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姚氏宗亲网 门户 姓氏史料 查看内容
文明姚网“九不发”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江东太阳村

2017-1-19 16:49| 发布者: ygj| 查看: 26| 评论: 0|原作者: ygj

摘要: 太 阳 村 之 谜 太阳村,在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说的是大陇乡平王姚村。这个精致美丽的小村庄,位于平王村东南部,西望大青山,北靠小釜山,东临丹阳湖,村外一马平川,水面相连,绿地纵横,为典 ...

 

太阳村,在安徽省当涂县大公圩,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说的是大陇乡平王姚村。这个精致美丽的小村庄,位于平王村东南部,西望大青山,北靠小釜山,东临丹阳湖,村外一马平川,水面相连,绿地纵横,为典型的江南水乡。

姚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却难见史书,它就像一个谜,人们猜测众多,却难以考证。不久前,我依托老家仅存的一套已120余年历史的《姚氏家乘》,考证太阳村的来历,并翻阅大量相关史学文献资料,终于揭开神秘的太阳村冰山一角。不当之处,请指教。

 

正宗姚氏

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2015年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4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50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7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分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姚姓为上古八大姓氏——姜、姚、姬、妫、姒、赢、姞、妘之一。从图腾文化来看,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兆”者亦为“桃”。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桃木为日晷天竿,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这似乎预示着,姚氏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从姚氏源流来看,共有八个分支。太阳村姚氏起源于哪一支?

《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景献堂《姚氏家乘》中,由进士潘兆炳道光二年(1822年)撰写的《重修姚氏谱序》阐述了太阳村姚氏来历:太阳村姚氏,望族也,其得姓受氏肇自姚墟。由此可知,太阳村姚氏,即为舜帝姚重华嫡传,史称姚氏正宗。后经考证,太阳村姚氏史迁祖为舜帝姚重华嫡传第108世。

河南姚氏

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是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历史上,姚姓建立了一个王朝,即姚苌建立的后秦,历姚苌、姚兴、姚泓三帝;有宰相21位,如后赵姚戈仲,后秦姚硕德、姚绪,西秦姚隽,唐朝姚崇、姚寿,辽国姚景行,宋朝姚希德,元朝姚枢,明朝姚继可、姚思仁,清朝姚文然等。唐朝以来,历代科举中,姚姓考中进士的约400500人;状元8人(文状元6人,武状元2人),榜眼2人,探花2人。

太阳村景献堂《姚氏家乘》《祖文献公渊源序》认为,然宰相姚崇、御史姚愈,世胄名门,不可枚举,余概不敢妄为附会,以为即我之祖也;余亦不敢自相矛盾,以为非我之祖也......已无谱牒可考

而成文在前的潘兆炳《重修姚氏谱序》明确记载:历年滋多名公巨卿。之载在史册者,如汉姚期,绩着云台;唐姚崇,名标台辅;周姚察思廉,父子继美,皆卓卓可纪,然悉非太阳村之始祖也,明确告知这些名公巨卿并非我们太阳村姚氏祖先。

先人编撰家谱,在无法考证的情况下,不假名人光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同时增加了《重修姚氏谱序》的可信度。

潘兆炳《重修姚氏谱序》又记:太阳村之始迁祖为定一公,按公系元枢公四世孙”,明确太阳村姚氏为元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姚枢的后人,系舜帝姚重华嫡传第107世。

据此,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太阳村姚氏追根溯源。

潮阳姚廿七世姚钟尧编纂的《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记载了一世虞舜到108世世系行实(第102104世缺),姚察为舜帝姚重华嫡传第87世;姚崇为90世;第107世为姚才,姚堉之子;第106世为姚堉,姚炜之子;则第105世为姚炜。明宋濂《元史·姚枢传》第四十五回记载“子炜,仕为平章政事”,可以推定到104世为姚枢。因此,姚察、姚崇与太阳村姚氏为同宗先祖,但是否同室需要进一步考证。可见,太阳村姚氏属于河南姚崇公派姚氏一个宗支,又称河南姚氏。

 

 

姚氏世系

姚枢侄子姚燧所撰《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勍,生金吾将军汉英......(汉英)生中书门下平章事北面宣徽使衡之,衡之生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政,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度州节度使景祥,景祥生太子洗马去华,去华生金束上阎门使吾州团练使玠,玠生合门祖候武德将军佺,佺生武德将军覆嘉令锜,锜生安逋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生公及弟桢、格”;以及姚燧的弟子刘致《姚燧年谱》记载:“枢生今河南省左丞相炜,桢生故江东宪燉,格生先生讳燧。”,反映出自勍到枢12世世系关系(表一):

