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04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鹅颈大丘在哪里?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8 18:11: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绍弦注:经常有云贵川及湖南湘西的宗亲向我打听“泰和鹅颈大丘”或“庐陵鹅颈大丘”或类似这样的名字。今日得到李梦星先生发表在《井冈山》报的文章,特此转发,供大家参考。2 c- r! ~- v( |
0 S2 F: u- K1 c! R% ?+ v# C, I
8 E# g( `( [: N& \0 L  [
泰和马市镇南溪村萧氏宗祠本始堂2 ]0 E0 u( C2 K$ P
/ L5 m1 z# |7 p* a

  n* z$ o7 B% m, T& ]- r; C3 o          在明初连续数十年的“江西填湖广”浪潮中,吉安一直有个谜团至今无法解开。就是近些年西南各省,尤其是湖南、广西好多人来吉安寻找祖籍,都说原籍叫鹅颈大丘(邱),或鹅掌大邱、鹅形大丘、鹅颈头、鹅颈塘等,但都说不出古代属于哪个乡或都,更说不出村。湖南许多族谱里都有相似的记载,如永州唐氏谱说先祖在明代建文年间“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胡氏谱载先祖出自吉水鹅颈大邱,湘乡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鹅颈大丘,武冈邓氏谱载其祖来自泰和梅子坡鹅颈大邱,张氏谱载其祖凰公迁泰和,与陈氏合葬鹅掌大丘。还有李氏、刘氏、肖氏等大姓和人数较少的古氏、益阳邹氏以及湖北部分刘氏,都谱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虽然字的写法和称谓有所不同,但“鹅颈”这个中心词基本一致。这么多移民是从这里迁出的,是千万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地方。
- f! ?" i; }* ~* m+ y
: F2 F7 d( n7 o* s: ^
1 \. |3 ?. y( f! f
       可是,这“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属于吉安现在哪个县哪个乡?湖南、湖北等西南各地姓氏为此煞费苦心,可寻遍有记载的古今地名,去疑似地点探访,都没法确定。还有的学者做了专题考察,也说不出个结果,成了他们寻找祖源无法破解的难题。我国古代几次声势浩大的移民潮中,如山西洪洞老槐树、麻城孝感、广东的珠玑巷、湖北人说的瓦屑坝,都是重要的移民集中出发地,也是灵魂深处的故乡。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有基本明确的地点,可就是吉安往西南大量迁民的“鹅颈大丘”,却至今不知在哪里,的确令人困惑不已。

" d+ I: {+ b, b6 ^
2 H+ V" H3 v7 @0 p+ L
7 S! A6 w4 n+ I8 g- @        有的学者认为,“鹅颈大丘”并不是哪个具体的村名,可能是朝廷安排的某个移民集聚地,大家都从这里出发去湖广。这地方估计在赣江边或那条支流旁,一定交通便利,而且较为开阔,能容得下大量移民的短暂居住,地形可能比较狭长,像鹅颈,地面又比较宽,叫大丘。这都是按字面意思推测,也可能这个地方原本就是这地名,后来改变了名称,又没任何记载。因为不太可能有那么多不同姓氏的人全部聚居一个村,而吉安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大村地名和居住点至今基本没多少变化,可“鹅颈大丘”却不见官方和谱牒任何记载。据熟悉当地情况的一位先生介绍,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鹅颈大邱,一个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个是在灌溪镇,可经考察观察,这是村上的小地名,水路交通也不是很便利,容纳不下这么多移民。听说蜀水下游苏溪镇有个叫鹅颈丘的地方,我陪同寻根的湖南客人兴致勃勃去那里看,却很是失望,那只是村人对一大块山脚农田的称呼罢了。据查,泰和县东南沙村附近有个山岗叫鹅公脑,山下不是很开阔,又在赣江东岸,大量的西岸移民不太可能过江跑到那里去集中;还有早禾渡及其梅子坡、中龙乡等地也有鹅颈大邱的地名,今属万安县枧头镇有个地方也叫鹅颈头,但这些都是个小山头或一片田地的小地名,没留下大量移民的任何印记,也不可能是古时移民们的祖居地。还有人觉得,泰和早禾市一带可能是移民集中点,古代从赣中去往湖南,要么是坐船溯禾河而上经永新县到茶陵、攸县;要么是弃舟上岸走陆路经宁冈往湘南炎陵、桂东方向进发,要经过罗霄山脉的鹅岭。这鹅岭与“鹅颈大丘”也许有关系。可上述都是推测,没哪个地方有可信的证据。
5 T; @6 @$ K3 u, a6 a

# \. i; u3 w- V. ]  ?/ U# i6 x+ V: I( v9 v" I/ |8 i2 ?' ]% Y. P/ s. c
         后裔们弄不清先祖原籍是哪个村落,只笼统地说“鹅颈大丘”,我分析:一是不少移民离开家乡时还很年轻,到了新的地方必须艰苦劳作才能安生。到了成家立业后,可能会向子女说过起老家在某某地方。过了五六代甚至十几代,分成多个家庭,人丁兴旺了才会修族谱,可原籍故乡在哪里?可能弄不清了。上辈人的口口相传,说得最多的是集中出发的地点,于是就把“鹅颈大丘”当作原籍了。二,是当初移民估计大多数没什么文化,也不会把原籍的地名写下来记在哪个地方,只是告诉子孙故乡是某某府或某某县,至于是属哪个乡或都,自己也不太清楚。到三四代后,可能连是哪个县都没记住,只知道府名和集中出发地。第三,据说当时官府下令,所有移民到湖广新的居住地后,严禁用文字记下故乡的村名,也不准互相传播,违者严惩,只准说移民集中迁移点,为的是稳定民心,怕他们思念故乡跑回去了。这种说法不知是否真的?还没找到史料证据。
7 W2 V: V2 p5 N' w( S3 T: [

