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崇及其家族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5
标题: 姚崇及其家族研究

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正

+ \% @1 [7 g9 x& w

摘要:姚崇,陕州硖石(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唐朝名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两《唐书》有姚崇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其世系,然俱有谬误与缺憾。根据史料与出土石刻,对其家世、故居、地方任职、生卒年份、谥号、及兄弟等进行考证、正误、补充,以期对姚崇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姚崇,家世,故居,地方任职,生卒年份,谥号,兄弟

姚崇,陕州硖石(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长乃好学,文华著名,以补荫入仕,又中“下笔成章科”制举,先后做地方官多年,在武则天、睿宗、玄宗朝任宰相兼兵部尚书。一生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挠,勇于改革,对稳定政局、革除弊病、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尤其是对开创开元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称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宋朝洪迈则将其列为“汉唐八相”之一。

两《唐书》有《姚崇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姓)亦对姚崇及其家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然传、表俱有谬误与缺憾。笔者根据史料和新近出土的石刻,对姚崇的家世、故居、地方任职、生卒年份、谥号及兄弟排序等进行考证、正误、补充,以其对姚崇研究有所裨益。

一、姚崇家世考。

    据《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1)《新唐书•姚崇传》亦有同样的记载。

    据《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

    “陕郡姚姓(笔者按:指姚崇一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生)懿,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生)元之,名崇,相武后、中、睿、玄(宗)。”(2)

    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铭》(简称《姚懿墓志铭》)《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简称《姚勖墓铭》)《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并序》(简称《姚合墓志》)则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姚崇家族世系。

    姚崇父《姚懿墓志铭》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移,今为河南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遂检校函谷关都尉……。公食牛英气,扬乎金方,……年十八,授硖石县令……擢拜骠骑将军、水陆行军副总管……拜侍持节峡州诸军事峡州刺史……龙朔二年……拜嶲州都督。”(3)

    而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铭》叙述姚崇家族世系则更为详实,墓志云:“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田为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代睦侯讳丰,生东汉太守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康城山,五代至吴郎中敷,举族复姓姚氏。又五代至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详,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4)

    姚勖又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姚合墓铭》叙述姚崇家世亦详,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中书令、梁国文贞公之母弟也。”(5)

依此,则姚崇家族较为详细的世系为:

舜帝生于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

    (一)新的史料补充了姚崇家族的世系,使之更加翔实。姚崇远祖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及姚懿高祖姚宏等都是新近发现的姚崇家族世系的成员。

   (二)新的史料说明陕郡姚姓即姚崇家族居陕始于北魏。姚勖自撰的《姚勖墓铭》记载:“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因此,陕郡姚姓起家之祖为后魏(即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至姚崇时,姚族居陕州硖石已历八世。

   (三)姚崇家族“因官北徙”迁徙的过程为从南朝到北朝,又至隋唐:具体是从宋渤海太守姚禋之到后魏(即北魏)祠部郎中姚滂,又到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到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到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及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到唐嶲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由此可以得出,《姚懿墓志铭》中记载姚崇高祖姚宣业为“宇文朝征东将军”合乎家族迁徙实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梁有征东将军姚宣业”和《姚懿神道碑》所载“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的南朝“梁”和“陈”的“征东将军”有误。

  (四)纠正了两《唐书》载唐太宗贞观中姚懿任嶲州都督之误,正确的应为唐高宗龙朔二年姚懿任嶲州都督。

  (五)纠正了《旧唐书•姚崇传》说姚合为姚崇玄孙和《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合为姚崇曾孙的错误说法,姚合实应为姚崇之弟姚元景之嫡曾孙,即姚崇之侄曾孙。。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6
二、        姚崇故里考
2 x6 B1 |* U3 ?" R6 f  (一)姚崇陕州硖石故里考。
/ r9 M" O  T& x   《新唐书》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6)《旧唐书》亦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从姚崇五代孙《姚勖墓铭》亦可知:姚崇先祖姚“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 $ {! k- u% Y$ L
        姚崇之父《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简称《姚懿神道碑》)云:“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姚懿)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中养浩气,外衍遐风。”(7)
$ |9 X' r3 D5 N( a+ H9 Z  c+ A        姚崇之父姚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之后,率全家筑室于 “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定居,那么姚崇故里究竟在何处?7 h, w/ w, d2 o8 U
        清乾隆十二年刻本《直隶陕州志》载:“姚公祠,州东卫村社。宋元佑八年,知州游公(师雄)命置祀于故居。”
" B; v$ }( T* y& A9 |4 w/ ^4 H        又载:“姚文献公墓在州东卫村社。公名懿,唐宰相(姚)崇父,谥文献。”( G# S) W) Y! c; k
        又载有唐为旌表姚懿而兼看护《姚懿墓》功能的“旌贤寺,州东五十里张茅镇。”(8)
) S1 X# U( Y0 u) D        民国二十三年编撰的陕县《姚氏族谱》载,张茅镇有碑“唐宰相梁国公姚崇故里”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前云南驿盐道今权知河南直隶陕州事吴沈荣昌立”。 (9)+ v9 I- ~& u: \4 G. T
        按《直隶陕州志》所载,姚公祠,即祭祀姚崇的祠堂,在陕州东卫村社姚崇故居。而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亦在州东卫村社。而原姚文献公墓、旌贤寺即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南,均属明清时的卫村社或卫村里范围。因此,姚崇故居当距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不远。
3 r+ @" l/ f- C# p0 w        原三门峡市文物局何康民先生曾对笔者讲述:上世纪60年代,在陕县张茅乡西崖村西建张茅中学时,曾挖出许多唐代柱础,应为姚崇故居建筑材料。另据《洛阳名碑集释》中亦认为姚懿“筑室于硖石重岗之曲”之处,当在“今张茅中学附近”。 (10)
9 n! T  D. @7 o        因而姚崇故居当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张茅中学处。/ t' W) @' v* }# \& n0 @5 H" S
        据《姚懿神道碑》和《姚懿墓志铭》所载,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姚懿复出,姚懿举族在此居住了30多年。姚崇生于永徽二年(651年),当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因此,这里是姚崇故里当无疑。+ ]* A, @9 H0 Z6 {: y7 `
   (二)姚崇汝州伊阳县故宅考。
/ [* Y( s% Q, I' ?! i   《新唐书•姚崇传》载:唐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唐玄宗在渭水之滨召见了姚崇。“帝曰:公知猎乎?(姚崇)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11)0 e9 X* i; |1 E: P( T
        广成泽,传说上古时期的广成子在汝州崆峒山修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广成子,便把他居住过的崆峒山周围的泽地称为“广成泽”。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卷二十一中云:“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县有广成泽。……泽在梁县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县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12)据《汉书》、《后汉书》和两《唐书》记载,汉、唐两代将广成泽辟为狩猎游乐之所,定名为“广成苑”。既然20岁时,姚崇曾居住在广成泽打猎,那么,他具体居住在何处呢?  P# A. ]9 r& ?7 p8 _
        又据清道光十八年《汝州全志•伊阳县古迹二》刻本云:“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按《本传》公尝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景(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13)
* H! {' J% i5 [: A3 G   《汝州志》清楚告诉我们,“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笔者考查,古伊阳县石家岭村,今称石岭村,现归伊川县白沙镇管辖。
( R$ ?1 D: A* f+ o   另据姚崇家族在洛阳龙门开凿的极南洞残碑,碑文被录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姚夫人残刻》,文载姚崇父姚懿“龙朔年中(阙),居于伊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长大……”(14)据碑文可知,姚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即在伊阙之南经营了“阙南别业”,此“别业”正是为区分陕州硖石故居而言,正说明姚懿家族此时已由陕州硖石故居迁居洛阳伊阙之南新居。笔者曾于2006年12月到伊川县石岭村考察,据该村村民讲,石岭村即处洛阳龙门伊阙之南,距离约20公里。此村古属汝州梁县管辖,后来归伊阳县(后改汝阳),1953年,又划归伊川县管辖。因此,“阙南别业”即是指后来被称为在石岭村东北之“梁国公姚崇宅”。
. ^3 Z: J6 t) M: r/ h$ I9 W    因此,姚崇故宅应在今洛阳市伊川县白沙乡石岭村。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6
(三)姚崇洛阳慈惠坊故居考。
" w8 h. d  `& c        东都洛阳慈惠坊里有姚崇私第,是姚崇于天授年后在洛阳做京官时所置。1 Q# ^- k  x4 m5 u+ J7 ?5 X
        据《两京城坊考补》卷之六云:“东京外郭城,长夏门之东第二街六坊及南市,(从南数)次北慈惠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半以北,即洛水之横堤。)紫微令姚崇宅。银沙滩。”又云:慈惠坊对照西邻询善坊“次北询善坊。北至洛水。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15)
4 m8 v3 l3 W' m9 v2 Q  P- E9 T        唐人孟浩然,开元十七年(729年)夏与姚崇后人过从,作诗抒怀才不遇之意。《全唐诗》卷一百六十载有其诗《姚开府山池》,诗云:“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16)亦是慈惠坊及姚崇山池院变迁之佐证。
7 _; Y* L  `$ |' B! L( {* `' c  z        又据《姚懿神道碑》载:姚崇母刘氏夫人“以神龙三年(707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17)
9 }' c' H5 V" s* O4 E' N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载唐张说所撰《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简称《姚崇神道碑》)明确记载:姚崇“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坊里。”(18)0 P5 ~* ~+ w" A7 D# @7 B3 |
        姚崇之嫡曾孙《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侑)墓志铭并序》(简称《姚侑墓志》)亦载:“贞元十八年(802年)五月廿二日,有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赐绯鱼袋姚公启手足于东都慈惠坊里之私第。……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19)由此可见,慈惠坊里作为姚崇家族居地终唐一代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q4 q; s* W( ~  `7 ?5 p
    据洛阳市旅游局冯本立先生考察,姚崇故居唐慈惠坊里“其位置在今洛河南岸,北临洛河与廛河汇流稍偏西处,洛南石房院村西北的洛河滩中,其南是隋唐时通利坊及运渠正对南市。洛河北岸是唐时铜驼坊。”(20)
$ J( b& }; B$ a1 N    (三)姚崇长安旧居考。
9 v1 y6 Q$ |9 ]; n! E+ v5 y     唐长安城平康坊有姚崇宅。% K7 r! l' r% i( F, {2 R
     据《唐会要》卷五十载:“华封观,平康坊。天宝七载,永穆公主出家,捨宅置观。其地西北隅,本梁公姚元崇宅。以东即太平公主宅。其后敕赐安西都护郭虔曜。今悉并为观。号华封。”(21)+ s4 E- E& o% v; ?
        又据《资治通鉴》唐纪开元四年条载:“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令家人入侍疾。崇以四方馆有薄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22)
. v; G! }( D$ ~    由此可见,姚崇开元初任宰相时,因没有自己的住宅,曾长期寓居长安罔极寺。罔极寺创建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为母亲武则天祈福创建此寺,寺名取自《诗经》中“欲报以德,昊天罔极”句。 罔极寺和一般寺院一样,兼具有邸店的职能,为耽留外出者提供食宿。开元四年,姚崇因病卧床不起,源乾曜找他议事来往不便,建议玄宗让姚崇移居四方馆,姚崇因四方馆是中书省办公场所,谢绝入住。3 ~% P, ]" K" G& @* @3 P
    后来,可能因皇帝过问安排,朝廷赐宅,姚崇才有了平康坊“梁公姚元崇宅”。平康坊是唐长安朱雀门东第三街从北数起的第一排里坊,也是靠近皇城的第一排里坊,位置比较突出,出入皇城相对位于大宁坊的光宅寺而言,不但近而且便捷,非常适合年老体弱的姚崇入朝视事。从平康坊里居住过的太平公主、姚崇、安西都护郭虔曜来看,都是朝廷要员。而且,“今悉并为观,号华封”来看,均属公家之地,私人有使用权而没有继承权。又《长安志》介绍唐都城名人居所时,谓兴宁坊有姚崇宅,但“屋宇并官所造”。(23)故而,随着姚崇的离职,平康坊旧居又归于公家。
- f& A9 [, A# a* K   三、姚崇任地方官考。
/ o$ D' A" L) U( t8 e/ H$ Q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张柬之等诛二张,(姚)崇适自屯所还,遂参计议。以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俄为亳州刺史。……历宋、常、越、许四州。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贬为申州刺史。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徙同州刺史。”(24)( F( {3 E( _6 x3 X2 v, w" `& i
        《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任地方官时,更为简略。云:“(姚)元崇为孝敬挽郎,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无几,出为亳州刺史,转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寻迁中书令。……贬元之为申州刺史,再转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俄除同州刺史。”(25)+ K% d& `& _: z$ I2 Z( A, N% M9 S
        《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崇担任地方官时云:姚崇“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又云:姚崇曾“出典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郡。”(26)
- i, a% C/ M% M; G' p        姚崇自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至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的5年零4个月中,被贬为亳州刺史后,又“历宋常越许四州”刺史。又在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二月至先天二年(713年)十月被贬出京,做地方官共二年零八个月,先被贬为申州刺史,又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徙同州刺史。按唐朝当时制度,五品以上高级官员任期一般为三年。但姚崇在地方任职时间都没有达到上述期限,原因正如中宗时御史中丞卢怀慎上书指出的:“比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下车布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27)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朝廷派遣官员,未到任而中途改任。
( I3 [5 ]4 a0 U! u  J( G0 I0 ]        因此,究竟姚崇具体何时在何地任职,两《唐书》俱不详载。今根据史料和新出土的碑石,试考证之。* |% g+ i( f/ [% z6 x
   (一)郑州任职考。% M" j6 @5 R$ Y5 T) g. k! l$ Q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28)《旧唐书•姚崇传》亦有同样记载。两《唐书》均不载在郑州任职。
' Q7 H" C5 f' Y" d" l  @   《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崇担任地方官时云:姚崇“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29)' x& d0 N9 C$ t, I
    姚崇夫人《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并序》(简称《刘氏墓志》)载:“夫人讳,彭城人也。……夫人躬浣濯以立素,率紘组以底勤,怡顺而傍睦宗姻,尸斋而肃巷祭祀。方将贻训彤管,传经后师,而景命不融,与善冥昧。閟虹光于厚穸,坠瑶华于早春。以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四日终于郑州官舍,春秋三十四。”(30)
4 X1 U6 c- a  P8 I* Y   《姚崇神道碑》云姚崇“历佐濮郑”,说明姚崇曾在濮州、郑州任职,而《刘氏墓志》则进一步说明姚崇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年前后在郑州任州刺史的佐官,至于任何职,尚待考证。
9 l$ q& {. Y- z/ Z   (二)宋州任职考。: S: b; z7 u4 f+ _* Z' p# S
    姚崇的侄孙女《唐故河南採访使汴州刺史徐公(挥)夫人嘉兴县君(姚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姓姚氏,其先吴兴人也。曾祖善意,皇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祖元素,皇朝散大夫、潭州别驾。父孝孙,皇仙州襄城县令。夫人行言无择,德礼有度。少孤,为叔祖梁公(姚崇)之所器念,尝曰:此女贞惠而明,淑慎而介,可以修苹蘩于高国之族,奉箕帚于梁鲍之室。及梁公之出牧宋州也,以宁陵丞徐公为贤。当及笄之岁,备执笈之礼。徐公讳挥,东海人也。”(31)姚崇之兄姚元素之子姚孝孙之女很早失去父亲,由姚崇照护。姚崇在宋州任刺史时,就把他的这个侄孙女许配给其下属宁陵丞徐挥为妻。- Q7 q, q6 F; d
    此墓志可为姚崇任宋州刺史之佐证。
3 R; p9 |7 l; o1 A   (三)常州任职考。3 ^. c' X+ C! \; k: f. x
   《旧唐书·严挺之传》云:“严挺之,华州华阴人。叔父方嶷,景龙中户部郎中。挺之少好学,举进士。神龙元年,制举擢第,授义兴尉。遇姚崇为常州刺史,见其体质昂藏,雅有才干,深器异之,及崇再入为中书令,引挺之为右拾遗。”(32)
  Q: d2 }- K  m" K$ q* l* S8 _9 Y   《新唐书·严挺之传》亦有同样的记载。6 M/ w8 K! `9 |' h" G% G; O+ x/ l
   此史料可为姚崇任常州刺史之佐证。; `3 m  Q! a8 s5 @
  (四)越州任职考。' W! I1 N5 J5 Y( L' ^" \$ R* m
    据《越中杂识》载:“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以千计,望崇去远,皆号泣而返。”(33)8 }+ B2 A& t5 a3 r
    如果说《越中杂识》记载了姚崇在越州任职的政绩,那么,《姚懿墓志》则具体记载了姚崇在越州任职的具体官职及时间。
8 k* @' b  W- l/ p& [   《姚懿墓志铭》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坊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姚崇),次子朝散大夫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34)
+ ?6 P8 K3 K9 ~3 _( O2 z3 \5 E& e3 i    此墓志则记载了姚崇在景龙二年(708年)九月时任越州都督。
/ \: |$ Y! u2 {3 N7 v+ n四、        姚崇生卒年份、寿数及谥号考。! c/ v( K; q( }0 Q* T# H" o# C
    《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开元)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35)9 M6 _' j; ~" a
    《新唐书•姚崇传》亦载:姚崇“(开元)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36)
- Q* Z, g, z5 c% g0 K/ l    关于姚崇谥号,《唐会要》卷八十《朝臣复谥》亦载:, e# D3 C# K0 n
   “刘仁轨、刘幽求、姚元崇(即姚崇)、裴耀卿、張九龄,並曰文献。”(37)$ ~: a+ k$ b' \/ X% V; _2 m0 u
    但据史料和近年出土的墓志证明,两《唐书》及《唐会要》所载姚崇的寿数及谥号均误。" p. B7 z. `) ^# e0 K9 k
   (一)姚崇的寿数及生卒年份考。
. ^! f% X) D' a5 r  t        两《唐书》载姚崇卒于开元九年(721年),享年七十二。  
+ D6 g0 f* w7 A        据此推算,姚崇应出生于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  H: f1 B: s- h% U# ^
    但唐张说撰写的《姚崇神道碑》载:“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享年七十有一。开元九年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里。……十年二月葬于万安山之南原。”(38)% ^4 M+ M1 I2 J( T5 t3 v0 L( D( b
    同后晋时所修之《旧唐书•姚崇传》和北宋时所修之《新唐书•姚崇传》相较,当然要以同时代人张说撰写的《姚崇神道碑》所载史料要真实可信。
& a  K8 A7 Z6 Z; Q; H    因此,姚崇享寿当取七十一岁。据此推算,姚崇当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故此,姚崇的生卒年份应为公元651年——721年。
! S) t: F, w( f+ C3 _( M: c    (二)姚崇谥号考。
$ M# x$ Z: \' b    两《唐书》及《唐会要》俱记载姚崇谥号为“文献”。但史料及出土的墓志均载姚崇谥号为“文贞”。9 B$ Z' a7 Z) K* l( ?
        史料佐证:# u; V# R+ Q9 C
        1、《姚崇神道碑》载:姚崇“享年七十有一。……制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贞,礼也。”(39)此当为姚崇谥号为文贞之最有力之证据。! T$ R# j( W- b
        2、据唐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本文》卷四《定谥》载:“太宗朝郑公魏征,玄宗朝梁公姚崇、燕公张说、广平公宋璟、郇公韦安石,皆谥为文贞二字。人臣美谥,无以加也。非德望尤重,不受此谥。有唐以来,五人同谥,亦无嫌也。”(40)5 z& ^$ `, Y9 P# f8 [3 _  C1 T* I- r
        3、宋赵明诚著《金石录》卷二十七载有《唐永阳太守姚弈碑》,并云:“右唐姚弈碑,弈,崇子也。《新唐书》云,崇谥文献,而此碑及张说所撰崇碑皆云谥文贞。盖崇父懿已谥文献,父子罕有同谥,当以碑为正。”(41)/ i& R; E; L' `/ y  q, x
        碑石佐证:
. j% }; j" T: i! g/ ~! v7 n        1、姚崇嫡曾孙《姚侑墓志》之佐证。碑曰:“公讳侑,字百华。其先帝妫之后,今为吴兴人也。曾祖元崇,皇朝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梁文贞公。祖彝,正议大夫、邓州刺史、光禄卿。父堙,魏州贵乡县令。文贞以伊傅之业致君,与三五同德盛烈,余裕诏于简书。”(42)9 L6 U3 f) }4 p( l5 D
        2、姚崇之婿《陶禹墓志铭》之佐证。据《大唐故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上柱国陶府郡墓志铭并序》载:“公讳禹,字玄成,家本丹阳,迁为河南人也。……。公则介州司马赠沧州刺史缵之孙,银青光禄大夫怀州刺史大举之子,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梁国文贞公姚崇之婿。……以开元十九年二月十二日,终于许州之旅馆,临葬于河南北邙山之原,礼也。”(43)
2 m, L8 {: e/ i6 `, n    3、新近洛阳出土的姚崇侄曾孙《姚合墓志》与姚崇嫡玄孙《姚勖墓铭》(自撰),俱称姚崇为“中书令、梁国文贞公”。 (44)
. _9 b6 w$ ~6 A* c( s; W) `/ i/ T     总上所述,可知两《唐书》所载姚崇逝世后被朝廷谥为“文献”确误,谥号当为“文贞”无疑。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7
五、姚崇家族兄弟考
# ]/ w$ U. j$ K0 |   (一)《新唐书》所载姚懿三子元景、元崇、元素长幼排序考。
. @/ u) `0 ?. [2 z$ @) x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懿有三子,即长子姚元景、次子姚元崇、三子姚元素。* u7 [, l$ H9 V! Z8 q. a/ }
    根据史料和新近出土的碑石,可知《新唐书》所载姚崇弟兄排序实误。
5 B6 B* R+ `! l! Z* m9 V/ _" b% k    佐证之一,《姚懿墓志铭》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坊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姚崇),次子朝散大夫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45)2 j& K! X. W/ Q6 O+ [5 x
    此墓志载明,姚元之(姚崇)与姚元景本为刘氏夫人一母所生,且姚元之为长子,姚元景为次子。; [+ [( X/ s7 C% D/ r
    佐证之二,《唐故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徐公(挥)夫人嘉兴县君(姚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姓姚氏,其先吴兴人也。曾祖善意,皇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祖元素,皇仙州襄州县令。夫人行言无择,德礼有度。少孤,为叔祖梁公所器念。”(46)志文中所载“叔祖梁公”即姚崇。因此姚元素应和姚崇是弟兄关系,且称姚崇为志主姚氏夫人之叔祖公,可知,元素年龄长于姚崇。
2 O% y9 c1 l8 v) r  L        综上所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懿三子:长子姚元景、次子姚元崇、三子姚元素, 长幼排序有误。姚崇兄弟三人长幼正确的排序应为姚元素、姚元崇、姚元景。
0 X* h9 A5 a2 [; \8 }: Q! q: N   (二)姚崇兄弟十一人考。% [' ^+ r/ i5 k/ s! `
        佐证之一,姚崇父姚懿衣冠冢出土的《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姚府君玄堂记》载: 姚懿 “玄堂在陕州东硖石县东北廿里崇孝乡南陔里安阳公之原,即怀州长史府君茔东南五百四十步。……右奉开元三年七月廿四日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既奉朝恩,爰加礼秩。以其年十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卜地叶吉,敢用封树。其明器等物总一百五十事,并此记并同瘗于玄堂南一十二步。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梁国公崇,藜莪增感,悲号靡及。恐松柏方合,陵谷迁贸,而前志先在圹内,事归幽密,不敢辄启。今敬镌贞琰,以立斯记。”(47)
' C# n/ H, R* h0 n( |/ `( X        在出土的《姚懿玄堂记》中,姚崇自称为“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梁国公崇”,可知姚崇当为姚懿第十子。. P7 F) h' Q' l3 u2 z
    佐证之二,《姚懿神道碑》云: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48)可知,姚崇父姚懿一生先后娶有三位夫人,即张氏夫人、李氏夫人、刘氏夫人。姚崇、姚景(即姚元景)是其父的第三位夫人刘氏夫人所生。姚崇既为第十子,其弟姚景当为第十一子。' c: Q6 b4 i" X0 {
    目前,姚崇弟兄十一人除史料记载的姚元素、姚元崇、姚元景外,新近出土的碑石又发现有姚德敏、姚德素。0 Q2 U  l& V* P
    佐证之三,姚德敏,两《唐书》未载。姚德敏之子《大唐故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文曰:/ _5 e6 D! m8 n; ?+ X7 H
   “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萧县丞。……君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翊亮乾坤,阿衡台鼎。”(49)( `5 S+ V! q5 `$ f/ l2 m
        据此可知,姚德敏、姚崇同为兄弟。又据撰墓志者称姚崇为墓志铭主人姚辩义之“季父”可知,姚德敏为姚崇之异母兄长。
9 x" I+ o- D- _3 |' a- H. M    佐证之四,姚德素,两《唐书》。而洛阳新近出土有其子姚爱同墓志,全称为《故朝议大夫守绥州刺史姚府君墓志铭并序》,文曰:; Y1 O  ]. f% c( M4 f( b
   “公讳爱同,字爱同,其先吴兴人也,今家于洛阳焉。……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银青光禄大夫、持节嶲峡二州诸军事、嶲峡州刺史、长沙公、赠吏部尚书,追谥曰文献。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马。……我于是乎授朝议大夫、使持节绥州诸军事守绥州刺史之寄。……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东都道德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三岁。”(50)2 ?( k9 {, }; C" _4 j
        从姚爱同的墓志中所叙述的世系可知,姚德敏和姚崇同为弟兄。又,姚崇家族在洛阳龙门石窟开凿的洞窟(今称极南洞)外树一碑石,碑文录入《全唐文补遗》,题为《都督长沙姚意妻造像记》载:“睿同任卫州司兵参军,爱同任……”(51)亦证“睿同”“爱同”俱为姚崇子侄辈。
& i4 @3 Q+ ^. D( u+ Z: x        从墓志又知,姚爱同“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东都道德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三岁”。同姚崇逝世同年同月,姚崇享年七十一岁,姚爱同享年六十三岁,仅比姚崇小八岁。由此可知,姚爱同之父姚德素为姚崇之异母兄长,当无疑。
% j, P  N3 g6 r" y3 h) o( f8 C    综上所述,姚崇兄弟目前在史料及石刻中已发现的名字有姚德敏、姚德素、姚元素、姚元崇(即姚崇)、姚元景。我们相信,随着新文物的出土和新史料的发现,姚崇十一个兄弟中其他人的名字也会被继续发现。
2 I' m" }2 n  r$ v5 q
! D; s0 `" T# @2 [   参考文献:
8 W+ W; c/ T6 \; y) i- G9 T(1)(25) (3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 M5 e% ]6 ~& _1 A
(2)(6)(11)(24)(28)(3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一百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 V) _- i( S7 I, O! u# j% V
(3)(19)(34)(42)(45)吴刚,全唐文,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 V2 K, l6 ^' d( u* L1 n" t3 R: U(4)(44)唐姚勖墓志石即《唐通议大夫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近年出土于伊川彭婆乡姚崇墓地,现为洛阳私家收藏。
* W+ ^# U1 N- X6 `: @4 {' L. p(5)姚学谋,读《姚合墓志》之拙见[J]三门峡史志,2009(3).
+ n3 E& n( V3 w8 |. ?9 d0 g+ [2 x) S(7)(17)(18)(26)(29)(38)(39)(48)[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 q% T& ]/ V4 \, i(8)[清]龚松林,直隶陕州志,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 R& a$ _* M' K3 D(9)姚振华,姚氏族谱,民国二十三年刻本。3 m& k4 P- B% [6 d0 p
(10)黄明兰、朱亮,洛阳名碑集释[M]朝花出版社,2003.  o) q. Y  U( n/ k) j! O8 q* c
(12)[清]杨守敬,水经注疏,[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 p& u2 H# a# b8 T- E3 B* ]8 p; E9 e(13)[清]白明义,汝州全志,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J' k2 X* f8 S7 K9 _! B# M
(14)[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K# z# e" T, k8 U/ }
(15)阎文儒、阎万钧,两京城坊考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 G9 U/ ~2 L; ^+ e( y2 \% @, J
(16)[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 m6 P+ u9 l9 j$ w$ a, [(20)冯本立,姚氏探源及洛阳姚氏祠堂建设的建议[J]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2008./ n7 h; J! @8 \7 D# r' S
(21)(37)[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 C% Q  F6 a  N3 ?2 z(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J. o) w& D/ u- q
(23)[元]骆天骧,长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u) D" T& i/ P% e( B0 F
(27)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 Z- V1 D) l' \, L) o(30)(47)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 ]+ k& U  B  C: u6 ~  T0 X(31)(46)(49)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K2 s& |  y) g# C$ y* i
        (32)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7.
( l. g% h5 B. L5 s% O(33)[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 q) ?9 s; s. h(40)[唐]封演,封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M2 f0 E  I' S+ a- a; W' H$ z. H! e4 ^(41)[宋]赵明诚,金石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6 r4 @0 o3 Z8 B& |. d( P
(4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A  S  |& R/ Z  D  ^
(50)姚爱同墓志即《唐故朝议大夫绥州刺史姚府君墓志并序》,墓志石近年出土于伊川彭婆乡姚崇墓地,为洛阳市私家收藏。! f' r1 o! s3 E8 i4 S4 ~
(51)[清]董诰,全唐文:第五册,[清]陆心源,唐文续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 w( X# {) _" m2 p, X5 K! B$ l- J. F3 E
* W) f2 u5 }2 j& Z/ p/ }' t4 p
3 `/ a, o4 F6 N2 J        (作者简介:姚学谋(1948—),男,渑池县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渑池县人大常务会退休干部。刘凤婷(1971—),夏邑县人,渑池县二中教师。)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7
姚崇与洛阳  
# d) r: [8 o. u2 I                                                姚学谋                                                                                                         0 V5 {4 f! N! @' Z: J1 g