                                                    枢—炜

勍—汉英—衡之—居政—景祥—去华—玠—佺—锜—渊—  桢—燉

                                                    格—燧

根据《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河南姚氏第105世至108世世系关系,姚重华嫡传第107世姚才与姚钦,其二人为姚堉之子,姚堉为姚炜之子。姚才有五子,即恭、宽、信、敏、惠;钦有六子,为林、实、通、成、端、忠。《元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姚燧)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子三:埙,圻,城。”姚炜与姚燧这两支发展非常明确。

姚燉之子何人?据近人孙楷第先生考证,平江路吏姚守中名埭,是姚枢之孙,姚燧之侄,擅为曲。王莹《姚燧年谱》记载,姚枢生一女一男,男即姚炜,“炜有子才和钦”。姚埭必然不是姚炜之子,又是姚燧之侄,因此,姚埭自然为姚燉之子。

综上所述,姚氏15世世系关系一目了然(表二):

       勍—汉英—衡之—居政—景祥—去华—玠—佺—锜—

                                            

            枢—炜—堉—— ——— 

      渊—  桢—燉—埭                   

            格—燧—     钦—                                               

                                       

                                     

                                                                 

                                 

由此可见,太阳村姚氏先祖姚炜及侄子姚燉、姚燧为姚重华嫡传105世,姚枢、姚桢、姚格为104世,姚渊为103世,姚锜为102世,姚佺为101世,至95世为姚勍。但是比较发现,与《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第106世至95世两者不相一致,可以得出太阳村姚氏与姚崇同宗不同室的结论,很好地解决了《姚氏家乘》关于与姚崇的关系疑问。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杨新勋著作《姚燧世籍贯家世考》列举了姚氏自姚勍起的13世世系表,本文在验证的基础上,考证增加了2世,并弥补了《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河南姚氏第102至第104世世系空白。姚燧所撰的《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姚氏13世世系关系为最有力的佐证。同时通过溯源,证明了该表第101世与第106世系非同一宗支,为该表增加了第101世至第95世的另外一支姚氏宗支。

 

姚氏先祖

太阳村姚氏先祖自姚勍至始迁祖姚定一,均活跃在政治和历史舞台上,并从武官成功向文官转变,尤其姚枢与姚燧成为政治家、文化大家,在理学、政事以及文学诸方面成就于元代占据着极高的位置,让后人仰慕。

姚汉英(951前—984年),姚枢之祖,为后周太祖广顺初年重臣。《资治通鉴·后周纪》记载,五月,己巳,遣左金吾将军姚汉英等使于契丹,契丹留之。”公元951年,姚汉英作为后周郭威的使者出使辽国,被辽世宗强行挽留,后惜其才,委任霸州刺史,遂落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姚渊(约1200年—1234年),姚枢之父,金末,调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乃徙家于许

吴善《牧庵集》序说姚氏“好驰马试剑,游畋为乐”,姚氏能够转变为理学与文学世家,与姚枢家族从营州柳城迁徙到河南,尤其是定居洛阳密切相关。 

姚枢(1201年—1278年),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枢本是宋朝人,但中原被金人占领后,便归依金朝,因才华不为所用,遂投靠了蒙古人,跟随忽必烈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后弃官从教,传播理学,为元朝参定一代制度,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出为河南行省佥事,入拜昭文馆大学士,终于翰林学士承旨职位。他告老还乡在辉县百泉太极书院著书立说。卒谥文献,追封鲁国公。

姚燧(12381313)姚燧(12381313),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原籍辽宁柳城,三岁丧父,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18岁时,他在长安正式拜元代大儒、著名理学家许衡为老师。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当时的文人对他的修史为文推崇有加,奉之为文坛盟主,可见其在文坛之高位。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689篇,今存有147首。

在这只姚氏宗室,有一位先人不得不提。姚景行(?—1076年),姚汉英之四世孙,初名景禧,谥文宪,辽国道宗朝北府宰相兼中书令,追封为柳城郡王。刘致《姚燧年谱》说其后人“皆不读书,举鲜卑人矣。”生活于营州柳城的姚氏本来以武著称,多任武职,生活于民族混居之地,姚景行一支由于不读书,就被鲜卑族同化了。