  Z9 f( k% h* z6 h# e. x8 E9 ~

+ M  l  N) y& E$ S7 c         上述浅见,有待方家指正。4 _+ @8 }7 o: S) x7 M( n

6 x. t- N& E$ m) S( q+ |+ [         “鹅颈大丘”到底在哪里?无数的人还在苦苦寻找,盼望有新的发现来。
" w0 A4 E. |0 {6 I$ a
& l7 F. m( N; T2 }3 |7 K8 w3 G4 {
- i3 D, Q( f; F' _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2#
发表于 2019-6-9 06:48:02 | 只看该作者
“鹅公大丘”“鹅颈大丘”等的来历及位置
很多族谱记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今天我把从网上看到的有关“鹅公大丘”“鹅颈大丘”等名称的信息摘录如下,以便宗亲们参考:
7 P5 ~0 _9 P* u$ g$ ^+ Q7 E! \
(一)
9 s9 V/ \8 p/ G$ a% P# O0 i
《高坪镇志》的主编袁国新老师……讲述了一个有关始迁祖与鹅公大丘的感人故事:相传宋时江西境内匪患。一日,土匪首领亲率大军,追杀仓惶逃难的老百姓。忽见马前不远处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孩子艰难地行走,牵着的不过四五岁,一步一跛,嚎啕大哭,那背着的却有十来岁。匪首看在眼里,恼在心头,便策马跑到妇人跟前,斥道:“汝妇人,好生无理,为甚背大拖小?”那妇人见问,忙抹掉眼泪答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孩乃妾小叔,他父母为乱军所杀,唯一的亲人就是贱人,我必须格外关照他;小的却是贱人骨肉……拖小背大,实出无奈!大人若实在要杀,能否杀小留大?”说罢,泪如雨下。匪首听罢,大为感动,便抽出一面杏黄旗,叫妇人插在路旁田里。又传令三军:所插杏黄旗田里,不许军马进入,违者斩首。从此,上下军马,不敢入田。没多久,这丘田便挤满了人。那丘田就叫鹅公大丘。
+ N9 c- ]* _1 L- E% g+ M, n% z9 w
……所谓鹅公大丘、鹅弓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等,极有可能就是同一个地方,理由是公与弓发音相同,而颈为弓状,在江西古语中有把鹅颈说成鹅弓的提法,颈发音又与掌相似,考虑方言不同发音与表达的因素,实际均是指向同一个地块。至于这个地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丘田,就不得而知了……(载《湖南日报》2016年7月22日第16版“湘江周刊·湘韵”专栏)
  O$ V0 E( ], T+ |0 p. D) Z
(二)
7 {/ w; c! v/ u; E$ @# ~4 @
鹅头大坵,也有作 鹅颈大坵 丶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

, a$ F+ P$ |9 D; p, r1 s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丶中龙丶灌溪丶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丶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丶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摘自《莫氏宗亲网》作者莫东明)
+ H2 ]" ^6 c# j4 M( `
(三)

, l1 p1 E* p3 b2 b* j
永州唐氏追祖时提到“惠帝建文元年(1398)八月,德铭公即携眷南迁,杨帆直上,经芜湖至九江上岸,卜居于“江西鹅公大丘”“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四月,德铭公奉旨出任古零陵郡(现永州地区)太守……铭公退休后卜居“鹅公大丘”
所以应在当时九江、南昌和管辖范围之内。

6 i0 ?, C2 q: `% `
……岳池(狮子岩)唐氏家谱说是来自江西吉安“鹅公大丘”唐阿村,但网上说湖广填川的那个是鹅掌大丘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永宁县是现在的井冈山市……我认为:鹅江大丘应该在泰和、永新、井冈山三县(市)的交界处。
(来自网络)

' \$ e% s/ k- ~( r9 M) H
(四)

1 c. K1 M; P6 z  Q$ e! M9 N, D
普利桥李氏……其始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丘”……
唐氏一支:吾祖唐公文奇正一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井塘(又名“鹅公大丘”)……
《熊氏族谱》记载: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4 h1 S& G! k4 F, F2 c
益阳碧田《刘氏族谱》记载:始祖显南公……明洪武二年(1369)挈子家规、家表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
益阳邹家桥《刘氏族谱》记载:始祖敏公……明洪武三年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
《廖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驱赶,历史上叫“赶苗拓业”……
《幸氏宗谱》……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
《张氏族谱》载曰: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
《古氏族谱》记载: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凤顶山大土湾《王氏族谱》记载:……迁出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十八都。
湘乡长田《邓氏族谱》记载: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 f( k: E" E8 D$ y4 M& t1 X& E2 a% ^
武冈邓氏:……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从以上各族谱中,可以大致看出:鹅掌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在古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鹅掌大丘、鹅颈大坵、千秋乡、十八都、鲜家村、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大桥头等等……有些地名肯定还在。泰和县千秋乡,即今县境南部、赣江以东区域。
……
万安县窑头镇城江村鹅颈头、大公庙、芫丘村,坐落于与泰和县交界处,东连古驿道、北接泰和、西临赣江,村后就是赣江古渡口—刁子角。
万安自古属泰和,宋熙宁年间才分县而治。刁子角渡口是古代连接赣江东、西两岸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赣江水路的一处码头。泰和移民在此集中南下、北上或西行,是不二选择。
(来自网络)

" e8 ?9 M4 b4 {: p
(五)
, H, ^# A' a: k% N
目前发现最早记录瑶族历史的汉文手抄版《罩文》记载:“……乘木浮水渡江,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损失惨重,所剩无几。辗转江西吉安落业十余代,吾先祖坟墓均葬鹅颈坪。因汉民改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丁兴旺,惟吾瑶民改沈奉蒲刘步回严兰丁唐杨梅卜,人口甚少。历经沧桑岁月,过着刀耕火种、游猎之山地生活,尚未有一个读书子弟和一个为官之才。天启元年(1358年),吾族又被赵鲁二督统造反围战,古七月初二,追剿不放,逼吾族逃命各散五方,快者远之,慢者至鹅颈大丘黄瓜白瓜棚之下躲藏,途中怀胎妇女受惊,个个血淋生子,追兵见之寒情,懔懔啼哭惊天。蒙军官丢插令旗,赦留此处不准斩杀,幸免于难。当天集会誓愿禁过此日方可食黄瓜白瓜,永传后代,违者子孙不昌,并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四日为罹难纪念日。”
& f% [( v' F) X' K3 I3 t8 S( m
花瑶文献《雪峰瑶族诏文》记载“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因此仇恨抄反,杀败无敌,畏逃无所。我们均与洞庭湖追过黄河,乘木浮水渡命,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逃来江西吉安府,坐落十余代。”《奉氏族谱》亦记载“始祖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庐,坟墓均在鹅颈坪。”

