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小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典故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大义灭亲, ]; ?$ K, Z; _; h; q) S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 P0 \2 ?8 R: L. ?! U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 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 M3 ?" J; s, d  }& F3 Y  P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4 m" w# F3 H3 i3 w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5 {4 s" G2 i2 s. ]' M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 Y( Z' d# k4 A1 [9 u2 Y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1 d" {6 T# `7 U2 |: I0 _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 ]: K4 W: R6 \# }1 O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 l$ I! k! c: {3 D; w: E& F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 l8 f# U3 C6 x$ }$ k9 L* J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 “ 大义灭亲 ”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0: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床坦腹+ X3 |4 [! c7 f4 g; I9 x8 w9 z3 j
   王羲之的大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印象最深的大多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史书上曾记载过一个“东床坦腹”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
+ W- K6 k) B9 H" ]. F& Z  约在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太尉郗鉴想在当时的王氏贵族中为女儿挑选未来的丈夫。于是便派门生到王家找王导商议,王导让门生到东厢房王家子弟中
任意挑选。门生观察了众多王家子弟后回禀郗鉴说,王家的众多子弟都不错,但听说来挑选女婿,都穿得整整齐齐,表现文质彬彬,很讲究礼节,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袒露着肚子,不慌不忙地吃东西,如同未听说此事一样。郗鉴一听,立刻答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并前往观看此人,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 v+ ]7 U! q. M: j$ ^  这位“东床坦腹”者,就是后来成为书圣的王羲之。郗鉴选择女婿的方式虽然颇有喜剧色彩,但他的眼光很好,挑选了一个最具有魏晋风度的名士。
; a2 `) E2 `6 F8 r! ?3 u6 X$ [' l( z, E' f5 e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道主# C9 x7 T  Z* i" o" r7 m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9月13日,晋文公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h9 y: B* p8 N: U7 w! c4 }
  晋国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 u9 h" s& i  ]) B. ~% s/ W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卧龙姚建中   i3 B7 [9 v, o+ B
, ]0 u* O( g3 k' r

+ ~1 }9 V" W- v( E    我把每个成语的典故都发上去.每天一则.:lol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0: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再起" f" W& K! X+ e- N: e* }
   典故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4 E& o& m' H) ^! l& ]8 g2 _! K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意。 9 }  ^: y% m" l1 x& p  |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5 R3 F2 f3 y3 W) @  L" Q3 S( D1 W
   苻坚强大起来以后,东晋的北面边境经常遭到秦兵的骚扰。朝廷想找一个文武全才的将军去防守边境。谢安把自己的侄儿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把谢玄封为将军,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勇猛。谢玄派他担任参军,叫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河苏镇河市),京口又叫“北府”,所以把它叫做“北府兵”。 5 M  P! U; z" D& E" V# \8 r8 \% P; c
   这一回,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谢安决定自己坐镇建康,派弟弟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担任前锋都督,带领八万军队前往江北抗击秦兵,又派将军胡彬带领水军五千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去配合作战。 7 u# j! I* V" L* i
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
" p1 @) c( l) q$ H   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 ) \+ s& S" p$ `% M& ~
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强应付,当然输了。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 # \/ R7 ^' L' R  U  i8 z
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 B. u' Y' I7 q/ X) _$ i7 w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1: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卧龙姚建中
, T) j$ ~1 T. l2 l
* u( o7 s4 G2 a7 a  m" q: }! k4 h& Q* a/ H" `+ i3 s" i
    看来我们的想法基本一样.:lol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22: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施效颦! M! Z+ a. X5 N' y8 v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 C4 Q+ h4 u5 \5 s: Y# Y' @' X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 H' Q# v. L$ }  l6 j: {4 _0 O. L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 a) M% {% M3 I2 g. R$ D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 V- U) d5 @5 I2 Z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2: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Q& d6 b, m- ]; ]4 J3 R. O
, W( S8 p6 o- {9 a: n0 e+ A) _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

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解决。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堵物& `/ M' m7 }1 M6 E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
# T$ b- V! J! m! ~4 T' D& v  《晋书·王衍传》还有这么一段传说:王衍,字夷甫(参看“信口雌黄”)。此人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逗他说“钱”,都没有成功。有一天晚上,郭氏趁王衍睡熟时,叫婢女悄悄把一串串的铜钱,围绕着床,堆放在地下,让王衍醒来,无法下床行走。她以为这样一定能逼得他说出“钱”字来。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见此情景,就把婢女唤来,指着床前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拿走这个东西)。”4 ^# g' c. c5 P, R4 t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旧时人们还以“口不言钱”作为成语,形容清高廉洁,不讲钱财。

* M" N. I- u( N+ w2 y9 a6 b! q( Z0 s2 S1 c- l* B" e
阿堵物的故事/ {6 l. e7 I/ C1 b" z& Q, j

