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8-10 10:17: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加紧镇压太平天国。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统治区相继失陷,天京遭清军包围,粮尽援绝。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从,坚持驻守天京。城内缺粮,他亲自在宫中草地寻拣百草,制作成团,称为“甜露”,要人民以“甜露”为食。1864年6月3日,自尽而死(一说因病去世)。一个半月后,7月1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灭亡。
9 d3 Q/ e) H# p* c/ z% W E/ J! H' M4 p4 O2 b5 j, v
(二)
- H% v- x% Q' M! e5 \ p* d, y7 e5 N8 }2 I
太平天国与以往单纯杀富济贫的农民起义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改造社会的思想和政策,而其大多出于洪秀全。洪秀全所着诗文及诏旨、文告很多,留传者已大略备于1949年后编辑出版的《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2 K# d7 U1 L: q( O% I# N9 V' q+ V& f/ P
他一生的业绩主要有:
/ E3 @) r4 E0 S0 y4 R5 _3 Q% |7 n
) ]& S! K9 y+ R6 a5 x& m) V 1.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着作,为太平天国起义做好了思想舆论准备。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 ~; `9 w" U4 C! h2 l: W8 {3 R# G9 ~0 }) E8 Z7 s
2.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D9 Y) _. H9 S
7 V6 _, g. r9 p4 @9 }+ x
3.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国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 }3 _5 i5 N+ R+ o+ s. H& S8 a! B2 M+ n/ v' _; I
4.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f i* @/ |7 t5 G; w
* Z6 D: l2 y; f+ l
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0 Y- I8 m! \: T) ~
# Z. ]* \2 s& b7 \* _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之下失败的。但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严重错误也是不可忽视的。洪秀全的错误主要在于:. P, M* U: p; K, L1 w
( Y5 |1 F9 l7 o$ R4 C, Y 1.定都天京后,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思想作风上的质变,使其愈往后,则更多地像一个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r+ \9 p+ Y; E9 F; W; t) a/ A
$ @- g' a6 t2 `& c+ C9 f( T4 \) @ 2.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3 @. {9 d/ T- c3 c, v6 w4 d
( }$ P$ m9 _7 _; f! \
3.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中间虽然风起云涌,也曾经占领过中国的半壁江山,但是时间短促,很快就失败了。其原因,不是将士们不卖命,而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头头们私心实在太重。起义之初,也曾经打出过官兵平等、男女平等之类的旗号,可是刚刚定都南京,就露出了他们自私、狭隘、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劣根性。特别是对于妇女,后期的太平天国,在洪秀全的眼里,妇女都是他的玩物和奴隶,根本就不把妇女当人看。
' B+ `2 [3 ]- n. Y
\; }( F5 a: R4 `% r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到底有多少个美女?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有一本书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个人。
- h2 `4 S* G u) _3 N) d* ^$ C, O# s6 o0 E: ]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到52岁自尽,在全是美女的天王府中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那时候他正值壮年,体格健壮,但是11年中仅仅颁发过二十五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到成丰八年(1854-1858年)是空白,五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1 Z$ _: k6 G1 s2 R# y
( f; C5 b5 r( [ 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中过了11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他52岁,终于在曾国荃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美女娇娘,自尽身亡。他死后48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 W0 P* @, n; p4 d: m( I
! P. m) F4 J1 K z. L! | (三)
. Y& l/ v! N1 } i& `. f: L( i0 _2 U. g$ P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v% ?$ t0 _8 d7 C* \4 ~
! N n* B: z4 D7 I2 v& c. Z 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是以肯定的态度。1 J' o: |9 J6 d! B/ b9 |$ g# ]
0 E) ?( U( d1 | D; u' E 他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借以激发民气,推翻清廷。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因此大家就以“洪秀全”呼之。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1904年成书,定名为《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交由日本东京祖国杂志社出版,作者署名为汉公。此书史实误漏之处甚多,史学价值是谈不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公开反清,号召革命。$ }9 d3 D7 u( P) k
: a4 D. }* _+ _5 ^/ q( G 在孙先生的倡导之下,革命党人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反清,一时蔚然成风。! M# w; u( z8 _/ _9 O1 v
: y/ A5 n% Y& ~ o9 C 章太炎所作《逐满歌》曰:“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这种通俗易懂的唱词,对于鼓舞下层人民奋起反清,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势难兼顾。
: P/ D+ ^. w5 t
S8 n; X1 \$ c/ b: K4 t7 X4 Z9 n0 l 由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拔高太平天国的事实,影响所及,国共两党都有了肯定太平天国的思维定势。国民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民族革命的英雄,共产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一直认为太平天国是革命的,视之为革命前辈。其间虽然也有杂音--例如推崇曾国藩的“平乱”,大读《曾文正公家书》,但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贬低太平天国。1949年以后,新中国把金田起义的人物定为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只能歌颂,不得批评。凡此均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_! U `/ x; m
5 Y; C2 y9 k# v v( s4 H
“文化大革命”之前,大家觉得对革命有功的英雄是该推崇,并无多大疑问;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认为洪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在太平天国中除洪秀全外,杨秀清是想篡位的野心家,韦昌辉是混入革命阵营的阶级敌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李秀成忠王不忠,是个大叛徒,一律该杀。好像除了洪秀全这个孤家寡人外,太平天国里再没有一个好人。物极必反,这种极端的说法引起大家极端的反感,大家被迫重新思考,难道历史上真有这样荒唐的事?于是在四人帮垮台之后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工作重新开始的时候,听到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歌颂之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