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7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桐城麻溪姚氏概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30 17: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桐城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枞阳(1955年7月1日枞阳从桐城划出,更名为枞阳县。)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今安徽省桐城市,属安徽省安庆市地区。唐至至德二年(757年),才开始称为桐城县,沿用至今。清初桐城隶属于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安庆府。根据《康熙桐城县志》记载,该地区内有山53座,河流24条,如龙眠山、投子山、岱鳌山、浮山等,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同时桐城又有很深的文化传统,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可以说是人文之邦。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正是生活在这个“山川文物甲于南邦”之地,麻溪姚氏家族本籍浙江余姚,宋元德佑间(1275-1276)始迁至桐城。根据《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记载,姚胜三为麻溪姚一世祖,德佑癸巳间时,胜三公随父官安庆,居住在大有乡之麻溪(今属安徽省枞阳县境内,主体部分在钱桥镇境内,发源于县北桐城庐江枞阳三县(市)交界处的岱鳌山。),故被称为麻溪姚氏。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主要世系

为广大门庭,姚氏先祖虽能秉持中国古代传统的“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以孝义为家训警策后人,但四世之前门第尚显单薄。《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麻溪姚氏家族前四世没有科名、仕宦人物,姚鼐在宗谱序言中说到“吾祖先世,本于田农”,但是家境殷实而且重视教育,五世姚旭,在首创宗谱的序言中说“府君生五子,旭居四,知可教,遣入邑庠”。姚旭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这是麻溪姚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此姚氏家族登科入仕者不绝,家族开始兴盛,“姚氏之族,至参政始大”,从此“名哲继踵,遂为世家。”

第六世到第九世,麻溪姚氏家族中没有取得科举功名者,也没有出仕为官者。其中,对家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第八世姚希廉,正是姚希廉由于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才使得其四子皆入官学,“两孙皆第进士,遂世其家为显族。”

第十世到第十一世是麻溪姚氏家族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科举功名者和出仕为官者开始增多。如第十世姚之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湖广湘潭令,治行有循声,民为谣曰“只饮湘潭一口水,不染长沙半点泥”,入祀“乡贤”;姚之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福建海澄令,加按察司副使衔,入祀“乡贤”;姚若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刑科给事中,仕至广西布政使参政;第十一世姚孙榘,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湖广荆南道参议,兼按察司副使,入祀“乡贤”;姚孙棐,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职方司主事,入祀“乡贤”。这一时期,为姚氏家族以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世是麻溪家族人才辈出的一代。姚文熊,康熙六年(1667)进士,陕西阶州知州;姚文烈,顺治八年(1651)举人,云南楚雄府知府;姚文然,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卒,赐祭葬如礼谥“端恪”,入祀贤良祠,专祠本邑;姚文燕,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江西德安令;姚文焱,康熙八年(1669)举人,江西峡江令;姚文燮,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云南开化府同知。

3 S  W" Y9 n& q  R+ E

第十二世不仅宦绩斐然,而且多有著述。姚文烈、姚文勋、姚文然兄弟皆能文章,有“江北三姚”之称;姚文然、姚文鳌、姚文焱、姚文燮又有诗名,时人称为桐城“潜园十五子”,姚氏居四;姚文燮“告归后,以诗画自娱,皆有名”,朱彝尊有诗称云“画手前身李伯时”(李公麟)。马通伯其昶赞到“阶州、峡江同时并峙,姚氏人文蔚然盛矣”(阶州文熊,峡江文焱)。可以说第十二世是麻溪姚氏家族的一次高峰,为姚氏家族积累了深厚的底蕴。

5 D/ {3 T/ k5 n4 ]

第十三世到第十五世,麻溪姚氏家族以文人为主,著述颇丰,如姚士坚,姚文然第三子。少聪颖,读书目数行下。能诗赋古文,年十二作《汉景帝论》,同里王大礽见之,惊为良史才。姚文然亦器之,勉以诗曰“相期读史惟今日,莫浪谈诗在少年”。著有《邵窝诗文集》八卷,入祠“乡贤”;姚士堂,姚文然次子。康熙八年(1669)举人,内阁中书。著有《云怡阁文》四卷,入祠“乡贤”;姚士藟,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右春坊右赞善,入直内廷讲官。张文端相国,亦称公“文深醇和雅,有刘子政、曾子固遗风。”著有《余斋诗集》、《泳园文集》;姚士陛,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著有《空明阁诗集》四卷,与其兄弟姚士在、姚士封、姚士陆、姚士對“俱有声艺林,时人有“姚氏五虎之目”;姚虞初,幼承父作舟公训,研究群书,博考传注、训诂、名物制度。折衷有得,学者称之曰“惺庵先生”;其仲弟姚孔鈗亦工诗,有《入蜀滇游》二集,“纪其山川风物,怀抱清远音节,悲壮相为激发,读者悲焉”;姚孔钅閠,廪贡生,独居养志,著有《华林庄诗集》;姚孔鈵,广东惠潮嘉兵备道衔,著有《西堧诗钞》十卷;姚孔锌,赣州知府,著有《抱影轩》二卷、《心香斋》二卷等;姚孔鋠,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著有《小安乐窝诗集》;姚兴泉,以“落花一首”著名,人称“落花先生”。胡芑塘《一枕窝诗集》序曰:“姚子虚堂,慧预元经,学传红雨。生而好古,广搜邺架之奇。”著有《虚堂集》《一枕窝诗集》《雨中消夏录》,尤以词牌“桐城好”,脍炙桐城大街小巷;姚兴泶,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著有《花龛集》;姚范,乾隆六年(1741)进士,著名学者,姚鼐传其学,入祀“乡贤”,其曾孙姚莹将其遗说整理成集为《援鹁堂笔记》五十卷、《文集》七卷,《诗集》六卷。这一时期,麻溪姚氏家族文化、科举全面繁荣。

第十六世到第十八世,是姚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第十六世姚鼐,是姚氏家族中声名最为显赫的人物,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开创了桐城派,以文章闻名天下,著有《惜抱轩文集》等;姚乔龄,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嘉庆十六年(1811)殿试,授内阁中书,改湖南知县,著有《听松阁诗文集》;姚维藩,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授庶吉士,改山西石楼县知县。工诗文,清深绵丽,颇似渔洋山人。著有《天放斋诗文集》;姚羲轮,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广西南宁同知;姚棻,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任广东按察司,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巡抚,颇有治绩。第十七世姚景衡,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江苏泰兴知县,著有《思复堂集》。第十八世姚元之,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姚元之工诗画,著有《竹叶亭笔记》十卷;姚莹,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保台抗英名臣,著有《东溟文集》、《后湘诗集》、《东槎纪略》、《康輶纪行》等,著作计约八十卷有奇;姚柬之,道光二年(1822)进士,贵州大定府知府,编有《连山绥猺厅志》、著有《漳水图经》一卷、《伯山日记》若干卷、《伯山诗文集》十八卷。这一时期,姚氏家族的文化成就达到顶峰,取得科举功名者众多,宦绩方面也多有成就。

第十九世到第二十世,这一时期处于清朝晚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姚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受到影响,取得科举功名者不多,出仕为官者减少。但这一时期仍有一些代表人物,如第十九世姚济,著有《弧三角说约·楕圆证合·字母贯珠》等书;姚濬昌,著有《幸余求定诗稿》十二卷。第二十世姚永概,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著有《慎宜轩文集》十二卷等;姚永朴,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著有《文学研究法》等。这一时期姚氏家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化上,不仅著述颇丰,并且将桐城派发扬壮大,直至清末一直是清代文坛上一支重要的文派。


$ h+ _' L  Q  C0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7: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家风

尊师重教、家学传承

桐城麻溪姚氏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且言传身教,家学兴盛,姚氏家训就曾经教子曰“富贵在天,惟学在人”,可以说麻溪姚氏家族的成就与其尊师重教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姚氏先德传》上记载:姚希廉,有子六人皆聪慧,于是自己放弃举业,“经理田畴,千里延师以教诸子”,见到文儒,必定与之交谈,以便使儿子们博见多闻,其后四子同时入郡县学,两孙为进士。姚希廉逝后,长子姚承虞“督诸弟就学甚严,昼夜不怠。或有倦者,则策之曰‘麦饭之诗,其敢忘诸?’盖葵轩公感怀诗句也,由是诵读之声与悲号之声相间”;姚孔鈊,“事母与孀嫂以孝,抚孤侄与己子,课之甚严”;姚培致,亲自教育其孙姚柬之,凡立身行己之道,天地民物之大等等,遇事讲解,博引曲喻,大定公遂成为名宦。

) V' S) i$ y, W5 k9 @) y4 `- N9 K

姚氏家族的女性也起到了教育子女的作用。张文端公英的妻子姚氏(名含章),姚孙森之女,由于教子有方,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姚棻的父亲早亡,母亲方氏苦操抚育之,“稍长,不能从师,口授章句……公性至孝,幼时母方夫人督之甚严,及贵犹不假颜色。”;姚莹的母亲张氏,张文端公讳英后裔,“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

家风“孝友之内行”为麻溪姚氏家族文化兴盛提供了精神动力,姚莹在其《姚氏先德传·行义》中记述颇显丰富详赡,显示出麻溪姚氏家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的忠敬门风。也正是有了这种敬宗慕祖、忠信孝弟的家风,姚氏族人在对待先祖的遗言训诫时便显得无限的忠诚。

