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请三公(良能、良德、良珊)后裔来此签到和登记字派 [打印本页]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5 10:54
标题: 三公(姚良能、姚良德、姚良珊)后裔签到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6-17 15:19 编辑
- F8 d _4 a0 {- S. V* k2 l# x6 B i1 ~% q8 ?3 a8 I+ T
! k J. H. s5 Z 湖南老派:
/ z: G- w# O9 N' J 世文思志子;
天永必通惟;
正大贤明啟;
荣华復<良宗 >
和续新派:
清雍正年间,人丁益繁,族众集议,续字派廿字派,即;
! Z, x: Y6 m2 }+ k
绍祖本源茂3 E ?5 a& Z; x0 |8 Z& x
敦伦景象昌
) d1 i% } [7 w0 l 国朝隆上选- ^* r6 p9 e2 r; O/ O; u
英秀定联芳
解放后,一九九七年,浦市江东与永顺三县合续字派廿字,即;
1 R& z# c$ u3 ]5 y) o
雄开家声远# R' J' W. R1 O' }
先绪德泽长1 _; g7 Y7 L' w1 I+ g* k4 [1 w
光前有昭继! j9 q2 u: w2 J4 i% I1 x
永业成兴邦[ 浦市江东]
也是三公所有后裔标准版,其他属改派和更派
绍祖本源茂
敦伦瑞应祥
国朝隆选建
英哲定联芳[德公后]
/ Q6 t% b7 v. e
又后更派
6 {+ e# l. [7 |# X6 x- C& t' A
再正通光昌胜秀
$ p" V# f/ P2 z" i6 ?( q8 T( k 绍祖本源茂
敦伦瑞应长
彤廷隆选建
英哲定联芳
纯德承范典
佑銘继書香
東亚列燕翼
春秋慶繁强[珊公后].
这是一九八五年续派!
2 m* @# w5 \7 d% F; K6 [请有以上字派宗亲来签到.现在三公后裔在同修总谱.有需要的宗亲请备好资料联系.qq1156824942.
2 H/ G* a+ K+ I8 \! Y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5 10:57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5 17:45 编辑 : \6 q0 p) n" c; n/ f# r& X: O
a/ D8 B7 j/ ]. n) ?
四川蓬安;
_4 o/ h8 y3 u8 w! |世文思志子,! q# b) `1 F7 X
天永必通惟, L- @- V0 I- U2 W6 E& M. s
正大賢明啟,/ s k8 H% i: t0 t m
榮華復顯丕,
1 T' I8 W" P" t0 }: C, d9 p先恩開玉兆,4 a9 _3 c2 V$ a! b
德後守邦基,
0 g0 O4 l8 Y, {0 q鳳會英才現,0 L1 ]7 k8 ?! g
春廷國學知,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5 11:05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6-28 22:03 编辑
! @1 r4 g1 d( w# \7 D8 ]* I5 H! b% O
# w& C8 N6 q% Q7 `- J2 P回复 2# 11568249421 p* ?) L9 D }3 q# v
9 l3 g0 N; i# E* [) [2 y& k0 K' n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5 11:12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6-17 13:32 编辑
/ a2 ?0 [- w# s; y4 i4 u; z/ I- }0 o4 t
姚双全,
l% p9 q! B- f5 ~ ?$ }现居住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源字派。3 |; [* R d0 G$ F1 m/ `2 D5 [
字派:
4 h# F0 D" ]' W/ g! ?+ C良宗千' a, Q- C; i5 @; K, _- K
世文
3 N* h8 j3 A& U5 @$ I+ ^再正通光昌胜秀
; z# q: g8 s* Y) {: g3 q8 T再正通光昌胜秀 " l* k) }7 G! C& {
华复
$ K7 l1 N! O( S. m# O: t7 [绍祖本源茂 ! J1 j x8 z) q! k+ h# q
敦伦瑞应祥 ' R% M9 z9 q, F3 P3 ?% @. Q
国朝隆选建
6 g. d4 P" H0 G. [- b" I1 Y' x& W英哲定联芳。
8 K- K1 k% B+ X联系QQ470242959。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5 11:52
本帖最后由 姚双全 于 2012-9-5 21:55 编辑 3 U1 X8 X b- E9 ~+ t0 \
( Q- A2 H5 N" |0 T+ y6 u8 C
7 a* Q6 ^6 s' ~% P+ L9 R1 X, }+ g( ~# a$ L$ F
现将《文献阁》记载的三公支世系转载如下,供大家研究:+ y- W+ R; t( G% U/ h+ u% Z% X: N" d$ J
" k. Q' q# i5 S3 n6 G3 O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9-5 12:03
本帖最后由 彩云之南(姚良文) 于 2013-6-17 15:38 编辑 , L0 q& U) \$ A, e( ?
% R N2 r0 [. h
顶一个!:loveliness:
2 S4 O: }& m( ]" T一、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和绥江县、四川省西昌市雷波县、宜宾市屏山县等地“良珊”公之后裔合修谱时已用字派和即将沿用的字派如下:
首派:良宗千 。
第二次(龙虎清泰议派):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一)、正大贤明起(启)、荣华复良宗。
第三次(姚文献与吴、杨二姓改派):再正通光昌胜秀。
第四次(云南文献公后裔即将沿用祖源地第二次合续新派):绍祖本源茂、敦伦瑞应长、彤廷隆选建、英哲定联芳。
:call:
二、云南已搜集到的三公之一良珊公后各分支已用字派:
(一)姚光荣支系(后裔主要分居在昭通市永善县青胜乡民胜村红岩、小厂、中厂、水星坝,青胜村,绥江县柏杨坪、四川雷波县璜琅镇、柑子乡等地),已用字派为:良宗千、世文、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
(二)姚胜乾支系(后裔主要分居在昭通市永善县青胜乡江北村余家坪、绥江中村等地)已用字派为:良宗千、世文、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良秀;
(三)姚光星支系(后裔主要分居在昭通市绥江县城、姚家山等地),已用字派为:良宗千、世文、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荣华复良宗;
(四)姚昌学支系(后裔主要分居在昭通市永善县青胜乡哪哈坪、玉盘村大石盘),已用字派为:良宗千、世文、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通光昌胜秀;
作者: 姚國民 时间: 2012-9-5 13:34
四川蓬安;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賢明啟,榮華復顯丕,先恩開玉兆,德後守邦基,鳳會英才現,春廷國學知.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9-5 15:07
回复 5# 姚双全
1 w3 D' R3 k* j8 n: N
7 ]4 l6 G1 _* L8 m
3 v- p: K# |/ V2 S: V 你们那里已发展到多少世了?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5 16:14
回复 8# 姚小平
) g9 i) z; S) H
, S2 }6 U9 u7 G
! h1 R' p& J8 ~( X 我們最底在德字輩[142世]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9-5 16:19
谢谢!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5 18:40
回复 8# 姚小平
) U! a+ ]9 _. O# O5 D- e. E$ k# o" d# Z. F3 ^! M% U
我们这里到了“瑞”字,142世。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5 19:53
回复 7# 姚國民 , K' c! L& c0 S# y& L E
: |3 |6 i% L' d; S- o- O7 c- h2 a; C% w4 U4 T2 C" }; l
这个章好大气哦。
作者: 姚國民 时间: 2012-9-5 20:00
回复 12# 姚双全 $ D& C! A$ P( R/ W2 E0 u
3 e P% S4 j" _) r6 \
7 t, t# m; ^4 ]0 |, E! M8 j
是要大氣點才好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5 21:57
<B>回复 <A href="http://www.yaogens.cn/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3241&ptid=14526" target=_blank>11#</A> <I>姚双全</I> </B><BR><BR><BR> 我比你们的142世大5辈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5 21:58
错了应是7辈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5 22:10
建钢宗亲好!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5 22:19
回复 15# 姚建钢
0 e0 E7 B8 b7 P* Z7 }# J2 z, |2 y e. B
! h; C( o5 f7 T: O 難見你上來喲.添孫子了.應該高興.恭賀姚家後繼有人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5 22:56
谢谢各位宗亲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5 22:59
回复 17# 1156824942
& D: f. d& l$ g1 F% a- Q- i4 X& y' S6 a' z9 U
6 _0 A( f6 V- C) z# A8 G* G
呵呵请各位宗亲到我这喝喜酒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6 11:32
本帖最后由 姚双全 于 2012-9-6 12:02 编辑
( y0 i5 q5 z0 _1 W: W& s7 ]7 s' |+ ^& x3 q, p8 k+ o
良能、良德、良珊三兄弟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繁荣,现分别居住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三公四世“龙虎清泰”四公议定“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復良宗”字派,唯珊公之后于文献公时更派“再正通光昌胜秀”,后三公之后合续新派“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为避雷同,各地有所改动,如新晃为:“绍祖本源茂,敦伦瑞应长,彤廷隆选建,英哲定联芳”,还有一支字辈为:“绍祖本源茂,敦伦瑞应祥,国朝隆选建,英哲定联芳”等。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9-6 11:52
回复 姚建钢 " W$ |7 S4 ?/ h- e- c
5 }( S; L, r: ^
$ H/ a- V" ], N0 M+ q) T6 r3 @ 難見你上來喲.添孫子了.應該高興.恭賀姚家後繼有人
# M% a, P3 ~' b, }- y3 b1156824942 发表于 2012-9-5 22:19 
& W- Q, t/ L- F$ @3 o, o+ Y& Y, q0 t+ |/ J2 d( D
+ X( U+ [8 E8 i5 b2 h
哈哈,原来建刚宗亲有孙子、当爷爷了,那要恭喜祝贺了!