0 z  v* _2 p) l1 }/ o7 E
这说明,瑶族自秦朝后是居住在江西吉安一个叫鹅颈坪的地方。

# l( C2 q: M5 e5 R
查《泰和县地名志》载:鹅公脑,位于县境东南33公里,面积7.5K㎡,主峰海拔405.7m,东坡属上圯乡、西南属水槎乡、西北属沙村镇。山顶有块近3000㎡的大坪。因山形似鹅头得名。……

: t# E# E! ]* _2 t4 M
道光《宝庆府志·武功录》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大规模移民政策,从江西泰和、安福等地迁移大批汉人往湖南新化垦荒,元末劫难仍留在江西吉安的花瑶先民随之流入湖南洪江。

( Y8 v5 b" J8 s  C
这份官方府誌,佐证了花瑶手抄版《罩文》记载的真实性!
' k: H$ m2 E" m
……鹅公脑到鹅颈头村正好是大半天的行程。元天启元年(1358年)花瑶先民反抗朝廷,惨遭官府驱赶杀戮,被迫逃离家园,从鹅公脑山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刁子角渡口是他们的必由之路。当然,泰和县城、万安县城当年也有渡口码头,可渡赣江,但一群被官府追杀的造反者,绝不敢去城里官渡。

6 p) B) v* y$ d+ J
再看看《罩文》的记载:“吾族逃命各散五方,快者远之,慢者至鹅颈大丘黄瓜白瓜棚之下躲藏,途中怀胎妇女受惊,个个血淋生子,追兵见之寒情,懔懔啼哭惊天。蒙军官丢插令旗,赦留此处不准斩杀,幸免于难。”“鹅颈大坵免于斩杀”的民间传说很广,但《罩文》的记载是最详实可信的。更巧的是:鹅颈头村一带自古至今就以种瓜为业,由于靠近赣江,田少滩多,几千亩的连片沙洲只能种西瓜、香瓜,此处出产的红瓜子至今仍然是当地一大名优特产。每到夏季瓜熟时节,江边沙洲上瓜棚林立。这和《罩文》记载的时间、场地十分吻合。

  K2 W7 i) g! e8 e2 w5 {! \
鹅颈头、刁子角一带,地势平坦开阔,又地处吉泰盘地南部移民区中间,作为移民集中出发地,确实十分理想。
……传说中的鹅颈大坵是不是这个地方,有兴趣的不妨去考证一下。

/ z+ m7 P* y7 ~  k/ V

% S8 i& @6 J8 V9 ~: x- v- Q/ s2 M: ^  j+ Y( l2 \' i* ]

' \) W4 `2 x5 O. r8 e
7 u$ a9 N* b: E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3#
发表于 2019-6-9 06:49:32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9-6-9 06:48' |$ f/ t4 E) |# N  l* W# I
“鹅公大丘”“鹅颈大丘”等的来历及位置5 W1 B  H( q5 [- O* D8 p
很多族谱记载祖先来自鹅颈大丘,今天我把从网上看到的有关“鹅公 ...

  c! ?- k, x. i' s* v原文地址:江西吉安泰和古地名探讨:鹅颈大坵(转载)作者:忘忧草
' N* m' o9 ?& g- ~. q

    鹅头大坵,也有作鹅颈大坵、鹅公大坵。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但它出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的家族族谱上面。


- l) P4 f5 r- ~- g    其他姓氏网对这个地名同样十分关注,如黄氏宗亲网()族史研究版块地名考证专栏就专题讨论"鹅颈大丘(坵)",能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其中的"第二种说法":即"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行政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实为相距不到30公里远的二个自然村镇,均属泰和县内。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也错不出几十里。"。


. I7 M$ I* h% {4 y3 l+ B  Z    还有人和泰和县的网友专门讨论这个地名,兰陵萧氏论坛上一网友:"我今晨和泰和王山村的萧珠贤宗亲咨询;在泰和境内的中龙镇有个叫鹅颈的村子,有部分萧氏族人;[和王山同修]。有一小江叫鹅公圳汇入仙槎河,上面宗亲提到的大丘也是在泰和灌汲(应为灌溪--本人注,见上)附近,有没有萧氏族人就不清楚。"如果鹅头大坵在泰和县十八都,那么,我们只要知道十八都的范围即可。我没有泰和明、清时期的地图(泰和县志上应该有)。但是,我们可以迂回一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与泰和相邻的吉安(吉州庐陵)人。据其《文氏族谱》载,文天祥之孙,"宏,字季谦,行三系升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马庙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砚坪文家山。生一子,讳美钟。"而"石砚坪"就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在小龙镇正南方。


1 o7 w  n1 n4 T) }9 `) W  S    现将泰和县行政区划沿革(部分)转载如下。


, C2 i( A# w5 }+ H+ x' ^, N泰和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乡、里、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

0 V# R5 o0 d9 ^
    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11]。注11:《泰和县志》清光绪四年刊本,卷二舆地志;《泰和县志》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舆地志;《泰和县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舆地志。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其范围为今天的灌溪镇、中龙乡、小龙镇。结合《文氏族谱》中"泰和十八都石砚坪",即使没有旧地图,最大可能的说,泰和十八都在小龙镇一带、仙槎河上游流域。十八都的范围划定后,按照这个坐标,"十八都鹅头大坵"应该就好找了。我查过新地图和电子地图,可是,没有鹅头大坵这个地名,应该在某个时期改名了。


. U9 ?' L4 k  x) Z9 K; R" u
3 Y3 K( F% k. x6 ?( U

timg-3.jpeg (71.19 KB, 下载次数: 95)