学术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称之为家学,姚氏家族特别重视家学的传承。姚自虞“少任学问,即晰精入微”,晚岁居里,“日与故旧昆弟讲授唱酌为乐;姚之蔺“博极群书,声名籍甚,以《春秋》魁南闱,其从子姚孙榘、姚孙棐两公受业其门,后先成进士”;姚孙森与子姚文焱、姚文燮皆有诗名,姚孙森“生平未尝课两君博上家言,独课以诗。即两君治博士家言有声,公顾弗问;但每见其佳句,辄向人津津诵之不置,其家学可知矣”;姚孙棐以诗名重一时,晚年隐居龙眠山中“筑颂嘉草堂,与诸子饮酒赋诗,门以内雍雍如也;姚文炱,姚孙棐第八子,“与诸兄切磨学问,才藻日发。兄龙怀公文然甚器之,屡见赏于文衡”;姚范,擅长古文,亲授姚鼐古文之法;姚鼐开创桐城派,形成自己一套古文诗辞理论,师事姚鼐的族人最多,“莹师事从祖鼐”;族孙姚元之,“师事族祖姚鼐,受诗、古文法。”;族孙姚柬之,“师事族祖姚鼐,受古文法”;姚莹又授其子姚濬昌,“子濬昌,能继家学”;姚濬昌又授其子姚永概和姚永朴,“各以所性,师而承传之”。邑人潘木厓谓:“尊师重友,吾里素有淳风”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姚氏自然懂得衣冠之望“师资源委,实以兴之”的道理。也正是可见麻溪姚氏家学从姚希廉起,代代相传,承授不断,以推动门祚之繁荣兴盛。

# V/ W9 ~6 r/ v7 S* `+ D  i( R1 c/ o

帮扶族人、赈济乡邑

麻溪姚氏家族从一世姚胜三起就周贫济困,《姚氏先德传》上记载姚胜三“周贫恤匮无吝,人称长者”,临逝之前还告诫子孙要孝友忠厚;姚希廉,曾经被族人以徭役困之,除夕之夜,煮麦半升,还没有煮熟,追呼者已经在家门口了,于是感慨万分,赋诗一首,称之为《麦饭诗》:“四十年来光景殊,蹉跎岁月竟如何?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爨火烟馀蒸麦熟,柴扉掩罢听征呼。重重乐事人间有,寥落凄凉似我无。”以此来告诫诸子,他日子孙有兴者,当厚恤族人。以后姚氏族人中举者必定上冢致祭和诗一首,以记族训。

姚氏后人大都守其族训,周贫救急,帮扶族人。姚文荧,“族党贫乏,常出粟周之”;姚兴豪,“人有窘急,必竭力济之”,并教育子孙以德业为先,称之为家法;姚士黉,教导族中失学者,族人赖之,邑郊外有很多无主枯棺,姚士黉就买山埋葬,不下数百塚;姚孔嶔,精通医术,遇到族中贫困者,就暗中捐参在药剂中,不令其人知道。

遇到灾荒饥年,姚氏族人多赈济乡里。康熙十年大饥,姚文鳌梦到一神,醒来之后说这是神招他赈饥,于是鬻田设粥厂赈饥灾民,日食数千人。后又瘟疫大作,人多野死,姚文鳌多为营葬。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大饥,姚文鳌刊刻招募米粮的小帖子,让儿子沿门求募,邑人响应,所活尤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中两次发生灾荒,姚士至竭资助赈,带领乡贤到太霞宫粥厂料理赈饥事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饥,姚兴豪倡率捐粟平粜,“老弱全活无算”;姚永康,道光初年主持族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中发生涝灾,姚永康施粥平粜,救济穷困,活者甚众。

尊崇孝道 提倡守节

桐城“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麻溪姚氏家族尤其推崇宋明理学,在这种环境下,姚氏家族十分讲究孝顺父母。

在《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及《宗谱·姚氏先德传》和中关于姚氏孝子的记载有很多。姚孔釴,父亲病中,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多年,父亲逝后办理丧事,哀恸几乎晕厥,以至失明,等到服完丧才渐渐能看见,人们认为是孝思所致。侍奉母亲吴宜人,终生如一日,自己病了都不肯离开膝下,临逝之前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并且告诫家人“无殡我于中堂,恐宜人目击心伤也”,上闻,钦旌孝子入祠;姚士黉,“性至孝,母方孺人疾,圭股和药以进。”其父姚文焱卒于京师,姚士黉徒步去迎丧,在路上的哀哭声让路人动容;姚士至,母亲江氏,姚士至以嗣子奉事,曾经在龙眠山中读书,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踉跄回乡,匆忙中掉到河中,遂感染风痹之疾,在病中仍然日夜侍奉母亲。姚士至在家中授徒,所得的束修,除了奉给江氏外,仍然供给自己的本生父母;姚濬昌,为了奉养母亲,弃官隐居十三年,后因为无资不能供养,才再出为官,“母逾八十,终于安福”。

理学讲究死守贞节,在理学气氛浓厚的姚氏家族中,寡居的女性多立志守节。姚鼐就曾撰写过《记江宁李氏五节妇事》《钟孝女传》《张贞女传》等文章,对于节妇事迹大加赞赏,可见其家风传统。以姚鼐为例,祖父姚孔锳早卒,其祖母任氏守志苦节37年。姚鼐的母亲陈氏,“雍正初进士、临海县令暠鉴女,旌节孝”。姚鼐的一女适张通理,夫卒服金死,被旌表节烈;一女适张元辑,苦节三十四年,被旌表节孝。姚鼐在《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中,描写了其姊的守节行为,加以表彰,文中写到丈夫“以忧致疾,姊割臂求以疗之,竟不起,遗一孤女。姊年才二十,悲伤之甚,损其一目。自是上事姑,下抚弱女,闭门自守,不妄见一客,卒以夫弟子雍嗣,教之成立。”姚鼐以其大姊之事,来说明“吾族女实多贤”。据《宗谱》上记载,姚楫之女适方宿,年二十六守节,苦节四十六年“至老邻有不见其容者”。姚文然侧室张氏,年二十二守节,苦节六十二年;姚孔釴之女适张若霦,年二十九守节,苦节五十六年“以贞节族表崇祠”;姚士莱之女适曲阜孔毓懿,夫极贫,为临淄训导,或薄之,辞曰“黔娄志也!”夫死绝食,劝之不食,曰“圣门妇,不辱名教”七日而卒,被旌表烈妇。据统计,从顺治至道光时期,麻溪姚氏家族入《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节孝》者153人,《烈妇》者2人,《贞女》者2人。《姚氏先德传·贞节》上记载更为详细,共记载姚氏家族中烈妇53人,贞烈3人,贞女9人,节孝150人;麻溪姚氏族女中烈女13人,贞烈2人,贞女5人,节孝70人,可见其家风影响之深。

6 c9 R" r/ ]- A4 a" e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7: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代桐城姚氏家族取得的科举功名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历来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族人大都从小就入塾读书,从事举业的人员多,而且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数也多。姚莹在《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中说:“吾族自明景泰元年至今上嘉庆十六年凡三百六十二年,登科者四十四人,成进士者二十,皆麻溪之后也。”《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上记载了明清时期麻溪姚氏家族中进士者21人,其中明代7人,清代14人。《清代硃卷集成》中记载了姚氏家族中姚永概的殊卷,上面记载了姚永概一支成员的履历情况,上记有清代姚氏家族中进士者14人,中举人者30人。另外根据《宗谱》上对家族成员履历的记载和《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中对姚氏家族中举情况的记载,加以对比统计,现将明清代麻溪姚氏家族中进士者和中举人者列表如下:

明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进士功名如下:

序号

姓名

功名

世系

朝代

官职

1

姚  旭

进士

景泰

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

2

姚若水

进士

万历

广西布政使参政

3

姚之骐

进士

万历

湖广湘潭县知县

4

姚之蘭

进士

万历

福建按察司副使

5

姚孙榘

进士

十一

天啟

尚宝寺丞

6

姚孙棐

进士

十一

崇祯

兵部职方司主事

7

姚文然

进士

十二

崇祯

刑部尚书(清)

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进士功名如下:

序号

姓名

功名

世系

朝代

官职

1

姚文燮

进士

十二

顺治

云南开化府同知

2

姚文熊

进士

十二

顺治

陕西階州知州

3

姚文燕

进士

十二

顺治

山东德安知县

4

姚士藟

进士

十三

康熙

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5

姚孔鋠

进士

十四

雍正

翰林编修、顺天乡试同考官。

6

姚  范

进士

十五

乾隆

翰林编修、顺天乡试同考官。

7

姚  棻

进士

十六

乾隆

兵部侍郎,福建巡抚。

8

姚  鼐

进士

十六

乾隆

翰林院庶吉士,刑部广东司郎中;重宴鹿鸣,钦加四品。

9

姚原紱

进士

十七

嘉庆

翰林院庶吉士,更名麟绂,长芦天津盐运分司运同。

10

姚乔龄

进士

十七

嘉庆

戊辰中式,本科殿试,内阁中书,改湖南知县。

11

姚维藩

进士

十八

嘉庆

翰林院庶吉士,山西石楼知县。

12

姚元之

进士

十八

嘉庆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前都察院左都御史。

13

姚  莹

进士

十八

嘉庆

福建台湾知县,广西按察司按察使。

14

姚柬之

进士

十八

道光

广东揭阳知县。道光戊戌,入都召见,奉旨补授贵阳大定府知府。

清代麻溪姚氏家族中进士者14人,与下文列举的姚氏家族取得举人相比,这一人数明显偏少,但是清代“平均每个县有进士17人”,而姚氏一族的进士数量就将近一个县的平均水平,因此相较而言,姚氏家族的进士数量,在全国应该属于比较多的,而且其中有五人是庶吉士,分别为姚士藟、姚范、姚鼐、姚原绂、姚维藩。在清代,进士的出仕率是百分之百的,这也为麻溪姚氏家族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举人功名如下:


& |4 y8 P  u2 N' ?0 a

序号

姓名

功名

世系

朝代

官职

1

姚文烈

举人

十二

顺治

云南楚雄府知府

2

姚文焱

举人

十二

康熙

峡江县知县

3

姚  焜

举人

十二

雍正

荐充明史纂修,官山东宁阳县知县。

4

姚士黉

举人

十三

康熙


& v$ H' m# B) O* z1 n7 a8 o! j& S

5

姚士陛

举人

十三

康熙

2 w. J# o9 v" D! I. Z$ _& E0 a

6

姚士堂

举人

十三

康熙

内阁中书、武功馆纂修总裁。

7

姚士基

举人

十三

康熙

湖广罗田知县

8

姚孔釴

举人

十四

康熙

内阁中书

9

姚孔鈞

举人

十四

康熙

江西湖口知县

10

姚孔錞

举人

十四

康熙

内阁中书

11

姚孔湘

举人

十四

雍正

武进教谕


% K: B4 y* o; `8 ?& s) Z0 f

2 }" V) X5 h1 T

7 l5 A/ v0 H( f5 `8 u. ?( F$ M
) h) S7 ^( }6 h  W- f
7 v+ T3 G; _; h, e- o
$ \* \3 I4 ^* Q+ U7 G2 L: R" ?% u9 h

12

姚孔硕

举人

十四

乾隆

芜湖教谕

13

姚兴湳

举人

十五

乾隆

山西平定州判

14

姚兴泶

举人

十五

乾隆


* K8 f+ D0 r8 U  y! i; n

15

姚  溱

举人

十五

乾隆


8 D" Z- O! S& r6 a" p7 C  @

16

姚肇修

举人

十六

乾隆

河南孟县知县

17

姚培焕

举人

十六

乾隆

, }2 I; m: W1 c) t* j$ n+ y

18

姚羲轮

举人

十六

乾隆

广西南宁同知

19

姚  登

举人

十六

乾隆


( W$ d& A# b: D6 C$ |3 h( \/ o- \" z

20

姚培敘

举人

十六

乾隆

贵州黎平同知

21

姚培雯

举人

十六

乾隆

% Z% g4 y4 |( L# v! p( G% G) T

22

姚宋才

举人

十七

乾隆


& S. D6 Z$ W' L- q

23

姚景衡

举人

十七

乾隆

江苏泰兴县知县

24

姚长煦

举人

十七

乾隆

庐江县教谕

25

姚星緯

举人

十七

嘉庆

拣选仪征县知县

26

姚长庆

举人

十七

道光

定州州同知

27

姚  焘

举人

十七

道光


7 z2 s+ j+ C: k* d0 ~, U

28

姚赓庆

举人

十七

道光

觉罗官学正白旗教习候选知县

29

姚  犖

举人

十七

道光

铜陵训导

30

姚翔之

举人

十八

道光

河池州南宁府知府

31

姚赐履

举人

十八

道光

候选同知

32

姚伯鸾

举人

十九

道光

高邑、宁晋、涞水等县知县

33

姚永朴

举人

二十

光绪

清史馆纂修

34

姚永概

举人

二十

光绪

清史馆协修


- K* v5 m+ m! h; t4 n

/ {% g2 G, E6 _. O( a' i% z
! \! ]  z+ X" F+ W* N( p( z

$ {( f9 ]5 B1 J" m7 H

+ c( L$ {$ z" y) l& f) {

2 \- G) ?! s  y* {# e" L
" u7 R6 O& c3 `  \- R' X% ]; C- H


9 _, u! w; F. z9 c由上可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以科举起家,开始显盛,其后登科不断。根据记载统计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入仕者约448人,可见麻溪姚氏家族为官人数之多。而且姚氏家族世代为官,贯穿整个清代,是毋庸置疑的仕宦大族。


8 |, o2 f7 I9 \& P6 g

麻溪姚氏家族不仅为官人数多,而且仕宦政绩突出。通过史料的记载,姚氏家族出仕者,或清正廉明、体恤民情,或刚正不阿、断案公正,或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文治武功,颇有政绩。姚氏家族为官者入《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宦绩》者35人,其中清代31人,《姚氏先德传》中《仕绩卷》记载了44位清代姚氏家族为官者的政绩,这也充分证明了姚氏家族的仕宦成绩突出。

麻溪姚氏族人的政绩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评价,如评价刑部尚书姚文然,“其才施所不通,而于钱谷、刑律尤精。务为国家崇宽仁、惜大体,巩固基本。”为一代名臣;福建巡抚德保请调姚棻知福州府时,清高宗谕曰:“漳州一郡滨海,民俗刁悍,最为难治,其紧要数倍于福州,朕素知姚棻能事,特从湖北调任该郡,实因地择人,岂可轻于更调。”;评价姚莹,“先后所事大吏,如武陵赵文恪公(赵慎轸),安化陶文毅公(陶澍),侯官林文忠公(林则徐),皆天下名臣,争荐公,谓可大用。”

正因为麻溪姚氏族人在任职时对地方和百姓多有贡献,得到了民众的爱戴。姚柬之将要离开揭阳县时,揭阳百姓呈书挽留,叙姚柬之政绩,百姓德服,且引豳诗“无使公归语,以爱周公者!”相比况。时总督卢敏肃公阅之,优语批答,准其回任。四境之民,闻姚柬之复至,演剧以迎,自入境至县治,数十里不绝。先期,相商共揭示曰“合境共迎县主复任,有敢乘此为逆、报私仇、泄私忿者,通邑大小七百余村,共往洗荡之。”,可见姚柬之在百姓中的声望。自后民益驯,扰亲附强梗之俗遂化,一境宴然,商贾为通。揭民德之,建生祠以祀姚柬之。

德安县民为感谢姚文燕,在城南建祠祀之,“耆老过之,有对像陨涕者”;姚文焱在长洲任满离开时,“士民泣送者数十里”;姚士基去世,乡民听闻,皆痛哭流涕,焚香送于境外,并与栗子凹建祠,每年在姚士基去世的那天祭奠,称之为“姚公会”。一年后,又请祀名宦,姚士基遂入名宦祠;姚士塾以痺病告归。乙亥九月十二日,上御便殿曰:“姚文然好官!其子姚土塾亦好官!”冢宰熊公(熊赐履)、司马索公(索额图)、宗伯张公(张文端公英)皆对如旨。上曰:“大阿哥癸酉祭西岳回,曾以姚士塾奏朕,近安在?”张英对曰:“患病回籍矣。”上叹惜久之。姚士塾告归之后,陕西士人仍不远千里,前来看望,足见其深得民心。

这些评价和乡民的赞扬,是对麻溪姚氏族人任职作为的肯定,是对姚氏家族政绩的反映,足以证明姚氏家族在仕宦政绩上取得的成就。

总之,麻溪姚氏家族出仕者众多,这些官员虽然官职有高有低,但大都具有政绩德行,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值得称颂。

( M7 x1 d; p/ z* u; C! ^! V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8: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族人的政绩

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出仕为官的人众多,桐城张廷玉家族也是清代一个大家族,乾隆时期,张、姚两家在朝廷为官者众多,当时大学士刘统勋就曾因此上疏弹劾:“臣窃闻舆论,动言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今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鋠等十三人。虽二姓本系桐城大族,得官之由,或科目、荐举、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以至于今,未便遽议裁汰。”因此,建议朝廷三年内禁止张、姚两家子孙升迁,后被朝廷采纳,由此可以看出姚氏家族仕宦之盛。

姚氏家族出仕为官者众多,而且政绩突出,多实惠政,造福百姓,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赞扬。

更化民风、发展教育、修建公共工程

民风为一地风气,民风淳朴,百姓多安乐,民风刁悍,百姓则多争斗,因此更化民风是治理地方事务中重要的一方面。

湖北安陆县,民好巫术,百姓常习符咒之术,姚棻任知县时,收其徒众,严加整治,邪风一变。漳州府民,好械斗,打死人就买人抵罪。若缓治,则视法律为儿戏,若急治,则拒捕,相当棘手。姚棻则认为“民不遽斗,必先定期,及其未斗,而剖曲直,可消患于事前。既买人抵罪,则犹知畏法,果使买凶者无悻免,亦可惩创于事后。”于是制定赏罚措施,颁布诸邑施行,“斗风为衰”。

姚柬之所任之地多刁悍之地,在治理这些地方时,姚柬之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恩威并施。