:lol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2:48
回复 21# 卧龙姚建中
, Z+ C/ G" Y' C. Y$ _2 [- U% p- K$ l3 v4 n3 N+ l2 m6 Z. O; E; V
, j9 d( y! ?& } 我也是昨天才知道他9月1日添孫子的
作者: 姚國民 时间: 2012-9-6 15:49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2
姚氏孝義家傳訓語 天生人與萬物之中,而人異乎禽獸者,以其有五常之性,而因有五倫之理也。何謂五常?曰仁曰義曰禮智信,此為五常,天命之謂性也。何謂五倫?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此為五倫,人道所由分也,然仁主於愛,義主於敬,而不愛敬之出乎天性至切者,莫先於愛親敬長,故孝弟為百行之原。昔夫子有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而曾子亦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即孟子又莫不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可知古聖先賢,千經萬典,垂訓後世者,莫不以孝義為先,誠以孝者順德也,順者為孝,逆則不孝。人子當懷抱時不知饑飽涼熾、癢痛哭笑,為父母者曲體誠求,唯恐撫育未至,三年之愛及其夠勞,至長大成人,教養完配,時慮子債未完,早作夜思,莫不拮据,即或其子象賢克肖,乾蠱興家,利名賓士,猶惟子疾為尤,此父母之恩,昊天無極,無能報答者,竊qie見世間為子為弟之人,當童稚之年,無不知愛親敬長,不是本來天性,自十五以後至二十三十歲,年當少壯,人欲漸盛,天性日漓,凡門內早晚一切問寢視膳,愛慕友恭之情,日漸素衰薄,當此之時,父母必為之有家室,人子又已各有其子女,乃身為人父,而不能盡子職,身既養子,而不能報親恩,天倫之為何?至有雙親垂白,子孫眾多,或弟兄國各爂biao,父母分養,苟延歲月,或兄弟各居,而父母自爂,徒供薪水,置丼dan旨於不問。此等人子,自以為產業房屋祖業相乘,視以為常,劬qu勞教養置之膜外,如或教之以正,則互較長短,繼之以怒,則交相蘌侮,不知君父有命,雖死無辭,天下豈有不是之父母乎?故人子由少而壯,二而老,父母在堂,無時不當孝順,無事而可悖逆,用事備述孝道細行,埀為傳家訓語。
& ]5 f- T% u | h% W+ H
訓曰:) @0 B0 m, t% o9 X0 q+ a: ^4 j
奉養徒飲食,財力可免盡,父母的寬心,乃偉大孝順,出入動作問,存心常祗敬,有行須請命,有聞必進稟,召命無諾語,問對絕厲聲,午時寒暑熱,亦必勤問省,家政有常變,臨難必委身,重大艱難事,怠忽累親心,父母有嗔怒,不可生怨悔,自心有煩惱,怒不形于親,弟兄居分爂,供養莫較論,養生非大事,臨終必慎謹,過此無父母,望空皆白雲,棺榔衣衾美,哭慟見真誠,儉親雖不可,徒奢亦虛文,久遠常追念,事死如事生,人不孝父母,與鳥獸同群,其家不可教,報應在兒孫,僥倖起家業,不可逞己能,富有身顯貴,莫非父母恩,揚名顯父母,方稱達孝名,在家為孝子,在國即忠臣,推廣此孝友,施于一家正,父子既慈孝,仁讓一家興,妻孥皆好合,父母其亦順,兄弟如既翕,不侮於鰥寡,憐恤夫孤貧,在家與在邦,莫非愷kai悌行,孝可感天地,孝可格鬼神,孝可治天下,孝可化國人,人心無悖逆,和氣名祥禎,萬方皆孝義,四海樂升平。7 H/ T7 J# c, ] e3 t' |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4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43 编辑 - K O& c5 W% i
: {2 E. ?5 D4 V1 }( j! M
姚氏建祠序 祠在龙溪口凹上
: @4 w2 R) {$ o+ R+ H6 \圣主以孝治天下下,而追远为先。盛世以仁育寰区,而笃亲为急,我阖族蒙圣主之雅化,荷盛世之洪庥,业欲兴仁,当思归厚,粤稽姚氏,系虞帝之后,夏后代耕历山,周末迁寓吴地,隋代宅于蒲阪,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兴,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yuán)居,宝磁三片各珍,原许符节有合,鼎足三区列势,更期世系无分。一自我始祖良珊公,卜吉沅西,继而先祖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奈后兵燹(xiàn)多,故聚散罔常,而族耗支蔓星分碁置,相逢在道不识亲疏者固多,共处一方莫辨尊卑着不少,使于此而宗祠未立,溯渊源已无凭,世序不清别,伦常于何自,爰是约我同宗,建祠龙市,庶几明伦有地,笃亲者无不兴仁,讲让有时,追远者尽皆归厚,置纲常于未坠,敦彝(yí)纪于不偷也。是为序。2 y# Z+ q5 t$ O* T7 h4 e
峕/ n: T; }+ b% Y( r8 r7 Q9 {
乾隆四十四年巳亥岁季秋上浣十八代孙文贤谨撰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5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42 编辑 5 Z/ E! e, N( v3 f/ R
1 T9 l8 m) @& A- D# H8 ^( E
述老谱原叙
% K4 K) o% v" k* G: f% V# i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世风日薄,亲谊罔敦,有一父之子,而角弓兴刺;一公之孙,而陌路同观。此无他,世系之道弗讲故也。吾宗姚氏,系出帝胄,派由天潢,周汉唐宋,代有名人,闽楚吴越,地多遗族。若平、若光、若崇、若坦诸君子,类皆先后辉映,垂光史册。然世远地殊,弗暇深考,就其应诏迁辰者,彚(huì)为一书,分其支派,着其里甲,明其甲第,详其葬所,使所后之子孙,展卷而知我宗,虽分离多户,而源则一;虽繁衍异地,而本则同。庶亲睦之谊,不至以久而替,仁让之俗,或可由是而成,亦未始不有佐于圣天子孝治天下之至意也。是为序。, c# s6 Z" C$ V! ^4 E/ @/ j
峕9 i Y! q! U+ A m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春三月清明前二日锦江一龙云从氏谨撰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6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41 编辑 % ^& p j/ h7 P& i
- y' I1 S0 U: [' @5 `
述老谱原叙
) N+ I8 y$ }" s: q0 u水之大也,必有其源;木之繁也,必有其本。至于人,亦何独不然其始也,不过一人之身,迟之久而十百,又迟之久而千万,溯其初,非本一人之身以致之哉。古人有言:服尽则情近,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如涂人而已矣。谁非人子,而独无祖德宗功之想,既属同支,亦当深木本水源之痛,乌在忍其为涂人宗祊(beng)乎?念我姚氏始自有虞,逓(dì)衍豫章,今盛迁于辰沅者,累有余世矣。一家之支,已逾万户;一脉之垂,已盈亿数。相逢不问,竟同陌路之人;隔岸闻声,尚讶谁家之子。风斯替矣,感也何如?玙上叨祖遗之烈,次承宗盟之光,既念祖德之泯没,复虞子孙之凌夷,捧先人之遗谱,有不禁木本水源之痛焉,故肃裁片言,表而出之,使昭从昭而穆从穆,而尊卑长幼之序,庶几秩然矣乎?犹愿我族继志宗盟,共凛其为一人之身,而不至相视如途人也,则幸甚。
/ s( @) G) ~# q, S+ c, l, @6 T峕
+ C( c& O' M5 Z; L+ h' p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岁麦秋月谷旦裔孙大玙谨序。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7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39 编辑
% e- U" g) i5 N- Y8 J5 m& G1 I# \ L3 ]9 q" t+ o. R, s4 P. J
述老谱原叙+ ~$ d- ^/ n6 U; w& m
吾家之有谱也,皆先人所记,然先人所记先人,今人又当记先人,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则今人又后人之先人也,故谓之世谱,言其世世子孙,传之于无穷也。吾弟次元,族中佳族也,博涉经史,留心孝道,取旧谱而续之,亦几费心思矣,其为旧谱之所胡涂者,从而昭明之,所遗失者,从而缀补之,为之作图立本,分甲分房,而又支以分支,派以别派,条分缕晰,灿若列星,光如琬琰,俾后之人,有以考其意,若曰:自某公之以诗书起也,而今之家学渊源者,当之所劝,自某公之以种植留也,而今之食旧德,服先畴者,当知所勉,自某公之以经营昭也,而今之仗先灵,持成算以货殖者,当知所法,而又见夫某公敦孝友之谊,某公笃姻睦之风,某公善处世之道,无非使后之子孙踵而行之,其意岂不远哉?噫!吾族繁衍浩大,世世如一,后之子孙能祠徽焉,则吾弟次元之望也夫。* X3 O& M$ w( g1 n! H/ C: e
