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打造中国黄金时代的宰相--姚崇 [打印本页]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0
标题: 打造中国黄金时代的宰相--姚崇
本帖最后由 河南姚亚峰 于 2010-5-2 19:18 编辑 5 h( [. o1 f6 Q* p2 e6 p
5 P1 u$ K6 V- {0 u! Z
巨牛宰相姚崇初出山
2 B* w2 L8 U( ^+ n2 b! C1 N" Y: i4 @; i/ K* h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当宰相可是一个臣子人生的最高境界。要是哪个人被任命为宰相居然还要拿一把,非要让皇帝满足他的若干条件才能商量,大家肯定觉得这个人巨牛,得是诸葛亮级别的人物才行。在唐朝历史上,确实就出了这么个牛人,而且,他的功业也确实和诸葛亮有得一拼,他是谁呢?5 g8 ^4 A. u: S

8 h2 O  }9 G5 e. R  ]1 F) u我们讲到,先天二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发动政变,逼迫太上皇李旦退位,同时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二元政治局面,成了唯我独尊的真皇帝。大权在握的李隆基踌躇满志,打算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可是,中国自古讲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治理天下绝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唐玄宗一旦亲政,马上,选择辅弼之臣的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唐玄宗到底打算和谁一起来成就大业呢?3 S* h: x) A$ ^- n0 \

. c; F3 t! B, {一、功臣占居政坛
6 G- K9 b. Y/ }/ D; q5 ^) f( H2 W: m3 @9 p7 y
要想知道玄宗打算让谁当宰相,我们先要知道,当时已经当了宰相的是哪些人。我们说过,在政变之前,太平公主控制了政府,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政变结束后,这五个宰相当然是死的死,贬的贬了。剩下的两个人是魏知古和郭元振。这两个人虽然立了功,但毕竟原本属于太上皇势力,玄宗对他们难免猜忌。所以,很快,魏知古被派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离开了长安。而郭元振本来就是武将,这时候玄宗任命他兼任朔方军节度使,防御突厥。虽然人还没有离开朝廷,但是,也不履行宰相职责了。这样看来,原来的宰相,玄宗一个也不准备留用。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要起用自己的人马。
( f9 P' m$ l( u) ], ?, G! B# t  R& a* Y: L* ~
用谁呢?先天政变之后,唐玄宗迅速提拔了两个人当宰相,一个是刘幽求,一个是张说。这两个人可都是唐玄宗的铁杆势力。刘幽求是玄宗诛杀韦皇后时的主要谋士,还帮唐玄宗策划过那次流产的政变,差一点为玄宗的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玄宗终于掌握了权力,马上把刘幽求从流放地封州召了回来,封为徐国公,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张说是唐玄宗当太子时的旧臣,为了给李隆基争兼国的权力得罪太平公主,被发配东都。即便在东都,张说也不忘旧主,千里迢迢给李隆基送来佩刀,为推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作出了贡献。政变之后,玄宗封他为燕国公,任命他担任中书令。除了这两个人拜相封侯之外,先天政变的另外一些重要谋士,像王琚、姜皎等等这时候也都非常活跃,虽然没有宰相的头衔,但是也经常参与大政。总结一下这些人的出身经历我们会发现,这些人都是功臣,和玄宗一起共过患难,感情深厚。他们对玄宗都忠心耿耿,在政治上久经考验。可是,就让他们来辅佐自己开创太平盛世合适不合适呢?两三个月之后,玄宗发现,他们不合适。8 S4 s% @) b  D; L. U7 D5 @

  C4 T* \/ C8 L% j- ?0 Q为什么不合适呢?这些人有三大弱点。第一、他们的团结面太小了。这些人都是政变功臣,是靠杀人才登上宰相宝座的,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政治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向前看。功臣们团结面太小,这是第一个弱点。第二、功臣容易结党。政变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在政变之中最容易培养兄弟情义了。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而臣子结党,对君主集权可是大大的不利,这是第二个弱点。第三、功臣们政治经验不足。除了张说入仕较早,行政经验比较丰富以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缺乏丰富的行政经验。而宰相是要胸怀全局的,必须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才行。在历史上,功臣和能臣的作用是有差异的,打江山固然要依靠功臣的奇谋密计,但是,坐江山就要依靠那些遵守政治道德和政治规范的能臣了。换言之,历史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任务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时代需求了。玄宗作为一代明君,看到了这一点。问题是,如果不用功臣,应该用谁呢?这时候,有一个人的形象开始浮现在玄宗的脑海之中了。% I$ Q" S: i  p- G

: Z8 n5 Y* ?. U0 J2 C
+ X  U' @( R1 Z9 n1 d' ?+ H' E" I4 q1 _- H  g

& ?4 g+ O6 C1 S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2
谁呢?老臣姚崇。我们说功臣当宰相有三大弱点,那么,姚崇和他们相比,就有四大优点了。第一个优点是政治经验丰富。姚崇是从武则天时期就担任宰相的老政治家,到玄宗时代已经历事四朝,在中央当过宰相,地方当过刺史,而且长期担任过兵部尚书,也了解边疆情况。可以说,从内地到边疆,从民政到军事都了然于胸,政治经验比功臣可丰富多了。第二个优点是富有政治智慧。当年武则天统治时期,酷吏当道,姚崇审势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了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另外,李隆基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斗法,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李隆基的两个哥哥到外地安置,两个弟弟解除禁军兵权,担任太子卫队长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更是给玄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说功臣们的智慧是随机应变型的,适合做乱世英雄的话,那么姚崇的智慧就是把握全局型的,适合做治世的能臣了。第三个优点是具有政治节操。当年,张柬之等五个大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也是参与者之一。大功告成后,其他功臣都弹冠相庆,只有姚崇潸然泪下。别人警告他,说现在辞旧迎新,你这一哭可太不识时务了。姚崇回答说:我参与政变,那是出于政治大义。现在洒泪辞别旧主,是出于君臣之情。如果因此获罪,我心甘情愿!一席话说得正气凛然,很有政治节操。唐玄宗既然想要稳定皇权,当然需要忠臣,所以,姚崇这样的政治节操难能可贵。第四个优点是可靠的政治立场。姚崇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就维护他的利益,也正是因为维护李隆基,才被贬到地方当刺史的。这样看来,他虽然没有参与政变,也可以算是政治可靠。而且,恰恰因为他没有参与政变,所以,他身上没有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这么多优点,这不正是宰相的最佳人选吗!经过这么一番考虑,李隆基心里的宰相人选就锁定在姚崇身上了。. h2 a9 H7 W1 J: y# X

