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216|回复: 27

[原创] 明朝前中期的南昌姚氏与微山湖部分地区的关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发表于 2018-4-17 1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3 16:28 编辑
; {4 r! i: @& \$ X9 }8 P' Q! k' g  `" L' M  g
《留城与郑家集》
, T  b( A- x5 f5 {江西多水,故南昌姚氏多依水而居,外迁族人也是如此。
$ z- s) k2 {- I: Q' [3 Y0 h  据可靠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历史名城留城被水淹没,沉入微山湖底。留城居民就近逃往徐州北铜山县附近居住,一部分选择高地,居于微山岛,还有部分居民迁往其他地方。, p  T. J: d% M  b4 e
  留城的大约位置在现在的微山岛西南六七公里的地方,每当微山湖水位下降,留城遗迹便露出水面。
2 o' g2 a1 ?: o在留城没有被水淹没之前的七十年前的正德年间甚至更早,南昌姚氏就迁到了这里。谱中记载,有的迁往徐州运河北,有的迁往石佛山(靠近微山湖),有的迁到了离微山湖很近的郑家集。
, }9 g( ]$ w  O' r1 c  查百度:据秦代泗水郡、隋代彭城郡疆域图所示,郑集地处彭城县、留县之间,离刘县近。) w- O" a7 n- M% T. R) \
元末明初,郑集称郑家集,与周围的王庄、周庄、罗庄、苗庄等自然村连接而成,属古延寿四乡境。当时的郑家集镇相当繁华,郑集原有古庙,据旧县志载,“郑家集清泉寺,元至正三年建”;“律住寺,道光旧志在四乡境,同治府志在郑家集”。历代封建统治者、兵匪豪强均在此建汛、筑圩、立砦,是当地较有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旧县志载:“郑集砦,城西北五十里,咸丰十年建,旧属四乡,辖村八十四”。7 |7 ?; i) W5 [
需要注意的是,郑家集离徐州远,而离当时的留城最近,仅仅有三四十里路,留城离微山岛约十四五里,郑家集、留城,微山岛三点成一线,在同一方位像三个璀璨夺目的珍珠穿在了一起。0 V; r! r! X5 V" h9 ]
明代前期至中期(微山湖没有涨水之前),南昌姚氏族人就迁到了此地,虽然谱中没有具体记载留城,但是可以想象,在当时,留城作为一个古县城,其繁华程度要远远高于一个小小的郑家集,作为精于研究江西派风水(中国两大风水流派之一赣州风水)的南昌姚氏,不可能只选择一个小小的集镇郑家集居住,而不选择自汉代就以繁华著称的留城。; N1 b* d0 f" T6 n9 o
南昌谱中记载,与留城大有关系的微山县留庄镇,就有南昌姚氏外迁族人定居。, g2 o& r7 R8 o
我的想法在谱中得到了线索。约在明代前中期,一位叫做姚中宝的南昌姚氏族人,带领家人和同族一起来到了此地,其中二儿子三儿子定居郑家集(有一个疑问,这支族人是先定居留城,湖水上涨后财才迁到郑家集?还是直接迁到郑家集?有待考察当地族人。),大儿子却不知去向,谱中只记载迁到了山东,后无下落。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线索。
$ l' g5 ?. I# Z% t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兄弟之间同族之间失去联系?以至现在的后裔也不敢相认?据分析,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那次黄河改道,淹没了留城地区,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各自逃生。同时期迁到徐州河北(京杭运河)的许多族人,如石佛山,峄县等地的族人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就在当地开支散叶繁衍生息。不过由于离家太久,跨越了明清民国等朝代,估计他们已经独立修了家谱,只是隐隐约约知道自己是南方姚,与徐州姚有关系。& t* O6 _- W- I9 g
南昌姚氏明代初期外迁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战争,很多族人入了军籍,参与了不同政治集团的角逐,以至于都落得不同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明初的战后初建,南昌姚氏应政府号召,凭着祖传的手艺,参与各地的各项经历文化建设,后定居于当地。/ ~5 Z2 |  ]& u8 _
  有的宗亲说,鲁南苏北地区的姚氏很多支系是一家人、是同一个先祖的观点,我也是赞成的,也倾向于这种观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商榷。- R4 V9 I. Y& f: {6 h
                 枣庄绍峰; S. p) e0 d8 [( K: s