峕
' ?2 g5 B% M' w. |5 T6 J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岁秋九月望六日贤荐滨陶氏书于读书之葡薗原序。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08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38 编辑 # [- p! t+ ~; b y
* f( j5 e8 m" l( ^$ o, u
述老谱原叙 j' v& l! h8 q* A) }* \3 v
今之世谱够多矣,皆由赐姓命氏,列海甸而居之,年远齿繁之莫可纪极,于是虑户口之易淆也。家有谱,又虑亲疏之莫辨也,世有系,故凡群昭群穆之序,大宗孝宗之别则书之,且前人之出处言行,不没岁月则书之,以及虑墓井里之地,礼乐农桑之制,无不悉书于谱。苏文公曰:族谱立,而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然则谱系之所关也,亦綦重矣哉,洎乎运会迭更,兵火散逸,则有悼湮没之不传,流遗之靡常者,为溯其始迁之祖,以致木本水源之思,萃其同乡之族,以定析户分派之谊,比比而然,毋亦亲亲长长之天良,有不容己者,欲昭示子孙而绳厥祖武也。嗟乎!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发凡起例,其体不可不备;条分缕晰,其义不可不核;纪寔昭信其文不可或诬。是则雍然于亲爱之地,而恻然于仁义之端,将所谓一门之风教系于此,累世之统绪系于此。非徒曰:手泽存焉而已。姚子次元,世居江东,将续其旧谱,来城问予,予迎而谓之曰:子其有志于敦本乎?远稽遗谱,故率由旧章也,遥详本支,亦犹济川者,先河后海耳,虽然膺斯责者,未易言矣。子之族,号称巨室,辄数万计,凡继述之多端,诗书之日盛,将谱而观之,如谓采掇(duo)之或艰也,略者其体不备。子之族,自明永乐时入辰沅,三百余年矣,其闾里之变迁,户口之繁衍,将谱而求之,如谓纤悉之必具也,繁则其义不核。子之族,又出自有虞,历周而降,代多哲人,其德业之流传,支叶之光昌,将谱而考之,如美大之足夸也,诞则其文近诬,夫世俗之宜鉴戒也,非一端矣。子弟存意孝思,殚精早夜,绍其绪于前哲,广其志于族人,里为一书,俾先哲之芳规,焕然简册。而奕叶之孙谋,方可法守无穷,不既备厥美乎哉?举起厓(yá)略而为之序。& J A% D9 o: N n# U3 A
峕7 W o- J: s0 C) m" m
康熙四十九庚寅岁春正月谷旦年家眷同学弟梅川张佳晟顿首拜撰。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15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20 12:36 编辑
% `6 \& y# f. v9 w% W1 k
4 O! L2 @% e+ z0 b蓬安老譜原序:
8 c1 V8 {/ b* V, A4 l. h) p Y# s吾宗姚氏.系出虞舜,族姓周漢唐宋,代有其人,闽楚吴越,地多遺種,若光,若平,若崇.若坦,諸君子,先后辉映,垂之史册,然世遠地殊,余難深考,今就其應詔選者彙为一書,分其字派,著其里居,明其甲地,详詳其藝所,俾之子孙展卷而知,我宗雖分流多户,而源則一.雖繁衍異地,而本則同,庶親族之谊,不致以久而替,而人原之俗或千载常新.噫吾族之繁衍浩大,世世如一,后之子孙,能嗣微焉.則又吾弟之望也乎. 康熙四十八年巳丑年望月.愚兄 贤薦 濱陶氏書之葡園。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29
修谱通知 良能、良德、良珊公后裔,如需整理本支族谱世系的,请将本支上下世系材料整理齐备,送交贵州省三穗县核对,一并纳入姚氏总谱【重华世第】。本总谱将在二00六年完成的良珊至文献支十三房及良能、良德、永隆公的世系中进一步完善。 贵州省三穗县安居工程B栋一单元二楼: U' L9 Z3 t o0 |; W
舜裔正荣公派下一百三十八世孙源昌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6 16:35
23#-29#,对于我来说,就是天书。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6 16:42
回复 21# 卧龙姚建中
9 t' m3 S- i, _" ^! h2 @
J5 ?( }! }7 D& t2 n3 z) |4 `5 x9 ~, D: p M
同喜同喜, 谢谢建中宗亲!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47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9-6 16:51 编辑 ; b' w8 f1 ~+ G: g
/ `$ u T5 g9 S) g F& s( h良能公之四川蓬安后裔姚丕舜先生主编的《姚氏族谱》,四川蓬安县有良能公之后,分居杨柳滩、安乐寺、四方井、石孔.吊岩沟、圆包坝等地,始迁祖:正仁、正义、正礼于大清康熙36年[1697]间由湘入川,原字派:“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復良宗”,大清咸丰年间[1852]华榜公等将“良宗”改为“显丕”,并下续“先恩开玉兆,德俊守邦基,凤会英才现,春廷国学知”二十字派。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9-6 16:52
姚氏建祠序 祠在龙溪口凹上1 u: l, l& Z r3 f6 }4 E) z/ V
圣主以孝治天下下,而追远为先。盛世以仁育寰区,而笃亲为急,我阖族蒙圣主之雅化,荷盛世之洪庥,业欲兴仁,当思归厚,粤稽姚氏,系虞帝之后,夏后代耕历山,周末迁寓吴地,隋代宅于蒲阪,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兴,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yuán)居,宝磁三片各珍,原许符节有合,鼎足三区列势,更期世系无分。一自我始祖良珊公,卜吉沅西,继而先祖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
# F/ r2 u3 @; N! e1 C3 `是不是说该支先祖迁徙路线为福建——江西——湖南?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6 16:53
寻良能公失叙后裔 姚氏家族:
1 E G1 I& P3 Q- b 良珊公后裔出失叙名单已公布完毕,现公布良能、良德、永隆三公失叙外出名单。有意叙谱的家族收到此信息后,请将你支以上先祖世系整理后送往贵州省三穗县。审查完毕后纳入姚氏总谱《重华世第》。要否总谱待完之后再通知宗族自己决定。4 e6 j* ~( w. k+ M o$ E( z
. D6 x4 _( `9 w) P; I- V
1 O& ^" z% i7 l6 H2 j0 h( J. m" ] e% F
+ l8 X p# W' R# {" U6 b& }, k/ _联系人:138世源昌7 Q- N% o4 D6 d* W
- H/ y" G D! R9 R( V2 q 地址: 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安居工程B栋1单元2楼* b- K+ q2 F5 k7 `
' q; {; ~2 ?: b: J
0 a- R3 [1 v, R Q) d1 V A9 O) E3 {
) L4 ?% E: u3 V$ ^9 V' ]5 U: j
一 一 四 世 良 能 公 裔8 x! ]& H# W7 o" m( K7 J
一二二世 天富长子、次子永良、永心失叙。) `. ?* l+ f" r" p' R8 |
一二二世 天伦外出失叙。
' m Q* b8 x* [" Q- j5 o9 O
一二二世 天能之子永纯外出归来。
* {7 M; t& F) f: P9 N8 ~0 b
一一八世 文质之子谆长子、次子志远、志字外出。
. e3 A/ I) f' V( u' I; t
一二一世 子深长子、次子天厚、天仁失叙。; O6 y% X+ x. Q- w9 u
一二一世 子文长子天顺、四子天器、五子天英、六子天宋、七子天训、八子天佑、九子天辉均失叙。8 a2 a, J" d I5 N# @2 t2 }5 f
一二二世 天余、天平之子永佩住沅陵下未详。
+ ~5 t* N% d! w! K( R6 y
一二三世 永会失叙。; z5 F7 l. @; e$ q5 N9 W
一二零世 志颜、志异未叙。
+ z" g7 [# M7 G
一二一世 子翠未详。
) q' a* c/ ~/ a$ A! L! \" d* r5 ~
