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前340―278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人,出生在贵族家庭。初时做过佐徒(仅次于丞相),辅佐楚怀王。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授贤任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后被放逐沅湘流域,长期融入基层百姓,对当时现实颇为不满。后来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战国策》记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径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之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春秋战国时期,苍梧山亦即九嶷山,属于荆楚之地。这段话中所提到的洞庭、苍梧也就是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和湖南南部的苍梧九嶷山。 在对远古圣贤的追思和仰慕方面,屈原最推崇舜帝。在其诗作《离骚》、《九章》、《天问》、《九歌》中,他就多处提到了舜帝。在《离骚》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在《涉江》中就有“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屈原还沉醉于美妙的遐想之中,期待着与舜帝一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在上古帝王中,舜帝却是屈原心目中的完人。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感情,才使得屈原对舜的葬地九嶷山也情有独钟,于是发自内心地在《九歌湘夫人》中吟唱:“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除此之外,屈原在“吾将往乎南疑”,“朝发轫于苍梧兮”等诗句中,所传递出的信息,仍然是一种与九嶷山密不可分的情结。 在《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占了很大的篇幅。关于“湘君”和“湘夫人”,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与舜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湘君》描写湘夫人苦苦寻找湘君的经过;《湘夫人》则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切切思念期盼快点见面的情景。在《湘君》与《湘夫人》中,屈原通过逐层深入、淋漓尽致地描写,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执着。在屈原看来,娥皇、女英二妃随南巡的舜帝在洞庭湖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舜帝要继续南巡到苍梧山,就将二妃暂时留在了洞庭湖。当听到舜帝在九嶷山勤民而死的噩耗后,二妃悲痛欲绝,循着舜帝的足迹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九嶷山,最后因为过分悲痛而投江殉情。 诗中的湘君就是指舜帝,湘夫人就是指尧之二女。也有人说湘君是指娥皇,湘夫人是指女英。尽管说法不一,但是都与舜帝有关。舜帝南巡苍梧,崩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寻夫不见,投江以殉情。根据有关史实,舜帝、娥皇、女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舜帝死在九嶷山,九嶷山是湘水的源头,二妃殉情在湘水。舜帝在楚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于是,多情的楚人就把舜帝与二妃附会到了神话故事之中。 屈原对于舜帝的仰慕,在《离骚》里也有表露。屈原激情地吟诵:“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这一句诗的意思是“尧舜之所以光大圣明之称者,以循用天地之道,举肾任能,使得万事之正也。”屈原拿舜帝的禅位于贤以及从善如流与楚怀王的刚愎自用比较,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两者的反差太大了。屈原深受谗言所害,自然仰慕舜帝的“耿介”,对舜帝为了断绝谗言而设立诽谤之木和特设纳言官的行为大加褒扬。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虽然,他三次遭流放,但是唯一的选择就是“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对于这样一位满腹经纶满腔忠诚的爱国志士,在长达15年的江南流放的生涯中,经受着长期的精神上的煎熬,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济沅湘以南征”,就在于“就重华而陈词”,认为只有象舜帝那样才能挽救楚国的命运。于是,长期滞留于沅湘一带的屈原那种对舜帝的仰慕之情崇敬之意,转化为对九嶷山的深深向往。于是,屈原行动了,架一叶扁舟溯江而上,到了朝思暮想的九嶷山。他感受着“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虔诚地祭拜舜帝,“就重华而陈词”,向舜帝倾诉着心中的忧虑和愤懑。 对于被流放日久的屈原来说,到九嶷山找心中的偶像舜帝去释放自己,一是多年梦寐以求之事,二来恐怕也是在当时背景下对于他来说是能够做得到的最高享受了。 舜帝是屈原心中最崇拜的圣人,二妃是屈原诗中激情歌颂的女神。二妃以死殉情,所选择的是以身投江;屈原警醒楚人拯救国家以死殉国所选择的也是以身投江。此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从洞庭湖区到九嶷山区的湘水流域,用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的活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