$ J6 V! i+ a& F$ o* c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11: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4 20:01 编辑 # o+ O8 c# O: ~) }  l8 x3 M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8-4-23 22:451 _) n; f8 j% ?6 t* s& b& _
《明代的留城,郑家集,石佛山,垞城都属于徐州》5 f# U- r1 b; q3 l6 G# y

. d; h1 Q  R6 P. ~' l懂得历史的宗亲都知道,留城自魏晋南北朝直至明万历 ...
" K' H& c- P! L" [, [: Y
网摘:《明朝初年有没有从山西洪洞县往徐州移民的呢?》- O0 `& e4 T$ B3 o7 Q* i

: j' i& _+ F! k: h! |$ |
; w+ O1 {$ p. a+ \$ c* d3 T
  明初,徐州从元制,属归德府,领萧一县。洪武四年,属中都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后改称凤阳)。洪武八年徐州改直隶州,统萧沛砀丰四县。根据徐州沿革,查《明实录》、《明史食货志》等历史资料得知:洪武六年九月,因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朱元璋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共计8238户39349人居于中立府,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盐布衣衾。当时中立府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整个皖北、江苏盱眙、泗洪、徐州铜山。三年之后,即洪武九年,明政府再次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但是此时徐州已直隶南京,此次迁民与徐州无关,这以后的明朝历次迁民也再也没有提到徐州。
+ m/ E5 v" ]. C徐州的移民除了元代少部分民屯式移民外,另一种形式就是军屯。
+ X8 H# R7 o; S5 ]5 ~  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统治者下令,“诏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所领士卒立屯耕种”。镇戍徐州的元军远离家乡,家属多随军迁徙。元代兵制规定: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对军户有专门的管领机构,称为“奥鲁”,隶属于当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对于军户,占田地4 顷以内的可免交地税,一般可免除科差杂役。这些元代军屯里的军户,就是部分徐州人的先祖。/ P0 t9 r/ Q  w# ?, k
元末另外一种移民徐州的形式是归附朱元璋的大批元军。需要注意的是,元军不代表都是蒙古人,元军的主要成分是汉人,绝大部分的蒙古人在朱元璋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除了被消灭的,大都逃到了口外。
3 [3 a1 y2 K7 G- f$ D& P5 e- @: P7 l' r0 c7 Z  A
  从有关历史资料中可知,元末,镇守徐州的元军在汉人将领带领下三次投降,徐州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元朝大将陆聚归附朱元璋后,先后击败沛、鱼台、邳州、宿州元军,邳、萧、宿迁、睢宁四地守将投降,归附的元军人数日益众多。这些元军并非本地人,其亲属多数随军迁徙,因为长期驻扎一地,作为军户,世袭军职,已有几代人。不需承袭军职的其他子嗣,也多入了当地民籍。这一批军队随后四处征战,明朝统一后,被安置在各地卫所。他们的子侄则留在了徐州及周边地区,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多数已成为当地的显族巨族。' B+ e& U& P2 @( x4 F, E% G- {! N
8 U  D4 x# D0 l- w0 c3 a0 O6 W" a

