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402|回复: 0

虞舜“明德”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发表于 2014-3-19 00: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虞舜“明德”考
刘洋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在五帝之中,舜以贤德而享誉千秋。舜出身贫寒,地位卑微,幼年丧母,继母凶恶,弟骄横,和其父几欲置舜于死地。然舜始终奉之以孝,待之以礼。舜三十而为尧征召,几经考验。三年后,尧禅让帝位于舜。舜继帝位之后,敬天地山川之诸神,抚山南海北之群牧。名章典刑,广开言路,政治清明,河清海晏;选贤任能,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尽善尽美。孔子称赞“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终其一生,德化天下,万民敬仰。
一、“明德”的基本内涵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以其明德感召四方,化育万民;从孝顺父母到协和万邦,从谦虚谨慎到至仁至善,虞舜之明德无不渗透其中。明德之内容丰富,含义深远,我们首先考察清楚明德的含义,才能明白虞舜之德,达至虞舜之道。结合史料分析虞舜一生,其明德大体可以分为明己之德、亲民之德、至善之德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孝悌、诚信、谦慈、谨慎的明己之德。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 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
侍奉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和内容,自天子至于庶人都应遵循。舜的父亲为乐人且双目失明,其生母死后,父亲再娶,后生象。象为人傲慢无礼,和父亲一道几次欲置舜于死地。当舜在粮仓之上便举火焚之,舜用两根木杆从粮仓之上跳下,没有被大火烧死;舜父又让舜穿井,当舜到井下之后,舜父和象用土填井想把舜闷死在井下面,结果舜从旁边的孔道逃出。两人以为舜已死便瓜分舜的妻子财产,可见舜的父亲、后母、弟弟对舜怀恨在心、刻薄至极。然而舜没有以牙还牙,相反更加疼爱象,舜继承帝位之后封象为一方诸侯。对于自己的父亲及后母,舜在即位之后亲自去拜见,谦和尊敬且极有礼貌。舜以孝事父母,以悌待其弟,孝悌之行感天动地。
舜以孝事父母,以诚对百姓,以诚治理国家,在端正自己品德的同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对于治理国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舜帝的前任尧帝,治理天下,深谋远虑,聪明通达,文雅温和,诚信恭谨,忠于职守,推贤尚善,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达于天地。尧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弃其子而不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其子不诚实。尧帝考察继承人,非常看重其为人的诚信品德。正是因为舜帝本人具有了温和、谦虚、恭敬和诚信的美好品德,所以才被尧帝选中,通过禅让继承帝位。舜帝即位之后,充分继承了尧帝的美好品德。
舜帝处置国家政务,尤其憎恶谗言恶行,因此任命龙为纳言之官。不论早晚,随时下达舜帝的命令,传达民众的意见,要求必须诚信真实。可见,舜在发布传达命令的时候十分注重诚信。舜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为政做人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舜帝设立了十二州,他告诫十二州的君长,在为政之时要谨慎小心,只有这样才能安抚远近之民众。亲近有厚德之人,信任善良之人,疏远奸佞小人,只有这样四方的百姓才会臣服于你们。舜在要求各州长官谨慎小心的同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舜帝在选拔官吏时,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并择其善者而从之,经大家一致推举才得以任命,足见舜之为帝谨慎小心,谦虚处下。
《史记·五帝本纪》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其为政的三十九年间孝悌忠信,谦虚谨慎,以身作则,忠于职守,孝悌、诚信、谦慈、谨慎的明己之德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纯善、仁义、协和万邦的亲民之德
舜在真诚地履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为政以德,以明己之德感召四方诸侯,治理天下,以至于百姓昭明,万邦协和。舜帝对待臣下、百姓至纯至善,至仁至义。其为政的各项措施无不体现其亲民之德。
舜任命龙做纳言一职,及时传达自己的政令,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听取民众对于治理国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和四方诸侯谋划天下大事,大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之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通过这项政令使民众能够更加了解舜的为政原则、施政纲领,也使舜帝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百姓的困苦,以便于更加及时地做出应对之策,使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舜帝选贤任能,赏善罚恶,为百姓兴利除害,深得百姓信赖。舜举尧之未能举,任用高阳氏才子八人,总理国事,协助处理国家日常政务;任用高辛氏才子八人,宣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五伦以教化万民,以致国家太平,人民安康。同时,去尧之未能去,对于穷凶极恶的浑沌、穷奇、梼杌、饕餮之流发配至边远地区。这样一来,善得以扬,恶得以去,人民守伦常,知礼仪,无邪恶之徒侵扰,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对于那些穷凶极恶之徒,舜帝并没有一杀了之,而是把他们流放于边远地区以抵御外敌,这足以体现舜帝至善仁义的人道主义情怀。
舜帝依据个人不同的才能通过推举制的方式任命官员。对于禹、弃、契、皋陶、垂、益等的任命,都是依据他们个人不同的才能,通过大家的举荐和自己的认真思索考察而任命的。
舜帝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勤奋踏实,以其德行感召万民。人民拥护舜自动地聚居于舜的周围。在舜继帝位之后,看到百姓仍然为饥饿所困,命弃担任主管农事的官吏,教百姓种植谷物。舜帝首先制民之产,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申之以孝悌之义,警之以刑法之害,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行事有耻有格。《尚书·舜典》记载: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舜帝命契做司徒之官,恭谨地传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教导人们做事要以宽厚为本。同时,任命皋陶为刑狱之官,使用五刑,针对罪行的深浅,区别对待,作出不同的惩罚。用孝悌之义感其心,刑法之害警其身,再用音乐和其志,《尚书·舜典》云: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舜让夔主管音乐,教化万民,使他们为人正直而温和,处事宽厚而明辨,性情刚毅而不暴戾,态度简约而不傲慢。这样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神和谐与共。