# t: q. W/ P* K& Y  c* U! m人有想法,难免就会流露出来,形于颜色。李隆基想让姚崇当宰相的想法还没提出来,马上就被人察觉到了。谁呢?就是当时的功臣宰相张说。张说可是个聪明人,玄宗想到的,他也能想到。眼看着唐玄宗倾心于姚崇,张说可着急了。他也明白,真要比综合政治素质,他拼不过姚崇啊!怎么办呢?直截了当找皇帝说,千万别让姚崇当宰相?这恐怕不好。张说不是聪明吗?眼珠一转就是一个主意。什么主意呢?他找政变功臣姜皎去了。姜皎不仅是先天政变的功臣,也是玄宗的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讲究严男女之大防,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肯定见不到人家的女眷。可姜皎整天和李隆基混在宫里,甚至都能跟玄宗的妃子们同榻而坐。可见两个人关系有多铁。张说找到姜皎,游说他说,江山是我们拼了命打下来的,还得我们坐才是正理。现在陛下心向姚崇,此人跟我们这些功臣不是一条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你和皇帝关系好,不如你去劝劝皇帝。我教你一个主意,保证既让陛下不起疑,又让他姚崇当不成宰相!跟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第二天,姜皎就依计来找玄宗了,对他说:“陛下,你不是一直想找一个能干的人当河东总管吗?我也一直帮你琢磨呢。昨天晚上,我的灵感冒出来了,一下子想起一个人来。唐玄宗赶紧问:谁呀?姜皎说:老臣姚崇啊!臣觉得他是文武全才,担任河东总管最合适了。李隆基多聪明啊,一听就火了。说姜皎啊姜皎,你怎么敢在我面前耍小聪明!你说,是不是张说指使你这么说的?姜皎一看皇帝厉害,赶紧跪下了,说:还是皇帝英明,确实是张说指使的,我以后再也不敢欺骗皇帝了!那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让姚崇当宰相,在功臣集团这边有阻力。而且,功臣们彼此联络,势力不小。怎么办呢?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2
二、骊山立威
  \0 Z+ N0 u% J* N$ U/ J8 r0 Y: l: M2 ]' l0 V+ O
先天二年十月,唐玄宗宣布,要在骊山脚下阅兵,展示军威!阅兵的具体时间就定在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二十万士兵齐集骊山之下,旌旗猎猎,绵延了五十多里地,场面非常壮观。军队沿着渭水一字排开,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真是气壮山河。要知道,自从武则天以来,朝廷变乱频繁,已经很久没举行过这样的演习了。这一次,为了展示新皇帝新气象,玄宗一身戎装,手持一杆大枪,立在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士兵。可是,也不知道是看到皇帝太激动了,还是好久没有操练生疏了,反正二十万军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整齐,和玄宗预期的效果相差很远。连皇帝亲自指挥都这样,可见平时军纪得多涣散啊,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呢?看到军队这个样子,唐玄宗勃然大怒,说:把阅兵总指挥给我带来!总指挥是谁呀?就是大功臣兵部尚书郭元振。本来要到朔方去防备突厥,还没走呢。郭元振被带过来,跪倒在大旗下面了。玄宗问:这就是你带出来的兵吗?你这是渎职!给我斩了!一听皇帝说出斩字,周围的人可都吓坏了。这大功臣怎么能说斩就斩呢!刘幽求和张说是宰相啊,百官之首,最有面子了。这时候赶紧跪倒在玄宗的马前,说:郭元振为国家立了大功,杀不得啊!请皇帝手下留情!玄宗一看宰相都求情了,也不好不给面子。斩首是免了,但是,免去职务,流放新州!这已经是够重的处罚了吧,可是还不算完呢。郭元振免去死刑了,治军不严总得有人抵罪吧。谁来抵罪呢?有一个叫唐绍的人倒霉了。他负责这次阅兵的礼仪安排,现在军容不整,就唯他是问吧。这唐绍不是功臣,没人给他求情,马上,他的脑袋就和脖子分家了。眼看着两个大臣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一个被杀,一个流放,所有人都吓坏了。除了少数训练有素的部队之外,大多数受阅军队都是乱成一团,整体效果还不如开始的时候呢。
, {# h6 e4 Z2 T$ O& q
; R2 Z. e$ H1 V3 u' A/ Q那么,玄宗看到这种局面是什么反应啊?他是不是更生气了?不是,他太满意了。这正是他要达到的效果啊。通过骊山讲武,三个问题解决了。哪三个问题呢?第一、新皇帝树立起了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权威,这对巩固皇权自然是非常重要。第二、郭元振的潜在威胁解除了。要知道,郭元振毕竟是太上皇的人,不是玄宗的嫡系。解除他的军职,让玄宗觉得更有安全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玄宗这招叫做杀鸡骇猴。他是想让所有的功臣看看,过去的功劳没什么了不起的,一旦得罪皇帝,照样格杀勿论!任用姚崇的阻力不就是来自于功臣吗?现在,眼看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功臣也不敢再说什么了。8 G4 S& D( j9 R$ u! N" K* n  U
1 f0 n+ H6 M. _
三、十事要说
6 f9 E' ^, t, A& s! O/ R% s" D5 F5 s& A
骊山讲武的第二天,也就是先天二年十月十四日,唐玄宗又到骊山下的渭川打猎去了。可能有人会想,唐玄宗精力真充沛啊,工作娱乐两不误。玄宗精力充沛不假,但是,这次打猎倒不仅仅是娱乐。他还想办一件大事。什么事呢?他想见姚崇。想见姚崇和打猎有什么关系呢?按照唐朝的惯例,如果天子出巡,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都要前来拜见。当时姚崇正在担任同州刺史,正在这个范围之内。要不要任用姚崇还没有最终确定,所以,玄宗觉得,这样见面比较自然,不引人注意。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3
君臣两人一见面,玄宗就问姚崇:姚爱卿,你会打猎吗?姚崇说:不是会,是精通啊。陛下以为臣是什么人啊?臣少年时代也是个浮浪子弟啊。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广成泽,我那时候不学好,整天就知道带着猎鹰打猎。后来碰到一个老者,跟我说:你以后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千万不要浪掷自己的才华啊。臣幡然醒悟,这才折节读书的。后来,臣果然出将入相了,但是,要说打猎,臣可是练过幼功的。如今别看臣老了,但是,打猎绝对不成问题!玄宗一听非常高兴,说,那咱们一起试试?君臣两人跨上高头大马,呼鹰放犬,直奔猎物就下去了。要知道,打猎可不是一味的穷追猛打,也是要讲究节奏感的,玄宗也是打猎高手啊,和姚崇两个人该缓则缓,该急则急,配合得非常默契。打猎回来,玄宗也就下定决心了。姚崇不仅才智过人,而且老当益壮,精力不减当年。这正是我要找的宰相!
5 d. M) W& g8 _9 \/ G. [6 C; @3 g0 q, U$ |; u9 N6 v8 \
既然已经决定让姚崇当宰相了,玄宗可是一分钟不想耽搁。马上对姚崇说:姚爱卿,好久不见了,我有一大堆事情想问你,你就和宰相一起走吧,离我近一点,咱们说话方便。姚崇嗯嗯啊啊,不置可否。走了一会儿,玄宗回头一看,宰相倒是跟着自己,可是,哪有姚崇的影子啊。再一看,姚崇远远落在后面了。玄宗赶紧停下马,等着姚崇。姚崇走近了,玄宗问他:你怎么落在后面了?姚崇回答:臣官职小,哪敢和宰相一起走啊!玄宗一听笑了。心想,原来是要官啊,没问题!当即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咱们一听就知道,这是补了郭元振的缺。可是,没想到,姚崇还是嗯嗯啊啊地不表态,也不谢恩。玄宗这下奇怪了,问:你不会是嫌官小吧?这时候,姚崇一脸严肃地跪下了。说:臣不谢恩,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有十个要求。陛下如果答应臣这些要求,臣才可以当宰相,否则,臣不敢从命!
; k! g$ O( W: P
2 g: F$ V* w& [7 \, U* h* c* ~2 s说实在的,玄宗这些年看到的巴结营求当官的人太多了,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有性格的大臣。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赶紧说:哪十个要求,你说说看?姚崇说:第一、自从则天太后当政以来,朝廷一直是严刑峻法。臣请求以后施政先行仁义,可以吗?玄宗一听赶紧说:这正是我期望你做的事啊!姚崇又说:第二、现在国力有限,折腾不起,臣请求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开疆拓土,可以吗?玄宗说:没有问题啊。姚崇说:第三、以前女主临朝,宦官上传下达,势力不小,这是个隐患。臣请求以后不让宦官参与政事,可以吗?玄宗回答:我早就想这么做了!姚崇又说:第四、自从则天太后以来,武氏一族就开始参与政事,后来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相继揽权,官员选用就更混乱了。臣请求自今以后,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斜封官、员外官这些来路不明的杂牌官员一律罢免,可以吗?玄宗赶紧说: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志向啊!姚崇说:第五、最近好多亲信之臣,即便犯了法,也都因为得宠免罪了,臣请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视同仁,可以吗?玄宗说:这种事情我也早就看不下去了!, n8 o* l* a9 O0 c

