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小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典故故事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仓颉造字/ ^& r& I6 m3 G' p% @, D, t2 w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M5 a7 D- N! J* y1 {1 O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 {# X. d& J. e8 q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 \, W/ }$ u2 c+ D8 v2 p! J$ r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2 I- O7 d5 I% P; X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 j) U! c/ c  T9 O/ \* D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8 J# T: D& z: z4 Y; {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0 h  b3 b+ ~1 W; y8 c& E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 g4 S0 n2 B/ M4 h' w9 u8 B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 R9 M. t4 O* q/ C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 @" e/ \7 s+ Q7 K0 U9 q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 y  [; b1 \& X# a! V7 |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3 |  o% m! ^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 F% X: r/ s' I7 n, l# M) ]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 c4 Y  r3 a3 J1 ~5 c1 u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5 y6 K  U, F2 t8 U6 b! U" S; n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 ^3 |' s3 y- b' @; }  T* l6 i9 Z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1: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7-16 11:50 编辑 1 ~5 R' V: L0 Y( B  X) J3 J( x
- S- x; N3 O' p4 F: x6 v$ r
草木皆兵
5 E) d+ `. @) Z) P. E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9: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yaozhongdong
' ~! K7 ]9 K" x- r$ f
  T' r  [: Z7 f5 V! I$ T" d, T' S- H9 o0 v: w, m+ z
    为姚网.应该的.我还要向宗亲们多学习呢!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9: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7-17 09:56 编辑 * }7 g& n% Z! J- C8 Q3 {0 R

- D1 ]$ Q( }0 O2 B$ C车水马龙5 L/ v* A  x+ L& I( B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 K5 z' F3 q9 c0 j5 U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 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 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 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 C% H; H8 y, M$ C( `' U3 v8 r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 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 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 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 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 论朝廷的事。 , p* c: S4 w3 t) P

" @8 T1 d4 X! A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 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9 [! Y, L; x2 O( Q+ J$ i7 X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今年所以大 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 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6 X/ c8 E6 w4 o& j( K7 {3 y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0: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7-17 10:53 编辑 ! M% y1 l( T2 H- |5 z" t& v9 N
小平老整理的中国典故故事,是否也可以叫做《中国成语故事》?7 n* O- }, [' ]( z" R/ j, e  g
我个人认为:将以上每个成语故事分为若干个 ...  v* b" M0 G* \5 H
yaozhongdong 发表于 2012-7-17 10:16
" L3 h, |% U3 K& {5 @, c

+ B3 o5 w3 ^! m2 E6 Y8 m7 F$ h! Y
    我是想连下去的.因我的题目是中国典故故事.看下去象看书一样.:lol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E5 u& {4 s; |; K
来源《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_2 Z& t, ?  A( o9 {  Q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指中国四大美女。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
" n3 \! s2 ?% W/ D! J! O7 u1、“沉鱼”的来源: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 D6 m  h( [3 r+ x; \) t# j   \; v- L, v& D) F: d; I