) Z1 b! t9 J8 m! U2 Y摘要:姚崇是唐代著名的四大贤相之一。他的一生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洛阳度过的;武则天时他在洛阳的中央政府,崭露头角、担当宰相;他的暮年在洛阳度过;洛阳又是他最终的归宿地;他在河洛地区留下了不少史迹和诗文。
0 j% ~! n: s3 p: Y" t" t' I关键词:姚崇;洛阳;青少年时代;政治生涯;诗文。" W1 E+ K& i. ]7 m7 a$ i( l

+ p* V4 d- [% k0 k; ~姚崇(公元651—721年),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高度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则称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还赞扬他进谏唐玄宗的“十事要说”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 s* v3 X6 y& I- v% n( g洛阳作为大唐的东都和大周的京都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姚崇从少年时起,就受河洛地区壮丽山川及浓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受荟萃于洛阳的英贤俊才的影响、感染,怀王佐之志,折节读书,下笔成章,走入仕途,而大展宏图。他的一生和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又是他入仕之后崭露头角、担当重任,在政坛上逐步成熟的地方,还是他最终的归宿地。他在洛阳的政坛上不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业绩故事,而且在文坛上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 H' _! \* |+ X5 @一、洛阳是姚崇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 ], _% {+ t1 ~0 f" B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高祖姚宣业,南北朝时的陈征东大将军,吴兴郡公。曾祖姚安仁,隋朝时历任青、汾二州刺史。祖父姚祥,任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公元590—662年),字善意。隋末为陕州硖石县令,后佐唐创业有功,因受人嫉妒而遭到贬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后,率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遂为陕州硖石人。高宗即位后,又被起用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嶲州(今四川西昌市越西东北)都督。(1)
2 W3 x! \0 q9 g" f"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姚崇诞生于陕州硖石。(2)但他从少年时就生活在洛阳。龙门石窟现存有姚崇兄妹为其母刘氏所造的石窟,今称极南洞。洞外南壁刻有浮雕的双龙盘首造像碑,高164公分,宽70公分。该碑风蚀残损严重。现存文十八行,计二百余字。清陆心源主编的《全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其残碑碑文,称其为《都督长沙姚意(懿)妻造像记》。碑文记载:“(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懿)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字)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可知,姚崇之父姚懿于“龙朔年中(公元661—663年)”,就经营了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南之别业”,全家人定居于此。故而,在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3)中载道:“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以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张说为姚崇撰写的《姚崇神道碑》中也载道:“公讳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4)由此可知,姚崇从这时起,就随其父母生活在洛阳了。
* b+ U3 i/ @( }, C- D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姚懿殉职于嶲州。其时,姚崇方十二岁,成为孤儿。他少年时,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可能是受家族尚武的影响,不喜欢读书,而喜欢习武、效游。“少为猎师”,二十岁时,“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5)
5 _- l  i! d7 z2 ?, A! Q  l后来,有一个人使姚崇改变了不喜欢读书的习惯。此人叫张憬藏,长社(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人,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相学家。据姚崇六十三岁时回忆,就在他“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整日陶醉于呼鹰逐兔之乐时,遇到了张憬藏,说他“当以文学备位将相,无为自弃。”(6)在张憬藏的鼓励和规劝下,姚崇“尔来折节读书”,改变了整日“呼鹰逐兔”的坏习惯,长乃好学,二十岁后方发愤读书。《新唐书·张憬藏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姚崇、李迥秀、杜景佺从之(张憬藏)游,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看起来,姚崇当时不但得到张憬藏的指导,而且还结交李迥秀、杜景佺等一批青年才俊之士。姚崇又“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7)这些,对促进姚崇“折节读书”,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崇终于成为东都洛阳一带闻名的饱学之士。
& f. g$ x. I. d" _3 N& b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悲伤,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文。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并在洛州缑氏县景山(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为之选定寝陵地址,名曰恭陵。“制度一准天子之礼。”(8)自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需选一百二十名声名嘉美、富有才气的英俊少年作为挽郎。根据《通典》卷八十六《葬仪》:“大唐元陵之制:……执绋挽士,虎贲千人,皆白布蔥褶,白布介帻。分为兩番。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翣。”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仪表堂堂,风华正茂,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盛大、肃穆、悲壮的葬礼。7 Q; A! ]% V9 J) n" T# x
唐时,官宦子弟能够入选挽郎,就等于入仕做官。《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姚崇本可以象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挽郎入仕,去稳稳当当地作朝廷的官。但姚崇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靠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虽然“年逾弱冠”,但仍然孜孜不倦,继续苦心攻读。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制举考试,姚崇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9),成了天子门生。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3 \1 D& ]$ J( ?# i* a/ C
二、洛阳是姚崇暂露头角、施展才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地方/ s/ P( [% u& y3 }& l4 [8 H/ D" ]* \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姚崇从郑州(今河南郑州市)司仓参军的位置上,被朝廷召回,在神都洛阳担任司刑寺的司刑丞之职。司刑寺,本称大理寺,主持刑狱,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司刑丞,官品为从六品上阶,其职责是裁决狱讼,判定量刑之轻重。
( c! i( z$ T) {' d/ ]天授之际,武则天为保障自己顺利登上大周皇帝宝座并巩固之,大兴酷吏,残酷地镇压了有反抗言行的李唐宗室及元老大臣,同时也滥杀了大批无辜,引起了朝臣人人自危。姚崇就任司刑丞后,接受最多的案件就是所谓的“谋反案”。姚崇坚持从实际出发,公正执法,有“谋反”言行则按“谋反罪”惩办,没有“谋反”言行的则按没有发落。关押的“谋反案”中许多官员,经过姚崇审理,都被无罪释放而保全了性命。三十多年后,姚崇去世,张说在《姚崇神道碑》中赞扬道:“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执法无颇,全活者众。”2 O2 K3 s- H' W
天授年之后,姚崇又被调任到夏官(即兵部)担任夏官员外郎(从六品上阶)。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担任夏官郎中(正五品上阶)。其年五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造反,攻破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杀了节制契丹人的营州都督赵文翙,纵兵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又连连击败了武则天派来的围剿大军。十月,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各地告急文书象雪片一样飞向神都洛阳。对付契丹进犯成为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夏官衙门成了战事的参谋中心,事务特别繁忙。这使主管此事的夏官郎中姚崇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许多繁杂的事务,到了姚崇手中,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序。史称:“剖析如流,皆有条贯。”(10)女皇武则天惊奇地发现了姚崇的超群才干,破格提拔他做了夏官侍郎(正四品下)。姚崇得到重用,更加勤勉用事。他参谋中枢,运筹帷幄,协助武则天调兵遣将,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七月,彻底平息了契丹叛乱。& s0 i. k: D9 J" {- S2 Q$ e
姚崇做了夏官侍郎,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大事而改革弊政。神功元年九月二十日,武则天在神都通天宫里召见群臣。询问过去周兴、来俊臣在处理“谋反案”中,被杀的人中有无冤枉的?对于这一敏感话题,群臣皆以自保,不敢多言。姚崇审时度势,甘愿冒杀头之罪,向女皇道以实情。他说:“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他还向女皇建议:“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姚崇披肝沥胆,敢讲真话,“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按姚崇的建议,废除了酷吏政治。(11)一年后,在内史狄仁杰的举荐下,姚崇又被任命为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进入宰相行列。9 Y- M. o; e( Z
姚崇任相之后,成为武则天处理军国要务的得力助手。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姚崇被朝廷任命为凤阁侍郎,参与政事。四月,姚崇从洛阳出发,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以北检校诸军州兵马,以整顿边防,加强战备,防御突厥侵略。六月,又被任命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九月,担任并州道行军长史之职,协助并州道元帅相王李旦,讨伐突厥。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姚崇又赴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调查处理安邑、解县的盐池事务,解决了当时关系到长安、洛阳京城军民生活的盐供问题。(12)4 X, X3 Y, ]9 D$ r1 J- u
在神都洛阳,姚崇虽然尽心辅佐武则天,但对女皇的作为并不完全赞同。为此,他以侍奉老母为由,希望不再过问政事。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六月,姚崇以母老多病,多次向女皇请求辞职,回家奉养母亲。武则天同姚母刘氏一样,同是八十一岁的老人,非常理解姚崇的孝心,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仅过了二十多天,又下诏以“家有令弟,足慰母心;国有栋臣,安可暂缺”(13)为由,重新召他回朝担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来,明智的姚崇考虑到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向女皇建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臣不敢爱死,恐不益于王。”(14)于是八月七日,免去他夏官尚书之职,又被任命为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来,武则天患病卧床不起,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日夜侍奉在侧,乘机把持朝政。他们欲长保富贵,决计私自在故乡定州造一佛寺,指名要神都洛阳十名高僧去主持此事。十名高僧到主管僧尼的春官衙门哭诉。“元之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时为易之所谮。”(15)八月二十九日,姚崇被免去春官尚书,改任司仆卿(掌管国家的舆马和马政)。后又以抵御突厥侵略需要为由,以灵武道安怃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之职到灵武(今甘肃灵武)赴任。' W5 l2 v# o& Q. C' O
姚崇辞别女皇,武则天“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姚崇对曰:“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16)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涉经史,时人谓有“王佐之才”。然年已七十,久居下位。内史狄仁杰在世时曾向女皇推荐:“荆州刺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姚崇举荐十余天后,秋官(刑部)侍郎张柬之被女皇任命为宰相。" q! x/ k1 @4 P" i- u0 p& @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神都洛阳。一场以诛杀女皇男宠“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复兴唐室大业的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首的正是姚崇赴灵武前推荐而进职宰相的张柬之等五大臣。此时,恰好姚崇自“灵武至都,(张)柬之、(桓)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17)姚崇谋略超群,又久掌军国,经验丰富,有他的参与、周密策划,无疑是给政变加大了成功砝码。正月二十二日夜,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拥太子李显起事,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左右羽林兵500余人,攻克洛阳宫北门玄武门,直趋武则天所居长生殿,斩张易之、张宗昌于殿庑之下,以武力劝女皇退位。二十五日,中宗李显即位于通天宫。姚崇任太仆卿同凤阁鸾台三品,继续留任宰相。加封梁县侯,赐食邑二百户。9 c3 E. I: N' X! Y
二月初五,中宗率百官到上阳宫向武则天请安。众官喜庆雀跃,拜见武则天,只是略尽其礼。惟独姚崇见到苍老憔悴、多病的武则天时,竟然伤心得“呜咽流涕。”众官皆惊。张柬之、桓彦范责备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坦然答道:“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虽获罪,实所甘心。”(18)中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当日下制诰,把姚崇外贬为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刺史。0 q4 L% O7 i; ?9 s4 K0 G! b* W: r# ^/ _
姚崇结束了在东都洛阳为朝官的历史,外贬做了地方官。在洛阳的十五年中,他先后担任司刑丞、夏官员外郎、郎中、尚书,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武周宰相六年之久。姚崇的治国才能得以显现,理政经验得以积累、丰富,政治上趋于成熟。这一切为他日后独当重任,励精图治,成功地辅佐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父子,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b$ T( ~6 V* i" ~
三、姚崇在洛阳还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 @2 y6 V1 R% l  q
天授年间,在朝廷任职的姚元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19)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文曰:% R# h( B/ M5 t6 v- g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20)6 @4 t4 ?$ y7 A5 w- E$ t
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石刻。(21); ~1 U% a. q% K! J9 u- I0 q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则天从东都皇宫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避暑。姚崇同众大臣随驾,作为辅臣自始至终都在三阳宫帮助女皇处理政事。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处理政事已毕。下午,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女皇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还撰写了224字的长序,诗云:; [5 P1 I* J1 g* H2 p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 i" y! ?8 E$ G0 c( H5 t' j3 K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 ?3 z% o! u2 _9 A& j2 R$ D  L* @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5 ]- q$ G# _8 z8 t: ?8 G* A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 N3 i4 W$ p8 t: l. f武则天以七十八岁高龄,依然是妙笔华章,文如泉涌。赋毕,女皇又命群臣“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于幽栖,冀不孤于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成章,早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诗云:5 g4 e- t; ~3 V' b6 c
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
5 r2 l- y2 ]0 z9 {: H3 B9 q+ C) ]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
( V& n% L3 N+ D2 Z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
/ M0 K7 n- X4 `. Q& a4 T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6 w( `' B: n4 n2 t6 I3 I& i
不久,武则天令刻自题《宴石淙诗及序》和群臣奉和纪胜诗于石淙北崖。南崖刻制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北崖诗和南崖序均为奉宸大夫薛曜手书。摩刻巧妙运用藏锋、中锋、裹锋,结构方严整齐,庄重正大;布局严谨茂密,大小兼施。现仍完整地存于石淙摩崖。《全唐诗》收录姚崇诗六首,除《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以外,在洛阳吟咏的还有《故洛阳城侍宴应制》和《春日洛阳城侍宴》两首。, [( R, A  P  l4 i
东都洛阳慈惠坊里有姚崇私第,是姚崇于天授年后在洛阳做京官时所置。据阎文儒、阎万均所著《两京城防考补》云:慈惠坊在洛水南“长夏门之东第二街”从南至北之第六坊。(《河南志》引《韦述记》曰:此坊半以北,即洛水之横堤。)慈惠坊有“紫微令姚崇宅。银沙滩。”(在今河南洛阳市安乐聂湾附近)其东为“询善坊。北至洛水。”有“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铭》载:“初文贞公置第慈惠坊里,名诸孙皆以门字加之,良有以也,意百年之后,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遵从姚崇的意见,他的九个孙子和五个侄孙都以“门”字加其他笔画的字命名。姚崇逝世一百多年后,到五代孙姚勖时,姚家尚合族而居。后世之人,都很羡慕姚家。“里中黄发之老,过门叹曰:吾徒后死!有以为慰者,复睹梁文贞家,流涕相向,不知其己。”(22)
9 D' i' k! S7 d2 d7 x# F8 e姚崇年老罢相,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他“优游园沼,放浪形骸。”自感“人生一代,斯亦足矣!”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一代名相姚崇逝世于东都慈惠坊里私邸。享年七十一岁。逝世前他写了一篇具有进步的唯物思想的《遗令戒子孙文》,留传于世。在文中,提倡薄葬。他说:“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在文中,还反对当时的佛、道二种宗教迷信。他说:“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云。”(23)
) e& S" v) o1 m)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二月,姚崇葬于东都洛阳万安山之南原其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之侧。即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陵墓。亦是姚崇家族大茔。此地埋葬的姚氏家族成员著名的还有姚崇的夫人沛国夫人刘氏、(24)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及玄孙谏议大夫姚勖。(25)
1 c+ D! U, T4 V现今在此出土的墓志已发现的有:姚崇父姚懿墓志《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并序》、(26)姚崇夫人墓志《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梁国公姚公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铭并序》、(27)姚崇四代孙姚侑墓志《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28)姚崇五代孙姚栖云墓志《唐节士姚君墓志并序》。            " A1 O# o- ~* I. A! c3 z
注释:
) Z1 v7 j7 }; ^(1)《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大唐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14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R7 D# o  ?% s
(2)两《唐书》本传皆说姚崇开元“九年薨,享年七十二岁”,按此推算,当生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而张说《姚崇神道碑》说“享年七十有一”,按此说,应生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今从碑文。《姚崇神道碑》见《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铭奉敕撰》,10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e; E  {6 r! o9 ](3)此石现藏于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 w3 x! V( d$ q  A* B+ Y. c7 c(4)(13)《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张说撰《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铭奉敕撰》,1027页,10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 Y% @; s$ }# [6 _5 u% \" ?
(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中华书局,4383页,1997年。. c- I* V8 ?5 O$ C, P. m$ w( s
(6)《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唐玄宗开元元年十月,《考异》吴竞著《升平源》9 J) `* b1 O( l' K2 {+ L
(7)《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大唐新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66页,2000年。
; ]# A" `$ a. b% U6 d/ D(8)《旧唐书》卷八十六《孝敬皇帝弘传》,中华书局,2830页,1997年。* H% |+ J- P# `6 ^- e8 |
(9)清徐松《登科考记》卷二
( {( \7 ~2 @; m6 P# r2 M: ~/ R(10)(11)《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1页,1997年。
0 j+ C  D$ L7 `# r, ](12)〈续修四库全书〉第907 册,《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94页,2002年。
0 Z* b8 Y. ?4 R9 g. N& e1 e5 ~(14)(15)《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2页,1997年。, ^) g! A2 i/ j8 T
(16)(17)(18)《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中宗神龙元年二月,岳麓出版社,727页,729页,731页,1989年。9 T$ h; P( V# U" B7 Q
(19)《旧唐书》卷九十《徐彦伯传》中华书局,3004页,1997年。5 R9 @" a7 \: h; q, X0 T, \
(20)《全唐文》卷二百六,9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k9 P! G9 n3 S$ x) L(21)《全唐文》卷七百一十,3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p% w0 V6 T5 g+ l, F5 I
(22)《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墓志铭并序》,今藏于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M6 O! M! i# h: o: U- Y' z
(23)《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7—3029页,1997年。
* D8 k+ {8 r7 J3 g' T6 i(24)(27)墓志今存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0 g; _( I, k8 v  X  P! J) z
(25)《通志》卷七十三〈金石一志〉848页。2 _5 y- t# X, x+ N
(26)(28)墓志今藏河南新安千唐志斋。+ D7 ]7 X  ]& W) y! ?$ M7 s
  作者简介:姚学谋,男,1948年生,河南渑池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 渑池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8
耸廉勤之节的唐宰相姚崇
  q: f" S6 a+ ]3 N) u2 ^
! z  J! U6 ?1 y( A. I姚崇 (公元651一721年),字元之。原籍江南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北魏时,其远祖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至其父姚懿,已历八世,遂为陕州硖石(故里在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人。姚崇自幼怀“王佐”之志,少习武功,长乃折节读书,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武则天当政时,契丹侵扰河北,军务繁剧,时为夏官(兵部)郎中的姚崇“剖析决断,答对入流”。深受女皇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不久,又迁风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担任了宰相。以后,宦海浮沉。睿宗朝,又担任中书令;玄宗朝再担任首席宰相(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
$ ]& x3 O  {  P# I$ L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姚崇不但辅佐君主勤于政事,而且还积极倡导廉政,以身作则,因而名留青史。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其为有唐一代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1 y3 ?7 x1 p2 ^% H' p. @5 D9 z# g2 R1 c; f- x6 U# [$ d* x; }
一、倡导“廉勤”; v% ~, E! T; g3 [, ^
/ q, x) e: u# O7 O: |1 @
姚崇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倡导廉政勤政。开元初,为正官风,肃清唐中宗以来有些官吏为升官而投机钻营,投靠权贵,权钱交易,卖官买官,大受贿赂,偷安爵禄等不正之风,姚崇撰写了《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等文章,时称《五诫》,提出了为官者在道德规范上的具体要求。这既是他自身品格的表露,又是他吏治思想的体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廉政勤政主张。姚崇提出当官要“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应该“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在从政为公还是为私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主张明确。他说:“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惟上之平。”强调为官者以身作则,要做老百姓的楷模。他特别要求官吏要象春秋时楚国的贤臣子罕辞玉一样,“以不贪为宝”,象汉代太尉杨震辞金一样, “以廉慎为师”,谢绝赠金,洁身自好。如果,“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就会象鱼贪食饵一样,“必曝其鳞”!没有好下场。号召仕大夫“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要象盛冰的玉壶一样,“洞彻无瑕”,“诫往修来,慎终如初。”并要“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P% I# c0 R9 ?- c& P
姚崇言传身教,一生不管是作地方官还是京官,都能做到廉政勤政。唐睿宗时,姚崇因反对权贵太平公主干政,被贬职到扬州大都督府任长史。扬州是唐朝最富庶的经济都市之一,但他在主政期间,公廉正己,一尘不染,政简条肃,轻谣薄赋。老百姓为他立了德政碑。姚崇离职时,全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送行,痛苦流涕地簇拥着他的马头,依依不舍地挡住道路不想让他离去。他所用的马鞭和马蹬都被老百姓截留下来,留做永久的纪念。后来,“截鞭留蹬”成了用来对离职清官表示挽留的成语。" M& r/ [9 n) u; @
唐玄宗时姚崇为首辅,已年过六旬,还兼任兵部尚书,繁杂的庶务让他走路都急匆匆的,但他从不懈怠,兢兢业业。他历来十分简朴,“性不爱冠衣”,反对铺张浪费。开元初年,姚崇为首辅,对玄宗“屡以奢靡为诫”,玄宗遂下令销毁内宫金银玩器,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君臣大力倡导克勤克俭并以身作则,整个社会奢靡风俗得到有效控制,官风民风得到一定的好转。
  \- N1 R; d# P3 w1 O  @6 R# u
" F. k9 x, L: ~0 ?- G0 w 二、刚直不阿
4 a' g% A& m; U- l5 {1 c2 w% `. [' o( W! J8 d0 L
开元初,姚崇为玄宗辅政,拨乱反正,任人为贤、量才授职,严格铨选制度。对于用请托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官职的,不论是谁,姚崇都坚决予以制止。开元二年(714)闰二月,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义请求破格提拔其亲信王府录事(从九品上)阎楚珪为王府参军(正七品上)。这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不算是大事情,玄宗满口承当。姚崇知道后就和同时任相的卢怀慎对玄宗说:“臣等认为,量材授官,职责应该属于朝廷主管部门。如果因为亲情之恩,陛下就随便赏赐升降官职,这不是重新又做起中宗朝滥封官员的旧事吗?请陛下取消成命。”于是,玄宗接受了姚崇等的意见,收回了诏书。自此之后,请谒不行,刹住了跑官要官的请托之风。+ Q+ D" f0 I. ~! W# ~
针对中宗以来滥封滥赏导致财政困难的弊病,姚崇建议唐玄宗不要随便赏赐爵禄和财物,并从自己做起,带头辞封。此时,玄宗为恩崇姚崇,“封梁国公,食邑三千户。”姚崇因国家困难,再三辞封,最后交还了原来因拥立中宗时旧封的二百户,象征性地接受了新封三千户中的一百户,为国家节省了不少税赋。开元初,定策功臣、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刘幽求女儿出嫁。按照中宗以来形成的规矩,宰相儿女成婚,皇帝应该赐与一定数量的绢以示恩宠与祝贺。朝廷主管部门的官员“似举旧例赐物”,姚崇上奏说:“自中宗神龙年以来,宰相男女婚礼,皆得赐物,事出一时,不合著例,此后望停。”于是,玄宗就听从了姚崇的建议,废除了这个不合理的旧规矩。自此以后,朝廷上下官员利用婚丧嫁娶大肆请客送礼的风气得到了抑制。2 r( w# ~4 I; U) Z$ `
- @. D4 w5 |" r$ u7 |, G
三、客舍问政
3 Q; X  V- M  z) w( `$ D  o, [, E5 ^# y9 z( Q" E" T# J
开元年间,姚崇贵为堂堂首相宰相,竟没钱在长安城买一所府邸,在京城里没有私人居所。因其家居住在遥远的洛阳慈惠坊里,朝廷要长安在赐给他府第,都被婉言谢绝,平日寄居在长安城大宁坊里一个叫“罔极寺”的寺院里。
4 e" P5 l( h- ~2 ^9 {1 l/ t开元四年(716)九月,六十六岁的姚崇患疟疾在罔极寺卧床不起。朝廷任命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协助姚崇处理国事。源乾曜每奏事符合玄宗心意的,玄宗就说:“这是姚崇谋划的吧?”如果不称玄宗心意的,玄宗常说:“你为什么不和姚相商议呢?”源乾曜就谢罪称是。这样,国家每有政事不决,玄宗就常常使源乾曜到罔极寺找姚崇商议。后来,源乾曜因为来往不便,就上奏玄宗说:“姚崇气力虚弱,不能行步,伏以军马事切,欲得与臣商量。望令移居四方馆,特许家人视疾。”玄宗同意了,但姚崇知道后却不同意入住。他认为,四方馆华丽高大,且藏有簿籍文书,是朝廷官员办公的场所,不是病人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再推辞。玄宗感动地说:“朝廷设立四方馆,为的是方便官员办公。使姚爱卿居住,也是为国家社稷。朕恨不能让姚爱卿住到皇宫中来,许多大臣都巴不得住进宫廷里,他为什么却非要推辞呢?!”
% `9 R% p3 v( U, {1 a8 S0 r: u( ^2 j; e; Y6 S
        四、不私子过' j; Q5 ~+ H7 I' v

) f& z! J% c' R. b* l姚崇不但自己勤政廉政,还严格要求子女,发现问题从不护短。开元二年(714),吏部尚书魏知古到东都洛阳选拨官员。姚崇的两个儿子在东都任职,依恃父亲早年有德于魏知古,就招权相托。魏知古回朝后,报告了玄宗。一天,玄宗装着不在意的样子问姚崇:“爱卿的儿子才德如何呀?现在做什么官呀?”姚崇坦率地答道:“臣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多欲望而少谨慎。这次朝廷在东都选官,他们必定会找魏知古走后门。但臣现在还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情况。”玄宗本来想姚崇会掩饰、包庇自己的儿子的错误。当听到姚崇的回答后,就很高兴地继续问:“你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呢?”姚崇答道:“魏知古做小吏时,是臣举荐提拔了他,以至于后来做了朝廷大臣。臣子很愚蠢,以为魏知古出于报答臣举荐之恩德,必定会满足他们走后门的欲望。”玄宗听后,倒觉得魏知古有点忘恩负义,对不起姚崇。就想罢免魏知古的官职。姚崇坚持请求道:“臣的儿子不成体统,扰乱了陛下之法,陛下不追究,已是大幸了。如果由于臣的原因而排斥魏知古,天下人必定认为陛下偏爱于臣,而连累了陛下的圣政啊!”玄宗觉得姚崇言之有理,于是就取消了自己的打算。0 B4 r& e4 Z* o  p1 B
姚崇一辈子保持清正廉洁,直至生命的尽头。去世前,他“先分其田园,令诸子侄各守其分”,以免子孙为财产闹纠纷。他还郑重立下遗令,不准子孙为自己厚葬。他列举历代圣人薄葬的事迹教育子孙,批评厚葬之家使“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实在令人痛心。他说:“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还告诫子孙不要崇佛敬道,不要抄经写像,死后入棺只许穿平常的衣服:“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千百年来,姚崇节俭安排后事,教育后代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 D% E2 d7 c& g/ z$ @+ k9 }( {3 Y/ l1 f; p& f4 k( P

