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樞(1201—1278)
) N# [: D3 ?# y: C$ }8 @/ E* x2 n: N2 d# y
字公茂,號雪齋,敬齋。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元代政治家,理學家。
% f" s- p6 z% O# r! G+ |# b, K
$ G- K6 a2 B" w7 X' f2 ` 蒙古軍攻破許州後,姚樞至燕京投靠楊惟中,被引見窩闊臺。隨後姚樞跟楊惟中南下訪求儒道,釋醫卜者。姚樞在德安遇到趙復,開始拜趙復爲師學習程朱之書,成爲理學派代表之一。 # S h4 i5 V# `# [+ [
* p6 a. a' e+ a7 r, l7 k
忽必烈(元世祖)爲親王的時候,請姚樞教世子經書,並備顧問。憲宗即位時請其於河南屯田,世祖在位時任姚樞爲昭文館(殿)大學士,詳定禮遇(儀)。姚樞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曾任燕京行尚書省郎中,因其不肯與燕京行尚書省事牙刺窪赤同流合污,故棄官退隱於輝州(今河南省輝縣)的蘇門山。不久,元世祖(忽必烈)派使者請其出山,安排在身邊任職,那時候,蒙哥可汗尚未即位。待蒙哥可汗即位,要求忽必烈就汴樑(今江蘇省南京市)與京兆(長安一帶)兩者之間選擇一處作爲封地。忽必烈徵詢姚樞的意見,姚樞説:“南京河徒無常,土薄水淺,鹵(硝鹽)生之,不若關中闕土上上,古名天府海陸。”忽必烈認爲姚樞言之有理,就選擇了京兆。 / R7 z' @- m0 |) m0 i) r
' o& {) g7 \: w
另一元朝重臣王文統妒忌姚樞的才華,於中統二(1261)年,王文統請奏忽必烈任命姚樞爲太子太師,同時任命姚樞的朋友竇默和許衡爲太子太傅與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對三人非常尊崇,實際上是把他們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類職位,三公三孤,照例職位高於丞相之上,却無實權。姚樞與竇默,許衡一齊懇辭,對元世祖説:“陛下還没有立太子,我門當誰的太師?誰的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樞爲大司農,竇默爲翰林侍講學士、許衡爲國子祭酒。王文統死後,元世祖詔任姚樞與左三部尚書劉肅同商議中書省事。實際上是任命姚樞參議中書省的機密與决策。一年後, 姚樞又任中書省左丞(左丞相的地位雖然低於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實權,比同商議中書省事昇職一級)。 / u* P6 N3 B: m; }( U6 H: f, |
Z2 g; \7 x! H9 A9 h* J. `, ~( i 姚樞官至左丞相,似無赫赫之功,但實際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姚樞作了不少很有建設性的事,如設立樞密院,建議元世祖詔令將漢軍分爲十個“奥魯”。每一個“奥魯”設一個總管府;從此不再隸屬“萬户”,敕令凡奥魯内有“萬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罷除。所謂“弟男”、“私人”就是因戰争被俘虜而成的奴隸。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 |' q2 J: ]( Q- _ C7 E j9 C& d' f" e
姚樞還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設立新條格(標準)、省并州縣、核定官吏員數、品級、職務。改燕京爲中都,與上都開平同爲京城、改年號爲至元、大赦天下。詔蒙兀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掌印官),漢人爲總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兒與其它各國家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 M) I- [3 I! W2 c# \3 I