* F. @5 `2 r# x8 t9 `姚崇又说:第六、以前,宗室和外戚都竞相给皇帝进贡各种珍宝,这种风气蔓延开来,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也都争着给皇帝送礼。他们手中的珍宝从哪里来?还不是搜刮老百姓吗?臣请求以后除了正常赋税之外,再也不要收任何额外的贡献,可以吗?玄宗回答:没有百姓富庶,何谈天下太平!我愿意。姚崇说:第七、则天太后造了福先寺、中宗皇帝造了圣善寺,太上皇又造了金仙和玉真观。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臣请求以后不要造这些没用的宫殿和寺观,可以吗?玄宗说:我每次看见你说的这几大标志性建筑,都觉得触目惊心,怎么敢自己再去造呢?你放心!姚崇又说:第八,以前几朝对大臣都不尊重,臣请求以后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可以吗?玄宗说:本来就应该如此,有什么不可以的!姚崇又说:第九件,以前有好几个大臣都因为进谏获罪,这样的话谁还敢再进谏!臣请求以后所有的大臣都可以进谏皇帝,批评时政,可以吗?玄宗说:我保证自己有这个容人之量。只要说得对,我一定照办!姚崇说:最后一件:陛下知道外戚专权差一点就搞垮了西汉和东汉政权吗?我们李唐王朝的情况比两汉时代还要糟糕啊!臣请求陛下把女主掌权的事情记在史书上,让后代永远记住,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可以吗?玄宗一听他说这句话,眼泪都流下来了。说:这正是我觉得刻骨铭心的教训啊,我怎么会忘记呢?姚崇一看玄宗每一件事都认可了,这才说:陛下果然能够答应臣这十个要求,则天下幸甚!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开创太平盛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接受了宰相的任命。) _0 H! `/ U- U! O" }
$ L9 [# J3 D/ C9 A
这就是唐玄宗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事要说,就记在吴兢所写的《升平源》之中,后来又被《新唐书》引用。那么,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所谓十事要说,到底都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加强皇权,稳定政局。具体说来,就是不允许皇亲、国戚、幸臣、宦官这些非正统的政治势力参与朝政,保证皇帝的权力不受干扰。另外,还包括结束酷吏政治,施行仁政,这既是稳定统治秩序,也是建立一种宽厚和谐的政治风气。第二方面是整顿吏治。具体说来,就是不允许任何人通过非正常途径担任官职。还有,要尊重大臣,赏罚分明。第三方面是关注民生,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体包括不求边功,减少军费开支;禁止滥建寺观,避免劳民伤财,以及禁止正常赋税以外的贡献,减轻百姓负担等等。这三方面的内容,其实就是姚崇的施政纲领。这些纲领,其实就是从武则天晚年以来的弊政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所以条条切中要害。
; f8 Z. d7 _4 [- z. U% a/ }! f1 L; \) r; t1 G* [4 o  N/ H1 b5 c* V
唐玄宗和姚崇两个人这么一问一答,彼此可能都有热血沸腾之感,玄宗从姚崇一连串的请求之中,看到了老臣对时局的把握;而姚崇也从皇帝鸡啄米一般的点头和连声允诺之中,看到了青年皇帝渴望天下大治的迫切心情。君臣之间,真是千载一遇。这一年,唐玄宗二十九岁,正是一个皇帝最富有激情的年华;而姚崇六十三岁,正是一个政治家最成熟的时刻。那么,接受了宰相重任的姚崇,会从哪里入手,辅佐玄宗开创大业呢?大唐王朝,在这一对君臣手里,有会揭开怎样的壮丽篇章呢?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3
现在大家都喜欢户外活动。但是,又害怕污染。如果哪天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多,天气预报都会提醒大家不宜户外运动。但是,唐朝有一个地方官不怕灰尘,还专门追着别人的马屁股跑,做出一副陶醉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 [; o% L: y  H  [6 X% L& j. e9 x$ M7 U  z
在玄宗和姚崇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功臣和宗室对皇权的威胁解除了。另外,通过打击功臣,姚崇也当上了大权独揽的首席宰相。现在,他要推行自己的政治纲领了,怎么推行呢?玄宗君臣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 Z$ R. B3 n5 ]5 {, }; E- `8 K% {! Z/ C) A* `+ p% S6 M3 \
一、拨乱反正$ x. j0 K$ n& d' K, Q

$ A0 P$ |7 Z+ {, d第一方面是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当时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拨乱反正呢?我举四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有关斜封官的。就是不经过吏部,直接由皇帝批条子任命的官员。开元二年,唐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义拜托了玄宗一件事。说他王府里的录事干了很长时间了,忠心耿耿,想把他从九品录事提拔为八品的参军。我们说过,玄宗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其中,大哥李成器我们讲过多次,但是,老二李成义我们从来没具体提到过。为什么呢?因为他太平凡了。老大李成器是嫡长子,身份高贵,而老四和老五都是先天政变的功臣。只有老二,既没有功劳,身份也一般。事实上,说他身份一般都是抬举他了。他的出身在几个兄弟里是最低的。他的母亲根本不是妃子,而是一个宫廷女奴,偶尔被李旦临幸,生下的他。因为母亲出身太低了,刚出生的时候,奶奶武则天都不想要他。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孙子,直接干掉又有点不忍心,所以就拿给一个名叫万回的高僧看。这个高僧也是一片慈悲之心,不想害这个小生命,于是说:这是西域大柳树的树精,养着他对其他兄弟有好处。武则天这才把他留了下来。因为出身不高,所以成义从小没人待见,也没什么追求,整天就知道花天酒地,基本上算是默默无闻,从来没帮过李隆基什么忙,但是,也没给李隆基找过麻烦。现在二哥开口求这么一件小事,玄宗觉得也没什么,就答应了。皇帝答应了,那就应该让宰相签署命令了。一个斜封官马上就要诞生。可是我们前面讲过,姚崇当宰相之前,给皇帝提的要求之一就是杜绝斜封官。没想到,当时皇帝答应的挺好,现在又不算数了。姚崇哪能同意啊!就问玄宗:您还记得答应过我整顿吏治,不再搞什么斜封官吗?臣觉得录用官僚,就应该归吏部掌管,皇帝不要随便插手。如果皇帝不爱惜官职,整天拿来安排这些亲朋故旧,那朝廷也就没有什么纪纲可言了。这不又走回前几年吏治败坏的老路了吗!说的玄宗很惭愧,只好拒绝了二哥。连亲生的二哥都没讨下这个面子,从这以后,皇亲国戚、亲朋故旧也就都死了心,谁也不敢再到玄宗这走后门了。" Y" v6 E2 c: l" ~