, a! h7 f8 @" I  Q: e/ q& I( _0 o& W2 u+ v/ r+ N
; h7 _- o1 {0 R
9 R. d3 {/ r3 w; _0 Y

8 t# U7 B' F: @5 u! {6 {% c& `/ n" o& k
. g; j8 z9 s3 [" d, X! Z
武 则天与姚 崇) @$ U3 H6 U4 a6 {
——兼议武则天选用贤才及对开元盛世的影响
* p1 r  b5 p7 @5 Q3 v  9 T' x. h& i) ~- F  r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位其间,善于发现人才,大胆启用人才,“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1)唐代大政治家姚崇就是当时被武则天启用的英贤之一。姚崇在平息契丹叛乱中处理军务表现出色,武则天“甚奇之”,破格拔擢而委以重任。姚崇竭尽忠诚,改革弊政,在稳定政局、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等方面均有建树,成为武则天后期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君臣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武则天作为文坛高手,提倡每遇朝会,不可无诗;姚崇以文华著名,下笔成章,颇善吟咏;君臣二人赋诗唱和,俨然诗友。武则天被逼宫退位时,姚崇公开悲泣对其寄以同情。可以说,姚崇后来成为开元名相与武则天的发现、重用和培养不无关系。
$ g: D6 X5 c$ E) S
, @+ @3 L- g6 L, ]一,武则天慧眼识人,拔擢姚崇,并委以重任
5 L. b: l' z! `' _
( M# j6 `) F- {4 c     姚崇(公元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人。其父姚懿,早年佐唐有功,高宗龙朔初年任嶲州都督,树功于边疆。后没于任所时,姚崇方十二岁。他少习武功,长攻儒学。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被举荐为孝敬挽郎,但他并不满足以这种方式入仕,而是继续刻苦攻读,二十七岁又参加制举应试,中下笔成章科,先后任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郑州(治今河南郑州市)司仓参军达十三年。
/ G" t4 W' w6 g# I! W3 o4 p/ r4 i: c% h) i# g& r+ f3 ]
    天授年间,正是武则天改朝换代的年代,她一方面残酷地打击、镇压了有反抗言行的李唐宗室和元旧大臣,一方面又选拔了一批有才华的新人到新朝任职。就在这种背景下,姚崇来到神都洛阳担任了司刑寺的司刑丞,“执法无颇,全活者众。”(2)后又担任夏官员外郎、夏官郎中。9 q- e9 }& r. A
& E* l6 Z4 Y8 {$ n5 t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5年)五月,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以武周政府不赈灾、抚恤为由,起兵造反,攻破了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杀了节制契丹人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又连连击败了朝廷派来的围剿大军,挥师南下,进逼檀州(今北京密云一带)。十月,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河北各州县纷纷告急,平息契丹叛乱成了武周朝廷的头等要务。夏官衙门是军事的参谋中心,事务特别繁剧。这使参与平叛谋划47岁的夏官郎中姚崇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许多繁杂的事务,到了姚崇的手中,都被处理得干净利落,井井有条。史载,其“剖析如流,皆有条贯。”(3)武则天历来重视贤才。此时,当她发现才干超群的姚崇,非常惊喜,就破格提拔他作了夏官侍郎(正四品下)。姚崇得到重用,更加勤勉用事,他参谋中枢,运筹帷幄,协助武则天调兵遣将,终于神功元年(公元679年)七月,彻底平息了契丹叛乱。
5 J4 M- i0 \) D8 w! D, A- S/ Y5 U& E1 t. d3 C& O3 Y$ d  Q
    姚崇的忠直和干练,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和赏识,因此,他的职位不断得到提升。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十月,在内史狄仁杰的推荐下,姚崇被任命为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进入宰相之列。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三月,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入值中书;六月,又升任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q; g9 _0 g- c

* q+ ~1 g6 }  s+ }: n& n: a
! p: ~" H( A* @$ j9 I$ @# N, B9 ^二,得到武则天的重用和信任,年富力强的姚崇竭尽忠诚,敢言直谏,改革弊政,整顿边防,报效国家,成了武则天处理军国要务的得力助手
! k& C& k: H" f0 D8 E* j9 q' a& J0 d5 n6 l: h* z
   (一)以百口保百官,建言废除酷吏政治。自垂拱(公元684-688年)以来,武则天利用酷吏残酷地镇压了政治上的反对派,保障她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冤杀了不少无辜者,使得朝臣人人自危,影响了政治稳定。神功元年(697年)九月,“则天谓侍臣曰:‘往者周兴,来俊臣等推勘诏狱,朝臣递相牵引,咸承反逆,国家有法,朕岂能违。中间疑有枉滥,更使近臣就狱亲问,皆得手状,承引不虚,朕不以为疑,即可其奏。近日周兴、来俊臣死后,更无闻有反逆者,然则以前就戮者,不有冤滥耶?’”,姚崇审时度势,利用武则天询问朝臣有关“谋反案”真相的机会,果敢地向武则天反映了所谓谋反案的真相,他说:“自垂拱已后,被告身死破家者,皆是枉酷自诬而死。告者特以为功,天下号为罗织,甚于汉之党锢。陛下令近臣就狱问者,近臣亦不自保,何敢辄有动摇?被问者若翻,又惧遭其毒手,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锄凶竖,朝廷乂安。”他还大胆向女皇建议说:“今日已后,臣以微躯及一门百口保见在内外官更无反逆者。乞陛下得告状,但收掌,不须推问,若后有征验,反逆有实,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姚崇披肝沥胆,敢讲真话,“则天大悦,曰:‘以前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说,甚合朕心。’其日,遣中使送银千两以赐元崇。”(4)接受了姚崇的建议,废除了酷吏政治。
5 ^8 n5 U! r# N: X$ v* X, ], ^ $ J7 j1 m5 \# t' L+ B% U# J! {
4 T7 q* P! @! p! f/ x5 ]: \7 L

& [4 e* x( S# G5 Q0 ~, b% e; r4 `. ~. ~1 l- c$ B
(二)整顿国防,抵御突厥、吐蕃等入侵。
2 w6 d$ }7 B0 d, e6 z" C$ _$ x8 S
$ ^) Q& n- l+ V1 R0 C, r    武则天时期的边患,主要有两个强敌,一是北方的突厥默啜兴起,经常侵扰中原王朝;二是西南强大的吐蕃,一直是武周(唐)王朝的心腹之患。姚崇经常深入边防前线去视察防务,了解情况,慰问军民。史称:姚崇“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候,士马储诫,无不谙记。”(5)他以夏官侍郎(夏官尚书)的身份协助武则天制定抵御外族入侵的策略并身体力行。
# s2 Y6 H; K9 s# L" S% A
5 N$ j: c- C  O* v    当时,河东镇的并州(今山西太原)和朔方镇的灵州(今宁夏灵武)互为犄角,是抗击突厥入侵的前沿军事重镇。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四月,姚崇受命,以检校诸军大使名义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以北视察各军州兵马和防务情况。(6)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月,以灵武道安抚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的身份,到抗击突厥入侵的重镇灵州(今甘肃灵武)视察、慰问军民,以稳定人心,加强战备。(7)* S& K( v3 w4 A5 J
4 k. x8 i, F3 B/ c( q

  A1 J  k' g& j1 Y4 V' w% ^$ l7 O1 n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一月,姚崇以夏官尚书兼相王府长史,协助相王李旦防守并州抵御突厥进犯。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到三月,突厥默啜可汗不断兴兵侵犯并州。五月,朝廷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牧,担任安北道行军元帅,率军抵御突厥入侵。姚崇后来给武则天上表书时说:“臣自受北征,绵历旬月。” (8)可见,姚崇作为夏官尚书、相王府长史,当然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七月以后,突厥兵再犯代州,九月十七日,武则天又一次任命相王李旦为并州道元帅,武三思、武攸宜与魏元忠为副元帅,姚崇为长史,司礼少卿郑杲为司马,集结军队,迎击突厥进犯。   由于大周军民积极防御,突厥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十一月,派使者来求和。7 T) Q# z5 O3 r  \) x/ J6 r# b9 \5 e
7 f4 n. W, W: n+ I' t8 J$ }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郭元振就任凉州都督后,“收合余众,缮修城堡,施法令屯田。”军势大振。权臣宗楚客上书,诬陷郭元振心怀异志,武则天心有疑虑。姚崇等上表支持郭元振整军备战,取得女皇的谅解。郭元振,“治凉五岁,善抚御,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举遗。”(9)有效地抵御了吐蕃和突厥的侵扰,巩固了边防。" Z; `: s0 q: Q0 z3 @) k+ k

, H2 e1 K: D9 h8 s1 U
' Z' s7 z+ w1 l: D
- E; u! Q& F2 d: c& A& Y0 z; ?0 ^( S  Z7 k+ a

& q6 g0 O7 z. I& U/ f) @(三)整理盐务,发展生产。+ f, f+ m1 ?4 h" x) Z- I

. C& n  ~- Q6 L' u" H; E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蒲州“两池”之盐产量下降,影响了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十五州盐供。有人乘机散布流言蜚语,说是“女主(武则天)当政,过蒲州则盐政败。”京城人心不安。正月十六,武则天“令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公(即姚崇)驰驲按决,暂下三台,亲纡驷马。……龙泉克断,虎疑俱螫。” 姚崇率领僚吏一行按察了蒲州盐池,还详细询问了“两池”榷盐史的官吏、畦户、盐贩,制定了修复盐池工程计划。开工后,姚崇亲自深入工地,检查开拓盐源、疏决水道、整修盐池的工程进度,“稽其绳具之准,较其繁省之机。”工程竣工后,恢复了盐池的生产,缓解了盐供困难。(10)4 q6 D" Z: G: N# z

+ ^) g0 P0 T7 n! p(四)举荐人才。
8 j- S+ _% ]3 B) }6 P# @6 h& H    作为一个政治家,姚崇非常重视荐举人才。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月,姚崇赴灵武道安抚使之任拜别武则天时,“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姚崇)对曰: ‘张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11)十月二十二日,女皇下制书,任命秋官侍郎张柬之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担任了宰相后,诛杀了“二张”,为恢复李唐社稷起了重要作用。武则天时期,姚崇举荐的人才还有魏知古、韩思复、卢藏用、韦凑等人。他们中间,有的人后来官居中枢,成为名相;有的人成为治世能臣,而扬名天下。
% X& j4 Y; T+ \; V+ c   K  F/ m: c' z8 G% @1 p3 s

$ T# U& a1 x* D6 G
' ?  h& x' a: P+ H
$ O4 m$ S- ^2 m6 {' i; E7 d三,武则天与姚崇在政坛上是君臣关系,在文坛上则赋诗唱和,俨然诗友
  Q' [  k2 m; q$ N
* }: }2 j$ c, T: T3 n% y武则天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当时的词章高手、文坛盟主,她提出“每遇朝会,不可无诗。”姚崇“以文华著名”,(12)下笔成章,颇善吟咏,君臣二人经常唱和,在诗坛流传下一段佳话。
8 t" l) g$ U, q- {
6 e+ F; V  b" ]7 ~, o& l  _/ ^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四月二十九日,女皇武则天从东都皇宫出发,到洛州告成县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避暑。姚崇同众大臣随驾,作为辅臣自始至终都在三阳宫帮助女皇处理政事。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女皇处理政事已毕。下午,在石淙河平乐涧的巨石上大宴群臣。席间女皇诗兴大发,欣然命笔,赋诗一首,还撰写了224字的长序,诗云:“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霜均露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月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武则天虽七十八岁高龄,依然妙笔生华,文如泉涌。赋毕,女皇又命群臣“人题彩翰,各写琼篇。庶无滞于幽栖,冀不孤于泉石。各题四韵,咸赋七言。”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才思敏捷,文不加点,下笔成章,早咏《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七律一首,奉上女皇,诗云:“二室三涂光地险,均霜揆日处天中。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周王久谢瑶池赏,汉主悬惭玉树宫。别有祥烟伴佳气,能随轻辇共葱葱。”不久,武则天令刻自题《宴石淙诗及序》和群臣奉和纪胜诗于石淙北崖。南崖刻制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北崖诗和南崖序均为奉宸大夫薛曜手书。摩刻书法巧妙运用藏锋、中锋、裹锋,结构方严整齐,庄重正大;布局严谨茂密,大小兼施。现仍完整地存于石淙摩崖。13)  I5 E2 y$ W8 Q' k6 \
2 Q1 h0 h: g6 u, B) q3 ^
! Z  i+ ^7 k6 y/ S% r: i4 P
3 T, V5 H& J7 P6 L/ @
: g0 f& x- p4 d
( ?, K3 {% P8 H( C! _7 ]

. p* m7 S4 ]1 `5 I: {2 m! S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姚崇奉命按察蒲州盐池事务。事毕之后,姚崇回京城长安向武则天汇报。武则天听了非常满意,对姚崇公而忘私、勤劳为国的精神大加赞赏。当即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赐予姚崇,诗云:“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借问向盐池,何如浐水游?”姚崇当即奉和唱咏:“归来朝帝京,忽疑钧天响。悬知浐水游,绝胜汾川赏。”君臣一唱一和,高雅融洽。朝堂之上,气氛和谐。后来,蒲州刺史李千里听到君臣唱和这件事,感到也是蒲州的荣光,就写了一篇《六绝记文》,把姚崇整理盐池、武则天与姚崇的诗作都镌刻于碑,树于蒲州栖岩寺。(14)9 J* ?) I+ @/ |/ N) U3 w3 ?8 h, B% K
7 o) K: k7 o/ o
    现在,从收集到的九首姚崇诗作中,和武则天唱和的就有四首,除以上两首外,还有两首。其一为《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云:“游豫停仙跸,登临对晚晴。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野奏风成曲,山居云作缨。今朝丘壑上,高兴小蓬瀛。”其二为《春日洛阳城侍宴》,诗云:“南山开宝历,北渚对芳蹊。的历风梅度,参差露草低。尧樽临上席,舜乐下前溪。任重由来醉,乘酣志转迷。”(15)! s- i8 X4 S3 \7 D+ {) x( e" `) ?

) @( r& l4 {% ]; i0 C9 s- b6 H4 I

% z2 k# ~* X5 _3 X& t! y. f0 v9 A. L2 L0 D
四,姚崇虽然尽力辅佐武则天,但他并不完全赞同武则天的作为;因而他参与了诛杀“二张”的政变谋划,但对于退位的武则天又深表同情并公开涕泣
- l: e: E: [( P/ i7 O
& a* @7 L# T! K1 A! n& q    在神都洛阳,姚崇虽然尽心辅佐武则天,但对女皇的作为并不完全赞同。为此,他以侍奉老母为由,希望不再过问政事。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六月,姚崇以母老多病,多次向女皇请求辞职,回家奉养母亲。武则天同姚母刘氏一样,同是八十一岁的老人,非常理解姚崇的孝心,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仅过了二十多天,又下诏以“家有令弟,足慰母心;国有栋臣,安可暂缺”为由,(16)重新召他回朝继续担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一个多月后,明智的姚崇考虑到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向女皇建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臣不敢爱死,恐不益于王。”于是八月七日,免去他夏官尚书之职,又被任命为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17)' q; {" c$ |$ v, t: c6 n
$ F. [. J) R2 F$ m3 |# v+ _) {! @
    后来,武则天患病卧床不起,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日夜侍奉在侧,乘机把持朝政。“二张”欲长保富贵,决计私自在故乡定州造一佛寺,指名要神都洛阳十名高僧去主持此事。十名高僧到主管僧尼的春官衙门哭诉。姚崇早就看不惯“二张”的专横跋扈,接到高僧们的申诉后,就断然拒绝了“二张”的无理要求。 “(姚)元之断停,(张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时为易之所谮。”八月二十九日,姚崇被免去春官尚书,改任司仆卿(掌管国家的舆马和马政),“知政事如故”。后又被贬为灵武道安抚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之职到灵武(今宁夏灵武)赴任。(18)9 C8 l7 t6 q# b3 {  M9 j

" r7 W; i: F  ?
1 G. u9 q' B4 L3 \3 J3 U2 f ; M& N8 J" x, [& H* _2 f

0 e1 A. v- @& l4 m3 D% r4 }1 @0 i4 `( V/ Q8 p, }! H/ B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神都洛阳。一场以诛杀女皇男宠“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复兴唐室大业的政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首的正是姚崇赴灵武前推荐而进职宰相的张柬之等五大臣。此时,恰好姚崇自“灵武至都,(张)柬之、(桓)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19)姚崇谋略超群,又久掌军国,经验丰富,有他的参与、周密策划,无疑是给政变加大了成功砝码。/ v4 Y- D8 W" p% h, h! X: h
+ v3 N( K! z* ]2 w. a: R
    姚崇虽然同意诛杀“二张”,恢复中宗李显的帝位,但并不赞成立即让女皇退位,更不愿意直接出面参加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武则天逼宫。正月二十二日夜,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拥太子李显起事,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左右羽林兵500余人,攻克洛阳宫北门玄武门,直趋武则天所居长生殿,斩张易之、张宗昌于殿庑之下,以武力劝女皇退位。“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进曰:‘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李湛,(李)义府之子也。太后见之,谓曰:‘汝亦为诛易之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惭不能对。又谓崔玄暐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所报陛下之大德。”(20)姚崇若在场,恐亦难逃则天数落而蒙受其羞。二十五日,中宗李显即位于通天宫。姚崇任太仆卿同凤阁鸾台三品,继续留任宰相。加封梁县侯,赐食邑二百户。, a  L# p$ t$ y7 n( c

! g; G& F; h1 w/ y3 O% M0 W$ \/ q/ X3 B1 S

, G9 G7 t) H* q& F
3 Z9 q9 f' S. }- s& A8 y
7 w+ Q  y3 L! h( d$ W    姚崇非但没有参加逼宫行动,而且,武则天退位后,他不忘旧恩,还公开哭泣以表示对武则天的同情。二月初五,中宗率百官到上阳宫向武则天请安。众官喜庆雀跃,拜见武则天,只是象征性地略尽其礼。惟独姚崇见到苍老憔悴、身体多病的武则天时,竟然伤心得“呜咽流涕。”众官皆惊。张柬之、桓彦范责备他说:“今日岂公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姚崇坦然答道:“元之事则天皇帝久,乍此辞违,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虽获罪,实所甘心。”中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当日就下制诰,把姚崇外贬为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刺史。(21). @7 p5 T9 p: |

9 {; a- \; s$ ]& t- o    后人对姚崇辞别武则天时表现出来的悲泣有多种评价。宋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批注道:“此姚元之所以多智也”。明代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评论道:“武后废,二张诛,而诸武安于磐石;中宗淫昏,得之性成,疢疾而不悟;其不能长此清晏也,众人不知,而智者先见之矣。元之之智,垂死而可以制张说,方在图功济险之日,百忧千虑,周览微察,早知五王之命悬于诸武之手,固不欲以身试其戈矛,以一涕谢诸武而远引以出,故其后五王骈戮而元之安。”5 E. r( n+ \7 Y( q& j% N4 I

" _! R8 p8 E; Q# u  L4 `) P ( _3 m! Z) y) e
& D/ O5 w6 D8 Y3 M$ `5 s
9 S/ O0 t$ Y/ J0 }6 F1 @. B* [/ j9 W
    对于姚崇的悲泣,我们首先应当肯定是发自内心的,表现了对武则天的忠心和留恋。十年前,契丹造反侵扰河北,兵机填委,夏官郎中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部,又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22)姚崇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理,历来尊崇忠直之士,反对偷机钻营之辈。武则天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怎能忘记?其次,当然也不排除作为一个有远见、有头脑的政治家的韬晦之计,姚崇看到武则天虽已逊位,但诸武集团没触动一根毫毛。为不至于陷入更深的旋涡,悲泣正好是脱身之计。果然,第二年这些政变有功、复兴李唐江山的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最终被武三思等贬职流放,由功臣变为罪臣,一个一个家破身亡。而姚崇因外放地方作州刺史而免于大祸。
/ [. i* e5 ^, ~6 ?3 |
6 O# ^* I. r! a3 x    武则天时期,姚崇担任宰相时间为六年零三个月。在武则天当政时期,能够担任宰相这么长时间,实为罕见。除了在武则天后期,政局比较稳定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姚崇的忠诚和才华充分认可。因而,姚崇的治国才能得到了展示,理政经验得以积累和丰富,这一切都为姚崇日后成功地辅佐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父子开创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也为开元盛世培养了象姚崇、宋璟、张说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 z& J: V8 A+ {2 d
" ]" o& e! G6 Z: R+ y

4 B  [0 w: E  d ; {; ?% h- z* q5 ^* @

5 v. m& n9 D( G
& @: A8 [4 J; R9 X% w" f注释:
, t! A% O% K- b. ^, L% K5 P! W  m  ?8 c3 s+ w+ R% @
   (1)《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元年,春一月,岳麓出版社,689页,1989年。
  q8 P! R' }- o3 f; Y7 g9 D(2)(16)《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铭奉敕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028 页,1995年。; Y* z7 @" q8 a& T; B, W: P9 q9 I* T
(3) (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姚崇传》,中华书局,4383页,1997年。
* l  g, @; w3 Z3 Q/ A(4)(18)(21)(22)《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3021页,1997年。
( ~3 {7 W+ m& e6 a(6)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传》,中华书局,102页,1997年。( b6 {* H2 V# f/ \
(7)(11)(17)《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岳麓出版社,长安四年九月,727页,1989年。# N9 d3 }- a" N/ e1 O0 c
(8)《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卢藏用《为姚大夫请致仕归侍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060页,1995年。8 u5 m8 M& _6 i5 j- S# ?2 h
(9)《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张说《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039页,1995年。
% P6 i$ X- W: {(10)(14)《续修四库全书》第907 册,《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94页,2002年。
- H7 s4 m5 w& ~6 b5 L(1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大唐新语〉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66页,2003年。( c8 w. d. K& [( s# {4 Q9 ~
(13)(15)《全唐诗》卷六十四〈姚崇〉,中州古籍出版社,411页,1996年。
+ ~* o& _/ i1 ~8 ~4 ~- Q(19)(20)《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岳麓出版社,神龙元年元月,729页,1989年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8
姚崇陕县张茅故里考
* b: Z$ n2 P! a! L! I* V) ?
3 }5 E4 k9 c6 Q8 X- R& j1 E, R    姚崇,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少年倜傥,崇尚气节,长攻儒学,文华著名。一生五朝为官,三朝为相,又任过十个州的地方长官。尤其是唐玄宗时以“十事要说”入相,独当重任,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赞其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则评点曰“姚崇,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史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笔者根据正史、地方志及碑石史料,对姚崇陕县张茅故里进行考证,希冀方家赐教。
3 J" ]( |$ |; ?姚崇家族自北魏时已定居陕州硖石。) r! n5 d, W5 w7 _' C! N5 `
        《新唐书》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j; B7 l) e2 _* ^, a3 B& {
        《旧唐书》亦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 R; i/ t4 j4 W! s3 t+ y) G  H! b, A
        姚崇父姚懿的神道碑《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后简称《姚懿神道碑》)载:“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焉。”1 I1 |' f! r* }* g$ T/ Q0 q
        唐人张説撰写而载于《全唐文》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后简称《姚崇神道碑》)载:“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
2 [3 V9 n$ B6 t: O        新近洛阳出土而为私家所收藏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后简称《姚勖墓铭》)叙述姚崇家族迁徙更为详实,墓志云:- |- q" \9 e+ u% }
        “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田为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代睦侯讳丰,生东汉太守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康城山,五代至吴郎中敷,举族复姓姚氏。又五代至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后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详,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  g' _. I" S# Z$ V7 Y5 C% B7 ~
   以上史料均证明,姚崇家族本吴兴大族,因到北方做官,遂定居于陕州硖石。姚崇五代孙《姚勖墓铭》则更进一步说明姚崇家族自北魏时,姚崇七代祖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始,即定居陕州硖石,亦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
3 s$ @4 h  U5 Z2 E6 \3 B& F) a- t    《新唐书地理志》云:硖石“上(县),本崤,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省。武德元年复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移治硖石坞,因改名(改崤县为硖石县)。”而崤县据《陕县志》说:“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崤县,隋仍之。”据此说,姚崇七世祖姚仲和有可能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后定居陕州硖石(原称崤县),到姚崇出生时,陕郡姚姓已居住此地160来年。
( t$ r7 [. j2 D" M# q$ ]* s姚崇故里碑石的记载。
0 S7 }- n- v" q2 c        姚崇父《姚懿神道碑》云:姚懿“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远图膺锡,大名垂休。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公(姚懿)都尉之季子。……年十八,属乱隋,无象,群盗生郊,授公本县令。以先人部曲,少用辑宁。闻公名,密遣相诏,公告于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应义。不尔,恐贻后戚。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姚懿)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中养浩气,外衍遐风。”
1 j- U- a& H! `4 J4 A" S        根据这段记载可知,隋末,姚崇的祖父姚祥担任过函谷关都尉。姚崇父姚懿十八岁即任硖石县令。李渊起兵太原反隋时,渡过黄河后,派人联络姚懿,姚懿投唐。武德三年,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时,任命姚懿为鹰扬府郎将,并发挥他的地方优势,让他担任唐军的水陆道总管,负责后勤运输。到王世充被平后,有人诋毁姚懿说他曾暗通王世充政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姚懿心灰意冷,遂带领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其地理位置是“右二陕,左二陵”,即右边是陕州的莘原即今陕县东樊原和今距三门峡市二十五华里的陕原,右边是崤山的南陵和北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至”,即北靠黄河,面对南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算起,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姚懿全家族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
, I: J/ ]+ [/ B- b1 W* q! Y        据《姚懿墓志》文“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也就是说,到唐高宗李治时,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又重新启用了一批老臣宿将,姚懿又被启用,先后被任命为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到龙朔年间,姚懿在伊阙之南又置别业。所以,姚懿家族至少在硖石故居生活三十多年。据姚崇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姚崇应出生于硖石故居,并在此生活过多年。因此,说硖石是姚崇故里当无疑。
1 a! J: u' `8 R- N% j地方志上记载的姚崇故里。$ @0 U9 I( ]1 D$ U0 O0 `' ^
        姚崇之父姚懿率全家筑室于 “硖石东北重岗之曲”,那么姚崇故里究竟在何处?- ?! i6 Q/ s( |3 A
        清乾隆十二年由知州龚松林修撰的《直隶陕州志》载:“姚公祠,州东卫村社。宋元佑八年,知州游(师雄)公命置祀于故居。”
" V- p( `, V# C8 ?! [        又载:“姚文献公墓在州东卫村社。公名懿,唐宰相(姚)崇父,谥文献。”
' O* @, k$ u' @( {* I2 f# x        又载有唐为旌表姚懿而兼看护《姚懿墓》功能的“旌贤寺,州东五十里张茅镇。”
7 S+ _" `% i2 [0 D        又载张茅镇有碑“唐宰相梁国公姚崇故里”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前云南驿盐道今权知河南直隶陕州事吴沈荣昌立”。
3 z' P! d$ p& L( S7 W( y        按《直隶陕州志》所载,姚公祠,即祭祀姚崇的祠堂,在陕州东卫村社姚崇故居。而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亦在州东卫村社。而原姚文献公墓、旌贤寺即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南。姚文献公墓和旌贤寺均属明清时的卫村社或卫村里范围。因此,姚崇故居当距姚文献公墓、旌贤寺不远。3 m4 E" e5 [3 d3 w5 l
        而据原三门峡市文物局何康民先生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陕县张茅乡西崖村西建张茅中学时,曾挖出许多唐代柱础,应为姚崇故居建筑材料。另据洛阳黄明兰、朱亮编著,2003年由朝花出版社出版的《洛阳名碑集释》中亦共识姚懿“筑室于硖石重岗之曲”之处,当“今张茅中学附近”。
7 ?- C& z% ~$ B% Y        因而姚崇故居当在今陕县张茅乡西崖村张茅中学。
$ D+ A+ Y% q1 t; _, Q6 j! j3 V8 ~姚崇故里遗迹及文物现状。
# A- R5 M  r0 O  x5 x- [    最近,笔者随陕县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在陕县张茅镇调查姚崇故里现状。姚崇故里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衣冠冢)遗址、唐姚懿神道碑、旌贤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
: ]" T8 G# q; S        姚崇故居在张茅中学,后尚存姚崇故居一段夯土墙,夯窝历历在目。
  Z+ r: h; H3 X4 H' ]# \* T        姚公祠在张茅街中段,为宋朝元祐八年陕州刺史游师雄于故居所建。姚公祠历代均有修葺。现有祠堂为民国时所修缮,虽规模不大,但所幸房舍三间尚存。
& f! r4 v. V/ z2 f        姚懿墓遗址。所谓姚懿墓,系指唐开元三年,姚崇为紫微令(即中书令)时,因佐唐有功,唐玄宗又追赠其父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又“命五品官一人监护,赐米粟各二百石,绢布四百段匹”(见《姚懿神道碑》),在姚崇故里为姚懿建造衣冠冢一座,并树神道碑一通。1983年,因陇海铁路线拓宽,此墓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出土文物现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原址现称姚懿墓遗址。原姚懿墓在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为唐龙朔年间姚懿在嶲州逝世后归葬于陕州硖石的埋葬地,现墓冢尚存。此墓地距唐硖石县城有三里之遥,据史料载,墓地还应有姚崇祖父姚祥墓。族人于2006年清明重树碑一通。
# r8 F' y4 D8 k3 y: c- r/ v        唐姚懿神道碑。碑为螭首龟趺,碑高290厘米,宽100厘米,厚35厘米,龟趺高70厘米,通高360厘米。二十八行,行五十八字。由唐朝请大夫胡皓撰写,唐著名书法家徐桥之书丹。额篆为“大唐西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姚懿墓被发掘后,神道碑被移于陕县温塘游览区内刘秀峰山腰。此碑无论文史价值,还是书法价值均很高。拓片为国内外研究机构所收藏。姚懿神道碑已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f0 a* W3 f& R: x! X/ Y. l
        旌贤寺遗址。旌贤寺,俗称下寺庙。位于张茅镇西约二里,在姚懿墓冢西150米左右。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为旌表唐宰相姚崇父唐嶲州都督姚懿及看护姚懿墓冢而建。寺院原有庙宇数十间,金碧辉煌;砖箍窑洞五孔,碑石林立。历代均有僧人住持并维修寺院。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六十五师师长姚北辰等军政官员及姚姓后人曾简易修葺,并树碑于此。一九八三年,因三一零国道拓宽,寺院被毁,除四块碑石移于陕县西刘秀峰姚懿神道碑处外,余碑尽埋于路基之下。
: ?: F; f  K/ @( B) S  c! n7 U/ U$ v2 w        姚崇手书“藩篱”石刻。唐玄宗开元三年十月,姚崇奉旨为其父营造墓冢并进行礼葬。其间在家乡陕州硖石故里题刻了“藩籬”石匾。石匾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六字,左下题款“姚崇题”三字,前后共九个寸揩字。中间楷书“藩籬”二个大字,每字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该石匾1919年出土于河南陕县硖石,后为谷水村(今属河南渑池县英豪镇)姚氏族人收藏于宗祠,备加爱护。2000年12月,姚氏族人慷慨将其捐赠给三门峡市文物局。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
' Y1 g* g4 m+ M6 a8 {% n        - p# m- {- f& C% o: w. B8 r
       