今姚枢家族墓地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北环路,除姚枢本人外,还有姚燧、姚炜之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墓地翠柏掩映,郁郁苍苍,墓前石马、石羊整齐地排列,堪为辉县一景。令人痛惜的是,今天姚燧墓已了无踪迹,姚炜墓嵌在路中,姚枢墓周围杂草丛生,瓦砾遍地。所幸,在姚枢墓的侧后方,一株野生的大椿树张着如伞般巨大树冠,为他遮风避雨。

  

始迁祖考

从潘兆炳《重修姚氏谱序》我们知道了太阳村姚氏始迁祖为定一公。“至正初(1341年为至正元年),(定一公)官南省副使(掌款侍外国与少数民族使者的官员),会元明革鼎之秋,见时事日非,由集庆路(南京)退隐当涂官圩之东北岸......安其家室,长其子孙”,定一公在元明两个朝代交替的战乱时期,遂辞官退隐到当涂大官圩安家落户。

从太阳村《姚氏家谱》来看,辈分按照《孔子家谱》进行计算,即始迁祖为一世。定一公为姚枢四世孙,姚枢之后第三代谁为太阳村始迁祖定一公?

是否姚堉之子姚才、姚钦其一?20084月,洛阳姚姓宗亲联谊会在洛阳为姚才重修墓园,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姚才为躲避入朝为官,担心官府追责,因此分开避难,其长子恭随父隐居洛阳三山;次子宽居洛阳谷水;三子信,辅佐明朝建文帝,靖难之役后,随其子景新由孟州回洪洞县居住;五子惠居郏县茨芭乡教书育人。四子敏带着叔叔、姚才年幼的弟弟姚钦居巩县鲁庄。后姚钦在鲁庄育六子。姚才的五个儿子均未在元朝顺帝期间为官,姚才之弟在明朝后还未成年,其子更不可能在元明革鼎之秋在朝为官,且明确可知太阳村始迁祖定一公于元末退隐,因此,太阳村始迁祖定一公不可能是姚才与姚钦。

是否姚埙、姚圻、姚城其中之一之子。《元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姚燧)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子三:埙,圻,城。”并依据王莹《姚燧年谱》记载,可见埙、圻、城分别出生于1284年、1292年、1299年。《姚氏家乘》记载,定一公生于元至正庚寅年,元至正仅有一个庚寅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即1290年。依据潘兆炳在《重修姚氏谱序》福寿为南台御史大夫,以定一为客省副史的记载,从《元史》福寿任职情况,可推算出退隐时间为1355年六月至1356年三月间。1356年时,定一公66岁,姚埙72岁,姚圻64岁,姚城57岁。从年龄来看,定一公不可能为姚埙、姚圻、姚城之子。

是否姚埭之子?前面说到,平江路吏姚守中名埭,是姚燉之子。据《宋元学案》卷九十,姚燉为鲁斋门人。姚燉于延祐五年(1318)为官河南宪府,他作按察副使时,在豫章兴学礼贤。《录鬼簿》将姚埭列在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十四人。贾仲明为其补有挽词:《挂冠》解印汉逢萌,扫笔成章姚守中。布关串目高唫吟, 《牛诉冤》 巧用工,扯诏谏《持立中宗》。麒麟阁,狐兔冢,怨风雨愁。所作杂剧三种,即 《郝廉留钱》、《逢萌挂冠》、《扯诏立东宫》 等剧,惜均失传。此外,姚守中尚存散套〔中吕·粉碟儿〕《牛诉冤》,全套用颇有寓言意味的拟人化手法,以一头将被屠杀的老牛的控诉,抒发了作者对是非颠倒的人间社会的愤怒。全套手法新颖,构思巧妙,在整个元散曲中,不失为上乘之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月扬辉。其子女情况无史料可考。

姚堉及姚埙、姚圻、姚城之子去向明确,唯有姚埭之子无法考证,排除分析认为,定一公即为姚埭之子。《姚氏家谱》称定一公为姚枢四世孙,与姚埭在所有可查资料均称其为“姚枢之孙,姚燧之侄”相符,如此定位,鉴于姚枢与姚燧的社会地位,作为家族的主线方便后人知晓罢了。

 

退隐之谜

关于从何退隐的考证。有人认为,姚枢祖籍辽宁,南台应为今辽宁省海城市,所以定一公是从辽宁南台而来。但从景献堂《姚氏家乘》我们知道,顺帝期间,福寿为南台御史大夫,定一被任命为客省副史,由此可见,定一公为福寿的下属。所谓南台,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GMT+8, 2025-7-10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