一二零世 志春住沅陵瓦窑坪未详。0 Q3 P! S7 _9 m/ h
一二二世 天隆 一、二、三子永贤、永芳、永世失叙。
8 p( h9 s" {% Z* l7 |
一二二世 天泽未详。& j7 v% b- Q4 h0 r4 Y; \! I* m
一二零世 志君子、子雄之子天宝失叙。
* Z# ^) [" O4 B3 }' S
一二三世 永成失叙。
9 w/ g4 h+ b9 M: q) C
一二一世 子印外出未归。
5 h* W6 `# Z- d/ j
一一九世 思谦三子志元、志文、志宗均未叙。
3 U6 |9 r- a" S' T) U
一二二世 天能二子永乾、永宁均失叙。
1 V; f* F9 ^' H4 s) C3 v+ k) w
一一八世 文渊后裔、文润后裔于2006年通知,沅陵稿本未送到。这次望将稿本送来。
3 [* n5 P' E1 g0 m) k" s5 {' x" e
一二三世 永朝其后裔失叙。4 h) {8 {0 u5 m* S: w) M/ p
一二五世 通高外出。( c! `& Q: S3 ^9 K
一二六世 惟明、惟清迁黎平。8 S# w6 I+ e& Y" K# ?& K* w$ N# R
一二六世 惟良二子正君、正廷迁外出。9 `4 T; h' ~9 {: a; A6 a
一二五世 通万二子惟纲、惟章外出。
* ]- v, N: k( V7 m
一二七世 正宗、正祖、正成、正大均外出失叙。& O3 a) K; G4 C& v0 I5 ?4 e
一二七世 正启、正远外出。
2 u9 { F4 {( |( e1 m
一二五世 通进之子惟举、惟正、惟大同外出。% B7 N: W( R' i5 P4 G! h8 n
一二六世 惟成二子正国、正隆同外出。
X) b5 q) N4 i; ^7 z$ ~, v
一二七世 正贤、正明、正起同失叙。
0 m' Y4 d9 @% y: b; [8 L0 r; U- W
一二六世 惟和、惟新失叙。
* |/ i, s5 O; A% ]9 `5 [: l
一二四世 必昌、必定失叙。* N, L& f" f( C& C- m7 O" U
一二六世 惟良、惟德、惟宝、惟禹、惟松均外出。
' \( }$ E( e1 G% Z, ?* y
一二七世 正典、正礼同外出。# a) z, ]+ _/ v" [% T
一二五世 通田之子惟高外出未归。' {; t5 p h) F0 c' E
一二八世 大德后裔未详。大方失叙。
4 t* M8 q: I9 ~# h3 [1 M
一二三世 永酋居沅陵瓦庄坪未叙。
, N' V: D3 A. w/ K r% K
一二五世 通千住辰沃寿坪镇江东村未叙。; l, K/ |( @2 k0 g( I
一二六世 惟顺失叙。2 c6 X) `# \# F3 A( h. E
一二七世 正源于康熙年间迁湖北。6 r6 H! v# X) ]) C. z( T( {
一二七世 正纲、正德失叙。
) b6 E9 ^, T* A, m2 q- W
一二五世 通清迁桃源县。
) ^7 v9 S7 h( p- u) {" q( U! b
一二七世 正召迁常德市。
. G- x1 H. [; U, ?& W& U- D8 c
一二八世 大勇失叙。, |! @. ]1 Z" o& t, b
一二六世 惟权二子正同、正良迁长沙。1 Q8 G+ `6 c6 q w) O
一二六世 惟汉、惟唐外出失叙。
/ G I& k7 ^/ ?2 n
一二六世 惟祥、惟富失叙。 T. M3 x- b! n# @+ a3 L
一二六世 惟仁、惟义,惟安失叙。
. H' ?0 N9 x( V7 Q" f1 Q, E7 {. k
一二五世 通明之子惟义生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失叙。' _1 S/ z; ^6 z- z0 {( t/ k; L& F1 T1 x
一二七世 正章之子大荣、大华、大宋均失叙。
9 P, r3 w: J! \' d3 Y1 i# r- X
一二八世 大汉、大青、大川、大贵、大三、大全、大银失叙。
% X2 ]( L# K# B2 Z7 M
一二七世 正皮、正波同失叙。3 \1 l3 e4 o+ C4 D$ Z( m) b* \
一二六世 惟现迁长沙。
) b. a! K; |" J
一二八世 大荣、大贞、大宏、大兴未叙。+ P7 T9 H# _. h
一二七世 正元生于一六二二年,肖代生子未叙。
8 x, B6 N- x" D
一二七世 正品子大业、大开未叙,大成、大年未叙。+ q# t# u d+ V1 T) V; w7 `
一二八世 大吉、大龙未叙。# m- M' v* p$ J' C! k
一二五世 通念之子惟和、惟秤同迁湖北。: k% c" I: i6 c
一二六世 惟本生于崇禛元年戊辰,一六二八年于康熙四年迁湖北来凤岩洞口,百福司等地。生子正兴。
8 H) k7 E. B/ f+ R) V4 r
一二七世 正行子大运外出,大江外出。
$ y: a9 R2 ~( B5 X
一二七世 正山之子大永、正海之子大成、成才之子大炳均失叙。
3 c8 g4 \/ Q, M5 k" g
一三零世 明松、明高、明论同往会同大石坡。' l2 m: J; ?0 O/ _4 @- Z# N' f
一三一世 启勋往会同大面坡。& a3 L2 n8 J( u: U; {
一三零世 明月往会同大石坡。
- r1 q% \/ R8 M. F
一二八世 大明于康熙末年往四川。
4 p' p8 l) P9 y, L D
一三一世 启元字苍秀、启亭,启后字苍礼、启凰字苍林、启凤字苍秀,同往会同大面坡。" u: g! q. o: P8 Q* \
一三一世 启开字显明、启明字显光同往会同大面坡。
: ]' L! @6 j. B9 Y U
一二九世 贤仁外出未归。
( N% s% t8 q' z* v" H4 K
一三零世 明宗失叙。
4 U8 x% V3 W' o1 j1 m
一三一世 启成、启山、启仪、启文、启武、启光、启玉、启亮均失叙。% i+ ~8 R; u* [/ \7 p: m2 p
一三二世 荣盛长子华丰、次子华照外出。
8 h) G f& J+ V
一三二世 荣奇外出、荣大外出。
# @6 ~3 v" Z# T2 N9 c3 ^0 m* P& F
一三一世 启化、启义同外出。4 g/ }* G' L8 ^
一三零世 明权住沅陵凉水井姚家坪村。
0 u2 o9 F) e1 w4 _, S
一三零世 明台、明德住凉水井镇。
" {$ x& S/ c7 K" L" E
一三一世 启志、启方、启全、启光、启用、启元、启田、启文、启武、启成、启彬、启林、启坤、启宽均未叙。# L; a4 u3 U8 r+ k, M; I8 R1 a. V
一二九世 贤印未叙。
# V! B* b/ o3 P' A/ m- a0 R
一二八世 大义、大智同迁四川。& N% u" h) N$ k8 m2 ]" w
一三零世 明泽、明毛同迁广西。7 W2 l2 N) f, ]9 C) R/ l0 ?! i, K
一三一世 启荣、启华、启坤、启应、启培、启德、启文、启万、启柏、启林、启木、启山、启成均未读族谱。4 h( O# v, F( L4 L$ S" D+ E
一三一世 明渊、明润、明佑、明光、明达、明德、明文均未叙。; w' n* G7 t) z' D- e
一三零世 贤文、贤尧未叙。
# S2 E9 J* O+ r' L# o3 S7 y% n
一三零世 明耀、明祥迁吉首市、
- U# S; S& t3 X/ i1 W8 [. l) A
一三一世 荣坤、荣科未叙。
# C7 s$ c2 Y. k5 O+ c P
一三零世 贤能、贤富、贤贵同外出。% {- X$ c, p+ o0 ~0 D* s# e
一三一世 荣国、荣兴、荣道、荣炳均未叙。& X1 ^' g* \7 k5 Z) S) a9 i2 { p( }6 x
一三四世 復江住万山。( d% G0 X6 H% Y
一三五世 绍文、绍济、绍美、绍全、绍洪、绍恒、绍清8 @2 c3 Q V/ f1 X0 Y( H y
一三二世 华武、华东住铜仁万山。8 ~7 R7 E+ b' k2 ^2 V/ @
一三四世 復成、復科未叙。: w( C& ]# }9 ^$ Z4 M
此上两支人主要住在湖南沅陵,辰溪,贵州铜仁地区、万山等地。接到通知后爱好者请积极响应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9-6 17:32
"持盘向洪都而胥宇"里面的“洪都”二字应该是指洪都府:包括南昌县、丰城、新建、进贤。。而新昌(宜丰)县属瑞州府,所以,这里没有提到新昌县,更没有新昌灵源。是不是有遗漏?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9-6 17:34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6 18:37
良文宗亲好!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6 20:18
本帖最后由 姚双全 于 2012-9-6 20:20 编辑 # F0 k% y1 g) z0 s |3 R1 T; \
) k/ S) o9 t2 n5 r+ M
良珊公十三裔孙
6 m1 g, t$ G& U' I) K# ?