姚柬之在河北临漳县时,县内多无赖扰肆,百姓因此不愿为商,凡日用所需,多去郡城远购。姚柬之知后亲自巡街,遇到无赖就严惩,一段时问后,风气遂改,市肆兴起。临漳县俗又好讼,姚柬之每次赴乡,遇到生童就讲说义理,见到妇女纺织就劳以束布,有童子在乡塾者就奖以笔墨。劝民息讼,有诉事端者,姚柬之辨其曲直,或劝不必结讼,或令其补结存案,遂无人敢作奸犯科,讼狱遂稀。内黄县民风刁悍,罢漕之事年年有,是时姚柬之兼署内黄,“民服其治,闹漕之风顿革。”

广东揭阳县为“粤县著名第一剧邑”,民风彪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当地官员怕激起民变,大都因循苟且,以隐忍为计。姚柬之任知县后,训练壮勇,教之击刺之法。又在揭邑西郊筑台,树立大旗,示以保护善良,与民更化之意。召集乡绅耆老,设筵席,有畏仇不敢来者,便派人护之,导人前来,示以教条,皆和解而散。

揭阳县有榕江书院,久废,姚柬之兴复,厚待诸生。士子回乡之后以姚柬之新政告知乡人,若听闻其乡有械斗者,便密告于姚柬之,柬之即刻前往排解,力治不遵者。谷物收获时,亲督壮勇巡行四乡为之保护,并树催科旗,遇到械斗便树止斗旗,械斗者摄于其威,无不止散。一日,一群持火枪者,结队而行,望见姚柬之,就将火枪没于水中,姚柬之见到命人用渔网捞出,询问后得知乃是受雇助斗者,姚柬之皆依法处理,自此械斗之风止息。当时有民张镫庆书匾曰“官清民安”,至此“强梗渐化,县大治。”

安徽砀山县地僻俗陋,时姚士塾为教谕,修葺学校,建立义塾,兴讲学,士风为之一变。朝邑县乡民好赌博,姚士塾任知县之后,力整赌风。有赌博者,便杖之,并在其家门上书“赌博”二字,而且将其门横放,家人进出都必须躬身。乡人见到,都互相告诫说,这是肮脏男子,为什么要像狗一样行走?族人都耻于与之来往,赌博者遂少,赌风息止。

民风落后之地,多是教育欠缺之地,所以想要更化民风,就应从教育入手,完善当地的公共工程,姚氏族人在任职之地,大多大力发展教育,修建公共工程。

姚莹在福建龙溪县时认为该县之所以争斗不息,主要是因为百姓失教,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以图提高当地乡民的文化水平。在出任台湾兵备道后,姚莹整顿了台南的海东书院,聘请同乡左石硚主讲,并且拿出自己的藏书,供诸生学习。台南府学荒陋,姚莹捐款修理,并劝富民捐金二千,每年收的利息为常用经费。在任台湾县知县及噶玛兰通判时,姚莹也曾筹款整修台南学府、台湾县书院和宜兰县的仰山书院,并延请名儒主持,发展了台湾的教育事业。

姚孔锌任赣州知府时,重修郡城文庙和濂溪书院,条列学规,延请名儒主讲书院,发展当地的教育。

姚士基在湖北罗田县时,建立学校,以重文教,建立专祠,以祀忠烈。设置了义冢,用来埋葬无人掩埋的尸首,还专门组建了官船,用来帮助行人渡河。

姚文燮任雄县知县时,浑河泛滥,城东、南而皆被水冲毁,房屋倒塌。姚文燮修城筑堤,又建造一桥,方便百姓过河,百姓感其德,称此桥为“姚公桥”。

姚棻在任甘肃靖远知县时,兴修文庙,建立义学,发展当地教育。又开金石岘以方便行旅,设立靖堡集场以通货物,“民便之”。任江西巡抚时,上疏言丰城为章贡的下游,众水汇入,而丰城只有石堤四十丈,其余皆为土堤,春夏之际,河水涨势大,为民田之害,所以应该在险要地段改建石堤五十丈,被采纳。又为桐城本邑士子购置乡会试资田,家乡贫困士子赴京考试所需路费及住宿费都从中支取,解了他们后顾之忧。

制订刑律、善断刑狱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文然擢为刑部尚书,当时国家规制初立,姚文然矜恤民命,更定条例,姚文然曾说“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所以推明律意,细细斟酌,必剂于宽平。姚文然校阅刑书,常至午夜,每有疑问之处,必详加咨询。“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曾经有一次认为一人被冤枉,案情有疑,争之不得,姚文然回到家中长跪自责。姚文然认为明朝用刑太过于残酷,就上奏废除了廷杖和镇抚司诸非刑。姚文然在病中仍然不忘其职,口授疏请更定两例,以免其有冤滥。视民间疾苦,痛切其身,故自诵曰“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闻者动容。由于姚文然对刑律多加修订,故部吏官员多称其为“姚律”,尤为推崇。正因如此,《桐城耆旧传》中马其昶评价道“我朝刑律定自公手,凡前代残苛,遂以划除,泽流无极,可谓大仁。”

清代府州县官员负有刑名之责,姚氏族人任地方官员时,有不少善断刑狱、平反冤案的事迹可述。

福建建宁府崇山峻岭,民风素来犷悍,睚眦之仇必报,杀人案堆积如山。姚文燮任建宁府推官,分析案情,姚文燮几句话就能点中要害,不到几个月监狱为空。有方秘杀方飞熊案,已被定为大辟,经过进一步审讯得知方飞熊原本为强盗,曾经杀害了方秘一家,方秘才趁机复仇,姚文燮认为不能与平常的杀人案等同,所以方秘得以全活。又有武官被杀一案,株连甚众,姚文燮仅治几人罪,大吏骇然,曰:“此叛案,何遽轻率?”姚文燮说初报之文中提到有盗贼,应该是乡民追盗贼,恰巧武官经过,随从未至,被盗贼杀害,而盗贼逃逸,后随从到达,便抓乡民,认为是民叛而杀武官。等到抓到盗贼,盗贼自供杀害武官,遂知姚文燮先前分析之情为真。故大吏认为姚文燮明允,凡是疑狱皆委任他审理。

姚柬之任河北临漳县知县时,有县民张呜武称有贼攀二窗棂入室,将其妻杀害。柬之勘察现场,发现窗户狭窄,所处之地也非呼叫无人应之区,而且当天张呜武又未远出,皆为可疑之处,遂对张呜武详加审讯,结果,是张呜武因为捉贼,误杀了妻子,害怕获罪所以诬陷是贼人所为。又有常姚氏被杀一案,犯人不知为谁,姚柬之寻查时发现案发时为县试招覆前一夜,而所取的第一名杨某没有赴试。于是召杨某讯问,杨某神色惶恐,经过询问发现杨某与常姚氏是邻居。遂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诈吓杨某,得知原是杨某意图强奸,常姚氏不从,便将其杀害。可见姚柬之的断案才能。

时番禹县有一命案,历五令三守皆没有断,总督知道姚孔锌负有才能,嘱咐姚孔锌审理此案。姚孔锌审讯了三天三夜,得知实情,遂判决了此案,可见其审理案件的能力。在韶州府时,翁源县有人控诉他的儿媳杀死了他的儿子,说其子死时腹痛,是中毒的迹象,并有断肠草为证,认为是他的儿媳喂他的儿子食用断肠草所致。姚孔锌审讯之后发现“断肠草”只是一般豆叶,而其子当日淋过暴雨,故应是“阴症”所致,平反了妇人的冤情。至赣州府时,有人被冤,欲治其罪,姚孔锌为之力辨,冤情得雪。姚孔锌“其虚心鞫狱,皆类此。”

轻徭薄赋、赈济灾民、稳定社会

姚氏族人深知过重的徭役赋税对百姓之害,遂在任地尽量减轻百姓负担。陕西河西县原有街税,买卖货物皆要纳税,成为常征。姚淮任知县后,首先将街税废除。并且立碑明示,禁止征收民间不知而官又不给印票的赋税,又刊印赋税单册,派人发给乡民,自此百姓知税种及税额。

姚淮到河西县任职之初,前令交代,有百姓欠米粮七百多石,多为贫困之民,不可征收,姚淮遂聚集乡民,“悉焚其券”,百姓皆感激涕零。河西县矿厂原本运锡矿需用牛拉,每年约用牛八十头,需要费用数干,皆从民取,若无牛,则用民力,百姓苦不堪言,姚淮上言免除了此种劳役。当时全府征粮皆可折成银两,唯独河西县不可,只能输粮,费用加倍又累民,姚淮力陈百姓之苦,遂该为各县轮运。

姚淮任雅州知州时西藏刚刚平定,差役徭役累派不已,又向百姓征收银两以补亏空,姚淮上任之后全部免除。雅州的征粮额数最多,因此百姓多隐匿民田,姚淮勘察田地,查清田亩数后,力请上官减轻赋税,于是雅州“赋增而民不困”。

按照规定,嘉定府民每年都要运米两干石到雅州,民为之苦,姚淮变通规定,将米折成银两,嘉定府民皆称此法便宜。嘉定府与犍为县盐井犬牙相错,征税多有重复,姚淮重新勘察了盐井的方位,嘉定府内千余盐井得到豁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姚文燮任雄县知县时,该县有狐皮贡,为百姓的负担,姚文燮条陈“十三难”上大吏,请免除狐皮贡,获准。韶州府内有煤山,听任百姓开采,但是在规定的赋税之外,另有附加税,姚孔锌建议进行招商,然后再将赋税上缴,免去百姓之负,建议被采纳实行。