鹅掌大丘

鹅掌大丘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4#
发表于 2019-6-9 07:06:08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几十万谢姓后裔的移民圣地——江西太和鹅颈塘(大丘)https://www.meipian.cn/1earcumv
4 Y% {; X7 N4 p9 L- |
; O- |0 G. b! A8 q1 p# ?% W7 Q7 B

3 E, ^3 E; o) l江西泰和鹅颈塘——湖南姓氏的集散之地      

6 R" C: F" j) A: P1 v

: `6 P; o" O' k* u/ B! J( Y  1、据资料显示,鹅颈塘这个地名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于唐宋之期就有了,是个老地名,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现在你去江西泰和县各乡镇,却找不到这个地名了。或许是时代的变迁之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小地名都重新命名,又缺乏相关的文字记载,故不易查询。
$ F" K1 O1 P2 a$ c- P" a5 s/ B6 F: t
         2、不仅许多谢姓族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泰和县鹅颈塘,而且湖南其他各姓的族谱中,也有许多记载,包括李、刘、龙、唐、萧、谢、王、张、孙、贺、傅、郑、罗、廖、雷、周、胡、何、邓、彭、文、贾、封、兰、欧阳等20多个姓氏,也都是迁自鹅颈塘。除了迁湘始祖都台公谢登云世系来自鹅颈塘,还有桂阳的城西塘谢氏和宁远的白莲塘谢氏,宋元时迁湘的谢氏皆有源于鹅颈塘之说。

* A- F# k8 J6 S5 Z+ w( S0 z/ k! F( J! a1 i% Q  n3 f
         3、关于鹅颈塘,又名“鹅掌大丘”、“鹅颈大丘”、“ 鹅头大坵”、“鹅颈大丘圳”、“鹅江大丘”、“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鹅公大丘”、“ 鹅颈丘五十二都”、“鹅颈邱”、“ 鹅颈头”、“鹅颈”等,在不同的族谱中,有诸多不同的称法,大同小异,但应该是同一个地名。
9 [! e5 b% ]4 O! {  v

+ f" c  w! z9 ?" h* ?3 @0 f% ~1 O          那么,这“鹅颈塘”为什么能容纳那么姓氏,那么多的先祖?它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多大的范围,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同小异的叫法呢?
8 a7 h7 J0 g+ q4 Y1 B' V, t; }

+ x; L# R6 u& V9 E7 S        其实,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是一个象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等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明代政府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江西填湖广”,大多自这里集中后分发湖南各地。
7 U& p% B3 m- Y) {& z
" G. v8 n; ^( f8 @& Y& X
        不断地集中到鹅颈塘的人,来自江西乃至周边省份各地,姓氏混杂,人数庞大,持续移民时间又长,当时没有全国统一的普通话,因此各族谱上关于“鹅颈塘”的记载,在名称上有相当的出入。这应该是口音与记忆上的误差所致。但是,这“鹅颈塘”在移民先祖的眼里,大致地形是一块丘陵,像一只天鹅,有一个弯弯的细长的像天鹅脖子一样的山冲或者交通要道。有山,有水,有路,可能还有塘。并且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
- d) S3 S$ F3 g% `- Y. z4 V

- Z& |" e( g. T         泰和县自宋淳熙年间起设坊、乡、里、巷,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乡分为里;泰和城内则为坊,坊下为巷。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明初坊改为厢,乡分为都,都再分图(图又称里)。全县共划分为6个乡,从东至西依次为:仁善乡、仙槎乡、云亭乡、千秋乡、信实乡和高行乡。6个乡再分为70个都,按数字顺序命名,县城位于四十五都,城内分为东西两厢。此后历明清两朝,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沿袭未变。

9 z1 a& m8 O" k7 |* P# U  U4 }- j8 T
+ f7 M8 A! {' Q1 A% o4 n+ j: |8 l) ]        仙槎乡辖九至十八都,一条名叫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中龙、灌溪、樟塘三镇一乡13个村,在樟塘乡境内与仁善河、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据“鹅颈塘”的另一名称“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推测,这“鹅颈塘”大约在今天的泰和县的小龙镇一带、仙槎河上游流域。
; ~& G' K. ^" Q  \5 m2 a9 @, V# H
" w+ X7 B6 k: R; q8 c

' t3 E/ F! d/ A# S4 J; H

# g  M& [! w" @* r江西祖籍地泰和县鹅颈塘今在何处之谜: u1 u3 Z, a+ I0 }) v

0 s% U: ^2 X: I" d! t据网上资料,湖南省70%左右的人口来自江西泰和,而桂阳县多达90%左右!目前,也有很多网友也在寻祖,有关鹅颈塘的今属地到底在哪里呢?目前至少有3、4个版本:

% w+ O; P: C6 L" c5 K/ I% f9 ^  \' L) ?8 M5 W( Z
版本1:中龙乡的鹅颈下;古代的泰和县鹅颈塘是否就是现在的泰和中龙乡鹅颈下呢?我们群里(鹅颈塘-今属地查找:106041438)的陈君平宗亲曾经到过鹅颈下,他说现在的鹅颈下不是以前的鹅颈塘,而是陈君平所属的遂川县陈氏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且村子也很小,不可能分出那么多人出去。前段时间我通过“泰和吧”看到网友的留言,得知他就是现在的鹅颈塘的宗亲,全村都姓陈,鹅颈塘和鹅颈下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目前我在吧内有留言,还没有联系上。
: i3 X1 j. T$ ~: R; z+ ?* b

$ w8 i' d6 a5 I3 B. M版本2:万安县的鹅颈头;打开百度地图,发现万安县鹅颈头距离泰和县城非常近,是两县交界的地方,在古代是否属于泰和县呢?
. Y" @2 P+ ^# p! ?" W
版本3:泰和县的城门附近;2012年7月22日,我在泰和贴吧看到这样的贴,里面的内容是:“我是贵州遵义的,姓张,据我家族谱上记载,我祖是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杨柳街鹅掌大丘迁来的。想问问各位朋友,是否确实有这个地方啊?”还有兰姓的吧友的贴,他也是族谱记载是泰和县九甲杨柳街鹅掌大丘;群里的匡姓网友族谱记载也是县城北门。

5 l$ X  U! I/ P8 d+ m
1 N7 s5 A' i' Q- v% m; Q版本4:泰和县早禾市。
, `6 ~1 ~. a" y/ g: P* q' s
. l( \& }; Q6 Y9 I
我族自始迁祖陈斌宗公于1280年左右徙居湖南桂阳县杞木村,祖籍地也是江西吉安泰和县鹅颈塘,由于年底久远,至今没有联络到。还是邻近的万安县窑头镇鹅颈头呢?还是另外还有其他地方呢?