4 G7 D: m0 @/ t! E, T) b+ ?+ ?3 g/ I
4 g3 h6 y$ n: s: o( `) s
& o! c2 p' N' I' ?, |; Z! E
+ n6 F  u5 K0 l9 H, Y8 n1 ^. w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22:4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4 06:05 编辑 ( l2 i( j5 g) l5 w- x
( f2 F4 j% k3 P7 G  B% i
  《明代的留城,郑家集,石佛山,垞城都属于徐州》
; D# d! v2 w" N8 A* c5 O; n
3 A- Y( o5 _$ _' U. l0 q
懂得历史的宗亲都知道,留城自魏晋南北朝直至明万历年间没有沉入微山湖底之前,属于彭城郡,也就是明代的徐州府,南昌姚氏族谱中记载郑家集,石佛山和垞城直接就注明隶属于徐州。9 F* g6 u1 K8 [+ }& y$ C4 ^7 L
   那么从古留城迁出的人们是否知道自己祖籍什么地方呢?徐州地区的人为什么大部分不承认自己是山西移民后代呢?请看有关人士的研究资料:, B4 u) X; f* x8 w
明朝初年有没有从山西洪洞县往徐州移民的呢?
$ C& J3 B: `% g" F" U2 H. d3 ]5 d0 m
  明初,徐州从元制,属归德府,领萧一县。洪武四年,属中都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后改称凤阳)。洪武八年徐州改直隶州,统萧沛砀丰四县。根据徐州沿革,查《明实录》、《明史食货志》等历史资料得知:洪武六年九月,因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朱元璋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共计8238户39349人居于中立府,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盐布衣衾。当时中立府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整个皖北、江苏盱眙、泗洪、徐州铜山。三年之后,即洪武九年,明政府再次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但是此时徐州已直隶南京,此次迁民与徐州无关,这以后的明朝历次迁民也再也没有提到徐州。  V* a5 n# C. v
  举一例: 请看:徐州九里山北有一江山村,江姓居多,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然而江家老林(祖坟墓地)有一块明朝祖碑,石碑上部从右往左横刻四字:“新安歙南”,碑心中间竖刻“萧宗贰拾肆世明故显考讳朝奉之墓”,左侧落款为万历戊戌年(1598年)。这不是写得很清楚吗?江山江氏祖籍是安徽歙县南部,属于萧宗,即萧江氏。萧江氏由萧氏演化而来。至唐代,史称萧氏“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在唐朝末年的“朱温篡唐”战争中失势被杀。其子萧祯为了避难,隐居于安徽歙县篁墩,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为江氏。6 L- F) B4 D  F. Q7 v/ V
   江山村人说,他们一直读作“南歙(社)安新”,即“在南边新迁了一个祖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稍加考证,即发现是错误的。然而更多的说法无法考证,因为他们的来源仅仅是一个传说,或仅凭族谱上的一句话而已。1 s$ X, r/ c0 I5 d. Y( ?

7 K  `8 j& [9 l' w% S4 x$ a
" |1 C5 G* |/ s9 q' M* R8 R
+ @: D( @0 p$ H: }( }
" t% [8 _- i! i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8: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3 16:35 编辑 9 w3 g$ g1 {9 c7 y+ q9 v9 m

% K8 o! V6 A; a       《微山湖的形成时间》据史料记载:0 f& M8 [: j8 h/ I

3 ?. R  F8 E9 B% K8 ^8 R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沛、鱼、滕诸郡邑,雨潦大作,泉湖湓溢,汪洋滔天,漕堤凡溃二百余里,……邹、滕诸山之水,汇于赤吕诸湖,周回数十里”。尚书舒应龙主持开凿韩庄支渠,以泄湖中之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于单县、曹县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次年秋,黄河又在丰县决口,入昭阳湖,穿李家港口,南出镇口。经过几次黄水灌注,郗吕诸湖与西部的武家湖连接起来。1 r! C2 K: y9 k% x$ d
  清顺治中期,吕孟湖和昭阳湖全部衔接起来。康熙《滕县志》载:“顺治中(1644~1661年),废镇口河,专用泇河,微山、郗山、吕孟并昭阳等湖即汇而为一,李家口诸河故迹遂没。”连接成片的赤吕诸湖,北边与昭阳湖衔接起来,东自韩庄,西至故留城西,南抵茶城,“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的微山湖形成了。现今的微山湖周长130公里,湖面积531.17平方公里,湖底最低海拔30米。
0 y% n  O  g8 r6 w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微山湖的形成不是过去人民说的,一夜之间天崩地裂,湖水上涨,淹没附近村庄,而是逐步形成的。留城被淹没,应该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之间(1593~1603).微山湖的全部形成时间是在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
( w  ]$ F) I' S8 m) S2 j7 @
  现在,微山湖地区很多家族的修谱是在清代,而对于明代祖先的情况所知寥寥无几,原因是因为微山湖水每上张一次,他们都要迁徙一次,生活尚且顾不了,怎么还能顾及家谱之类的事呢?到了后来,随着居住地的稳定和家族人口的逐渐增多,修谱事宜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由于失去了家谱,对于自己祖辈的信息所知寥寥,可是修谱又必须有个谱头才算完整,于是祖籍不是山西洪洞县的家族,就认可了当地很多姓氏家族的说法,把自己的祖籍也定为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于是很多家族谱中撰写的谱序中,开始出现各族诸如“谚云先祖来自于山西”,或者“传说先祖来自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喜鹊窝”之类的不确定词语,这就给后人寻祖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使得真正的家族历史被湮没。
$ E1 u0 E) j# {% `. y8 t9 t' a# {. p' O. ?' S9 \/ b, s* K: B
, N" T' C" t4 i# Z/ g