为了监督各州长官对于政令的贯彻程度,为了更加切身了解百姓的疾苦,舜帝制定巡狩制度,按时巡阅四方,祭祀山川诸神,接受诸侯觐见,监督官员,亲近百姓。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每五年到四方巡察一次。四方诸侯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舜考察他们的政绩,给有功的诸侯赐予车马衣服。即使舜年老体弱,仍然坚持巡狩制度,在让位给禹之后,仍然不远万里巡狩南方,最后死在南巡的途中。可见舜时时关心群众疾苦,勤于政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舜的这种巡狩制度无论对于当世还是对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终其一生,舜的施政措施,无不以关心群众疾苦为旨要,小到度量衡的统一,大到巡狩万方的苦辛,无不体现了其至善至纯、协和万邦的亲民之德。
(三)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至善之德
孔子称赞舜禹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毫不利己。可见,尧舜禹确实是天下为公的最大代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以其子不肖,禅让帝位于舜,舜亦因其子不肖让帝位于禹。正如郭店楚简所云,“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不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不利也,仁之至也”。尧舜为王,利天下而不利己,以天下为公,坚决推行禅让制。舜帝执政,观察北斗七星,测定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规律。然后举行祭天仪式,祭告天地四方、名山大川及各种神祇。并且任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三礼,且要求其从早到晚务必恭敬、正直、清洁。舜帝恭敬的祭祀天地山川诸神以期上天赐福、神明保佑,以达人神和谐天人合一之效。舜还任命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川泽鸟兽,使人们不过分砍伐树木,逮捕鸟兽,使鸟兽树木也能休养生息,以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舜帝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以孝悌为本,推行德治,注重教化;同时也推行法治,注重刑罚,两者相互结合,最终天下大治。舜在治国的同时,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最终达到尽善尽美的天人合一之境。不管是在其治国,还是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之道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其“明德”之要义,以德化万民,以德化天下,以德化自然,最终社会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充分体现了舜帝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至善之德。
二、舜之“明德”对于后世的影响
舜以其人格魅力感召天下,为政以德,对当时社会及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人充分认识到道德的政治功用,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所谓“修德配命”就是周人关于“修德”和天命关系的论述。《尚书·召诰》云:“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统治者要小心谨慎地遵循和实行先祖王者之德,才能永久享有天命。周人把统治者是否有德作为其获得天命的依据。天命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统治者“德”的消失而转移。周人充分认识到殷商灭亡在于对百姓的暴虐,因此要保有“天命”,必须“敬德”,而“敬德”之要必在“保民”。敬德以保民,保民以配天命。
《尚书·梓材》一再强调“勤用明德”、“子子孙孙永保民”,这是说,上天既然把国家托付给先王,继任的后王只有推行德政,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其统治,先王所承受的天命才会永久保持下去。周人所提倡的“修德”、“敬德”是对王者的要求,“天命”——“敬德”——“保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敬德”是关键。“敬德”既是保有“天命”的关键,又是“保民”的前提。周人“修德配命”和“敬德保民”的观念和舜帝之“明德”一脉相承,是对舜帝“明德”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言必称尧舜,对尧舜十分推崇,《论语·泰伯》记载: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孔子认为尧舜效法天道,很伟大;尧舜、文武之际,人才辈出,极一时之盛。周文王已经取得了殷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是仍然向殷商称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孔子充分继承虞舜的“明德”,并结合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加以发挥和创造,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论语·为政》记孔子的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孔子看来,统治者的道德对于老百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统治者推行德政,老百姓自然会像“众星拱斗”一样聚集在他的周围。“为政以德”的具体实施,是德、礼并用,所以,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之以德”要求统治者要以道德教化万民,统治者要自己先修德即“修己以敬”,尔后“修己以安人”,最后“修己以安百姓”。“齐之以礼”即是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两者相结合从而使人们“有耻且格”。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是对虞舜“明德”的忠实继承。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终其一生都在践行“明德”。从修己到亲民,从日常生活到治理国家,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天下为公、禅让帝位,时时处处都体现了舜以“明德”为己任的基本精神,不论对于当时的社会还是后世都有重大的意义。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编:《第三届中国大舜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 y& }" B; P8 t3 f  T  x+ F;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3-29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