& h# C- k3 C/ N0 T; J7 H% j* A
$ p( j( [$ L! m4 f" b现在群里的很多网友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他们的祖籍也大多来自鹅颈塘,只是迁出的时间不同而已。据资料显示,鹅颈塘这个地名存在了很长的一个时间,存在于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初等,最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5 h* B  N2 W, \( U$ ^
+ X# @" T7 N( t+ I" J) i有历史的记载作为参考,据《泰和县志》:南宋德佑元年(1275)二月,江西提刑文天祥募兵勤王。三月,元军攻占泰和; 景炎二年(1277),宋丞相文天祥由广东梅州反攻江西,指挥招讨副使黎贵达、钱渊龙率军收复泰和;八月,黎、钱在泰和战死,文天祥率军撤退;1278年12月在抗元失败后被活捉,蒙古大汗忽必烈亲自劝降未果,于1283年被朝廷处斩,死时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史诗。

5 U' a( u! d) \8 f, M4 m% [/ c" a* P5 @: l5 B) F
另据记载:文天祥是吉安人,而且是一个文人(状元),当时他领导的3万抗元部队都是当地的农民、地方武装,甚至和尚等,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更不用说实战经验了,所以面对20万蒙古的精兵铁骑,很快就遭到失败,到最后只剩6人,其他人大部分逃到湖南等地。而绝大部分就是这一次宋元之际的战乱,迁到湖南的。在百度搜索“鹅颈塘”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姓氏,包括李、刘、龙、唐、萧、谢、王、张、孙、贺、傅、郑、罗、廖、雷、周、胡、何、邓、彭、文、贾、封、兰、欧阳等20多个姓氏,也都是迁自鹅颈塘(或鹅颈邱、鹅颈丘、鹅颈大丘、鹅颈头等)。根据我的推测,当时的鹅颈塘应该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乡或比乡更大的一个区域。
4 J* v. W# K) E& @. F

9 i/ E, A, q) I" u, v7 i: q
# H6 g& E  y3 _  y+ l5 _
江西泰和鹅颈大丘--邵阳金称吕氏 先祖世居地成谜?
/ U" G- w9 P6 K! A. f
2 L7 x- V2 w! T$ z" N
梁园处士  来源
2 c% ^) L! Q% v6 D   小编今天得到一个很震惊的消息,邵阳金称吕氏祖先是谁,成为世界又一大谜团,从中华吕氏文化研究中心,到各路专家,都没有办法佐证邵阳金称吕氏的由来,虽然我们都知道,邵阳县金称市吕氏始祖茂孙公,世居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坵圳塘上,子四:再荣、再华、再富、再贵。茂孙公与长子再荣卒葬江西,再华、再富、再贵与长嫂石氏于明洪武3年(1370)卜居武冈东乡社溪田,即今邵阳市金称市溪田村。但茂孙公以上就断了线索,查询泰和县并没有吕氏族人居住的线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泰和县鹅颈大丘相关信息。但都没有吕氏的蛛丝马迹!8 g3 X1 b  V1 V) x& ^: {

5 C- A1 V$ P8 q- V3 S2 F7 Y     很多姓氏如吕、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 T, J5 C! C; [2 b
8 m7 s% w3 V' ~  a3 Q6 I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 H2 l; q( c. i1 w7 O  J+ u* x/ r  X: |. e! \6 y7 I
《张氏族谱》载曰:【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复宗。【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鼎轩。……
1 V! g9 r' k9 y0 [* V( ]

% V8 H5 w' L' B    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
2 b0 E+ d3 ~8 m) W5 H7 C7 U5 G: S   下面是陈、刘、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 u! y! b+ X; D, i! x
; e% j( `6 b+ p; ?! @6 z+ s, U
+ w  g: [" v6 n0 q$ S& H! F( g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A* ?/ T9 [' u$ m

$ i9 X/ {: l# M" q. V! ]5 ^
2 T/ A, d0 x, R
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8 s. _5 K, O1 W% N$ @
1 ?1 B% G1 P) H, K0 Z' y

/ ?2 m. i3 z6 F8 Q, ~0 F; B3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C% C$ p' W. a' P" _

0 v8 G1 v9 e' s6 j. w

$ A! e4 t4 N  j- U0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2 S1 D) r/ M+ c- _9 m( o, Q  C& u( o5 X

6 }4 X1 q4 L- t5 i, [! H
( T! w- L; [6 h* m- E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7 y$ i4 o: c) u! c% q" l

* m7 ^, V7 O9 [# n* k
% J# B2 m; f9 O3 I3 {. E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9 z, j7 f# U4 L1 C
  S& G& {/ e7 Z2 |; v2 S1 r
( N! I# ?$ e: r$ P9 V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 `2 Y! K6 R; u/ Y# J. }
! N7 ]7 G+ @  L
+ `* {$ e7 N2 ~6 `3 J
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8 @  c& H9 y" q2 o4 I; S

2 B' K% o; M# ]# W
& C& R, ]9 U0 D7 f
另: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  B0 G% W  V/ |, P. D. j" o3 _; j

8 t' W) f& [( m2 U( h4 W
9 O- H8 J+ H! l: z" q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
$ y4 I6 b! N, t1 _; t5 S  E2 c7 G: g, W; k
0 p4 `5 P, {% N$ }! s5 V7 Z, m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圳上村9 `. N# f: l" t4 m* r- ?  c' Z

4 ^5 h+ s, h6 _$ U; u2 V
# d8 ^0 Y- {' }6 l3 j
范阳郡。本族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 O: a4 k1 j4 r1 {  M! S

4 q7 M' k/ {) i0 x6 b
3 v; @: G* m; V. `9 W  V
南瑛公、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30公里处,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叫早禾市的地方。
7 D4 B. V( W% `% B1 }7 [" i& W9 r1 A9 V

