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大观园』〈转〉红军“绿林领袖”刘志丹猝死之谜为何无解?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8-5 10:27
标题: 『历史大观园』〈转〉红军“绿林领袖”刘志丹猝死之谜为何无解?
 摘自《炎黄春秋》2000年第11期
5 ]3 e0 \8 E) s1 t6 \8 J( u& ^  
$ Y" v$ z  K' c6 e& p  陕北是中国最贫穷、落后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在1928年到1933年间,饥荒席卷了中国西北部,土匪蜂起,军阀横行。饿殍遍野,刘志丹这个“乱世的豪杰”就出生在这片动乱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 q3 k8 g( D; q9 v; n! J  9 v" o$ @; _2 x+ N% M1 B; G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惩奸除恶的天鞭。”这位“陕西罗宾汉”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牺牲后,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o5 u2 Q3 Z( u1 a/ u
  8 ?4 Y+ n6 O/ j7 D5 a/ }
  他的一生虽然只活了三十二年,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1 G6 \. q/ s+ w; f6 \7 q
  
& b; w1 o, J5 _  y& j+ Y& A  F4 |  官逼民反* ^7 C- X* l- g6 h5 q
  6 R4 u9 w6 n1 L; v
  刘志丹1903年出生在陕西西北部群山怀抱的保安县(后为纪念刘志丹,改称志丹县),爷爷是清朝的拔贡,以教书为业,父亲是个秀才,开一家小小的柴草店,因为是八月出生,爷爷为他取学名“景桂”,字“子丹”(后来他自己改名为“志丹”)。
6 j6 b8 r5 n: r' ~% o( t  + \$ N4 V; b& B/ q2 m( S* K
  刘志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并且是保安县第一家高等小学的第一批十二个毕业生之一,完小毕业后考入榆林中学。
) w7 N7 p% w2 q" L. j  0 a. b% k: `0 M# z1 T
  榆林中学是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校长杜斌丞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西北名重一时(四十年代他是民盟在西北的领导人,被国民党杀害)。学校不但从北京请来了一批名牌大学毕业生,还请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前清遗老、翰林,以示新旧并重,办学风格颇似蔡元培。图书馆内订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新文化运动时的著名刊物,所以榆林中学虽地处黄土高原、西北内陆,却并不闭塞,刘志丹正是在这里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启蒙,特别是从北京来的国文教员魏野畴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正是在魏的指导下榆林中学成立了学生会,刘志丹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又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剧社、画社、篮球队等,还出版油印刊物。刘志丹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在这里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宣言》、《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并写下了小说《官逼民反》,出于对穷苦百姓的深厚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刘志丹萌生了走向社会、唤起民众的思想。: p$ A) y0 L" w: B9 d: \$ O! C* V
  ) U$ P% q9 K' v5 S. |
  在榆林中学期间,刘志丹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进步组织“共进社”,并加入了共产党。
* J; ~+ K: V" A6 B+ x  1 L! h: X5 e7 H3 l4 ]' Q2 j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刘志丹和几个同学一切取道山西、北京、上海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是黄埔第四期学生。
! R" T" e( ?3 p! Z! Z  
1 P; {* A/ |1 S' y" }/ f( ^* g  1926年7月,刘志丹带病参加北伐战争,随东路军出发,在江西吉安前线受命调到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工作,先后担任过国民联军驻陕总部组织科长、宁夏的四路军政治处长(该军司令马鸿逵)。# f) Q( W' w4 f8 U  I" _' G
    
( K3 V6 Q) j* {# d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形势剧变。冯玉祥以“集训”名义,把全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共产党员)解除武装,监押在开封宫驿街三道胡同第二中学,一个个审查。出名的32个共产党员则另行看管,刘志丹也是其中之一。十多天后,他们被押上一截铁闷子车驱逐出境。在武胜关脱逃到武汉后,才看见陕西、河南的报纸上都登着冯玉祥捉拿32人的通缉令。( P7 f) S' B0 |
  8 ^  q: ~  W7 _; N
  “渭华暴动匪首刘景桂”
% d+ ?7 o6 F0 R9 m( v) G7 C  
. h7 I- a. f0 H9 b+ h! F  _, g  刘志丹等人到汉口找到中共中央,有的被派往苏联,有的留下做宣传工作,有的派到南昌参加起义,刘志丹在东路军工作过,被派回原部队组织武装起义,配合南昌行动,他辗转到了皖南,刚一动手就被发觉。兵败后逃往上海,又被派回西北。
1 S5 L; Q4 H3 R3 j! ^+ d. D  
; \2 i2 y# z1 V  [- x6 H! t: R  他回到西安任中共陕甘区委军委负责人,这时候刘志丹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只有抓起枪杆子。1928年5月起义爆发,成立了西北工农国民军,全军近千人,刘志丹被推为军委主席,同时陕西省委也任命他为领导起义的军委书记。5 }$ O1 q, ]" y3 D" z5 w3 s) @) P% M1 m
  