* [' A7 Q+ E) Z9 N1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整顿外戚的。外戚也是皇权的伴生物。仗着宫里头的裙带关系在外面为非作歹,历朝历代都不少见。特别是玄宗之前,政坛女强人层出不穷,外戚也就更加嚣张。习惯成自然,到玄宗时代,外戚还是不知收敛。开元四年初,玄宗的连襟,也就是玄宗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因为一点点小事,跟御史大夫李杰闹别扭了。本来,同事之间闹别扭是常有的事,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可是,长孙昕是玄宗的连襟,平时骄横惯了,才不愿意吃亏呢。一定要教训教训李杰。没过几天,他还真动手了。他约了自己的妹夫杨仙玉,躲在李杰下班必然经过的一条小巷子里,等李杰过来了,两个人劈头盖脸一顿打,把李杰打得鼻青脸肿,衣服更是撕得乱七八糟。李杰别看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性格刚强,不信邪。第二天一大早就给玄宗上表了,说:昨天,陛下的连襟,以及连襟的妹夫,把我打了。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我吃点皮肉之苦,这是污辱我个人,侮辱我们家,这我还能忍。但是,长孙昕他们把我的官服都扯坏了,这就不是侮辱我个人,而是侮辱国家了,陛下看着办吧。姚崇不是一直跟玄宗讲要抑制外戚吗?玄宗一看亲戚这么不给他做脸,也是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在朝堂之上,杖杀长孙昕和杨仙玉,给百官谢罪!而且还给李杰赔礼道歉,说:我的亲戚,我没教训好,让你受委屈了,就算在朝堂之上把他们打死,其实也不足以安慰你。请你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嫉恶如仇的优良作风,继续和黑恶势力作斗争。一看玄宗态度这么严厉,亲戚们一时间噤若寒蝉,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4
那么,我们因该怎样评价玄宗君臣这些拨乱反正的政治举措呢?很明显,这些措施直接针对的是中宗、睿宗时期的一些弊政。通过破除一些政治陋习,建立一些良好的制度,一些不利于发展的政治问题基本解决了,政治也逐渐走上正轨。0 o! A! C' z6 y* M5 P
& o2 h: q* X- q; c
二、捕杀蝗虫1 I6 J1 s* b6 B, x

( I& D6 r! `/ R7 `3 W但是,治理国家就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治问题刚刚解决,经济问题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当时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蝗灾。) S, h: {& x% x& \: W7 e
2 {9 z. Y$ S- O8 p' P$ S: t8 R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要考验一下唐玄宗的能力。总之,自从他亲政以来,天灾不断。开元元年和开元二年都是大旱,这已经够糟糕了。可是,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有农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后,常有大蝗。果然,开元三年和四年,蝗灾就开始在山东爆发了。无数蝗虫象乌云一样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所过之处,别说是庄稼,就是树皮,也被吃得干干净净。眼看着蝗虫一过,寸草不留。老百姓都吓傻了,也不敢动,纷纷跑到田间地头顶礼膜拜。可是蝗虫哪管你拜不拜啊?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从山东往河北河南扩散了。要知道,山东、河南、河北地区可都是唐朝最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这个地方闹灾,全国的粮食储备就完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政治还怎么能稳定呢?怎么办啊?姚崇马上提出:各个州县立刻组织人力物力,捕杀蝗虫!捕到之后集中在田边烧掉深埋,斩草除根!姚崇这个做法对不对呢?现代人肯定都没有意见,但是,切莫把我们的想法套在古人头上。我们今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古人还真未必这么想。姚崇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马上有人反对了,而且反对的声音还特别大。, g* [" _7 p( L8 G- }& Z6 |6 s9 z! x

7 B8 J  M+ u- x9 X谁反对呢?第一个就是皇帝,唐玄宗。玄宗怎么反对的呢?说句公道话,他倒是没有直接反对,他只是问姚崇:这蝗虫铺天盖地,怎么杀得过来啊?姚崇回答说:就算杀不完,总比坐视不管强吧。过去因为蝗虫成灾,亡国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国家的粮食储备本来就不多,如果再出现歉收、绝收的事,老百姓就会乱啊。玄宗说这倒也对,但是,还是一副迟疑不决的样子。姚崇看出来了,就问,陛下,您还有什么顾虑就直说吧。玄宗说:蝗虫是天灾,是不是上天派来警示我的呀?我是天子,灭蝗不会得罪上天吧。姚崇说:这样吧,以后凡是关于灭蝗的事情,就请您不要以皇帝的名义出敕,而是让我以大臣的名义出牒吧。就算上天怪罪下来,也是怪我,跟您没关系不就行了吗!要知道,玄宗还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治家,也清楚蝗灾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就同意了。可是,单解决了皇帝的思想问题还不行,大臣又出来反对了。谁呢?$ d" m% b" B* d9 W8 a( M6 L* _