姚文然虽然没有在地方任过职,但是一直十分关注民情,关心民众疾苦。顺治八年(1651年),江浙发生水灾,灾情严重,灾地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而此地一直是漕粮征收的重要之地,姚文然上疏“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而且又担心有官吏利用改折中饱私囊,搜刮百姓,又建议“折漕例新定,民末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征耗银,或先已征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被皇上采纳。

当水旱灾荒发生时,赈灾济民,稳定人心,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

道光三年(1823年),漳河、卫河发生洪水,漳水改道,东徙抵内黄,进入卫县,所属村庄皆被淹没。姚柬之时任河北临漳县知县,听闻灾情,立即携带米粮赶往灾区,一而勘察灾情,一而赈济灾民。有幕宾言应待勘察完灾情之后再行赈济之事,姚柬之曰:“弃一官可全万人命,吾何惜!”百姓皆欢呼感动,全活者众。

道光十七年(1837年),端溪大涨。姚柬之任肇庆府知府,城被淹,姚柬之日夜守城,率领吏役堵守,抗击洪水。是时米价升高,姚柬之遂放兵粮一月,以平米价,“民不知灾”。

姚文焱任苏州长洲教谕时,发生饥荒,姚文焱监理粥厂,悉心照看,胥吏无人敢疏漏,部置井然,男女有别。又监理药局,请名医,病人虽多,但必使每人都被诊治,先询问病源再给药,全活者众多。

康熙三十年(1691年),陕西发生饥荒,姚士塾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禄,又倡率乡绅设立粥厂,为赈饥民。姚士塾每日必定骑马巡视各地,让人搜查路旁灌木丛中是否有弃婴,有则招募乳妇喂养。遇到死者就为其买棺掩埋,遇到流民卖妻儿者,就替其赎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发生饥荒,姚士塾仍按先前的措施应对,时户部尚书赈济陕西到达朝邑,赞叹说:“令诚循吏,亦孝子也,使州县毕若是,朝廷何西顾忧乎?”

抓捕盗寇、维护地方治安

匪徒盗寇严重的破坏了地方的稳定,危害了地方的治安,所以姚氏族人在任职时,大都有勇有谋,抓捕辖境内的盗寇,维护当地的治安,保护了当地的百姓。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甘肃皋兰县盐茶厅有强盗马得鳌,其手下四处作案,姚棻任故园州知州,带领游击董果等跟踪,捕获马得鳌等十一人,受到清高宗的称赞。

姚棻任武昌府知府时,古州党堆寨苗人聚众为乱,他带领三百人直捣贼寨,将其铲平。是时武昌府沿江湖,强盗众多,姚棻整治甚严,一经捕获,立即处置,而且姚棻必详加审讯,没有冤枉者。

福建沿海居民以捕鱼为生,有无赖者,借捕鱼通盗,而且与海盗相勾结,狼狈为奸,百姓深受其害。姚棻任福建巡抚时,编保甲,凡是渔船、船员,皆令其指名担保,有包庇者,一起定罪。捕获盗匪王安等五十余人,盗风遂清。

在姚柬之任职中,多次抓捕强盗匪徒,方东树撰其墓志铭中称姚柬之“八铲贼巢”,维护了治安,可谓有勇有谋。

河南内黄县与直隶大名相毗连,盗匪建立巢窟,聚众赌博,不畏官法。姚柬之约大名会捕,分兵堵住要隘。有一地窟,匪徒聚于其中,姚柬之命用烟熏,匪徒争先逃出,皆被抓获。

揭阳县最为棘手之地名为下滩,盗贼、土豪相互勾结,盗贼公然抢劫,百姓不敢外出。姚柬之带领兵勇前往抓捕,抗拒者或死或擒。有一强盗犯案十八起,姚柬之召被害人前来,以火枪击以十八下,百姓称快。又有盗匪居于钱坑,其地凹而皆山,易守难攻。姚柬之书示耆老,命限期来见,耆老不敢出。于是姚柬之仅带数人入村,村人躲避高山以观动静。潮州故事,凡官兵赴乡剿捕,如人逃避,则燃其室庐,空其积聚。姚柬之戒毋焚烧,见到耆老,一一慰劳,耆老皆感激涕零,许诺愿意交出盗匪。其时有民在山上高望者,皆欢呼称说“好官”。第二天,耆老果然将盗匪交出。

姚柬之任连州绥猺厅同知时,普宁县有匪徒肆意杀官抢劫,姚柬之前往抓捕。盗匪以涂祥村为巢穴,以磨盘山为声援,地形险要。姚柬之制定方略,令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县壮勇潜伏磨盘岭突袭,又别遣兵勇攻其寨,大获全胜,捕获盗贼六百余人。

贵州大定府有一地名白蟒洞,位置偏僻,盛产煤、铁,汪摆片撩地招集盗匪,拜盟结会,自铸武器,扰害百姓,为地方一害。姚柬之带兵扫荡贼巢,将汪摆片等五十余人全部抓获,为地方消除了巨患。

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姚孔锌时任恩平县知县,听闻有一帮匪徒打算劫库叛乱,并且定下了行动的时间。姚孔锌假装不知道此事,暗中派人打探,并做好准备。城西有一村名土瓜萌,在此发现了匪徒的踪迹,姚孔锌亲自带领壮勇前往抓捕,破获贼巢,抓获匪首李梅及其党羽十几人。省府听闻此事,急忙发兵前来,发现事情已经平定,足见姚孔锌智勇双全。

整顿吏治、不畏强权、为民争利

姚文然虽不在地方任职,但也对整顿吏治建言上疏,顺治六年(1649年),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顺治八年(1651年)“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康熙六年(1667年),为解决部门繁琐,做事拖沓之弊,上疏言:“案牍烦冗滋弊,一部可迳结之事,即应一部迳结;一疏可通结之事,即应一疏通结。若各省钱粮考成已报完者,部臣宜于议覆时即予开复。”均如所请。体现出姚文然在官员管理和部门工作效率方而的见识,具有先进性。

《姚氏先德传》中记载“漳州案牍,甲于全闽”,积压了很多长期案件,姚棻任知府,发布公文檄下属诸邑,令其在每个案件上注明承办官吏之名和日期,不能推诿,“由是官吏振作,尘牍皆清”。姚棻在任福建巡抚之时,福建省的吏治久疲,姚棻查检各院司积案,有三千多件,遂严加治理,力督各道府,吏治为之一振,“五月而结者十之六”。

河西县东、南、北三境皆食琅井盐,独县西食黑井盐,路远而且价格贵,有人偷买琅井盐,就指责其为私盐,乡民怨声载道。姚淮力请上官,改革盐法,河西百姓皆颂歌赞扬。

矿厂税缺,姚淮奉檄监税,刚到矿厂,商人就按照原本的陋规,送给嘉湖公三百金,姚淮坚决拒绝,并问商人,每年像这样的费用有多少,商人答说按照惯例约有五千金。姚淮叹说,正是因为这样,矿税才缺啊!之后,姚淮尽革此种行贿陋习,矿税不仅足额,而且还多出两千。商人都赞曰“清官”。

姚淮任重庆府同知时,下令革除土司承应的陋规,有酉阳土司冉光垣,仍然循例送给嘉湖公千金,被嘉湖公拒绝,并将其检举出来。

姚文焱任江西峡江县知县时,锐意改革利弊,峡江县原设里长征粮,城中又设保户督里长,这些里长、保户借督缴钱粮之机,在乡民家中作威作福,每年敛费数千金。姚文焱力革之,废除里长、保户,乡民自输其赋。郡守听闻之后,下令列县皆推行此法,峡江百姓刻石碑记之。

各地辖区之内,多有势力强大之人,或为富甲一方者,或仰仗政治势力,常常仗势欺民,为地方之害,姚氏族人任府县之官,多能不为强权,为民争利。

姚文燮在建宁府时,耿继茂建藩,其手下多仗势欺民者,往往借给百姓钱财,而强夺其妻女来偿息。姚文燮揭发其罪行,并且自己捐钱代为偿还,民妇得归者数百人。又有耿继茂手下戚某尤为横行,欺压百姓,百姓告与郡守,郡守怯懦,反被戚某侮辱。姚文燮自请处理此案,执法加倍,“自是藩人敛迹”,百姓称赞。

雄县之地近京畿,土地肥沃,旗人多囤占为旗地,民不敢争,姚文燮为民争之。旗人请于户部,户部司官到后,牵绳量地,绳子所图之地,民不得耕种。姚文燮拔刀断绳,言辞坚决,不过几日,便有诏退地还民。足见姚文燮对百姓利益的维护。

新兴州东山土目施国良,强占乡民的坟地,将假冢置于民墓之边,反而状告乡民侵占,令乡民迁葬。姚淮时为河西县知县,乡民无法,越境求于姚淮,姚淮打开墓冢,勘验其真假,得施国良欺压乡民的证据,遂告知新兴州州官,以法治施国良。

河西县有海金寺,寺僧凭借有权贵撑腰,淫凶欺民,为河西县一害,历任知县因顾及权贵,皆隐忍纵容。姚淮亲自往寺中查其罪行,正逢寺僧调戏妇女,姚淮怒而将其抓捕,痛杖之后将其流放。