(正文、正浚、正富、正贵、正远、正芳、正祖、正荣、正华、正江、正海、正源、正浩)
, X2 u) N8 x3 i) \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6 21:02
本帖最后由 姚双全 于 2012-9-7 01:36 编辑 ! f3 h" M. j' `# ~! @& j
, h+ G, } I' e# ?) x: w( |第114世 良珊(1355-1436),妣张氏,生一子:宗仑。
+ A, z3 ]( b* G3 }, @% n第115世 宗仑(1375 - ?),妣陈氏,生一子:千邦。 ! a9 O; c6 q; g/ Q) W
第116世 千邦(1394 - ?),妣陈氏,生二子:世泰、世经(幼亡)。+ T# p: c Z; L9 j' Z' \2 L
第117世 世泰(1420 - ?),妣龙氏,生一子:文献。) {! } e! K, Q3 f2 z
第118世 文献(1440 - ?),妣杨氏,生四子:再聘、再榜、再麟、再行。# y2 @- W8 y$ j
第119世 再聘(1463 - ?),妣田氏,生四子:正文、正浚、正富、正贵。; ?8 W' r" P" t4 e" V9 U' K: R9 \
再榜(1465 - ?),妣李氏,生三子:正远、正芳、正祖。
6 T" q. |+ V) @" D4 p' A 再麟(1467 - ?),妣向氏,生二子:正荣、正华。
- A6 K! B' M* n3 U 再行(1469 - ?),妣陈氏,生四子:正江、正海、正源、正灏。1 X6 @* m. D H" I% M" `3 I4 O
第120世 正文(1479- ? ),再聘之子,妣田氏,生三子:通绶、通绅、通权。 正浚(1482- ? ),再聘之子,妣严氏,生四子:通璋、通岱、通岳、通明。
正富(1485- ?),再聘之子,妣钟氏,生三子:通吉、通衡、通铨。
正贵(1492- ?),再聘之子,妣龙氏,生一子:通湘。
正远(1483- ?),再榜之子,妣杨氏,生二子:通都、通溥。
正芳(1485- ?),再榜之子,妣陈氏,生四子:通福、通晶、通先、通林。
正祖(1488- ?),再榜之子,妣黄氏,生三子:通达、通道、通义。
正荣(1483- ?),再麟之子,妣潘氏,生五子:通槐、通惑、通庆、通经、通益。
正华(1486- ?),再麟之子,妣严氏,生六子:通聪、通怀、通孙、通祖、通宗、通乾。
正江(1484- ?),再行之子,妣张氏、陈氏,生四子:通明、通良、通富、通聪。
正海(1487- ?),再行之子,妣周氏,生四子:通义、通典、通谟、通训。
正源(1489- ?),再行之子,妣田氏,生二子:通亮、通海。
正灏(1493- ?),再行之子,妣杨氏,生四子:通河、通海、通汉、通江。
(资料来源:《文献阁纪念册》—文献公后裔分布概况)
作者: 姚广南 时间: 2012-9-7 00:20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7 07:54
谢谢广南宗亲!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7 10:45
回复 42# 姚广南
. d4 T4 |3 l' [' v* d; E4 j7 G, o: n( p! {
. b/ t! _- b! X& v7 o4 g 一壺茶一杯酒,笑談千年往事.
5 T8 E1 |0 o1 R一個姓一部史,回眸百代傳奇.
/ k' y6 ^+ l& W3 r* Q:handshake
作者: 姚建设 时间: 2012-9-7 16:31
.................................................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9-7 17:57
姚广南 发表于 2012-9-7 00:20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7 19:30
回复 45# 姚建设 1 }$ T3 Q8 j- e' F+ m
) {0 s) }0 ?2 J. [+ o
( U4 B5 C$ U9 u2 g P 建设宗亲好!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7 20:29
辰溪三公祠堂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7 20:31
-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8 10:55
回复 44# 1156824942
3 p9 K9 o2 E5 d( Q' a' }/ k
+ i8 n$ c3 ^+ ?5 m6 j7 I; B k重新排版一下:
$ ]5 K- w% |4 b$ l1 m& j- ?' l w! w8 z% R- P
一壶茶,一杯酒,笑谈千年往事;* p" q6 n0 T: I
一个姓,一部史,回眸百代传奇。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8 14:19
南北朝至明朝时期蓬安县大事记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分阆中县地置大寅县,属隆城郡。
. |/ H, {; p8 g3 W2 Q% O 六年(507) 分安汉县地置相如县,并置梓潼郡辖相如县,郡、县同治今利溪乡两河塘。: {0 W; z) R6 L7 i" I* ^* e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 冬至次年五月不雨。# m# W6 F: ]: G! y( G5 X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秋,洪水暴涨。
5 M- P9 y( o) i8 X d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 相如县徙治今锦屏乡陵江镇。
3 X& W$ ~7 }3 D& n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 蓬州徙治大寅县(今蓬安县茶亭乡蓬池坝)。
; l5 l5 _4 n- ?) b: |3 Y 天宝元年(742) 改蓬州为咸安郡,后又改名蓬山郡,旋复改为蓬州。
E0 `9 b& R9 y7 z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汉中王李瑀被贬任蓬州长史。
3 S& k+ ]0 H. Z$ w) e/ T 上元二年(761) 刑部尚书颜真卿被贬任蓬州长史。) r; f; O7 X4 c W/ I) P: Q! p* W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大寅县改名蓬池县。8 r+ T8 d: I% `" k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二月,鸡山(蓬州、果州交界处)饥民举义,攻果州、蓬州,遭果州刺史王贽弘镇压失败。
: j4 }! _$ c V. l 唐懿宗咸通五年(864) 尚书郎薛逄被贬任蓬州刺史。7 z* x( s8 X4 k8 l4 B! W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蓬、果等四州虎害甚剧,朝廷派殿直张延钧前往除害。
_3 L7 g( q! n6 v 八年(983) 四月,蓬州发生盗案,州民张导丰等三人被诬为盗,知州杨全冤定张等死罪,案已具;录事参军邵哗察其冤情,拒不署牍,要求复核,杨全不听。张导丰等临刑呼冤,杨无奈令监候复查。后正盗被捕获,杨全坐罪被削籍为民,晔受封赏,太宗并以杨全事戒谕全国。
( w3 N. Q/ p( O3 M 淳化五年(994) 正月,义军李顺部攻克蓬州,旋败走。五月,李部属张余复攻占蓬州,不久亦失利撤走。继后数年,李顺余部谢盛等再度起义,亦失败,被蓬州军事推官寇瑊抓捕送京师杀害。) f9 q9 c4 u4 C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受吕惠卿倒王安石之害而入狱的蓬州人李世宁(王之好友),因王安石复出而获释。
" L5 a5 W2 Y5 u7 q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 嘉陵江水暴涨,洪水冲断石梁山(其处今为石梁沱),江流改道直行。
# n4 j" [& M B1 T) N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 四至九月不雨。
% N% i0 r/ e. m3 G" G9 H 开禧(1205—1207)中 蓬州瘟疫流行,死者甚多。
5 y1 G+ S. }6 ]7 u1 l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九月,蒙古军攻陷利州路,并没蓬州,旋移兵西去。
6 V2 t; M. N3 W8 \ 嘉熙三年(1239) 八月,蒙古军复侵蜀,再占蓬州,不久离去。5 ?$ X0 L4 L2 A6 a. _9 G( }& |
淳祐三年(1243) 二月,四川制置使余玠,令筑运山城(今河舒燕山寨),蓬州、蓬池县等迁治于此。余玠以相如县接近蓬州、营山界,亦令其县民附入保聚。/ ~' f! g5 S1 s- G. t
五年(1245) 夏,余玠亲临运山视察,下令扩大山城规模,加固城堡。% T) ^8 v+ ?: b7 L
宝祐三年(1255) 冬,张大悦增缮运山城,次年春,蒙军进攻未克。8 J8 F$ E; B% |, ?