6 h& A2 f3 T% X* \' ?姚崇的同事,门下侍中卢怀慎。卢怀慎在唐朝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贤相。人望特别好。这个人出身于山东高门范阳卢氏,是地地道道的贵族之后。但是,当官特别清廉,生活也特别朴素。朴素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关于住的。卢怀慎家房子特别破旧,连最基本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每次一到下雨的时候,就得在门口挂一张破布帘挡雨。风一吹,把布帘子掀起来,雨就进屋了,真是比蜗居还蜗居,哪像堂堂宰相府啊。再举一个吃的例子。有一次卢怀慎生病,两个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饭。一会儿,饭菜端上来了,就是两盆煮豆子,两个素菜,一点荤腥都没有。这还是卢怀慎费尽心思打点出来的招待客人的东西。可想而知,平时就更朴素了。那有人就要怀疑了,唐朝的工资那么低吗?一个宰相连自己都养不活?倒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卢怀慎把工资的大部分都接济亲戚朋友了。这样的人能不让人佩服吗?所以,道德影响力特别大。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4
卢怀慎这个人虽然人望高,但是,平时基本从来不反对姚崇。因为他属于尚德不尚才一类的,办事能力不强。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轻易不敢拿主意。有一次,因为姚崇的儿子死了,回家处理丧事,请了十多天假。所有的公文就都堆到卢怀慎面前来了。卢怀慎看来看去,哪个也不敢批,没办法,只好找皇帝来了。跟玄宗说:陛下,我办不成事,你把我撤职吧。玄宗一听就笑了,说:我任用姚崇是办事的,任用你是因为你清廉端正,可以给天下官员树榜样,本来就没指望你办事。你放心回去吧,等姚崇回来处理。姚崇回来以后,不到一个时辰,全部都批完了。把卢怀慎佩服的五体投地。正因为如此,一般姚崇说什么,卢怀慎就随声附和。所以当时号称“伴食宰相”,就是陪着姚崇吃饭的。但是现在,听说姚崇要捕杀蝗虫,卢怀慎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妥。于是,斗胆提出反对意见了。怎么反对呢?卢怀慎的理由就和皇帝不一样了。他是从慈悲的角度来立论的。他说,这蝗虫也是生灵啊,杀生就要伤和气,伤和气可是要招祸的!很明显,这是受佛教影响的一个说法。因为佛教流行,所以这个说法在当时非常有代表性。连一贯支持自己的卢怀慎都反对了,可见,反对的力度有多大。那么,面对卢怀慎的质疑,姚崇怎么回答呢?他说:蝗虫是生灵,难道人不是生灵吗?你不忍心看着蝗虫死,难道你就忍心看着人饿死吗!你要是怕杀蝗虫会招来灾祸,那我姚崇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连累你卢怀慎!姚崇这么说话是什么意思啊?这其实是激将法。他这么一说,卢怀慎倒不好再反对了,要是再反对,岂不成了满脑子私心杂念,不敢担当了吗!卢怀慎虽然能力差点,但是可不愿意被人小看。所以,也只要依从了。
; i/ ]  [' _* l- B% v- L" L3 g* `# |  t
好不容易上面的意见统一了,命令捕杀蝗虫的牒书也发出去了,地方官又出来反对来了。谁呢?就是咱们刚才提到的汴州刺史倪若水。倪若水可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在当时以敢于进谏著称。举个例子。唐玄宗不是答应过姚崇要勤俭节约,不要接受正常赋税以外的贡献吗?玄宗当时也满口答应了。可是,人的本性都是喜欢享受的,开元三年,他又忍不住诱惑了,派宦官到江南征集珍贵鸟类,想要放在禁苑里玩。宦官下江南,必然要经过汴州,到了之后也是要酒要肉要当地伺候。倪若水是汴州刺史啊,看宦官这么放肆,马上就上谏了。说:如今正是农忙的时候,陛下却让各地捕鸟来充实后花园。这些鸟从江南、岭南往长安运,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每到一个地方,使者也要吃肉,鸟也要吃肉,让老百姓看了多不好啊!大家会说陛下你贱人贵鸟啊!您什么时候能把凤凰当成凡鸟,把麒麟当成凡兽,天下就算是有福气了!咱们刚才不是说,唐玄宗一上台就刻意求谏吗?所以倪若水上谏,马上就成了为民请命的典型了,受到了大力表彰。  f9 O3 N! o& W- @7 O5 X3 l  G
: r& L% C: K9 R. G+ d
现在,这个家伙又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姿态,公开拒绝执行姚崇的命令!倪若水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呀?他说: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所能管的。所谓天灾就是上天的警告,应该让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从自己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一味捕杀蝗虫,那就是缘木求鱼!当年十六国时期,后汉的皇帝刘聪不是也捕过蝗虫吗?最后还不是越捕越多,连国家都亡了!所以我决不执行这样的牒书!倪若水的话有理没理呢?我们今天肯定觉得没理,但是,放在唐代,它就合理了。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劝谏皇帝经常使用的方法,叫做天人感应理论。中国古代认为,所有天灾都是对人的警告。所以一旦有天灾,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皇帝反躬自省。所以倪若水这么说,在当时也算作是有理有据。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5
那姚崇怎么驳斥倪若水呢?姚崇下了一个牒给倪若水,说:“你怎么敢拿刘聪来跟陛下比呢?刘聪是伪主,所以德不胜妖,自然制服不了蝗虫;可如今是圣朝,妖不胜德。凭皇帝的圣明,一定能消灭蝗虫!你难道对皇帝有怀疑吗?再说了,你不是说蝗虫和道德有关系吗?那如果刺史道德高尚,蝗虫也就不会进入你这个州了。现在汴州也有蝗虫,是不是意味着你这个刺史品德不好啊!”倪若水一听姚崇拿皇权和道德两顶大帽子压他,再也不敢乱说了,赶紧积极组织灭蝗。仅汴州一个州,捕杀的蝗虫就有十四万石。唐代的一石相当于今天将近一百斤,那十四万石就是大约一千四百万斤,也算是相当尽力了。为了动员刺史,姚崇还把各州捕杀蝗虫的情况作为刺史赏罚的标准,谁勤谁懒,随时通报。这样一来,各州刺史都不敢偷懒。所以,虽然开元三年到四年连续两年蝗灾,但是,粮食产量并没有显著下降,老百姓也没有流离失所,经济状况算是稳定下来了。( i1 o, c& G6 V

! G0 a* S- ~) c8 x那我们怎么评价姚崇灭蝗这件事呢?我觉得,这是政治大智慧和小权谋的结合。什么是大智慧呢?在反对意见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就是一种大智慧。真理并不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受佛教和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人的能力相当不自信。面对天灾,他们根本不敢作为。但是,姚崇不一样,他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更有一种人定胜天的豪气。这种务实的态度和奋斗进取的精神正是盛世到来的基本前提,也是一种大的政治智慧。什么是小权谋呢?姚崇的小权谋体现在灵活的工作方式上。对玄宗、对卢怀慎、对倪若水,他各有说词,也各有侧重。对玄宗,是体贴;对卢怀慎,是激将;对倪若水,则是威胁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不是权谋么!可是,这些小权谋是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础之上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典型的姚崇风格!% i7 M  n$ G: ^$ _8 M6 H

8 }5 Z5 T- Z% Z$ y& B3 V7 x5 D到开元四年,唐朝的政治经济都全面走上了正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了。这样的局面和姚崇的辅弼之功是分不开的。玄宗对姚崇言听计从,姚崇的声威也达到了巅峰状态。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玄宗简直一刻都离不开姚崇了。长安不是首都吗?房子也很贵。姚崇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了,但是还没有买房子,就住在罔极寺里。可能是寺院里花木葱茏,蚊子比较多吧,有一次,姚崇得了疟疾,只好请假休息。玄宗见不到姚崇,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派使者去探视,一天就派了几十个。当时,伴食宰相卢怀慎已经去世,姚崇的搭档已经换成源乾曜了。姚崇既然休息,就只能是源乾曜主政了。源乾曜每次到玄宗那里去奏事,只要说得对了玄宗的心思,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一旦说得不合玄宗的心意,玄宗马上就会说:怎么不先和姚崇商量商量再来!那有人会觉得玄宗也太武断了吧?还真不是武断。因为玄宗猜的基本都对。这说明什么?说明君臣之间有默契了!( g, C$ K4 n# u9 }  n5 P1 {1 w8 l: E

