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445|回复: 1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移民圣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七品知县

发表于 2018-1-13 08: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信阳姚宏伟 于 2018-1-13 09:04 编辑
$ q3 p) l0 u! u# \0 M9 ~% e
( R" y2 e( l% h2 Y: }. x: o# b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 c5 k0 N; h! ]1 C  L  [. b7 b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9 x' N8 u; Z5 P% `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 B: Z4 L9 H: R: A- \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 V! `( G+ _0 J3 X# j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3 K+ I3 p* j- j$ f" G3 g
/ l0 e' S; N6 ~, T
       二、苏州阊门
2 k" _( I& _$ z6 Y: m2 q% c) z! w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3 V6 ?$ [# u% v# v0 X
        三、江西瓦屑坝

/ i& [" n: }8 k& C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东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之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
( y8 q9 N( \( k1 y0 q9 C% Y
       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在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因此,安庆民众多把江西瓦屑坝视作自己的始迁祖地。由于历史的变迁,江西瓦屑坝的确切地址已难以确考。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0 y1 O9 V/ n2 t% T2 F
        四、湖北麻城孝感乡

6 }0 H2 T- B4 n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
4 ~" x" z. H, V. W  ^
       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又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0 }9 Y% u% l  Y, J- t6 |) b
       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经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 W. V1 y% X6 E$ c! T' ?  ]' P8 m
       五、山东枣林庄

8 s; H2 \/ E* Y* w, J( O2 z
       山东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 x3 s8 b( D6 o% B' H; R5 m# M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笔者近年来在从事姓氏、族谱研究中,也曾多次收到辽宁、吉林等地民众的咨询电、函,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要求帮助查证山东枣林庄的确切位置和迁徙史实。这也可作为山东枣林庄为明清移民点的旁证。
' R* @6 e1 m" b6 @% O' A
       六、广东南雄珠玑巷

3 {/ R  ?: p) x: e  o( c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

9 }8 u( K+ y1 Q6 f' N( @5 I9 H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户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当然,珠玑巷作为幅员有限的弹丸之地,不可能会有大量人口以供迁移,但其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为眷恋、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4 G" _: U4 s/ j% _
       七、福建宁化石壁村
4 A. N% I# X* r$ x2 H: I$ N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有西晋永嘉之乱,在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6 _2 T1 A9 a( M4 E. z- F; b
       由于宁化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激烈变动的唐末五代,各割据势力均鞭长莫及,成为较为安定的世外桃源,凝聚了众多的北方移民。据史书统计,宁化在唐末人口仅1万余人,到南宋时已达11万之多,其中土著仅5000余人。由于高山的阻隔和战乱频繁,才中断了与中原的联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与当地土著的民风习俗混合在一起,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和创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随着子孙后裔的播迁繁衍,洒向各地。而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 X1 C" A) k" x- E6 M$ }" ^  t
       八、河北小兴州

2 h( A6 ]3 L9 `+ O! j' [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由官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遁,元朝灭亡。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王朝北边构成很大威胁。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东西两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屯兵卫戍。同时,为恢复和发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多次从燕山以北广大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7 H- t7 A) l  p" ~5 {
       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安全,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约1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于良乡、顺义、平谷、大兴、宛平、通州、蓟县、宝坻、香河、遵化、卢龙、武清、丰润、清苑、容城、新城、安国、徐水、任丘、涞水、霸州、定兴等地区和河北各县,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1 x+ W3 t% Q; ^0 M- h
       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兴州,……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隶上都路,领县二:兴安、宜兴。”明初为防御漠北元朝势力南侵,在兴州建立了左、右、中、前、后五个卫所,屯兵戍守。使元代的兴安小县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的军事重镇,但当地民众习惯上仍以“小兴州”称之。

; e$ x) {* \( E& j6 R! K( {
       由于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口外的第一重镇,位于辽东、内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就成为历次移民的集散中心。由于年久日深,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上原籍所在,往往把先祖迁徙的集散之地视作先人故籍祖地。因而在河北、山东、东北一带现存的众多族谱家乘中,追溯其家世渊源时,多称其“先世自小兴州,徙至××地”。久而久之,小兴州成为河北、内蒙古、山东、东北等地众多姓氏寻根问祖的朝宗祖地。

4 f  d' ^; y. E9 e
       上述八大移民祖地,北起关外的小兴州,南到广东的珠玑巷,东起山东枣林庄,西至湖北孝感乡,基本上涵括了清代以前汉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反映了姓氏迁徙的大致脉络,是不同地域的家族姓氏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谒祖的人文景点。(文/李吉  原文载:《寻根认祖丛书·姓氏总论》 )

6 I8 n0 _) c* h7 ~( l+ I
小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

& r  C; J, O7 ~# {  A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 n4 l: X% W, o% `7 ?  ]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9 P( ]9 D* t' Z- n+ u6 B1 W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9 V/ L1 c7 x2 z* F' v# g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8 o4 o5 y% W& {7 Z% s) Z: ^! z# G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7 J4 `) W5 e( T5 {, Z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 k( s  S  v/ [  H; n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4 f  F8 _- U) G7 D; b6 H$ h5 i* T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 l0 j6 F/ u; l* K9 ^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家乡很多姓氏,都是那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4 D9 b9 T3 A" B( b0 U( ?5 G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 f) O8 |& `$ d* S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更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当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 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

) X4 z" x' d4 t2 B% m7 C  |+ D1 L3 S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 W6 \5 |  J: ^% Z* Y3 H3 s) n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 y! W( E" `. i  O- K/ z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 P2 v# A2 X5 |8 D; O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驱逐,移民的数量有限。
+ d, Z- z  K$ w% h8 u: r. r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 N3 G. w9 w# O! Q0 W: l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满族了。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 z) g5 W/ t. y; b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 t/ q/ D% d8 F6 ?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兰州唱红的。著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录了河南人的逃亡苦难史。
6 ]: f( r& _/ }* q; z4 x! I2 ~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

9 u8 _2 A0 C, \! z: P8 D9 x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国民政府的垮台,大批军政人员、家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的甚至远赴欧美。据报道,仅到台湾的就有200万之众,那么,解放时逃离大陆的人员应该不下300万之众。建国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
& W, C! e0 @  X- \3 L# N8 Y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74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5,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虽然后来很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
- g0 d3 }6 W7 X5 ]/ ~" H+ B
    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 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7 R) I# j: l" R& C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如深圳,1000多万人,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还有10万大军下海南等;报道说,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流动,现在有多少已经定居,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了。
2 S3 Z& N- }" @( ?6 F
    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求学、务工、经商,估计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华人社区,但国人出国的主要目的地还是东南亚、北美、澳洲和欧洲;近30年来,已经在国外定居的,估计也有几百万人的。(内容整理自历史资料)

0 H2 }  l# R  Q; a( p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发表于 2018-3-9 20: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3-29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