六年(1258) 十一月,蒙军攻破鹅项堡后,运山守将张大悦以城降元,运山失守,退驻运山的利州路转运使施择善不屈而死。十二月乙酉,蒙哥汗帅军驻扎运山,仍以张大悦为蒙军元帅。 ( P8 L s# ]3 n$ S/ ^
元世祖至元(1264—1294)初 蓬州置宣抚都元帅府。
2 V- {; ^3 g1 C+ P# ? 至元十五年(1278) 移蓬州治所于相如县治。: }3 r4 g4 N( c: d2 i9 ~7 J" L
二十年(1283) 置蓬州路总管府,后复为蓬州,领相如、营山、仪陇县。蓬池县废,分属仪陇、营山、相如。0 ~( y6 c I2 P% E8 k: b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春,蓬州立社学,延请儒师教民间子弟。* a' V# f+ k( e0 o5 g
洪武(1368—1398)中 省相如县入蓬州,十年(1377)五月,省营山、仪陇二县入蓬州,十三年(1380),复置营、仪二县。; [9 P- G/ O* O
明英宗天顺(1457—1464)中 州以树木为栅,始建城垣。( H$ I: \6 B2 T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户部郎中田锋被贬任蓬州知州。 p( o8 M$ S: x, o: v/ V5 o q
弘治(1488—1505)中 州续筑城墙,建蓬莱、风山、龙溪、五马四座城门。& O- M) U, ?/ f$ H; e" _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五月,蓝廷瑞、鄢本恕等率义军入蓬州,后撤离,未几,廖惠又率义军攻入蓬州,不久亦撤离。# t# k6 g4 c p
十三年(1518) 顺庆知府吴德器主修《蓬州志》,十卷。: J3 @4 f- S, A+ k s- v0 `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 五月己未,蓬州降冰雹,大者如鹅蛋,禾苗、房屋损毁严重。
! m/ w: _1 B7 E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蓬州疫疠流行,死者甚多。' m i" K4 U7 _5 w( C
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609—1610) 两年连续大旱。
5 v6 O2 ]+ `4 O0 G5 A! a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 大旱。
# L$ q( E! }& ` w. d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 三月乙巳,张献忠部攻入蓬州,未几,移师东去。 P. `! @4 ~* X" M( s; F
十五年(1642) 呼九思、马潮、袁韬等攻占蓬州嘉陵江以东。
- A* t+ ` v( {3 v/ M 十七年(1644) 李自成部将马科率部赴蓬州招抚,被张献忠部逐走,李自成继派军反攻,不克,随即引去。
+ m$ z/ m4 g) e. a v! l
作者: 姚國民 时间: 2012-9-8 17:36
這些都找到了呀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9 12:07
大明永乐14年三公兄弟仨自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迁湖南辰辰州府,第四世(龙/虎/清/泰)四公议定“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维,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二十字字派,良珊公五世孙文献(君赞)更“再正通光昌胜秀”字派,大清乾隆57年三公之后合续“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字派,因战乱灾荒等原因三公之后从沅陵分迁各地,现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桂滇等省市。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9 16:14
这是我特别为您制作的中秋节祝福网页,祝您中秋节快乐,好事圆圆,好梦连连!快去看看吧。
) r/ C5 i4 A; ^2 u2 G% I t& `. Uhttp://zhufu3.0531.com/jieri/zhongqiujie/1.html?stra=%u59DA%u6CE2
作者: 姚建钢 时间: 2012-9-9 19:02
中秋节祝福网页真漂亮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9-9 23:39
谢谢波波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0 09:55
回复 56# 姚绍弦
' a4 k" ~8 O% a y% T# H: ]! O
- H" U: Z S$ i
3 S* V( k) |9 g) a% U+ h4 U3 e/ _4 A6 e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9-11 21:21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2 17:31
回复 58# 彩云之南 . G3 K$ F# l' n# {6 _2 J
6 w ~' |/ S# X: }5 {! f% h7 ~1 h
8 K/ l- A! b9 w- J; w. w A9 a! y
地震的日子好过不.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9-14 18:39
谢谢姚波宗亲的中秋祝福网页。$ Y' Q6 u3 G: }9 t, O
( L8 h# z/ M* O( N+ W' s% s' H
宣汉县有三公〈良能﹑良德﹑良珊〉后裔。其字派是:
! I# L! n$ t/ y6 L$ u- y) E世恩文志子$ U8 _ [9 p/ W9 N8 W( ?
天永必通淮2 { b- i2 i* c P# F' n+ t) Q2 e
正大贤明啟
! s5 G4 ?5 E) B# m/ F2 e! j荣华复艮宗8 c$ q& ]1 m; P7 s4 _% }9 [
7 Z. v2 |. r9 s o" z/ u' g: k- ^
乾隆五十六年修宗祠议定新派二十字:7 ~( q' w% p l* D6 ?" e, ~
绍祖本源茂
! U+ [7 Y& I- K) @登伦景潚昌; S2 G, @0 i+ H0 j
国朝龙尚選4 O- O- e1 F2 ]: M a
英修定联芳
1 d( c) T1 N2 Z" Z# r/ S) o! P
: U2 d' @# Z$ K, e, ~8 b& ? 以上资料是我在修谱中发现的。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4 19:08
谢谢姚波宗亲的中秋祝福网页。
$ P! v2 c+ A# J* Y$ o. V$ |* p
# v. b5 }. |5 F2 V$ D% n2 E9 K 宣汉县有三公〈良能﹑良德﹑良珊〉后裔。其字派是:
) r' K$ S+ }0 U' F* b" z6 r1 T世恩文志子
4 P! w# E2 s3 M" L4 Y$ Z天永 ...
1 X- B I/ F8 E4 B* u1 K姚元周 发表于 2012-9-14 18:39 
2 x7 y7 E, W$ e4 m. g* F+ u0 ` Q4 X+ v# ]0 X; R2 D
3 T7 Z3 j o% B
你是记错了.还是没写对.或是本来就是这字派.请查证后告诉我.这里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復[良宗]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谢谢你关心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9-15 17:42
姚波宗亲:你好! |) a2 [2 k# L5 v; J ^; u7 p; I5 k
以上字派是我从宣汉樊哙交来的族谱中〈手写本〉看到的,我也发现有几个字与你的字派不相符,是不是写错了,等下次与持谱的姚光荣见面后寻问了再说。
0 H* r9 L! ~" G$ @ 昨天发帖时掉了一段,现补充如下〈原文抄录〉:
9 @& R7 a* u8 v& ^/ |, k5 X 光绪丙戍年从修谱书由赏戴花翎知州署广元县事安县知县桐城宗人姚廷章改坛为四十字:! j* J+ }- Z1 g2 O9 U" w4 H, _9 B/ T
良尚伯万邦
1 k- U2 ^/ d" z9 r) P益应啟明学
7 |# V) v [- o家正承宗興9 n. A3 C: C' S/ R( m
世代光中国
a6 H4 g2 s5 u3 W2 {9 Z' l龙廷秋桂茂
3 d5 ~% X8 \& ~" ]: H* ^凤林春兰芳
1 ^ S7 h; N8 K源长泽自远; ?# i" R. C. B3 Z \5 ?+ E
德盛永立朝
1 U' \# f( k. `& M* Y (注:谱书中写的古汉字,我抄录的是简化字)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5 17:47
这后面是自续的.无关大局.前面二十字就认可了的.何况他三十八字了.谢谢你关心:handshake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5 17:51
回复 62# 姚元周 * m, @- t7 E5 b' y
9 J, A5 u9 j& S, {' T' o
7 Q' P! N. w% p/ Z 这字派在万县也有的.我原来不知道是他们自续的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15 18:50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33
湖广填四川
, k1 r2 ?- X7 z0 V# T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35
简介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 D6 Y8 |1 t+ P2 h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 A; F& T- U \! i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1 Q& |7 t) } [5 [& H) d) D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37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x* i9 P0 b1 X) `! @9 }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 @7 R; f1 ]6 W& y" J0 ?0 w/ J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38
背景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背景
) g. b3 x3 R& s3 \6 t, |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深。 $ B+ `' m3 T! c8 D) ^, G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 N+ v* t/ A2 t7 M5 j8 m! p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 }$ H0 T9 r% [8 i, D( T. B: }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2
那么,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呢?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 Y8 f! k2 h5 u7 ^0 N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
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 {. l: ^3 v& |/ r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 o# O N7 u( J% S0 }8 W* c 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 O) |- q* ~$ W* y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南宋时四川近一千万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减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万。1362年随州明玉珍在重庆开创夏国,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军灭夏后,继续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 a H; r6 ?& \: `) b7 S7 E3 }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3
瘟疫、灾害接踵而至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4
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 h% Y8 w$ o5 T& C; c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9 B" M- I7 \5 m( x. L9 r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5
条件6 E( e' H- F; q$ q+ V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6
形式
7 A. S, T O+ l: R* A/ q5 T$ e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7
人数6 K& h9 b! T0 d! M4 I K# O( D5 }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湖广填四川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8
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 X* U: I9 f! @% m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 r) D( |) B7 n2 E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 x/ L- Q" o" O% B5 D9 I9 Y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2 _) f1 {7 m& s: M y4 D* |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49
主要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 V; O5 j$ s$ H2 j* F: g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 A" b/ t6 I/ o8 ?; } L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 I- a: U u9 Q- u. p5 X1 C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