$ a% w8 T# s2 T% V2 p2 b" ^% [沉鱼-西施9 p+ v; W8 M3 b* H( c( P$ b% W
   史料记载:西施之父,业采薪,其母纺绩以佐之。终日辛劳,仅供三餐粥饭。西施不肯坐食,父母为其选择了浣纱的轻活。一家人虽不十分富足,倒也过得安逸温馨。
( j6 |4 i  h  `  I% T8 M西施出生在“春秋无义战”的如磐年代,一位16岁少女,锐身赴难,在吴越两国宫廷内之外,一场绵延十年的腥风血雨之中,上演了一个扭转乾坤、使一代霸主终成剑下魂的泣天恸地的故事。
  q6 \9 I8 z: U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吴越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和近代文艺塑造得除了极度神话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写显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写甚至是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揭示西施内心世界的真谛。有人把她描绘成用作“美人计”的香饵,有人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高级色情间谍”、春秋时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说成是“女色亡国”的祸水。我却认为西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巾帼,具有高超智慧和纯朴的绝色女子,美得真,美得善,美在内,美在精、气、神。应当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西施委曲求全、十分痛苦的悲剧命运,引发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思考。8 u+ ]  J$ [/ i8 g
西施入越宫以后,“与家人永别,回肠百折,情怀忧郁,万种伤心。清晨对镜,恒顾影而徘徊;日夕凭阑,时临风而雪涕。”+ \0 U( Q8 B3 n5 \% a; F3 K% k
西施在越王宫中被授以机宜,教授宫廷礼仪,熟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锦衣美饰后,被送到了吴王宫中。她入吴十载,夕无虚度,含辛茹苦,曲意逢迎,在吴国上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吴国朝廷大乱。西施在越国做准备工作的半年中和范蠡产生了恋情,但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而要去陪伴异国君主,身病、心病,身累、心更累。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越王交给她的“复国”使命。西施对于自己的祖国确是忠心耿耿的。为了祖国,西施割舍了双亲和个人情爱。
1 ~6 E5 Y  D) p* h从个性的角度来看,西施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吴王夫差对其十分宠爱,真情无假,恩爱备至。直到勾践打到吴国,逼得吴王夫差引剑自刎时,还在为西施的安危呼叫哀伤,使西施大为动情,一阵恸哭,然而西施最终没有和吴王夫差同归于尽,而是回到了越国。本来,西施是应该作为越国最大功臣受到隆重礼遇的,而后让其和亲人团聚,同她的情人重叙旧情。
, O. T8 D# \7 `- ~像梁辰鱼的《浣纱记》和黑龙江朝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施全传》中描写的随范蠡泛舟五湖,同恋人出走他乡异水,来自民间回归于自然,倒是很有人情味也不失为圆满的归宿和结局。然而史实结果,正如杨佩在《浣纱王后》和张铮在《东岳论丛》中所述的那样,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把西施作为自己的“玩物”,对她进行蹂躏和摧残。这时的西施不是比沦落在吴王夫差手中更为痛苦万分吗?赴汤蹈火地为越王勾践的政权赴难,完成任务回国后却受到得恩自己的越王勾践的侮辱,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判处死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不正是西施的悲哀之处吗?这一违背人们心愿的史实,人们往往不甘于接受,宁信其无,不信其有。越王勾践,你为什么要去践踏和杀害为你立了大功的一个小女子呢?& X: x4 g+ h! x6 `3 f
“落雁”的来源: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2 L  P0 |5 L: M3 \8 }& B5 \ 5 `6 v. y" M# R# W$ E! e- R
落雁-王昭君9 ]6 I* P! h" E$ K0 s/ |% a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作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我从小喜爱听她的故事,但对她的爱情了解不多。一个女人的爱情往往会令人着迷,一个公认美人的爱情更会让人心动。在历史书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爱情不多。我看了部份资料,认为她的爱情是凄美的,与她漂亮美丽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没有那种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壮举,只有一个女人不安份的心,将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h2 c) X$ d$ _" @' }# S5 T
历史上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较有名气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传诵的是美丽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赞誉多是传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却多是为她的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倾倒天下男人。其实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争取爱情的化身,人们在赞美她的美丽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还写了她主动嫁单于,并后来嫁给单于的儿子。
8 i8 g5 g+ E" R0 r4 q9 G6 s一个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单于和他儿子复株累怎会对她如此情有独衷。主要还是她的美征服了人们。总体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灵秀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自愿是自己对和亲心甘情愿,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边塞哪?还有什么比爱情更会让一个女孩心动,然而,封建社会的好丈夫,树立的是夫贵妻荣爱情观,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呢?从她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是嫁皇帝。
2 _2 |' L' g: _& l9 s& u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她如愿以偿,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时,有人评说: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个少女怀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这里只是等死,如何才见君王面,直教红颜伴枯灯。王昭君住在汉宫里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告诉自己。可是王昭君无计可施,直到听见皇帝要选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消息。她那棵向往和追逐爱情的心被重新点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汉元帝你不是不选我吗?我要走出这片郁闷的天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昭君凝视着铜镜里自己的面容,专心地抹上鲜艳的胭脂,灿烂如同汉宫中缤纷绽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后的王昭君被带去见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怀着一丝期望和祈祷。直到后来,当王昭君听到汉元帝驾崩的消息时,虽然很久以后才传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经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于是感到一点点感伤。面对汉使:“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也许是王昭君当时心情的表白。7 q) R5 ?. V( `; N, t
  “昭君拂玉鞭,上马啼多颊。近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这是真实的写照。既然王昭君出塞既是自愿,那就说明对出塞和亲有一定的认识,既然有认识,那就不会以远嫁为悲了。我认为她是诗人们“伶其远嫁”的思想,可能来源于安土重迁和对“红颜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应对它有过多的指责,但它究竟和历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远,没有如实地反映了昭君的内在心情。我想王昭君只所以被人传颂,这与她追逐爱情和向往自由是分不开的,也与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封建社会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那时,人们生活“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的年代,爱情是由别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爱情,大多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王昭君挣脱绳索,过上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先嫁老单于,后嫁老单于儿子,这在华夏闻所未闻,罕见。人们把自己的幻想与王昭君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寄托。8 d) F/ c6 d. S* P+ \" \
书写王昭君的故事言语过多,我不想重叙,我只是想到那个年代的女子,压迫的爱情,甚至是扭曲的爱情,如何不动容。我非凭空捏造,据葛亮在2004年第5期《河北学刊》上说,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弭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的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本是巩固、强化汉与匈奴的政治整合,而非什么民族“和亲”,汉代史籍中也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  v; }4 A$ q2 G/ O" O
  历史的长河洗刷掉多少悲喜,但我是不会否认昭君出塞所作出的贡献,因为她为当时的人们创造了和平,王昭君将名垂青史!% G( V( g3 f# ~1 z% E
“闭月”的来源: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 \5 V: I* _( i7 j% b& A& r0 m7 W% X/ n( ~ 1 s+ G# d; @  L4 W0 o4 S3 h
闭月-貂蝉
. C) n; M; ^* \) e1 r% Y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7 h9 P' h3 z1 k+ ]8 p& M  G" ~  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和描写,后经民间互相传诵,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美人。她先戏吕布,引吕杀董卓,成为美谈。更令人折服的是当曹操将她送与关羽时,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将人性发挥到极点。后有人传说貂蝉没死当了尼姑。/ h' X! u6 J$ L
  “美人计”中貂蝉成为传世佳话,貂蝉素有“闭月”之称,容俊貌美绝非一般人可比。三国演义有词赞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还有: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D# W( G' N& s7 H& L5 T  s" i+ d! X
  美女沦为政治的工具在历史上绝不貂蝉一个,四大美女都与政治有关。我感觉貂蝉在四大美女中,被世人赞叹,与她传奇故事相辅相成。她自幼被选入宫中,后在王允家做歌妓,身份地位低下,如无与吕布、董卓纠葛,且美人计一举成名,笼罩在她身上的光环和美丽的躯壳,将沦落尘埃之中,埋于世俗之间,更无人知晓,即便是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美貌无比,妖艳照人,也不过是男人的玩物而已,历史上名妓比比皆是,可挤身四大美女的,仅此一女。
- K, F0 u; b( A3 q6 Q+ o, J/ i  A在民间貂蝉的故事流传也是比较早的。如:《锦云堂暗定连环记》、《夺戟》、《关公月下斩貂蝉》等,使美丽的貂蝉栩栩如生,。《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曹操阴险狡诈地将貂蝉送给了刘备,关羽为了不重蹈董草、吕布的覆辙,闭目竟将她斩于月下。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对于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如果真有关公斩貂蝉,我是相信是貂蝉扑向刀,是扑剑自戕的。- i' X: c  }% N; l
   你想貂蝉为国家而嫁董卓,引吕布杀之,后从吕布多年。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为国为民的女子,为不让曹操阴谋得逞,挺身赴难,顺应人物的发展。
, C! O0 W- u9 _$ `: P- p  由此,貂蝉是刚烈的,她人如花美貌,但内心燃烧着刚阳之火,怎不令人赞叹至今。
! A# k2 `8 G) H4 A; D% p0 ^% ^/ O
“羞花”的来源: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 P6 _3 V6 L1 G6 U4 V  O) s