2 f3 I5 u3 T2 g1 J0 r$ m' n后来,源乾曜觉得总跑到寺里向姚崇问计也太不方便了,干脆上奏皇帝,让姚崇搬到四方馆算了,让他的家人也到这里来伺候他,在这养病不是一样吗!四方馆是什么地方呢?是唐朝接待少数民族使者的地方,所以可以住宿。四方馆在唐朝隶属于中书省,源乾曜觉得这样比较方便。玄宗一听对呀!马上答应了。催着姚崇搬家。姚崇说不好吧,四方馆里头有那么多档案,住进去不方便啊。玄宗怎么回答呀?玄宗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什么意思呢?玄宗是说,设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办公用的;让你在那儿住,也是为了国家公务啊,有什么不行的呢。如果没有制度限制,我恨不得让你住到宫里来,四方馆算得了什么!皇帝这样信任、倚重,不正说明姚崇已经达到事业的巅峰了么!那么,姚崇和玄宗君臣这种蜜月关系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吗?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5
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打狗看主人。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投鼠忌器。是说一个人如果有了权力或者声望,看在他的面子上,别人对他的亲朋好友、下属乃至宠物都得客气一点。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老太太屋里出来的,不要说是丫头,就是小猫小狗也轻易伤害不得。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是哪一天,别人对你的亲眷下属不再客气了,你就得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不再被人当回事了。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呢?是因为这种下属被人看轻的事就被姚崇赶上了,而且严重影响了他的宰相前途。
( p" {7 A- x' P( |: R* Q* z+ C) v, R$ A  y& C5 [
一、姚崇辞职/ z+ q- y% ]4 n
3 E" {- S# \) R# Z0 i9 y* g7 B5 k. U
我们说过,因为灭蝗斗争的胜利以及政治上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成果,姚崇和玄宗君臣之间达到了空前和谐的境地。玄宗一刻都离不开姚崇,连姚崇生病都不让他呆在家里,还要把他搬到四方馆办公。皇帝这样信任,姚崇也是感激涕零,打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可是,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下子让姚崇觉得不对味了。什么事呢?姚崇手下的一个小吏犯事了。姚崇不是中书令吗?当时中书省有一个主书叫赵诲,很得姚崇信任。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别看官和吏级别相差悬殊,但是,官对吏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官是做行政决策的,吏则是做具体文案工作的。他们干的活专业技术性很强,官府里缺了这样的技术人才,还真是没法运转。这个叫赵诲的小吏擅长体会领导意图,办事百灵百俐,姚崇用起来非常顺手,只是有一点毛病,什么毛病呢?贪财。唐王朝不是世界帝国吗?西域胡商人多势众。胡商看到这个小吏能跟姚崇说得上话,就送给他一些珠宝,想让他替他们谋点好处。没想到,事情做得不够机密,被唐玄宗知道了。本来,小吏贪财是古代的通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这一次,玄宗居然亲自审问,把这个小吏送进监狱,判处死刑!依据我们刚才说的打狗看主人的原则,这个处置显得很不同寻常。那么,玄宗贵为皇帝,日理万机,为什么会注意到姚崇身边的这个小吏呀?还有,他在处理这个小吏的时候为什么如此不给姚崇面子呢?很明显,玄宗已经对姚崇有不满了。在抓姚崇的小辫子了。那么,玄宗为什么对姚崇不满呢?因为,姚崇身边的人犯经济错误的可不止这一个赵诲。还有谁呢?还有姚崇的两个宝贝儿子。: z6 C: @7 D  O! Y
) `! N+ ?( _  V! M
姚崇这两个儿子我们前面讲过,当年魏知古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这两个家伙就招权纳贿,谁给他们贿赂,他们就把谁塞给魏知古,让魏知古提拔。魏知古因此还跟唐玄宗打过报告。没想到姚崇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不仅保住了两个儿子,还把魏知古整下了台。有了这么能干的老爸庇护,这两个坏蛋交接宾客,招权纳贿的事情也越做越大,而姚崇对他们这些越轨的行为不闻不问,甚至是暗中纵容。宰相的儿子肆无忌惮地搞*,当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但是,姚崇是铁腕宰相啊,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们两个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倒步步高升,都成了四品大员。可是,有权力的人做坏事就是这样,你可以让人不敢管你,但是你没法让别人不议论你。一来二去,这两个儿子的名声坏透了。玄宗可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这些事情传到他的耳朵里,当然对姚崇有意见。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跟姚崇讲。现在,姚崇手下的小吏又犯经济错误,不免让玄宗产生疑虑,怎么姚崇身边的人都这样啊?于是,决定从严从重,敲山震虎,敲打一下姚崇。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5
玄宗这么做,姚崇有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呢?我们多次说过,姚崇为人极聪明,以他的政治智慧,不会看不清楚。怎么办呢?按照我们的想法,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及时收敛。小吏么,让他去死吧,丢卒保帅;儿子则是加强教育,避过风头。这样才能保住自己。那么,姚崇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他没有。不仅没有,他还替自己手下这个小吏申诉了,想要救他。那么姚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姚崇有小集团意识,要保护自己人。通过这几集的讲述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道德君子,而是一个喜欢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要铁腕就得自己说了算,要想说了算,除了皇帝认可外,还要有人死心塌地追随你。而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就一定要给人好处,给人庇护,让人觉得跟着你没错。所以,古往今来好多以能干著称的铁腕政治家都不免党同伐异,姚崇也是这样的人。因此,明知道赵诲犯了错误,姚崇还是要保他。从私人角度上讲,他不肯丢卒保帅,这是讲义气;但是,从公家角度上讲,他这就叫因私害公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姚崇对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估计过高。他不是帮玄宗解决了那么多政治难题吗?皇帝不是一刻都离不开他吗?在姚崇看来,贪污受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点面子应该给他吧。有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姚崇明白皇帝的意图,但还是想跟玄宗叫上一板。5 \4 q; y$ O0 R( Z" _( Y* z' |, m
% E8 G1 T9 x3 b: R& k7 F
姚崇叫板,玄宗怎么接招呢?开元四年十一月份,玄宗大赦京城罪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一律免罪。按道理讲,赵诲的罪也可以免了。如果真是这个结局的话,也就意味着玄宗妥协了,这也是姚崇期望看到的局面。那么,玄宗会不会这么做呢?要知道,玄宗可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如果宽恕赵诲,就等于说皇帝的权威不是权威,姚崇的权威才是权威!这不是自毁长城吗?所以,大赦是大赦,但是,玄宗在敕书里特意标明,中书主书赵诲不在此列。此人虽然依据宽恕的精神免除死刑,但是,杖一百,流放岭南!一句话,玄宗向姚崇表态了,你这个面子,我坚决不给!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姚崇总算明白了,皇帝并不是离不开他,相反,皇帝是怕他不离开了!如果他再不知进退,恐怕皇帝就要不客气了!怎么办呢?主动辞职吧。就在这次大赦令之后,姚崇屡次提出避位的请求。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免去他中书令的职务。这个时间,距离姚崇拜相,刚刚三年零三个月。
1 B5 Z. s9 R) I; s" I
+ ?0 h4 q+ Y0 j; F) Z二、罢相原因. Z" z. `1 ?# U  b9 M6 x& H( {; V0 k

& t! W) ~6 l: I1 T大家可能会有点吃惊。姚崇号称一代贤相,原来才当了三年多宰相啊!他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被罢免了呢?表面看来,姚崇之所以辞职,玄宗之所以批准,就是因为姚崇纵容儿子和下属*,而且涉嫌树私恩,搞小集团。换句话说,玄宗让姚崇下台,也算是唐朝反*都镇的一个成果。但是,事情果真那么简单吗?从小吏赵诲的事情一露头就被玄宗揪住,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它看起来更像是玄宗的安排。所谓反*只是个借口罢了。事实上,姚崇罢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什么原因呢?* z+ i. P; R* w2 S2 e