1 P+ D  x& O3 k        (作者姚学谋,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3 O  |4 X' f& r
       
6 J1 {$ z5 b; y- Q' K! ?$ L- F; E& R        - M! B! e% O+ N% ~' Y( @7 V
        2009年12月6日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8
唐代名相姚崇故宅考
1 O- E6 C& Z* L4 A% f- _& E4 V0 {+ V( c* g5 }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史称唐朝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为政以公,尤长吏道,善应变称务,为稳定政局,推动社会进步,开创开元盛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史学家司马光赞誉姚崇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宋人洪迈将其列为“汉唐八相”之一。据传姚崇微时曾猎于汝州梁县广成泽,石岭村(今属河南伊川)有“梁国公姚崇宅”。笔者根据收集的史料对姚崇故宅加以考证,望专家学者赐教。
$ W1 S3 D6 H+ @/ |& u* @: H
# j4 @' p1 L. x( b一、姚崇故宅的史书依据( z* E7 z3 _7 t' Z8 F
       《新唐书·姚崇传》叙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渭水之滨,姚崇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见。“帝曰:‘公知猎乎?’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接下来,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被玄宗全部接受成为开元施政纲领,姚崇当即被拜为宰相,君臣同心协力开辟了开元之治。对姚崇居住在广成泽打猎一事,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卷之一,唐吴兢在《升平源》中,均有相同的记载。
1 ]  G; m# `" i1 X9 A5 o         关于广成泽的来历。传说上古时期的广成子在汝州市的崆峒山(崆峒山位于今汝州市临汝镇,海拔320.1米。)修道成仙。    后人为了纪念广成子,便把他居住过的崆峒山周围的泽地称为“广成泽”。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卷二十一中云:“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县有广成泽。……泽在梁县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县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县境簿》,泽在新城县界黄阜。盖此泽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县境也。” 据《汉书》、《后汉书》和新旧《唐书》记载,汉、唐两代将广成泽辟为狩猎游乐之所,定名为“广成苑”。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一月三日,太宗狩猎沐浴广成泽,后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几番驾临游乐洗浴。          6 o: [, f; `" I4 q1 A8 I& T
        既然,唐朝时汝州梁县等地的广成泽既是皇家狩猎之地,且地域广阔,周回百里,自然会吸引不少爱好者乐此不疲,因此,少所习猎,以呼鹰逐兽为乐的姚崇,在此地打猎,就有居住在广成泽附近的可能。
) E- f" r) [! v1 n二、姚崇故宅的地方志依据
! D7 ~& O7 Y( U* l- O; B1 V        既然,姚崇20岁前经常在广成泽打猎,那么,他又居住在何地呢?& t! S' W% C- z6 G6 P! n% v' l7 Q
        2005年,汝州市广播电视局的尚自昌先生为笔者提供了姚崇故宅具体方位的依据——《汝州志》。据《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云:“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今废。按《本传》公尝语帝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景(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云云。考《本传》:公,陕州硖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
' S' O, H2 c0 u5 G      《汝州志》清楚告诉我们,“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笔者考查,古伊阳县石家岭村,今称石岭村,现归伊川县白沙镇管辖。据1991年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川县志》第二编地理,第一章区域,第三节县境变迁(第33页)载:“1953年3月,将伊阳县的刑岭、石岭划归伊川县。”可见,石岭村原属伊阳县。9 K. u* T4 y$ R! l2 R8 x
       而历史上伊阳县相当一部分属汝州梁县管辖。据《旧唐书地理》:汝州(望州)。唐贞观年间,“领梁、郟城、鲁山三县。”清道光十八年伊阳知县张道超曾作《伊邑为梁县旧疆说》,文曰:“今伊阳东南析汝州之西南隅置,则其为梁县旧疆无烦辞赘。”据1995年六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汝阳县志》云:汝阳(即伊阳,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汝阳)“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汝阳当时分属两县:东部属梁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境内),西部属新城县(今伊川县境内)。……隋时,汝阳为梁、伊阙(原新城县,开皇十八年改此名)陆浑、鲁(原鲁阳县,隋称鲁县,唐代改名鲁山县)四县地。”其时,伊阳石岭村,应在汝州梁县境内。2 m( T1 c+ C' }
        由此可见,今伊川石岭村,唐初属汝州梁县无疑。姚崇青少年时期,在广成泽打猎,当居于此。
, I$ N) |$ k' Q. x/ |/ Q1 U5 q三,洛阳龙门《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的佐证+ m& A) s6 Y/ }- F8 v# Z! b
        今洛阳龙门石窟之极南洞外南壁尚存一残碑,高164厘米,宽70厘米,因风蚀残损严重,上部已读不出文字,故载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冠名为《姚夫人残刻》,又载入《全唐文续拾》卷十一冠名为《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记》,俱云:姚崇父姚懿“龙朔年中(阙),居于伊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长大……”5 @. ^$ v, G" m$ \
       据碑文可知,姚崇父姚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即在伊阙之南经营了“阙南别业”,此“别业”正是为区分陕州硖石故居而言,正说明姚懿家族可能此时正在由陕州硖石故居迁居洛阳伊阙之南新居。笔者曾于2006年12月到伊川石岭村考察,据该村村民讲,石岭村即处洛阳龙门伊阙之南,约40华里。愚认为“阙南别业”即是指后来被称为在石岭村东北之“梁国公姚崇宅”。& H, F9 o: f; e- y" i1 w: A
四,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提供的佐证。
3 A0 c* n# g2 m9 x/ x& T2 i6 Z0 e     2005年6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载有   新近出土的姚崇之侄《大唐故朝请大夫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云:“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因仕居陕,后徙于汝,今为汝州梁县人也。……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公、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谥曰文献……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萧县令……君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姚辩义“开元五年十一月六日,卒于官舍,春秋六十有六”,而姚辩义“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姚崇则卒于开元九年九月,享年七十有一,可见,姚辩义仅比姚崇小两岁,叔侄为同龄人。姚辩义自称“吴郡武康人”,当是祖籍,亦是姚姓堂号;而“因仕居陕”,当是指姚辩义曾祖姚祥任检校函谷关都尉、祖父姚懿任陕州硖石县令时卜居于此,亦是姚崇一族自称陕州硖石人的来历。“今为汝州梁县人”,当是龙朔年间由硖石故居迁伊阙之南今石岭村东之新居时,姚懿全家迁居,肯定包括姚崇兄姚德敏、侄姚辩义在内同往,居住在今石岭村无疑,因此,姚辩义自然可以说为汝州梁县人了。
' v9 o  B) Z( N% W- |2 T      五,姚崇的封爵可能也与居住梁县有关
& l% D: m$ O2 V) I: k* N% @       《旧唐书·姚崇传》载:“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谋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姚崇)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又“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召元之代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迁紫微令。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姚崇神龙年被封“梁县侯”,后在先天二年又进封为“梁国公”。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先生认为,“唐代有不少功臣的封地,原本就与被封者有密切关系。如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他的封号就是临淄侯;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他的初封号就是钜鹿县男。”可见,姚崇封号,可能与姚崇居住梁县有关。7 m9 ?7 G2 i+ R7 u( @  C, k4 t, e

1 x- Q" n  ^8 J: N0 s0 @0 A! ^; F        综上所述,姚崇居住汝州梁县“梁国公姚崇宅”,史书有记载根据,地方志有专指地名,碑石有佐证,新近出土的姚崇族人墓志又增添了新史料,姚崇故宅遗址在今河南省伊川白沙镇石岭村东北当无疑。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9
龙门石窟极南洞新考
/ i: Y) d2 V( H1 [7 V' I! ]: |' R5 X2 V& v6 e# W+ \
       
* U: t) U; x3 e        龙门石窟极南洞,编号1955窟,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以其造像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杰出代表之一,备受世人青睐与推崇。其前庭南侧所存一造窟碑,虽大部残损,却是解读极南洞的珍贵文献,为历代所重视而多有考释。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依据唐史现有之资料,得益于新出土的碑铭墓志,对照极南洞碑铭拓片,反复揣摩,对极南洞碑铭的拓片文字、造像之功德主、动因、时间及碑铭上所涉及的人物,均有新的发见,对极南洞也有了一些新认识。8 f4 y8 E2 u! o9 B
极南洞的基本概况及研究状况
! s$ w7 A/ W/ a+ R        极南洞的形制为前庭后室窟。前庭方形平面,平顶,高420厘米,宽553厘米,深400厘米。圆拱窟门,高312厘米,宽235厘米,厚62厘米。门槛高30厘米。后室马蹄形平面,穹窿顶,高400厘米,宽410厘米,深495厘米。三壁设坛,高62厘米,西壁深72厘米,侧壁深31厘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后室主佛像,通高245厘米,坐高145厘米,肩宽75厘米。波状发髻,着通肩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残,倚坐束腰方莲座上,足踏为莲茎圆台。弟子像头残,北侧像抱拳胸前,南侧像右手握左手腕于腹前。菩萨像头残,佩项圈、腕钏,双璎珞腹前穿璧,披巾横过身前二道。北侧菩萨像斜披络腋,左手提瓶垂体侧(残),右手外扬;南侧菩萨像左手持瓶侧举,右手执巾垂体侧。弟子、菩萨像均立仰覆莲束腰圆台上。天王像头残,着铠甲,均立药叉上。天王像外侧各存一狮子残迹。①三壁坛上各开四个圆拱龛。造伎乐人合计12身。$ M* S8 E# y5 `* M5 o
        窟顶中心为一双层莲花藻井,周边环刻6身飞天。0 C- R1 a7 p3 r7 [9 |# a# Z
        前庭门外两侧各刻一力士像,头残,着短裙,立山石上。
0 g( k9 N: ~" ~- n        前庭南侧壁存一蟠龙碑,高166厘米,宽74厘米,即本窟之造窟铭记。(图一)
* Z: E; D- i6 U1 y6 R1 U: ^" A# D        有关极南洞造像的艺术表现,专家学者均不吝美辞,推崇极高,极致者当属宫大中先生。②而在洞窟开凿年代和功德主等方面则众说纷纭。洞窟开凿年代的讨论最为复杂,主要有7种观点,分列如下:+ m  @* Y) F2 t
        1、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之前不久;③  
, b0 C  l' s% D        2、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公元706—711年);④  . {3 X9 i/ _$ q, e
        3、完工于神龙二年正月以前(公元706年)⑤; x# L( h& h$ j6 _) H5 ]3 c3 B
        4、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左右;⑥( S1 j2 G. s4 y. Q5 Y  ?
        5、完工于景云二年至先天二年间(公元711—713年);⑦
3 Z) ^+ v; U  m  F        6、完工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左右;⑧
" w) d1 \3 s" C* i& C4 p* K( [+ r        7、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龙四年(公元706—710年)。⑨
& W7 P8 w% n9 r0 P& L; |        有关功德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姚夫人刘氏和姚崇等人这两方面。宫大中先生认为功德主为姚夫人刘氏;而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功德主是姚崇等人为亡母做功德所造,是为主流说。7 F: f9 n1 [; L3 \" N: H: m$ f
        以上观点的得出均是根据极南洞的造窟碑的残留内容加以分析而得出的。因此,正确释读造窟碑的内容成为客观认识极南洞相关问题的关键。1 m0 h, Z9 x+ t& g2 U4 d2 M( K1 D. g
        二、极南洞造窟碑内容的新认识
; ]6 e/ u; n' F0 W' D- F$ j        极南洞外右壁造窟碑,上部为浮雕的双龙盘首,下为碑铭文字。因历经1300余年岁月,碑体上半部分文字多数已剥离,下半部分字迹亦模糊不清,但历来都有人考证收录文字。
# u: m/ G3 J' z7 d        1、清人陆增祥辑《八琼石金石补正》卷三十二收录极南洞造像残碑文字,题为《姚夫人残刻》(录66字)。文曰:
3 P( b" Z8 k: y5 U        □能仁拯授运慈舟于苦海
, b: p# O3 W& r/ K        都督长沙□公姚意之妻也
5 |. R# ]/ t/ l4 K( N* V$ m0 M5 c) |        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7 L6 x+ S0 W$ Q4 e, ~, z' b* @: r
        男女长大□预班帙即于□
) w2 p, V9 N- \: N1 v3 x5 |        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 M! d& K9 a0 B* a
        幸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
/ v  L# c. N- b        县令□十娘□泉郡君夫□
2 _: m! I3 t0 U% K( [9 ^' w7 B# n        2、清人陆心源辑《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有《都督姚意妻造像记》(录210字),文曰:: r0 P6 R/ y" X& U9 k& e; {1 q
        (上泐)之力□□能□拯授,运□舟于菩海,明慧炬于(缺)州都督长沙□公姚意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路由此地(缺)愿男女长大,□须□祛,即于此壁,敬造一(缺)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上柱国□县(缺)不□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大李行止往(缺)今女牛硍可宗郡□夫陈正观任中(缺)潞州司兵参军镜□任泽州陵州县(缺)县令□同任卫州功曹参军(缺)弇任宋州参(缺)任奕任雍州□阳县□,异任(缺)曾孙廣任左□林军未(缺)李氏文桂妻□南周氏□妻□西(缺)祷力,同沐荣庆。今各抽赀俸,(缺)子子孙孙,常保安乐,释迦之(缺)物是(缺)后代子孙,他年眷属,登此(缺)簪裾错□慈可报高龛(缺)之后裔登□□阁□祠音(缺)县□徐侨之书。(石刻)
3 ^$ z9 I; ~8 |6 B- g. P' X) ]        3、据刘景龙、李玉昆编著《龙门石窟壁刻题记汇录》一书考证,《极南洞造窟碑》(录187字)文曰:
, h9 D: i5 x# U/ W$ @        ……尽……之力阐定。能仁拯授,运慈舟于苦海,明慧炬于……者……大夫……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之妻也。龙朔年中……河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男女长大,皆予班秩,因于山壁敬造一……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上柱国、梁县……幸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夫陈正规,任中……潞州司兵参军。□□任泽州陵川县……卫州司兵参军。爱同任……任□州功曹参军。龛任宋州参……任雍州……并任……孙廉任□州……南周氏□妻陇西……福安,同沐荣庆。今各抽赀俸……子子孙□常保安乐,释迦之……后代子孙,他年眷属□此……大慈□□高龛……后裔登乎……书。) [6 N+ c9 w. A6 O
        以上几种记录虽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清陆增祥辑《八琼石金石补正》托本《姚夫人残刻》,正如陆本注:所言“右姚夫人残刻存七行,行存十一字,疑拓未全。”所失过简。清陆心源辑《唐文续拾》拓本《都督姚意妻造像记》,所录残文较详,但编校不细,错讹较多,初步统计达6处10字之多。如拓本中“今女牛硍可宗郡□夫陈正观任中”文字,正确的应为“令,女十娘,河东郡君,夫陈正观任中”,竟有5个错字。刘景龙、李玉昆编著《龙门石窟壁刻题记汇录》拓本《极南洞造窟碑》,虽较陆心源本有很大进步,亦似有不足。) P+ n( B3 T+ b( G' C4 |$ r
        笔者在以上三个拓本的基础上,反复对照《极南洞造窟碑》拓片,仿照《金石萃编》作者王昶提出的”缺其漫漶陊剥不可辨识者,其文闻于他书,则为旁注以记其全”的原则,新考《极南洞造窟碑》残碑,考识碑文共258字。具体内容为:
. f9 M, u/ |( _1 t        (前缺)力阐定能仁拯授運慈舟於菩海明慧炬於/(缺)銀青光禄大夫幽嶲二州都督長沙縣公姚意之妻也龍朔年中/(缺)居於伊闕南之别業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缺)子孫□□□始願男女長大皆於班秩即於此壁敬造一/(缺)二尚書同鸞臺鳯閣三品上柱國梁縣/(缺)夫不幸早亡女八娘吴興縣君夫李行止任/(缺)令女十娘河東郡君夫陳正觀任中/(缺)潞州司兵参軍鏡□任澤州陵川縣/(缺)縣令叡同任衛州司兵参軍爱同任/(缺)弈任兗州功曹参軍弇任宋州参/(缺)任弈任雍州礫陽縣丞异任/(缺)曾孫廣任左羽林軍中/(缺)李氏□珪妻□南周氏彝妻隴西/(缺)禱力同沐榮慶今各抽貲俸/(缺)子子孫孫常保安楽釋迦之/(缺)物是不非冀後代子孫他年眷屬登此/(缺)簪裙釵错大慈何報高龕/(缺) 之後裔登此幽閣□祠音□/(缺)縣徐嶠之書。$ r2 t* E- k; t$ k
        三、关于极南洞造像功德主及开窟造像原因的考证
2 O  \: }1 y9 x4 j$ I/ F5 b  P5 ]        前述主流说极南洞造像之功德主是唐名相姚崇,其动因是为追念其母刘氏夫人(或为其父姚懿)而建造的。此说有误。我认为极南洞造像之功德主是姚崇之母刘氏夫人,其动因是她认为神佛保佑了家族儿女长大,各预班秩,为还愿而举家捐资开窟造像。' P9 I9 @; L; U' v$ J
        让我们从分析极南洞碑铭的文字和有关史料来说明此一问题。. V+ k$ U* i. P, C
        碑铭第二行有“银青光禄大夫幽嶲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之妻也”文字。
+ w. Y! D( G! c; g6 a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胡皓撰写的《大唐故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碑铭并序》(后简称《姚懿碑》)云:' p  `2 b$ k( O+ v; ?/ ]: \1 O
        “公讳懿,字善意……年十八,属乱隋,无象,群盗生郊,授本县令……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寻除峡州刺史,累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初,邛蛮作梗,乃除公持节嶲州都督……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
' o. a3 C" w  m4 v8 z9 H        又据《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文《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后简称《姚懿墓志》)云:“君讳懿,字善意……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
$ G5 }& S  P4 c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云:“姚意即姚懿,姚崇之父也。……懿碑云:懿字善意;新唐书作懿,字善懿;姚彝碑以善意为名,盖当时意、懿两用,彼此歧异,故此刻又作意也。”
2 H# l( {6 I0 U- B        我认为,姚意即姚善意之简写也。如在《姚懿碑》中,姚崇之弟姚“元景”即被简称为“景”。, `1 H1 B+ A( c5 X' V
        《姚懿碑》云“公(指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因此,“姚意之妻”,当是指姚懿的第三位夫人、姚崇的母亲刘氏。
7 L+ W+ a/ ?6 L1 S# a        碑文中有“龙朔年中”文字。“龙朔”为唐高宗年号,共三年,从公元661~663年。由《姚懿碑》可知,龙朔年中,姚崇家中出了大的变故。龙朔初,姚懿先是“持节嶲州都督”,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终于嶲州都督官舍。其子姚崇年方十三岁,尚有幼弟姚元景,至少还有妹妹八娘、九娘、十娘等。其时姚崇母亲刘氏面对的困境是“二子少孤,一门所恃;长幼咸若,礼训所陶”,不但要抚养众子女长大成人,还要担起全家人的生活担子。当时姚崇家族已由陕州硖石迁“居于伊阙南之别业”。此“别业”当在唐汝州梁县境内。《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有载:“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乃今河南洛阳伊川县白沙镇石岭村,在伊阙龙门石窟之南,相距三十余里。虔诚信佛的刘氏“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拜谒神佛,发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始愿男女长大,皆于班秩”,若神佛佑护,实现目的,那一定在伊阙“即于此壁,敬造一”佛龛,供奉神佛。40多年过去了,刘氏夫人的心愿一一实现,儿子、女婿及孙辈皆有所成,姚家所谓“出有庶官,入惟丞相”。此时,姚崇家族不但子孙功业成就,而且,颇具经济实力。于是,刘氏夫人决定还愿,要求众子女孙辈,“各抽貲俸,”同心协力,在伊阙西山南端崖壁上凿石开窟,建造佛像,目的是使“子子孙孙,常保安乐”,永受释迦保佑。) ?7 a; Y. Q) F1 p& N
        由上分析可知,极南洞造像的动因当是姚崇之母刘氏还愿,而造像的功德主当然应是刘氏夫人。
/ R; n# R% J/ C4 u1 c% C( R        再者,《八琼室金石补正》将此碑文命名为《姚夫人残刻》,《全唐文续拾》将此碑文命名为《都督姚懿妻造像记》,均谓姚崇母刘氏夫人造像记,說明古人极有眼光。因此,说极南洞是姚崇为亡母或亡父姚懿而造像之说欠妥。0 x5 k' f! k7 i0 w; z. Q
        四、关于极南洞造像年代的分析   
9 \  s* J- _1 p6 n) s( Y        我们可以从残碑中姚崇和其父姚懿所任官职和赠官来看刻碑时间。8 I, L; w# X5 E  n
        碑中有“二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上柱国梁县”侯。《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云:“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时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元之……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其月,又令元之兼知夏官尚书事、同鸾台凤阁三品。元之上言:臣事相王,知兵马不便。臣不惜死,恐不益相王,则天深然其言,改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由此可知,残碑中“二尚书”,指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姚崇先后担任的“夏官尚书”与“春官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为同时所任;“梁县”侯乃是次年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所封。又据《姚懿墓志》载:姚懿“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可能是在儿子姚崇“以功封梁县侯”的同时,应姚崇的请求,追封其父的赠官。于是,姚懿始有“幽嶲二州都督”之称。
$ y- ?; }/ P) A! J) J! D% A4 V0 {        姚崇在神龙元年二月又因同情武则天而哭泣,被唐中宗贬为亳州刺史;姚崇母亲刘氏夫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逝世时,姚崇在越州任职,安葬其母时,刻制的墓志上姚崇和其弟的官职是“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文《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简称《姚懿墓志》). R2 o5 d" y3 E  R" U5 a
        由此仅识,龙门石窟极南洞造像碑铭当刻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至二月间。而不是在姚崇母亲逝世之后。极南洞造像工程亦应在当时完工,或在此之前完工。也就是说,极南洞造像工程完工当在武则天时期。
; C6 y. A% y7 R: u7 v        五、相关极南洞造像所涉及的历史人物
3 r) E2 q/ v, `1 a        极南洞造像既然是应姚崇母亲之命而造,她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外孙、曾孙甚至包括女眷也都参与了开窟造像的活动。当初,碑铭上一定撰写得清清楚楚。现就残碑上所保留的姚崇家族及亲属人物进行考证。+ ]+ d; e4 V7 M6 B9 ?/ i/ ~, J
        1、长安四年(公元704年 )九月十八日,官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的姚元景,在长安光宅寺为母亲造像一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母亲逝世时,他和兄长姚崇安藏了母亲。在墓志铭上留下的官职是“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见《姚懿墓志》)。因此,有人推测:在镌刻造像碑铭时姚元景已“不幸早亡”,有误。
4 M0 n- p: A( C  ^        2、碑中有“女八娘吴兴县君,夫李行止任”文字。《河洛墓志拾零》载有《唐李行止墓志》云:“府君李氏讳行止,字行止,隴西人……茂才,历建郴二郡掾,南城令,旋拜成武……加拜朝散大夫,迁永乐、告成二县令……俄除恭陵令……为亳州别驾。……夫人,即中书令姚公之妹。”由此可知,姚八娘乃刘氏夫人之女、姚崇之妹,李行止为其婿。
2 n( o6 e- @( t! w        3、碑中有“女十娘,河东郡君,夫陈正观任中”文字。姚十娘当亦为刘氏夫人之女,陈正观为其婿。当时陈正观当为“中大夫”(从四品下),或为“中散大夫”(正五品上)。《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二,有苏颋为朝廷撰写的《授陈正观将作少监制》云:“正议大夫、前襄州刺史、上柱国陈正观,蕴器沈敏,怀才雅实,在公有甄综之能,临事有靖恭之誉。倾者荆岑作镇,楚望班条,时许仁明,俗称威惠,五材是用,百之分职,爰考抡材之绩,宜膺梓匠之职,可行将作少监,散官勋封如故。”似指其人。
7 ]7 J; T- ^. a. n7 D) e4 f6 Q        4、碑中有“潞州司兵参军”者,似指姚崇之侄姚玄奖。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代墓志汇编》有《仙州别驾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君讳仁方,字某,清河人也……以开元廿四年四月十八日,终于河南县道化里之私第,时年七十。夫人先少保之侄孙,潞司兵玄奖之女。”《新唐书·姚崇传》云:开元“八年授太子少保”,开元二十四年姚崇已故多年,故云“先少保”。/ E: N* \: W, a4 U" k
        5、碑中“镜□任泽州陵川县”令,与“睿同任卫州司兵参军”,上文记载“玄奖”及下文记载“爱同”均为姚崇之子侄辈,按照习惯,中间载“镜□”与“睿同”二人应均为姚崇之侄。
- Z3 h) v8 J1 k' O        6、碑中“爱同任”字样,应指姚崇之侄姚爱同。河南洛阳偃师柳金福先生收藏有《故朝散大夫守绥州刺史姚府君(爱同)墓志铭并序》云:“公讳爱同,字爱同,其先吴兴人也,今家于洛阳焉……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银青光禄大夫、持节嶲峡二州诸军事、嶲峡刺史、长沙公,赠礼部尚书,追谥曰文献。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马”,由此可知,姚德素当为姚崇异母兄长,姚爱同即为姚崇之侄。
9 J8 x1 Q/ @2 O# d9 |        7、碑中“弈任兖州功曹参军”,据《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姚弈为姚崇第三子,曾官礼部侍郎、尚书左丞、永阳郡太守;此处载兖州功曹参军,可为早年所任之职,可补史。
# F+ {# Y6 f( I        8、碑中“弇(yan)任宋州参”军,姚弇,为姚崇之弟姚元景之长子。据《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下载,姚元景三子,长子姚弇,楚州长史,此处所载宋州参军,可补史;次子姚冯,通事舍人;姚算,鄢陵令。
$ S' l1 I" t# j' d* q5 }  a        9、碑中“任弈任雍州砾阳县丞,异任”……。《大唐新语》卷之六,举贤第十三载:姚崇“外甥任弈、任异少孤,养在崇家,乃与之立家产,谓之曰:吾无间然矣,惜殊宗而代疏矣。命与其子同名,冀无别也。时人多之。”由此可知,任弈、任异为刘氏夫人之外孙、姚崇外甥。残碑中“夫不幸早亡”,似指刘氏夫人之女姚七娘之丈夫任某早亡,故遗二子任弈任异由姚崇家抚养成人。9 w0 e$ ~! }( m/ \$ V
        10、碑中“曾孙广任左羽林军中”侯,据《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载“左羽林军中侯,正七品”。姚广似为姚崇异母兄之孙,故称刘氏夫人之曾孙。
# P6 ^" I0 t- H/ L! [; B        11、碑中“李氏;文桂妻,□南周氏;彝妻,陇西”等,既是记载为极南洞造像捐资的还有姚崇家族中的眷属。其中,“彝妻”当指姚崇长子姚彝之妻。
$ e+ _: o. l% r        六、极南洞造窟碑书丹者徐峤之考证% s9 p2 p, Y* G! _
        碑中“县徐峤之书”当为造像碑铭的书丹者。徐峤之是唐朝大书法家徐浩之父。《旧唐书徐浩传》云:“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峤(之),官至洛州刺史。”徐峤之祖传四代俱为当时书法大家。唐武平一著《徐氏法书记》中称:“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怀才蕴艺,依仁践礼,自许笔精,人称草圣。”徐浩在其所著《古迹中》称父亲峤之曰:“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徐峤之“尝进所作六体书。明皇手诏答:卿进书甚可观览,回鸾顾鹊,坠露凝云,虽古人临池悬账之妙,何以过此。赐物四十。”北宋朱长文著《续书断》,《极南洞造窟碑》残碑仿《书断》体例,始于唐代止于宋代,录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徐峤之、徐浩父子均被载入为妙品十六人之列。+ p; H# `( O( F, X* U
        徐峤之、徐浩父子与姚崇家族似有通世之好,且有不解之缘。除了龙门石窟《极南洞造窟碑》为徐峤之所书外,据《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志八四八记载,徐峤之为姚崇家族书写的碑石尚有“嶲州都督姚懿碑(在陕州,今三门峡陕县);彭城郡太夫人刘氏碑(姚崇母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郑国夫人郑氏碑(姚崇妻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光禄少卿姚彝碑(姚崇长子姚彝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其子徐浩书写的有“尚书右丞姚弈碑”(姚崇三子姚弈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  Y# ~) }4 Q. b  ^/ [% j4 U
        七、结语
9 w: |5 [" ?! f- R% f, `        通过以上分析考证,有关极南洞造像,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o/ B5 M5 T7 W8 W- R        1、极南洞造像为唐代名相姚崇家族所开凿,领军人物是姚崇生母刘夫人,家族中大部分人均参加了这一活动。
2 {7 P& h$ ~, m  n  s3 U( T/ p$ O        2、极南洞完工于神龙元年正月至二月间。4 [2 J0 ]' X6 Z
        3、姚崇反(似改“反”为“抑”较为恰当)佛思想的提出在开元年间。毫无疑问,姚崇的母亲刘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姚崇处于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他不能不受佛教的影响,听从母命,同兄弟姊妹,甚而子侄外甥,倾合族之财力,开窟造像。虽大功告成,终因耗费资财过多,大伤元气,故而对开窟造像有切身之体会。加之,中宗之后,崇佛变本加厉,大建佛寺,广度寺僧,写经造像,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之负担。姚崇从自己家庭到国家社会,深深地体会到崇佛所带来的危害。所以,多年之后的开元之初,姚崇再任宰相之时,果断地提出抑制佛道蔓延、禁止建设寺观、沙汰僧尼道人等措施,并取得成效。姚崇逝世时,还写下了《遗令戒子孙文》,嘱咐子孙后人,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可谓,刻骨铭心,肺腑之言!
0 Y/ h; t! P& U1 t/ y4 c       
. U& k% M7 }. ?% q注:
+ c$ ]  y6 J' k2 f' A①、温玉成先生在多部书中认为此造像为人非人。
! Q: `9 I0 @9 }②⑤、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7 x; L) v9 K' H6 C; ^
③、温玉成,《迹旷代之幽潜  托无穷之炳焕》,《中国石窟雕塑全集·龙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 _7 j" _6 t; J7 O+ A5 c④、顾艳芳、李文生,《龙门石窟主要唐窟总叙》,《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李正恩,《图版说明》,《中国石窟雕塑全集·龙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R; v+ K  Z) v$ K6 l
⑥、温玉成、李玉昆,《龙门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2期。' ^- O# o0 A- R8 l5 G/ j( u
⑦、温玉成,《近瞻宝相  俨若金身  远鉴神光  湛如留影—龙门石窟雕刻艺术浅论》,《中国美术全集·龙门石窟雕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n' R. B. M7 B# h2 Y+ J) j+ K$ b
⑧、曾布川宽,《唐代龙门石窟造像的研究》,《艺术学》第八期,艺术家出版社,中华民国81年版。
! Q# l+ o) a2 u) V! `% d⑨、温玉成,《龙门唐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19
龙门石窟极南洞新考( J: J- g- u' c* ]* G7 \. J% j
+ A+ _3 g) J5 T* p- Z' T+ B7 s( G9 q" q
       
