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10:19

回复 20# 南阳姚文书


            但理学的光大,不是在百泉湖畔的书斋,而是在姚枢、许衡等人孜孜以求的实践中完成。理学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学问不止于词章,讲明经术是为追求保国保民之道。所谓“以道为己任”,即便前路坎坷,但如程颐所说,“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乱而不救?”  所以,当忽必烈向姚枢、许衡等人发出召唤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搁下平静的生活,搁下美丽的山水,走向遥远的漠北。“以道为己任”的责任感,让他们在百泉“刊诸经,惠学者”,教书授徒;同样是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以道事君”。而接近统治者,让欲“为中国之主”的蒙古贵族“行中国之法”,可能是传播理学的更好的途径。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11:3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5-24 09:13 编辑

       蒙古实行“汉法”,在木华黎、窝阔台时就已肇其端,忽必烈则更进一步,除姚枢、许衡、窦默外,他身边著名的汉人谋士还有刘秉忠、张文谦、郝经、赵璧等等,这些人力图使忽必烈接受中原传统,而忽必烈则通过他们争取汉人的支持。
   忽必烈最终坐上大汗宝座,将首都从漠北迁到燕京,改蒙古汗国为大元,按照历来中原王朝传统,称皇帝,立年号。他在建元中统诏书中说:“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这明白地宣告,他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的正统继承者。 在这个过程中,百泉走出的几位学者担当了大任。姚枢先是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将程朱理学与汉法融为一体,“帝深嘉纳”;后负责详细制定各种礼仪,孔孟程朱的道德准则,在他手中再一次得到系统化,成为元王朝汉化蒙古游牧民族的规范。许衡两任国子祭酒,其学生,很多是忽必烈亲自选择的蒙古子弟。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15:36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5-24 09:28 编辑

回复 22# 南阳姚文书


             十三世纪前半叶,蒙古大军席卷欧亚大陆,到了这个世纪的中期,他们的主要对手,成了庞大的南宋。为了对南宋形成包抄之势,公元1252年7月,蒙哥汗令忽必烈攻打位于今云南的大理国。  大理国由段氏建立,此时已传承300余年。这是个遥远的国度,但对于蒙古军队来说,这样的远征不在话下。  忽必烈率军从漠北起行,姚枢等人从征。大军行进到一个叫曲先脑儿的地方,忽必烈夜宴群臣。席间闲话,姚枢给他讲起北宋儒将曹彬的故事:北宋初,宋太祖派遣曹彬平定南唐,行军途中,曹彬佯装生病,部下众将纷纷前来探望,曹彬告诉他们,自己是忧虑过度致病,只有他们保证攻下金陵(今南京)后,不抢劫、屠杀百姓,他的病才会好起来。主帅如此,众将只好纷纷表态,约束自己的部下。后来曹彬的军队攻下金陵后,果然不杀一人,金陵安定如初,“市不易肆”。  听了姚枢的故事,忽必烈没有说话。但第二天大军起程之时,忽必烈在马上看到姚枢,高声对他说:“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姚枢在马上拱手贺道:“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也。”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17:36

回复 23# 南阳姚文书

      忽必烈率领大军越大雪山,过大渡河、金沙江,包围了大理城。在城下打败大理主力,最终攻陷城池。虽然此前忽必烈派去招降的使者被杀,但在姚枢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只处理了杀使臣的大理高氏,而命姚枢裂帛制旗,书止杀之令于上,分巡街市,“由是民得相完保”。  回望这段历史,美国学者莫里斯·罗沙比有自己的分析,他在《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中写道:“根据汉文资料,这次战役中真正的英雄当属姚枢……姚枢敦促忽必烈效法曹彬模式,他认为,这种非暴力的策略肯定会使大理放弃抵抗,向蒙古人称臣。但是,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中国式的神话而已。姚枢所建议的这种战术实际上蒙古人早已用了几十年了。每当他们到达一个城镇,他们总是向当地居民保证,如果对方投降,他们就不会摧毁城镇……在他(指忽必烈)之前,他的祖父曾一再用恐吓的办法迫使外国人向他屈服。通过最残酷的方式击败所有顽固抵抗的敌人,成吉思汗希望一路所向披靡,人们望风而降。实际上,蒙古人的政策和策略与姚枢的策略是十分相似的。因此,蒙古人并不需要姚枢的策略。这个解释应该比汉文资料中的描写更可信。”  莫里斯·罗沙比的《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还被不少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必读书,但这位美国学者的这段论述显然出现了误读。他弄错了一段史实,当初南唐并没有“以和平手段被征服”,曹彬打败了南唐主力,围困金陵数月之后,李煜才被迫投降。此时,因曹彬约束部下,金陵安定如初。因这个常识性错误,他也误解了姚枢的意思,姚枢并不是要以不杀一人招降大理,而是希望占领大理后不抢掠、屠杀百姓。  在误读的基础上,罗沙比先生得出的结论并不合理,所谓“蒙古人的政策和策略与姚枢的策略是十分相似”之语,完全不得要领。  蒙古贵族以武力和屠杀为后盾的“劝降”,是策略,是权宜之计,是“霸道”;姚枢提倡的却是安定天下的政策,是“一百年不动摇”的原则,是“王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18:44

