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作为一个名字,在脑海中储存已久;而“舜帝”作为一个人物,却知之甚少。7月中旬,有幸拜谒舜帝陵,看文物古迹,读历史资料,徜徉于历史的无垠苍穹,感受那越过岁月的隔阂飘到我们身边的远古气息,才切切实实地明白,舜帝精神的力量四千年来一直在存留着,积累着,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舜,亦称虞,姓姚,名重华,据专家考证,生于公元前2372年中国父系氏族晚期,是中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明君,是我国伦理道德文化的创始人。2000年6月公布的山西省襄汾县境内发掘的尧舜时代已有了文明国家的起源。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座里程碑。国际上一些学者在研究世界文化史时发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出现了文化断层,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传承不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文化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起着连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作用。 那么,舜帝文化精神的真谛在哪里呢?《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 虞舜始”,《尚书》也有“德自舜明”的记载。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伦理道德上,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使古代人伦道德逐渐推行到全国。二是在社会道德上,“力行乐于助”,“邻里和睦”,“谦恭礼让”,“童叟无欺”。他“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让居”,把方便让给别人,影响群众,大家都愿与他同村而居。三是在职业道德上,舜一生从事多种职业,除从事农耕、渔猎外,还从事手工生产,经过商。他“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苦不窳”,陶工受其影响制陶器而精美。他以诚相待,从不使假。四是在政治道德上,主张“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非常讲求施政道德。他举贤任能,禅让大禹。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