7 }' Y6 P" Q' q5 g" u& R8 L# O) o        龙门石窟极南洞,编号1955窟,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以其造像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杰出代表之一,备受世人青睐与推崇。其前庭南侧所存一造窟碑,虽大部残损,却是解读极南洞的珍贵文献,为历代所重视而多有考释。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依据唐史现有之资料,得益于新出土的碑铭墓志,对照极南洞碑铭拓片,反复揣摩,对极南洞碑铭的拓片文字、造像之功德主、动因、时间及碑铭上所涉及的人物,均有新的发见,对极南洞也有了一些新认识。3 v+ K7 m: P  K# P) [
极南洞的基本概况及研究状况
3 d7 G: D2 |% a# l. D9 {        极南洞的形制为前庭后室窟。前庭方形平面,平顶,高420厘米,宽553厘米,深400厘米。圆拱窟门,高312厘米,宽235厘米,厚62厘米。门槛高30厘米。后室马蹄形平面,穹窿顶,高400厘米,宽410厘米,深495厘米。三壁设坛,高62厘米,西壁深72厘米,侧壁深31厘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后室主佛像,通高245厘米,坐高145厘米,肩宽75厘米。波状发髻,着通肩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残,倚坐束腰方莲座上,足踏为莲茎圆台。弟子像头残,北侧像抱拳胸前,南侧像右手握左手腕于腹前。菩萨像头残,佩项圈、腕钏,双璎珞腹前穿璧,披巾横过身前二道。北侧菩萨像斜披络腋,左手提瓶垂体侧(残),右手外扬;南侧菩萨像左手持瓶侧举,右手执巾垂体侧。弟子、菩萨像均立仰覆莲束腰圆台上。天王像头残,着铠甲,均立药叉上。天王像外侧各存一狮子残迹。①三壁坛上各开四个圆拱龛。造伎乐人合计12身。
; L# d: u4 @4 O% N& Y0 n; F7 [        窟顶中心为一双层莲花藻井,周边环刻6身飞天。
: A/ E3 z5 Y* q        前庭门外两侧各刻一力士像,头残,着短裙,立山石上。5 C1 R4 J. }+ R7 @/ J' p8 L
        前庭南侧壁存一蟠龙碑,高166厘米,宽74厘米,即本窟之造窟铭记。(图一)
3 S: k2 x- l" c) n        有关极南洞造像的艺术表现,专家学者均不吝美辞,推崇极高,极致者当属宫大中先生。②而在洞窟开凿年代和功德主等方面则众说纷纭。洞窟开凿年代的讨论最为复杂,主要有7种观点,分列如下:
9 M, f* d" G- w8 @2 A        1、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之前不久;③  , m- W6 @6 f/ f8 W, B6 v
        2、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公元706—711年);④  
' L2 x- b1 T% A0 s# w        3、完工于神龙二年正月以前(公元706年)⑤: I/ }* O& V$ i! }, s" ^$ q
        4、完工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左右;⑥
! d$ F" f( X% U        5、完工于景云二年至先天二年间(公元711—713年);⑦( |8 J. c" e0 H4 l% b2 j9 v3 Z
        6、完工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左右;⑧
$ Z* O* u+ h/ J/ w# r9 d, e5 Y, s        7、开凿于神龙二年至景龙四年(公元706—710年)。⑨
. @9 i  D6 p. Q! n1 D9 [' l        有关功德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姚夫人刘氏和姚崇等人这两方面。宫大中先生认为功德主为姚夫人刘氏;而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功德主是姚崇等人为亡母做功德所造,是为主流说。
3 o3 L: c5 V  S3 T$ E3 A        以上观点的得出均是根据极南洞的造窟碑的残留内容加以分析而得出的。因此,正确释读造窟碑的内容成为客观认识极南洞相关问题的关键。, c4 O/ k9 ?, D: I- X) m
        二、极南洞造窟碑内容的新认识7 U8 a) k9 e( e' N4 v0 s5 U! n& x# }8 G
        极南洞外右壁造窟碑,上部为浮雕的双龙盘首,下为碑铭文字。因历经1300余年岁月,碑体上半部分文字多数已剥离,下半部分字迹亦模糊不清,但历来都有人考证收录文字。
% q* T0 C. u9 F; `1 l# a        1、清人陆增祥辑《八琼石金石补正》卷三十二收录极南洞造像残碑文字,题为《姚夫人残刻》(录66字)。文曰:
6 P8 j$ k; H  A        □能仁拯授运慈舟于苦海9 L! e, f' i/ r
        都督长沙□公姚意之妻也
$ w# B5 `1 y% v: N        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 ~( i* C+ l7 s, y" h
        男女长大□预班帙即于□' }% W: X7 w  y7 Z3 @
        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6 d5 v3 H/ ~! U3 X0 i
        幸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 }- d: Z3 x: m; p& p* t
        县令□十娘□泉郡君夫□$ T; `) ]% v# n4 V6 I5 }
        2、清人陆心源辑《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有《都督姚意妻造像记》(录210字),文曰:
* {8 R0 J( s+ ?. C2 A& z+ y        (上泐)之力□□能□拯授,运□舟于菩海,明慧炬于(缺)州都督长沙□公姚意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路由此地(缺)愿男女长大,□须□祛,即于此壁,敬造一(缺)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上柱国□县(缺)不□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大李行止往(缺)今女牛硍可宗郡□夫陈正观任中(缺)潞州司兵参军镜□任泽州陵州县(缺)县令□同任卫州功曹参军(缺)弇任宋州参(缺)任奕任雍州□阳县□,异任(缺)曾孙廣任左□林军未(缺)李氏文桂妻□南周氏□妻□西(缺)祷力,同沐荣庆。今各抽赀俸,(缺)子子孙孙,常保安乐,释迦之(缺)物是(缺)后代子孙,他年眷属,登此(缺)簪裾错□慈可报高龛(缺)之后裔登□□阁□祠音(缺)县□徐侨之书。(石刻)
$ D* C4 d3 C% q* f8 y        3、据刘景龙、李玉昆编著《龙门石窟壁刻题记汇录》一书考证,《极南洞造窟碑》(录187字)文曰:
5 u; i6 i2 Q; h, H9 C) l; ^        ……尽……之力阐定。能仁拯授,运慈舟于苦海,明慧炬于……者……大夫……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之妻也。龙朔年中……河南之别业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男女长大,皆予班秩,因于山壁敬造一……二尚书同□台凤阁三品,上柱国、梁县……幸早亡。女八娘,吴兴县君,夫陈正规,任中……潞州司兵参军。□□任泽州陵川县……卫州司兵参军。爱同任……任□州功曹参军。龛任宋州参……任雍州……并任……孙廉任□州……南周氏□妻陇西……福安,同沐荣庆。今各抽赀俸……子子孙□常保安乐,释迦之……后代子孙,他年眷属□此……大慈□□高龛……后裔登乎……书。# v. I8 b8 u0 l0 r4 f) G+ N( N
        以上几种记录虽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清陆增祥辑《八琼石金石补正》托本《姚夫人残刻》,正如陆本注:所言“右姚夫人残刻存七行,行存十一字,疑拓未全。”所失过简。清陆心源辑《唐文续拾》拓本《都督姚意妻造像记》,所录残文较详,但编校不细,错讹较多,初步统计达6处10字之多。如拓本中“今女牛硍可宗郡□夫陈正观任中”文字,正确的应为“令,女十娘,河东郡君,夫陈正观任中”,竟有5个错字。刘景龙、李玉昆编著《龙门石窟壁刻题记汇录》拓本《极南洞造窟碑》,虽较陆心源本有很大进步,亦似有不足。9 ^9 K# }- O8 T. c- ]6 j: c
        笔者在以上三个拓本的基础上,反复对照《极南洞造窟碑》拓片,仿照《金石萃编》作者王昶提出的”缺其漫漶陊剥不可辨识者,其文闻于他书,则为旁注以记其全”的原则,新考《极南洞造窟碑》残碑,考识碑文共258字。具体内容为:, {% r$ r( Z' S( Z! i1 |5 N' B  L
        (前缺)力阐定能仁拯授運慈舟於菩海明慧炬於/(缺)銀青光禄大夫幽嶲二州都督長沙縣公姚意之妻也龍朔年中/(缺)居於伊闕南之别業也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缺)子孫□□□始願男女長大皆於班秩即於此壁敬造一/(缺)二尚書同鸞臺鳯閣三品上柱國梁縣/(缺)夫不幸早亡女八娘吴興縣君夫李行止任/(缺)令女十娘河東郡君夫陳正觀任中/(缺)潞州司兵参軍鏡□任澤州陵川縣/(缺)縣令叡同任衛州司兵参軍爱同任/(缺)弈任兗州功曹参軍弇任宋州参/(缺)任弈任雍州礫陽縣丞异任/(缺)曾孫廣任左羽林軍中/(缺)李氏□珪妻□南周氏彝妻隴西/(缺)禱力同沐榮慶今各抽貲俸/(缺)子子孫孫常保安楽釋迦之/(缺)物是不非冀後代子孫他年眷屬登此/(缺)簪裙釵错大慈何報高龕/(缺) 之後裔登此幽閣□祠音□/(缺)縣徐嶠之書。
/ F. p# _- p, l: \2 a        三、关于极南洞造像功德主及开窟造像原因的考证! w1 d; G! y- A) }
        前述主流说极南洞造像之功德主是唐名相姚崇,其动因是为追念其母刘氏夫人(或为其父姚懿)而建造的。此说有误。我认为极南洞造像之功德主是姚崇之母刘氏夫人,其动因是她认为神佛保佑了家族儿女长大,各预班秩,为还愿而举家捐资开窟造像。
' ?5 y# x5 z6 [* i3 H# N( o% K3 P1 M        让我们从分析极南洞碑铭的文字和有关史料来说明此一问题。
  [2 a6 B' q1 s7 n$ ?9 {4 E        碑铭第二行有“银青光禄大夫幽嶲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之妻也”文字。7 `& ?8 ~3 I+ o- L$ f( o, |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胡皓撰写的《大唐故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碑铭并序》(后简称《姚懿碑》)云:9 E( |3 Q. V! o1 I0 t
        “公讳懿,字善意……年十八,属乱隋,无象,群盗生郊,授本县令……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寻除峡州刺史,累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初,邛蛮作梗,乃除公持节嶲州都督……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 N0 k* _# V; L
        又据《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文《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后简称《姚懿墓志》)云:“君讳懿,字善意……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
" {. _, l. ]$ }: \: ]; w+ U* v        《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二云:“姚意即姚懿,姚崇之父也。……懿碑云:懿字善意;新唐书作懿,字善懿;姚彝碑以善意为名,盖当时意、懿两用,彼此歧异,故此刻又作意也。”4 B1 D7 o, W7 n1 ]1 ?  \$ {" l
        我认为,姚意即姚善意之简写也。如在《姚懿碑》中,姚崇之弟姚“元景”即被简称为“景”。: ~. ?9 p2 L2 n: x
        《姚懿碑》云“公(指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因此,“姚意之妻”,当是指姚懿的第三位夫人、姚崇的母亲刘氏。
/ ]$ J% h4 |( M$ F        碑文中有“龙朔年中”文字。“龙朔”为唐高宗年号,共三年,从公元661~663年。由《姚懿碑》可知,龙朔年中,姚崇家中出了大的变故。龙朔初,姚懿先是“持节嶲州都督”,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终于嶲州都督官舍。其子姚崇年方十三岁,尚有幼弟姚元景,至少还有妹妹八娘、九娘、十娘等。其时姚崇母亲刘氏面对的困境是“二子少孤,一门所恃;长幼咸若,礼训所陶”,不但要抚养众子女长大成人,还要担起全家人的生活担子。当时姚崇家族已由陕州硖石迁“居于伊阙南之别业”。此“别业”当在唐汝州梁县境内。《汝州志》伊阳县古迹二有载:“梁国公姚崇宅,在石家岭村东北,摩天岭迤西百余步,相传为古梁公庄,有遗井。”乃今河南洛阳伊川县白沙镇石岭村,在伊阙龙门石窟之南,相距三十余里。虔诚信佛的刘氏“夫人时入洛城,路由此地”,拜谒神佛,发下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始愿男女长大,皆于班秩”,若神佛佑护,实现目的,那一定在伊阙“即于此壁,敬造一”佛龛,供奉神佛。40多年过去了,刘氏夫人的心愿一一实现,儿子、女婿及孙辈皆有所成,姚家所谓“出有庶官,入惟丞相”。此时,姚崇家族不但子孙功业成就,而且,颇具经济实力。于是,刘氏夫人决定还愿,要求众子女孙辈,“各抽貲俸,”同心协力,在伊阙西山南端崖壁上凿石开窟,建造佛像,目的是使“子子孙孙,常保安乐”,永受释迦保佑。
$ c+ e! \( H0 c  C6 g3 v( g, j0 N; B        由上分析可知,极南洞造像的动因当是姚崇之母刘氏还愿,而造像的功德主当然应是刘氏夫人。
& x9 x. `$ V7 ], @        再者,《八琼室金石补正》将此碑文命名为《姚夫人残刻》,《全唐文续拾》将此碑文命名为《都督姚懿妻造像记》,均谓姚崇母刘氏夫人造像记,說明古人极有眼光。因此,说极南洞是姚崇为亡母或亡父姚懿而造像之说欠妥。
) L; O; }* \6 O( G; W% T" t) U        四、关于极南洞造像年代的分析   $ r  m, ^& k# O; S, ~# A
        我们可以从残碑中姚崇和其父姚懿所任官职和赠官来看刻碑时间。
6 V5 |( E( N( C1 U' N8 w5 d% z& r        碑中有“二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上柱国梁县”侯。《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云:“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时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元之……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其月,又令元之兼知夏官尚书事、同鸾台凤阁三品。元之上言:臣事相王,知兵马不便。臣不惜死,恐不益相王,则天深然其言,改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由此可知,残碑中“二尚书”,指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姚崇先后担任的“夏官尚书”与“春官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为同时所任;“梁县”侯乃是次年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所封。又据《姚懿墓志》载:姚懿“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可能是在儿子姚崇“以功封梁县侯”的同时,应姚崇的请求,追封其父的赠官。于是,姚懿始有“幽嶲二州都督”之称。
( \; M- U3 M& R8 z7 C) T        姚崇在神龙元年二月又因同情武则天而哭泣,被唐中宗贬为亳州刺史;姚崇母亲刘氏夫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逝世时,姚崇在越州任职,安葬其母时,刻制的墓志上姚崇和其弟的官职是“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文《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简称《姚懿墓志》)9 Y; s( c& a* r$ ~6 O# H# x2 D
        由此仅识,龙门石窟极南洞造像碑铭当刻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至二月间。而不是在姚崇母亲逝世之后。极南洞造像工程亦应在当时完工,或在此之前完工。也就是说,极南洞造像工程完工当在武则天时期。& G' B1 f- t) C8 s
        五、相关极南洞造像所涉及的历史人物7 y, _6 J: x8 r" w* Y
        极南洞造像既然是应姚崇母亲之命而造,她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外孙、曾孙甚至包括女眷也都参与了开窟造像的活动。当初,碑铭上一定撰写得清清楚楚。现就残碑上所保留的姚崇家族及亲属人物进行考证。
: J  |; j$ A* n$ l: w        1、长安四年(公元704年 )九月十八日,官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的姚元景,在长安光宅寺为母亲造像一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母亲逝世时,他和兄长姚崇安藏了母亲。在墓志铭上留下的官职是“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见《姚懿墓志》)。因此,有人推测:在镌刻造像碑铭时姚元景已“不幸早亡”,有误。' n0 R4 [. B/ L- O. H
        2、碑中有“女八娘吴兴县君,夫李行止任”文字。《河洛墓志拾零》载有《唐李行止墓志》云:“府君李氏讳行止,字行止,隴西人……茂才,历建郴二郡掾,南城令,旋拜成武……加拜朝散大夫,迁永乐、告成二县令……俄除恭陵令……为亳州别驾。……夫人,即中书令姚公之妹。”由此可知,姚八娘乃刘氏夫人之女、姚崇之妹,李行止为其婿。
8 A& l4 Y  D; M/ D3 B        3、碑中有“女十娘,河东郡君,夫陈正观任中”文字。姚十娘当亦为刘氏夫人之女,陈正观为其婿。当时陈正观当为“中大夫”(从四品下),或为“中散大夫”(正五品上)。《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二,有苏颋为朝廷撰写的《授陈正观将作少监制》云:“正议大夫、前襄州刺史、上柱国陈正观,蕴器沈敏,怀才雅实,在公有甄综之能,临事有靖恭之誉。倾者荆岑作镇,楚望班条,时许仁明,俗称威惠,五材是用,百之分职,爰考抡材之绩,宜膺梓匠之职,可行将作少监,散官勋封如故。”似指其人。1 I6 Q0 W' G% j- ]  Z
        4、碑中有“潞州司兵参军”者,似指姚崇之侄姚玄奖。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代墓志汇编》有《仙州别驾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云:“君讳仁方,字某,清河人也……以开元廿四年四月十八日,终于河南县道化里之私第,时年七十。夫人先少保之侄孙,潞司兵玄奖之女。”《新唐书·姚崇传》云:开元“八年授太子少保”,开元二十四年姚崇已故多年,故云“先少保”。
" }9 {9 X! P) k, g        5、碑中“镜□任泽州陵川县”令,与“睿同任卫州司兵参军”,上文记载“玄奖”及下文记载“爱同”均为姚崇之子侄辈,按照习惯,中间载“镜□”与“睿同”二人应均为姚崇之侄。, V( N+ _9 ~; I* ^
        6、碑中“爱同任”字样,应指姚崇之侄姚爱同。河南洛阳偃师柳金福先生收藏有《故朝散大夫守绥州刺史姚府君(爱同)墓志铭并序》云:“公讳爱同,字爱同,其先吴兴人也,今家于洛阳焉……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银青光禄大夫、持节嶲峡二州诸军事、嶲峡刺史、长沙公,赠礼部尚书,追谥曰文献。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马”,由此可知,姚德素当为姚崇异母兄长,姚爱同即为姚崇之侄。! N: g- q: g4 W! C( [9 g4 ?
        7、碑中“弈任兖州功曹参军”,据《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姚弈为姚崇第三子,曾官礼部侍郎、尚书左丞、永阳郡太守;此处载兖州功曹参军,可为早年所任之职,可补史。
. u- s4 h1 Z* E  j5 v        8、碑中“弇(yan)任宋州参”军,姚弇,为姚崇之弟姚元景之长子。据《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下载,姚元景三子,长子姚弇,楚州长史,此处所载宋州参军,可补史;次子姚冯,通事舍人;姚算,鄢陵令。# s/ B/ S! E% n% f9 o+ j
        9、碑中“任弈任雍州砾阳县丞,异任”……。《大唐新语》卷之六,举贤第十三载:姚崇“外甥任弈、任异少孤,养在崇家,乃与之立家产,谓之曰:吾无间然矣,惜殊宗而代疏矣。命与其子同名,冀无别也。时人多之。”由此可知,任弈、任异为刘氏夫人之外孙、姚崇外甥。残碑中“夫不幸早亡”,似指刘氏夫人之女姚七娘之丈夫任某早亡,故遗二子任弈任异由姚崇家抚养成人。
$ H+ M, `' ]$ A- t" A# l; K        10、碑中“曾孙广任左羽林军中”侯,据《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载“左羽林军中侯,正七品”。姚广似为姚崇异母兄之孙,故称刘氏夫人之曾孙。
% U5 x+ `% D, ?: L7 ^$ V# L        11、碑中“李氏;文桂妻,□南周氏;彝妻,陇西”等,既是记载为极南洞造像捐资的还有姚崇家族中的眷属。其中,“彝妻”当指姚崇长子姚彝之妻。
  Q  h4 F- D& @; V6 \/ A        六、极南洞造窟碑书丹者徐峤之考证  p, a) E  \2 F- I. d* O- v0 n
        碑中“县徐峤之书”当为造像碑铭的书丹者。徐峤之是唐朝大书法家徐浩之父。《旧唐书徐浩传》云:“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峤(之),官至洛州刺史。”徐峤之祖传四代俱为当时书法大家。唐武平一著《徐氏法书记》中称:“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怀才蕴艺,依仁践礼,自许笔精,人称草圣。”徐浩在其所著《古迹中》称父亲峤之曰:“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徐峤之“尝进所作六体书。明皇手诏答:卿进书甚可观览,回鸾顾鹊,坠露凝云,虽古人临池悬账之妙,何以过此。赐物四十。”北宋朱长文著《续书断》,《极南洞造窟碑》残碑仿《书断》体例,始于唐代止于宋代,录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徐峤之、徐浩父子均被载入为妙品十六人之列。
  {" p: w9 G1 c* w0 L4 I        徐峤之、徐浩父子与姚崇家族似有通世之好,且有不解之缘。除了龙门石窟《极南洞造窟碑》为徐峤之所书外,据《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志八四八记载,徐峤之为姚崇家族书写的碑石尚有“嶲州都督姚懿碑(在陕州,今三门峡陕县);彭城郡太夫人刘氏碑(姚崇母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郑国夫人郑氏碑(姚崇妻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光禄少卿姚彝碑(姚崇长子姚彝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其子徐浩书写的有“尚书右丞姚弈碑”(姚崇三子姚弈神道碑,在西京,今洛阳)。2 K' d1 z  v. r& M# _8 u
        七、结语
9 G) }/ K7 o( l        通过以上分析考证,有关极南洞造像,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3 W& W$ _3 L/ ?9 n, j( K        1、极南洞造像为唐代名相姚崇家族所开凿,领军人物是姚崇生母刘夫人,家族中大部分人均参加了这一活动。
% X5 }* @6 E5 T! o5 Q) J& w        2、极南洞完工于神龙元年正月至二月间。! R3 `/ S6 M9 U( d1 r
        3、姚崇反(似改“反”为“抑”较为恰当)佛思想的提出在开元年间。毫无疑问,姚崇的母亲刘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姚崇处于当时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他不能不受佛教的影响,听从母命,同兄弟姊妹,甚而子侄外甥,倾合族之财力,开窟造像。虽大功告成,终因耗费资财过多,大伤元气,故而对开窟造像有切身之体会。加之,中宗之后,崇佛变本加厉,大建佛寺,广度寺僧,写经造像,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之负担。姚崇从自己家庭到国家社会,深深地体会到崇佛所带来的危害。所以,多年之后的开元之初,姚崇再任宰相之时,果断地提出抑制佛道蔓延、禁止建设寺观、沙汰僧尼道人等措施,并取得成效。姚崇逝世时,还写下了《遗令戒子孙文》,嘱咐子孙后人,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可谓,刻骨铭心,肺腑之言!
8 M& q3 W: }; A: `       
7 a, t9 ~8 X" A注:2 ]0 I  Q# F7 p7 t4 E! h: ?$ E3 X
①、温玉成先生在多部书中认为此造像为人非人。# @) @* U6 T) a5 Z* U
②⑤、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 x6 I& g6 z- U( K③、温玉成,《迹旷代之幽潜  托无穷之炳焕》,《中国石窟雕塑全集·龙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Q$ g" }* y7 V$ L/ i
④、顾艳芳、李文生,《龙门石窟主要唐窟总叙》,《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李正恩,《图版说明》,《中国石窟雕塑全集·龙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3 w$ Y5 p$ Y+ j  ?/ y' d
⑥、温玉成、李玉昆,《龙门研究四十年的回顾》,《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2期。) K* |# g$ T/ p" E
⑦、温玉成,《近瞻宝相  俨若金身  远鉴神光  湛如留影—龙门石窟雕刻艺术浅论》,《中国美术全集·龙门石窟雕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 X/ T: P# g6 R. N' @" |⑧、曾布川宽,《唐代龙门石窟造像的研究》,《艺术学》第八期,艺术家出版社,中华民国81年版。
# c1 P& r6 y+ q. y+ |1 v⑨、温玉成,《龙门唐窟排年》,《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0
《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考释0 \. W  j1 _( |' Y- |) H
        姚学谋
4 _. N8 f6 l7 C9 o       
" ?! a+ \! z. H& W( j$ l& j5 Q        摘要:姚懿,唐名相姚崇之父。两《唐书·姚崇传》中仅叙其名讳而事迹失载。新近出土的《姚懿墓志》则翔实地记载了陕郡姚姓世系与姚懿和刘氏夫人的生平及其子姚元之(姚崇)、姚元景等景龙年任职情况,对于研究姚崇及其家族具有证史补史作用。0 @1 T. k# ?: U  R3 V, \4 o
        关键词:姚懿墓志,刘氏夫人,姚崇,陕郡姚姓世系。' G& y" {0 a% P$ R$ v. b
       