陕西朝邑县的田地在黄河东面,皆是黄河古岸,原本距蒲州门只几里,后来黄河改道,西迁数十里,朝邑县民便渡河耕种。每到收获之时,山西蒲州乡民便伺机收割,引起朝邑县民的不满。每年双方都发生械斗,从明朝嘉靖年间便是如此,各种案件屡屡发生,死伤不计其数。而陕西、山西两省自巡抚一下官员又都各自袒护,往来文书互相驳斥质问,但是都没有解决朝邑县民的问题。姚士塾时任朝邑县知县,力请两地官员一同勘察,当时两地聚集者上万人,争论不止,姚士塾大声抗议说:“秦晋民健斗,而官复激之,咎在官。杀戮近百年矣,仁者不为也,今能和衷以谋善后乎?”众人才安定下来,姚士塾接着为朝邑县民争到:“蒲人死不恤,争界于河,以曲朝邑;设河身再西,越朝邑县治而去,将县治亦蒲有之乎?赋若干责办朝邑,而蒲人坐收无赋之利。以此言之,曲在蒲。”诸官皆认为姚士塾言之有理,蒲州官员与乡民而露愧色,于是按照姚士塾所画的界限植柳树作为标识,朝邑县民皆赞颂姚士塾的行为。

参与军务、抗击来犯之敌

明末清初和清朝中后期,战乱不断,姚氏族人不仅文治,还有武功。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起,十三年,姚文然建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悉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圣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秦中已经平定,独平凉未下,姚文然建议说:“从此进讨湖南,兵势有余,请停调蒙古、关东兵,而益坚招抚,明大信,以徕平凉。”姚文然虽不是武将,但是对军情的分析却十分得当。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叛乱,南康兵溃,贼兵距江西德安县城只有十里,当时城中士兵只有四十人,百姓大乱,四处逃散。姚文燕与把总魏九功商议用智取。于是将兵全部调至南城门,裂被帛代旗,树火把数百炬,让兵民齐呼。火光之中,呼声震天,贼兵疑援兵已至,遂退兵。不到十日,大军来援,姚文燕带领兵民与援军夹攻贼军,大破贼兵。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攻陷厦门、定海等多地,在此期间,英军多次进攻台湾,台湾人民在姚莹的带领下,打退了英军,取得了抗英保台的胜利。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十八日,英军一艘双桅船到台湾海域进行窥伺,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接到警报后,即刻派船进行阻截,对英军的挑衅予以坚决还击,迫使英军逃逸。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英军又派三艘三桅船来台窥伺,见台湾军民有备,不战而退。同年八月十五日,英舰纽布达号入侵鸡笼海口。次日炮轰二沙湾炮台,炸毁兵房。姚莹亲自督战,参将丘镇功等发炮回击,正中敌舰桅杆,绳索断落,来犯者仓皇败退,时正值海水涨潮,英舰撞击到礁石之上,来犯者纷纷落水,死者不计其数,台湾官兵和义勇驾船追杀。共打死来犯者32人,生擒“黑夷”133人,获大炮十门,还有书籍、图册等。这场胜利振奋了守台军民,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五日,英军又派船侵入鸡笼口外,声称要赎回前次被俘人员,姚莹、达洪阿不予理会。十三日,英军闯入港内,猛烈轰击二沙湾、三沙湾营房和守军炮台,台湾守军开炮予以还击。十九日,英军见台湾兵勇众多志坚,久攻无效,又逃逸遁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三十日,五艘英舰又伺机侵扰大安港,并且串通内奸,企图登岸入侵。姚莹一方面命人带领官兵驰往堵御,一面在土地公港设下埋伏。英军看到大安守备森严,调头驶走。巡检高如春和谢得琛密令渔民周梓等人与敌舰上的内奸用土音招呼,诱英军从土地公港驶入,敌舰不知是计,在驶进土地公港时,遇到暗礁搁浅,先前埋伏的官兵奋起进攻。这次大捷,共缴获大炮十一门,腰刀十把,鸟枪五杆,破毁敌船一艘,打死来犯者几十人,生擒四十九人。朝廷闻知此捷,下诏嘉奖姚莹,加二品衔,予云骑尉世职。

在姚莹带领下,台湾军民抵御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进攻,守卫住了台湾,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姚莹是抗英保台的功臣。


" |9 J3 D' W" O( b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8: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代桐城麻溪姚氏族人的文化成就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在科举仕宦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姚氏家族还是清代著名的文化家族,文化名人辈出,文化成就突出。姚氏家族以科举仕宦起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但是姚氏家族并不只是将教育局限在与科举有关的方面,姚氏族人不仅是在科举功名方面颇有成绩,而且潜心研究学问,出现了像姚鼐这样的文学大家,开创了桐城派,姚氏族人是桐城派的骨干,在古文、诗歌方而在清代独树一帜。

李大防《蜕私轩续集序》引清人乔损庵言:“国朝自康雍以来,父子祖孙踵为大儒,著书之多,赓续至二世三世者,或有其人。如桐城姚氏,代有著述,历三百年而未有已,则未之前闻。求之史籍,亦罕其匹。”可见姚氏家族的著述丰富。据统计姚氏族人入《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理学》者1人,《儒林》者8人,《文苑》者19人,《艺文志》共收录姚氏族人著作102种。现将麻溪姚氏家族的著述情况整理胪列表如下:

序号

姓名

世系

著作

功名

官职

1

姚  旭

著有菊泉集

进士

出仕

2

姚希颜

著有四书醒义、伏生经书、寻乐子集

郡庠生

3

姚自虞

著有白石山吟、墙壁语助、澄心子杂说

岁贡

4

姚实虞

著有四箴堂诗文集、易经辨伪、三礼辨通、四书折衷

5

姚之莲

著有易释义、四书旁通、过江诗集、漱艺堂古文

郡庠生

6

姚孙枚

十一

著有白鹿山诗诗集、虚受轩文集、四书补义、子史辨证

7

姚孙棐

十一

著有亦园诗集十卷

进士

出仕

8

姚孙森

十一

著有可处堂诗集

岁贡

出仕

9

姚文然

十二

著有疏稿八卷、文集十卷、诗集十二卷、白云语录六卷、杂著十二卷并行于世

进士

出仕

10

姚文鳌

十二

著有左传疏解、春秋题义、难艺集、宝间斋集、同声堂文集

邑庠生

11

姚文燕

十二

著有春草园诗钞一卷

进士

出仕

12

姚文默

十二

著有松舫诗集、含翠亭诗集、摘迥堂文集、存朴堂经解、地理纂要、南崖杂俎

岁贡

出仕

13

姚文燮

十二

著有史论二十卷、羹湖文集十二卷、诗选十卷、泳园诗集、昌谷诗注四卷、龙眠诗传

进士

出仕

14

姚文勋

十二

著有丹枫诗集四卷

拔贡

15

姚文荧

十二

著有花岑集

监生

出仕

16

姚  焜

十二

著何处斋诗稿、处斋文稿               

举人

出仕

17

姚膚功

十三

著有金台萍庐集

附贡生

18

姚士藟

十三

著有瞻云草、南归草、馀斋诗集、泳园文集、泳园诗集十二卷

进士

出仕

19

姚士暨

十三

著有兹园诗集二十四卷

廪贡生

出仕

20

姚士堂

十三

著有云怡阁文四卷、诗八卷

举人

出仕

21

姚士基

十三

著有清聚山房诗集八卷

举人

出仕

22

姚士陛

十三

著有空明阁集四卷、空明阁诗馀一卷

举人

出仕

23

姚士對

十三

著有馀山诗文集

郡庠生

24

姚士珍

十三

著有四书析疑、咏花轩诗集、长啸草堂文集、春秋世系图说

庠生

25

姚士坚

十三

著有不可不可录等书

廪贡生

出仕

26

姚士至

十三

著有颂嘉草堂诗集四卷

监生

出仕

27

姚士蕃

十三

著有春秋指南

增生

28

姚士重

十三

著有无狭居诗文集十二卷

拔贡

出仕

29

姚士在

十三

著有蓼溪诗文集六卷

监生

30

姚士奎

十三

著有如舫斋诗存

邑庠生

31

姚孔钅閠

十四

著有华林庄诗集

廪贡生

32

姚孔锌

十四

著有葭斋集十卷、抱影轩诗选二卷、南陔诗选二卷、叱驭集一卷、心香斋诗选二卷

庠生

出仕

33

姚孔钦

十四

著有桃溪诗集一卷

监生

34

姚孔硕

十四

著有黄鹤山樵诗集、几亭文集

举人

出仕

35

姚孔鎡

十四

著有守谦堂诗集、锦亭文集

出仕

36

姚孔鋠

十四

著有小安乐窝诗集

进士

出仕

37

姚孔鏞

十四

著有西畴集五卷

贡生

出仕

38

姚孔鉎

十四

著有润轩诗集

邑庠生

39

姚孔釴

十四

著有纪元大略一卷

举人

出仕

40

姚孔鋮

十四

著有蛟馀集、形家汇览十卷

监生

41

姚孔錈

十四

著有履谦堂诗文集、五经源流类纂、醒世箴言、吴兴续增家训

监生

42

姚孔鈵

十四

著有西堧诗钞十卷

廪生

出仕

43

姚  铃

十四

著有葭斋诗集十卷

附贡生

出仕

44

姚钅爵

十四

著有橫岑诗集

岁贡

出仕

45

姚虞初

十四

著有惺庵讲义

46

姚  時

十五

著有隐夫文集

47

姚兴沆

十五

著有桐花轩诗集四卷、梁园游草一卷

附贡生

48

姚建

十五

着有汲华轩诗集四卷、芳草吟一卷

监生

49

姚兴泉

十五

著有一枕窝诗集三卷、雨中消夏录二卷、续靷编制艺、石门游草文艺

增生

50

姚兴滇

十五

著有基城集

监生

出仕

51

姚兴礼

十五

著有海藏诗集

岁贡

出仕

52

姚兴溡

十五

著有彚香轩诗集

增贡生

53

姚兴麟

十五

著有五经经解、梦笔山房诗文集、子史释疑

增生

54

姚  范

十五

著有援鹑堂文集五卷、诗集七卷、笔记五十卷、南春笔记四十六卷

进士

出仕

55

姚兴泶

十五

著有晚香堂遗诗一卷

举人

出仕

56

姚培致

十六

著有茧丝集

增生

57

姚  棻

十六

著有铁松随笔二卷、蒙求草二卷、居官要语训子录一卷、恭寿堂诗文全集八卷、慎轩诗稿

进士

出仕

58

姚  鼐

十六

著有三传补注四卷、九经说十二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续集十卷、诗集十卷、惜抱轩笔记四卷、惜抱轩法帖跋一卷、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五七言近体诗钞八十卷