   战争中,军队的抢掠和滥杀是很多时代都有的。在四处征讨的过程中,蒙古贵族大规模的抢掠和屠杀时常见诸史册,而在征战大理、南宋的过程中,这种情形大为减少,不能不说姚枢等人有劝诫之功。
  即便如此,战争中的抢掠和滥杀仍有反复。
  公元1275年,在灭南宋前夕,姚枢再次上书劝诫,述说以前伯颜奉“陛下不杀人之诏”,渡江作战,进军神速,战果卓著,而近期战事中却“一城不降”,“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其原因就是“军官不思国之大计,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所致”。他因此建议忽必烈“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军力不费矣”。随后,他又上书请禁宋鞭背、黥面及诸滥刑。
  随后几年战争中,忽必烈对军队加强约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屠杀。伯颜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史书称之为“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21:42

回复 25# 南阳姚文书


         在姚枢后人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里,称赞他“不固富贵,进退礼敬……故不取耻当时”。这段话曲折地暗示,姚枢晚年的遭际并不十分理想。忽必烈的潜邸(即位前的府邸)时期,姚枢是他最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在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却始终没有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没有显著政绩。这不太符合人之常情,原因何在呢?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24:10

回复 26# 南阳姚文书


         有史家探讨这一问题,认为根本在于姚枢是一个“儒者”,“以道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使他不愿追逐“功利成效”,更注重安定天下,节用爱民。  当忽必烈还是藩王的时候,“得中土人心”是既定的目标,其主要方式是制止暴政,安集流亡,恢复汉地政治、经济秩序。同时,为了在蒙古贵族中赢得更有利的政治地位,他也需要多智善谋者的辅助他。姚枢这样的人,恰恰在两方面都适合忽必烈的需要,因此受到倚重。  但忽必烈登上皇帝宝座后,情形发生了变化。他称汗不久,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宣布即位,兄弟之间的争位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阿里不哥占有家族多年积聚在漠北汗庭的大笔财富,为了与他抗衡,忽必烈亟须增扩中原财赋。这个时候,倡言舒缓民力、“藏富于民”的理学派儒臣,就不是他眼中最合适的大臣人选了。他起用了汉人王文统,此人精权术,擅机变,不肯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却善于理财,“敷对明敏”。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忽必烈对他十分宠信。  不过,王文统是李的岳父,李之乱发生后,他因有牵连被诛。因李之乱,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日渐加深。他虽然任命姚枢为中书左丞,但同时提拔出生在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阿合马为中书平章,主持工作。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26:30

回复 27# 南阳姚文书


          姚枢在中央政府几乎没有施展空间,不久,就带相衔先后到河南、山西等地主持地方工作。随后,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费用浩繁,长期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此大背景下,讳于言利、主张节用爱民的理学派儒臣更加不合时宜,姚枢曾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一班“聚敛”之臣,因此得到重用。除了“不识事机”,姚枢还有一点颇招忽必烈烦。他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招致忽必烈反感,这很可能是他被逐渐疏远的原因。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33:13

回复 28# 南阳姚文书


         不过,已做了中原王朝皇帝的忽必烈还是离不开姚枢。他先后任用姚枢主持修订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在元朝基本文化建设层面上,姚枢仍然贡献巨大。据辉县姚枢后裔姚成林先生介绍,姚枢晚年得了心脑血管病,大约在公元1275年的一天,他正在朝廷说事,突然倒在忽必烈面前。经太医紧急救治,他缓了过来,三年后,在家中与世长辞。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5-24 09:35:53

回复 29# 南阳姚文书


   


      对姚枢的才智,忽必烈始终看重。据《元史·窦默传》记载,忽必烈曾评价道:“如窦汉卿(即窦默)之心,姚公茂(即姚枢)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而《元史·姚枢传》则认为他是位忠厚长者:“枢天质含弘而仁恕,恭敏而俭勤,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患之来,不见言色。有来即谋,必反复告之。”有人对不起他,他也没有怨气;有人来请教事情,他必定反复阐述,让对方理解透彻,这样的人,的确仁厚。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姚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