9 o) p5 l! y# z' L, j) z' S        姚懿,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唐朝名相姚崇之父。两《唐书·姚崇传》中仅记其名讳及官职而事迹失载。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驰先生在整理、点校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收藏唐代墓志之时,发现了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以下简称《姚懿墓志》)拓片,知我在收集、研究姚崇及其家族史料,遂寄我拓片之照片一幅。获之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我忙整理点校。它和现移树在三门峡市陕县大营镇刘秀峰上的《大唐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碑铭并序》(以下简称《姚懿神道碑》),均为研究唐朝陕郡姚姓及姚崇家族世系、人物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料,且能证史、补史、纠史。今考释之,愿与研究历史人物者分享,并请专家、学者指教。8 y1 J6 g! ?# l1 v) e
        ' ]& ^+ ?; ^. E0 r7 H
        一、《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志文
, d- H' V" l7 }$ d        《姚懿墓志》现收藏于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志石为青石质,呈方形,边长75厘米,厚15厘米 。志文共33行,1033字,现已被收录入吴钢、王京阳主编,马驰、赵跟喜等先生点校《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一书中。  U8 n9 _3 G. {' b( ^& ~% G
        现将墓志录文如下:/ Q) q4 v  }8 }: t+ h3 w8 Z
        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
* c! z* L; `/ s0 L- L# i, z        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妫汭淼其昌源,姚墟奥其灵壤。因生是宅,爰此开宗。蒸蒸大烈,绵绵逾永。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晋宋齐梁,人英历秀,文武将相,吾门盈之矣!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汉朝丞相之子方膺此任,以公经济之材,故从斯委,乃密有部署,将攀鳞翼,未集大勋,奄违昭代。. u7 s% w# j) Z0 s7 D
        公食牛英气,扬乎金方,穿犀劲质,括乎赤羽,感遗志而不从,哀远图之此頓,遂因先部曲,更集豪雄,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子奇幼能,已追先曰:翁归兼用,更在兹辰。副六军而处右,翊千门而高卫;而功冠于群,飞苍点白,左迁建安府折冲都尉。公乃拂衣挂冠,散岸林壑,不交当代,自出羲皇。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公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宠良政也。龙朔二年,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拜嶲州都督,才闻叱驭,千里肃其自清;未及下车,六条翕其攸理。既而郑辰急节,谢酉延灾,将从扫第之期,遽迫奠之衅,以龙朔三年十二月一日薨于馆舍,春秋七十三。公志道秉义,克家光国,属龙战于野,鹿走中原,解扉献节,登山梦景,而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卷不离手。及载戢干戈,寄安州部,仁风大偃,惠声允塞,天无其惠,曾不憗留,馀庆有归,高门重启。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
2 |# ^6 q9 E. e9 b          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故洺州刺史志逵之女也。端庄不忒,琴瑟友之,鹊巢兴而成颂,鱼轩归而叠轸。贞规裕兮,嫔则婉兮,及昼哭生哀,  门示范,徙邹邻而教德,广孟被以宣慈,母仪载伟,女史承式。长安元年,以子官加太夫人。虞堂高而养典崇,潘筵满而家园盛。克祚黄发,盈芳白华。悲夫,劳息交贸,哀荣递袭。飒风树以惊枝,淼寒泉而阅水。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室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其词曰:$ y, L- n& D! I( `
        姚墟奥兮灵壤崇,妫汭长兮宝派通,蔼三古兮声无穷,垂万祀兮烈有融,馀庆繁兮秀于公,干父蛊兮匪厥躬,分茅土兮奉攸同,总符节兮扬仁风。娈河洲兮兆凤,裕琴瑟兮惊鸿。肃梁案兮中缺,黯虞堂兮竟空。哀荣兮共尽,兰菊兮靡终。8 R6 {8 Z' r& y# W
        二,墓志主人生平
( X7 E' ?. B& c9 O1 k        《姚懿墓志》镌刻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正月至九月之间,其时正是姚懿妻、姚崇之母彭城郡夫人刘氏殡葬之日,距离姚懿逝世已46年。明明是刘氏夫人殡葬,为何墓志题款为“姚府君”即姚懿之名呢 ?因为,这时姚氏家族迁居洛阳已40余年,刘氏夫人逝世前“遗令曰:‘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见《姚懿神道碑》)其子姚崇等敬遵遗嘱,没有让刘氏母亲再回到陕州硖石和其父姚懿合葬,而是另起坟茔地,于景龙二年九月十五日葬母于万安山之南阳(在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成为姚崇家族万安山墓园的起家之祖坟。据姚崇墓园现存的墓冢、碑石及出土的墓志可知,姚崇兄弟及其子、孙、曾孙、玄孙等后裔,死后均葬于此。当时,在男权社会的环境中,刘氏夫人墓志遂冠以姚懿之名,而载夫妇二人之事迹。据《姚懿墓志》和《姚懿神道碑》相互对照、印证可知,墓志主人生平如下:
& l+ _* k) O4 h4 o/ L        1、姚懿的生平
  F0 \9 P0 f& H9 }7 i        姚懿当生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姚懿)“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唐“太宗济河,闻公名,密遣相诏。公(姚懿)告于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以应义。不尔,恐贻后慼。’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姚懿被“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平定王世充之后,姚懿遭谮,“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后,“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公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寻加银光禄大夫,宠良政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拜嶲州都督。”姚懿“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呜呼哀哉,以三年七月十五日藁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见《姚懿墓志》《姚崇神道碑》)“右奉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七月廿四日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见《唐故银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公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玄堂记》)开元三年十月,在故乡陕州硖石姚崇又为父封义冢重树《姚懿神道碑》。8 d  T6 |% P* i6 p6 E0 m
        2、刘氏夫人生平/ z8 |: q4 h( [
        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故洺州刺史志逵之女也。”“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以子官加太夫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景龙二年九月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见《姚懿墓志》)3 B& @% _- ]; f* g9 P
        三,《姚懿墓志》的证史补史纠史作用
; Y6 u+ ~. P( a5 [        1、纠正了两《唐唐书》关于姚懿任职嶲州都督的年代错误。1 v) f. y5 o. {: A+ m' ?
        《旧唐书·姚崇传》云:“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
3 L1 h9 p4 h3 Z* O  }        《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嶲州都督。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
- K3 g% P2 s0 |1 q        现根据《姚懿墓志》和《姚懿神道碑》可知,两《唐书》所载姚懿唐太宗贞观中为嶲州都督的年代有误。实为唐高宗龙朔年间任嶲州都督。
! k. T3 c# [& Q* W! D% Q        2、补充了姚崇家族的世系内容。
" v. ^+ u  x# z. X% p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安仁)生祥,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懿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懿生元景,元之)元景,潭州刺史。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7 I7 `  b5 H/ O2 J: V: p0 _
        《姚懿墓志》载:姚懿“高祖(姚)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
  |9 ^; E) ~4 y        二者相较,《姚懿墓志》则比《姚懿神道碑》多记载了一代人,即姚懿的高祖、姚宣业的父亲姚宏。这就为研究姚崇的家族世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 P) W" R" T# j6 V7 s        3、为姚崇任越州都督的年代提供了确切证据。
: y2 S1 p: B; N( q        唐中宗即位后,因姚崇同情武则天退位后的境遇,被中宗贬到地方做官。 《旧唐书·姚崇传》云:姚崇“无几,出为亳州刺史,转扬州刺史。”  《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历宋常越许四州。”6 y) M9 Z6 c! W4 u! @1 J6 B6 b8 _
        两《唐书》均未载姚崇任官越州的具体时间。& n2 @  A: V3 _3 g5 N9 Y
        而《姚懿墓志》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这说明了其时姚崇官“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6 A6 w0 c0 C) s
        2006年,笔者从绍兴图书馆 获得了古籍《越中杂识》有关姚崇在越州任职的记载: “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以千计,望崇去远,皆号泣而返。”+ e0 G$ u' i1 @
        《越中杂识》载姚崇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曾在越州任职且有政声,《姚懿墓志》则载明姚崇在越州任职的具体时间和职务,这对姚崇研究和证史补史均有一定的意义。
7 J2 A5 m. A- @5 ]        5,载明了姚崇之弟姚元景当时的任职情况。: _5 ^2 R! e* R. n% x0 B! m
        《姚懿墓志》在载明姚崇时任越州都督同时,也载明了姚懿与刘氏夫人之次子、姚崇弟姚元景时任“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据清王昶《金石粹编》卷六十五《姚元景造像记》载姚元景长安四年九月任职为“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濮州临濮县令赵郡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铭并序》中姚元景任“宗正少卿”。这说明,姚崇在中宗朝遭贬之时,其弟姚元景受他影响,也出到洛州汜水任县令。8 b' p9 B& F) q) T; L; D8 _
        四,《姚懿墓志》与《姚懿神道碑》记载不一致的地方7 `9 U2 }6 ^' M( I3 i  ~0 V
        1、记载关于姚宣业任征东将军时所处的朝代不同。5 U  K9 {; e7 M
        《姚懿墓志》:姚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按,公元557年,鲜卑族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以皇室姓宇文,又称宇文朝。据此,姚宣业当属北周朝征东将军。
  k9 _1 q, M5 [% I" {4 u        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又云:“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按,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梁。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代。又公元554年,梁岳阳王萧詧降西魏,西魏立詧为梁王,次年萧詧称帝,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时称后梁。公元587年为隋所灭。因此,若姚宣业为梁征东将军,从年代讲,任后梁的可能性较大。+ D8 r: o- ]# G% m
        《姚懿神道碑》却称“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吴兴郡公。”按,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陈。公元589年为隋所灭。0 G$ F0 i- r8 Y6 a2 |# D
        从以上三种记载及分析看,因三个朝代年代或相近或相存或相代,姚懿都有在三朝任职或连续任职的可能。具体情况待有新史料出土后方能定论。
8 w! S$ G1 [7 A, L: o% a, O/ Y        2、记载唐太宗东征时姚懿所任的职务不同。
  O. J- P' J- _7 b/ x        《姚懿墓志》载:“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4 H# [* u: m  F9 K4 E8 x+ ?
        《姚懿神道碑》云:“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
( z9 d; G: b8 @2 d( }3 x/ j        关于骠骑都尉和鹰扬郎将。鹰扬府,官署名。隋开皇中府兵制军府名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隋大业六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二将军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因此,骠骑都尉和鹰扬郎将二者实指一职,只是称呼不同。
6 {5 S% q) m' o# I5 E* F        《姚懿墓志》称姚懿此时任“水陆行军副总管”,而《姚懿神道碑》则称姚懿任“水陆道总管。”笔者认为《姚懿神道碑》似有拔高之嫌。& K8 H6 ?  s8 C8 J5 y
        3,姚懿逝世时间记载不同。+ D& V6 J- E4 v$ e7 m
        《姚懿墓志》:“以龙朔三年十二月一日薨于馆舍,春秋七十三。”
: r2 k0 u, Z0 Y7 Y        而《姚懿神道碑》云,姚懿“以龙朔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七月十五日,藁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
- n3 c8 J( ^: ?) Q. R* O  b5 R        从以上两条记载可知,姚懿于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俱无疑。但《姚懿墓志》是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所刻,距姚懿逝世已46年;而《姚懿神道碑》则是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月,姚崇在陕州故乡为父亲衣冠冢重树之神道碑,距姚懿逝世已53年。因年代久远,故逝世于龙朔二年或三年记载不同。! A9 T: Q6 _+ |1 E9 m4 v. }* ]
        4、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安葬的时间记载不同。  A* W1 u7 }* ^% F( [- W5 M8 c) X' ~
        《姚懿墓志》载:“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景龙二年九月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
( N+ K& ~3 F! b+ l7 _% c        《姚懿神道碑》载:“以神龙三年正月初八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七日甲辰葬于万安山之南阳。”+ i( h3 l5 o' J/ K: I
        据《旧唐书·本纪第七 · 中宗》载,神龙三年(公元708年)九月庚子,改元为景龙。因此,神龙三年和景龙元年本是一年。两者记载刘夫人逝世时间不同,但安葬的时间基本相同。笔者认为,《姚懿墓志》为刘夫人逝世时所刻,而《姚懿神道碑》为刘夫人逝世7年后所树。故此事当以《姚懿墓志》所载为准。" J% c9 ~8 O* B$ @! t
        (作者:姚学谋,男,1948年生,河南渑池人,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干部)( Y8 r' z0 G7 g2 m; }0 |
        附:《姚懿墓志》拓片   
) ~1 Y; H8 J+ t  h* p8 R; w( ]  M         
) o: ^& k0 y0 q+ G" H# [1 G+ `4 s1 b9 T  z# E9 E
 
3 _( i( G- E: N3 O, w2 W: `洛阳新发现唐朝著名诗人姚合墓志  M2 s! k* b* O1 a1 [4 X
 
7 c# m- S5 C* i6 Y# E! t- Y 姚合,陕州硖石人,唐名相姚崇家族名人,以善诗著名,和唐诗人贾岛齐名,时称“姚贾”,世谓姚武功,全唐诗载其诗 521 首。两《唐书·姚崇传》,俱记姚合,然极其简略。《全唐诗》亦记其事迹,也甚简略。后人对姚合人品诗品极为推崇,于是考证其生平、籍贯、家族、事迹的论文甚多,然年代久远,所论莫衷一是,缺憾亦多。笔者近见洛阳《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下简称《姚合墓志》)拓本一幅,为姚合族子姚勖撰文,大喜。点校并细审志文,记载姚合祖宗世系、生平履历、家庭妻子甚详。对姚合研究有补史、纠史之作用。有鉴于此,笔者特录此文并对有关事实略加考证,以对姚合研究作有益补充。
5 }- _0 [  l$ `8 g) a) J) b 1 G0 [2 C! ], n  \. ~- f# c4 a
《姚合墓志》原文:
$ L) r* _: b5 }4 H; T2 E  z    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并序7 a" b, y: T2 e1 y! Y
    族子朝议郎守尚书右司郎中上柱国赐紫鱼袋勖撰
7 N3 _+ f, E8 G  Z. W0 r    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国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公之烈考也。起居舍人太原郭公讳润,公之外王父也。
: m& T$ B( F0 a" [3 _# x% Q 5 |' }8 {8 H1 ~/ n$ g  k3 D
  中外显德,萃庆于公。公性仁义而朴直,度量宽阔,临事能断,在醜不争,遗小节,去机巧,衿灵洞达,浩然冲和。与物接士,遂服群心。少耽书,识圣人旨。行止无违道,动必中礼。元和中,以进士随贡来京师就春闱。试而能诗,声振辇下。为诗脱俗韵,如洗尘滓,旨义必辅教化。学诗者望门而趋,若奔洙泗然。数岁登第,田令公镇魏,辟为节度巡官。始命试秘省校书,转节度参谋,改協律,为观察支使。中令入觐,公随之,授武功主簿。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入台为监察,改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寻迁户部外郎,出刺金州。仁泽惠风,到今歌咏不息。不满岁,徵为刑部郎中。持法惟公,吏不敢舞文,国无滥刑。复刺余杭。岁馀,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直道遂振。朝廷万务,稍不便者,未嘗緘默,谏疏无虚月日。惟直是守,不敢私身以旷官。开成初,豫章师有费官藏纳私室者,灵武师有以官骑入私厩,而以暴水溺闻者,公一日伏紫宸龙墀下,请降御史鞫之。上未听,公伏不退。时大臣牙谓虚诞,奏请不从。公伏诤之,引故事,言国体,喉舌明朗,无所忌畏。上从之,出御史鞫,果得情伪,符所奏。迁给事中,直气益振。制书有不便于时者,官司人有不得其才者,辄封进焉。奸邪詟怯,君子道长。数岁,复出廉问陕服兼御史中丞。赐金章紫绶,甘棠之化再兴焉。逾年入觐,拜秘书监,优硕儒也。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馀,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呜呼,天摧哲士,国丧直臣,士林齎咨,里巷涕洟,上增悼惜,为之一不视朝,诏赠礼部尚书。3 E5 n" A, ?* {5 F- T( f& W" R
 
/ b) K; P8 y2 f4 a* Y* s 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嗣子覃,前数年已明二经,中第,性厚而文不陨先业,将应宗伯试而家不造,号慕陨塞,血睑濡苫。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始问蓍龟得日,其孤覃哭踴再拜,谓勖曰志事当铭。覃于兄五世之昆弟也,厥铭其可俟他族乎?勖才隘识短,不宜以文字宣重德,迫于勤请,不敢辞,哭而銘曰:
8 \- I& y! Q4 H烨烨我宗,盛列元功,简册昭晰。冠仁服义,竭忠尽瘁,代有清哲。洎公司谏,有直无讪,群奸迹灭。伏奏清蒲,指滥祛谀,显见劲节。温饱三族,家无私蓄,声飞有截。雅韵清词,沥胆搜脂,如冰斯洁。文海滔滔,澜起风高,洪流靡咽。直躬不苟,神祜其后,遗风未绝。内孝外忠,厥道孔隆,正德冈缺。万安南原,一閟泉门,平生永诀。
1 m& j4 ~& O* W  ] 9 E% D, o# t' V4 q
一、姚合与姚崇之关系
5 d6 l( \! B; J+ X, j* j   《姚合墓志》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國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公之烈考也。”而《旧唐书》载:姚崇“玄孙(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尉,迁监察御史,位终给事中。”《新唐书》载:姚崇:“曾孙(姚)合、(姚)勖。合,元和进士及第,调武功尉。”由《姚合墓志》可知,而两《唐书》并讹。姚合实为姚崇之母弟姚元景之曾孙。
6 h) E' C* S, X4 p+ `0 n    故而,姚合在仕途中,时有祖荫。据《册府元龟》卷一三一《帝王·近赏二》载:唐宝历“二年(826年)四月,以姚崇玄孙前富平县尉合为监察御史。”实“玄孙”应为“玄侄孙”,“富平县”应为“万年县”。- O6 w4 ~4 x5 k% i- K+ \+ p
二、姚合生卒年月及寿限* s+ U; s: P( T6 b# n% e
    两《唐书·姚崇传》,俱记姚合,《全唐诗》亦记其事迹,然卒年及寿限俱不载。后人考证,生卒日期得其大约,俱不确切。1989年出版的《辞海》记:“姚合(约775年—约846年),唐诗人。”今按《姚合墓志》云:“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余,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由此可知,姚合逝世于唐武宗李湹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12月。享寿66岁。由此推断,姚合当生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
# P. u: ^# w0 s: |$ ]0 f* U5 ]8 o三、姚合仕途及与名人瓜葛。
4 w0 {9 ?7 A- ]0 E2 y* M, J    姚合的仕途如《姚合墓志》所云:“元和中,以进士随贡就春闱。……然数岁登第,田令公镇魏,辟为节度巡官。始命试秘省校书,转节度参谋,改协律,为观察支使。中令入觐,公随之,授武功主簿。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入台为监察,改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寻迁户部外郎,出刺金州。……不满岁,徵为刑部郎中。……复刺余杭。岁馀,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数岁,复出廉问陕服兼御史中丞,赐金章紫绶。……逾年入觐,拜秘书监,优硕儒也。”
4 ~" L- l( u4 T& u) U    姚合登进士第,墓志云“元和中”。徐松《登科考记》卷十八具体记载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知贡举为中书舍人李逢吉,是年姚合四十岁。据墓志,姚合先任魏博节度推官、节度参谋、观察支使,后任武功主簿、万年尉,入朝为监察侍御史、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市)刺史,姚合有诗《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为证。不满一年,又担任刑部郎中,后又再次出京,任杭州刺史,姚合有诗《杭州郡斋南亭》《杭州官舍偶书》《杭州官舍即事》《杭州观潮》等亦证杭州任职。一年多后,姚合入朝担任户部郎中,后又任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又被委任侍中省给事中。数年后,又以御史中丞出任陕虢观察使。《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八月庚午朔,以给事中姚合为陕虢观察使。”是年姚合63岁。隔了一年,姚合入觐,被任命为秘书监,一直到姚合66岁逝世。此是姚合终官。% I7 t  }4 x4 c8 C0 ~
    姚合任武功主簿得力于田弘正。据《旧唐书·田弘正传》载,田弘正,本名兴。割据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承嗣二世之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十月,魏博将佑拥戴田兴为帅,田兴决定归顺朝廷,“宪宗嘉之,加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使处置支使营田等使,仍赐名弘正。”后唐“穆宗以弘正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使。”故称田弘正为田令公。《田弘正传》载:“是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弘正入觐,宪宗待之隆异,对于麟德殿,参佐将校二百余人皆有颁锡。”姚合随之入觐,授武功主簿,盖在此时。姚合任万年尉,得力于韩愈的推荐。《姚合墓志》云:“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韩愈因谥文,故称韩文公。《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载:唐穆宗长庆三年(824年)“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十月,丙戌,以愈为兵部侍郎。”韩愈爱惜姚合文才,被韩愈奏为万年尉当在长庆三年六至十月间。5 \. s1 g$ C' h  K1 l" @8 ~) E& Z" [
    姚合担任杭州刺史似与宰相李德裕有关。姚合有诗《牧杭州谢李太尉德裕》,诗云:“皇恩特许拜杭坛,欲谢旌旄去就难。偷拟白头瞻画戟,四神俱散发毛寒。”
# |: {6 |& f9 \' W, \5 h7 t四、姚合葬地% G* c, t3 ^- N) i
   《姚合墓志》云:“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姚合葬在姚崇家族墓地——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即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墓园。姚崇家族墓地葬在此地的第一人为姚崇之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姚崇父《姚懿神道碑》载:彭城郡夫人刘氏“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申葬于万安山之南阳。”景龙二年即唐中宗李显年号,即公元708年。史载,姚崇和其弟元景及后世裔孙死葬俱在此地。到姚合葬此时,姚族墓地已经营了134年。  I$ b6 B# V' O8 ?+ W
五、姚合籍贯' R# B' h3 E" u; T3 ~9 s9 H/ b
    姚合何方人氏?两《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为“陕州硖石人”,作为后辈的姚合也当为陕州硖石人。《全唐诗》诗人简介即云:“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陕州硖石姚姓其来亦久矣。《姚懿墓志》云:“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大族。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最近出土的姚崇玄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更详细地阐述了姚崇家族的源流,志云:“勖,本吴兴人。……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堙之,侯孙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为勖五代祖也。”由此可知,陕郡姚姓自后魏(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起,因官北迁,即定居在陕州硖石,至姚崇父姚懿时已历七世,至少100多年。故而《姚崇神道碑》云:“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之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姚合一生因生活居官迁徙多地,仅在长安即居住过亲仁里、常乐坊、新昌里,而最后居住靖恭里而逝世于此(见《姚合墓志》)。姚合在其诗中也显示过其多处故里、籍贯,但正如卫思捍先生在《姚合丛考》中指出的,“说为陕州、陕州硖石,指其祖籍;说为吴兴,指其郡望;说为洛阳,指其旧业;说为‘河朔’(临河),指其所居。”0 k2 Q7 C  f7 z( D( l; E1 _" `
六、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之讹
9 D) X6 a/ v3 b9 `0 c) C' Q《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李频传》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县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词,于诗尤长。与里人方干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千百年来。人们以此为据,传为佳话。然而,《姚合墓志》的出土,否定此一说法。《姚合墓志》云:“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由此可知,姚合共生一子三女。其长女早已嫁给官居河东节度推官、试協律郎的太原郭图。还有两个女儿,到姚合病逝时,尚年幼,未出阁。怎么有女嫁给李频呢?可见,“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所载为讹传。$ \# P) Q/ Z) O" @0 J* L
 4 Z9 r9 M1 c( D  R: I+ @3 G
《姚合墓志》全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拓片,正方形,边长为76厘米,共34行,满行34字,正楷书。为族子姚勖撰。有墓志盖,正书题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四行十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姚合夫人卢綺墓铭》及墓志盖,卢氏墓志全称为《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姚合夫妇墓志出土后,俱为私家收藏。
- b) Z( ], [, F4 G8 b' n( y" ~5 b$ `$ P' Z. `
* }. o' ^8 n) s) R4 J
(作者:姚学谋,1948年生,河南省渑池县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渑池县人大退休干部)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0
唐姚勖墓志考释6 R6 @% ^7 [2 [0 n* i" d

# {* _# t7 Y( M% k        《姚勖墓志》全称为《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墓志石,青石质,长    厘米,宽    厘米,厚   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1字,共794字。《姚勖墓志》(后简称《墓志》)近年来出土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2009年春笔者于洛阳获《墓志》拓片。志主姚勖,为大唐贤相姚崇四代孙,《新唐书·姚崇传》载有其事迹,然及其简略。《墓志》为志主姚勖自撰,记载其宗族、外族、子孙、婚娶、入仕及志主与高祖、曾祖、祖、父墓茔相互位置等内容俱详,文字朴实无华,不蔓不枝。可补《新唐书·姚崇传》后姚勖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陕郡姚姓之不足,对于研究姚勖和先祖姚崇及其家族有其重要意义。现将志文标点照录于后并对照史籍对志文作简要考释,希冀方家教正。8 v7 \4 a% B$ E9 O$ {: s
        ; ^& N$ B0 G. c8 p/ w& K! w
志文0 P/ ]! c- {7 E' K  d. E1 t

1 }) Y' W$ P% q8 L, Z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
) N: O9 d. \9 t+ X        叙宗族  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赠晋阳县太君。
+ n7 K8 {  L. e& {2 ^        外族祁县王氏  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友,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 j. E( G: `$ {  G
        叙婚娶  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軍府君讳胜,即勖亲外叔祖。% t8 q! q" S& F
        纪子孙  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瓒,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长女实王氏出,适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1 q5 J' o# D( Q. i, [5 ?
        叙入仕  勖,长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为掌书记,授試太常寺协律郎,改試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
$ A$ K3 t: g' j. u, F/ h        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 p( H  ]! v) ?. z