" t: E( M0 e4 `6 W第一、宰相如果专任就不能久任,这是玄宗的一个行政原则。所谓专任,其实就是大权独揽。姚崇是不是大权独揽呢?当然是。姚崇在玄宗一朝担任中书令。虽然名义上还有门下侍中和他制衡,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在姚崇主政时期,担任门下侍中的,无论是卢怀慎,还是源乾曜,都是伴食宰相。完全不能起到制衡姚崇的作用。同僚唯唯诺诺,不会制约姚崇,那皇帝会不会制约姚崇呢?也不会。我们在第一集讲过,姚崇刚刚当上宰相的时候,因为郎官的任命去请求玄宗批示。念了一遍郎官的名字,玄宗没反应,眼睛看着房梁;再念一遍,玄宗还是没反应,继续看房梁。姚崇不明就里,非常紧张的退出去了。结果没过一会,宦官高力士传话来了。皇帝不是轻慢你,是要让你明白,一般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做主,不必事事请示皇帝。皇帝有这样的气度,当然姚崇就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了。玄宗为什么自己不制约姚崇,也不让同级的宰相制约姚崇啊?因为玄宗信任姚崇的政治才干,愿意创造条件让姚崇不受掣肘,充分地施展才华。可是,如果一个权相统治时间过于长久的话,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威胁到皇权。而自从武则天晚年以来,政坛之所以动荡,关键就在于皇权不振。这是唐玄宗从血淋淋的*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只能是采取我刚才总结的原则,就是专任而不久任。任期短,宰相的权力就不会失控。这就既发挥了宰相的才干,又不会威胁皇权。这时,姚崇已经干了三年多,羽翼丰满了,该让他下台了。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5
姚崇罢相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姚崇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拨乱反正。要知道,唐玄宗是在一连串的政变之后开始统治的。面对开元初年百废待兴的局面,姚崇一方面提出十事要说,作为政治纲领;另一方面则是善于应变,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前面讲过,他是阳谋阴谋并用,没有一定之规。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叫做“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善于变通,摸着石头过河,在历史转折时期可以迅速打开局面;但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制度,善变就不再是个优点了,反而成了依法行政的障碍。这样一来,以善于权变著称的姚崇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是姚崇罢相的第二个原因。# d) c! a, }: e

/ ?4 ]+ `: Y- R! t9 t姚崇罢相的第三个原因在于玄宗想要树立新的道德形象。如果不是有高瞻远瞩的“十事要说”在上面罩着,姚崇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像个小人。他打击政敌、党同伐异、招权纳贿,无论在哪个时代看,也说不上是道德高明。正因为如此,玄宗才让卢怀慎做他的搭档,坐镇雅俗,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可是,开元四年,卢怀慎已经死了,这就使得高层道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不仅要有完备而有活力的制度,还要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官僚特别是宰相,也应该是道德的表率。可是,以姚崇的性格为人,显然无法成为这样的表率。这样一来,换宰相也就是自然的选择了。" h1 H, |* D. `/ o# ]5 |; T

. T  }1 r+ G' X7 \1 X因为有这样三个深层原因,所以,姚崇罢相也就成为必然了。换言之,姚崇罢相应该是玄宗深度思考的结果。中书小吏的案子仅仅是个导火索而已。% x7 ]6 s5 D* o
$ {7 X$ ?% ]. _2 c* F! o" C
三、救时宰相- v7 \$ Q8 Y4 i

1 M+ q, m7 f. ]' H- K  H姚崇是唐玄宗真正起用的第一个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对于他三年多的宰相生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有一个典故非常传神。当时有一个中书舍人叫做齐澣,对于跟职业有关的各种掌故无所不知,号称“解事舍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活字典。姚崇对他非常欣赏,两个人私交不错。我们不是讲过姚崇曾经因为丧子请了几天的假吗?卢怀慎独立处理不了政事,所以等他销假回来上班之后,公文已经堆积如山了。姚崇有本事,没多一会,都处理完毕了。姚崇是个很自负的人,从办公室出来,他自己也很得意,就问齐澣说:你博古通今,说说看,我当宰相,可以和哪位古人相提并论啊?意思很明显,让齐澣夸他。问题提得突然,齐澣还没想好呢,姚崇按捺不住,自己说了:我是不是和管仲、晏子差不多呀?管仲和晏子大家知道,都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晏婴在齐国后期四方出使,不辱使命。姚崇自比这两位,显然自视甚高。没想到齐澣说:您恐怕比不上他们吧?姚崇问:我怎么就比不上呢?齐澣说:“管子和晏子的政治措施,虽然不能施行到后世,还可以保持到他们自己死的时候;如今您的政令,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不甘心,又追问:“如此说来,我究竟是个怎样的宰相呢?”齐澣说:“您可以算得上是个“救时宰相”吧。”听到这种评价,姚崇并不觉得是贬低了他,反而高兴得把手中的笔都仍在地下了,说:“救时之相,也难得啊!”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5-2 19:16
从这个典故,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呀?我想,第一个,就是姚崇是个务实的能臣。齐澣说姚崇是“救时宰相”,救时的基础就是务实。只有务实,才能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我们前面讲过,姚崇上任后,无论是罢免冗官、贬逐功臣还是安抚宗室、捕杀蝗虫,都表现出不唯上,不唯天,只唯实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姚崇的努力,玄宗朝的政治才会很快重新走上正轨,这就叫救时。要知道,救时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从武则天末年算起,唐朝不是有将近十年时间都在动荡中度过吗?要是往上推到武则天掌权,唐朝不是已经有半个世纪都处于动荡之中了吗?在这种情况下救时,可是需要大眼光、大气魄还有大手段的。正因为如此,姚崇听到齐澣说他是救时宰相时才会喜形于色。确实,救时宰相岂易得哉!9 c; K% E) ~  C+ `1 ^0 e  J8 |0 _

% k% m! ?9 m9 j/ u# v: y3 r% s6 ?第二,我们也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传统儒家意义上的贤臣。中国儒家讲究中庸平和,一个儒家君子,绝不好意思去追问别人我能跟古代那个贤相相提并论,这太不谦虚了。这还是言语方面。再看看姚崇对皇帝、对同僚和对家人的态度,就更不象儒家贤臣了。正统的儒臣应该怎么对待皇帝啊?应该是文死谏,武死战。这死谏和死战才是忠诚的标志。姚崇会不会上谏啊?不是不会,但很少那样做。相反,只要无伤大雅,姚崇一定会顺着皇帝说话的。举个例子。开元二年二月初一,太史上奏说要发生日食,结果并没有发生。这其实就是科学不发达所致,没算准。但是姚崇不这么说,他带着文武百官上表祝贺,说太阳应该亏而没有亏,这完全是陛下您的圣德所致啊!请赶紧把这件事记在史册之中吧。再举一个例子。还是开元二年。有一个大臣翻出一个《豫州鼎铭》,献给玄宗了。这份铭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是武则天写的,结尾一句是“上玄降鉴,方建隆基”。隆基不是唐玄宗的名字吗?这个大臣说了,这就是玄宗受命于天的征兆。这种事情,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不就是文字巧合吗?姚崇也明白。可是,他还是装出一幅郑重其事的样子,说:这是大事,赶紧交给史馆,写进史书里!表现出一幅十足的谄媚相。姚崇这个样子,宋代的司马光十分看不惯,说姚崇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很明显,姚崇对待皇帝的态度不象个儒家贤臣。
* z6 a$ b0 f! T) Y) g4 l! V  S8 V* M& F1 W
对皇帝如此,那对待同僚呢?根据传统儒家经典《论语》的标准,应该是“君子周而不比”。同僚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但是不能拉帮结派。可是姚崇呢?只要是可能对他专权构成威胁的同僚,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看看张说和魏知古就知道了;对待他自己的死党,则是包庇纵容,是非不分,小吏赵诲就是例子。这哪里还是孔子赞赏的“君子周而不比”呀,分明是孔子反对的“小人比而不周”嘛!也不符合儒家的标准。
1 t' u6 }6 ^8 U7 I6 w: g4 K, r' v; R; o( _% D& Q- G# v6 V
对皇帝、对同僚,这都属于公共领域,那在家庭领域呢?姚崇是不是符合儒家准则啊?中国古代讲家国一体,移孝作忠。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好父亲,应该是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为国效力才是。可是姚崇却纵容自己的儿子交通宾客,招权纳贿,这不还是和儒家的传统教育背道而驰吗?所以,姚崇是个能臣,但是,不是符合儒家理想的贤臣。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贤臣和能臣之间的矛盾啊?姚崇不是自比管仲吗?当年,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曾经跟管仲说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无完人,只要能够做到大节无亏就好。这句话适用于管仲,同样适用于姚崇。  `% _7 I- n& o4 C) Z( f
) N/ ~  N; S6 v0 H( i# s) B! T) L
《新唐书》在讲到姚崇的政绩时候说:“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戊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正因为姚崇文武兼资,长于决断,唐玄宗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摆脱政治困境,开辟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这是姚崇的大功绩,也是姚崇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艰难的蜀道之上,唐玄宗伤感地说:如果姚崇还在,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候,离姚崇罢相已经将近四十年,离姚崇去世也三十多年了。人活着,掌握着权力,被人夸赞不难,死去三十多年还能被人怀想,就是难能可贵了。宰相当到这个份上,夫复何求!9 N2 x8 r! f* [+ M  |5 H0 P
# I- J2 S% [6 V; d% Y" q! n. `
5 q) s/ q0 Z8 {- F- b; A
摘编自《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1-1-22 11:23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2 15:31
功高震主,主必忧之,忧而至于患,则欲除之;封建统治者用人历来都是“兔死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以上两个原因是唐玄宗罢姚崇的根本原因,版主所分析的未必百分百有理,此种“演义”性质的历史故事,当不得正史来读。即使司马光的评论也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司马光的史识并不是史学家中最受人赞赏的,他和司马迁比实在是差得很远。如司马迁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动农民战争的领导人陈胜、吴广写进本来是为历史杰出人物所作的“世家”中,司马光就认为司马迁处理的不恰当。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严重影响到他的史识,这是历史上很多有识之士有过定评的。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1-22 16:19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1-1-22 17:15 编辑
. Y3 Z+ Y( E6 a0 I1 `: |6 D* Y1 P
2 k1 `6 R' t9 f维侃兄,帖子内容不是亚峰版主的分析,而是蒙曼副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讲义内容。:lol
- g5 H3 h* c1 ]3 W! V, J0 ~您注意一下12楼最下边一行字。“摘编自《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2 16:22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1-22 16:27 编辑 ; \/ j) }3 x' Y0 T4 e  Y* f

