( z4 M0 L/ U. P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7 G$ P: V% S% j3 N# D" z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k3 R. o6 f( ^, N+ u1 \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n, X) f0 L4 `$ H5 D4 q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3 N$ G1 q7 o$ n8 |- E) x0 Y8 r7 q2 B5 ~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 C) n" }; {) Q' V# B! D: ?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 M: q5 _9 s/ {" S( Q" P' K7 U+ {$ @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4 h( \; Q, ~* p) M' a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 h1 ?! P( E) l3 }" B% E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 I* T# X! a2 J( V9 G9 K* d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 n( R6 `3 z9 l( G% c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 J: i' D% c+ A% D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 F+ g! [' o3 W$ M2 g9 }3 _, _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 M0 L( Z1 [% j0 U. l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 ?& h) P1 I6 B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   

孔子世家谱

$ `0 [6 i! f5 X
”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5: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4 [  p7 E: A* |0 B: O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2 O: t- r( r; \6 }6 _' {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家谱文化发展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5: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文化发展
7 F2 d! b, `0 l4 s  O+ F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近10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6 r8 }( O# @* k6 ?' R9 I, V编辑本段家谱站点——香火网轉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6: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轉載可否借鑒自己修譜.請大家談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壶茶一杯酒,笑谈千年往事;一个姓一部史,回眸百代传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明白你指點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4: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新中国五十一年公元 1999年己卯年
新中国新中国五十年公元 1998年戊寅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九年公元 1997年丁丑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八年公元 1996年丙子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七年公元 1995年乙亥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六年公元 1994年甲戌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五年公元 1993年癸酉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四年公元 1992年壬申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三年公元 1991年辛未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二年公元 1990年庚午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一年公元 1989年己巳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十年公元 1988年戊辰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九年公元 1987年丁卯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八年公元 1986年丙寅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七年公元 1985年乙丑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六年公元 1984年甲子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五年公元 1983年癸亥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四年公元 1982年壬戌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三年公元 1981年辛酉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二年公元 1980年庚申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一年公元 1979年己未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十年公元 1978年戊午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九年公元 1977年丁巳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八年公元 1976年丙辰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七年公元 1975年乙卯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六年公元 1974年甲寅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五年公元 1973年癸丑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四年公元 1972年壬子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三年公元 1971年辛亥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二年公元 1970年庚戌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一年公元 1969年己酉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十年公元 1968年戊申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九年公元 1967年丁未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八年公元 1966年丙午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七年公元 1965年乙巳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六年公元 1964年甲辰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五年公元 1963年癸卯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四年公元 1962年壬寅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三年公元 1961年辛丑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二年公元 1960年庚子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一年公元 1959年己亥年
新中国新中国十年公元 1958年戊戌年
新中国新中国九年公元 1957年丁酉年
新中国新中国八年公元 1956年丙申年
新中国新中国七年公元 1955年乙未年
新中国新中国六年公元 1954年甲午年
新中国新中国五年公元 1953年癸巳年
新中国新中国四年公元 1952年壬辰年
新中国新中国三年公元 1951年辛卯年
新中国新中国二年公元 1950年庚寅年
新中国新中国元年公元 1949年己丑年
民国    
民国民国三十八年公元 1949年己丑年
民国民国三十七年公元 1948年戊子年
民国民国三十六年公元 1947年丁亥年
民国民国三十五年公元 1946年丙戌年
民国民国三十四年公元 1945年乙酉年
民国民国三十三年公元 1944年甲申年
民国民国三十二年公元 1943年癸未年
民国民国三十一年公元 1942年壬午年
民国民国三十年公元 1941年辛巳年
民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 1940年庚辰年
民国民国二十八年公元 1939年己卯年
民国民国二十七年公元 1938年戊寅年
民国民国二十六年公元 1937年丁丑年
民国民国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丙子年
民国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年乙亥年
民国民国二十三年公元 1934年甲戌年
民国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癸酉年
民国民国二十一年公元 1932年壬申年
民国民国二十年公元 1931年辛未年
民国民国十九年公元 1930年庚午年
民国民国十八年公元 1929年己巳年
民国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年戊辰年
民国民国十六年公元 1927年丁卯年
民国民国十五年公元 1926年丙寅年
民国民国十四年公元 1925年乙丑年
民国民国十三年公元 1924年甲子年
民国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年癸亥年
民国民国十一年公元 1922年壬戌年
民国民国十年公元 1921年辛酉年
民国民国九年公元 1920年庚申年
民国民国八年公元 1919年己未年
民国民国七年公元 1918年戊午年
民国民国六年公元 1917年丁巳年
民国民国五年公元 1916年丙辰年
民国民国四年公元 1915年乙卯年
民国民国三年公元 1914年甲寅年
民国民国二年公元 1913年癸丑年
民国民国元年公元 1912年壬子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4: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 1911年辛亥年
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庚戌年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 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年戊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年丁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丙午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乙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年甲辰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癸卯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年壬寅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年辛丑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庚子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己亥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戊戌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丁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年丙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乙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4年甲午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3年癸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 1892年壬辰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 1891年辛卯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年庚寅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公元 1889年己丑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年戊子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公元 1887年丁亥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年丙戌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年乙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甲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九年公元 1883年癸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公元 1882年壬午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16 12: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