2 |: Q  k. S0 s2 V        笔者按:从叙述称呼可知,此墓志基本为墓志主人姚勖自撰。惟墓志标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与最后一段内容即“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之文字为姚勖去世后以子姚环等名义所撰。$ b0 L& R3 Z4 U3 H, ^
二、宗族世系:- _/ ]6 t' t) v, X  \  ?  [' i/ w- I
        《墓志》云:“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陝之硤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贈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塋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贈刑部员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贈晋阳县太君.”& R# o( r* u9 F
        而姚勖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墓铭其全称为《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亦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吳郎中諱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長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公文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其记家世祖先略同,《姚合墓铭》中,“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被写为“宋渤海太守五城侯”,显然是东晋被南北朝刘宋所替代而延续之缘故。惟《姚合墓志》记载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而《墓志》不载。* ~0 F; C5 _" g1 K4 t
        《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云:“公讳懿,子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者,遂留家于硖石也。” (见《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胡皓文)《墓志》亦云:“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陝之硤石。”可见,陕郡姚姓,起家之祖应为北魏时姚仲和,至姚崇父姚懿居陕州硖石时,陕郡姚姓已在此居住七世。9 o+ ^+ ]: v  @( J) Y
        又《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
# Q' o  l+ X9 Y8 J: N. U3 r4 y        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唐雟州都督、文献公姚懿生姚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姚崇生邓海二州刺史姚彝;姚彝生河南县丞姚闢;姚闢生泾县主簿姚偁;姚偁生谏议大夫姚勖。”而《墓志》则又载姚勖祖河南府河南县丞姚闢赠官为太常少卿,父宣州泾县主簿姚偁之赠官为刑部员外郎。- |% k8 R2 \! E0 M
        综上可知,姚勖较为详细的宗族世系为:  l6 J0 a& x& K! W
        舜帝生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函谷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唐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姚崇——唐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姚彝——唐河南县丞姚闢——唐泾县主簿姚偁——唐谏议大夫、夔王傅姚勖。5 ?( v! k2 I; m) h4 L7 q
生平仕途:
( h! K1 S0 J# }" l# g   《墓志》云:“勖,長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為掌书记,授試太常寺协律郎,改試大理評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緋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別业。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2 F' P* O8 h0 S  ^+ Z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迁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终夔王傅。”《新唐书》记载和《墓誌》记载基本相同。而《墓志》则记载更为详实。
5 U* ]* L3 b7 ^' v. H. q1 L        按《墓志》载,姚勖逝世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八月,享年六十九岁,据此推算姚勖当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中进士,是年35岁。先任太子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从八品),又被“忠武军辟为掌书记,试授太常寺协律郎,改试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新唐书·方镇二》载:“贞元三年以许州隶陈、许节度使,置陈许节度使,治许州。十年陈许节度使赐号忠武军节度使。”又云:“元和二年,废泗濠二州观察使,置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领徐、泗、濠三州。”《墓志》云:“罢,累月授监察御史,褏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緋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
9 J- y4 o3 s' m4 }+ X" h; {# t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四月,姚勖平反昭雪河阴院冤狱,得到文宗皇帝的赞许。《旧唐书·韦温传》载:“盐铁判官姚勖知河阴院,尝雪冤狱。盐铁使崔珙奏加酬奖,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令勖上省。温执奏曰: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上令中使宣谕,言勖能官,且放入省。温坚执不奉诏,乃改勖检校礼部郎中。翌日,帝谓杨嗣复曰:韦温不放姚勖入省,有故事否?嗣复对曰:韦温志在铨择清流。然姚勖士行无玷,梁公元崇之孙,自殿中判盐铁案,陛下奖之,宜也。若人有吏能,不入清流,孰为陛下当烦剧者?此衰晋之风也。”这就是《墓志》载姚勖“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员外郎”的背景及经过。不过,《旧唐书》把姚勖“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误记为“检校礼部郎中”,当正之。7 u" F- g4 L" J: P- R7 _; d7 w
        姚勖后又“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时,曾接济过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据唐代笔记小说《玉泉子》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将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
8 A. z* D5 Q; \3 u7 ]8 d        《墓志》载姚勖“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谏议大夫”,但未载任湖州刺史和吏部郎中的具体时间。据南宋谈鈅纂修的《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则载明了任职的具体时间。《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云:“姚勖,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九日,自尚书右司郎中授湖州刺史。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迁吏部郎中。”) m3 F: m- v& t) [8 `- T' p8 |
        《墓志》又云:姚勖“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公元650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姚勖为什么会在仕途中受挫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姚勖受到朝廷中牛李党争的影响所致。据《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綯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居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侯问,不傅时为厚薄。”; W7 H2 H+ I7 d; V& u
        唐武宗会昌六年三月驾崩后,唐宣宗于武宗灵前即位,李德裕罢相,暂“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李德裕到东都洛阳后,曾到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姚勖家拜访,并观瞻了姚崇当年所撰写的《口箴》石刻,可见二人交情之深。(见《全唐文》李德裕撰文《舌箴并序》。
" ?  n8 I  G- V" P* F# G        后来,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途中再贬为崖州司户。自洛阳乘船沿水路赴贬地。在牛党令狐綯等严厉追索并打击李德裕同党的情况下,无人敢问侯、接济这位昔日赫赫有名的宰相。李德裕全家“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处于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境地。唯有姚勖却冒着风险不断派人给李德裕送财物及药剂接济。现《全唐文》卷七百七《李德裕十二》尚存李德裕回复给姚勖的三封书信。文章的题名为《与姚谏议邰书三首》。文曰:* n* H- R! F0 C4 }  A" F5 l
           闰冬极寒,伏惟谏议十五郎尊体动止万福。即日某悲绪外,蒙差赵押衙至,奉示问,不任悚荷,无由拜伏,倍积瞻恋。谨因使回,奉状不次。闰十二月二十八日,从表文崖州司户参军同正李某状上。
' g5 `1 X% m* f% n9 y          天地穷人,物情所弃,无复音书,平生旧知,无复吊问。阁老至仁念旧,盛德矜孤,再降专人,远逾溟涨,兼赐衣服、器物、茶药至多,槁木暂荣,寒灰稍暖,开缄感切,涕咽难胜。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顿作馁死之鬼。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裒(pou),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羸惫至甚,生意方微,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病後多书不得,伏惟恕察。谨状。9 H6 x7 T5 q6 S+ ^$ d$ _' E$ ?0 h, v
          伏蒙又赐《口箴》,不任感戴。东都日所惠本留洛中,无人检得,兼以道路艰阻,二年来不曾有人至洛,以此前状谘请,倍深惶悚。小生《舌箴》更改三五字,不欲两本流传,今谨录新本献上,旧本伏望封还。如不能远寄,伏惟必赐焚却,下情切望。赵总管知广州时多,此月下旬方至此。伏惟照察。谨状。# ?) s: ~3 L$ c; c% B
        0 O% z$ S- K% i$ t' w; E# ~2 s" a# K
        笔者认为正是姚勖慰问接济了昔日的恩相李德裕,被牛党令狐綯等所谮,所以招致了 “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的后果。但又因为姚勖不避风险接济李德裕的正直忠义行为,随着李德裕死后其名誉和官职的恢复,也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赞许。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载:“宣宗十一子。……夔王濨,宣宗第三子也。”史称“宣宗爱夔王濨,欲立为皇太子。”(见《旧唐书》本纪第九,《懿宗 僖宗》)可能是宣宗皇帝看中了姚勖德高望重和正直忠义,于是在大中七年任命姚勖任“夔王傅分司东都。”《唐六典》卷二十九载:“亲王府:傅一人,从三品。”“王傅掌傅相训导,而匡其过失。”
. F2 c" x% o/ P) ~- ]# D1 t外族、婚娶及子孙。& ^5 Z" ?3 O0 p& I* k
        《墓志》记载子嗣及其外族甚详。《墓志》载:“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有,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姚勖的外曾叔祖王琚。据《新唐书王琚传》云:“王琚,怀州河内人。……先天二年七月,(王琚)乃与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以铁骑至承天门。……(王)琚从帝至楼下,诛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斩常元楷、李慈北阙下、贾膺福于内客省。事平,琚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可见,王琚为唐玄宗平息太平公主集团叛乱之功臣,深受玄宗信用。
$ ?. y( v! H: B, h        《墓志》载“叙婚娶:(姚)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军府君讳胜,即亲外叔祖。”) Z, |  Q! b4 c4 A4 r
        《墓志》又载:姚勖“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瓚,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長女实王氏出,適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可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姓之简略。
$ O$ J2 \# G  E! d, s4 A9 U3 {. W姚勖“寂居穴”与其先祖及父莹相互之地理方位。
2 w% j9 e1 ?; Z6 f8 k6 G: r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即姚勖生前即在高祖姚崇的坟墓旁边为自己预先做好一座坟墓。他把墓穴命名为“寂居穴”,把坟墓命名为“复真堂”,墓穴内做一土床命名为“化台。”并自撰碑文刻石树于墓前。现今出土的《墓志》中则自称墓穴为“寂居穴”,和《新唐书》所载相同。还在志文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自己的“寂居穴”和高祖姚崇、曾祖姚彝、祖姚闢、父姚偁坟茔之相互地理方位。《墓志》云:“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員外府君諱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詞。”- c, b  U& ~% ^! ~6 J
        《墓志》云:姚勖逝世后,“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也就是说其子姚环等遵照父亲姚勖生前的遗嘱,合葬父亲与母亲王夫人于寂居穴。
& I3 u$ K! x' U$ [$ h3 H        2 d& q: s' B* U
        2010年1月13日写于三门峡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0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 ^. y! l* b4 ?8 l" V3 B8 G
       
' ?- H! l, o; o' p6 @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在河南省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二里处。/ s/ V6 |7 v$ S, S# Y* ?# w5 e
        姚懿(公元590~662年),隋末唐初陕州硖石(县治在今陕县南县村)人。据伊川县姚崇墓园新近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载,姚懿家族本江南吴兴望族,因官北徙,至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至姚懿已历七世。姚懿,少有大志,武杰文英。隋末天下大乱,十八岁的姚懿以其父原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部曲维护地方秩序,被任命为崤县(即硖石县)县令。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九月,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姚懿归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唐太宗李世民东讨洛阳王世充,被任命为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屡立战功。后遭贬,遂携全家定居于“硖石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唐高宗时又出任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市)刺史;龙朔二年(公元661),以七十二岁高龄,被任命为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都督,团结各族人民,为稳定、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殉职于任所。龙朔三年(公元663)七月,归葬于陕州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由此可知,姚懿墓所在地当是陕郡姚姓家族墓地。
  G2 l% J6 m4 l0 f- s& @  ]        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唐玄宗追念忠臣,又追赠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其第十子唐紫薇令兼兵部尚书姚崇在故乡张茅镇西为其父再造义冢一座,树“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一通,且置旌贤寺护墓,虽历千余年而墓冢、碑石尚存。1983年因陇海铁路加宽工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姚懿义冢文物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今义冢不存,古碑现树陕县大营镇刘秀峰,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 s: G& [3 u6 Z) Z
        2006年清明节,在三门峡市、陕县文物和史志部门的支持下,河南洛阳、渑池、巩义、陕县、义马、宜阳、偃师、泌阳,山东巨野等地後裔集资,在今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原姚懿墓前重树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碑,同原唐神道碑规制一样,碑高2·5米,宽1米,碑阳镌刻“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之碑”,碑阴镌刻“重修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姚文献公碑记”并同时建碑楼保护。由其後裔河南渑池姚学谋撰文、福建福州姚恩健撰对联,碑楼对联及碑文分别由洛阳市著名书法家寇北辰、秦安之书丹。; ]; m+ c/ _$ l- i: [
        现姚懿墓已成为三门峡市著名古迹,除当地人民到此凭吊、怀古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外,前来祭祀、扫墓的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姚氏后人一年四季更是络绎不绝。8 L* @* S4 L1 {
        ' v4 d6 b" T. d/ \) J& U: Q
        唐贤相姚崇家族墓地
7 d. f0 E; r8 v# _5 E! c         
% K5 A2 o9 Q2 x% o# C- e        大唐贤相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北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
7 v/ J! ?# M: t$ h8 G( h3 y        清乾隆十年龚松林编撰的《洛阳县志》记载:“唐姚崇墓,《旧志》(指原《洛阳县志》)云:万安山下,唐姚崇、宋范仲淹之墓在焉。”
# v* N" o' m/ _& Z$ K' t- v        姚崇 (公元651一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在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逝世,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有很高的评价。唐朝杜牧说:“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把他列为河南中原先贤名流。
0 b4 G5 |. v3 U! A& D" R: H        姚崇家族墓地始于姚崇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据《姚懿碑》载,姚崇父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姚懿终于嶲州都督任所,后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墓地。45年后,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于神龙三年正月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享年八十四岁。临终遗嘱:“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姚崇按照母亲遗愿,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八月葬母于此。因墓地在唐代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又在万安山之南,故唐朝记载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之阳”。( O, H0 r) V5 {' U8 D
        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三十四岁亡,有墓志)、郑国夫人郑氏(见《通志》卷七十三,金石);长子光禄少卿姚彝(有唐碑,今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姚崇兄姚德敏子姚辩义(见《姚辩义墓志》),姚崇孙姚闢,曾孙姚侑、姚稱和姚伾等(见《姚侑墓志》《姚勖墓志》《姚伾墓志》),玄孙姚勖、姚栖云(见《姚勖墓志》《姚栖云墓志》),及姚勖女姚缙(见《姚缙墓志》);姚崇弟姚元景曾孙姚合及其妻卢氏(见《姚合墓志》《姚合妻卢氏墓志》),姚合子姚潜及其妻马氏(见《姚潜墓志》《姚潜妻马氏墓志》)等。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姚崇弟姚元景也当葬于此。
. p: N) y$ \. {8 H- u        姚崇家族墓地从姚崇母亲刘氏夫人葬于此地开始,到目前出土的姚崇六代孙女姚缙(未婚)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0年)二月藏入此地计算,姚崇家族经营此墓地至少160多年。
3 G( A; d4 I' ]( i. `7 @        原姚崇陵墓高大,据上年纪人回忆,有十几米高。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只有距姚崇墓地西北500米处的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嶠子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
' p# ~- A  S9 w6 z        据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老人们说,姚家墓地规模很大。据近年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墓志叙述:“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姚勖生前把自己的墓穴称为寂居穴。根据姚勖墓志记载的数据推算,姚崇家族墓地占地至少有150亩以上。+ g1 I. f/ v$ p9 X
        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洛阳市、伊川县政府决定重修姚崇墓园,并得到了河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2006年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规划设计。2007年11月动工修建,到2008年4月11日,墓碑竖起,历时共5个多月,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姚崇墓园已初步落成。墓园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墓碑高4·18米,墓冢高约5米,墓园已栽植松柏300余株。
6 i% M. P) V, p! i: E2 c        重修姚崇墓园,符合人民的心愿。不但为国人追念先贤提供了场所,而且也为伊川县的旅游多了一处亮丽的景点!/ c' z) v0 ^4 ]! ?+ d
        2008年6月,姚崇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1
姚懿传略
% S, n8 q3 q0 D  \& l2 c! {9 L: k# S姚懿(690--661),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人,后居于洛阳,是唐名相姚崇之父。他身处乱世,一生经历坎坷,起伏跌宕。先后任硖石县令、硖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边疆。两《唐书》的《姚崇传》及《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提及,但记载简略且有误。今根据收集到的史料及碑碣石刻,希冀考证并勾勒其生平轮廓,以补正史所缺。本文亦对陕郡姚姓的起源进行了考究。 姚懿,字善意,祖籍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高祖名姚宏,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后简称《姚懿墓志》)赞扬他“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可见,一生没有做过官。曾祖姚宣业,南北朝时陈朝征东将军,爵封吴兴郡公。(见《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后简称《姚懿碑》)但《新唐书卷七十四·宰相世系表》却记载为“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姚懿墓志》又称:“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宇文朝即南北朝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因《姚懿碑》在后,作为神道碑较慎重,故取其前说。祖父姚安仁,任隋朝青州、汾州二州刺史。父亲姚祥,“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輿而就辟,仪端石而作范”,因任怀州长史有政绩,又被委以“兼检校函谷关都尉”之重任。姚祥故后葬“陕州东硖石县东北廿里崇孝乡南陔里安阳公之原”,即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见《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西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玄堂记》后简称《玄堂记》)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90年),姚懿出生。为姚祥幼子。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因受父辈影响,弓马纯熟,且喜读经史。《姚懿墓志》称赞其“食牛英气,扬乎金方,穿犀劲质,括乎赤羽。” 隋朝末年,隋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几次下江南,出游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对外发动战争,许多州县甚至强迫农民预交十年的租调。民不聊生,纷纷揭杆而起。陕州崤县(治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地处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二京要道之间。隋炀帝大业三年(617),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集反抗。结果,县令逃走,地方混乱。时年十八岁的姚懿,召集陕硖地方豪杰,利用父亲遗留下来的部曲,“少用辑宁”,保境安民,维持了一方治安。乱世出英才,姚懿以其勇气和智慧,被任命为陕州崤县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全国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蜂起,战争连绵不断,隋王朝风雨飘摇。隋太原留守李渊,审时度势,决定取乱隋而代之。七月,起兵太原,南下攻取长安。九月,其二子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渡过黄河,打听到姚懿的名字后,知其实力和才干,就派人去争取他投唐。当时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也派人来争取他。富有眼光的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很有作为,就决定投奔唐室。姚懿劝说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陕州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陕州州将就和姚懿一起快速从小道去拜谒李渊。时李渊已渡过了黄河,进驻朝邑(今陕西大荔东朝邑)的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见《大唐创业起居注》)关东的姚懿和陕州州将的来归,不但解除了唐军的东顾之忧,而且为唐军东进攻取洛阳打下了基础。因此,李渊感到特别高兴,热情地赞许了他们的行动,还赏赐给他们文书和许多金银布帛。“以此阖州离患,”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日,李渊建唐称帝,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史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割据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攻陷了李渊的老根据地太原。太原留守李渊的三子李元吉放弃太原,逃回长安。十一月,高祖亲派镇守长春宫的“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刘武周将)相持。”(见《资治通鉴卷一八八》)为策应秦王,十二月,高祖“又命永安王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不能克,军于城南。”(《旧唐书·刘武周传》)陕州总管的于筠北渡黄渡河御敌,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姚懿墓志》中写道:“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姚懿不但冲锋陷阵,英勇作战,而且参加筹谋,屡立功勋。姚懿不仅武略超群,且喜博览群书。《姚懿墓志》载:“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说明姚懿富于文才,在行军打仗中,亲自草拟文书;军旅之中,一有时间,他都会静下心来读书。 唐王朝在平定了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李轨、河东刘武周后,开始进兵中原,把矛头对准盘踞在洛阳的割据势力——自称“郑国皇帝”的王世充。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黄河,南有洛河,陆路北有北崤道,南有南崤道;李世民对姚懿的谋略和勇武又十分了解,知人善任,破格任命姚懿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见《姚懿墓志》。《姚懿碑》中说姚懿任“水陆道总管”。今取前说。)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姚懿担当重任后,征调劳役、畜力、车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姚懿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见《姚懿墓志》)左右卫为唐十六卫之属。其职在“掌领宫廷警卫之法,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他反映了李世民对他是何等信任!若干年后,姚崇在追怀父亲时说:“翁归兼用,更在兹展。副六军而处右,翊千门而高卫,而功冠于群,飞苍点白。”(见《姚懿墓志》)认为这段经历是其父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情。 武德四年(621)七月,唐军在围困王世充的同时,还歼灭了前来救援的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的十万之众。王世充纳城投降。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在论功行赏之时,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朝中有人出于对姚懿功绩和才能的嫉妒,就进谗言,说姚懿曾经和王世充有过联系。姚懿因此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这是一个地方折冲府军事长官。三十二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决意归隐山林。于是卜宅于陕州东群山之中,带领全家“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见《姚懿碑》)遗址在今陕县张茅镇西二里的张茅中学附近,北依卫地岭,东、西、南面皆有较陡峭的崖地,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又且此地四山环绕,涧水盘环,林木森郁。反映了姚懿当时在全国尚未统一情况下,不仅考虑了自己的归隐,而且对族人安全有良苦用心。姚懿带领全家人在农忙时躬耕垄亩,闲时教读子孙。“中养浩气,外衍遐风;紫芝淹留,赤松不返。”(见《姚懿碑》)这样的隐居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李世民逝世,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高宗召见了退隐山林的姚懿,任命他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见《姚懿墓志》)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长史。姚懿认为长史一职不能用其所长,尽展才华,就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姚懿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十的姚懿考虑到朝廷再三诚召,就没有再推辞,赶赴硖州上任。 硖州,即今湖北宜昌市一带,因在长江三峡之口而得名。姚懿三十多年来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见《姚懿碑》)努力督察州县官员,勤政兴利,硖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局面。“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见《姚懿墓志》)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由于他政绩卓著,朝廷又授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龙朔(661— 663 )初年,唐朝地处临近吐蕃边疆重镇的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局势动荡。朝廷挑选平乱人选,由于姚懿年高德劭,文武兼备,决定派他持节到嶲州任都督,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寄静西南”,安定边疆。嶲州,在京师长安西南三千六百五十四里。管十六羌州。(见岑仲勉《隋唐史》)又辖台登、越西、邛部、苏祁、西泸、昆明、会川等九县。境内有昆明军,辖兵五千一百人,马二百匹;宁远军,驻今盐源,有兵三百人。(见《新唐书·地理志》)州内番汉杂居,又处于边境前线,情况复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七十一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畏路遥道险,不以年高为辞,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到任后,顾不上鞍马劳顿,在听取了地方的汇报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他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见《姚懿碑》)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就很快平息。 由于长途奔波和庶务繁忙,七十三岁的姚懿一病不起,于龙朔二年(661)十二月一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2)七月,历经千山万水,姚懿的灵柩运回陕州,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唐中宗神龙年,因姚懿子姚崇拥立之功,姚懿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七月,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姚懿不仅治国有功,而且治家有方。他初娶张氏夫人、李氏夫人,二夫人亡故后,续娶刘氏夫人。他晚年“龙朔年中”在东都洛阳购有“河南之别业”,(见《姚夫人残刻》),所以,《姚懿墓志》又称他“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共生十一个儿子。其中,刘氏夫人生二子,长子姚元崇(后改名姚崇),次子姚元景。(见《玄堂记》)由于姚懿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最有成就当数第十子姚崇。姚崇先后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对“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他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则赞誉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懿后裔知名度较高的还有:唐玄宗时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的姚弈;同张巡一起抗击安禄山叛军而殉国的姚訚;同贾岛齐名的唐代诗人秘书监姚合,元和进士,其诗派称“武功体”;还有受唐后期著名宰相李德裕推崇的姚勖,长庆进士,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陕郡姚氏,终唐一代,冠缨不绝。 2005年5月 作者:姚学谋 来源: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X8 G# @! I, S3 s/ S
) h' R; s( c% e# Z1 h2 X
2005年5月 作者:姚学谋 来源: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1
殉职边疆的唐嶲州都督——姚懿* Y  ^- [2 K( T8 l! a6 Y
- w; N7 x# H$ v/ y* i. A) {
姚懿(590--662),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人,祖籍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  是唐名相姚崇之父。0 V4 v& u) D4 B5 t: Z
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年),姚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姚祥,隋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他为姚祥幼子,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隋末,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大业三年(607),陕州崤县(治今陕县菜园乡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众反抗,官吏逃走。时年18岁的姚懿,召集地方豪杰,利用父亲部曲,平息了动乱,被任命为崤县令。4 M) M! `! o. p( m+ F4 m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南下攻取长安。九月,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渡过黄河,派人去争取姚懿。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将有天下,就劝说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陕州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于是,姚懿和州将一起快速从小道拜谒了李渊。李渊高兴地接受了归降,赏赐给他们文书和金银布帛。以此,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 C7 a! \) f* T: G7 C) S/ H唐武德二年(619),割据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北伐,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参加筹谋,屡立功勋。(见《姚懿墓志》)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黄河,南有洛河,陆路北有北崤道,南有南崤道。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他尽力征调劳役、畜力、车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他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军旅中,他博览群书,“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同上)2 A. D, |, j5 [9 F$ B$ v% J
武德四年(621)七月,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后,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32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带领全族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在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躬耕垄亩,教读子孙。隐居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 f8 }  I( d+ U- A6 C& i1 c+ b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为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又任命姚懿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认为“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见《姚懿墓志》)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长史。姚懿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旬的姚懿接受任命,赶赴硖州(今湖北宜昌市一带)。姚懿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见《姚懿碑》)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又被授于银青光禄大夫。9 {, C, H+ e1 |$ Q* \4 k0 U
唐高宗龙朔(661— 663 )初年,地处临近吐蕃的边疆重镇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朝廷决定派年高德劭,文武兼备的姚懿持节任嶲州都督,安定西南。嶲州,在京师长安西南3654里。州内蛮汉杂居,地当通南昭之要道,又处唐西南之边陲。71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以年高为辞,不畏路遥道险,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见《姚懿碑》)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很快平息。* R9 x! i: |! D
由于长途奔波和军务劳累,73岁的姚懿一病不起。龙朔二年(662)12月1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3)7月,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唐中宗神龙年,因子姚崇拥立之功,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其神道碑今被转移在陕县县城南刘秀峰上。; b. M2 {8 U0 N) s, z: H( v
( y: e4 Q4 F' z

. \9 q3 y( M) h% t0 j7 u( K                            作者:  姚学谋,中国唐史学会员,渑池县人大干部9 o! Q* E( @/ M: @* K
                            联系电话:    0398—4811082          13373969005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1
姚崇故里简介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世系陕郡姚姓。祖姚祥,隋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父姚懿(公元590662年),历任隋硖石县令、唐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于边疆,朝廷追赠其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唐高祖武德四年至高宗永徽年间,姚懿举族定居于今陕县张茅镇西崖村(今张茅中学处)。姚崇即出生于此。他少习武功,长攻儒学,文华著名,以制举入仕,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一生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挠,改革弊政,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宋代司马光誉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赞扬他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姚崇故里有故居遗址、姚懿墓遗址、旌贤寺遗址、姚公祠、唐姚懿神道碑、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等。


2 }& R6 Q% T$ b$ {* s5 |' z

陕县文物管理局

二零一零年5 Z3 t. \2 T  f& N8 k+ x
% e1 C4 S# ^1 Z7 C$ c, u, Q

旌贤寺遗址简介

旌贤寺,俗称下寺庙,位于张茅古镇西二里处。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为旌表大唐贤相姚崇父唐嶲州都督姚懿及看护姚懿墓冢而建。原千年古寺有庙宇数十间,金碧辉煌;近代尚存砖券窑洞五孔,碑石林立。历代均有僧人住持并维修寺院。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六十四师师长姚北辰等军政官员及姚姓后人曾简易修葺,并树碑于此。一九八三年,因三一零国道拓宽,寺院窑洞被塡,除四块碑石移于陕县西刘秀峰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姚懿碑处外,余碑尽埋于路基之下。

陕县文物管理局

二零一零年   月   日

重修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

姚文献公之碑

大唐故嶲州都督姚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人,因官北徙,遂为陕州硖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

公乃都尉季子,少有大志,武杰文英。隋末大乱,公年十八,以先人部曲,更集豪雄,保境安民。授陕州崤县令。大业十三年(617)九月,唐高祖兵起太原,太宗济河,公说服州将,举众应义,以此阖州离患。武德三年(620),太宗东伐王世充,擢公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屡建功勋。迁左卫亲府右郎将。世充平,以谋略见用,朋侪所忌,谮公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公不为用,遂拂衣挂冠,散岸林壑,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不交权要,独行其道。后高宗承历念旧,招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公以偃武崇文,抗疏不任。又除常州长史,亦以疾辞。再授峡州刺史,乃出山视职,以政绩卓著,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初,邛蛮作梗,拜使持节嶲州都督。公不以年高为辞,不畏山河险阻,毅然赴任,正以训吏,严以蓄戎。不战而服,远夷交顺。以龙朔二年(661)十二月初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翌年七月十五日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怀州长史墓侧。公初娶张氏、李氏,俱早殁。后娶刘氏,则隋左常侍降之孙,襄州刺史志逵之女,累封彭城郡夫人。生元崇、元景。二子少孤,一门所恃,徙邹邻而教德,广孟被以宣慈。崇景不负所教,皆闻名当世。崇相武则天、睿宗、玄宗,佐明皇铸开元盛世。景任宗正少卿,亦有建树。神龙三年(707)正月,彭城郡夫人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邸。寿八十四。遵不合葬之遗训,景龙二年九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