, Y6 u" x1 L7 l3 v# P+ h% M- W6 s( ` 可惜,之後不久,姚樞因敵不過阿合馬的惡勢力被外調,“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陽等處。” {, w" G# u( J, m- g
3 ^7 `4 N& w6 \/ F$ e
姚樞至元五年(1268)才被調回京城,任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事:“同議中書省事”。至元十年(1273)才被任爲“昭文殿大學士”。
* P. A0 [( n# X- |- t: N; o& |3 I
8 |; t. P) \ e8 }. T1 G. J9 a 後來,忽必烈派遣十路宣撫使與副使,其中第七路(東平路)宣撫使:姚樞。副使爲張如、何肅。
6 g1 y1 t* `4 C( S: a
( O$ S2 O$ i. M ` 姚煒(元朝年代) 0 |+ V+ H. F7 [' B
% {/ p# ?+ X% g& t
洛陽人(今屬河南)。元朝官員。
6 i, j# n p$ l! X5 d2 t) @
4 _6 z8 Y/ \' X1 Y3 p& C: f7 k0 d 姚煒爲姚樞之子。歷任河南行省左丞、陝西行省中丞。儲慶使、司儲慶使。儲政院儲政使、平章政事等職。 2 x! @' N* y7 q$ E0 T" k3 u9 O" L- o
5 _' X" S8 `7 O
姚燧(元朝時期)
) E5 B0 y+ t4 S, m; T4 [. B2 \0 ?4 G
字端甫, 號牧庵。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元朝詞曲家。
/ m5 v( f: C" a& a ?* \; L7 V+ d3 z# X c
姚燧原籍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長於河南洛陽。姚燧是元朝重臣姚樞的侄子。官至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姚燧能文,在詩、詞特别是曲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與當時的另一位詞人盧摯被世人並稱“姚盧”。 + [) e. r, f$ @0 X- |. i
9 A5 A7 X! t$ s. m# D0 p5 N$ H' z9 `
姚燧父母早喪,隨叔父姚樞求學於蘇門。大德五年(1301),出爲江東謙訪使,移病太平。大德九年,拜江西省參加政事。至大元年(1308)入爲太子賓客,進承旨學士。後來拜太子少傅。次年授榮禄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編修《牧庵集》。其所有碑誌甚多,大多爲應酬之作。垢本有集,已經失散。
1 b9 P. Y3 ~$ W) }. w: [% e) M6 a3 T7 A5 t; {- r+ j5 m
濟南張養浩序其集雲:公才驅氣架,縱横開闔、紀律惟意,約要於繁,江海駛而蛟龍拿,風霆薄而元氣溢。牧庵以散文稱著,學韓愈,歐陽修文風。散曲在婉麗中見宏勁。
9 M6 V# g# J' h8 Q9 \
' ~* p- z6 ?9 D s 元史稱其文章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頗有西漢風骨,宋末敝習爲之一變。
/ r/ L, P/ F) E/ w& p, \# j( |( C4 [* g! s0 e' {7 }/ v
姚燧被當時人推崇爲一代文章宗匠。雄於一代,姿態横逸。爲世人名儒,仁宗延佑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 x: ~; T; }, M, k2 a1 T' N# T* }
& F# H# \3 M6 o; u
《元曲三百首》中收録有其數首。
$ R M9 U+ y- N; W! y# Z
6 w$ [8 F2 d4 @3 K! U- [" h 附曲二首
& B: N$ A W; [0 |! g) T
5 b2 X5 t- W% {. k 一 ! v' J! X: H8 `* B% a. g3 I
0 C# g A: H- Q7 f 陽春曲
) @1 y0 K& c0 y3 e V% M; i- U( l% e. i! Y4 Y l* U1 `9 Y
筆頭風月時時過,
% Y, B8 }' s5 ~6 U5 }
* o9 p! @4 o. I- k0 T5 { 眼底曹兒漸漸多。
8 g6 Y8 w% z9 A; D6 S/ t7 a0 [6 _/ x0 i9 Y( V3 Q
有人問我事如何?