进士

出仕

59

姚支本

十六

著有壮游草

监生

出仕

60

姚支莘

十六

著有尧民诗钞二卷

廪生

61

姚  双

十六

著有香雪草堂全集

邑庠生

62

姚  甡

十六

著有瑞岐楼诗集

监生

63

姚觐阊

十七

著有乡门诗稿、爱春轩随笔十二卷、桐城科名录十卷、豫章四考四卷、心影山房续稿四卷、爱春轩诗草二卷、卿门诗稿四卷、桐城诗萃三十二卷

增贡生

出仕

64

姚  恩

十七

著有培桂軒诗集

监生

出仕

65

姚  宪

十七

著有問漪詩存一卷、文存一卷

邑庠生

66

姚景衡

十七

著有思复堂诗文编、楚词蒙拾

举人

出仕

67

姚宜庆

十七

著有红杏山庄诗集

出仕

68

姚元之

十八

著有竹叶亭杂记十卷、使沈草小红鹅馆集

进士

出仕

69

姚柬之

十八

著有漳水图经、连山厅志、易经兼义遗稿、有倣日知录、伯山日记、姚伯山先生全集

进士

出仕

70

姚  莹

十八

著有东溟文集六卷、外集二卷、后湘诗集九卷、二集五卷、续集七卷、东溟奏稿四卷、东槎纪略五卷、识小录八卷、寸阴业录四卷、康輶纪行十六卷、姚氏先德

传六卷、中复堂全集

进士

71

姚葆恒

十八

著有韫珊仙馆诗集

72

姚  兆

十八

著有匪莪轩诗集

出仕

73

姚维藩

十八

著有冚青诗选一卷

进士

出仕

74

姚世恩

十九

著有金陵水道图考、临危题壁绝命诗

监生

出仕

75

姚  济

十九

著有弧三角说约、楕圆证合、字母贯珠等书

邑庠生

76

姚思赞

十九

著有酌言炳烛杂记、怀玉山房诗文稿

增生

77

姚天桪

十九

著有幻影軒詩集

监生

出仕

78

姚濬昌

十九

著有读易推见三卷、叩瓴琐语十卷、幸余求定诗稿十二卷、五瑞斋遗文一卷、诗续钞九卷、慎终举要一卷、慎终举要一卷

监生

出仕

79

姚  润

十九

著有清远轩诗集

监生

80

姚  铭

二十

著有晚香轩诗集

监生

81

姚永锡

二十

著有宜荊草堂诗集

出仕

82

姚庆龄

二十

著有泼翠草堂诗草

83

姚  明

二十

著有养粹轩诗文稿

邑庠生

出仕

84

姚永楷

二十

著有远心轩诗钞二卷

邑庠生

出仕

85

姚永概

二十

著有慎宜轩诗集八卷、文集十二卷、杂著数十种

举人

86

姚永朴

二十

著有蜕私轩集五卷、读经记三卷、素园业稿六卷、史学研究法一卷、文学研究法四卷

举人

由上表可以看出,桐城麻溪姚氏家族的著述情况具有一下三个特点

第一,世代有著述,清代多于明代。从上表可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从第九世开始,到第二十世,每代都有著述,而且清代的著作明显多于明代。上表列举了姚氏族人86人,其中明代的仅有8人,姚孙枚、姚孙棐、姚孙森三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其余都为清代的,可知姚氏家族在清代的文化成就要明显高于明代。

第二,从世系上来看,著有著述者世代分布前多后少,略有波动。根据上表,第十二世有8人,第十三世有14人,第十四世有15人,第十五世有10人,第十六世有7人,第十七世有5人,第十八世有6人,第十九世有6人,第二十世有7人。可见,麻溪姚氏家族从第十二世到第十五世,人数最多,从第十六世开始人数下降,到第二十世略有回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统计不全,资料可能记载不详,造成有些人没有记录在内。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清朝中后期社会危机加深,安徽地区多有动荡,造成姚氏族人无力著述。

第三,从著作情况上来看,麻溪姚氏家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姚氏家族的著述以文集、笔记为主,但是诗集的数量也很多,约有78种,可谓数量庞大。除了这些以外,有关于理学方而的,如姚鼐的《三传补注》、《九经说》,姚士珍的《四书析疑》,姚文鳌的《左传疏解》、《春秋题义》等。有关于地理考据方而的,如姚柬之的《漳水图经》,姚世恩的《金陵水道图考》等。还有的是姚氏族人前人的著作编辑成书的,如姚觐阊的《桐城诗萃》,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可见姚氏家族的著作类型丰富多样。

从上表可以看到桐城麻溪姚氏五服之内,巍科迭兴,卷帙浩繁,历世荣显,代不乏人,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多么宏伟可观的人文景观。而表中人物亦不乏明清之际学界文坛颇具影响者,如十一世姚孙榘工韵语,朱彝尊《明诗综》、张豫章《四朝诗》、陈田《明诗纪事》均载其事、录其诗;姚孙森为诗有“钱刘”风概,与同里方拱乾、蒋臣等有“龙眠六骏之目,名重一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即选其诗多首;十二世姚文然官至刑部尚书,以匡主救时为己任“诗词渊雅绝伦,久为艺林传诵”。

姚文然从弟姚文燮同样以诗书画鸣于时,以易学魁乡会,颇为王士祯、朱彝尊、李长祥等艺林大佬所器重。其《壬寅诗自序》最能表现他的诗学思想,云:客曰:“子之才人所共见,至于理犹未穷焉。”世岂有不穷理而能诗者哉?嗟乎!天下事无一不根诸理,无理无所为诗,然往往论诗而求理者,其去理愈远,此非惟不可与言诗,并不可与言理也,以诗不必言理而理自具也。诗此有情与法耳,而深于诗者,第言情并不乐法,盖情至而法见焉。分言情与法,执言理者均失矣。情能藏法,法能宣情,惟才能用情与法,情深入而不能出,与浩渺飘忽而不能制,纵横驰突而不能收,失于法也,并失于情,实才不足以胜之耳。如情本多也,数字括之,而不见少;情本尽也,一句止之,而觉有余,甚至连篇累什,纚纚千百言……情有不能自主,而一一有以主之者法也,才为之也,故屈以之伸,离以之合,旧使之新,俚使之雅。而以法生情者,情即生法,蛩吟非俭,獭祭非袭,房中非亵,神仙非诞。雕龙绣虎,岂日华侈?牛鬼蛇神,毋嫌诡谲。古今才人虽不一类,然惟真才人乃真理学也。曾有诗人而不穷理者哉?抑不能不名为才人而可名为诗人乎哉?……今夫听讼之才,一则曰:能执法;一则曰:能得情,爰知出入惟谨,恐违于情而戾于法也。诗律之于刑律,无二律也,即无二理也。少陵云‘垂老渐于诗律细’不独为近体言也,诸体皆有律,少陵其洵深于情者哉?