/ t$ ~1 p% x: A1 c ; l" G2 H7 G& r* }$ ^7 z5 }
   说起“阿堵物”,就想起发生在文革非常时期的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在一个管钱的机构有一个老职员,是解放前的老员工。他业务素质高,各项业务条款及有关规定烂熟于心,处理事务干练。虽说不是领导,却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平时言谈之中就有些自得,领导和同事虽然钦佩他的能力,却又觉得他有点盛气凌人,背后就略有微词。 3 B, E/ V# @/ _

( A1 C6 u4 }+ s& ?# F, r  到了文化大革命,正愁找不到革命对象呢,他不是旧职人员吗,就把他算上一个。平时就听他吹嘘,解放前还去过重庆、香港。了不得!那都是些什么地方啊?一般人能去得了吗?自己的父辈连火车都没见过,他却见过那么大的世面,连飞机都坐过的!特别是那坐飞机的时间还是在解放前夕。他有历史问题那是必然的,没有问题才不可思议。 2 _* O1 D1 ]6 \+ J( w2 I. z

0 A$ \" I8 B, l. `& A* W  可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折腾多日,却没查出他有什么问题。无奈只好孤注一掷,去他家抄家。却没发现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让他们最感兴趣,也有些价值的就是他和一些朋友的通信了。其中一个外地资本家与他过往从密,书信颇多,遂派员与对方所在单位联系。对方也是审查对象,也抄了家。终于获得了老职员写给他的书信若干,使造反派们如获至宝。因为那些信件中,有大量对现实不满的反动言论。其中涉及到钱的俯拾即是,如抱怨钱不够花,恨物价太高时说“米珠薪桂菜似金”,甚至说到困难时期因吃不饱肚子,为了购买一些高价副食品,只得忍痛变卖一些东西,却是“值钱东西不值钱”,哀叹之声遍布。对现实不满,上纲上线的话,就是对党对社会主义不满,就是留恋旧社会的纸醉金迷,就是梦想复辟。这就应该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而其中让他们大惑不解的是信中频频出现“阿堵”两字,如“阿堵欺我太甚”,“为阿堵惟有忍痛割爱”,“兄虽未提及阿堵,然弟心甚愧也”等等半文半白的字句。思来想去,最后确定这“阿堵”便是他们的另一个朋友。特别是后一句,提及这个“阿堵”,使他心生惭愧,那么肯定是他对“阿堵”做了什么亏心事。这一发现令他们精神振奋,心想如能找到“阿堵”,也许就能找到他更多的反动言论。 9 _' n+ A; ?0 R/ d4 F  I8 k+ d
" y7 x) e+ t+ \5 b/ y
  于是,便组织力量再三审问。而他却总是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连着几天,都毫无进展。最后造反派们忍无可忍,在一个晚上将他吊打了一顿,仍不能奏效。造反派头头无奈,只得拍案断喝:“这阿堵究竟是谁?”这才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罪魁祸首,竟是这让人爱恨交加的魔鬼,真让人啼笑皆非。早知这样,直写不就完了,事实上就是自己实在捉襟见肘,无奈向他人借了一点钱,一直苦于不能归还。写什么“阿堵欺我太甚”,直说“没钱”就是了,后一句直截了当地说,“你虽没催我还借款,但我却因不能及时归还而羞愧”。也就不至于受这皮肉之苦,悬梁之罪。这就是多读了一些书多识了几个字的不是,怪不得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呢。犹抱琵琶半遮脸,一个钱字就那么羞于出口?实在不愿提钱字,写个“孔方兄”,还能心领神会,偏偏要写什么“阿堵”,连号称秀才的造反派斗士也闻所未闻!弄得大家昂扬的斗志没个着落处,反倒现了眼,露了怯。恨得他们牙痒痒的,有苦说不出,白闹腾了那么多天。而他最后说“阿堵便是钱”的时候,那分明的鄙夷之色嘲笑口吻,更让造反派们气不打一处来。
. c. P/ m% s1 @" y# h' F7 `3 U+ ^! A$ S) F
  最后这个“牛鬼蛇神”除了多吃许多苦头外,自然占不了任何便宜。后期将其下放到农村,由于他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劳动归劳动,工资还是照发的,倒也不算太苦。几年后落实政策,他说不管去哪个单位都行,就是再也不要回到原单位。尽管他热爱原来的工作,做起来也驾轻就熟,而且年近天命,还要到陌生单位去从头学起,他都认了。人的尊严是十分重要的东西,被人肆意践踏以后是刻骨铭心的。心是不能伤的,真伤透了心,一切都不能从头再来。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皇帝 
0 D3 i& |0 G+ \+ s4 U      唐末五代是一个叛卖的时代。朱温先是叛变黄巢起义,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后又叛变唐朝,自立后梁。 ) t7 ?0 _( H- E5 C
  李嗣源本来还不想背叛晋王李存勖,被他的女婿石敬瑭说动,背叛和消灭李存勖后,自立为后唐。 1 z1 P6 U- x: ~) A) h+ X
  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9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11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1 ], `) c; z* C3 G  Y" P. J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 o5 Z$ A; R  B8 @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的儿皇帝,病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6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