0 _: c; V$ p% S3 o羞花-杨玉环) H( h) \: y5 G3 S* t' e
   启封历史厚重的卷宗,四大美人的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把四大美女形容的美仑美奂。同时历史的正史野传在述说着她们的酸甜苦辣,在众说纷纭中,她们如一个个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杨玉环在四大美女中独树一旗,前人们形容她美艳无比,风情万种,而且能歌善舞,智慧过人,聪颖异常。
+ W0 R* E! V* h, b, `杨玉环是薄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她是隋梁郡汪氏的四世孙,父亲杨玄琰。16岁时,她被聘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被玄宗不贪色忘礼,横刀夺爱,成为自己的贵妃。2 u0 R( V; F( s9 l" Q9 ?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专宠后宫,玄宗在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天宝初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颠倒,这当然有原因。杨玉环不仅姿容出众,体态丰腴,肌肤细腻,且面似桃花,是个令人谗涎欲滴的美女。杨玉环还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善解人意。玄宗极为喜欢,渐渐迷恋,不能自拔。
& ~% _' M) @  s( J8 ^4 d: @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杨玉环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恋于她呢?一种是她的天生丽质,肌肤白皙如“凝脂”;还有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态;再有就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玄宗熟悉音律,会作曲,能舞蹈,杨玉环身美体丰,娇艳若花,又擅长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有记载说杨玉环是个琵琶名手,古书记载: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齐奏,当时玄宗兴致勃勃,手持羯鼓,杨玉环弹奏琵琶,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于玄宗而言,当然精于音律的杨玉环就显得格外有魅力。
# @) ~- `2 V1 |   另一种意见认为玄宗会迷恋上杨玉环,固然有杨玉环的一些魅力在起作用,而更主要的应是当时社会环境与皇家小家庭的变化在起决定作用。值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当朝皇帝骄纵奢侈,温饱思淫欲,难免以声色代替求治世之心。玄宗当上皇帝大权在握,对政治逐渐失去兴趣,对政事也产生厌倦怠慢,在宰相与宦官的迎合和奉承下,很快就“高忱无忧”倦怠政事,后来玄宗就任由李林甫等专权擅政,自己落得清闲。同时他这样就有了时间纵欲享乐声色犬马了。
9 j" r: b0 F; M, _. y   我认为,最能使玄宗如痴如狂地迷恋杨玉环的,应是她有过人的聪颖,善于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更是貌比天仙。例如在她被赐死时也毫无怨言,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后此恨绵绵无绝期,直至抑郁而死呢!杨玉环每每执板吟咏轻歌曼舞的时候,总要眼送秋波,向玄宗传达万种风情,直引得这个声色皇帝爱欲不尽,情不绝。如果玄宗和杨玉环是爱神情圣,我看不尽然。杨玉环先嫁寿王李瑁,可谓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天设地配一双。后嫁玄宗之时,却极尽奢侈,贵妃池里展丰姿。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证: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面对这样的现实。以至人们盼望多生女儿,而不想生男儿。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驿驾,喜欢赵丽妃。随后,又移爱于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直至武惠妃等等,可谓对爱情不专。后能宠杨玉环,这与杨氏美貌不无关系。还有就是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可以说玄宗爱的是色,而不是情。这也更说明杨玉环美貌绝非一般。
$ ~3 N; o) i$ O- ]5 g0 p2 G/ q7 r   对于杨玉环的美,由李白写成清平调三阕为证:
" \) H& F% D. w" B9 i
5 F; I. u. ]$ j9 [- m7 v6 g5 |  其一:
0 I, X; n; A0 `) {6 s% ?
, E% W; \7 e3 d" V  d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8 D4 u7 d. N& T1 o, h( t
! w' Z' Z$ ~+ D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2 X0 A- _3 s% p4 }2 p