# t2 G4 [* S+ T' S7 U3 s# l* `' R1 R; B  h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2 23:18 编辑   `! o* ^" k1 T; {( v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8-4-22 19:40
( r- q+ {1 x7 T# {" D" q3 z《允执厥中》湖南平江姚氏是南昌姚氏外迁宗亲,前几日平江姚氏修谱成功举行庆典活动,南昌老家理 ...
+ _- X0 p; S" p$ X! L- q$ s( e
     《南昌姚氏与垞城》在南昌谱沙窝团四房房谱中,记载了这样一条信息:南昌姚第三十世 姚季俨带领两个儿子姚元科和姚元第迁到了徐州北茶城,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茶城就是垞城。
+ t& b, _' I, F: U9 O- |姚元科字执塵,行常五,生于明正德十三年,有五个儿子。7 I( O3 r2 w5 L4 X
明正德十三年是公元1518年,距今500年整,如果元科元第二公传下后人,如今也传下二十一代人,传下子孙也该近万人了吧?可是谱中自元科公的儿子以后,就没有了记载。这是怎么回事呢?
/ v* K7 T. o- d: D  再说说垞城。世传“垞城”源于 “古崇候国”,据相关文献记载,垞城为微山湖周围十八座连城之一(十八座连城有:薛城、留城、沛城、城子、垞城、西固城、东固城等),形成于春秋时之护乡。“北魏时,直属彭城县管辖。南北朝时“ 垞城”为戍边之处,屯兵数千,御入侵之敌,常有战争。此处也是水运要塞。明 嘉靖年间黄河北徒,垞城篴为漕(运河)黄(黄河)交汇之要冲。旧遗址逐渐不复存在。清同治十三年黄河自河南侯家林决口,微山湖水溢,垞城又一次被淹。
: R& p) c) p6 i$ N% z( K4 ^  从上面可以知道,当年的垞城在明嘉靖年间被黄河一点点吞噬掉,垞城的消失,比留城被微山湖水淹没,应该早了几十年。随着垞城的消失,姚元科兄弟一家人也与老家失去了联系。他们如今会在哪里?
' o! X- }( ]5 C  垞城遗址,位于现在微山湖畔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乡垞城村附近。《方舆纪要》载,明嘉靖末年黄河多次泛滥,垞城遂为漕黄交汇之要冲,旧址逐渐不复存。后在此处建一村庄,名为垞城。
6 i. p! }2 d' N0 j  所以现在的垞城村,不是那个当年被称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垞城”。: B! A# J$ z8 e
  我想知道的是,现在的垞城村,有姚姓居住吗。他们知道自己祖辈在哪里吗?如果没有,那么当时,南昌姚氏又搬到去了呢?6 p' e" m2 ]- k* |* f) x/ s% k

6 y; ~/ x$ t9 A+ N. L, O. R# Z6 f- S: e
; ]0 Z2 {" F& J0 l
3 Y7 p( j8 s' U- j9 ?

& Z' n/ g& Q) n  l4 u' y+ P- ]) u4 m! B7 X( N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28 10:37 编辑
( D+ s% z0 B! H3 l! K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8-4-26 11:30( G7 w( b6 u, T0 `% i) f" O
《明朝初年,徐州军官资料有来自山西洪洞的吗?》
: }. r: v2 g9 Z7 [- C
《元末至明洪武年间的山东人》山东鲁南地区的家谱中,有不少记载其祖先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 C, e: E5 @: Y4 `7 [2 B! {1 [+ t5 r0 d5 t. l6 Z4 I8 {
    资料显示:
% i8 `% z- b& L5 d1 A9 ^; h: ?元代山东人口数量在北方地区居于前位,山东经济相对繁荣,一直是元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元末战乱,北方人口有较大损失,虽然山东人口有所波动,但到了明初仍居于北方第一。* k) A* \9 h7 V* _6 B+ B9 q# ]) p1 r