* |% h. b* l( Y4 e( Y查《资治通鉴》(211卷)原文为:“乙酉,太子宾客薛谦光献武后所制《豫州鼎铭》,其末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以为上受命之符。姚崇表贺,且请宣示史官,颁告中外。臣光曰:日食不验,太史之过也;而君臣相贺,是诬天也。采偶然之文以为符命,小臣之谄也;而宰相因而实之,是侮其君也。上诬于天,下侮其君,以明皇之明,姚崇之贤,犹不免于是,岂不惜哉!”译为现代文就是:“乙酉年,太子宾客薛谦光向玄宗进献了武则天所制的《豫州鼎铭》,铭文的最后有这样的话:‘上玄降鉴,方建隆基。’(薛谦光)认为这就是玄宗受命于天的符瑞。姚崇为此上表唐玄宗表示祝贺,而且请求(玄宗下诏将这段铭文)向史官宣示,颁告朝廷内外。 ' W  f0 d" R" P, m$ \( E9 V
臣司马光认为:说要出现日食却没有出现,是太史工作的失误;而君臣为此而相互称贺,则是诬蔑上天。搜求偶然出现的文辞作为帝王受命于天的符瑞,是小臣对君主的阿谀奉承;而宰相接着将它坐实,则是亵渎了他的君主。以唐明皇的英明,姚崇的德才兼备,仍然不能免于出现这种诬蔑上天、亵渎君王的行为,岂不令人感到可惜!”6 ]& K1 b$ ]1 p6 _( t
由原文可见:“上诬于天,下侮其君”虽然有委婉批评唐玄宗和姚崇的意思,却并非是直接用于评论姚崇的而在亚峰宗亲的帖子里,就变成了“姚崇这个样子,宋代的司马光十分看不惯,说姚崇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是不是曲解历史原文从而诬陷了姚崇啊?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2 16:43
其实司马光对姚崇是很敬佩和赞颂的,不能断章取义,以为司马光很“看不惯”姚崇。又查《资治通鉴》“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季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秦誓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怀慎之谓矣。”
2 y; s( P' H2 L: A' S* X3 n译为现代文就是: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要请姚崇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曰: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不加任何修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尚书·秦誓》上说:如果有一位臣子,一心守善而没有什么其他的本领,他的心地宽广休美,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了本事,就好像是他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才能出众,他能做到不仅口中常常加以称道,而且真正能从内心里喜欢上这个人。这是能容人的人,用他安定我的子孙臣民,则我的子孙臣民是能得到好处的啊。这段话所说的就是象卢怀慎这样的人。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2 16:53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1-22 16:54 编辑
7 N7 B9 ]7 ?. [; D  J# e7 ?6 Y- k/ u
7 U+ V1 _' z( v4 u  ~: Y如果要是真正了解古人的本原面目,最好是读历史原著,不好人云亦云,更不可把道听途说当作真实,为以讹传讹推波助澜。同样对涉及我们姚氏先祖的声誉问题的一些文章,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和转载,不宜不问真伪,信手拈来。此言可能有点过激,亚峰宗亲如有不快,可以探讨交流。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1-22 17:12
蒙曼所讲,是她的研究分析。我们研究姚姓历史和文化,本人赞成维侃兄的态度与方法。:victory: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1-1-22 20:01
亚峰宗亲真有才。辛苦了。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4 17:54
维侃兄,帖子内容不是亚峰版主的分析,而是蒙曼副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讲义内容。:lol * O$ a; a8 @" i/ ]" y
您注意一下12楼最下边一行字。“摘编自《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V$ W) H1 a+ \2 Y: `4 u. ~% }2 Z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1-22 16:19

) w+ Q4 w' d4 Z$ m) f呵呵!犯了和上次评论尚明宗亲转载的文章一样的错误。不过即使是副教授,我觉得也没必要盲目崇拜。我在16楼引用《资治通鉴》原文所作的批驳,完全是站得住脚的,她副教授也是不读历史,跟着演义鹦鹉学舌的。司马光先是说“日食不验”“君臣相贺”是“诬天”;后说姚崇身为宰相而“实之”是“侮其君”;后说“上诬于天,下侮其君,以明皇之明,姚崇之贤,犹不免于是,岂不惜哉?”是对出现这种事情感到遗憾,其中当然有委婉地批评明皇未必“明”,姚崇未必“贤”的意味,但确实不是如蒙曼副教授所说的姚崇“表现出一幅十足的谄媚相。姚崇这个样子,宋代的司马光十分看不惯,说姚崇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这位副教授把司马光对唐明皇和姚崇两个人的委婉批评完全挪到姚崇一个人头上,其歪曲古人意思的用意十分明显。1 w8 _- j5 |: @; }$ P1 i# u% Z
其次,作为转摘人,也应当辨别真伪,有所验证,以免以讹传讹。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1-24 18:48
维侃兄,我十分赞成您的意见,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哪个。既是历史记载,也要广泛、深入地认真分析。:victory: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2-7 00:05
再次学习。从“十事要说”即可反映出姚崇的政治练达的高度。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