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 i0 B: e3 W# u% B6 D* o, a e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 }: a, ^: I0 v$ {* A+ o# W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0 T( }# L3 a3 [6 ~2 q9 _- a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 ^7 n* [1 }) o7 D6 ^( ?- p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 `' ^# ^9 [* \
第九,潼南县。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向氏家族迁往潼南,铜梁等区县,此外南充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50
影响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然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 g: V- M2 f2 K$ Q植被资源破坏严重
0 w* @1 K; x# \7 M9 u, u( O5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顺治八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6 t+ @4 i- }' t$ j$ n
华南虎等物种逐渐消失
5 z) D3 s6 v b 专家一致认为,乾隆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明代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7 g( s% U5 d5 k) h9 Q! B7 G
旱灾发生频繁
" {1 A- y7 y/ Y- _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19:52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260.htm.原文地址.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17 20:02
本帖最后由 1156824942 于 2012-9-17 20:04 编辑
0 C) j/ c; ]4 ?2 j/ n8 E: u
% \* {4 ^9 j) t" R' U% x6 E
关于筹拍大型电视剧《湖广填四川》的建议 |
0 X5 c/ z, x5 m5 s1 J; \ |
|
1 w$ G2 l9 U# U9 K! i
据反映:近年来,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的出现,使得一些经历时间长、历史跨度大的特大历史事件有了很好的表现形式。如反映我国近现代几次大移民浪潮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闯关东》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走西口”、“闯关东”等移民事件相比,“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经历的历史跨度更大,对中国西南地区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湖广填四川》的时机已经成熟。6 l' M0 u$ ^3 v6 o8 @9 V5 g
第一、重庆市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主要承接地点和发生地,一部分移民在重庆定居下来,一部分移民通过重庆三峡地区逐渐分散到四川各地。当今,三峡移民和民工潮又有大批湖广移民的后代返回到他们的祖居地寻求发展。因此,拍摄《湖广填四川》电视剧有助于挖掘重庆市厚重的移民历史文化,提炼艰苦创业等移民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v0 e1 X& p, a8 O2 g& e4 {
第二、近年来,“湖广填四川”的理论研究和一些文艺作品的出现为拍摄电视剧奠定了史学和文学基础。如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出版了《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一书,成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学术著作;西南大学蓝勇出版了《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专著,对“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 R! I/ g9 L, d, W 第三、借助该剧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目前,重庆市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全国获得了不少的大奖,实现了艺术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但这些作品的经济效益则差强人意,有的甚至是政府和有关文艺团体赔本的“买卖”,导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通过拍摄《湖广填四川》探索文艺作品走市场化道路,实现艺术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力求探索解决文艺团体改制后的收入来源路子。9 G! R# s5 Z6 k
为此,建议: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组建班子,整合我市文艺团体资源,尽快开机拍摄大型电视剧《湖广填四川》。
6 s5 m! e7 t# S$ L来源:(市政协办公厅信息处) | 1 { s1 Y' X) v' h# F8 k0 i0 \' O. c
http://www.cqzx.gov.cn/zxdt_show.aspx?id=4940 |
关于筹拍大型电视剧《湖广填四川》的建议 | 7 L1 v& l6 C) J) V! V6 W/ ^( Q
|
|
3 s& B7 |" C5 J& X
据反映:近年来,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的出现,使得一些经历时间长、历史跨度大的特大历史事件有了很好的表现形式。如反映我国近现代几次大移民浪潮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闯关东》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走西口”、“闯关东”等移民事件相比,“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经历的历史跨度更大,对中国西南地区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湖广填四川》的时机已经成熟。6 R& X- R8 Y( h6 p4 [! G# ]4 s; k
第一、重庆市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主要承接地点和发生地,一部分移民在重庆定居下来,一部分移民通过重庆三峡地区逐渐分散到四川各地。当今,三峡移民和民工潮又有大批湖广移民的后代返回到他们的祖居地寻求发展。因此,拍摄《湖广填四川》电视剧有助于挖掘重庆市厚重的移民历史文化,提炼艰苦创业等移民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g/ e' j; t* C' o$ K
第二、近年来,“湖广填四川”的理论研究和一些文艺作品的出现为拍摄电视剧奠定了史学和文学基础。如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出版了《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一书,成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学术著作;西南大学蓝勇出版了《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专著,对“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 \) U( y+ b) G2 g/ e8 C+ Z/ ^* j
第三、借助该剧推动重庆文化体制改革。目前,重庆市的一些文学作品在全国获得了不少的大奖,实现了艺术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但这些作品的经济效益则差强人意,有的甚至是政府和有关文艺团体赔本的“买卖”,导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通过拍摄《湖广填四川》探索文艺作品走市场化道路,实现艺术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力求探索解决文艺团体改制后的收入来源路子。
& W+ h# l$ G, B! ^4 i 为此,建议: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组建班子,整合我市文艺团体资源,尽快开机拍摄大型电视剧《湖广填四川》。5 a% X* D% D& D& d8 E
来源:(市政协办公厅信息处) | & N3 J2 w' ^; T1 w- K
|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39
湖广填四川的确切年代及事由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40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仍是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7 [* ^0 T5 S1 C7 D* R; E
"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A. L+ z0 ]9 m2 z; v- u- A; X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0 C: d! O; S3 V5 I/ Z1 s& J 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41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6 i: R" `) C1 N; l/ W, u3 B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 Z6 t; |& W- W/ a: V9 D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N# U K8 j* C1 o$ I' e
所谓"湖广",包括今湖北与湖南,而湖北的麻城与孝感县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计这一地区是清初大规模移民入川时的重要的中转站(我的祖父对我说过,我家也是从"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在蜀中老人口中与民间文学中,几乎都将麻城与孝感二县误为"麻城县孝感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胡昭曦根据部分地方志和家谱中所载的716户人家的有关资料统计,元末以前即已居于蜀中的只有65家,仅占9%。在清代以前迁入的220家中,湖广籍就有171家,占77.7%。其中湖北麻城又有151家,占湖广籍的88.3%。在清代以前迁入的移民中,大多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如从现存家谱的资料统计,清以前迁入者共58家,其中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40家,占69%。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多年来,我曾注意过明清时期若干知名人士的祖籍,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明代著名诗人张佳胤,清代著名经学家廖平,自贡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王三畏、李四友,五通桥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吴金三等,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过程中举家入蜀的。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42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入蜀,又可以分为四类:
' F* M0 W9 V1 a T9 J: t 1.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湖北地区若干家资较丰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纷纷"避难入蜀"。7 m Q! M9 ]: @$ O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领大批湖北军民入蜀。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湖北之时与之后,若干原来红巾军旧部或与红巾军有联系的人,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击,也纷纷逃奔巴蜀境内的明氏"大夏"政权,求得保护。
r+ `/ m o. s0 ~) ] 3.朱元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以后驻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6 i# }6 @, Y) B1 C' M: }( _: s 4.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巴蜀局势,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鉴于巴蜀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邻近巴蜀的湖广移民入蜀,这是整个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现存的很多家谱族谱中,都记载着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间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经历。
2 X/ f# m5 i- b0 n1 D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 c; U" q$ S8 F4 ]
由于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明代前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所以经济有一定的恢复,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经济还未完全复苏,又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期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巴蜀人民遭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对于这场浩劫的存在,古今均无异词。但这场浩劫的原因,看法却各有不同。% C1 @9 T) ^0 ?, \ O6 M8 t, A D( ?