/ Z9 d1 q: ?1 j# [! B" r$ e   古氏: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J# A7 B6 }7 g: z- i6 F& Q
' u( d! v6 c1 R* g$ M

/ O8 d7 ^( K1 ]   胡氏:迁湘始祖汉清公,字允元,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3 U. f; \: m+ B/ G. t  Y  D. u
" k* u* P8 o' x6 B! E6 e1 C
9 G# q4 j$ X' H1 H" D( j
始祖画先公,字贵一,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0 h5 b' g: w7 J* T( I3 J$ k9 W
9 H2 D- M( m) O2 \) V9 F9 Z& }4 Z
) `+ D* I- h( Q. _+ t7 y' b. F
   熊氏: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7 R& ?# ]& u& g, m& [* e7 q
0 K, H/ n( X) k

" L: Y% `$ ^0 d& D3 C1 _( l   黄氏: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
! _4 w% |; n9 C0 X
+ L5 E2 t+ H$ L& G  X
( I. C+ @( y0 A  U5 u+ J+ C" V
   陈氏:陈友谅:明末江西泰和人,由泰和县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黑洋大箐牧垦定居,住贵筑谷池里五甲。9 h& y3 e5 }- z& p0 Y

% X- S: U0 ?& g, [( X9 Z6 B

. h5 T1 n  v0 s6 s( `5 {湘乡长田邓氏;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0 l# a5 ~% e3 `

# K! V$ n! F. B# J; Z3 e. z
- m2 Q1 V9 D, q/ T9 ^, e# _
湘乡江口邓氏;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9 u9 _8 E2 k% v2 M/ K9 s, C; C' D# C2 |$ E/ i- p8 M. J

( O2 D* r) q- E; H; M8 f+ _武冈邓氏;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m) M- w0 ^/ C1 [, C8 V& H
4 `. L$ \7 Y8 d5 w. t. G6 ]" O

. j; V9 n* `* @5 T武冈邓氏;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 u4 Q9 Q2 d# V% {  n

( P# s) y" y9 c! ?& s% }1 X+ ^2 k

1 z! J1 A4 a8 N$ D5 Y+ k   从以上各族谱中,找出以下村庄:
& S+ d( l" i4 F- e4 ]- o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塘、鹅颈、圳上、圳上梅子坡、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 f4 k! M: q- |: l

2 m4 ~; _0 o+ [  w/ l; F; c8 |
' D/ d1 W3 G6 Z( X! W' `# m* x+ I5 H  v' ]. G
1 @) N1 V0 M! G4 [7 M2 Y8 G( t4 M# ^

, n. O0 b4 M8 k7 Z- g! ^+ k- Q& E5 t
) d5 Y" X3 P2 ~7 u4 `. |* a9 F4 r2 |3 H2 z5 d$ a
5 k) s$ U- i  J5 A$ [, I
' V$ F( l: Z6 K9 u; R9 G
" m% O5 Z" U3 J. ?: O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发表于 2019-6-9 07:08:03 | 只看该作者
赴江西吉安泰和寻找上源考察报告

2018-07-28 20:29:28来源:宁远王氏族谱编修会

[url=]打印[/url]字号: [url=]T[/url]|[url=]T[/url]
9 U$ S0 Q( I) \0 w% y. d
: ~: X: p, T5 L( n& s
受宁远王氏族谱编修理事会负责人的委派,王昌伦和我二人前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寻找宁远王氏几大支系始迁祖的上源,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 ^0 _( t% ~8 y' Z* Y
我们于2018年5月15日下午出发,先到江西吉安市,找到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后到泰和县的螺溪王家、枫林王家、梅冈王家、花园达尊坊王家、甘溪王家和鹅颈下村与武丹桥村调查,23日上午回到宁远,前后共计8天。
7 j4 v) e* ?$ q& N6 e$ a
我们的调查思路是,要想找到祖先的上源,必先找到始迁祖的原籍村庄。
& s& p& R6 ]& v) f* e1 }
宁远王氏老谱记载:喜用公原籍江西鹅颈塘土著雷字岭,大一公原江西泰和县鹅颈塘离城十五里鲁班桥人,元九公原江西泰和县鲁班桥人,朝元公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圩迁来,仁鞠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桐枧下人,积厚公原籍江西,友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土著鹅颈塘,良降公江西泰和人。

3 [3 e8 M9 _6 ?; x; Z
为了找到始迁祖原先居住的村庄,我们在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拿到了泰和县地名志和吉水县地名志,经过认真反复查阅,这两县地名志均无宁远王氏老谱记载的先祖原籍村庄。

$ k2 K- Y0 h: L, V% u' n" u1 _
找不到先祖居住的原籍村庄,我们就想查阅吉安市泰和县王氏的老谱,看有无对宁远王氏始迁祖名讳的记载。我们在吉安了解到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正在编辑吉安地区包括泰和、吉水两县在内的王氏最大支系该公支的源流世系,于是恳请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为我们提供该公世系,他们拿出了正在编辑的世系初稿。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查找,没有找到宁远王氏始迁祖的名讳。我们便前往泰和县,走访了五六个该县较大的王姓村庄,翻阅了他们的谱书,也没有查到有宁远王氏始迁祖的名字,只是在枫林村谱书中查到有一位叫“元一”的人名。经查对,这位元一与宁远王氏的元一在出生年份上相差199年,这两位元一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4 p: u: F+ R2 p" S  G
在查有无宁远王氏始迁祖原籍村庄和名讳无果的情况下,我们转为查找与始迁祖原籍地名相近,或读音相同的村庄。一是到了离泰和县城100多华里路的中龙乡鹅颈下。这个地方有一座酷似长长颈脖的鹅公山,鹅颈下村就在鹅公山的山脚。这个村的人,不姓王,而姓陈。据该村长者介绍,这个村在历史上有没有王姓人,是否叫过鹅颈塘的村名,无从知晓。但村里有水塘,有可能叫过鹅颈塘。该村左侧的另一个村庄,曾经住有四五户王姓人,前几年都已搬到邻县兴国县去了,具体迁居到何村,不清楚。二是到了离泰和县城15公里的武丹桥。在泰和,武丹桥与鲁班桥读音相同。到这个村一问,得知这个村的人姓欧阳,没有姓王的人。在离村2公里处有王姓村庄。这个村叫甘溪村。我们驱车去过。查阅该村老谱,没有发现有宁远王氏始迁祖的名字。