$ N4 A. M* q: c  根据明太祖洪武(朱元璋)十四年(1380年)《明史》中户口统计有6054万人,其中山东人口最多,有5,196,715人,以下依次为山西 (4,030,454人)、河南(1,891,087人)、陕西(2,155,001人)、北平(1,893,403人)。由此看出,明初山东已经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明初户部郎中刘九皋曾经建议:“山东、山西人口众多,宜于迁出”。
. J: O3 |1 b- |0 O  试问,明洪武年间的山东人比山西人还多116万人,还需要大规模地从山西往山东移民吗?
3 b% e1 u' q1 f  到了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征南扫北,在河北省和鲁北德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遭到激烈抵抗,燕王盛怒之下,荼毒百姓,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以至于不得不从山西移民。但是当时山东鲁南地区老百姓对于燕王的军队抵抗相对消极得多,所以人口损失极少,而永乐年间的移民也相对少得多。/ e5 r7 y' K! G$ F
  0 n- S8 z" R" `! V& [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11:1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家集在微山岛的位置。
Screenshot_2018-04-16-23-00-53-96.png

签到天数: 59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发表于 2018-4-17 18: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峰贤侄辛苦了!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20:3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大爷。不辛苦,业余时间没事时就琢磨琢磨。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8-4-17 21: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8-4-17 21:46 编辑
- D& t1 {: M4 E. T! z3 j) o& Z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8-4-17 20:32. ]2 N; y2 ^2 M9 Q  s, K  y3 N
您好!大爷。不辛苦,业余时间没事时就琢磨琢磨。
; }2 C# k$ A6 u% i- W
3 I4 h# U7 p( \$ \1 |& m
    你查阅一下南昌姚氏家谱历次的修谱的序言以及修谱人员,你可以发现从1404年到第九届【1796年】,修谱的主要人员都是以斗门中房为主,可以说斗门中房独领南昌姚氏的风骚三百年。可是,如今斗门中房在斗门的宗亲少之又少,为什么?你仔细研究斗门中房的家谱就会发现,这一支南昌姚在外地当官的特别多,而失落的地方特别广。但主要失散的地方是徐州、邳州、沛县、滁州和山东南部不少地方以及河南光山、罗山、永城等地。历史地名的变迁,在南昌姚氏家谱上仅仅留下了蛛丝马迹的信息,要考证失散宗亲的信息仍需化大力气去工作。
3 N: s- B5 i3 K3 }% {8 V7 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4-17 23:2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辛苦了,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17 23:4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8-4-18 03:44 编辑
; `1 U5 i4 E2 p% Z: y; j
' L2 z% z9 r7 A- {1 g9 p2 i绍弦大哥一言中的,说的太好了。是的,确实是这样,请您多多指点。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08: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绍弦 发表于 2018-4-17 21:441 M  \, @: W+ p# Q3 p8 q" X- ]8 \
你查阅一下南昌姚氏家谱历次的修谱的序言以及修谱人员,你可以发现从1404年到第九届【1796年】,修 ...

! Y1 P3 q- \2 I4 Z8 N大哥,斗门中大房和中间门房是怎么回事?属于两个房还是同属于一房?
0 I$ n: p" E5 w4 x7 z9 k3 S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8-4-18 10: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8-4-18 10:34 编辑 - q) w# {$ e' t5 J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8-4-18 08:10
' e& U8 P3 D+ D2 Z$ J9 b/ h% |( `大哥,斗门中大房和中间门房是怎么回事?属于两个房还是同属于一房?

1 u; z+ M9 g( B& ~$ X4 c, l/ C' _1 f2 j0 \8 I4 }6 W
    斗门有南四房北四房之说,具体情况可请教三卿团的卿堂大叔。3 C" i2 Y+ r: p: u1 I
   斗门中大房与中房都出自中间门房,久而久之,习惯上都简称“斗门中房”。- k! J- m; o" Y0 p+ q
  为什么编谱的排序会把门楼房排第一呢?因为门楼房是氵英公的后裔,与修水的血缘更近。澄公的两个儿子,德明后裔用的是“子以孔则庭”,德先后裔用的是“仕志用伯叔”,一直到第十四“盛”字辈才合二为一,正好是外迁宗亲出去了300多年,而“仕志用伯叔”主要是南昌各个村庄的普遍用派,以此用派外迁的宗亲就很容易找回老家。斗门中房的宗亲外出以后如果遇到不确定的原因,就往往与老家的字派衔接不上,从而容易造成与老家失联的客观事实。
1 K; n! `1 ?  b) H9 g3 _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1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8658582722 发表于 2018-4-17 23:217 G- |# b9 v* g/ Q& U
大家辛苦了,

2 B* Q) V" `& _' ^5 r$ p6 W2 _谢谢宗亲关注!
( S( n8 C3 }* C"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19 10: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