$ G2 z7 X# c$ J6 r  其二:
) v- `* f3 m' h  F( q& \0 F/ R  u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u1 e6 e# {3 L( p; H& ]

' s) @4 ~3 j6 N& v$ u, `5 Q  借向汉家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e8 S( R5 p+ ?: I. B( u
9 P0 O& |: P# ~- d$ ?
  其三:( T0 X/ |* f2 O) u8 d& G

" `9 w) @# T4 k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H- O8 _+ Y: l; {! @4 r! {& S+ J

7 s' j$ P" z0 l& R6 n, R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 g2 s$ Z' {( ~% F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美女,从文献最少的夏代起计,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美貌的女人。她们以本身的姿色美丽再加上和政治的关连,成为人们饭前茶后的闲言碎语,广为流传。四大美女无不与政治有关。还有就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如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妹喜,商殷的纣王妻子妲己,周幽王之妻褒姒,被列为亡国祸水,可谓红颜薄命。& T( Q1 v. E9 N% @6 S  T

4 O& {. z1 `+ G5 n) v( {  红颜薄命正是杨玉环的写照。她美若羞花,却其兄祸国殃民。她虽不参与政治,却被白绫吊死,怨谁?谁能说得清楚。
: K$ n5 ~' M" Q  W  d
! |6 U0 E+ w( j& [2 i! m3 T- e7 @
# g3 {+ g! T1 }3 v& ~' z7 Q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1: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0 R2 j$ t% J; L2 q5 H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4 P4 Q& c( Q; Q$ L  这个成语来源于《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 o7 A1 `: l# M) b& v- j' S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 ~5 w2 L, a1 J1 l$ a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
- ?/ C. [9 o8 u; ?6 g  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5 n6 S6 l- c& Y
  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x/ z- V$ k" {8 m  j/ f- L6 Y
  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 a! a0 C. @+ j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C' P% Q7 S" y2 E/ b( {      韩信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3 v' r# \& ^" @$ s( d6 B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 n  d8 I4 |0 y" q- b2 H3 V& k/ q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 W0 ]2 f0 c7 m" P' l1 T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 a& u0 Y  S9 d' T+ R+ x% c* F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 w$ j& i* p; j, d$ `0 S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地无银三百两
8 H: S) [( t5 H$ Q. i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 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签到天数: 3641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4: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公无私
' _: S' {( b  ], N4 o0 ~8 }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 |! r+ b/ X7 {; _& a5 Y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 h# P! G- }/ w2 Z9 t4 |( Q/ Q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X7 O3 z: ~# t0 n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 h- F6 \4 |4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6-5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