. }0 q* M# T  ]- |0 d0 d' b  渭华起义东路以华县、渭南、临潼为中心,西路以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等为中心,南路以兰田、商县为中心。其中,又以东路的渭南、华县为中心,普遍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故称渭华起义。
0 R: }5 R" T5 [8 L  ) F1 d5 d  u% ]( j2 e# ]- v
  6月19日,渭南起义在宋哲元三个师的兵力进攻下失败了。陕西到处贴着“缉拿渭华暴动匪首刘景桂”的布告。刘志丹被派往陕北担任特委的军委书记,他一路走回陕北,几次遇险,总算死里逃生。在极为艰难、危险的处境下,刘志丹冷静地总结了渭华起义失败的教训,如军队太少,又靠着要道,死打硬拼等。他认为西北军阀派系多,广大农村是他们统治最薄弱的地方。陕甘交界的大山中,出了许多山大王,历代统治者都拿他们没办法,就因为他们有枪杆子,有地盘。搞武装,建立自己的军队,创立农村根据地这些思想已在刘志丹的脑子中生了根。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几经曲折、历尽艰难的建立红军和根据地的道路。在一个暴力传统深厚的国家,在西北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没有呼吸过现代文明空气的刘志丹不可能想到另外的出路。
9 |6 F; K" O' x% [- G  
# S. k# J. F" Q( w% ]0 D  “受苦人跟上刘志丹”3 W0 }5 f2 F7 G4 A) D
  ! u: |1 [) O2 N& n) R
  刘志丹回到陕北这片熟悉的故土,千方百计地抓武装,拉队伍,几经挫折,屡仆屡起。他又一次拉起游击队。+ c) z4 r. R3 G$ i% M$ n+ H. d
  5 N5 P( N# o) D2 d& }
  一系列的失败使刘志丹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他用了一年时间,走遍陕北的黄土高坡,通过实地考察,他选中了敌人力量薄弱的南梁山区。他熟悉陕北的山山水水,只要花心血经营这个地区,就可以支持长期的游击战争。1932年2月,他的南梁游击队和西渡黄河的晋西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4 U5 [9 W$ c$ J6 k4 g! S- y1 ~
  
' m$ d- [4 i6 w  刘志丹受命于危难之际,指挥红军陕甘游击队转战渭北,老百姓编了歌谣到处传唱:“红军马踏十三县,威名震西安,五月打韩城,县官发了懵,西安哇哇叫,调来同州兵。”. {% [% U+ ^* x' Q; m1 v# s
  
3 p) e1 c- k8 H  ^  创建陕北根据地
. j% L  ^( L4 b  
( ]) E- m# F3 q" A& ^  1932年12月,红二十六军正式成立,1934年红二十七军成立,并先后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和神府根据地、陕北根据地。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刘志丹把他的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陕甘红军的灵魂人物,国民党到处贴告示:活捉刘志丹赏一万大洋。难怪毛泽东对贾拓夫说:古时候陕北出了个李自成,当今又出了个刘志丹,你们陕北果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
6 d0 x" m- r* p9 G# W    ; [) D5 B$ ?8 @( f
  1934年和1935年间,他领导的红军迅速扩大,1935年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二十六、二十七军粉碎了国民党五、六万人的围剿,解放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陕甘苏维埃政府,共控制着陕甘边境22个县。蒋介石不得不派张学良率领大军来对付他们。
6 i$ a9 t; f# J/ q  * W6 L7 D" V; f" h* P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刘志丹此时正遭厄运,被关押在牢房里,毛泽东派出贾拓夫、王首道等快速赶往瓦窑堡救出“绿林式领袖”刘志丹及他的同志们,制止了这场清洗。/ K' s! M+ ]% J
  * c, r( J; \: ~. B3 t' ^* z
  刘志丹获释后,毛泽东安排他负责组织和指挥新的红二十八军。1936年2月,他奉命率军东征,横渡黄河进入山西,准备去河北和热河前线对日作战。部队在汾河流域遭到蒋介石和阎锡山部队的阻击,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2岁。毛泽东的题词中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到底是什么“意外”,细节已无从了解。" y7 W7 j3 U# N! r( B- r8 L
  $ Z- ]: C$ T4 D$ Z, Z5 D
  刘志丹在那次战役中表现杰出,红军在两个月内就攻占了18个以上的县份。( b0 G  b$ }* ~$ R; V! O
  