9 G/ |2 W$ S; [
! E6 X3 @( R7 D& ^& B" s# X 人海闊,
8 c. V1 q! e7 g9 b8 h5 i
) y9 p. y$ B h7 m. L' G: B5 O 無日不風波。
2 k) e4 A3 w" q2 A' X( q$ c. Z% @
# `$ D7 I' `' K$ N7 M 二
! h' d% }8 [) z/ A* R! I0 K! A
/ ]! d$ V6 H: v( o0 }. }) E 憑闌人寄征衣 4 q0 h( d# k- _
}+ Y, T$ |1 X/ N4 M; s4 a 欲寄君衣君不還, 5 v; V* U0 Q! z9 y4 I6 U, o2 ^
0 j, a' x3 w7 _' B
不寄君衣君又寒。
- J. Z. h6 \9 s6 S5 T% b9 q$ w$ y6 d
b. K8 y% s, i8 C* f 寄與不寄間, 4 b! E1 u! ]6 H# g' J" r& I
8 `$ _8 W; @+ W g 妾身千萬難。
1 Q# Y; [9 M) j/ m( e4 T8 ?/ b, m6 z: ^2 D
姚守中(?—約1290) ' k0 ]( [2 r- h4 Q) J2 w! t3 C
( x1 r& u2 h2 D$ {5 i( a5 g 河南洛陽人。元代雜劇作家。
1 x0 H: ]- g. J+ _ h8 v0 C$ W' d" a( h
姚守中爲著名詞曲家姚燧的侄子,約於公元1290年去世。生平不詳,僅知其官至江平路吏。鐘嗣成《録鬼薄》將其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之中。 7 w0 ? _( q. Z! d
" S; `' @: @& E 姚守中所著劇作,現僅知有《神武門蓬萌桂冠》、《漢太守郝廉留錢》、《褚良扯詔立東宫》三部,俱不存。此外還有\[中吕·粉蝶兒\]《申訴冤》套曲。
% I* v8 e$ h( y! V9 [3 k9 j0 c; h8 g f) v* M, G. F( Q
從其所選的題材來看,他的劇作還注重昭彰社會名分和個人道德,頌揚清正廉潔的官吏。朱權《太和正音譜》稱其曲詞“如秋月揚輝”,有清麗之風。賈仲名《凌波仙》挽詞評其《申訴冤》爲“巧用工”之作。《申訴冤》入選《元曲三百首》。 : @( ^2 P; v9 w( v& J
/ r% Z5 \! D3 R 附曲一首 9 ^) V P5 _! G/ m" i9 T
! }1 {8 P/ l1 I* _ 中吕·粉蝶兒
- X/ r# w5 v! _% K- M2 G& N; }" ~2 }( w) U o
牛訴冤
. F1 ~- }4 r1 m& D& w7 J \) [& i; g" h
性魯心愚,住煙村飽諳農務。醜則醜堪畫堪圖。杏花村,桃林野,春風幾度。疏林外紅日西晡,載吹笛牧童歸去。 7 f3 Y" ^3 A' b. c; u
; i4 k+ E! @4 x- ?* A% }6 h
緑野喜春耕,一犁江上雨。力田扶耙受驅馳,因爲主甘分受苦、苦、苦。經了些横雨斜風,酷寒盛署,暮煙曉霧。 , |8 v9 ?( h% a. A0 E% j) i
0 q7 ^( F3 g# q 牧放在芳草白蘋古渡,嬉游於緑楊堤紅蓼平湖,畫工描我在遠山圖。助田單英勇陣,駕老子驀山居,古今人吟未足。 / z4 J, y' o3 C9 ?! Y' q1 ]" {. [& N
7 n' f( _0 N, O3 K& U
朝耕暮墾費工夫,辛苦爲誰乎?一朝染患倒在官衢,見一個宰輔,借問農夫:氣喘因何故?聽説罷感嘆長吁。那官人勸課還朝去,題着咱名字奏鸞輿。 6 d4 x, t0 T- Z9 y# M1 T