0 s7 J: X5 t7 G5 w. o: l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找到宁远王氏始迁祖上源信息的线索,但了解到关于宁远王氏老谱记载的始迁祖原籍地鹅颈塘的一个重要信息。8 F7 m1 k3 I0 n& ^
据吉安太原堂文史研究会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以前接待过不少前来寻找鹅颈塘、鹅颈大丘的人,都说鹅颈塘、鹅颈大丘是他们姓氏始迁祖的原居地。其他姓氏也有人到吉安泰和寻找鹅颈塘、鹅颈大丘这个村庄,说明这个地点不是一般某姓居住的村庄,而是一处特殊的地点名称。同时,我们找到了泰和人刘继德关于鹅颈塘考证的文章。这篇文章说鹅颈塘是湖南姓氏的集散之地,是明代政府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就在泰和县的小龙、中龙、灌溪、樟塘几个乡镇的所辖地。我们所到的鹅颈下村,就在中龙乡,而且村前有一条上连下通各地的古代官道。也许鹅颈下就是元末明初的鹅颈塘所在地。# q3 M* W0 d' ]9 n8 p8 H* z& S

' `7 I" @% L7 I" W3 A宁远王氏族谱编修会  汪东胜敬撰/ {+ U3 g2 d% j. _& @2 {! \" f7 J7 L' \
           2018年5月25日
' ^4 N2 j' l/ g9 d
$ h5 R& n2 J8 c$ c5 U% d# H' o

  ^9 u% h- `% g4 T  c1 X来源:网络 http://www.wwdoa.com/2018/0728/35889.html8 E/ E1 T( _  n/ C
" W, J, X  S& O3 m3 {

8 Q# V1 I: z  p4 i
; }9 i3 b: j5 G  f7 Y# N. K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6#
发表于 2019-6-9 07:15:56 | 只看该作者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 j1 I% k9 M) |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2 @8 C9 n& i; L0 z

2 {; w2 H5 b  X& W  z一些姓氏如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6 c7 C* k' U9 {, {
3 ~7 z5 O# L  x5 v- ^-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
/ {2 H8 c5 u& X+ j
& s/ j' b2 ]9 U# p# S; v〈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 [5 A2 `& H( \' r& Z9 k2 B6 Z3 T' U- D; H* a' ?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唐氏生四子名道清,道淳,道明,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扈氏生四子取名传诗,传礼,传书,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娶刘氏生二子家麟,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 E0 u- ^. c5 E# \' Y
9 ~) f5 G, x9 E《张氏族谱》载曰:
; `; ]  u+ H' z, A  R2 e6 w
9 d" o9 w. ~3 B! Z; Q【127】凰公:知县,迁吉安府泰和县,与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复宗。【128】复宗公:拔贡,与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生基坟内有碑。生子鼎轩。……' @) m6 U' s9 M' @( r/ J% w