上文可以看出,姚文燮的诗学思想是以传统的诗学观念为基础,以其别具一格的“性情论”为核心的,并且强调应有所寄托;而这一思想实质上又是其解读李贺诗歌的理论依据。这种诗学思想的形成,是和其家族学术传统、与当地的其他家族(如桂林方氏)的交往、桐城前辈的诗歌主张等多方面因素分不开的。桐城在明末清初时,各大家族出现了很多的诗文名家,他们之间难免会有相互影响,桐城姚氏和桂方氏之间的交往就很多。姚文燮与其中方拱乾父子、方文、方以智等人就有交往,方拱乾曾为《昌谷诗注》写序;而姚文燮的母亲则是方孝标的姑母,方孝标曾写过《贺姑母姚太孺人诰封序》等文;方文是当时著名的遗民诗人,在姚文燮的《无异堂文集》中,每文后有其师友的评语,而其中《昌谷诗注自序》后有“方尔止曰”的评语,方尔止即方文,或可说明姚文燮与方文有过交往;姚文燮又曾为方羽南《易荡》、方以智《通雅》付梓刊行并序。桐城方氏家族自明代就以理学传家,方孝标治《易》,并极力赞扬程朱理学。而就《昌谷诗注》所用的注解体例而言,并不同于训释名物字词的章句之学。汉学长于训诂,宋学长于义理,这早已成为公认的看法。姚氏的《昌谷诗注》多用散文式的语言进行疏解,训诂名物并不多见,可见其旨在于探索其中的义理。

麻溪姚氏家族除了著述丰富之外,一些姚氏族人在书法绘画方而颇有造诣。《皇清书史》中收录了姚氏族人8人,分别为姚孙森、姚孙棐、姚文然、姚士陛、姚孔嶔、姚鼐、姚柬之、姚訏,说明这几人在当时已是比较著名的书法家了。姚士陛,“书仿赵吴兴,神骨逼肖”;姚孙森,“张英曰书法朗润高秀”;姚柬之,“书学坡翁,胜廌青总宪(指姚元之)远甚”。尤其是姚鼐,书法造诣很高。姚鼐的书法,以草书和行书著称。清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评价姚鼐的草书和行书为妙品与逸品,并且认为邓石如、刘墉和姚鼐的书法作品是清朝第一。此外,姚元之的隶书和行草亦为佳品。

麻溪姚氏家族在绘画方面代表主要是姚文燮和姚元之。姚文燮,“优于绘事,山水树石,虽问道于一峰老人,而用笔简贵,设色淡雅,望而知为逸品。盖根底深厚,随意点染,别有天趣。”他的画在当时就很受欢迎,“人以为宝”;姚元之在当时颇有盛名,与朱鹤年、吴大翼等并称“十六画人”,姚元之“工于花果翎毛,落笔苍如石田翁,亦画山水,近华秋岳,寥寥数笔,精妙入神。”《清代画史增编》中也评价他“兼工人物、花卉、果品,均不袭前人窠臼,别有机杼,妙在不经意处尤得生趣,由其天分胜也。”

除上述这些人外,姚氏家族中还有一些人工于书画,只是不具名气,在《桐城麻溪宗谱》中略有记载。可见,姚氏家族在书法绘画方而也有突出的成就。


  ], M* s+ i$ e" Z. `! i8 r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8: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与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姚鼐最先打出桐城派的旗号,并且将其发展壮大,是桐城派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康熙年间,方苞名重一时,刘大櫆继之,姚鼐少时随刘大櫆受古文法,因三人同为桐城人,所以世人称为“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但是方苞和刘大櫆并没有提出“桐城派”这一个旗号,可以说,桐城派是姚鼐一手创建的。

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学家,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中古文诗歌成就最卓著者,其文备受推崇,“古文名天下,嘉庆后言古文者,必以先生为归”。姚鼐少时受古文法于刘大櫆,然不尽用其法,《清史列传》中称“其论文根基于性命,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而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氏(方苞),而理深于刘氏(刘大櫆)焉。”可知姚鼐之文有其自己的理论和特色。

姚鼐古文特色表现为雅洁、醇古、富有神韵。“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司马迁、韩愈”,“古文淳古,简净纡徐”。张维屏亦谓:“惜抱文集,乍阅之后不甚可喜,再三阅之,淳澹简质中有义有法,自是古文正宗。”

姚鼐之文大都收录在《惜抱轩文集》和《惜抱轩文后集》中,《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文章176篇,其中碑文、墓表、权厝铭共41篇,传12篇,祭文5篇,记文24篇:《惜抱轩文后集》十卷,文章138篇,其中传13篇,寿序8篇,记12篇,墓志铭、碑文、墓表、神道碑文53篇,祭文1篇。可知人物传记在其中占大多数,在姚鼐古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姚鼐在辞官南归后,作《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云:“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又云,“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今侍郎沒,而先生之文果益贵。”

此文可以是看作“桐城派”的宣言。文中先是记述了借程晋芳、周永年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赞语,然后引用方苞对刘大櫆的赞誉,建立其方苞与刘大櫆之间的联系,随后又记叙了自己少时跟随刘大櫆学习古文的情形,以此建立起“方苞→刘大櫆→姚鼐”这一古文传承关系。文中虽未提及“桐城派”这一名称,但是“桐城派”已经呼之欲出了。

随后姚鼐又编纂了《古文辞类纂》,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创作古文,而编的古文选本,是一部教授古文的教材。全书共七十五卷,因书名叫“古文辞”,所以不只包括古文,还有辞赋。全篇选自战国至清代的古文和辞赋共713篇,并将其划分为十三类,分别为: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又“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同时将入选之文按年代先后编次。这种编排显示出姚鼐自己独特的分类方式,如将游说表、奏、议、疏、辞令、上书、封事、札子等合为奏议,将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原道》、王安石的《复仇解》等都归为“论辨”类。

从选取的文章来看,姚鼐先选秦汉古文,接之唐宋八大家,然后明选归有光,而清选方苞和刘大櫆。选取方苞、刘大櫆,是为了表明方苞与刘大樾的正统地位,虽未选取自己的文章,但是表明自己上接方、刘,这样就建立起从秦汉至清的古文体系,也就建立起桐城派文系,并且表明了桐城派是接秦汉唐宋的文章正统。

姚鼐在其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八要素”说,《古文辞类纂》就是按照这一标准来选取古文的。着重选录了《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以及明归有光、清方苞、刘大槐等人的古文,所选之文精当丰富。

全书的序言,不仅提出了“八要素”说,而且介绍了所收文章的分类,以及各类文体的特点和义例,起到了说明编辑旨趣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姚鼐的文学理论和思想。每类作品之前有引言,介绍该类文章的源流、特点等,最多二百字,言简意赅。对于作品或有评价,论语精当,多切中要害,有其独到的见解,有所创见,可以体现出姚鼐深厚的文学功底。

姚鼐通过《古文辞类纂》一书,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此书并不是简单的古文汇编,而且将自己的“义理、考证、词章”,“八要素”说以及“阳刚阴柔”说的文学理论蕴于其中,通过对这些选文的选取和点评,来体现自己的文学思想,使得姚鼐的古文理论借由此书得以推广,同时也促进了桐城派的扩大与传播。

《古文辞类纂》作为一本古文教材,提供了古文写作门径,成为时人学习古文辞的范本。此书开始一直以手抄本流传,直到嘉庆末才于粤东刊行。在此前后近四十年间,学子们相继传抄,由扬州至金陵,至闽粤,终至全国,曾国藩说:“嘉、道以来,知言君子群相推服,谓学古文者求诸是而足矣。”可见此书的流行。

世人对此书评价都颇高,《桐城文学渊源考》评价此书:“超然远识,古雅有法,奄出历代选本之上,为六经以后第一书,尤为海内传诵,世之欲学文者,不由是而进之,譬由行荆棘而弃康庄,欲至国都不可得也。”吴汝纶谓:“二千年高文略见于此,以为六经后之第一部书。此后必应改习西学,中学浩如烟海之书行当废去,独留此书,可令周孔遗文绵延不绝。”评价如此之高,说明此书确实具有较高的价值,影响深远。而且如今看来,此书也可看做是古文赏析之作,对于学习古文是很有帮助和价值的。

此外,姚鼐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结合学说,“八要素”说和“阳刚阴柔”说,而这一体系也成为了桐城派的文学体系。这些文学理论,不仅为桐城派文人提供了创作的方法和原则,也使得桐城派更加系统化,更具有整体性。而且姚鼐雅洁的文风也影响了桐城派的文风,桐城派后人对姚鼐的为文风格尤为推崇,桐城派文人大都为清正雅洁的风格,追求言简有序、纯净秀美,而这种风格也成了桐城古文的重要特征。

姚鼐辞官后,在书院教学数十余年,通过教授古文法,使桐城派发扬光大。先生在书院讲学,生徒众多,“所至,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学;四方贤俊,自达官以至学人士,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可见姚鼐讲学影响之大。弟子中不少人都成为桐城派名家,像管同、方东树、梅曾亮、刘开、姚柬之、姚莹等皆有盛名,“门人守其经学,为诗、古文者十数,辈皆知名”。而且后人私淑姚鼐者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国藩,“国藩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可见先生对其影响。通过姚鼐的讲学活动以及《古文辞类纂》的传播,桐城派古文法由江南传至全国,桐城派得以发扬光大,桐城派能够如此兴盛,姚鼐功不可没。

结语

“岂知奕叶盘根大,箫鼓朱旗岁岁同”这是姚文然对隆盛的麻溪姚氏家族景象所作出的诗意表达。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从耕读之家能成为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文化家族,与姚氏族人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家族教育还是经济基础,这些都只是外部条件,能不能取得科举功名,能不能有所成就,这些还要靠个人的实力。在清代,科举考试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在这种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史料中多有关于姚氏族人刻苦读书的例子。姚氏家族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数之多,足以证明姚氏族人为之付出努力之巨。而在治学创作上更是依赖个人自身的努力,无论关于经学的研究,还是在古文、诗歌上的创作,都能看出姚氏族人在文化上的坚持与追求。正是因为姚氏族人个人的努力,才换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在科举和文化上的成就,也正是借助这些姚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姚氏家族才得以名扬天下,对当时乃至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本概述来源《志书·文献·宗谱》及研究者论述桐城麻姚氏撷摘(桐城麻溪姚氏宗亲网)
2018.1.8

& b9 f! _. A' W' |# g,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11-1 08: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