$ a3 q# }! I; C: J+ [8 m/ [  刘志丹遗体被送回陕北,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志丹县来纪念他。
7 w0 `8 }$ x8 G8 N: V5 A  
. z/ k8 {3 y; Q) @  康生制造“说反党”冤案  i% v" w2 m5 J& i3 G6 N8 O
  7 q8 _3 D, p* l  g. Q2 ?2 B& v
  在刘志丹牺牲13年以后,他的战友从陕北高原走进了北京城,刘志丹为此献出了生命的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又是13年后(1962年),一部以他的生平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刘志丹》被定为反党小说。罪状是:2 v# y+ s" h& N# U: Z. g
  
/ X/ A) C: ?8 Y4 U! A  ——“剽窃毛泽东思想”。
8 F0 |6 w# {, u2 I" S: o  ' k9 p. [# e' r1 @" H4 D
  陕北根据地是在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刘志丹通过武装斗争,创立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和井冈山一样的道路。所以说刘志丹是剽窃毛泽东思想。2 R/ a, }2 p( |& c- ~
  
  R8 P9 G1 v( N0 @$ R* h5 t  T  ——小说把陕甘苏区写好了,就是和中央苏区分庭抗礼。
' Y9 B8 v' n9 q; F  
0 [9 u( D1 i; H) t; A& R8 q  ——书中某个人就是习仲勋,写得年轻能干,是为习仲勋篡党篡国制造政治资本。
" {2 m9 P! M1 G: d) w  ' C! j+ S" R# H3 O' s: v# J5 E, m5 b
  1956年以前工人出版社就将此书列入选题计划之中,并约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来写,她早在延安就听说过刘志丹辉煌而短暂的英雄一生,积累了一些资料,接受约稿后,她查阅大量资料,采访了大量当事人,历经六年,六易其稿,1962年完成,并节选在《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发表。
2 J& b$ x- A, T" f8 e+ N: X( `  : `* U9 d, E# R3 q! Y
  康生还没有看到书就认定:“完全为高岗翻案。”他通知中宣部要各报刊一律停止转载,同时,康生还通知工人出版社把第五稿印六百本,第三稿印三百本送中央会议审查。书尚未印好,一条“毛主席语录”就出来了:“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后来毛泽东又说:“利用小说反党,是康生发现的。”2 _0 F* w0 a: T3 _, p. R7 b/ A
    
1 E+ c7 O  ~+ ^$ q  这一年夏天,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由康生提出定了个“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习仲勋早年就担任过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后来担任西北局书记:贾拓夫14岁就参加革命,“是惟一一位从陕北到中央苏区工作,又从中央苏区长征到陕北的领导干部”,是“毛泽东走向延安的向导”,1949年成为第一任西安市长,也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刘景范则是刘志丹的亲弟弟,早年就在哥哥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 {# G* \, W, g* A# ]5 j6 Z- ]* S: ~  : E& m* @# y( h% K. B
  自1962年到1966年,西北五省区大批省级干部被调到北京“学习”、审查,称他们是反党集团的人。文革爆发后,陕北的志丹县贴出了大字报,把刘志丹、刘景范诬为“叛徒”,曾被国民党捣毁过的保安(志丹)纪念堂又一次被红卫兵砸烂,刻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的纪念石碑也被毁了,刘志丹的家人再次被赶到了农村。7 w* e; e( n. J) ?+ l
  ( r  U) w" I* }
  1967年贾拓夫被整死在郊外,“习、贾、刘”只剩下两个人,成不了反党集团。1968年1月,刘景范、马文瑞(曾经接受过李建彤的采访)和李建彤被抓起来后,又成了“习、马、刘反党集团”。马文瑞关了五年,习仲勋关了八年,刘景范因为反抗逼供,揭康生的底,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逮捕入狱,坐了十年牢。小说的作者李建彤先是被关在一个地下室,1970年开除党籍,劳动改造。3 c0 v6 Q7 o  t7 }7 I
  / _/ ?) T, ^' Y  Q2 j
  《刘志丹》小说案最后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时而定为“西北反党集团”,把西北大部分司局长以上的干部都划了进去,打了几百干部。不仅西北干部,长征过来的南方干部和1962年参加审查这个案件的干部都未能幸免。陕甘宁老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上万人被打成“彭、高、习反党集团”的黑爪牙,甚至李建彤到陕北采访时,带过路的群众也被打死了好几个。
. Q2 K) C; h6 j4 e  
4 p+ _, W% ?( B  x$ p, K9 t% _  《刘志丹》小说案株连之广,连古代的文字狱都难望其项背。对这些冤情,刘志丹不可能知道了,我们也不知道如果他泉下有知是否会悔恨交加。2 o5 m! ~) h  i$ W( N; h
  
, L: C+ n5 H0 E. I  H6 j  小说几经波折,在成稿十七年后的1979年才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离刘志丹牺牲已经六十三年了。
5 N0 k$ ^  W8 f! i; B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8-5 21:53
学习,了解。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8-6 11:27
谢谢兑版主阅览。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