/ A5 \9 M2 N4 q; O7 v  ^+ R幸灵公、仲二公支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必源公支系,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圳上迁出。现今这两支系可是大队人马。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是很多宗亲想了解或走访的圣地。不但幸氏有此,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太和县有渊源,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当地人也许会清楚点。下面是陈、刘、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供参考,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
叫圳上的地名有几个!
2 J* u+ P0 _$ o& E: {$ }0 }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圳上# R3 M) j! f8 S; E% x' j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金龟塘圳上; }; }# }* m( }# G0 [% i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
# U/ X, ~8 G2 r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 Q, |# t/ y- M" s
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0 \% l' V) P, E1 T; p3 B9 N# N% A
另: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圳上村
范阳郡。本族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c2 d6 _+ K% h' [! T9 a) {; g
南瑛公、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30公里处,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叫早禾市的地方,不知此地。
6 m: r5 h4 t7 a! @始祖翊圣,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贬官
% O) Z0 a8 F1 m; _( i益阳碧田刘氏:始祖显南公,字易传,号新田,明洪武二年(1369)挈子家规、家表自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9 I: h. L& h6 C% o
益阳三甲湾刘氏:始迁祖自一、自二、自三兄弟三人,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同来湖南益阳。
益阳邹家桥刘氏:始祖敏公,字於事,明洪武三年(1370)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坵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8 t" Z5 ^* s5 G. }% L$ h
益阳河塘刘氏:始祖光世公,十九传至文佐公,行六,元至正间由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县三里金鸡山(今属桃江县)安化浮青刘氏:始祖驹公,唐朝人,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潼江湾;
新化城南刘氏:始迁祖现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
新化刘氏:始祖景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Z: e# @1 Y& Y) y/ Q! c2 m
始祖百祥公,宋乾德间奉命自江西泰和圳上早禾市鸦鹊林南迁,
始祖百祥公,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宋开宝3年(970)诏圳上居民以实邵州,于是百祥公留兄百顺公守圳上旧业而自徙邵州6 J7 Q4 Q7 n) p
原藉江西泰和圳上潼江人氏
0 L, x3 D" p3 [- @2 ` ! m$ o+ b# u3 P: M) I9 o
上寨村廖家〈廖氏族谱〉第一次迁徙,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驱赶,历史上叫“赶苗拓业”,比较著名的就是苗民田宣慰作判,随着军队来到雷旗屯(今邓家堡)这个地方居住,当时在此居住的是五旗,其中廖姓占了一旗。
" R+ }4 T9 g# G' |7 b  [( i" ?0 H/ `/ U3 n4 _; O  D) Y; ?' Y
古氏:
4 N4 ~  g) w( }. f$ F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 b8 \3 M1 M* I, ~
. k5 y# t' P/ A, }0 u6 l3 h
胡氏:; z8 n/ G7 o+ ^% H! t6 v; F
迁湘始祖汉清公,字允元,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 d: J" Z, z$ n, ^" g0 I$ W4 c始祖画先公,字贵一,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7 g3 X4 a6 ^5 H+ r始迁祖志楚公,字以敬,原籍江西庐陵县儒林乡丹桂里,明洪武初
6 j) p. d( W- q+ j8 r4 L湖南胡氏仲尧公四传至杞、相、栝、楫、枞、根、朴七房。楫公五传为彦广公,朴公五传为念意公,均于宋元丰8年(1085)分别由江西泰和枣和市圳上永丰三都果树城隍鹅掌大丘迁湘。* B1 c# S: o% Y4 d
$ y( ]* T3 u, m( F' L
熊氏:8 [0 u3 T% F: J) P. Z
六世:熊国瑞:举人,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国瑞祖娶刘氏,生六子。名兴文、兴武、兴诗、兴书、兴礼、兴义。. E8 n/ Y% D- o/ P; a, ~
七世:三房熊兴诗:买业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四房熊安世,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地名熊家村。/ r9 M7 `6 d* q7 [: s: d
九世:二房熊居义,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 c3 n/ n1 P% {十世:四房熊立志,居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 z2 @/ q5 _1 C3 ] 
: c5 A7 d/ v' x9 p黄氏: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 E$ ?" a' J5 o
吾支族原系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四甲人氏。明洪武二年(1369)驾前当差,有违钦命。
1 |; @, l. Q7 `( E% s# u" [
0 y8 n6 z6 F  D1 a7 l- O" \7 q王氏:
5 w8 D9 V% U& o) I入川祖:王晋元,由湖北麻城孝感乡迁来,系江西庐陵王氏。; @7 o3 a# K  h, C
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大滥坝王氏宗支。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王家楼房宗支入川祖:属江西庐陵王该公的后代,途经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 S8 d& c( _- z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乡水市村王氏宗支。入川祖:先祖王子游,兄弟三人,元代中期,由江西泰和县旱禾乡迁到湖南安化县梅城,- C4 O) m8 @1 ^! V( Q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义和坝王氏宗支。明未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中街五步梯迁往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落业。
& o' ?$ m5 A. ^. E. l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解放东路王氏宗支。入川祖:王国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五甲塘迁往贵州黔南阳水邵(邰)家堡落业,: ^1 ]& U) l4 ^  f% ~$ Q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凤顶山大土湾王氏宗支。该支原籍系湖广鹅掌大丘(□□省□□县),; |( ^- L+ C! c- o5 l7 X6 `7 `
为避金兵进犯,隆裕太后率妃嫔陆行至吉州,从吉州乘舟至泰和、万安,改陆行至...
# b: j. e" m; {( J  `- h王仁书支:国.良.文.定.朝.宗.永.继.仁.道.义.兴.正.德.杰.果.高.贤.奎.超.铭.尚.远.谋......(迁出地:江西吉安太和县王望村)。
, n- W5 s) f3 ^& ~, s) q王克平支:熙.开.灵.吉.尔.龙.登.维.先.德.廷.伦.元.仕.志.永.世.克.昌.明...... (祖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大古坟)( I" c& [# k* n) M) W: M
王永安支:兴 应 文 世 言 思 大 洪 恩 照 永 振 家 ……(迁出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十八都)。
: T7 W7 y: D) y+ E仕绪支:祖永文开正朝廷进仕君;汉高龙凤榜天夏国耀升;观元清康泰昌庶州 海知;科景化艺启仁举乾坤定;平民富裕熙邦运荣盛祈;万众谐业强中华展兴鼎……(迁出地: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小地名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6 u8 C' x- @+ y4 K' G9 e0 W2 V8 W& Z# Y# x3 b  e$ V. N  v* b$ ^
陈氏:
- J" B$ U; K4 }& c4 t& c陈友谅:明末江西泰和人,系义门果石庄始祖陈思洪之二十二世孙,上自陈胡公为107世孙,陈友谅与四弟陈友谒于明末万历十年一同响应朝庭奉旨移民,由泰和县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黑洋大箐牧垦定居,住贵筑谷池里五甲。
) y+ q, S- P' v/ J. b; t; S( y湘乡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受郡南阳,佐光武中兴,封高密侯。至大瓅,字开疆,号乐只,元至正3年(1343)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1 q' n! F5 ^7 o2 q- `# g" ]; p
湘乡江口邓氏
始祖仲华公,世居河南新野,历三十四代至梅官、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至四十四代大瑜公,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 ?5 U4 ]6 f1 p3 B" \1 z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坵迁居湖南武冈县。; B8 S; W& v: a9 V8 ?
& P* \7 m& B# Q% D. k5 Q
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原智、原涛,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世安,兄弟于明正统间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5 V! R! H, V  V  F7 Z/ \ $ p. I6 w3 X; r- p3 A! M
从以上各族谱中,找出以下村庄:
; [7 _+ i  k: p7 Z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塘、鹅颈、圳上、圳上梅子坡、十八都鹅颈大坵圳上、大桥乡永乐村陈家湾、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千秋乡十八都、大古坟、古家庄、王望村、五甲塘、鲜家村、上坝村、圳上潼江湾、荣坪乡、圳上黄家,早禾乡、普乐乡永盛里均(圳)上、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7 r$ p0 a: @+ P2 q/ e  ]3 z
- v$ C; M/ I- n; W( `! ]认真分析、考究一番,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时集中移民的营地,包括许多村落,查看泰和县地图:查到“鹅颈头、芫丘和桥头、熊家村,在赣江刀子角渡口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在泰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
7 Z& u' ?& c) q  a7 e$ U
( p/ W$ |1 g$ `# S( ]4 S
) g' S/ Z. s) M# e( b0 i0 b

timg-3.jpeg (71.19 KB, 下载次数: 85)

timg-3.jpeg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9-6-9 07:58:35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9-6-9 07:15# Q. X, v! e" Q# L, K. _- \, C7 |0 u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 x0 c0 I; a& z- N: i* h/ Z0 p7 P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 Z2 m+ u& Y% A1 e3 q鹅掌大丘在哪里?未有定论。0 s: i6 f4 b. N# _0 k%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6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