在清代的史书中,多认为这场浩劫是因为"张献忠屠蜀",或者说"八大王剿四川"。
7 p/ I5 m4 L4 s- _8 Z 另一种意见认为,张献忠农民军在巴蜀与明军作战,与地主武装作战,以后又与清军作战。几年的拼死战斗中,当然要杀人;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镇压反抗者,当然也要杀人。但张献忠在巴蜀活动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区长达80年的战乱中只占一个很短的时期,对于巴蜀地区人口锐减与生产残破,张献忠农民军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学家大多持这种看法。
5 k6 r; ^) h/ n/ b 明初清初巴蜀地区人口锐减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7 i7 D/ s! s( k5 Q! h) r# y0 W
先说天灾。在明代最后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灾,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尽没"(《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区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庆《江津县志》卷五)。这类记载,比比皆是。1 E- Q; v3 l# v; m1 @ P
所谓人祸,主要的不是指战场上两军的杀伤,而是指在战乱中对平民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称沃野,已半没于荒烟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自成、张献忠军曾几度入川,最后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农民军要镇压"乡绅"、"官员"和各种反抗者,明军要镇压各地"喜于从贼者",双方拉锯般作战十几年,也就是十几年的粮荒。张献忠摧毁了明代各级权力机构,但并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在张献忠牺牲,农民军退走云贵之后,全省出现了十几年的权力真空,呈现出空前的无序状态,用当时人的记载,是"四方乌合之众云集成都,……互相吞并者指不胜屈。孑遗无几之民复见毙于群氛,田园荒芜,饥馑频仍,父子流离而人相食"(同上)。张献忠部退出的同时,清军又进川来。清军与残余明军和抗清武装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吴三桂叛军又与清军在四川大战,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后,巴蜀的战火才基本停熄。
* t7 S$ t* F% l! f6 D9 J. j 巴蜀地区就是这样地经过了约80年的战乱加天灾,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生产的极度荒残。作为历次战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况尤为恶劣,原来的繁华城市竟有虎豹栖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抚不能进驻成都,而驻在川北的保宁(今阆中),顺治十八年才入驻成都。至于有的县城,则到康熙年间才修造县衙。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43
面对四川人烟如此稀少,经济如此残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将明代所设州县大量裁撤合并,就以过去最繁荣的成都、重庆两府为例,成都府裁撤了双流、彭县、崇宁、华阳;重庆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铜梁、定远、武隆。这些县,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陆续恢复。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尽可能从外省移民入川。
8 d7 W8 Y& y3 J) x5 T9 g% u 清初的移民入川,规模大,时间长(从顺治末年开始,实际上结束于乾隆中叶,共约100年),官方措施具体。顺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时,就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免田赋5年,官府还设法支援耕牛种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在种种措施之下,清初从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省招来了大量移民,因为仍是以湖广地区为主,所以一般都称为"湖广填四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只设一个总督,时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四川重庆。: J/ A4 r, K: m# w" C z/ Q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入川,这个数字很难估计。但从若干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于土著是毫无疑问的。如乾隆年间窦启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说:"其民则鲜土著,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当然,各县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县又比其他地区为高,最高者可达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说:成都府;"百十秦、晋、楚、豫中,土著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览·成都之成都人》说:"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嘉庆年间,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描绘更为形象:"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从全省情况估计,外乡移民约占总人口的70%左右。
1 H) V* _$ Z& S 这样多人从外省进入四川,大量垦殖荒地,促进经济复苏,这是必然的。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这样多的"士、农、工、贾、技术、胥役之类"(沈荀蔚:《蜀难叙略》)的外地人入蜀,必然将各地的生产技术、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入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粮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红苕(即甘薯),就是那时从福建、广东传入的。嘉庆《资州志》卷八载:"(红苕)瘠土沙土皆可种。先是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烟叶,也是清初传入的。如川大图书馆藏《重修傅氏宗谱》载:江西瑞金人傅沐荣于雍正时迁入四川金堂,"广种烟草,时蜀中未谙烟法,而满蒙八旗弁兵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草重于锦城"。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论述过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赞扬的三绝:川菜、川酒、川剧,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传入的多种成分之后发展起来的。
( P( l7 u# i. ~. t9 Y0 P9 x+ ~ 以上,就是巴蜀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通过上面的论述,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湖广填四川",是由于四川地区几度人口锐减之后,从明代初年开始的,在清代初年达到高潮的大规模移民入川的一个历史过程。其结果是使四川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总数超过了四川本地的土著。大量移民入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四川地区清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更加具有兼容并蓄、汇纳百川的显著特点。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1:44
这里不难看出先祖进川的艰苦磨炼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9-23 22:19
这里不难看出先祖进川的艰苦磨炼/ b3 e7 ?, h8 ^2 O$ Q* y* G( n* G
1156824942 发表于 2012-9-23 21:44 
" T/ ?1 n7 R/ Z, P8 }6 ?: q7 P
' i7 X9 {/ A# [- J2 Y9 T
" z& C& U# J* ~- o4 @6 q阿波这个“湖广填四川”的帖子,应该作为主题帖单独发出来。:victory:
/ C2 E# V6 M8 Q C/ d1 |" e" z& u% b( M! z+ n- ~# f
这样的话,就能突出主题,宗亲们想找这个内容时,也方便快捷。:lol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3 22:29
阿波这个“湖广填四川”的帖子,应该作为主题帖单独发出来。4 R) b/ l4 q4 ?; g- }, E. J
2 w u j0 Z! Y
这样的话,就能突出主题,宗 ...
1 n" L) c$ o+ k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2-9-23 22:19 
, ]! X1 s+ {, w+ f, G
+ \$ R- O$ j* Y- w. W
# A2 o6 G$ D! @; U. Z9 ~ 是啊.可惜现在这里的家门像吃了火药.一谈就吵.少说点.以免碍眼。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24 12:59
建中宗亲说的对,“湖广填四川”题材很丰富,是可以集中到一个帖子,便于信息查看。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9-29 21:20
一轮明月,洒满九江.一年秋事,丰收在望.一杯醇酒,情谊久长.一种豪情,几分坦荡.一块月饼,甜蜜馨香.一句珍重,真情难忘.祝中秋节快乐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30 13:26
中秋节快乐!
作者: 姚丽萍 时间: 2012-9-30 13:47
这是我帮女儿注册的号。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30 19:42
欢迎丽萍加入姚网。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30 20:14
这两部族谱有谁读过吗?
! C$ y) H& m! H, H Y/ h2 w
& s3 J2 ]; i2 j6 j7 a- Q5801【江西】南昌姚氏重修族谱附录不分卷 ) T: r5 C9 _2 ~: s- F' T. U
(民国)姚公礼主修
! p6 m+ Z- `1 e# y+ o# Q民国二十年(1932)铅印本 二册
, X t1 \: o: v! U江苏赣榆县档 % R& J/ m3 W0 y8 J
0 J5 y& x5 B' o7 I" e/ a5809【湖南新晃】姚氏六修族谱□□卷 , d! [/ g5 Y5 @
(清)姚登高 姚廷藻等纂 姚绍锡 姚祖清等纂
' O; J9 }( T$ f) W. o7 e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州邹汉廷刻本 / z7 b4 `' \5 X; ?1 K* E! q* N
湖南图(存卷首). O+ K& ? u" v0 ~4 M5 ]* v
6 Z7 Y+ s( ~! U- M$ K V0 x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36&extra=&highlight=&page=1(1楼)5 c3 q9 Z- W2 F: j7 B: u8 E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9-30 23:54
这两部族谱有谁读过吗?
5 }* j+ j: x) E+ P
0 g: K2 _3 m/ d- }5801【江西】南昌姚氏重修族谱附录不分卷
2 a. ?. h9 K" ]/ M n(民国)姚公礼主修
+ H3 p* |6 j* S: c# s6 P民国二十年( ...& q) W! H4 Z5 M0 P3 [4 s
姚双全 发表于 2012-9-30 20:14 
; E+ M) q, z( Z% S" X1 p$ M
) |6 {4 I7 d1 _$ P6 u% Q此谱是南昌姚氏第十四届族谱. 主修:姚公礼. 是我共高祖的伯父.他挑选了以老县长为首的四十八名绅士.数次赴灵源查对.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10-1 00:00
回复 95# 姚卿芳 ( i3 i3 k2 Z+ l, ^' r
' E2 b( U- w% ^, O' m( ^$ C7 Z+ A# ~$ k9 T: g) g, I
卿芳宗亲,能否让我拜读贵谱。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0-1 09:18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10-1 09:25 编辑
* [$ P) l- x8 U$ L: U% N/ p4 d回复 姚卿芳 ( G# w; A) ` T9 v# s7 O0 ^
" i5 V" J3 k1 Z5 A- X( R4 ?, ~) a H
卿芳宗亲,能否让我拜读贵谱。5 z( V& }" x. l: K3 W0 C
姚双全 发表于 2012-10-1 00:00 
7 p- G8 K5 F ^, _3 [$ F
. }$ J6 R, {5 B- I5 |
以前在网上曾发表过.
: R/ x |6 l2 ^" Z9 R1 q南昌姚氏族谱从一世至二十五世与与灵源南垣和湖北姚门才女,修水姚新生一至.8 @) V' _' z; f* D2 w
南昌姚氏族谱从十二世至二十世与灵源方里谱相似 .5 j4 C# R0 b. a X8 h
这些谱网上都有, 请查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1 11:48
以前在网上曾发表过。南昌姚氏族谱,从一世至二十五世与与灵源南垣、湖北姚门才女和修水姚新生一致。南昌姚氏族谱,从十二世至二十世与灵源方里谱相似。这些谱网上都有,请查阅.姚卿芳 发表于 2012-10-1 09:18 
* Q" J4 N/ c* k+ d2 b. j0 c
1 ]# B3 z' P/ p9 f7 T- o2 c
' t/ @* P7 y5 u% O) e) i$ \ 这些谱在哪些板块上?发帖人?帖名?5 j# }, m- u: a
共高祖的伯父该怎样准确称呼呢?未出五服,宗伯父?
% ]! l! E0 H7 R2 a! C" p) J- r 你也是跟随这共高祖的伯父姚公礼去灵源祭祖和叙旧?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10-2 16:31
http://tv.sohu.com/20100907/n274766240.shtml p: g+ f& s/ y' E3 y$ C- [+ V7 L
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10-4 19:25
回复 97# 姚卿芳 , F: q) `! f) ~6 M% |
( Q, t$ T+ P& C4 w+ V& }3 p
8 X8 o: A* Y: `# v2 y6 |: r
谢谢卿芳宗亲!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