景龙年,以子贵,追赠公幽州都督。开元三年(715),又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十月,其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崇于故里为父造义冢,树大唐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碣,且置旌贤寺护墓。公元一九八三年因扩建陇海铁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义冢,移碑于陕县高阳山之刘秀峰。

观夫文献公一生,少有奇才,保护家邦;继则应顺相成,树勋唐室;不用则道德幽栖,独善其身;专任则以身许国,殉职边疆。其才德功行,岂不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嗟乎!然岁月替陵,漫漫千载,惟余荒冢,空对寒月!先人业绩,尘封于史。而今欣逢盛世,天开鸿业,值文贞公一千三百五十五年诞辰,贤儁倡之,阖族共议,豫鲁徽闽,万人同志,更蒙政府嘉襄,遂勒石以耸其碑。铭曰:

虞之后,派兮吴。惟岳降神,天生文献。尽忠报国,英图烈烈。后世子孙,铭其英节。万汇同源,永承祖德。光辉天下,气壮山河。                       


9 z! x) l' c" ]

岁次乙酉龙潜十有一月  

                                         文献公后裔学谋沐手敬撰   

                                         古渑秦安之书丹

/ B0 ?+ J, U+ `  D

1 |4 h( x7 h3 b+ Q2 U( S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2
重修姚崇墓园碑记: l; g" {# Z* f" r( w
       ( r, A+ C0 e( X0 m8 }! }# `' C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少习武功,飞骑逐鹰;长攻儒学,下笔成章;以补荫入仕,中制举为官。历任司仓参军,司刑丞,夏官郎中、侍郎,凤风阁侍郎,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曾出任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等十州刺史。后封梁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毕生以天下为己任,掌国则为政以公,除弊则舍身忘家,改革善应变成务,治事惟以人为本。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玄宗励精图治,姚崇以“十事要说”出任首相,军国庶务,悉委任之。抑制权要,稳定政局,整顿吏治,任用贤良,无广释道,灭蝗救灾,天下大治。时人谓救时宰相。又荐宋璟代己为相,萧规曹随,为开创开元盛世做出巨大贡献。开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九月病逝于洛阳慈惠坊里之私邸,享年七十有一。朝廷赠扬州大都督,谥“文贞”。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一年)二月葬于万安山南原其母茔之侧。其功业德行,千古颂扬。宋代司马光赞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则誉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墓园原规制宏大,重坟灵祉,碑石林立。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彝、次子坊州刺史异、三子尚书左丞弈及诸孙、曾孙、玄孙等均葬于此。自姚崇逝世,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墓园风雨剥蚀,兵燹人祸,墓冢被毁,碑石散失,今惟存其长子彝之唐碑。后人祭扫,目击心悸,国人凭吊,扼腕长息!今欣逢盛世,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修葺墓园,众志攸归。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省政府资金支持,伊川县委、县政府决策大计,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主事运筹,县文化旅游局、彭婆镇政府具体实施,许营村鼎力相助,群策群力,历经数月,丰碑巍然,墓园一新,爰叙其颠末,勒石以志。: [+ T- i: P. q# i. T5 j" O1 Y

$ I8 w" Y5 ~2 Y  w  q6 {2 ]; U3 v. G! Q9 R; h
6 \6 t$ S9 h3 {# K$ u* u; ^6 R

9 K/ g- b) z- m+ _: y重修大唐贤相姚崇故里碑记& z* Z5 F( a9 G* U7 ^
 - ]0 O- T5 K, P3 m/ e0 Z! ]3 _' u
        张茅镇属古陕州硖石县,右二陕,左二陵,名山朝拱,涧水环流,山川形胜,地灵人杰,乃大唐贤相姚崇公之故里也。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公姚仲和定居于硖石,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历七世,至唐硖石县令、峡州刺史、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乃贤相之父也,武德四年举族卜居于镇西今张茅中学处达卅余年。永徽二年,贤相诞生于斯。公少习武功,长攻儒学,下笔成章,文华著名,中制举为官,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居官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回,革除弊政,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以十事要说佐明皇创开元盛世。宋史学家司马光誉其为有唐四大贤相之一,毛泽东赞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千百年来桑梓以贤相为荣。唐建旌贤寺,千年护持文献墓碑;宋陕州刺史游师雄建姚公祠,四时致祭;清知州沈荣昌立故里碑,民众瞻仰。民国间,兵连祸结,文物受毁,乡人痛心疾首。今逢盛世,有乡贤陈宝禹、崔九龄先生者,年逾七旬,志慕先贤,图谋远功,倡议重修丰碑,其高足与社会贤达,均风动影从,解囊相助,承蒙市、县、乡、村及文物部门襄赞,姚崇故里、姚公祠、旌贤寺遗址等被列为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欣然题词。今丰碑重树,人皆欢欣。爰述其颠末,勒石以志。# t3 ]3 M: `" u6 |+ R
       
( O+ B# [- `2 k! N) X2 A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八日
& v3 Y8 a" b* l( |( ~0 ^( }1 n姚学谋  姚梦松撰文    萧建刚丹书  张从辉刻石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2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在洛阳召开

  516日至17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在久负盛名的九朝古都洛阳召开。来自郑州、洛阳、三门峡、南阳、鹤壁、焦作、许昌、平顶山、信阳等地区的70余名理事或代表参加了会议。研究会名誉主席、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原武汉工程二炮指挥学院系主任、大校姚国桢,洛阳关公庙研究员赵振华及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16日,位于伊川县彭婆乡万安之阳新修葺的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内,丰碑高耸,松柏青青。参会70余名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墓园,并举行祭拜活动。研究会的代表向先贤敬献了花篮,各地的代表分别上香。研究会名誉主席、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恭读了碑文,全体代表向先贤行了三鞠躬礼。还发布了在此墓地出土的姚崇四代侄孙《姚合墓志》五代孙《姚勖墓志》的有关史料信息!

  17日上午,由研究会常务会长、秘书长姚学谋主持,举行大会。

  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代表世世代代生活在洛阳的姚崇後裔致欢迎辞。

  研究会名誉主席、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研究会成立以来取得了的成绩,尤其是在保护、开发、先贤遗迹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姚崇墓园初具规模。今后要继续努力,深入开展姚姓与姚崇文化研究,同时积极动员支持社会各界对大唐贤相姚崇墓园的保护、开发及募捐工作。会上,姚如学向姚崇墓园修建捐资一万元。

  研究会顾问、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秘书、人民日报农村工作部主任、高级编辑姚力文,信阳师范学院教授姚学贤等分别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洛阳周公文化研究会、姬姓文化研究会、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园组委会代表姬传东向大会致了贺词!

  洛阳市关林庙研究员赵振华、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学术报告!

  研究会副会长、许昌市档案局局长姚宗堂传达了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二届五次会议精神。

  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他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工作:出版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创刊号,开办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网站;协助地方政府重修了姚崇墓园;协助地方政府申报姚姓历史名人文物姚懿碑、姚崇墓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了文化研究撰写了研究文章;广泛联系了省内外学者和姚姓后人。2009年,要继续贯彻十七大“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坚持以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努力开发姚姓及姚姓历史名人文化,为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而作出新的贡献。要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加大对姚姓与姚崇文化的研究力度;继续协助伊川县政府搞好姚崇墓园的二期设计建设和遗迹的保护工作;继续办好《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及研究会网站;完善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和会务管理;积极组织参与寻根谒祖活动,加强与海内外姚姓组织联系,不断推动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研究会副会长、三次获得国家级劳模、原巩义市税务局局长姚德茂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大会通过了聘请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为名誉会长、洛阳市关林庙研究员赵振华,洛阳历史文化考古研究所书记吕九卿,研究员刘百灵、副研究员王化昆,洛阳龙门石窟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杨超杰为研究会顾问。

  会议还增补选举了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南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姚河予为副会长,增选了姚雪伟、姚正权、姚光泽、姚振雷、姚林、姚法、姚金吾、姚东喜、姚瑜、姚红豫为常务理事,宋赞斌、姚天才、姚铁军、姚保奇、姚要立、姚青峰、姚建立、姚守琦、姚正学、姚京汉、姚栓龙、姚振康等为理事。

  大会通过了河南省保护、开发姚崇墓园基金会《关于大唐贤相姚崇墓园捐资的褒奖办法》。

  与会代表纷纷拥护并通过了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认为保护、开发大唐贤相姚崇墓园,要以国家为主、以文化为主、以伊川为主、以姚姓为主的原则,对上多争取,对下多鼓励,对内多管理,关键在认识。要从长远出发,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高标准施工。大会上,群情振奋,踊跃发言,有的陈述自己有关姓氏文化研究的成果;有的提出了振兴创新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献言献策;有的慷慨陈词,有的吟诗朗诵,会议现场气氛活跃!大家决心以实际行动来纪念2011年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年!

  会上李发立代表中华姓氏文化园组委会向大会赠送了姚姓源流卷轴画。济源姚天杰、姚景祥,伊川姚东喜,洛阳姚智远等还向本次会议赠送了墨宝。

姚崇後裔隆重集会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

200936日,来自洛阳、渑池、孟县、巩义、郏县、伊川等地姚崇後裔共400多人,齐聚在伊川县万安山姚崇墓园,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大会。

庆典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学谋主持。上午十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庆典开始。

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李耀曾在会上致词。

李耀曾首先对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的初步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重修姚崇墓园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及姚崇后裔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说,大唐贤相姚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五朝为官,三朝为相,为唐王朝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为开元盛世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被宋朝大史学家司马光评价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被当代人民领袖毛泽东赞誉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被当今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誉为中原名流先贤之一。而受到历代人民敬仰、纪念。但可惜得是姚崇墓园过去遭到了破坏,墓冢被毁,墓碑湮没。恢复、重修姚崇墓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值得庆幸的是,在伊川县委、县政府努力下,得到了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的支持,经省有关部门拨款,由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承办,从2007年秋开始,到20084月,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工程已初见成效。已建成的姚崇墓冢方圆60多米,高6米;由伊川县政府树立的大唐贤相姚崇纪念碑高5米,宽1.4米;墓碑由县委书记陆会峰题字;所圈墓园约5亩。他要求,今后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继续搞好姚崇墓园的建设,初步计划要建设姚崇纪念堂,姚崇文化碑廊,并且要搞好绿化等等。他要求,一定要更好地继承、发扬、学习先贤姚崇精神,古为今用,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工作;同时也期望着各界有识之士和姚氏宗亲积极行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共同参与这件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文化盛事。使其成为人民瞻仰、凭吊先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后世全国各地姚姓後裔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先贤圣迹。

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巩义市原税务局长、副县级离休干部姚德茂和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为落成的姚崇墓碑揭幕。

洛阳市、渑池县、孟州市、巩义市、郏县、伊川县等地的姚崇後裔代表分别向姚崇墓碑敬献了花篮;洛阳姚崇後裔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姚文刚等洛阳、渑池、巩义、郏县、义马的姚崇後裔向先祖上了香。

全体人员毕恭毕敬地行了三鞠躬施拜礼。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恭读了祭文。

文曰:

维公元二○○九年岁在乙丑仲春之吉日,值此庆祝重修先祖姚文贞公墓碑落成之际,来自河南洛阳、渑池、孟州、巩义、郏县、伊川、义马等地之裔孙,谨具鲜花佳果、清酒时馐,致祭于先祖文贞公暨列祖列宗之灵曰:

乙丑清明,阳春伊川。姚氏苗胄,汇聚万安。

涕泪洒扫,瞻仰墓园。墓园清幽,九都之南。

西接伊阙,东望嵩山。先祖陵园,毁于兵燹。

寂寞先祖,仲淹为伴。松柏掩映,口耳相传。

念我先祖,功若日悬。武功赫赫,文治灿灿。

三朝为相,河清海偃。敢言直谏,忠心赤胆。

任能举贤,倡廉自廉。诫人以箴,金玉为篇。

以政称雄,思想为先。恩及九州,光照宇寰。

为国为民,日月可辨。其情殷殷,山河可鉴。

大写人字,伟人称赞。一撇一捺,华夏蔚然。

欣逢盛世,崇文敬贤。国家出资,县府具办。

重建丰碑,修葺墓园。国人称庆,后昆欣然。

祭祖数典,代代流传。今我后人,祭祀先贤。

缅怀先祖,夙夜黾勉。盛世修葺,以志永年。

伊川县吕店乡姚沟村鼓乐队表演了乐舞敬拜。姚崇墓园所在地许营村鼓乐队也到场进行了助兴表演。

出席庆典活动的还有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新安县政协委员、毛泽东文献收藏研究工作室主任姚法,洛阳市祥懿建安公司总经理范土旺等。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市召开

2010417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市崤山宾馆召开。

17日下午2时半,水电部十一局会场里,悬挂着“三门峡′2010•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的横幅会标,主席台前摆着鲜花和绿树,庄严肃穆。120余名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周口、三门峡市等地会员和广东省深圳、福建省长乐、江苏省徐州、安徽省绩溪、江西省吉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曹县的姚姓宗亲及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佩戴着会议出席证、携带着会议文件,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会场里座无虚席。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人大副主任邹援朝,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人民政府县长级领导张儒雷,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久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顾问、三门峡市党史地方史办公室主任李健、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局长侯俊杰、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员许永生、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华、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百灵、副研究员、《河洛春秋》杂志副主编王化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姚和文、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副会长姚德茂、姚梦松、姚宏兴、姚河予等在主席台上就座。

三门峡市人大教工委主任杜宗文,驻马店市体育局局长姚新建,开封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姚清志,原三门峡市煤炭局副局长崔跃,原三门峡市财政局副局长苗鸿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教授倪玲玲,三门峡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石耘,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杨凡、三门峡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李忠民,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虢国墓博物馆书记、副研究员田双印,三门峡市作协、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苏醒世,三门峡《砥柱》杂志社总编辑蔡啸天,三门峡市党史史志办主办《三门峡史志》副主编武铁成,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偃师市教育局正科级干部柳金福,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煮酒伊川》杂志主编宋赞斌,陕县文物局局长曹铁钢,渑池县史志办主编杜建成等出席会议并在前排就坐。

会议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主持。

会议开始,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三门峡分会会长姚林致欢迎词。

大会宣读了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姚大力的贺信。

河南省上官氏暨上官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官松筠代表河南上官氏暨上官仪文化研究会、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洛阳周公研究会、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项目建设组委会、华夏姬姓文化研究会、洛阳孙氏文化研究会、洛阳马氏文化研究会向大会致了贺词。

江苏省徐州市姚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姚永代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秘书长姚杰、福建八闽姚氏宗亲联谊会、山东巨野姚姓理事会、山东鱼台政协主席姚光明、甘肃灵台《姚姓氏族考》作者姚玉甫、浙江省绍兴姚启圣后裔陈国强、姚德忠等致了贺词。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传达了2010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暨换届大会精神。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09 年工作。隆重举行了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成功地召开研究会洛阳第二次会议;撰写了研究文章,出版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第二期;协助伊川县政府做好姚崇墓园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协助做好申报陕县姚崇故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树碑工作;整合和发展了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队伍;以姓氏文化研究为纽带,加强了联谊交流。2010年,一是要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把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和寻根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二是要继续协助伊川县政府搞好姚崇墓园的二期设计、建设和姚姓名人遗迹的保护工作;三是要及早动手,搞好2010年庆祝姚崇诞辰1360年各项准备工作;四是要继续办好《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五是要加强和完善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和会务管理;六是要加强和海内外姚姓宗亲会和研究组织的联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姚姓举办的寻根谒祖活动。

研究会名誉会长、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姚如学主席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做好姚姓和历史名人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力争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为弘扬姚姓暨姚崇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在会上讲了话,他勉励大家要继承先贤姚崇精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并表示要广泛联系全球姚姓华人,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会上,还进行了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交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李久昌、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华、三门峡市原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员许永生、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洛阳学者姚智远、三门峡市原煤炭局副局长崔跃等专家学者交流了学术成果和对研究会学术开展工作的建议。

本次会议收到了陕县陈宝禹、福建姚诗殷、姚行亮、青海姚念文、湖北姚高悟、河北姚会才、江苏徐州姚馨远、河南济源姚景强、渑池姚学谋、洛阳姚友爱、姚孝敏等提交的论文、文章和诗歌。

大会还收到了青海姚念文、开封姚清志、偃师柳金福、伊川姚东喜、济源姚天杰等为本次会议创作的书法作品。

大会一致通过了姚和文所作的2010年研究会的工作报告。

本次会议通过了聘请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洛阳师院教授郭绍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李久昌、三门峡市原煤炭局副局长崔跃、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等为研究会顾问的决定。

大会补选了三门峡市分会会长姚林为省研究会副会长、开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姚清志、三门峡市环保局副局长姚清泉、林业局副局长姚明、虢国墓博物馆书记、副研究员田双印等为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建行行政科科长姚世友等为研究会理事。

会议期间,与会的全体代表到陕县菜园乡南阳村姚崇父姚懿墓地举行了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年公祭活动,还到陕县张茅乡参加了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省内外参加人数最多,会议和活动办得最成功的一次会议。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200711月成立于省会郑州,迄今已召开过两次会议。这次在历史上著名的姚姓发祥之地暨大唐贤相姚崇的故里三门峡市召开,对海内外姚姓后人寻根问祖、研究姚姓暨姚崇文化意义深远,也必将对三门峡市的文化经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隆重举行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公祭典礼。

418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举行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公祭典礼。

大唐贤相姚崇之父姚懿,字善意,公元590年出生于陕州硖石。唐硖石县即今陕县东部地区,县治在今菜园乡南县村。姚姓自北魏时即定居硖石。姚懿为陕郡姚姓第七世。姚懿自幼英武过人。隋末,他利用父亲部曲安定一方,18岁任硖石县令。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后遭谗言,遂带领全族,隐居于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达30多年。唐高宗即位,启用他为峡州刺史。后来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蛮作乱,姚懿以71岁高龄出任嶲州都督,以武力为后盾,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安定了边境。但因劳累过度,73岁殉职于嶲州都督府。公元663年归葬于今陕县菜园村南阳村东。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

18日上午,陕州大地,风和日丽,百花开放。出席三门峡市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周口、三门峡市等地会员和广东省深圳、福建省长乐市、江苏省徐州、安徽省绩溪、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曹县的姚姓宗亲洛阳、三门峡市的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共150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陕县菜园乡南阳村姚懿墓碑前,举行了公祭典礼。

公祭活动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姚学谋主持,当他宣布典礼开始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代表们向先贤敬献了花篮。

各地代表有秩序地分别净手上香。

河南省姚崇及姚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原政协常委副主席姚如学恭读了祭文。

祭文曰:

维公元2010年岁在庚寅季春之吉日,值此大唐嶲州都督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之际,出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全体同仁,肃立于三门峡市陕县东古莘野之原,谨具鲜花清酒,佳果时馐,致祭于文献公之灵前曰:

先贤姚公,大唐都督。有虞授姓,帝舜苗胄。

其先吴兴,江南望族。因官北徙,始居陕州。

一世仲和,步兵校尉,时在北魏,陕郡始祖。

定居硖石,世代瑾瑜。四世宣业,刚毅英武,

征东将军,军中翘楚。五世安仁,文治卓著,

移风齐地,易俗魏都。六世祥公,修文尚武,

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大名垂休,高门晋烛。

七世懿公,英武少年。年届十八,志存高远。

硖石县令,保境民安。秦王东征,文献挥鞭。

太宗识才,委以总管。诛灭伪郑,一统河山。

才显人妒,功高遭讒。审时度势,归隐林泉。

躬耕垄亩,寒暑卅年。高宗念旧,褒奖封官。

硖州刺史,一方大员。荆巫升平,万民讴赞。

龙朔初年,邛蛮作乱。朝廷重任,不惧艰险。

嶲州都督,千里平叛。正以训吏,治军从严。

民族和睦,境全民安。戎马倥,染病边关。

以身殉职,七十有三。灵柩归里,举州敬挽。

长眠莘野,安阳之原。朝廷追封,谥曰文献。

盖世功德,堪为人范!兰桂腾芳,裔裔绵绵。

文献懿德,代代相传。或为宰相,或为庶官。

为政以公,居官清廉。或以美政,或以文传。

贤相崇功,盛世开元。名垂青史,千古流传。

天地运行,世事沧桑。时至今兹,吾族大昌。

四海一源,九州敬仰。先祖功德,永誌不忘。

今逢盛世,风清天朗。孝亲敬祖,蔚成风尚。

文献华诞,地久天长。群贤毕至,济济一堂。

纪念懿公,缅怀贤相。一杯水酒,表吾衷肠。

报效国家,谱写华章。华夏复兴,誓做栋梁。

伟哉文献,万古颂扬!

全体代表恭恭敬敬向长眠1420年姚文献公行了三鞠躬礼。

大家表示纪念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重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其懿德和爱国爱民的思想。学习文献公,首先要发扬他自幼胸怀壮志,奋发有为的精神,激励我们树雄心,立壮志,继续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创新国家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学习文献公,还要发扬他善于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永不掉队。其三,学习文献公,要弘扬他为政廉洁,勤政为民,兴利除害的精神,激励吾姚姓族人,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做公民要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取之有道。当干部要为民谋利,廉洁奉公,有所作为。其四,学习文献公,要发扬他为国家统一、稳定,民族团结、和睦,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激励我们团结一致,精忠报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3
陕县举行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 Y; L! o! @0 l

& A2 C, c8 a% f0 f# \" Y& Z        4月18日,河南省陕县隆重举行大唐贤相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人民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三门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久昌等领导出席庆典。张茅乡干群及出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全体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庆典。) R% d( m: ]7 [# `: C" i$ A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世系陕郡姚姓。父姚懿(公元590—662年),历任隋硖石县令、唐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于边疆。唐高祖武德四年至高宗永徽年间,姚懿举族定居于今陕县张茅镇西崖村(今张茅中学处)。姚崇即出生于此。他以制举入仕,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宋代司马光誉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赞扬他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故里有故居遗址、姚懿墓遗址、旌贤寺遗址、姚公祠、唐姚懿神道碑、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等。
1 Y$ ?7 S$ w4 y$ Z( I9 H; {! ]' [7 e2 S        故里的人们一直为有这样一位大政治家而感到自豪。年过七旬的陕县张茅籍原陕县职业高中校长陈宝禹和原陕县政协秘书长崔九龄,志慕先贤,图谋远功,自2009年下半年起,在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与参与下,为申报姚崇故里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纪念碑而四处奔跑。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故里所在地的西崖村、张茅乡的支持,并取得了三门峡市和陕县文物局以及陕县县政府的关注与支持,通过调查和上报,姚崇故里遗址、旌贤寺、姚公祠等被陕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为姚崇故里题词。他们进一步发动他们的学生及社会贤达共33名连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共捐助资金17000余元,树文物保护碑三通,纪念碑一通。* Y) W  n' y8 U/ O: Z$ P7 e3 ^
        4月18日,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姚崇故里遗址碑前,搭起了彩门,上书“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张茅古镇再展新姿,贤相故里重光山河”的对联悬挂两边。故里西崖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庆典会场,锣鼓队队员身着表演古装,擂起大鼓,挥舞大釵起劲地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
" C. H  M& \# _        上午十时,陕县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局领导宣布庆典开始。一霎时,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会上,陕县张茅乡乡长刘博致了欢迎词,陕县文物局局长曹铁钢宣布了陕县人民政府关于姚崇故里遗址等为县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决定,原陕县职高校长陈宝禹介绍了姚崇故里概况并宣布集资人名单。1 o5 c# P+ g4 U9 c: }
        陕县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作了重要讲话。他代表陕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为此次活动给予充分关注和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姚崇故里遗址碑的建成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召开,对陕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扩大陕县在国内外影响、凝聚姚姓后人回归故里寻根问祖、投资建设意义重大。他要求今后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宣传、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保护和利用好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让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 z4 M* n, l5 T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代表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也在会上讲了话。& A/ j. `( }! ^+ F+ z( H2 y
        在热烈的掌声中,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等分别为姚崇故里遗址碑和姚崇故里纪念碑揭了幕。. z, _! U1 L" `! l) q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还参观姚崇故里遗址(今张茅中学)和举办的姚崇故里文物展览。
! `3 N$ C3 }. P5 I/ h" A; A5 C8 Q        与会人员认为,姚崇故里遗址碑的落成,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它不仅为海内外姚姓寻根问祖、追忆先祖提供了方便,也为陕县乃至三门峡市青少年学习先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了基地,更进一步为提高陕县及三门峡市的知名度创造了条件,必将对地方文化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0-9 18:23
台湾云林县虎尾镇参访团谒拜大唐贤相姚崇墓园2 J( H* r7 ?& Z
 1 f/ P; ^0 N! q/ {9 C; \) t' _
        2010年5月15日,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下溪里三块厝姚正宫庙组团一行27人,由主任委员陈福来,副主任委员陈俊劼带队,谒拜了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境内的大唐贤相姚崇墓园。
. l2 F6 U5 [3 o& r* N# H        15日,风和日丽,春和景明 。上午10时许,伊川县万安山下正在修建祭拜大殿的姚崇墓园迎来了第一批前来参观谒拜的台湾客人。台湾客人详细参观了墓园的神道碑、历史文物和正在建设的大殿;并怀着崇敬和虔诚的心情举行了集体谒拜姚王爷墓仪式,他们把从台湾带来的水果、糕点和其他祭品摆放在神道碑前,点上香火,许下心愿,祈祷神灵保佑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集体行了三鞠躬礼。他们还纷纷自发地解囊捐资资助姚崇墓园建设,共有台湾客人15人(家)捐资台币47000元、人民币1000元。
6 a% k: J: r) ?3 x  G, P0 z$ m. n' O" V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等接待了台湾客人,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姚崇公墓园近年建设情况。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希望台湾客人今后能经常来参访,相互交流,特别是来参加2011年姚崇公诞辰1360周年活动。还向客人赠送了会刊《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第一期、第二期。台湾客人愉快地接受了赠送和邀请。在台湾姚正宫庙除云林县外,其他地方还有两处。台湾的朋友表示回去后,要联络其他两处,共同谒拜姚王爷陵墓。同时,台湾客人也邀请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客人到台湾云林县虎尾镇姚正宫庙参访。- [, T2 t) u: V; ^
        据姚学谋著《大唐贤相姚崇》一书载:“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姚崇。唐代开元年间,老百姓甚至还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还为他修盖了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至今,在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祭祀的就是唐代贤相姚崇。”
' o$ e/ I# E. l- e8 A        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下溪里三块厝有姚正宫庙,祭祀的正神就是大唐贤相姚崇。参访的台湾客人讲,他们也不知道姚正宫庙创建于何年何代。自知道他们祖祖辈辈祭祀就是姚府千岁姚王爷姚崇。他们自从2007年知道河南伊川有大唐贤相姚崇公墓园后,就准备到这里祭拜,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这次参访的除目前主持工作的第四届庙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外,第二届主委和第三届主委等也随团前来。宾主会见气氛融洽,并合影留念。
1 r) ~% U" O* w9 `* p        ; M& w; \. G. a5 F) e! B7 L( U
        (撰稿人,姚学谋,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7-24 09:40
这个帖子真的很不错,对研究河南姚氏很有说服力。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7-24 09:43
证明了,姚合实应为姚崇之弟姚元景之嫡曾孙,即姚崇之侄曾孙。。& ]! R! p) R1 K3 Y7 U  N
" K- d0 \5 V1 q; Y4 B' T# A/ T: O% t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http://www.yaogens.cn/)原文地址: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mp;extra=#pid278475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9-7 15:41
本帖最后由 河南姚树江 于 2014-9-7 15:42 编辑
6 R1 r, l2 u) I" f/ Y9 m. F& N  S
' @& H2 O( D7 X+ h3 M4 `舜帝生于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姚懿——唐中书令姚崇。好像网内有个帖子提到秘书一词。
作者: 濮氭    时间: 2017-3-18 20:39
感谢宗亲的辛勤努力!拜读啦!( g9 C* p! l+ N% E7 o7 o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