- ?" u- t& Z+ p$ X! u' i' B
他道我潤國裕民,受千辛萬苦。每日向堰口拖船,渡頭拽車。一勇性天生膽氣粗,從來不怕虎。爲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杜鼓。
3 h; Y0 z! U0 E0 B4 N2 \! }% N& f; R
9 ^2 L/ L+ `" i. a 感謝中書部,符行移諸處。所在官司,禁治嚴明,遍下鄉都。里正行,社行,叮嚀省諭:宰耕牛的捕獲申路。 . T) K6 ?) t: @& }/ `. L# W" Y
6 R1 i4 K4 N t) t
食我者肌膚未肥,賣我者家私不富。若是老病殘疾,卒中身亡,不堪耕鋤,告本官,送本都,從公發付。閃得我醜屍不着墳墓。 # _2 U7 Z$ A- T3 x
) u, E; j! P2 V. h) x1 N 街冤負屈,春工辦足,却待閒居。圈門前見兩個人來覷,多應是將我窺圖。一個曾受戒南莊上的忻都,一個是累經斷北疆王屠,好教我心驚慮。若是將咱賣與,一命在須臾。 0 P! O; j% _& O5 o+ H- v% h
. N6 O! i' l& Y9 x: W
心中畏懼,意下躊躇。莫不待將我釁鐘,不忍其骰觫。那思想耕牛爲主,他則是嗜利而圖。被這厮添錢買我離桑樞,不覩是牽咱過前途。一聲頻嘆氣長吁,兩眼栖惶泪如珠。兇徒,兇徒!貪財性狠毒,綁我在將軍柱。 - i8 g9 u+ U0 R5 n% f9 j8 D, }
$ a3 M$ h3 [9 \) k& U+ [# Q 只見他手持刀器將咱覷,唬得我戰撲速魂歸地府。登時間滿地血模糊,碎分張骨肉皮膚。尖刀兒割下薄刀兒切,官秤稱來私秤上估。應捕人在旁邊覷,張彈壓先抬了膊項,李弓兵强要了胸脯。 " R- n/ J* a& p$ ]% W9 T
( {3 r& u' V8 E1 | m1 G
却不道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劃地加料物寬鍋中爛煮。煮得美甘甘香噴噴軟如酥,把從前的主顧招呼。他則道三分爲本十分利,那裏問一失人身萬劫無。有一等貪哺啜的喬人物,就本店隨機兒索唤,買歸家取意兒庖厨。
0 K# f9 B& r% J. n( \8 R# ?# u7 s7 C+ F4 a
或是包饅頭待上賓,或是裹餛飩請伴侣。向磁罐中軟火兒葱椒[HZ(][XCz14.tif][HZ)],勝如黄犬能醫冷,賽過胡羊善補虚。添幾盞椒花露,你裝得肚皮飽旺,我的性命何辜!
' Z; { j, K+ B2 C
) h" Q9 z, R9 Z2 J! p; Y 我本是時苗留下犢,田單用過牯。勤耕苦戰功無補。他比那圖財害命情尤重,我比那展草垂繮義有餘。我是一個直錢底物,有我時田園開闢,無我時倉廪空虚。
S$ J. |) K% s5 m& n$ Z1 _7 G" @2 ^: A# ^, U: G& P4 b
泥牛能報春,石牛能致雨,耕牛運土遭誅戮。從今後草坡邊野鹿無朋友,麥壟上山羊失了伴侣。那的是我傷情處,再不見柳梢殘月,再不見古木昏烏。
' ^' G, p0 f% O: h- g5 v# E, F# ^+ J) T4 H
筋兒鋪了弓,皮兒鞔做鼓,骨頭兒賣與釵環鋪。黑角兒做就烏犀帶,花蹄兒開成玳瑁梳。無一件抛殘物。好材兒賣與了靴匠,碎皮兒回與田夫。
. x, S. D# [0 l
1 A8 m- V% d/ P 我元陽壽未終,死得真個屈苦。告你個閻羅王正真無私曲,訴不盡平生受過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