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姚氏宗亲网 门户 姓氏源流 查看内容
文明姚网“九不发”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赤湖一品山与谢姓

2009-5-25 23:02| 发布者: 姚尚明| 查看: 49| 评论: 0|原作者: 姚氏宗亲网|来自: yaogens.com

  漳浦赤湖有谢姓,以东晋宰相谢安为远祖,宋末忠臣谢枋得为近祖。族谱记载,谢枋得的遗孤谢寄孝有子谢大有及其弟,于元朝迁居泉州,在开元寺东西塔边居住,遇反乱,两兄弟逃散,一个居龙岩,一个逃到龙溪县十八都,迁居漳浦二十八都衡山南马场(即今马口),生三子,传九孙,至明朝,感到马口土地硗瘠,子孙们分散到海澄、镇海、北溪、长泰、东山等地自谋生活。

  其中,谢光启以军籍居住漳浦十七都清水岩边,后同儿子承庆、武庆、元庆同迁十五都赤湖城之西,传衍成大族,建立祖祠“敬爱堂”(其地遂被称为西谢)。第二世长房承庆,传子为善,分衍后湖、前林。次房武庆,生子为号,为号生三子,长子二才,分衍于吉春村,其祖祠亦名“敬爱堂”。次子天赐,后裔不详。三子四才,分衍赤湖城边、下晶、古史巷。三房元庆,子孙分衍广东海丰、澄海。

  赤湖地处沿海,清初“迁界”,西谢祖祠被破坏,以后没有重建。吉春村同时被破坏,“复界”后,村民改在后雄重建家园(后雄原为王姓所居,原村民在明代以前已移居横口),吉春村村民在后雄安家,村名仍然叫后雄,重建祖祠,按照原来西谢祖祠名称叫“敬爱堂”,有前后两进。楹联之一曰:“东山叠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锦水长。”“东山”指谢安出任宰相前在会稽的东山隐居,以东山为号。“丹山”指赤湖发脉于丹山(又名灶山),“淝水”指谢安任东晋宰相时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前秦苻坚的几十万南侵大军,置苻坚军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境地,乘胜追击,从而奠定东晋的偏安局面。“锦水”指赤湖溪源自湖西,流经将军澳入海。这联是将祖先的事迹与赤湖景观结合起来,以鼓励族人的爱国爱乡情绪。

  又联“敬天地尤贵敬祖宗,永嘉雅制,马口开基;爱君国无异爱身家,宰相流芳,太师著迹。”此联是上面一联的补充。谢姓族人并命名南峰山南坡为“一品山”,在此山竖立“一品山”石刻九处,以扬祖德宗功。后雄(原吉春村)于康熙辛丑年(1721年)在一品山建墓,此墓为居于后雄的赤湖谢姓第十二世祖墓,墓碑具名“孝子容,孙权、喜、洽、候、达、画”。

  第十五世谢增福,原名谢应(即祖墓中列名为达的儿子)去台湾,传裔于彰化县二水乡,至二十世出谢东闵,于20世纪20年代离开台湾,往广州中山大学求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娶广东人为妻。抗日战争期间,曾到漳州参加组建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任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到台湾工作。退休后著《回归》一书,书中说:“我的祖籍在福建省漳浦县,大约清嘉庆年间,先祖――谢家十五世祖增福公渡海来台,来台时间没有记载,子孙研究推算,可能在1769年至1820年之间,来台便定居二八乡。增福过世后,儿子朝山(第十六世)为他办后事时,感于增福对亲长爱心,把从祖籍漳浦带到台湾的第十四世敏达(注:一品山祖墓具名为‘达’)夫妇的遗骨葬在增福棺木两侧。增福原名‘应’,雍菜的‘雍’与闽南话‘应’同音,子孙避讳,都称雍菜为‘空心菜’。”

  李林昌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5 14: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